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1张PPT)登岳阳楼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登岳阳楼杜甫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登岳阳楼杜甫天地始肃秋者,阴之始,故曰天地始肃何景何情边读边思考:诗中哪几个词表达了诗人的情感?表达了什么情感?明确:①涕泗流②悲愁学习任务三:品析诗歌,深入体会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以前就听说洞庭湖波澜壮阔,今日终于如愿登上岳阳楼。首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底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首联有何作用?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浩瀚的湖水把吴楚两地分隔开来,整个天地仿似在湖中日夜浮动。颔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洞庭湖坼吴楚、浮日夜,波浪掀天,浩茫无际,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几云梦!这是写洞庭湖的佳句,被王士禛赞为“雄跨今古”。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年老多病只有一只船孤零零的陪伴自己。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颈联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悲愁?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上下句之间留有空白,引人联想。诗人凭栏远眺 ,江山如此美好,却动荡不安。想到那边境苦苦作战的战士,诗人也只恨自己不能亲自上马,保家卫国。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栏遥望胸怀家国泪水横流。尾联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悲愁?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炼字)“坼”:坼”字,诗人写得极有力。洞庭的万顷波涛、千层巨浪,仿佛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刹那间,乾坤摇动、天崩地解——写出了洞庭湖的磅礴气势。(坼和浮用得好)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浮”:“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洞庭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一派壮阔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眼前。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曹操《观沧海》气势磅礴,意境阔大,景色宏伟奇丽。烟波浩淼洞庭湖缘景明情,探究颔联情与景的关系。景情洞庭湖广阔无垠,烟波浩淼。诗人有不灭的济世的博大胸襟。他眼中不只是一个洞庭,而是整个吴楚乃至乾坤;他胸中不仅仅有他自己,而是天下的百姓。这两句诗气势不凡,惊天动地。缘景明情情景交融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自己举目无亲,音信不通,年老多病,只能以孤舟为家。写出了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作者的孤寂渺小与颔联的湖阔雄伟形成鲜明的对比,愈益显出自已的痛苦之情。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苏轼《劝学》曰: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 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中庸》言: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一课一积累与夏十二登岳阳楼登岳阳楼VS开元二年(759),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杜甫到了晚年,已经是“漂泊西南天地间”,没有一个定居之所,只好“以舟为家”了。喜悦想象奇特豪情逸志豪放飘逸忧愁注重现实满目凄凉沉郁顿挫《与夏十二登岳阳楼》《登岳阳楼》无限风光一望中登高览胜,入眼美景激荡心胸:对大好河山的热爱对造化神奇的崇拜对生命激情的释放和燃烧观沧海两汉: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下列对《登岳阳楼》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颔联是写洞庭湖的浩瀚无边。洞庭湖坼吴楚、浮日月,波浪滔天,浩茫无际,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B“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过去就听说洞庭湖水势浩瀚,名扬海内,今天我登上湖边的岳阳楼,俯仰江山。首联“昔”“今”对照,虚实交错,拉开时间的帷幕,写出初登岳阳楼的喜悦,为全诗浩大的气势奠定了基础。C 颈联写诗人年老多病,以舟为家,远离亲友,流落在外,亲朋故旧竟无一字寄给漂泊江湖的我,其凄凉之境、哀痛之心、愤怨之情,不言自明。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D 尾联“戎马”,采用借代手法,指战争。诗人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前途联系在一起,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痛,意境深远,余韵无穷,体现了诗人一贯的忧国忧民的大襟怀。至此,伟大诗人的形象突出了,作品的主题也得到了深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