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红烛 》课件(共27张PPT) 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2《红烛 》课件(共27张PPT) 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27张PPT)
《红烛》新授课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目录
1.课程导入
2.作者及背景介绍
3.目标解读
4.诗歌朗读与初感知
5.文本精读
6.艺术特色赏析
7.课堂练习
8.课堂小结
9.拓展延伸
10.课堂升华
11.布置作业
课程导入
在你们的印象中,红烛常常出现在什么场合?它给你们带来怎样的感受和联想?
红烛在不同文化和情境中都有着独特的象征意义,今天让我们走进闻一多先生的《红烛》,看看在他的笔下,红烛又被赋予了怎样深刻的内涵。
作者及背景介绍
闻一多(1899 - 1946),原名闻家骅,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 。五四运动后开始发表新诗。1943年后,因目睹蒋介石反动政府的腐败,愤然而起,积极参加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1946年7月15日发表了《最后一次讲演》,当天被特务暗杀 。
闻一多
新月派:介绍新月派是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受泰戈尔《新月集》影响,成立于1923年,活跃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后期。提倡新格律诗,主张“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与诗的形式格律化,反对滥情主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闻一多提出著名的“三美”主张:音乐美(指的是音节和旋律的美,韵脚严整、节奏鲜明、旋律和谐 )、绘画美(指词藻运用富有形象感、色彩感和画面感 )、建筑美(表现在诗节和诗行排列组合上,每节诗行数相同,每行诗字数基本相等 )。
创作背景:1922年闻一多赴美留学,在异国他乡,他不仅要面对寂寞的生活,还要忍受身为中国人所遭受的歧视。这些经历激发了他强烈的创作冲动,他创作了大量爱国诗篇。1923年,他的第一部诗集《红烛》经郭沫若、成仿吾介绍,由泰东书局出版。当时中国社会黑暗腐败,民众深受封建主义、帝国主义思想文化的毒害,年轻的闻一多怀着像红烛一样的赤子之心,即便生活充满困顿、失望,仍准备朝着理想中的光明之路迈进,即便牺牲自己也在所不惜。
目标解读
1.了解闻一多和诗歌创作背景,积累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和优美语句,能够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通过对诗歌意象、抒情脉络的分析,培养逻辑思维和深入理解诗歌内涵的能力,学会从诗歌中提炼关键信息并进行归纳总结。
3.品味诗歌语言,感受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体会诗歌的艺术魅力,提高对诗歌的审美鉴赏能力;尝试借鉴诗歌的表现手法进行简单的诗歌创作,培养创造美的能力。
4.体会诗人献身祖国、甘愿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感受诗歌所蕴含的时代精神和文化内涵,传承和弘扬爱国主义文化。
诗歌朗读与初感知
自主朗读:自由朗读诗歌2 - 3遍,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初读思考:读完诗歌后,思考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红烛在诗中有着怎样的形象特点?
文本精读 - 第1节
原文:“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
内容分析:
字词赏析:
诗人开篇怀着敬慕的心情赞叹荧荧的红烛,“红”是赤诚的象征,红烛在诗人眼里是理想的人格化身。诗人将自己的心与红烛相比,体现出他那颗纯洁率真、晶明透亮、灼灼发热的赤子之心 。
“吐”字逼真地描状了诗人那种火热的爱国情感不吐不快的神态,生动地表现出诗人情感的强烈。
提问:这里诗人为什么要把自己的心和红烛相比?
答案:通过对比,强调自己像红烛一样有着赤诚的爱国之心,也表明自己要像红烛一样奉献
文本精读 - 第2 - 3节
原文:“红烛啊!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一误再误;矛盾!冲突!”“红烛啊!不误,不误!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内容分析:这两节诗用设问手法,自问自答,生动地表现了一个思考觉悟的过程。诗人一开始对红烛必须烧蜡成灰才能放光的过程表示不解,认为是“一误再误”,充满矛盾冲突 ;但后来醒悟,明白了只有燃烧才能放出光芒,这是自然的方法 。
手法赏析:运用设问,引发读者思考,使诗人的思考过程更加清晰地展现出来;“一误再误”与“不误,不误”形成鲜明对比,突出诗人认识的转变 。
提问:从这两节诗中可以看出诗人的思想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答案:从对红烛燃烧方式的困惑、质疑,到理解并认同红烛通过燃烧发光的方式,体现了诗人对奉献精神从不解到领悟的思想转变
文本精读 - 第4节
原文:“红烛啊!既制了,便烧着!烧罢!烧罢!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内容分析:诗人对红烛发出呼唤,也是自我勉励。当时民众深受封建主义、帝国主义思想文化的毒害,处于沉睡、麻木的状态 。诗人认为自己的职责是像红烛一样,燃烧自己,唤醒世人,救治世人的灵魂,让民众觉悟、奋起,打破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设置的精神监狱 。
情感体会:体现出诗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怀,以及为了拯救祖国和人民甘愿奉献的决心 。
提问:如何理解“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中的“烧”字?
答案:“烧”字在这里具有强烈的动作感和力量感,形象地表现出红烛以及诗人想要打破旧世界、唤醒民众的急切和坚定,“烧破”“烧沸”强化这种力量和决心
文本精读 - 第5 - 7节
原文:“红烛啊!你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泪流开始之日。”“红烛啊!匠人造了你,原是为烧的。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哦!我知道了!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红烛啊!流罢!你怎能不流呢?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底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
内容分析:这三节围绕红烛的“泪”展开。第5节指出红烛发光时就开始流泪;第6节探究红烛流泪的原因是“残风”侵扰,“残风”象征着黑暗的反动势力 ;第7节诗人劝慰红烛,即便流泪也要不息地将脂膏流向人间,去“培出慰藉底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体现红烛的奉献精神 。
意象分析:“泪”象征着红烛在奉献过程中所遭受的痛苦和阻碍,也代表着诗人因拯救祖国、拯救世人的理想受到阻碍而产生的着急焦虑之情 ;“残风”象征着破坏光明、阻碍进步的反动势力 。
提问:诗人写红烛流泪,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一方面表达了对红烛奉献精神的赞美和同情,另一方面也抒发了自己在追求理想过程中面对黑暗势力阻挠的痛苦和无奈,以及虽痛苦仍要坚持奉献的坚定信念
文本精读 - 第8 - 9节
原文:“红烛啊!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内容分析:第8节指出红烛流泪、灰心是结果,创造光明是原因,这种因果关系体现出奉献的艰难和不公平 ;第9节诗人以“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劝勉红烛,也是劝勉自己,只要去努力创造光明,不要计较个人的得失荣辱 。
主题升华:这两节诗将红烛精神和诗人的人生态度进一步升华,体现出闻一多伟大崇高的献身精神,为了理想和国家,不计个人得失,无私奉献 。
提问:“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案:卒章显志,收束全诗,点明主旨,体现诗人的人生准则和价值追求,即全身心投入到奉献中,不考虑回报,强化了诗歌的主题
艺术特色赏析
1.象征手法:红烛象征着诗人自己,也象征着具有奉献精神的人,通过红烛这一具体形象,生动地表达出抽象的爱国奉献精神 。
2.设问与反问:诗中多处运用设问,如“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引发读者思考,使诗歌的抒情和思考过程更具逻辑性;反问如“你怎能不流呢?”增强了语气,强化了情感表达 。
3.反复咏叹:“红烛啊!”多次出现,形成反复咏叹,使诗歌的情感更加强烈,也使红烛的形象更加突出 。
“三美”体现:
音乐美:诗歌押韵,节奏鲜明,如每节大致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诗句长短相间,形成独特的韵律感 。
绘画美:诗中用词富有色彩感和画面感,如“红烛”的“红”,给人鲜明的视觉印象;“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等语句,营造出强烈的画面感 。
建筑美:每节诗行数基本相同,每行诗字数相近,诗节和诗行排列整齐,具有建筑的对称美 。
课堂练习
题目1:下列对《红烛》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歌开篇就以“红烛啊!这样红的烛!”的呼喊,表达对红烛的赞叹,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B.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运用反问,引发读者对红烛生命来源的思考。
C. “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希望唤醒民众、激励民众的急切心情。
D. 全诗以诗人与红烛的对话为线索,展现了诗人对红烛精神的认识过程和自己的情感变化。
答案:B(解析:这两句运用的是设问,不是反问 )
题目2:仿照《红烛》中对红烛的描写,选取一个事物,运用象征手法写一段文字,表达某种情感或哲理,不少于50字。
示例:青松啊!这样苍劲的松!在悬崖峭壁上扎根,在狂风暴雨中挺立。你是坚韧的象征,以不屈的身姿,诠释着生命的顽强与执着 。
课堂小结
1.内容回顾:回顾诗歌内容,从红烛的形象特点、诗人对红烛的情感变化,到诗歌所表达的爱国奉献主题 。
2.艺术总结:总结诗歌的艺术特色,如象征手法、设问反问、反复咏叹以及“三美”等表现手法和特点 。
3.强调重点:强调红烛精神的内涵以及在诗歌中的体现,深刻理解诗人的爱国情怀和奉献精神 。
课堂升华
联系现实:思考在自己的生活中,如何践行红烛精神?
情感升华:通过对《红烛》的学习,我们应该对我们的国家怀有什么样的感情?我们应该如何做?
拓展延伸
对比阅读: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对比两首诗中“烛”意象的异同 。
相同点:都以烛为意象,都有“蜡炬成灰泪始干”,都体现出奉献精神和牺牲精神 。
不同点:李商隐诗中的烛主要表达相思之苦和爱情的坚贞;闻一多诗中的红烛象征爱国奉献,更具时代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
拓展思考:在当今社会,还有哪些像红烛一样具有奉献精神的人或事?请举例说明。
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红烛》全诗: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积累经典诗句 。
2.以“奉献”为主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短文:要求结合生活中的具体事例,阐述对奉献精神的理解和感悟 。
3.推荐阅读闻一多的《死水》:进一步了解闻一多的诗歌风格和思想情感,拓展阅读视野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