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8张PPT)拟行路难(其四)鲍照神情无限【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生平,把握诗歌的内容。2.培养学生把握诗歌情感的能力,提高知人论世的诗歌阅读能力。3.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知人论世鲍照(约414-466),字明远,南朝宋文学家与北周庾信并称“鲍庾”与颜延之、谢灵运并称“元嘉三大家”。鲍照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七言诗的人。他的诗文与谢灵运一样很有影响力,却于史书无传。鲍照兼长众体,他的诗以乐府见长,文章以《芜城赋》《登大雷岸与妹书》等最为著名。今以明张溥所辑《鲍参军集》为通行传本。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晋书·卷四十五》)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仕进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鲍照出身寒微,怀才不遇,于是常借诗歌来抒发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表现了寒门志士备遭压抑的痛苦,传达出寒士们慷慨不平的呼声,充满了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情绪和抗争精神。鲍照出身寒微,自称“家世贫贱”,是“负锸下农”。二十多岁时,在临川王刘义庆门下,因献诗被赏识,擢为王国侍郎。以后担任过太学博士及县令等低级官职。最后任临海王刘子顼参军,在刘子顼举兵叛乱失败时,死于乱军中。世人因此称他为鲍参军。尽管鲍照“才秀人微,取湮当代”(《诗品》语)。但他的文学作品的价值,却越来越受后人重视,有人甚至认为他是刘宋时代成就最高的作者。门阀制度封建等级制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形成于东汉,魏晋南北朝时盛行。中国古代官宦人家的大门外有两根柱子,左边的称“阀”,右边的叫“阅”,用来张贴功状。后世把世代为官的人家称为阀阅、门阀世族、士族。汉武帝时“独尊儒术”,官僚多以经术起家且他们门生故吏遍天下,形成一股社会力量。其后代承家学而累世为官,到东汉中叶便有了世代官宦的大姓豪族。“王与马,共天下”就是当时的明确例证。门阀制度南北朝时期,是门阀制度发展的顶峰。大地主,大豪强控制了一个国家的大部分。有时候皇帝也不得不受控于大地主、大豪强。他们在国家的经济、政治都占据着统治地位,这也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森严的等级制度。特殊的地位,造成了一大批的奢侈淫逸之徒,这就为门阀制度的没落埋下了种子。隋唐时期:为了巩固国家政权,当政者大力打击门阀士族,为提拔寒门之士,而采用科举制度,科举的兴起,促使了门阀制度的没落。门阀制度鲍照出身寒微,“身地孤贱”,空有一身才华,郁郁不得志,至多只做过一些小官。他的诗文与谢灵运一样很有影响,居然史书无传。可见鲍照身前身后的寂寞冷清境况。钟嵘为之叹道:“才秀人微,故取湮当代!”(《诗品》)门阀制度像大山一样压在鲍照身上,促使他把无比巨大的愤懑不平之气化作《拟行路难》这样的诗篇。门阀制度 《拟行路难十八首》题材不尽相同,当非一时一地之作。元嘉二十八年(451)到元嘉三十年(453)间,鲍照先是自解侍郎,后离开始兴王任永安令,接着刘劭谋反,自己又被“禁止”,蒙受株连。仕途坎坷,几度沉浮,对照组诗的内容,有许多与这个时期景况暗合之处。这组诗当作于这个时期,此诗为其中之一。原文赏析拟行路难(其四)鲍照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比喻、起兴手法。往平地上倒水,水流方向不一,而人生贵贱穷达也是像水流于地一样,是不一致的。正如清代沈德潜所说:“起手万端下,如黄河落天走东海也。”这种笔法,正好曲折地表达了诗人由于激愤不平而一泻无余的悲愤抑郁心情。造成流水各自流的原因是水的属性,而人生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不公平呢?因为有门阀世家的存在。只看出身和背景,不看才能和人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对现实完全失望。无法解释,转而用宿命论来解释社会与人生的错位现象。苦闷溢于言表。“安能”反问与感叹同行。又表现了作者不甘寂寞、不愿沉沦的拼搏之心。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说文》:“酌,盛酒行觞也。从酉,勺声。”想要通过喝酒来消解这种愁闷。宽慰自己,但是最终把酒喝完了也没有办法消除这种苦闷,因为这个苦闷是时代的限制,没有办法通过个人的努力来消解时代的局限。那么只好歌遍《行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 吞声踯躅不敢言!非:表示自己知道,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反而因为自己有如此的清醒认识,所以破解不了时代难题,感受才更浓,无能为力的感伤也会更突出。“不敢言”,不敢言什么?为什么不敢言?社会政治的黑暗,残酷无情的统治,窒息着人们的灵魂。社会现实对于寒微士人的压抑。诗人从哪些方面写“愁”的?起居酌酒悲歌平凡小事生活日常沈德潜所说此诗“妙在不曾说破,读之自然生愁。”主旨总结这首诗托物寓意,比兴遥深,而又明白晓畅,达到了启人思索、耐人品味的艺术境界。从作者的表达情感方式来说,全篇构思迂曲婉转,蕴藉深厚。明代王夫之评论此诗说:“先破除,后申理,一俯一仰,神情无限。”清代沈德潜评价说:“妙在不曾说破。”准确地指明了这首诗的艺术特点。伴随感情曲折婉转的流露,五言、七言诗句错落有致地相互搭配,韵脚由“流”、“愁”到“难”、“言”的灵活变换,这一切,便自然形成了全诗起伏跌宕的气势格调。诗人以“人生亦有命”来解释社会的不公,那么从全诗来看,诗人是认命呢,还是不认命呢 探究探究观点一:认命了。“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两句中,作者承认了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命运,宽慰自己不能整天自怨自艾,要正视这样的现实。最后四句写诗人只能借酒消愁,却又断绝了遣怀的歌吟。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但也只能忍气吞声。观点二:不认命。乍读下,诗人似乎心平气和地接受了“人生亦有命”的现实。其实,他是用反嘲的笔法来抨击不合理的门阀制度。地岂是平的 泻水于地,难道不是依照各自不同的地势而流向各方吗 一个人的遭际犹如泻水置地,就被出身的贵贱所完全决了吗 面对着如此不合理的现实,诗人能使心如槁木般无知无感吗 当然不能。虽然“吞声踯躅不敢言”,但不代表诗人会屈从于命运的安排。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