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百合花》练习(含答案) 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1《百合花》练习(含答案) 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3.1《百合花》练习
一、现代文阅读
1.小说《百合花》中前后呼应的细节刻画,在全篇中非常精彩。结合下表分析小说中的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的具体作用。
细节描写 文中段落 具体作用
枪筒插的树枝和野菊花 第7、42段 表现通讯员的天真质朴,即将参加战斗的乐观情绪和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特点。
两个干硬的馒头 第42、57段
通讯员衣服上的破洞 第34、43、53、56段
2.下列对《百合花》写作技巧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百合花》以“百合花”为线索贯穿全文,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风雪”推动了情节一样,都使文章结构严谨,条理清晰。
B.《百合花》的叙事节奏与《为了忘却的记念》相同,都在平静的叙述中蕴含着强烈的情感,通过回忆与现实的交织,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C.《百合花》中环境描写简洁而富有表现力,如“早上下过一阵小雨,现在虽放了晴,路上还是滑得很”,和《老人与海》中对大海环境的描写一样,都起到了烘托气氛和人物心情的作用。
D.文中运用对比手法,如通讯员送“我”去包扎所时的羞涩与牺牲时的英勇,和《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别里科夫行为与思想的对比类似,都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
3.《百合花》虽是一篇战争题材的小说,但却洋溢着一种美感,请结合《百合花》说说它“美”在哪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5-8题。
文本一:
最美是百合
那是许多年以前的事情了。
曾有一段日子,我和妻子的生活陷入了困境。那时我的工资收入只有七十二元,妻子没有工作。最不知深浅的要算妻子肚子里的宝宝了,他已茁壮地长到了八个月,在我们的日子最缺少色彩的时候,他强大的胎音使我们义无反顾地握紧了生活的画笔。
在朋友们的帮助下,我们开了一个小书店,还请了一个帮工。
她叫阿纯,在一所中专读书。此时,她正好放假,主动要来帮忙,而且执意不要工钱,只想借此机会多读一点书。
妻子说,暂时不拿工钱也行,搬过来和我们一起吃住,多少可以节省一点。
阿纯想了想,点头答应了。
阿纯的进驻,使我们的小家增添了许多笑声。阿纯是一个爱笑的女孩,我和妻子都怀疑她的嗓子眼儿里是不是挂了铜铃。
阿纯爱和妻子背着我说悄悄话。其实,她们的悄悄话大多也只是谈论女人的化妆、穿戴,并没有什么秘密。
阿纯总对妻子说:“商店里有一种百合花布,你用来做连衣裙一定很好看。”
妻子看着一天比一天大的肚子,笑着摇摇头。
阿纯说:“等生完宝宝再穿嘛!”
阿纯用很美丽的语言形容那些比她的语言还美丽的百合花。
她说:“不信你去看一看。”
经不住阿纯的一再诱惑,妻子挺着大肚子去了商店。她看到了那种布,淡黄的布面上那高雅洁白的百合花使她怦然心动。她在柜台前站了许久,但她的手并没有伸进口袋。她低下头,匆匆地离开商店,一言不发地回家了。
一个下午,妻子也不多说话。
阿纯好像自己犯了什么错误,不知怎么安慰妻子才好。
做一身连衣裙的布料价钱,等同于我们一个月的生活费,妻子的选择再简单不过了。
妻子说:“也许有更好的呢,等孩子生下来再说吧。”
阿纯看看我,轻轻地转过头去。
小书店的生意还不错,因为小店附近有两所学校和一个大工程局,来租书看的人还真不少。收入最多的一天,小小的钱盒里装了十七元钱。
一个月的时间过去了,阿纯要回校上课,妻子也要临产,小书店刚撑起门面,就面临停业了。
经过盘点,这一个月,我们竟收入了一百八十二元钱!
我和妻子坚持拿出九十一元钱给阿纯,算她的工钱。阿纯推辞再三,收下了。她小心地把钱装进一个信封,又把信封夹在书里,然后把书放到书包的最里层。
转眼二十多天过去了,妻子住进了妇产医院。有一天,我回家取东西,门卫室的大爷交给我一个小包袱,说是一个女孩送来给我妻子的。
妻子打开小包袱,里面是那块美丽的百合花布和一个小手铃。
阿纯在信里说:“大姐,我要去秦皇岛基地实习了,这块百合花布是我用自己的‘工钱’买来的,送给你,希望你收下。天空灰暗的时候,没有人会发现百合花的美丽,但阳光一出来,满坡的百合花最鲜艳!祝你生一个健康的、又白又胖的宝宝!”
妻子坐在那儿,眼泪一滴一滴地渗入那叠得十分整齐的花布里。
(选自《中国当代微型小说排行榜》文字有删改)
文本二:
他决定以后,就把我抱着的被子,统统抓过去,左一条、右一条的披挂在自己肩上,大踏步地走了。
回到包扎所以后,我就让他回团部去。他精神顿时活泼起来了,向我敬了礼就跑了。走不几步,他又想起了什么,在自己挂包里掏了一阵,摸出两个馒头,朝我扬了扬,顺手放在路边石头上,说:“给你开饭啦!”说完就脚不点地地走了。我走过去拿起那两个干硬的馒头,看见他背的枪筒里不知在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跟那些树枝一起,在他耳边抖抖地颤动着。
他已走远了,但还见他肩上撕挂下来的布片,在风里一飘一飘。我真后悔没给他缝上再走。现在,至少他要裸露一晚上的肩膀了。
(选自《百合花》)
4.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篇小说选材精巧恰当,篇幅紧凑短小,结构严谨,主题突出,讲述了一对夫妻和一位假期打工女生短暂相遇的故事。
B.本篇小说情节简单,但是主题非常鲜明,通过对生活的真实刻画,在娓娓道来中引起读者共鸣,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C.本篇小说,从开书店、为阿纯发工钱、去商店看花布却舍不得买等情节看出小说的主人公妻子是一个勤劳、节俭、善良的人。
D.本篇小说中的阿纯是一个热爱读书、热爱生活、乐观开朗、心地善良又美好的女生,她的形象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5.下列与文本中加点字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一中为了解除生活上的困窘,“我”和妻子千方百计谋求出路,“义无反顾”强调了当时的“我们”直面生活的坚定态度。
B.文本一中“进驻”指军队开进某一地区驻扎下来,文中大词小用,突出了阿纯的到来对“我们”家不同寻常的意义。
C.文本二中对“布片”的描写,表现了小战士天真质朴的心理及回部队时的乐观情绪,推动后文情节发展。
D.文本二中“多了一只野菊花”使小通讯员形象更饱满鲜活,残酷的战争没有泯灭他对美的追求。
6.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7.文本一和文本二均没有以具体事物“百合花布”“百合花被”为题,而是直接用“最美百合”或“百合花”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两个文本分别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棉袄
孙犁
风把山坡上的荒草,吹得俯到地面上、砂石上。云并不厚,可沉重得怕人,树叶子因昨夜初霜的侵凌而焦枯了,正一片片地坠落。
我同小鬼顾林从滚龙沟的大山顶上爬下来。在强登那峭峻的山顶时,身上发了暖,但一到山顶,被逆风一吹,就觉得难以支持了。顾林在我眼前,连打了三个寒噤。
我拉他赶紧走下来,在那容易迷失牧羊人的路上一步一步走下,在乱石中开拔着脚步。顾林害了两个月的疟疾,现在刚养得有了些力气,我送他回原部队。我们还都穿着单军服,谁知一两天内天气变得这样剧烈。
虽说有病,这孩子还是很矜持的。十五岁的一个人,已经有从吉林到边区这一段长的、且大半是一个人流浪的旅程。在故乡的草原里,他拉走了两匹敌人放牧的马,偷偷卖掉了,跑到天津,做了一家制皮工厂的学徒。事变了,他投到冀中区的游击队里……
“身子一弱就到了这样!”
像是怨恨自己。我看到那发白的而又有些颤抖的薄嘴唇,觉得他这久病的身子是不能支持了。我希望到一个村庄,在那里休息一下,暖暖身子。
①风还是吹着,云,凌人地往下垂。我想,要下雨了,下的一定是雪片吧 天突然暗了。远远的在前面的高坡上出现一片白色的墙壁,我尽可能地加快了脚步,顾林也勉强跟着。这时,远处山坡上,已经有牧羊人的吆喝声,天气该不早了,我知道应是拦羊下山入圈的时分。
爬上那个小山庄的高坡,白墙壁上的一个小方窗,透出了灯火。我叫顾林坐在门前一块方石上,自己上前打门。门很快地开了,一个姑娘走了出来。
我对她说明来意,问她这里有没有村长,她用很流利的地方话回答说,这只是一个小庄子,总共三户人家,过往的军队有事都是找她家的,因为她的哥哥是自卫队的一个班长。②随着她就踌躇了。今天家里只有她一个人,妈妈去外婆家了,哥哥还没回来。
她转眼望一望顾林,对我说:“他病得很重吗 ”
我说:“是。”
她把我们让到她家里,一盏高座的油灯放在窗台上,浮在黑色油脂里的灯芯,挑着一个跳动不停的灯花,有时碎细地爆炸着。
姑娘看着有十五六岁,穿着一件红色的棉袄,头发梳得很平,动作很敏捷,和人说话的时候,眼睛便盯住人。我想,屋里要没有那灯光和灶下的柴火的光,机灵的两只大眼也会把这间屋子照亮的吧 她挽着两只袖子,正在烧她一个人的晚饭。
我一时觉得我们休息在这里,有些不适当。但顾林躺在那只铺一张破席子的炕上,显然已是筋疲力尽。我摸摸他的额,又热到灼手的程度。
“你的病不会又犯了吧 ”
顾林没有说话,我只听到他牙齿发出的“得得”声,他又发起冷来。我有些发慌,我们没有一件盖的东西。炕的一角好像是有一条棉被,我问那正在低头烧火的姑娘,是不是可以拿来盖一下。姑娘抬着头没听完我的话,便跳起来,爬到炕上,把它拉过来替顾林盖上去。一边嘴里说,她家是有两条被的,哥哥今天背一条出操去了。把被紧紧地盖住了顾林的蜷伏的身体,她才跳下来,临离开,把手按按顾林的头,对我蹙着眉说:
“一定是打摆子①!”她回去吹那因为潮湿而熄灭的木柴了,我坐在顾林的身边,从门口内外望着那昏暗的天。我听到风还在刮,隔壁有一头驴子在叫。我思索着明天顾林是不是能走,有些愁闷起来。
姑娘对我慢慢地讲起话来。灶膛里的火旺了,火光照得她的脸发红,那件深红的棉袄,便像蔓延着火焰一样。
夜晚静得很,顾林有时发出呻吟声,身体越缩拢越小起来。我知道他冷。③我摸摸那条棉被,不只破烂,简直像纸一样单薄。我已经恢复了温暖,就脱下我的军服的上身,只留下里面一件衬衫,把军服盖在顾林的身上。
这时,锅里的饭已经煮好。姑娘盛了一碗米汤放在炕沿上,她看见我把军服盖上去,就沉吟着说:
“那不抵事。”她又机灵地盯视着我。我只是对她干笑了一下,表示: 这不抵事,怎样办呢 我看见她右手触着自己棉袄上偏左边的纽扣,最下的一个,已经应手而开了。她后退了一步,眼睛笑盈盈的,对我说:
“盖上我这件棉袄吧。”
没等我答话,她便转过身去断然地脱了下来,我看见她的脸飞红了一下,但马上平复了。她把棉袄递给我,自己退到角落里把里衣整理了一下,便又坐到灶前去了,末了还笑着讲:
“我也是今天早上才穿上的。”
她身上只留下一件皱褶的花条布的小衫。对这个举动,我来不及惊异,我只是把那满留着姑娘体温的棉袄替顾林盖上,我只是觉得身边这女孩的动作,是幼年自己病倒了时,照顾自己的妈妈和姐姐有过的。
一时,她又讲话了。她问我从哪里来,尽走过哪些地方,哪里的妇女自卫队好。这时我才知道,在去年,平山县②妇女自卫队检阅的时候,打靶,她是第三名!
我看着那暗红的棉袄,听见她又问我:什么时候妇女自卫队再来一次检阅 ④姑娘凝视着那灶膛里一熄一燃的余烬,她的眼里好像也闪烁着火光。
(写于1941年,有删改)
【注】①打摆子:方言,指疟疾。②平山县: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是著名的革命圣地西柏坡的所在地。
8.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描写“荒草”“焦枯的树叶子”“峭峻的山顶”“乱石”等自然环境,为后文写二人到村庄歇脚作铺垫。
B.《百合花》和《红棉袄》都没有直接描写战斗场面,而是着力表现景美、人美、情美,与一般战争小说不同。
C.小说以现实主义为基本,又兼具浪漫主义色彩,以平淡舒缓的叙述情节,再现了当时战争时期的时代风貌。
D.《百合花》新媳妇和《红棉袄》姑娘有相似性,虽没有具体姓名,但都有鲜明个性,也是革命根据地普通群众的代表。
9.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子①“云,凌人的往下垂”中“凌”字富有表现力,写出了云层低垂,给人一种威压感,反映出“我”沉重焦急的心情。
B.句子②中“踌躇”写出小姑娘因独自在家而犹豫不决的心理,但后来她最终因顾林病重而接待二人,表现了姑娘的大胆勇敢。
C.句子③说明姑娘家境艰难,“棉被像纸一样单薄”引出下文盖“军服”“红棉袄”等情节,使故事发展更为合理。
D.句子④姑娘眼里“闪烁着火光”,说明姑娘期待再来一次检阅,体现她具有崇高的革命热情,追求进步,对未来充满期待。
10.《红棉袄》中的“我”不是故事的主人公,但又是不可或缺的,请结合文本分析原因。
11.学校文学社将举办一场写文学短评的活动。对孙犁的这篇文章,甲组提出一个关键词:红棉袄。乙组对文章第 段提出了一个赏析角度:细节描写。请参与其中一个小组,简要列出你的短评要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手里已捧满了被子,就一努嘴,叫通讯员来拿。没想到他竟扬起脸,装作没看见。我只好开口叫他,他这才绷了脸,垂着眼皮,上去接过被子,慌慌张张地转身就走。不想他一步还没走出去,就听见“嘶”的一声,衣服挂住了门钩,在肩膀处,挂下一片布来,口子撕得不小。那媳妇一面笑着,一面赶忙找针拿线,要给他缝上。通讯员却高低不肯,挟了被子就走。
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低声地说:“不要缝了。”
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我想拉开她,我想推开这沉重的氛围,我想看见他坐起来,看见他羞涩地笑。但我无意中碰到了身边一个什么东西,伸手一摸,是他给我开的饭,两个干硬的馒头……
(节选自《百合花》)
12.根据选文内容,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绷了脸,垂着眼皮”“慌慌张张地转身就走”等动作,生动刻画通讯员内向羞涩的性格。
B.衣服被门钩撕破的“嘶”声,以拟声词瞬间激活场景,突然的声响强化了情节的突发性。
C.回忆“他羞涩地笑”与如今“手都冰冷了”形成强烈反差,突显战争对年轻生命的摧残。
D.通过“两个干硬的馒头”这一细节,正面表现通讯员朴实无私的奉献精神,增强感染力。
13.文中画横线处两次描写新媳妇缝补破洞,请结合文本分析这些细节体现的人物情感和揭示的主题。
14.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提出“差序格局”概念,认为传统社会的人际关系“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下列《红楼梦》情节最能体现这一特征的是( )
A.贾母将自家宗祠视作家族核心,年节祭祀必亲自主持。
B.刘姥姥进大观园时,王熙凤因“亲戚情分”赠予二十两银子。
C.李纨自号“稻香老农”并担任社长,制定轮值作东、公平评诗的规则。
D.一众姊妹入住大观园后,薛宝钗住蘅芜苑,林黛玉住潇湘馆。
15.《红楼梦》中,面对家族衰败,不同人物表现出不同的处世态度,下列最符合积极入世精神的一项是( )
A.贾宝玉因为黛玉病逝、家族衰败从而看破红尘,科举后出家为僧。
B.王熙凤精明强干,掌管贾府内外事务,威重令行,却也贪财弄权。
C.贾探春因凤姐病休,受王夫人委派协理大观园,推行承包制改革。
D.林黛玉感伤花落,葬花于冢,吟《葬花吟》以寄内心的孤寂悲愁。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百合花
茹志鹃
①他已走远了,但还见他肩上在新媳妇家借棉被时不小心撕挂下来的布片,在风里一飘一飘。我真后悔没给他缝上再走。现在,至少他要裸露一晚上的肩膀了。
②包扎所的工作人员很少。乡干部动员了几个妇女,帮我们打水,烧锅,作些零碎活。那位把唯一的嫁妆——百合花棉被借给我们的新媳妇也来了,她还是那样,笑眯眯的抿着嘴,偶然从眼角上看我一眼,但她时不时的东张西望,好像在找什么。后来她到底问我说:“那位同志弟到哪里去了?”我告诉她同志弟不是这里的,他现在到前沿去了。她不好意思地笑了一下说:“刚才借被子,他可受我的气了!”说完又抿了嘴笑着,动手把借来的几十条被子、棉絮,整整齐齐的分铺在门板上、桌子上。我看见她把自己那条白百合花的新被,铺在外面屋檐下的一块门板上。
③天黑了,天边涌起一轮满月。我们的总攻还没发起。敌人照例是忌怕夜晚的,在地上烧起一堆堆的野火,又盲目地轰炸,照明弹也一个接一个地升起,好像在月亮下面点了无数盏的汽油灯,把地面的一切都赤裸裸地暴露出来了。在这样一个“白夜”里来攻击,有多困难,要付出多大的代价啊!
④我连那一轮皎洁的月亮,也憎恶起来了。
⑤乡干部又来了,慰劳了我们几个家做的干菜月饼。原来今天是中秋节了。
⑥啊,中秋节,在我的故乡,现在一定又是家家门前放一张竹茶几,上面供一副香烛,几碟瓜果月饼。孩子们急切地盼那炷香快些焚尽,好早些分摊给月亮娘娘享用过的东西,他们在茶几旁边跳着唱着:“月亮堂堂,敲锣买糖,……”或是唱着:“月亮嬷嬷,照你照我,……”我想到这里,又想起通讯员,我那个小同乡,那个拖毛竹的小伙,也许,几年以前,他还唱过这些歌吧!他现在大概正趴在工事里,也许在团指挥所,或者是在那些弯弯曲曲的交通沟里走着哩!……
⑦一会儿,我们的炮响了,天空划过几颗红色的信号弹,攻击开始了。不久,断断续续地有几个伤员下来,包扎所的空气立即紧张起来。
⑧包扎所的担架不够了,好几个重彩号不能及时送后方医院,耽搁下来。
⑨外边月亮很明,也比平日悬得高。前面又下来一个重伤员。屋里铺位都满了,我就把这位重伤员安排在屋檐下的那块门板上。担架员把伤员抬上门板,但还围在床边不肯走。一个上了年纪的担架员,大概把我当做医生了,一把抓住我的膀子说:“大夫,你可无论如何要想办法治好这位同志呀!你治好他,我……我们全体担架队员给你挂匾……”他说话的时候,我发现其他的几个担架员也都睁大了眼盯着我,似乎我点一点头,这伤员就立即会好了似的。我心想给他们解释一下,只见新媳妇端着水站在床前,短促地“啊”了一声。我急拨开他们上前一看,我看见了一张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原来棕红的脸色,现已变得灰黄。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布还挂在那里。
⑩“这都是为了我们,……”那个担架员负罪地说道,“我们十多副担架挤在一个小巷子里,准备往前运动,这位同志走在我们后面,可谁知道狗日的反动派不知从哪个屋顶上撂下颗手榴弹来,手榴弹就在我们人缝里冒着烟乱转,这时这位同志叫我们快趴下,他自己就一下扑在那个东西上了……”
新媳妇又短促地“啊”了一声。我强忍着眼泪,给那些担架员说了些话,打发他们走了。我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这位高大而又年轻的小通讯员无声地躺在那里……我猛然醒悟地跳起身,磕磕绊绊地跑去找医生,等我和医生拿了针药赶来,新媳妇正侧着身子坐在他旁边。
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
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低声地说:“不要缝了。”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我想拉开她,我想推开这沉重的氛围,我想看见他坐起来,看见他羞涩地笑。但我无意中碰到了身边一个什么东西,伸手一摸,是他给我开的饭,两个干硬的馒头……
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卫生员为难地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的。”
“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
(有删改)
16.赏析第③段环境描写的作用。
17.选文中“破洞”的细节描写出现多次,分析其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18.分析叙述视角“我”在文中多次出现的作用。
19.小浦同学准备在“一日读书”的活动中向全校学生推荐优秀革命作品《百合花》,请你替他拟一份推荐词,至少从两个方面陈述你推荐该小说的理由。
二、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低声地说:“不要缝了。”
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我想拉开她,我想推开这沉重的氛围,我想看见他坐起来,看见他羞涩地笑。但我无意中碰到了身边一个什么东西,伸手一摸,是他给我开的饭,两个干硬的馒头……
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卫生员为难地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的。”
“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
20.下列选项中的省略号,与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中的省略号用法相同的是( )
A.或是唱着:“月亮嬷嬷,照你照我……”(《百合花》茹志鹃)
B.我……我们全体担架队员给你挂匾!(《百合花》茹志鹃)
C.“我刚才也是说的这几句话,她就是不借,你看怪吧!……”我赶忙白了他一眼,不叫他再说。(《百合花》茹志鹃)
D.但我无意中碰到了身边一个什么东西,伸手一摸,是他给他开的饭,两个干硬的馒头……(《百合花》茹志鹃)
21.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瞟”无声胜有声,写出了新媳妇对“我”打扰她且不理解她的不快。
B.“夺”写抢被子的动作异常迅速,使人来不及防备,可以看出新媳妇的坚决。
C.“瞪”是对新媳妇眼神的刻画,写她对卫生员揭掉小战士身上被子的不满。
D.“嚷”既写了新媳妇埋怨卫生员不支持自己,也表现了她悲痛的语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低声地说:“不要缝了。”
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我想拉开她,我想推开这沉重的氛围,我想看见他坐起来,看见他羞涩地笑。但我无意中碰到了身边一个什么东西,伸手一摸,是他给我开的饭,两个干硬的馒头……
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卫生员为难地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的。”
“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
22.下列选项中的省略号,与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中的省略号用法相同的是( )
A.或是唱着:“月亮嬷嬷,照你照我……”(《百合花》茹志鹃)
B.我……我们全体担架队员给你挂匾!(《百合花》茹志鹃)
C.“我刚才也是说的这几句话,她就是不借,你看怪吧!……”我赶忙白了他一眼,不叫他再说。(《百合花》茹志鹃)
D.但我无意中碰到了身边一个什么东西,伸手一摸,是他给他开的饭,两个干硬的馒头……(《百合花》茹志鹃)
23.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瞟”无声胜有声,写出了新媳妇对“我”打扰她且不理解她的不快。
B.“夺”写抢被子的动作异常迅速,使人来不及防备,可以看出新媳妇的坚决。
C.“瞪”是对新媳妇眼神的刻画,写她对卫生员揭掉小战士身上被子的不满。
D.“嚷”既写了新媳妇埋怨卫生员不支持自己,也表现了她悲痛的语气。
24.对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粪土当年万户侯”,“万户侯”比喻大军阀、大官僚。
B.“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运用了借代,江山代指国家,激扬文字指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
C.“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运用了反问和拟人。
D.“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运用了对偶和借喻。
25.文中画横线处“细细地、密密地”能否换成“细密地”?请简要说明理由。
26.文中画波浪线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我想拉开她以推开这沉重的氛围,我想看见他坐起来羞涩地笑。”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3.1《百合花》练习》参考答案
1.第一次(第42段)是通讯员要离开时给“我”留下两个馒头,说是给“我”开饭,表现通讯员对同志的关心、体贴;第二次(第57段)是当通讯员牺牲后,“我”无意中摸到他给“我”开的饭,两个干硬的馒头,引发读者对前文情节的回想,也表现“我”对物存人亡的悲痛之情。 第一次(第 34 段)是抱被子时因慌张而挂破上衣,表现了通讯员的腼腆羞涩,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有了这个破洞,新媳妇才从伤员中认出了他,也才有为牺牲了的通讯员缝军衣的感人场面;第二次(第 43 段)是通讯员要给“我”开饭时“我”看到的;第三次(第53段),“我”看见“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表现通讯员舍己救人的高贵品质;最后一次(第56段),新媳妇缝那个破洞,表现新媳妇对通讯员的关心、崇敬和悲痛之情。
2.B
3.①人物美。小说中新媳妇在借被子和献被子的过程中表现出纯洁善良、果断坚毅的形象特点;通讯员在小巷中扑向那冒烟乱转的手榴弹,为了保护担架队员表现出英勇无畏的精神。
②情感美(人性美或人情美)。通讯员和新媳妇他们都有着像百合花一样高尚、纯洁、美好的心灵,军民之间、战士之间的感情也像百合花一样纯洁、高尚、美好。
③语言美。小说的语言不论叙述还是对话,都给人一种自然、清新、柔和、优美的感觉,把一个流血牺牲的战斗故事写得充满诗意。特别是其人物语言个性鲜明、生动传神。
4.C 5.C
6.①此处是一处细节描写,写出了阿纯对这笔钱的慎重态度。②与前文形成对比,阿纯说不收工钱,此处又小心谨慎地把工钱收好,引发读者的思考。③情节上为下文写阿纯用“工钱”买那块美丽的百合花布送给“我”的妻子埋下伏笔。 7.①标题《最美是百合》运用象征的手法,不仅说出了“百合花布”的美,更说出了阿纯纯洁、美好的心灵,以及夫妇二人勤劳能干、善良节俭、待人真诚的美好品质,也象征了幸福美好的生活。
②课文《百合花》中,标题《百合花》也使用了象征手法,不仅代表了“百合花被”,更是是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化身,象征了他们如百合花一般的美好品质,也象征着人性的美好、军民之间的深厚情谊。
8.B 9.B 10.①“我”是故事的叙述者。故事主要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展开叙述,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亲历感。由于“我”身处故事过程,因此可以自由描述,自由表达内心感受或直接抒情,如写对天气的感受;对姑娘为顾林盖上红棉袄的感受等,达到了真切感人的效果。
②“我”是故事的参与者和见证者。“我”参与了故事的全过程,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人物,“我”也见证了故事人物的言行举止,使读者有代入感,能更直观地感受故事人物的特点。 11.红棉袄:
①“红棉袄”的红色象征着姑娘的火热心肠,凝聚着对战士的关爱之情。
②“红棉袄”的红色象征着革命精神,体现了姑娘强烈的革命积极性。
③“红棉袄”是故事中的关键物件,与小说中姑娘将自己心爱的“红棉袄”加盖在顾林瘦弱身体上的这一重要情节密切相关。
④“红棉袄”彰显了文章主题,赞美了姑娘善良热情的品格,讴歌了抗日根据地军民的鱼水情深。
第 段的细节描写:
①写姑娘穿着一件“红棉袄”,为后文“红棉袄”发挥重要作用埋下了伏笔。
②写姑娘头发的“平”,表现姑娘有爱美之心,干净整齐。
③写姑娘的眼睛“盯住人”,表现姑娘善于观察、为人机警。
④使用反问句(或猜测语气),通过“我”的感受侧面展现了姑娘的美好形象,突出了姑娘眼睛的明亮、机灵。
⑤写姑娘“挽着两只袖子”做饭,说明她勤劳朴实,做事利索。
12.D 13.第一次缝补(通讯员活着时):通讯员衣服被门钩撕破后,新媳妇笑着要帮他缝补,表现出新媳妇的热情善良。
第二次缝补(通讯员牺牲后):新媳妇一针一针地缝补破洞,这个细节表现了新媳妇内心深处的悲痛以及对小通讯员的敬仰之情,体现了她善良、质朴、纯真的品质。 14.B 15.C
16.交代总攻前的环境,满月是月亮最亮最圆的时候,凸显了部队进攻的困难,为下文写战斗的激烈和通讯员的牺牲做铺垫。 17.破洞分别出现在第1、9、12或13段,第一处体现出“我”的懊悔与对通讯员关心,第二处说明通讯员还没来得及补就牺牲了,体现出通讯员的投身革命、不顾自我、大公无私及牺牲精神,第三处“我”正在给他补衣服,体现出“我”复杂的情感,一方面有对当初使通讯员受气的懊悔与愧疚,更包含对烈士的敬佩与痛心。 18.“我”是故事的旁观者、见证者,通过“我”能更好地推动故事发展,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通过“我”的仔细观察,有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使新媳妇与通讯员的形象跃然纸上;能够更好地反映出小说的纯洁的主题与高尚的军民情感。 19.示例:《百合花》以解放战争为背景,描写的是小通讯员和文工团女战士“我”向一个刚过门三天的新媳妇借被子的小故事。作者的构思巧妙,她以那条洒满百合花的被子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以纯洁的百合花象征人物美好的心灵,使小说中的人物联系起来,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此外,典型的细节描写让这部作品充满了生活的真实之美,野菊花、破洞、馒头,让我们感受到了通讯员的人性之美,也歌颂了以新媳妇为代表的人民群众与战士们之间的人情美。
20.B 21.D
22.B 23.D 24.B 25.不能。①“细细地、密密地”运用叠词,渲染了缝制的缓慢、细密过程,动作描写细致且有画面感,让人物心理跃然纸上;②“细密地”只是客观强调了动作的特点,缓慢感、过程感、画面感不强,对人物心理的表现也不够细腻。 26.①原文的表达形成排比,增加了语言的节奏感,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②四个结构相似的短句相连,强调了“我想”的内容,写出了情感的层次。③小通讯员已经牺牲,不可能再坐起来,不可能再羞涩地笑,原句的表达加重了“我”对小通讯员牺牲的悲痛、不舍之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