古诗词诵读《游园·皂罗袍》课件(共21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古诗词诵读《游园·皂罗袍》课件(共21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共21张PPT)





教学目标:
1.了解汤显祖的生平及创作,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2.品味戏曲语言,分析艺术手法,提高鉴赏戏曲的能力。
3.体味杜丽娘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人性的复苏。
4.背诵全诗。
学习目标
1.了解汤显祖的生平及创作,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2.品味戏曲语言,分析艺术手法,提高鉴赏戏曲的能力。
3.体味杜丽娘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人性的复苏。
4.背诵全诗。
作者简介
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江西临川人。出身于书香门第,以善写时文而名播天下。与莎士比亚同时代,被称为“东方莎士比亚”,都是剧坛泰斗。
代表作:“玉茗堂四梦”又名“临川四梦”。
《紫钗记》 《牡丹亭》
《邯郸记》 《南柯记》
其中《牡丹亭》影响最大,汤显祖曾说"一生四梦,得益处惟在牡丹"。
《牡丹亭》,原名《牡丹亭还魂记》,是汤显祖的代表作,共五十五出。这个故事既曲折离奇又充满了浪漫色彩: 南安郡太守之女杜丽娘,长年禁锢在闺楼。一天,与丫环春香游览花园,为妩媚春色所陶醉。归来伏案小睡的梦境中,遇少年柳梦梅。从此相思缠绵,伤情而逝。三年后,柳梦梅临安赴考,途经南安,得见丽娘画像,见画生情,丽娘灵魂显现。次日,梦梅掘墓,丽娘还魂。有情人终成伴侣。
南安有个杜太守,他有个女儿,杜丽娘,天生丽质,家里对其宠爱有加,但受到封建家长的管束和封建礼教的压抑,没有接触过爱情和自由。有一天新请的老师给她讲述了“关关雎鸠”,一下子触动了少女的情思,青春的意识开始觉醒,偷偷走出深闺去后花园踏春,回来之后梦到一个书生折柳请她作诗,便与他在牡丹亭里约会。
牡丹亭
牡丹亭
醒来后再也梦不到书生便抑郁成疾死去了,埋在梅花庵。
不久,书生柳梦梅上京赶考途遇风寒,卧病梅花庵,与返回人间的杜丽娘的魂魄相遇相恋,这个书生正是梦里的书生,于是掘墓使得丽娘还阳,二人像寻常夫妻那样生活,最后一起上京赶考,找到了已经升为巡抚的父亲。父女相认,丈夫高中状元。
字义仍,号海若、清远道人,江西临川人,明代最杰出的戏剧作家,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巨星,与莎士比亚同时代,一在东方,一在西方,遥相呼应,都是剧坛泰斗。
他是明代著名思想家,追求个性解放,提出以情反理,“情有者理必无,理有者情必无”的进步主张。
其主要戏剧作品有《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和《邯郸记》合称“临川四梦” 。汤显祖曾说:“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
了解昆曲
昆曲是明朝中叶至清代中叶戏曲中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很多剧种都是在昆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有 “中国戏曲之母”的雅称。
中国四大古典戏剧
《西厢记》 王实甫
《桃花扇》 孔尚任
《长生殿》 洪昇
《牡丹亭》 汤显祖
了解作品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这样美好的春天,宝贵的时光如何度过呢?
使人欢心愉快的事究竟哪一家才有呢?
这两句( ),杜丽娘联想到自己的( ),从心中涌现无限的( ),表达对( )的强烈不满。
直抒胸臆
遭遇
哀怨苦闷
封建礼教
朝飞暮卷,云霞翠轩;
雕梁画栋、飞阁流丹、碧瓦亭台如云霞一般灿烂绚丽
早晨,南浦轻云掠过滕王阁的画栋;傍晚,西山烟雨卷起滕王阁的珠帘。
杜丽娘在想象中把眼光从自己家的深宅大院转向了( )。
园外的景象
雨丝风片,烟波画船。
和煦的春风,带着蒙蒙细雨
烟波浩渺的春水中浮动着画船
杜丽娘从狭小的视角扩展到寥廓的境界,这是由( )到( ),这正是女主人公心中所向往的广阔天地。


融情于景
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我这深闺女子太辜负这美好春光。
杜丽娘回到现实
也表达了她冲破封建牢笼、追求个性解放但却不能实现的郁闷心情。
直抒胸臆
形象意义
她是一个追求自由、追求个性解放、追求爱情、的形象。
杜丽娘形象的塑造,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残酷,批判了程朱理学的虚伪与反驳,反映了明代青年男女对自由爱情的渴望和个性解放的强烈追求,歌颂了他们为实现理想所做的不屈不挠的斗争,具有鲜明的历史意义。
结合《牡丹亭》故事谈谈杜丽娘的形象和意义
姹紫嫣红:形容花的鲜艳美丽。
断井颓垣:断了的井栏,倒了的短墙。这里形容庭院的破旧冷落。
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化用晋宋时期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序》:“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指好时光、好景致、好心情、高兴事。
朝飞暮卷:语出唐代王勃《滕王阁诗》“画栋朝飞南浦云,朱帘暮卷西山雨”,形容楼阁巍峨,景色开阔。
翠轩:华美的亭台楼阁。
画船:装饰华美的游船。
译:原来这里早有各色花朵争妍斗艳,却留给了破落庭院无人看见。春天明明有这样好的美景,我却要独自忍受那百无聊赖的时光,古人所谓好心情、高兴事究竟哪户人家才会有呢?
看那高处,有雕梁画栋、华美亭台,就如云霞一般灿烂绚丽;还有那和煦的春风,带着蒙蒙细雨,笼罩着烟波浩渺的春水中荡漾的画船。我这身处深闺的女子,太辜负这美好春光了呀!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姹紫嫣红”的迷人春色与“断井颓垣”的荒废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繁花开遍,却都付与了断井颓垣,无人赏识。这一句既是写眼前之景,也是想象之辞。杜丽娘看到繁花开遍,同时也就想到这繁花不久必将凋败在断井颓垣边的命运,从而引发了无限的失落、感叹和惋惜。
“原来”,“似这般”“都付与”几个词都带有强烈的感彩,带有无限的感叹和惋惜。
赏析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开头两句中所反映的情感波澜为什么这么大?你觉得杜丽娘应该想到了什么?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杜丽娘从“姹紫嫣红”中看到了自己的生命,而“断井颓垣”则象征着她所处的阴冷的生活环境。
十六岁的她,生命也正好处在最美的季节,但却像一座美好而空寂的园林,虽然里面是“姹紫嫣红开遍”,但最终也只能“付与断井颓垣”。由于外界的种种束缚,没有人能走进来。
在生命最美好的时刻,无人共赏这种美好,她由此产生了一种对于自身青春的爱惜与珍视,一种对于时光流逝、生命不再的哀愁与悲叹。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杜丽娘春日游园,确实是逢到了“良辰美景”。但是“奈何天”三字,又写出她此刻的百无聊赖。虽然园内春光甚好,但是她完全没有好的心情去欣赏,因为一看到花就会联想起自己深受压抑的青春。所以,“良辰美景”虽有实无。
“赏心乐事谁家院!”一句,是反问,也是质疑。
杜丽娘在自己家从来都没体验过赏心乐事,也无法理解何为赏心乐事。她只是在书上看到过这些事,所以她才会发出质疑,究竟哪户人家才真正拥有赏心乐事呢?
赏析
陈最良是一个迂腐又顽固的老儒生,除了诗书教条,他别无所知,也别无所求,一丝活气也没有,更对婢女春香坦言:“你师父靠天也六十来岁,从不晓得个伤春,从不曾游个花园。”他用来在生活起居、行为举止等方面拘束杜丽娘身心的就是诸如“凡为女子,鸡初鸣,咸盥漱、栉笄、问安于父母”,以及“论娘行,出入人观望,步起须屏障”等教条。给丽娘伴读的丫头春香对此给予了一针见血的揭露:“昔氏贤文,把人禁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