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区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八年级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区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八年级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2025 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阶段性检测
八年级语文参考答案
1.(1)B。 (2)①(1 分),世界的美好在于人类多样文明的交流互鉴(2 分)。
2.D 3.B 4.A 5.(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2)知不足,然后能
自反也;(3)选贤与能,讲信修睦。(4)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不以千里称也。(5)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6)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
独破受冻死亦足!(7)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8)挥手自兹去,萧
萧班马鸣。(9)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10)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6.(1)通过写作宣传革命事业(或文学创作)(1 分)。困难:双目失明,无法
正常写作;文学修养不高,受到否定;辛辛苦苦写的作品稿件被邮局弄丢了(1
分)。 (2)要点:坚韧,顽强,敢于反抗,乐观,积极等(2 分,任意答出 2
点即可得满分)。
7.(1)①图腾祭;②纪念屈原;③迎伍子胥。(答出 3 点得 2 分,答出 2 点或
1 点得 1 分)
(2)示例:同学们,大家好!我国民俗文化源远流长,它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中的一朵奇葩。但在对待民俗文化的问题上,同学们有不同的看法。为此,特举
办本次主题班会进行深度交流探讨。讨论使人机智,请同学们畅所欲言!(符合
要求以及语言顺畅、语意明确即可得满分)
(3)示例:鼓声阵阵传四海(1 分); ③ ,把“不仅”后的内容与“更”后
的内容互换位置(1 分)。(或:今天,我们纪念屈原,不仅要了解屈原的作品,
更要培养像他那样对国家对人民的深厚感情。)
8.示例:宝鸡市 2025 年寒假大学生志愿者“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已经正式启
动。(意思对即可)
9.C
10.示例:①演讲开头以问候的方式,表示对学生的欢迎,拉近与听众的距离;
②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具有说服力;③“1981 年,北大青年在燕园喊出了
‘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时代强音”与“40 年后,在 2021 年党的百年华诞之
际,北大青年在天安门广场发出了‘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句式对
称,生动形象,能快速抓住听众的心,引起他们的关注;④直奔主题,告诉听众
演讲的主题是“做强国有我的新青年”。(任意答出 2 点即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11.示例设计一:要注意重点词语用重音。“不论”“都要”“每一次”“更加”这
些词语应该重读,强调青年人的坚强勇敢。示例设计二:要注意通过提高语气来
调动情绪。“不断塑造更加优秀的自己,用肩膀扛起责任,展现当代青年应有的
风采”,读这一句应逐渐提升语调的音量,语气上扬,表现出青年人的自信与不 羁。……(每个设计 2 分,意思对、言之成理即可)
12.示例:①小时候,炊烟是娘做好的可口饭菜;②炊烟是父亲不离手的旱烟袋;
③炊烟是老奶奶手中的针线和讲的故事;④“我”离开故乡后,炊烟是对故乡的
思念;⑤故乡变化后,炊烟消失,“我”感到失落。(任意写出 2 点得 1 分,写出
1
3 点得 2 分,写出 4 点得 3 分,写出 5 点得 4 分,意思对即可)
13.示例:运用了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将炊烟人格化,赋予它“盘旋”“飘荡”
“踱步”等人和动物的动作,同时构成排比(1 分),生动形象且富有节奏感地
描绘出炊烟在村庄上空缭绕、凝聚的动态画面(1 分),表达了作者对炊烟的喜
爱与怀念之情(1 分)。(意思对即可)
14.示例: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1 分),把炊烟比作无形的线,生动形象
地写出炊烟对“我”的牵引作用,表明炊烟已成为故乡的象征(1 分),体现了
“我”对故乡深深的眷恋与牵挂,无论身处何地,故乡都在“我”心中(1 分)。
(意思对即可)
15.示例:①炊烟里有母亲做的可口饭菜,蕴含着母亲的关爱;②炊烟下有父亲
的旱烟袋,承载着对父亲的记忆;③炊烟伴随着老奶奶讲的故事,是童年美好回
忆的一部分;④炊烟是故乡的象征,代表着故乡的生活和曾经的美好时光,所以
“我”对其充满温暖与思念。(任意写出 2 点得 1 分,写出 3 点得 2 分,写出 4
点得 3 分,意思对即可)
16.示例:随着时代发展,一些乡村特色的事物消失是社会进步的必然,但也令
人惋惜(1 分)。我们应重视对这些事物的保护与传承,比如可以通过文化活动、
记录影像等方式,让它们的价值得以延续,因为它们承载着乡村的历史文化和人
们的情感记忆(1 分)。(意思对即可)
17.示例:①追溯。②已经。③回头看(环视)。④让、派(指使)。(每个 0.5 分,
共 2 分)
18.示例: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也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完全可以肯定的!
②姓石的匠人挥动着斧头,带着呼呼的风声,听任(斧头)去砍白粉,白粉被削
得干干净净,(郢人的)鼻子却一点都没有受伤。
19.①愉悦(快乐);②巧匠斫鼻;③他对惠子智慧的敬仰和对失去这位朋友的深
切痛惜;④珍惜朋友(或:重视友情)。(每空 1 分,意思对即可)
附【乙】译文:庄子送葬,经过惠子的墓地,回过头来对跟随的人说:“郢地有
个人让白泥涂抹了他自己的鼻尖,像蚊蝇的翅膀那样大小,让姓石的匠人用斧子
砍削掉这一小白点。石姓匠人挥动斧子呼呼作响,漫不经心地砍削白粉,鼻尖上
的白泥完全除去而鼻子却一点也没有受伤,郢地的人站在那里也若无其事不失常
态。宋元君知道了这件事,召见石姓匠人说:‘你为我也这么试试。’石姓匠人说:
‘我确实曾经能够砍削掉鼻尖上的白粉。虽然如此,但我可以搭配的伙伴已经死
去很久了(我一个人再也办不到了)。’自从惠子离开了人世,我没有可以匹敌的
对手了!我没有可以与之论辩的人了!”
20.D。
21.示例:这两句诗更多抒写诗人的主观感受(1 分)。一个“悦”字表现了诗人
从禅院中感受到的欢欣(1 分);一个“空”字表现了诗人此时此刻心中杂念全
消的精神状态(1 分)。(意思对即可)
22.略(依据中考作文评分标准)。
22024一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八年级语文试题
为了更好地反馈出同学们一学期来学习的真实效果,班级开展语文“趣味闯
关”活动,将带你感受学习的乐趣,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活动一:【勇闯字词迷宫】
一、基础知识积累及运用。(28分)
1.雍城中学八年级举办“品‘和’义、践‘和’行”主题探究活动,请你积极参
与并完成任务。(5分)
中国文化崇尚“和”,有关“和”的思想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和”既被视
为诞育万物的本原,也被看作修德养性的关健,还被认为是社会交往的准绳,更
被尊奉为国家共处的原则。
老子曰:“上善若水。”《国语》阐释“善”为“德之建也”,“和”与“善”相
辅相(chég,“善”是“和”的基础,是实现“人和”的道德支撑;“和”是“善”
的结果与目的。中国人自古以来形成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世界观、
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融会/融汇)进奔流不息的民族血液中,
镌(iuāniuàn)刻于家国万代的文化基因里,奠定了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精神
基础。
“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
的源泉。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多种宗教。不同历史和
国情,不同民族和习俗,孕育了不同文明,世界也因此更加丰富多彩。文明没有
高下、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文明差异不该成为世界冲突的根源,任
何一种文明都无法最终将自己的模式强加于另一文明之上,每种文明都有其独特
魅力和深厚底蕴,都是人类的精神瑰宝。文化的传承与演(yì)需要不同文明之
间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
界和平的纽带。
(1)某同学对文段中下划横线词语的读音和拼音对应的汉字有疑问,请你帮他选
出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相辅相成融会
镌(iuān)刻
演译
B.相辅相成
融汇镌(juan)刻
演绎
C.相辅相承融会镌(juàn)刻
演译
D.相辅相承融汇镌(juàn)刻
演绎
(2)“和羹之美,在于合异”出自西晋史学家陈寿所撰《三国志·魏书·夏侯玄传》,
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演讲时引用了这句话。经过字典查询,该同学
得知“羹”是指五味调和的浓汤,“异”有以下几种意思(见下图),请你判断“和
羹之美,在于合异”中“异”的意思是
(填序号),“和羹之美,在于合
八年级期末语文试卷第1页共8页
CS扫描全能王
3亿人都在用的扫瑞APP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