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0张PPT)登岳阳楼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登岳阳楼杜甫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登岳阳楼杜甫天地始肃秋者,阴之始,故曰天地始肃何景何情岳阳楼的名联: 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沧然涕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杜甫祖父杜审言。杜甫与杜牧同为晋代大学者、名将杜预之后,杜甫出自杜预次子杜耽,而杜牧出自杜预少子杜尹。杜甫生于唐玄宗先天元年(712年)。母亲崔氏,在杜甫年幼时就故去。杜甫青少年时家庭环境优越,过着较为安定富足的生活。他自小好学,七岁能作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少年时也很顽皮,直到15岁时,他还是上树摸鸟、下河抓鱼。有诗为证:“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生平分期:(1)读书游历时期(35岁以前,即712-745),涉世未深,从小好学,20岁开始漫游吴越,认识李白、高适。登高怀古,寻幽访胜,饮酒论诗。写了《望岳》《画鹰》等。(2)困守长安时期(35-44岁,即746-755),忧国忧民,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写了《兵车行》等。生平分期:(3)为官及流亡时期(45-48岁,即756-759),现实主义创作达到高峰,安史之乱爆发,杜甫被抓。一年后逃出,到达肃宗行在陕西凤翔,授左拾遗。不久弃官携家前往秦州。颠沛流离,历尽艰辛。“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写于此期。(4)漂泊西南时期(49-59岁去世,即759-770),诗风更沉郁。成都依靠严武,有了草堂安身。后严武逝世,他又飘泊西南、湖湘,最后病死在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此时律诗很多,如《登高》《登岳阳楼》《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蜀相》《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村》等。杜甫诗风沉郁顿挫指思想内容。“沉”即“深”,指内容的深刻、深广、深厚。“郁”即“积”,指内容的真实、凝重、含蓄。指艺术形式。指遣词用句的停顿转折。情感的千回百折、节奏的徐疾相间、音调的抑扬顿挫、旋律的跌宕起落,形成了“顿挫”音乐美。小结:首联叙事,颔联描写,颈联抒情,尾联总结。通篇是“登岳阳楼”诗,却不局限于写“岳阳楼”与“洞庭水”。诗人屏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其身世之悲,国家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表达了老病孤独、报国无门的悲愁。拓展延伸:泊岳阳城下江国逾千里,山城仅百层。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陪裴使君登岳阳楼湖阔兼云雾,楼孤属晚晴。礼加徐孺子,诗接谢宣城。雪岸丛梅发,春泥百草生。敢违渔父问,从此更南征。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北方边关战事又起,我只能倚窗远望,泪流满面了。尾联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慨 从个人推及到国家,这涕泪之中,有对亲戚朋友的眷念,有年老孤独的悲伤,更有对国家命运的担忧。战马,代指战争军事倚窗涕:眼泪泗:鼻涕诗人的情感是怎样的?为什么流泪?这份泪水中包含着什么感情?悲个人国家远离家人、亲人消息音信全无——孤独之感年老多病穷苦漂泊无依——飘零之感——落魄困顿之感身世之悲家国破碎,战乱频繁家国之痛诗人为什么从写个人的“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突然转向了“戎马关山北”这样的宏大话题?这其中的关联在哪里?推己及人昔、今——世事变迁、人世沧桑之感诗人是如何抒发情感的?(手法)借景抒情(乐景哀情)反衬——宏阔之景反衬个人悲情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苏轼《劝学》曰: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 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中庸》言: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一课一积累与夏十二登岳阳楼登岳阳楼VS开元二年(759),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杜甫到了晚年,已经是“漂泊西南天地间”,没有一个定居之所,只好“以舟为家”了。喜悦想象奇特豪情逸志豪放飘逸忧愁注重现实满目凄凉沉郁顿挫《与夏十二登岳阳楼》《登岳阳楼》无限风光一望中登高览胜,入眼美景激荡心胸:对大好河山的热爱对造化神奇的崇拜对生命激情的释放和燃烧观沧海两汉: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