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课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课件

资源简介

(共20张PPT)
观沧海
曹操
公主 王子们 请看
刚刚的人是谁呢
是曹操
作者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字阿瞒,谥号魏武帝。
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善诗歌,其诗大都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他的散文亦是清峻整齐。
与曹丕、曹植合称“三曹”。
代表作:《蒿里行》《龟虽寿》《短歌行》《观沧海》等。
背景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观沧海
《观沧海》曹操 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耸立在海边。
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
秋风飒飒,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日月的运行,好象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象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可译为“的”
好像
其,代词,代指大海
诗人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主要描写了太阳、月亮、星辰银河都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入海里,这些运行都离不开大海的怀抱,借助想像来变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壮观景象,是一种极其开阔博大的意境。
加一点点内容叭
好了,学了这些,你们了解观沧海了吗?
你的选择是?
会了
不会
下面,我们一起来做练习叭
1.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写登山所见。
2.作者看到、听到和想到了什么?
观沧海



水 山岛 树木 百草 洪波
萧瑟秋风
日月之行 星汉灿烂
宏伟志向
作者看到的景物中有哪些是动态景物,哪些是静态景物?
动景:水何澹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静景: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四句是全诗的高潮,诗人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诗人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借助奇特的想象,抒发诗人的主观感受,表现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突出沧海之阔大,描绘出一幅极其开阔苍茫的图景,委婉表现了诗人的博大胸怀及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第一层:开头两句 → 观海地点
第二层(3 - 8 句):
海水 --- 山岛
树木 --- 百草
秋风 --- 洪波 → 壮丽景象 —— 海岛、山水
第三层(9 - 12 句):
日月行其中
星汉出其里 → 博大胸襟虚写 —— 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言志”,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抒发了诗人渴望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
课文小结
本诗借景抒情,诗人以洗练的笔法,神奇的想象,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观沧海
作者: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背课文啦
下 课
Thanks!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