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至鸦片战争前):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单元测试一、选择题1.下图所示成就的主题是( )《本草纲目》李时珍,医药巨著世人惊。 《天工开物》宋应星,工艺百科传后人。 《衣政全书》徐光启。农学史上他第一。A.传统科技 B.文学作品 C.史学巨著 D.建筑艺术2.下列口号或诗歌等素材“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反映的主题是( )A.人民群众在历史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B.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的历程C.中华民族的发展呈现出多元一体的趋势D.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社会进步3.清朝前期,江宁著名的机户李扁担、李东阳等,都各自拥有织机五六百张;佛山镇经营棉织业,织工超过50000人。下列各项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一项是( )A.当时的人喜欢进行集中生产 B.当时已出现较成熟的手工工场C.清朝前期棉纺织业开始兴起 D.农业发展促进了手工业的兴盛4.自明朝中期起,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等传入中国,它们单位亩产量大,适应性强,得到广泛传播。烟草、花生等新的经济作物也大致于同时传入中国,进一步丰富了农产品结构。这说明( )A.农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 B.中外交流推动农业发展C.国家积极推行对外开放 D.政府鼓励发展商品经济5.玉米、甘薯、马铃薯等原产于美洲的高产作物传入中国,是哪一朝代( )A.唐朝 B.两宋 C.元朝 D.明朝6.明清时期,商人、工匠、市井游民、普通妇女经常成为小说戏曲主人公,如《雷峰塔》中精通商道、向往世俗婚姻的白娘子。这一现象源于当时( )A.商品经济发展 B.女性地位提高C.作者个人喜好 D.君主专制衰落7.1553年攫取我国澳门居住权的是( )A.日本 B.英国 C.葡萄牙 D.西班牙8.“只强调儒家价值观,以牺性科学、技术、商务和工业等知识为代价,奖赏在文学和人文领域上的成就。”这段材料说明明代的科举制度( )A.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B.不利于强化专制皇权 C.促进了文学的繁荣 D.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9.乾隆年间,汪中主张给予未成婚而守节的女子改嫁自由,纪昀反对以严苛态度处理妇女和家庭问题,曹雪芹通过《红楼梦》讴歌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这说明当时( )A.男女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B.市民文化广受欢迎C.封建道德礼教受到冲击 D.君主专制空前强化10.“万历二十年(1592年),日本关白丰臣秀吉派军登陆釜山,朝鲜‘三都失守,八道瓦解’,明廷应朝鲜请求出兵救援。”明朝决定参与援朝战争的最直接原因是( )A.争夺对马海峡控制权 B.履行宗主国保护藩属国的责任C.防止倭寇威胁中国沿海 D.获取朝鲜矿产利益11.通过下面内容,可知明代科技发展的特点具有( )著作名称 内容《本草纲目》 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天工开物》 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总结,记述了中国在当时世界上具有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农政全书》 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A.开创性 B.总结性 C.前瞻性 D.理论性12.京剧脸谱各具特色,悲剧人物西楚霸王项羽,眼角下斜,嘴角下撇,虽不失庄重,却也预示着兵败垓下,自刎乌江的命运;关羽“面如重枣”,自然画红脸;包拯“铁面无私”,则黑脸非他莫属。由此可知,京剧脸谱( )A.真实再现历史场景 B.渗透人们的价值取向C.客观评价历史人物 D.刻画善变的人物性格13.七年级学生王明对同学说:“明朝的官员没有隐私权,太可怕了!”他评述了明朝哪项措施造成的后果?( )A.焚书坑儒 B.设置厂卫特务机构 C.八股取士 D.大兴文字狱14.认为心是万物的主宰,提倡“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的思想家是( )A.黄宗羲 B.顾炎武 C.王守仁 D.王夫之15.下图是某同学的小说特点摘要(部分)。这反映了我国古代小说的主要特点是( )《三国演义》:反映了人民群众要求统一的愿望。 《水浒传》:用白话描写故事进程,民众喜闻乐见。 《西游记》:家喻户晓,深受人民群众喜爱。A.长篇化 B.故事化 C.大众化 D.批判化16.清朝道光年间形成了一个新的剧种“皮黄戏”,它博采其他剧种的优点,又带有北京的地方特色,这一新剧种后来被称为( )A.元曲 B.豫剧 C.昆曲 D.京剧17.下表整理了中国古代中央政府在某边疆地区实行的措施,该地区是( )朝代 西汉 唐朝 元朝 清朝措施 设置西域都护 设置安西都护府 设置北庭都元帅府 设置伊犁将军A.东北地区 B.西南地区 C.西北地区 D.东南地区18.明朝末年,政治腐败日益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饥民遍野,阶级矛盾异常尖锐。由此可见,农民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A.自然灾害频繁影响生产 B.农民反抗意识逐渐觉醒C.政治腐朽社会矛盾激化 D.外族入侵民族危机加重19.清朝统治者在少数民族地区采取了“因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的政策。这有利于( )A.少数民族地区的商品经济发展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C.推动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交往 D.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20.在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有一些地名是以“三宝”命名的,如马来西亚有“三宝山”,印度尼西亚有“三宝井”“三宝洞”。这些地名的由来都有一定的历史渊源,与这些地名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张骞出使西域 B.玄奘西行天竺 C.鉴真东渡日本 D.郑和七次远航21.明朝末年,皇亲、国戚、达官、贵僚或以暴力、或以各种名义,大肆搜刮地产。“近来田地有力之家,非乡绅,则富民”,然而“若夫穷民,本无立锥之地”。据此可知,明末( )A.朝廷赋税沉重 B.官僚机构臃肿C.自然灾害频繁 D.土地兼并严重22.清康熙年间全国人口总数已达到1.5亿,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1/3。其中的主要原因有( )A.国家积极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B.占城稻开始由越南引进中国C.社会安定少动乱 D.推广高产作物大力发展经济23.构建知识结构图能多从整体上把握所学知织。下面是来位同学绘制的有关我国古代某一主题下的知识结构图,其中“?”处应是( )A.早期国家的产生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C.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24.2024年,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历史上欧洲殖民者在澳门建立据点,并最终占据澳门。这一殖民者是( )A.西班牙 B.英国 C.葡萄牙 D.荷兰25.小明同学对明长城有这样一段文字介绍:明朝先后18次修筑长城,形成了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总长万余里的明长城,由关隘、城台、烽火台等组成。小明对长城的介绍意在呈现( )A.建造频繁,耗费民力 B.技术领先,质量过硬C.规模庞大,设施完善 D.布局合理,设计独特26.明朝末年,人口锐减;到康熙时,全国人口总数已达到1.5亿;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清朝人口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稳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B.出现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C.改进种植技术和改良新品种 D.形成大的商帮经营存款业务27.下列文字摘录于一本初刊于明崇祯年间的书。此书是A.《资治通鉴》 B.《农政全书》 C.《天工开物》 D.《本草纲目》28.郑和7次远航,船队最多时有船200多艘,最少的一次也有60余艘,船队有严整的编队,还有战舰护航,首次下西洋时,就有27000多人,其中有使臣、官兵、翻译、医生、航海技术人员、财务人员、宗教人士、厨师、工匠等。这反映出郑和下西洋( )A.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B.对中印两国文化交流作出重大贡献C.准备充分、规模大D.采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远洋航海技术29.《齐民要术》提出“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孟子》提出“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农政全书》提出“丘陵、阪险不生五谷者,以树竹木”。材料强调农业生产应( )A.注重循环利用 B.调动农民积极性C.得到统治者重视 D.遵循自然规律30.今天,在东南亚的一些国家还保留着为纪念下图的人物而命名的“三宝庙”,“三宝塔”等遗址。与此相关的历史事件是A.张骞通西域 B.郑成功收复台湾C.戚继光抗倭 D.郑和下西洋二、材料题31.农业是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基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图1 魏晋嘉峪关墓葬壁画《胡人牛耕图》图2清朝《耕织图》材料二 真宗大中祥符三年(1011年),朝廷遣使至福建取占城稻种三万斛,分送给江南、淮南、两浙等路,并将种植法张榜公布,予以推广……,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的粮仓。——樊树志《国史概要》材料三 清代中期人口、耕地面积统计表年份 人口数量(亿) 耕地面积(万顷) 人均耕地面积(亩)1753年 1.84 735.22 4.001768年 2.08 741.45 3.561812年 3.34 788.93 2.36——摘编自戴逸《简明清史》材料四 假如在普通的时代,(明清时期)这种秩序和持久或许可看做是件幸事。但是,这些世纪却是一个生气勃勃的新欧洲正在崛起的世纪……中国不仅看起来,而且事实上也是相对静止的、落后的。——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根据所学回答材料一图中的耕作方式何时开始出现?从图1的人物与地区来看,它还可以帮助我们研究哪一历史主题?(2)据材料二,分析指出推动占城稻广泛种植的主要力量。材料二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出现了什么重大变化?(3)根据材料三,概括清代中期农业发展的状况,并指出隐含的问题。(4)据材料四指出明清农业较同时期世界相比有何特点?造成该特点的制度根源是什么?(5)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影响中国农业的主要因素。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西汉初期,匈奴经常南下抢劫骚扰,西汉不得不对匈奴实行“和亲”,并奉送大量财物以求和平。但匈奴的入侵并未停止。匈奴成为威胁汉朝疆域的一大隐患。材料二:公元494年,他义无反顾地将都城迁往洛阳。接着就推出改官制、禁胡服……通婚姻、改姓氏等一系列全面改革举措。他的改革成功促进“胡汉融合”的任务,成为顺应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历史潮流的杰出代表。材料三:元朝时,蒙古族入主中原,更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形成了民族融合的新高潮。进入中原地区的契丹人、女真人被汉族同化;定居中国的波斯人、阿拉伯人长期同汉、蒙、畏兀儿等族融合,形成了新的民族。材料四:清朝定鼎北京后,先后平定了准噶尔部的分裂活动和回部大、小和卓的叛乱,册封了西藏宗教首领和派驻藏大臣,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控制与管理。这在客观上,既加强了边疆与内地的联系,又有利于边疆各民族间的融合。(1)汉武帝是为解决材料一中的隐患派哪两位大将出击匈奴?成为对抗匈奴的高潮的战役是什么?(2)材料二中的“他”指的是哪位皇帝?他在语言上的汉化措施是什么?结合所学可知,他的改革有何影响?(写出一点)(3)材料谁三中的“新的民族”指的是什么?(4)依据材料四内容概括,清朝在处理民族关系上采取了哪些方式?(写出两点)(5)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民族交融的理解。33.中医药承载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和历史,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请参与完成以下学习任务。任务一:梳理中医成就朝代 人物 中医药学发展成就战国至西汉 扁鹊 已懂得用针刺、按摩、汤药等多种方法治疗疾病,总结出望、闻、问、切四诊法,一直被中医沿用。多位医家整理而成 《①》是我国现存较早的重要医学文献,反映了我国古代医学的早期成就,奠定了祖国医学的理论基础。东汉 ② 发明了“麻沸散”。创编出“五禽戏”。张仲景 《伤寒杂病论》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总结了各种疾病的症候,还发展了“治未病”的思想。唐朝 孙思藐 《千金方》总结唐以前历代的医学理论和实践经验,收集5300多个药方,记载了800多种药物。孙思邈被后世尊为“药王”。唐高宗时 《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编定颁布的药典。明朝 李时珍 《本草纲目》记载药物1800多种,收录药方11000多个,附有1100多幅药物形态图。17世纪初传入日本和朝鲜,后又被译为多种文字。——摘编自统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下册(1)请将表格①②两处补充完整。根据表格内容概括我国中医药学的发展特点。任务二:领略医著经典东汉末年,张仲景在谈到撰写《伤寒杂病论》的背景时说: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怠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伤寒论·序》(旧药物著作)名称多杂……时珍病之。乃穷搜博采……历三十年,阅书八百余家,稿三易而成书,曰《本草纲目》。——《叨史·李时珍传》(2)依据材料,归纳《伤寒杂病论》《本草纲目》撰写过程的共同特点。结合所学,说出《本草纲目》的历史地位。任务三:感悟国粹启新材料 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原创的医学科学,深刻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生命观、健康观,兼具科学和人文的双重属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推进中医药现代化,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强调我们要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传统医学,用开放包容的心态促进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更好融合。——摘编自程纯、胡刚《坚定传承发展中医药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3)依据材料,概括当今社会我们应如何弘扬中医学。《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至鸦片战争前):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单元测试》参考答案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A A B B D A C A C B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B B B C C D C C B D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答案 D D D C C A C C D D1.A【详解】根据题干信息“《本草纲目》李时珍,医药巨著世人惊。《天工开物》宋应星,工艺百科传后人。《衣政全书》徐光启。农学史上他第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李时珍的药物学著作《本草纲目》,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西方国家称为“东方医学巨典”;明朝宋应星的科技巨著《天工开物》,覆盖了当时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的所有生产、加工部门,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明朝末年徐光启编著的《农政全书》是一部实用性很强的农业百科全书,书中记载了我国古代有关农业的理论和科学方法,还介绍了欧洲的水利技术。因此图片所示成就的主题是传统科技,A项正确;文学作品,与明朝李时珍的药物学著作《本草纲目》,被西方国家称为“东方医学巨典”不符,排除B项;史学巨著、建筑艺术,在图片内容中都没有涉及,因为与“明朝李时珍的药物学著作《本草纲目》,被西方国家称为‘东方医学巨典”’不符,排除CD项。故选A项。2.A【详解】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出自《史记·陈涉世家》,是陈胜吴广起义时的口号,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出自黄巢的《不第后赋菊》,黄巢是唐末农民起义的领袖“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这句民谣反映了明末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表达了农民对李自成的欢迎和支持。这些口号和诗歌都反映了农民阶级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他们通过起义和反抗,推动了社会的变革和发展,A项正确;这些口号和诗歌主要反映的是农民起义,与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中华民族的发展、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关系不大,排除B、C、D项。故选A项。3.B【详解】根据材料“江宁著名的机户李扁担、李东阳等,都各自拥有织机五六百张;佛山镇经营棉织业,织工超过50000人”分享可知,当时的手工工场规模大,经营得当,说明当时已出现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B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人们的喜好,排除A项;开始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农业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B项。4.B【详解】根据材料“自明朝中期起,高产作物玉米,番薯、马铃薯自海外传入中国,它们单位亩产量大,适应性强,……。烟草、花生等新的经济作物也大致于同时传入中国,进一步丰富了农产品结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时世界处于开辟新航路时期,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中外文化交流也不断加强,明朝引进了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花生等作物,因此中外交流影响农业发展,B项正确;题干主要强调的是新的农作物品种传入中国,没有其他农业结构的对比,无法得出农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排除A项;明朝中期起,中国总体上实行的是海禁等相对封闭的政策,并非积极推行对外开放,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题干中没有提到政府对于发展商品经济的态度和政策等内容,主要是在说新作物的传入和影响,与政府鼓励发展商品经济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5.D【详解】依据所学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的知识可知,明朝时,玉米、甘薯、马铃薯等原产于美洲的高产作物传入中国,种植面积迅速扩大,逐步成为主导性的农作物品种,这一现象带来的主要影响是增强了抵御饥荒能力,增强了社会的稳定,D项正确;唐朝、 两宋、元朝时期这些作物还没有传入中国,排除ABC项。故选D项。6.A【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人、工匠、市井游民和普通妇女成为明清小说和戏曲的主人公,是因为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和城市经济的繁荣推动了市民阶层的不断壮大,带来了社会娱乐活动日益丰富,A项正确;女性地位提高没有反映“商人、工匠、市井游民”等内容,排除B项;作者个人喜好不是“商人、工匠、市井游民、普通妇女经常成为小说戏曲主人公”的最主要原因,排除C项;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不是衰落,排除D项。故选A项。7.C【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553年,攫取我国澳门居住权的国家是葡萄牙,C项正确;日本、英国和西班牙并未侵占过澳门,排除ABD项。故选C项。8.A【详解】根据材料“只强调儒家价值观,以牺牲科学、技术、商务和工业等知识为代价,奖赏在文学和人文领域上的成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时期的科举制忽视科技和工商业的发展,重视在文学和人文领域的发展,不利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A项正确;中国古代科举制的推行,使得选官权力收归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B项;明朝的科举考试,内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脱离实际,禁锢思想,不利于培养创新人才,阻碍了文化的发展,排除CD项。故选A项。9.C【详解】据题干“乾隆年间,汪中主张给予未成婚而守节的女子改嫁自由,纪昀反对以严苛态度处理妇女和家庭问题,曹雪芹通过《红楼梦》讴歌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可知,这说明封建道德礼教受到冲击,C项正确;男女平等观念深入人心说法错误,清朝时期还没有男女平等的观念,排除A项;市民文化广受欢迎与题意不符,题干未涉及市民文化,反映的是《红楼梦》的文学立意,排除B项;君主专制空前强化与题意不符,题干不涉及君主专制强化的信息,反映的是封建道德礼教受到冲击,排除D项。故选C项。10.B【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明朝与朝鲜之间存在宗藩关系,朝鲜作为明朝的藩属国,在遭受日本侵略后向明朝求援。根据朝贡体系,明朝作为宗主国有义务保护藩属国的安全。题干中明确提到“明廷应朝鲜请求出兵救援”,这表明明朝的直接动机是履行其作为宗主国的责任,B项正确;争夺对马海峡控制权、获取朝鲜矿产利益无史实根据,排除AD项;“防止倭寇威胁”虽是战略考量,但非直接原因,排除C项。故选B项。11.B【详解】根据题干信息“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总结”“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可知,明朝时期这三部著作都是当时带有总结性的科技著作。总结了前代的医学、农业和手工业等方面的成就,B项正确;开创性体现在开辟新的领域、创造新的东西,与题干强调的“总结”不符,排除A项;前瞻性主要体现在具有超前的意识,与题干强调的“总结”不符,排除C项;中国古代的科技强调实用性,理论性不符合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排除D项。故选B项。12.B【详解】依据题干和所学可知,京剧脸谱各具特色,如黑脸凸显包拯的铁面无私,红脸凸显关羽的忠义,由此可知京剧脸谱渗透人们的价值取向,固化了人们对历史人物的认知,B项正确;京剧脸谱体现了创作者对历史人物的主观认知,并不是真实再现历史场景或客观评价历史人物,排除AC项;京剧脸谱并不是刻画善变的人物性格,而是采用不同色彩来表现人物的不同性格特点,排除D项。故选B项。13.B【详解】根据“明朝的官员没有隐私权,太可怕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同学的评述,反映的是明朝设置厂卫特务机构,负责对臣民进行监视和侦查,使得官员没了隐私权,B项正确;秦始皇时期实行焚书坑儒,排除A项;明朝在科举方面实行实行八股取士,材料没有涉及,排除C项;清朝时期大兴文字狱,排除D项。故选B项。14.C【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中期的思想家王守仁认为心是万物的主宰,提倡“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影响很大,C项正确;黄宗羲激烈反对君主专制制度,称 “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他批判“君为臣纲”的封建教条,认为做官应该“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排除A项;顾炎武把“亡国”与“亡天下”作区分,认为改朝换代是亡国,文化沉沦是亡天下,故“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排除B项;王夫之是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家,认为社会是发展的、进化的,不能泥古不化、厚古薄今,排除D项。故选C项。15.C【详解】题干中提到的《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都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小说,这些小说的特点包括反映人民的愿望、用白话文写作、深受人民喜爱等。这些特点都表明这些小说是面向广大民众的,具有很强的群众基础和广泛的影响力。因此,这反映了我国古代小说的主要特点是大众化,C项正确;这些小说是长篇小说,但是不符合题意,材料强调人民群众,排除A项;这些是故事小说,但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这些小说具有批判性,批判现实,但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16.D【详解】依据课本所学,1790年,四大徽班先后到北京为乾隆帝祝寿献艺。徽调吸收其他地方戏的优点,加以创造和改进,在道光年间形成一个新的剧种“皮黄戏”。皮黄戏博采其他剧种的优点,又带有北京的地方特色,被称为“京剧”。京剧的四大行当是生、旦、净、末,被称为国粹,D项正确;元朝戏剧空前发达,出现了元曲。元曲包括散曲、杂剧和南戏等,与清代无关,排除A项;豫剧是河南地方剧种,排除B项;昆曲,又称昆剧、昆腔,原是流行于苏州昆山一带的昆山腔。明朝万历末期,经过改良,昆曲有了很大的发展,表演艺术日趋成熟,成为一个全国性的剧种,排除C项。故选D项。17.C【详解】根据表格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西域都护府,从此,新疆地区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唐朝时,为了加强对西域的管辖,唐太宗设置了安西都护府,元朝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管理新疆地区。清朝前期,乾隆帝平定了大小和卓的叛乱后,设置了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巩固了我国的西北边疆,维护了国家的统一,C项正确; 唐朝在东北地区设置了渤海都督府和黑水都督府,以加强对该地区的管辖,排除A项;清朝对西南地区管理采取改土归流的方法,排除B项;汉朝对东南地区的政策主要是通过军事行动、行政区划调整和文化融合等方式,加强对该地区的控制和影响力,排除D项。故选C项。18.C【详解】根据题干信息“明朝末年,政治腐败日益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饥民遍野,阶级矛盾异常尖锐”可知,农民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政治腐朽导致社会矛盾激化,C项正确;自然灾害频繁影响生产与题意不符,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政治腐朽带来阶级矛盾,排除A项;题干强调的是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但并未体现出农民反抗意识逐渐觉醒,排除B项;明末农民起义与当时的社会矛盾激化相关,并未有外族入侵,排除D项。故选C项。19.B【详解】根据材料“因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宜”和所学可知,清朝统治者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不强行改变他们的习俗;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适当的行政管理,不强行改变他们的传统。这一政策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B项正确;材料无涉及少数民族地区的商品经济发展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只反映统治者实施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政策,突出朝廷对民族地区的管理,没体现是否推动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交往,排除C项;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排除D项。故选B项。20.D【详解】根据题干“在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有一些地名是以‘三宝’命名的,如马来西亚有‘三宝山’,印度尼西亚有‘三宝井’‘三宝洞’”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郑和是明朝太监,原姓马,名和,小名三宝,又作三保,1405——1433年郑和下西洋,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对途经地区影响重大,D项正确;张骞出使西域,广义的西域包括中亚细亚、西亚、印度、高加索、黑海沿岸等地,甚至到达东欧和南欧,排除A项;玄奘西行天竺是到达今天的印度,排除B项;鉴真东渡日本,与东南亚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21.D【详解】根据材料“明朝末年,皇亲、国戚、达官、贵僚或以暴力、或以各种名义,大肆搜刮地产”“若夫穷民,本无立锥之地”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朝末年政治腐败,官僚、地主等不择手段兼并土地,很多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D项正确;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到朝廷赋税,无法体现朝廷赋税沉重,排除A项;官僚机构臃肿体现在政府机构众多,行政效率低下,排除B项;材料信息反映了明末土地兼并严重,没有涉及自然灾害频繁,排除C项。故选D项。22.D【详解】根据题干“清康熙年间全国人口总数已达到1.5亿,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1/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代引入了原产于美洲的高产作物玉米、甘薯等,清代大面积的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农业产品品种和产量得到增加,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促进人口的增长,D项正确;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排除A项;“社会安定少动乱”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占城稻在宋代由越南引进,促进了宋朝农业的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23.D【详解】依据结构图“平定西北叛乱”“设置驻藏大臣”“雅克萨之战”“设置台湾府”可知反映的是清朝前期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的措施,这些措施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D项正确;早期国家的产生是指夏商周时期,排除A项;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是指魏晋南北朝时期,排除B项;繁荣与开放的时代是指隋唐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24.C【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16世纪开始,一些欧洲殖民者,相继来到我国沿海地区,进行侵略活动。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樱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C项正确;1626年西班牙殖民者入侵台湾北部,排除A项;英国在近代割占了香港地区,排除B项;荷兰殖民者侵占了台湾,排除D项。故选C项。25.C【详解】根据材料“形成了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总长万余里的明长城,由关隘、城台、烽火台等组成”分析可知,从规模和构造两个角度介绍长城,体现出长城规模庞大,设施完善,C项正确;建造频繁,耗费民力侧重长城建造的过程,材料信息没有体现,排除A项;技术领先,质量过硬反映长城修建的技术,材料信息没有体现,排除B项;布局合理,设计独特指的是长城的布局,材料信息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26.A【详解】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末以来的经济衰败和连年战乱,造成人口锐减。清朝前期的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使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人口的数量也有了很大的增长。到康熙时,全国人口总数已达到1.5亿。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A项正确;出现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形成大的商帮经营存款业务与题干无关,排除BD项;改进种植技术和改良新品种是清朝人口大量增加的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故选A项。27.C【详解】根据材料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天工开物》的内容,明朝末年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总结了明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还反映了明代我国手工工场的生产面貌,涉及农业和手工业等三十个生产部门,被外国学者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C项正确;《资治通鉴》是历史巨著,排除A项;《农政全书》是关于农学方面的,排除B项;《本草纲目》是药学巨著,排除D项。故选C项。28.C【详解】根据题干“有船200多艘,最少的一次也有60余艘”“有27000多人”“有使臣、官兵、翻译、医生、航海技术人员、财务人员、宗教人士、厨师、工匠等”可知,郑和下西洋的船队规模大,随行人员多,配备了充足的人员以应对各种情况,可见郑和下西洋准备充分、规模大,C项正确;题目反映了郑和下西洋的准备情况,未提及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对中印两国文化交流作出重大贡献等重大影响,排除AB项;郑和下西洋采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远洋航海技术,但题目未涉及郑和船队的航海技术水平与世界其他国家之间的比较,排除D项。故选C项。29.D【详解】根据材料“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可以得出这强调的是农业生产要顺应天时地利,才能获得丰收,所以,该材料反映出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循环利用,排除A项;材料没有强调农民积极性对农业发展的作用,排除B项;材料没有强调统治者的作用,排除C项。故选D项。30.D【详解】“三宝”是我国明代著名航海家郑和的另一称号。明朝初年,郑和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交流 ,加强了相互之间的联系。郑和船队所到之处,都与当地人民公平交易,受到人们的热情欢迎。题目中提到的“三宝庙”“三宝塔”等,是后世人们为了纪念郑和而命名的。D项正确;张骞通西域是西汉时期,排除A项;郑成功收复台湾是清朝时期,排除B项;戚继光抗倭与郑和下西洋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31.(1)开始出现:春秋时期或春秋战国时期 主题: 民族交融(2)力量:政府的支持和推广 变化:经济重心完成从北方移到南方(3)状况:耕地面积增加,但是人均耕地减少(只要有耕地增即可)问题:人地矛盾突出,社会压力巨大,社会矛盾尖锐,影响经济的发展。(4)特点:相对静止、落后 封建土地私有制(5)因素:生产工具、国家政策、劳动力等。(答到两点即可)【详解】(1)开始出现:根据图1可以得出,图片体现的是牛耕,结合所学知识,中国铁犁牛耕出现在春秋时期或春秋战国时期;主题: 根据图1可以得出,这一时期少数民族开始使用牛耕,这说明少数民族学习了汉族的农业技术,体现出民族交融。(2)力量:根据材料二“朝廷遣使至福建取占城稻种三万斛,分送给江南、淮南、两浙等路,并将种植法张榜公布,予以推广”可以得出推动占城稻广泛种植的主要力量是政府的支持和推广 变化:根据材料二“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的粮仓”,结合所学知识,太湖流域位于南方,体现出经济重心完成从北方移到南方。(3)状况:根据材料1812年相比1753年,耕地面积由788.93万顷增加到788.93万顷,体现出耕地面积增加,但是人均耕地面积由4.00亩下降到2.36亩,体现出人均耕地减少 问题:根据材料表格可以得出清朝的人均耕地数量不断下降,体现出人地矛盾突出,社会压力巨大,社会矛盾尖锐,影响经济的发展。(4)特点:根据材料四“而且事实上也是相对静止的、落后的”可以得出特点是相对静止、落后 制度根源:结合所学知识,中国明清时期仍然是封建制度,也就是封建土地私有制。(5)主要因素:根据材料一牛耕体现出的因素是工具,根据材料二政府推广占城稻体现的是国家政策,根据材料三明清人口增长体现的是劳动力。32.(1)大将:卫青、霍去病;战役:漠北战役 。(2)皇帝:孝文帝。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影响: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3)民族:回族。(4)方式:军事平叛、政府册封、设置机构。(5)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各民族互相依存、兼收并蓄、团结统一等。【详解】(1)大将:根据所学可知,汉武帝时为解决匈奴的隐患派卫青、霍去病两位大将出击匈奴;战役:成为对抗匈奴高潮的战役是 漠北战役 ,发生于公元前119年,由汉武帝派遣卫青、霍去病率军深入漠北,歼灭匈奴主力,彻底扭转汉匈战争局势。 (2)皇帝:根据材料二“公元494年,他义无反顾地将都城迁往洛阳”可知“他”是孝文帝。措施:根据所学可知他在语言上汉化措施为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影响:根据材料二“他的改革成功促进‘胡汉融合’的任务,成为顺应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历史潮流的杰出代表”可知孝文帝改革的影响为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3)根据材料三“进入中原地区的契丹人、女真人被汉族同化;定居中国的波斯人、阿拉伯人长期同汉、蒙、畏兀儿等族融合,形成了新的民族”结合所学可知,“新的民族”是回族。(4)根据材料四“清朝定鼎北京后,先后平定了准噶尔部的分裂活动和回部大、小和卓的叛乱,册封了西藏宗教首领和派驻藏大臣”可知,清朝在处理民族关系上采取的方式为军事平叛、政府册封、设置机构等。(5)理解: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根据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融合,元朝出现新的民族,清朝的民族政策等方面内容,结合所学可从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各民族互相依存、兼收并蓄、团结统一等谈谈对民族交融的理解。33.(1)补充:①《黄帝内经》;②华佗。特点:源远流长;诊断方法独特;重整理与总结等。(2)共同特点:博采众长。历史地位: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西方国家称为“东方医学巨典”。(3)弘扬: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推进中医药现代化,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要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传统医学,用开放包容的心态促进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更好融合。【详解】(1)补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较早的重要医学文献,反映了我国古代医学的早期成就,奠定了祖国医学的理论基础。东汉华佗发明了“麻沸散”,创编出“五禽戏”。因此填写①《黄帝内经》;②华佗。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时间发展脉络上看具有“源远流长”的特点。如古代中医药学从战国,到明朝,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一直从未间断。从诊病方式上看具有“诊断方法独特”的特点。如战国的扁鹊已经用“望、闻、问、切”的四诊法进行诊断。从学科发展特点上看“重整理与总结”。中医药学著作众多,如明代的《本草纲目》是总结千百年来中医药学的经验著成的。因此我国中医药学的发展特点是源远流长;诊断方法独特;重整理与总结等。(2)共同特点、历史地位:根据材料“博采众方……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怠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可知博采众方;由“时珍病之。乃穷搜博采……历三十年,阅书八百余家,稿三易而成书,曰《本草纲目》。”可知穷搜博采。因此《伤寒杂病论》《本草纲目》撰写过程的共同特点是博采众长。明朝李时珍的药物学著作《本草纲目》,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西方国家称为“东方医学巨典”。《本草纲目》的历史地位,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西方国家称为“东方医学巨典”。(3)弘扬:根据材料“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推进中医药现代化,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强调我们要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传统医学,用开放包容的心态促进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更好融合”,可知当今社会我们应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推进中医药现代化,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要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传统医学,用开放包容的心态促进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更好融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