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登岳阳楼》课件(共19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古诗词诵读《登岳阳楼》课件(共19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共19张PPT)
江南三大名楼
岳阳楼
黄鹤楼
岳阳楼
滕王阁
登岳阳楼
杜甫
知人论世
杜甫,字 ,河南巩县人,自号 ,因他做过工部侍郎,又称
杜工部,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是“三吏”、“三别”,真实反映了唐朝由盛而衰的历史和老百姓的疾苦,因而其诗被称为“ ”,他与李白齐名,并称“ ”,其人被人誉为“ ”。
子美
诗圣
李杜
诗史
少陵野老
代表作品:
“三吏”:
《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
“三别” :
《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诗歌的主要思想:
1、反映民生疾苦,表现对人民的同情。
2、忧国忧民,表现出深挚的爱国情感。
3、揭露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表现强烈的憎恶之情。
4、歌咏自然景物,抒写亲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岳阳楼的名联:
  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沧然涕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杜甫祖父杜审言。杜甫与杜牧同为晋代大学者、名将杜预之后,杜甫出自杜预次子杜耽,而杜牧出自杜预少子杜尹。
杜甫生于唐玄宗先天元年(712年)。母亲崔氏,在杜甫年幼时就故去。杜甫青少年时家庭环境优越,过着较为安定富足的生活。他自小好学,七岁能作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少年时也很顽皮,直到15岁时,他还是上树摸鸟、下河抓鱼。有诗为证:“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
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生平分期:
(1)读书游历时期(35岁以前,即712-745),涉世未深,从小好学,20岁开始漫游吴越,认识李白、高适。登高怀古,寻幽访胜,饮酒论诗。写了《望岳》《画鹰》等。
(2)困守长安时期(35-44岁,即746-755),忧国忧民,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写了《兵车行》等。
生平分期:
(3)为官及流亡时期(45-48岁,即756-759),现实主义创作达到高峰,安史之乱爆发,杜甫被抓。一年后逃出,到达肃宗行在陕西凤翔,授左拾遗。不久弃官携家前往秦州。颠沛流离,历尽艰辛。“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写于此期。
(4)漂泊西南时期(49-59岁去世,即759-770),诗风更沉郁。成都依靠严武,有了草堂安身。后严武逝世,他又飘泊西南、湖湘,最后病死在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此时律诗很多,如《登高》《登岳阳楼》《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蜀相》《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村》等。
杜甫诗风
沉郁
顿挫
指思想内容。“沉”即“深”,指内容的深刻、深广、深厚。“郁”即“积”,指内容的真实、凝重、含蓄。
指艺术形式。指遣词用句的停顿转折。情感的千回百折、节奏的徐疾相间、音调的抑扬顿挫、旋律的跌宕起落,形成了“顿挫”音乐美。
《登岳阳楼》
点明题材(登临诗),如《登高》《登鹳雀楼》《登幽州台歌》等
交代地点
解题:
诗人在登高时所作的诗歌,内容一般为登高见闻,借登高来抒发某种情感、志向。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叙事
描写
抒情
总结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昔闻”:慕名向往已久
“今上”:如愿以偿甚喜
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
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今昔心情对比,虚实结合,表现出登楼的喜悦之情。
【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洞庭湖把吴楚大地分东南隔开,
天与地在湖面上日夜荡漾漂浮。
颔联对仗工整,意境阔大,描绘登楼所见洞庭湖的景象:
浩瀚无边、气势宏大。
手法——
想象、夸张
颔联描画了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的宏大景象,置身其境,诗人的心灵受到震撼,胸襟为之开阔,精神得到愉悦。



意境
“坼” “浮”
情怀
热爱祖国河山
辽阔雄浑
彰显了诗人精神空间的宏大和辽阔。
传神字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2、齐读:字音和节奏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3、我会读
登岳阳楼 杜甫
4、自由朗读
借助注释,小组合作试着翻译全文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昔闻” “今上”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早闻洞庭盛名,早有渴望尽兴一游的夙愿,然而无奈战乱频繁,身世漂荡,到了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蒂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