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沁园春 长沙》练习一、现代文阅读1.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回答。 沁园春·长沙毛泽东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1)下列对这首词相关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上片侧重写景,下片侧重回忆;作者写秋景时抒发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B.作者运用远近、上下结合的手法,描绘了生机盎然、色彩绚丽的湘江秋景图。C.“风华正茂”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的就是“到中流击水”的青年才俊D.这首词上下片的最后一句均为疑问句,间接地表达了作者阔大的胸襟与气魄。(2)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2.下列选项对课文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沁园春·长沙》中,为了适应词的格律要求,它的前三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打破了一般的语言顺序,常序应为“寒秋,湘江北去,独立橘子洲头”。B.文学史上一般把“五四”以后写作的诗歌称为现代诗歌。但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因用了古典诗词的形式,所以属于古典诗歌。C.“粪土当年万户侯”,“万户侯”是比喻大地主、大官僚。D.《沁园春·长沙》与《沁园春·雪》两诗结构相类似,意境相似,都体现了作者开创一番辉煌的革命事业的伟大抱负。3.下列对《沁园春·长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为下面的抒情烘托了背景,营造了氛围。B.词人在意象的选取和描写角度方面匠心独运,既有远眺,又有近观;既有仰望,又有俯视;动静结合,红绿相衬。C.下阕用“携”“忆”两句开启,由描绘旧地重游,转入对想象生活的描写,并选用典型事例,将往事化为触手可及的形象。D.全词最后以“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作结,用问句的形式巧妙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表现了革命青年的豪情壮志。4.下列对《沁园春·长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洋溢着词人乐观主义的革命激情。B.“怅寥廓”抒发自己的情怀,“问苍茫大地”蕴含着忧思和责任,两句都运用了拟人手法。“谁主沉浮”暗含以身许国之志。C.通过对湘江深秋景色的描绘,借景生情,指出了革命的道路曲折不平的道理。D.虚实相映,激人想象,以游水搏浪来写人生奋斗,颇有双关之妙。5.下列对《沁园春·长沙》这首词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用“独立”起笔,一方面是实写,另一方面也同下阕的 百侣”相呼应,以便触景生情,从容地展开下阕的回忆。另外也奠定了这首词深远、广阔、深沉的基调。B.上阕词人远望群山尽染,近看百舸争流,仰视鹰击长空,俯瞰鱼翔浅底,描绘了一幅绚烂的、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图。C.“谁主沉浮”由上文的俯观游鱼,仰看飞鹰,纳闷地寻思究竟是谁主宰着世间万物的升沉起伏。这句话在这里可以理解为:在这军阀统治下的中国,到底应该由谁来主宰国家兴衰和人民祸福的命运。D.下片回忆往事,词人在抒发革命豪情的同时,也表达了对年轻气盛、不顾后果、中流击水及意气用事的冒险行为的反思自省。6.回顾初中学过的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上阕写景部分,比较一下两首词在写景抒情方面的异同。7.《沁园春·长沙》上阕写景,你能说出词的上阕是抓住了哪些典型景物(意象)来写的吗?这些意象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绘的?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面小题。沁园春 长沙毛泽东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杨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8.以下选项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遍”字表现了万山的颜色都变成了红色,范围很广。B.“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写的是远景,“透”字显出江水碧绿清澈,绿色又代表着旺盛的生命力。C.而一个“争”字,给碧绿清澈的江面又增加了昂扬奋进的气氛,显示出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D.“鹰击长空”用“击”而不用“飞”,准确地形容了雄鹰展翅迅猛有力地拍打的矫健勇猛的雄姿;“鱼翔浅底”用“翔”而不用“游”,精当地把鸟不扇动翅膀地盘旋回飞的状态,用来描写游鱼在水中自如轻快的神态,形象生动。9.下阕围绕“同学少年”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怀?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沁园春 梦孚若①刘克庄何处相逢?登宝钗楼,访铜雀台。唤厨人斫②就,东溟③鲸脍④;圉人⑤呈罢,西极龙媒⑥。天下英雄,使君与操,余子谁堪共酒杯?车千乘,载燕南赵北,剑客奇才。饮酣画鼓如雷,谁信被晨鸡轻唤回。叹年光过尽,功名未立;书生老去,机会方来。使李将军,遇高皇帝,万户侯何足道哉!披衣起,但凄凉感旧,慷慨生哀。【注】①孚若:方孚若,名信孺,是作者的同乡,又是志同道合的朋友。这首词做于南宋理宗淳祐三年(1243),因梦已故挚友方孚若而做。②斫:用刀、斧等砍劈。③东溟:东海。④鲸脍:指切细切薄的鲸鱼肉,好吃的美味。⑤圉人:养马之人。⑥龙媒:骏马。10.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人在梦中登上落入金人之手的宝钗楼和铜雀台,点明创作背景,奠定感情基调。B.词人在梦中与友人享美食赏骏马,英雄相惜,以千乘车来迎天下英才,意气风发。C.词人在梦中正宴饮欢畅,耳边鼓声如雷,却被雄鸡的轻啼声从梦中唤醒回到现实。D.全词语言不事雕琢,想象丰富,充满浪漫色彩,与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相同。11.《沁园春》是常见的长调词牌,大多用来寄怀抒情,表达丰富的情感。请结合具体内容比较分析本词与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在思想感情表达上有什么异同。三、语言文字运用阅读文字,完成下面各题。意象赖以存在的要素是物象。意象是客观的,它不依赖人的存在而存在,也不因人的喜怒哀乐而发生变化。但是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的构思,就要受到两方面的加工:一方面,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淘洗与 ① ,以符合诗人的美学理想和美学趣味;另一方面,又经过诗人思想感情的化合与点染,渗入诗人的人格和情趣。经过这两方面加工的物象,才是意象。因此可以说,意象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或者是融入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一个物象可以构成意趣各不相同的许多意象。同是由“云”所构成的意象,例如“孤云”,带着贫士幽人的孤高。陶渊明《咏贫士》:“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暖云”则带着春天的感受。罗隐《寄渭北徐从事》:“暖云慵堕柳垂条,骢马徐郎过渭桥。”“停云”却带着对亲友的思念。陶渊明《停云》:“霭霭停云,濛濛时雨。八表同昏,平路伊阻。”……同一个物象,经过这两方面加工的物象,所以构成的意象也就 ② 。诗人在构成意象时,可以 ③ 物象某一方面的特点,以加强诗的艺术效果;也可以将另一物象的特点移到这一物象上来;还可以围绕某一物象作为联想的起点,营造出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的东西。总之,意象不是物象的 ④ 。从物象到意象是艺术的创造。1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A.筛选 大相径庭 夸张 生搬硬套B.筛选 大相径庭 夸大 墨守成规C.挑选 背道而驰 夸大 生搬硬套D.挑选 背道而驰 夸张 墨守成规13.下列选项中,与文中画波浪线处双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B.包扎所设在一个小学里,大小六个房子组成“品”字形。C.火车特有的气息坚定了她的信心,她学着“北京话”的样子,轻巧地跃上了踏板。D.有几个“慈祥”的老板把捡来的菜叶用盐浸浸就算作工友的菜肴。1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15.文中第二段引用陶渊明《咏贫士》,其中“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运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16.毛泽东《沁园春·长沙》“鹰击长空,鱼翔浅底”描写了生机勃勃的秋日美景,请依据材料分析诗人是如何对物象“鱼”进行艺术创造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意象赖以存在的要素是物象。 ① ,它不依赖人的存在而存在,也不因人的喜怒哀乐而发生变化。但是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的构思,就要受到两方面的加工:一方面,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淘洗与筛选,以符合诗人的美学理想和美学趣味;另一方面,又经过诗人思想感情的化合与点染,渗入诗人的人格和情趣。 ② 才是意象。因此可以说,意象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或者是融入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一个物象可以构成意趣各不相同的许多意象。同是由“云”所构成的意象,例如“孤云”,带着贫士幽人的孤高。陶渊明《咏贫士》:“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暖云”则带着春天的感受。罗隐《寄渭北徐从事》:“暖云慵堕柳垂条,骢马徐郎过渭桥。”“停云”却带着对亲友的思念。陶渊明《停云》:“霭霭停云,濛濛时雨。八表同昏,平路伊阻。”……同一个物象, ③ ,所以构成的意象也就大异其趣。诗人在构成意象时,可以夸张物象某一方面的特点,以加强诗的艺术效果;也可以将另一物象的特点移到这一物象上来;还可以围绕某一物象作为联想的起点,营造出根本不存在世界上的东西。总之,物象是意象的基础,而意象却不是物象的客观的机械的模仿。从物象到意象是艺术的创造。17.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18.下列选项中,与文中画波浪线处双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B.包扎所设在一个小学里,大小六个房子组成“品”字形。C.火车特有的气息坚定了她的信心,她学着“北京话”的样子,轻巧地跃上了踏板。D.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创作要关注时代、有针对性。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20.毛泽东《沁园春·长沙》“鹰击长空,鱼翔浅底”描写了生机勃勃的秋日美景,请依据材料分析诗人是如何对物象“鱼”进行艺术创造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毛泽东说,“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毛泽东的读书志向、读书精神、读书态度和读书方法,开启了中国共产党人读书治学的一代新风,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人间佳话。毛泽东对《资治通鉴》研究颇深。他说:“《资治通鉴》这部书写得好,尽管立场观点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但叙事有法,历代兴衰治乱本末毕俱,我们可以批判地读这部书,借读这部书来熟悉历史事件,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晚年,毛泽东与孟锦云谈论《资治通鉴》时说:“这是一部难得的好书啊!我读了十七遍,每读一遍都获益匪浅。”延安时期流传着一句毛泽东的名言:“一天不读报是缺点,三天不读报是错误。”( )。领导武装斗争后,毛泽东对读报的需求如饥似渴,红军每打下一个城镇,他都要派人到邮局搜罗一捆报刊,犒劳自己的“精神世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阅读的报刊数量更多、范围更宽,一天几万字的《参考资料》是他的每日必读。正是因为长期养成了读报的好习惯,毛泽东一生对世界风云洞若观火,对天下大事了如指掌。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毛泽东一生喜好读报,也酷爱读书B.毛泽东一生酷爱读书,也喜好读报C.毛泽东喜好读报,也酷爱读书的一生D.毛泽东酷爱读书,也喜好读报的一生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23.对下列诗句所使用的修辞,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粪土当年万户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B.“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江山”代国家;“激扬文字”代评论国家大事、激浊扬清的文章。C.“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D.“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四、名篇名句默写24.《沁园春·长沙》中,“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的下一句是( )A.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B.书生意气,挥斥方遒C.鹰击长空,鱼翔浅底D.指点江山,激扬文字25.默写。(1)《沁园春·长沙》中诗人旧地重游,引起诗人对往夕生活回忆的过渡句: , 。(2)《沁园春·长沙》中面对大千世界,诗人发出慨叹,表现诗人的雄心壮志的诗句: , , ?(3)《沁园春·长沙》中表现词人年轻时评论时政,书写激浊扬清文章的两句是: , 。(4)《沁园春·长沙》中表现了词人年轻时意气奔放,强劲有力的两句是: , 。(5)《沁园春·长沙》中景物描写富有层次,其中最具动态美的两句是: , 。26.《沁园春·长沙》中,以设问结尾,巧妙回答“谁主沉浮”的诗句是哪几句?《1《沁园春 长沙》练习》参考答案1.(1)D(2)“击”描绘万里长空中雄鹰矫健飞翔的情景,“翔”表现清澈江水中游鱼的欢愉、自在之态,“竞”有力突出了万物蓬勃旺盛(生机勃勃)的生命力。通过描绘湘江秋景的动态之美,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2.D3.C4.D5.D6.这两首词上阕都色彩明丽,形象生动,气势磅礴,文辞华美。但细观之下,又各有不同。《沁园春·长沙》体现了青年毛泽东对世间万物充满了探索和好奇之心,仰观俯察,细致入微,以至于“鹰击长空,鱼翔浅底”都历历如在眼前。《沁园春·雪》则体现了中年毛泽东的形象:将个人和民族命运结合在一起并握于股掌之中,雄视天下。这时候看世界就观其大略,变成了粗线条,“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多大的庞然大物在他眼中也不足为惧。7.景物:寒秋,霜天(气候),万山(层林尽染),湘江(碧透、百舸争流),飞鹰,游鱼(万类竞自由)。作者按照空间转换的顺序写景:远望群山,重重叠叠的树林点染如画;近观江中,满江的秋水碧绿清澈,无数船只争相行驶;仰视长空,雄鹰展翅高飞;俯察水底,鱼儿轻快地畅游。这几组景物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8.B 9.下片围绕“同学少年”表现了词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表现了作者的博大胸怀。10.D 11.相同:①都表达了以天下为己任,想建功立业的情感。不同:②刘词由梦中的豪迈写到梦醒的失意,表达了挚友去世,自己怀才不遇,壮志未酬之哀,总体情感沉郁悲慨;③毛词由眼前的秋景写到对青年时代革命生活的回忆,表达了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由衷赞美之情和开创新世界的豪情壮志,总体情感慷慨激昂。12.A 13.B 14.还可以把某一物象作为联想的起点,创造出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的东西。 15.构成:①借喻是比喻的一种,是以喻体来代替本体,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直接把本体说成喻体。②在诗句中,孤独的“贫士”是隐藏的本体,“孤云”构成喻体。表达效果:基于两者的相似性,形象地突出了“贫士”孤独漂泊、无所依靠的样子。 16.①诗人在构成意象“鱼”时,将其他物象的特点移到“鱼”这一物象上,使“鱼”具有了它本身并不具备的“翔”这一性质。②诗人以“翔”夸张了“鱼”自由、活泼、灵动的特点,加强诗歌艺术效果。17.①物象是客观的 ②经过这两方面加工的物象 ③由于融入的情意不同 18.B 19.还可以把某一物象作为联想的起点,创造出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的东西。 20.①诗人在构成意象“鱼”时,将其他物象的特点移到“鱼”这一物象上,使“鱼”具有了它本身并不具备的“翔”这一性质。②诗人以“翔”夸张了“鱼”自由、活泼、灵动的特点,加强诗歌艺术效果。21.B 22.(1)把“毛泽东对读报的需求”比喻成人饿了想吃饭,渴了想喝水。(2)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毛泽东对读报的迫切需求。23.C24.B25.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26.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