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庖丁解牛》课件(共24张PPT)中职语文高教版基础模块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三《庖丁解牛》课件(共24张PPT)中职语文高教版基础模块上册

资源简介

(共24张PPT)
名周,约生于公元前369年,死于公元前286年,战国时宋国人,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为“老庄”。庄子的主要思想是清静无为。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由于现实的束缚和苦闷,他还倡导精神超脱,主张彻底摒除世俗名利地位之心,入于精神自由的“逍遥”之境。
作者简介
批判现实社会,向往自由
庄子
现存33篇:《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其中《内篇》一般认定是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出于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
《庄子》善于虚构,大多是寓言作品,“寓真于诞,寓实于玄”。想象奇妙,构思巧妙,意境开阔,描绘生动,善于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对后世文学有较大的影响。《庄子》被人称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
据传,庄子曾隐居南华山,故唐玄宗天宝初,诏封庄周为南华真人,称其著书《庄子》为《南华真经》。
作品简介
庄子一天做梦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梦醒之后发现自己还是庄子,于是他不知道自己到底是梦到庄子的蝴蝶呢,还是梦到蝴蝶的庄子。在这里,庄子提出一个哲学问题——人如何认识真实。这就是非常有名的庄周梦蝶的故事。庄子非常善于将深刻的道理蕴藏在浅显的故事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则寓言——《庖丁解牛》。
庄子生活在社会大动荡的时代,不得不承认客观事物的复杂性,也感到社会潮流的不可逆转。他主张无所作为,以保全自身,并对死生、寿夭进行了相对的解释,这种思想对后世有很大的消极影响,但庄子对当时的现实也作了较为深刻的批判。
这篇课文是《庄子·养生主》里的一则寓言。“养生主”指养生的主要、关键。庄子认为,人类社会充满着错综复杂的矛盾,要避开矛盾,寻求解脱,就必须像庖丁解牛那样,找出规律,游刃有余,不受损伤,以求保身、全生、养亲、尽年,反映了没落阶级消极遁世的思想情绪。
创作背景
庖丁:庖:厨师。丁:厨师的名字。
解牛:指剖开,分割牛的肢体。
解读题目
在先秦时期,牛是非常尊贵的祭品以及礼品,人们非常看重牛,解牛这一举措也并非寻常,牛通常用于祭天、祭地、祭宗庙、王飨xiǎng等祭祀活动中。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介词,替,给
接触的地方
所+动——名词性短语
合乎
引出对象,不译
相当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段意:描绘庖丁解牛的情景
第一自然段
文惠君日:“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同“盍”,怎么
第二自然段
段意:写文惠君对庖丁的夸赞
(1)动作:
(2)声音:
(3)节奏:
手触,肩倚,足履,膝踦
砉然向然,奏刀騞然
合于《桑林》之舞
乃中《经首》之会
这一系列的动作连贯流畅,一气呵成,逼真的再现了解牛的全过程,反映了庖丁技艺的高超,给我们一种艺术的享受。
侧面烘托:
文惠君的评价
庄子是如何描写庖丁的解牛场景的?
正侧结合,将庖丁解牛的高超技艺表现得炉火纯青、出神入化!
探究1:庄子写庖丁解牛的情景有什么特点?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从绘形和摹声两个方面运用大胆的夸张和生动的比喻,把解牛场面作了诗意化处理。
解牛时的动作姿态——连用5个动词:总的动作描写是“解”,然后分别是手“触”、肩“倚”、足“履”、膝“踦”——这一系列的艺术化、舞蹈化了的动作描写,已初见庖丁解牛技术的娴熟。
解牛时进刀而发出的声音——用了两个拟声词:“砉”、“騞”;两个比喻:“桑林之舞”、“经首之会”。生动地描写出庖丁动作的节奏感,表现了一个至高境界。
作者写解牛场面,避而不谈实况——牛的挣扎之状、血流之景、惨叫之声,只能听到悦耳的刀声,暗示了牛在毫无痛苦的情形下被“解”了,说明庖丁的技艺确实出神入化。
放下(手不释卷)
hào,爱好
相当于“于”引出对象
没有不是
曾经

第三自然段
目无全牛:一般指技艺达到极其纯熟的程度,达到得心应手的境界。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判断句
古:(牛的)自然结构
今:常指天然的道理
本来的样子
没有尝试
岁/月:名作状,每年/每月


形作名,厚度

...的样子
因此
表转折
游刃有余:现在使用他来比喻技术熟练高超,做事轻而易举。
切中肯綮:正好切中事情的关键。
相当于“于”引出对象
宾语前置
状语后置
宾语前置
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即使这样
为:因为
至:碰到 于:引出对象
做(下刀)
警惕的样子
作为
散落
表修饰
因为
表顺承
踌躇满志:文中是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的意思。现在指对自己取得的成就洋洋得意的样子。
段意:庖丁解牛的经历和经验
视为(之)止,行为(之)迟,省略句
委(于)地
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己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本解读
探究2:庖丁技艺如此高超因为他追求的是什么?
从时间上看共经历了几个阶段呢?
庖丁: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⑵“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⑶“方今之时”—“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⑴“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也”
方法:“依乎天理”“因其固然”
3:庖丁为何能成为一代名庖?
“依乎天理”“因其固然”
月更刀
(族庖)
岁更刀
十九年,刀刃若新发于硎
(良庖)
(神庖)
4:庖丁有何过人之处?
5:庖丁成为名庖之后的态度是怎样的?
怵然为戒 动刀甚微
提刀而立 踌躇满志 善刀而藏
慎而处之
以无厚入有间
藏锋
目无全牛
切中肯綮
游刃有余
踌躇满志
庖丁经过哪些阶段到达至高诗意的“道”的境界的?
不懂规律
认识规律
掌握规律
运用规律
尊重规律
顺其自然
总结:庖丁解牛技术高超的原因是什么?
其一,“进乎技矣”“依乎天理”“因其固然”
对“道”的追求超过了对技术的追求。他不停留在掌握具体的“技”上,而是探求“道”——解牛的规律——作为实践的目标。
其二,无非牛——未尝见全牛——游刃有余
不懈实践,在反复实践中积累经验,探求规律,运用规律。
其三,“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
谨慎小心,尊重规律从来不骄傲大意。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得:悟得
养生:养生之道
第四自然段
段意:文惠君称赞,顿悟养生之道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
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
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
养亲,可以尽年。”
——《庄子·养生主》
文本解读
探究3:结合材料体会,庖丁的”解牛之道和文惠王感悟到的“养生之道”有何联系?
 庖丁述解牛之道 文惠君得养生之道
错综复杂的牛体
牛的筋肉骨节

躲避技经肯綮
寻找空隙(下刀)
保护刀
借喻
错综复杂的社会
世上纷繁的事物
人的精神、生命
躲避矛盾
不硬碰困难
保养精神、生命
意在告诉我们:在错综复杂的现实社会中,要像庖丁避开肯綮一样,来避开矛盾,游刃有余地在各种矛盾的缝隙中生存,像保护刀刃一样来保护自己。
文本解读
课堂小结
这则寓言给我们的启示
1、反复实践,不断积累,就能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
2、面对困难,不应逃避,应勇于面对。
3、顺其自然,不做强求。
4、反复练习,就熟能生巧。
5、做事要循序渐进。
6、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