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单元测试(含答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2024)七年级历史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单元测试(含答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2024)七年级历史下册

资源简介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单元测试
一、选择题
1.有学者认为,从“开元盛世”至安史之乱爆发前,诗歌创作呈现出三个明显趋势:一是超脱现实,清高隐逸:二是正视现实,抨击黑暗; 三是愤世嫉俗,崇儒复古。这反映出( )
A.文学创作受社会环境的影响 B.文学作品受对外政策的影响
C.唐朝社会经济全面走向繁荣 D.诗歌是社会进步的真实反映
2.唐朝以其博大的胸怀,兼收并蓄外来文化的精华。下列可以体现中外文化交流的是( )
①玄奘西行②新罗遣使节来华③鉴真东渡④唐蕃会盟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3.唐太宗统治时期,鼓励农业生产,大批流散人口渐归乡里。唐玄宗统治前期,整顿吏治,改革税制,重视兴修水利工程。因此他们在位时分别创造了( )
A.文景之治和贞观之治 B.光武中兴和贞观之治
C.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D.光武中兴和开元盛世
4.含嘉仓是隋朝在洛阳修建的最大的国家粮库。经考古发掘,遗址面积40多万平方米,有数百个粮窖。这可以从侧面反映出隋朝时( )
A.南北交流频繁 B.结束了分裂局面
C.农业经济的发展 D.加强了中央集权
5.唐朝时期,文学艺术蓬勃发展,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下列艺术作品中属于唐朝时期的是( )
A.《送子天王图》 B.《清明上河图》
C.《韩熙载夜宴图》 D.河南禹州墓葬的歌舞散乐壁画
6.它规模宏伟,布局严整对称,城中有商业区与居民区;它既是大唐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该城市是( )
A.洛阳 B.开封 C.长安 D.大都
7.下表所列内容为《隋炀帝纪事(部分)》,其中空白处应填入
◆611年2月,自江都乘船,经通济渠,北上涿郡,准备攻打辽东 ◆613年2月,征兵讨高丽,4月至辽东,6月发生杨玄感之变,班师 ◆615年5月,至太原,避暑汾阳宫,8月至雁门,被实厥围,9月围解,10月返至东都 ◆口口3月,在江都被叛军杀死
A.616年 B.617年 C.618年 D.619年
8.比较法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图是某同学将隋朝与秦朝比较后的结论,以下内容还能补充进去的是
隋朝与隋朝的共同点 对外用兵 兴修水利工程 二世而亡
A.开创制度 B.科技发达 C.轻徭薄赋 D.缔造盛世
9.唐代书法在风格上兼容南北,达到一个新高度。其中,由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创立的欧体、颜体和柳体等书法字体,被后世学习与临摹。他们自创一格的“书法字体”属于( )
A.小篆 B.隶书 C.楷书 D.草书
10.下列关于五代十国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B.五代政权在北方,而十国则都在南方
C.这一时期北方战乱不断,南方相对安定
D.这一时期,统一始终是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11.建筑蕴含了丰富的信息,是了解历史的渠道之一。下列两处建筑所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隋唐文化,影响深远 B.民族交融,和谐顺睦
C.中外交流,和平绵延 D.道教文化,千年传承
12.杜甫的诗反映了历史的真情实况,故有“诗史”之称。《无家别》中“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馀家,世乱各东西。……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的描述反映出( )
A.开元末年以来朝政日趋腐败 B.安史之乱对唐王朝的打击
C.藩镇割据造成中央权力衰微 D.五代十国时期的混乱时局
13.隋文帝建国后“薄赋敛,轻刑罚,内修制度,外扶戎夷”,社会经济出现繁荣景象。但炀帝即位后,“外征四夷,内穷嗜欲,兵革岁动,赋敛滋繁,”引发了岁末农民大起义,隋王朝最终瓦解。材料现象反映出( )
A.隋炀帝继承了隋文帝的治国理念 B.武力开疆拓域,方能成就帝王伟业
C.统治政策是王朝兴衰的主要原因 D.隋朝和秦朝都是历经二世而亡
14.我们通过学习隋朝历史,关于隋朝大运河评价不正确的是( )
A.促进了大运河沿岸地区工商业发展
B.加重了人民负担,是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C.促进南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交流
D.充分体现了劳动人民群众的智慧
15.“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说隋炀帝的统治是一种急政,而不是单纯的暴政,事实上,它的很多政策是符合中国历史发展要求的。只不过,在当时的情形下,他推行的急了一点,也早了一点。”材料认为隋炀帝( )
A.奢侈无度 B.不恤民力 C.贪图享乐 D.急于求成
16.隋朝的灭亡伴随着唐朝的建立,这段历史发生在( )
A.581年 B.589年 C.618年 D.626年
17.安史之乱爆发后,率军平叛,收复河北、河东,后收复长安和洛阳,被誉为中兴名臣的是 ( )
A.杨国忠 B.郭子仪 C.杜如晦 D.房玄龄
18.据《大唐西域记》记载:“经途险阻,寒风惨烈,多暴龙,难陵犯。……暴风奋发,飞沙雨石,遇者丧没,难以全生,”这是描述唐朝僧人玄奘前往哪个地方取经途中遇到的困难( )
A.西域 B.新罗 C.天竺 D.大度
19.唐代,有许多外国科技和著作在中国传播。如印度天文学家瞿昙悉达编译的《九执历》、波斯学者李珣的《海药本草》都在唐朝广为流传,东罗马帝国的医术也为唐人熟知。这些现象表明唐代( )
A.医学领先世界 B.对外政策开放
C.科技发展迟滞 D.天文学进步大
20.唐朝在西北地区设置的管理机构是( )
A.西域都护 B.伊犁将军 C.宣政院 D.安西都护府
21.唐朝时期,中国和日本的交流非常频繁,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称为“遣唐使”。下列关于遣唐使的说法准确的是( )
A.来华目的是传播日本先进文化
B.很多留学生和留学僧跟随来华
C.遣唐使达到了四五批之多
D.遣唐使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改革
22.它初创于隋,完善于唐,是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其在唐朝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使职责分工更加明确,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政治制度。“它”是
A.郡县制 B.分封制 C.三公九卿制 D.三省六部制
23.唐太宗在位23年间,任用宰相共28人,除高祖时的旧臣6人外,他亲自任命的22人出身各异,有一半甚至来自庶族寒门。唐太宗的做法( )
A.造成了官僚机构臃肿 B.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
C.使唐朝进入鼎盛时期 D.标志着科举制的创立
24.在西行路上,备经艰难险阻,走过八百里大沙漠的行程,情况是“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四顾茫茫,人马俱绝”。有时忍饥挨饿,有时盗贼威胁,但法师志向坚定,誓言:“不求得大法,誓不东归一步。”材料体现了法师( )
A.为法忘我、不怕牺牲的精神 B.意志坚定、东渡传法的精神
C.披荆斩棘、开拓丝路的精神 D.不辱使命、传播文明的精神
25.2021年4月,绵阳博物馆举办“敦煌莫高窟壁画展”,其中不少佛像衣衫单薄,面部表情生动,与中国传统塑像的画风有很大差异。这种画风最可能出自( )
A.古埃及文明 B.古巴比伦文明
C.古印度文明 D.中华文明
26.五代十国时期,各地经济联系、文化交流日益密切,各族交往进一步加强,哪一因素不断增长 ( )
A.统一 B.分裂 C.民族交融 D.农民起义
27.“从政治上看,此举是为了巩固封建政权,通过加强洛阳与江南地区的联系,以进一步控制江南;从经济上看,此举也是为了将六朝以来富庶一方的江南物资调到北方,补充关中河洛地区的不足。”这段文字分析的是( )
A.灵渠开通的意义 B.都江堰发挥的作用
C.开凿大运河的目的 D.隋朝统一的历史贡献
28.唐太宗统治时期被称为( )
A.开元盛世 B.贞观之治 C.文景之治 D.光武中兴
29.册封是古代中原王朝加强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管理的主要方式之一,唐朝时,册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的统治者是( )
A.唐太宗 B.唐玄宗 C.唐高宗 D.唐肃宗
30.目前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年代的雕版印刷品《金刚经》是( )
A.唐朝印制的 B.宋朝印制的 C.元朝印制的 D.明朝印制的
二、材料题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贞观九年,唐太宗说:以前隋文帝刚刚平定京师的时候,宫里美女古玩满院,隋炀帝仍然不知足,不停地搜刮百姓,同时东征西讨,穷兵黩武,百姓不能忍受,于是导致隋朝灭亡。这些都是朕亲眼目睹,因此日夜勤政,只希望天下清静,使得太平无事。所以不兴徭役,谷物丰收,百姓安居乐业。
——摘编自《贞观政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与隋朝灭亡的关联。
材料二 唐取士制度大体沿袭隋朝。士的来源主要是从学校来的生徒和从州县来的乡贡……进士科主要考诗赋……思想较为自由,文士多愿应进士科,表现自己的才能,因此唐朝进士科特盛,名人多从进士科出。
——摘编自范文澜《中国通史》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反映的选官制度是什么并写出其诞生的标志。
32.观察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管辖图一中“A”处的机构名称是什么?“宣政院”是负责统辖哪一地区的机构?写出这一地区在唐朝时期和中央政府友好交往的史实。
(2)管辖图二中“B”处的机构名称是什么?这一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的标志是什么?写出为巩固“东北”边疆进行的反侵略斗争。
(3)请给以上的问题取个恰当的主题。
33.阅读史料,回答问题。
史料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甫《春望》
注:此诗作于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三月。
(1)史料中的“烽火”指的是哪一事件?史料表达了杜甫怎样的态度?
(2)请你谈谈杜甫的这首诗对历史研究的价值。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单元测试》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B C C A C C A C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B C B D C B C B D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B D B A C A C B B A
1.A
【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唐代开元末年唐朝开始走向衰落,诗歌的创作趋势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反映,说明文学创作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A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对外政策的阐述,无法说明文学作品与对外政策的影响,排除B项;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材料不能说明唐朝经济全面走向繁荣,排除C项;诗歌属于文学创作,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社会现实,但并非是真实的反映,排除D项。故选A项。
2.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唐朝时期对外交往比较活跃,与亚洲、非洲以及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主要史实包括玄奘西行天竺取经、 新罗遣使节来华 、鉴真东渡日本传法 ,①②③符合题意,B项正确;唐蕃会盟是唐和吐蕃之间的民族交往,不是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④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故选B项。
3.C
【详解】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唐玄宗在位前期,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C项正确;“文景之治”是西汉初期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开创的盛世,排除A项;“光武中兴”是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开创的盛世,排除BD项。故选C项。
4.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含嘉仓规模大,粮窖众多,粮仓是用来储存粮食的,只有粮食产量多,满足人们基本生存之后才会进行储存,根据材料可见,当时粮食产量多,体现了农业经济发展较好,C项正确;京杭大运河修建促进南北经济交流,排除A项;粮仓的规模大小与粮窖数量的多少与分裂局面没有直接联系,排除B项;粮仓的规模大小与粮窖数量的多少与中央集权没有直接联系,排除D项。故选C项。
5.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一《送子天王图》是唐代画家吴道子的作品,A项正确;图二是《清明上河图》的部分,这幅图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的画作,排除B项;图三是《韩熙载夜宴图》,它是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画家顾闳中的绘画作品,排除C项;图四是河南禹州墓葬的歌舞散乐壁画出自河南禹州墓葬的歌舞散乐壁画,并非唐代,排除D项。故选A项。
6.C
【详解】根据材料“它既是大唐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结合所学可知,唐都长安的城市规划井然有序,城中有东、西两市,是主要的商业区,这里商铺林立;城内所建100多个坊,是居民区,居住人口达百万。长安的建筑布局和城市规划独具特色,在世界城市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长安是当时唐朝国内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城市,C项正确;洛阳不是当时唐朝的国内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排除A项;开封是北宋最重要的一座城市,排除B项;大都是元朝最为重要的一座都城,排除D项。故选C项。
7.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宇文化及杀害,隋朝灭亡,所以材料中的空白处应填入618年,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
【点睛】
8.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及郡县制,隋朝开创了科举制及三省六部制,A项正确。隋朝与秦朝时期我国古代科技水平还相对落后,排除B项;秦朝实行暴政,赋税、徭役、兵役都很沉重,排除C选;秦二世而亡,最大功绩完成统一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没有盛世出现,隋朝隋文帝时出现开皇之治,故这不是二者相同之处,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
9.C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唐朝书法名家辈出,最著名的是颜真卿、柳公权和欧阳询等。颜真卿的字端正劲美,雄浑敦厚;柳公权的字方折峻丽,笔力劲健。他们自创一格的“书法字体”属于楷书,C项正确;小篆是秦朝的官方文字,排除A项;隶书,起源于秦朝,在东汉达到顶峰,排除B项;唐朝草书代表人物是张旭和怀素,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0.B
【详解】本题是逆向选择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出现了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在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B项符合题意,选择B项;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当时的南方地区,由于受战乱影响较小,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也有一定的发展,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11.C
【详解】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图一唐招提寺与唐朝鉴真东渡日本促进中日交流有关,图二爪哇岛三宝庙与明朝郑和下西洋促进中国与亚非国家地区的交流有关,因此共同主题是“中外交流,和平绵延”,C项正确;郑和下西洋发生在明朝时期,与隋唐文化不符,排除A项;鉴真东渡日本和郑和下西洋都属于中国古代历史上中外交往的重大事件,而非民族交融,排除B项;“寺”“庙”与佛教文化有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2.B
【详解】根据材料“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馀家,世乱各东西。……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可知意思是天宝以后,农村寂寞荒凉,家园里只剩下蒿草蒺藜。我的乡里百余户人家,因世道乱离都各奔东西……在村里走了很久只见空巷,日色无光,一片萧条凄惨的景象。只能面对着一只只竖起毛来向我怒号的野鼠狐狸。表明安史之乱后唐朝由强盛走向衰落,对唐王朝的打击非常大,故选B;材料没有体现开元年间的朝政,A错误;材料没有体现藩镇割据,C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唐朝中后期,不是五代十国时期,D错误。
13.C
【详解】据题干“‘薄赋敛,轻刑罚,内修制度,外扶戎夷’,社会经济出现繁荣景象。但炀帝即位后,‘外征四夷,内穷嗜欲,兵革岁动,赋敛滋繁,’引发了岁末农民大起义,隋王朝最终瓦解”和所学知识可知,从隋文帝和隋炀帝不同统治政策导致的不同结果来看,统治政策确实是影响王朝兴衰的关键因素,C项正确;题干主要强调的是隋朝兴衰与统治政策的关系,并非隋文帝的治国理念,排除A项;材料主要讲述隋文帝建国后的政策带来繁荣,以及隋炀帝即位后的行为导致起义、王朝瓦解,题干重点不在阐述武力开疆拓土与成就帝王伟业的关系,排除B项;题干仅仅围绕隋朝展开,没有涉及秦朝,属于无中生有,排除D项。故选C项。
14.B
【详解】本题为逆向选择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于隋朝的暴政,激化了阶级矛盾, 是导致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B项符合题意,选择B项;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大运河沿岸地区工商业发展,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充分体现了劳动人民群众的智慧,AC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故选B项。
15.D
【详解】根据材料“他推行的急了一点,也早了一点”分析可知“急”体现了是急于求成,D项正确;奢侈无度是对个人生活的描述,排除A项;隋炀帝营建东都、开凿运河等重大工程中不恤民力,排除B项;贪图享乐是对个人生活的描述,排除C项。故选D项。
16.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公元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叛军杀死,隋朝灭亡,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C项正确;581年是隋朝建立的时间,排除A项;589年是隋朝统一的时间,排除B项;626年是李世民即位的时间,排除D项。故选C项。
17.B
【详解】据所学可知,安史之乱爆发后,郭子仪率军平叛,收复河北、河东,后收复长安和洛阳。763年, 吐蕃(bō)、回纥趁乱袭扰,长安失陷,郭子仪率军再次收复长安。郭子仪因功勋卓著获封汾阳郡 王,被誉为中兴名臣。B项正确;唐玄宗在位后 期,怠理朝政。他重用的杨国忠把持大权,营私舞弊,排斥贤能,使朝政黑暗腐败。排除A项;杜如晦和房玄龄是唐太宗时期的宰相,与材料唐玄宗时期的安史之乱不符,排除CD项。故选B项。
18.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贞观元年,玄奘自长安出发去天竺游学,历经磨难,终于到达天竺,成为了著名的佛学家,材料描述的就是玄奘在去往天竺取经途中经历的困难险阻,C项正确;玄奘是去往天竺取经,不是西域,排除A项;玄奘是去往天竺取经,不是新罗,排除B项;玄奘是去往天竺取经,不是大度,排除D项。故选C项。
19.B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在唐代,许多外国的科学技术和著作在中国传播,这体现出对外政策是开放的,B项正确;材料只是说外国著作在中国传播,这体现不出医学领先世界,也体现不出天文学进步大,排除AD二项;唐代科技发展是领先的,排除C项。故选B项。
20.D
【详解】唐朝时期设立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管理天山南北,D项正确;西汉汉宣帝时期设立西域都护管辖西域地区以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这也标志着新疆等西北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管辖,排除A项;清朝乾隆年间设立伊犁将军,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管辖,排除B项;宣政院是元朝时期管理西藏的机构,排除C项。故选D项。
21.B
【详解】从公元七世纪初至九世纪末约264年的时间里,日本为了学习中国文化,先后向唐朝派出十几次遣唐使团,很多留学生和留学僧跟随来华,其次数之多、规模之大、时间之久、内容之丰富,可谓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举,遣唐使推动了日本社会的发展,B项正确;遣唐使来华目的是学习中国文化,不是传播日本先进文化,排除A项;日本派出十几次遣唐使团,不是四五批,排除C项;遣唐使推动了日本社会的发展,不是推动中国社会的改革,排除D项。故选B项。
22.D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省六部制创立于隋朝,唐朝在隋朝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三省六部制,明确了中央机构职权,D项正确;郡县制是秦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排除A项;分封制是西周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排除B项;三公九卿制秦朝实行的中央官制,排除C项。故选D项。
23.B
【详解】根据材料“唐太宗在位23年间,任用宰相共28人,除高祖时的旧臣6人外,他亲自任命的22人出身各异,有一半甚至来自庶族寒门”和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大力发展科举制,扩大了了官员的选拔范围,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唐太宗的做法巩固了统治,未体现造成了官僚机构臃肿,排除A项;“开元盛世”标志着唐朝进入鼎盛时期,排除C项;进士科的确立标志着科举制的创立,排除D项。故选B项。
24.A
【详解】根据材料“在西行路上,备经艰难险阻,走过八百里大沙漠的行程”并结合所学知识,西行求法的是玄奘法师,而“有时忍饥挨饿,有时盗贼威胁,但法师志向坚定”、“不求得大法,誓不东归一步”表达出玄奘西行求取佛法志向十分坚定,体现了为法忘我、不怕牺牲的精神,A项正确;“东渡传法”指的是高僧鉴真,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玄奘西行与开辟丝绸之路无关,排除C项;玄奘西行并不是接受使命出发,排除D项。故选A项。
25.C
【详解】根据所学和材料“其中不少佛像衣衫单薄,面部表情生动,与中国传统塑像的画风有很大差异”可知,敦煌莫高窟位于丝绸之路上,印度佛教正是从这里传入中原的,绘画风格也带有古印度文明的色彩,于是就出现了材料中所说的现象,C项正确;佛教产生于古印度,不是产生于古埃及、古巴比伦文明,不会带有它们的文明色彩,排除AB项;材料说的与中华文明不同的文明特征,排除D项。故选C项。
26.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五代十国是唐末藩镇割据的延续,但南方经济开发、南北贸易(如茶马互市)、民族融合(如契丹与中原交往)等,为北宋统一创造了条件。因此五代十国时期,各地经济联系、文化交流日益密切,各族交往进一步加强,统一因素不断增长,A项正确;题干强调各地经济联系、文化交流日益密切,而不是分裂,排除B项;题干各地经济联系、文化交流日益密切,各族交往进一步加强,促进民族交融,但题干问的是“哪一因素不断增长”,更宏观的趋势是统一,排除C项;题干没涉及阶级矛盾,农民起义题干信息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27.C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在隋朝,隋炀帝开凿了大运河,它从政治上看,此举是为了巩固封建政权,通过加强洛阳与江南地区的联系,以进一步控制江南;从经济上看,此举也是为了将六朝以来富庶一方的江南物资调到北方,补充关中河洛地区的不足,C项正确;灵渠连通了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了天府之国,材料是在强调洛阳和江南的联系——也就是以洛阳为中心的大运河的作用,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28.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B项正确;开元盛世是唐玄宗在位时期,此时唐朝国力达到极盛,排除A项;文景之治是西汉文帝、景帝在位时期出现的治世局面,排除C项;光武中兴指的是是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在位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
29.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回纥是维吾尔族的祖先,游牧于色楞格河流域,逐渐向南发展,8世纪中期,回纥建立汗国,唐玄宗封其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
30.A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唐朝印制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A项正确;B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故选A项。
31.(1)关联:唐太宗即位后,吸取隋亡教训,实施一系列革新措施,使唐朝出现了治世局面。
(2)制度:科举制。标志:隋炀帝时,设置进士科。
【详解】(1)关联:根据材料一“以前隋文帝刚刚平定京师的时候,宫里美女古玩满院,隋炀帝仍然不知足,不停地搜刮百姓,同时东征西讨,穷兵黩武,百姓不能忍受,于是导致隋朝灭亡。”和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残暴统治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隋朝灭亡;唐太宗即位后,吸取隋亡教训,实施一系列革新措施,使唐朝出现了治世局面。
(2)制度:根据材料二“ 进士科主要考诗赋……思想较为自由,文士多愿应进士科,表现自己的才能,因此唐朝进士科特盛,名人多从进士科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有很多的文士参加进士科考试,而在隋炀帝时,设置进士科,标志着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创立,故材料二反映的选官制度是科举制。标志:根据所学科举制相关知识可知,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依才能取士,隋炀帝时,设置进士科,标志着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创立。
32.(1)机构名称:澎湖巡检司 地区:西藏 史实: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
(2)机构名称:伊犁将军 标志:西域都护的设置 反侵略斗争:雅克萨之战
(3)主题:围绕“巩固边疆、维护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统治”回答即可(意思相近即可)
【详解】(1)机构名称:根据图示A和所学知识可知,A在元朝的东南方,该地为台湾地区,设置澎湖巡检司对台湾的管辖。
地区:根据图示和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建立后,对西藏地区行使行政管理权,在这一地区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从此,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
史实:根据图示和所学知识可知,西藏地区在唐朝时期和中央政府友好交往为文成公主入藏,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
(2)机构名称:根据图示B和所学知识可知,B在清朝的西北方,该地为新疆地区,设置了伊犁将军进行管辖。
标志:根据图示B和所学知识可知,该地为新疆地区,汉朝时称为西域,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新疆)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的管辖。
反侵略斗争:根据图示B和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在东北地区通过雅克萨之战击败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3)主题:本题为开放性题,言之有理即可,以上问题涉及的地区有东南台湾、西南西藏、西北新疆和东北地区可知,概括主题为“巩固边疆、维护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统治”回答即可。(意思相近即可)
33.(1)事件:安史之乱。态度:史料表达了杜甫对安史之乱的痛恨和对和平的向往。
(2)杜甫的诗描写了安史之乱对当时社会造成的破坏,这对研究安史之乱的影响具有一定的价值。但杜甫的诗是文学作品,在历史研究时要慎重使用,可以和其他文献资料或有关实物史料进行相互印证。
【详解】(1)事件:根据材料“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三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安史之乱时间755—763年,此诗作于757年,正值安禄山叛军攻陷长安、唐玄宗逃往蜀地期间,战乱持续,烽火不息。因此“烽火”是安史之乱。
态度:根据材料“国破山河在”“感时花溅泪”体现对国家残破的悲痛;“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体现对家人离散、自身衰老的哀叹;“恨别鸟惊心”体现对战乱造成民生苦难的控诉。因此此诗表达了杜甫对安史之乱的痛恨和对和平的向往。
(2)价值:根据材料诗中内容可知,描写了安史之乱对当时社会造成的破坏,对研究安史之乱有一定的价值;但诗属于文学作品,属于二手史料,在历史研究时要慎重使用,可以和其他文献资料或有关实物史料进行相互印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