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第3 课《主动拒绝烟酒与毒品》第 2 课时 毒品更危险 教学课件+教案+视频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第3 课《主动拒绝烟酒与毒品》第 2 课时 毒品更危险 教学课件+教案+视频素材

资源简介

(共23张PPT)
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
第 3 课《主动拒绝烟酒与毒品》
第一单元 面对成长中的新问题
第 2 课时 毒品更危险
看完视频,大家有什么感受?你们知道视频中造成这些悲剧的罪魁祸首是什么吗?
导入新课
“震撼人心!这段禁毒宣传教育片,直击吸毒者因毒品摧残而身体残疾、家庭支离破碎的惨痛现实。看完视频,你们是否心痛不已?这一切悲剧的幕后黑手,正是毒品!警醒吧,远离毒品,珍爱生命!”
毒品犹如毒蛇,是人类共同的敌人。吸毒会摧毁一个人的身体和意志,破坏家庭的幸福,危害他人的人身和财产安全,败坏社会风气,甚至威胁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讲授新课
第二模块:毒品更危险
资料 1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
未成年人犯罪法》第三十八条,本法所称“严重不良行为”包括吸食、注射毒品等九类严重危害社会,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违法行为。
资料2
《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第十八条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对未成年人进行毒品危害的教育,防止其吸食、注射毒品或者进行其他毒品违法犯罪活动。”
资料 3
花季少年的噩梦
阿辉经常和社会青年一起玩,在好奇心的驱使和社会青年的劝说下,他很快成了一个“瘾君子”,陷入毒品的泥沼中无法自拔。得知他偷钱去吸毒后,父亲狠狠地骂他,母亲被气得卧床不起。不久,他因偷窃而入狱。后来,阿辉被送去强制戒毒。期满后,他说:“我不愿回家,我怕再见到那帮‘朋友’。”据戒毒所民警介绍,戒毒者离开戒毒所后的复吸率很高,因为一回到以前的环境,很难摆脱其他吸毒者的影响。
公安民警向小学生介绍禁毒知识
关于禁毒的法律规定,你还知道哪些?查阅资料,与同学讨论吸毒对个人、家庭和社会有哪些危害。
关于禁毒的法律规定,我还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涉及走私制毒物品、容留他人吸毒、引诱教唆他人吸毒等多项罪名。吸毒对个人身心健康、家庭经济、社会关系危害巨大,甚至诱发犯罪,破坏社会稳定!
我们正处在“想独立”“渴望成熟”的心理发育时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凡事都想试一试,但是绝对不能去尝试对我们有危害的行为。
危险的好奇
有一天,我发现同路回家的小赵有点奇怪。出校门的时候,他还是蔫头耷
脑的。到附近小卖部买瓶饮料后,他从口袋里拿出一颗药片泡了喝。没过多久,他就亢奋起来。
我很好奇:什么药片这么神奇?他从哪里买的?为什么他很神秘地对我说那是“提神保健品”?既然是保健品,为什么又不让我告诉别人呢?
他越是神秘,我就越是好奇。带着这份好奇,我打算哪天放学时跟他要一颗,我也泡瓶饮料试试。
可是,上了今天这堂课,我终于明白,他所说的“提神保健品”就是毒品。我被自己的好奇吓出一身冷汗,真是危险的好奇啊!我为他的行为感到担忧,一定要向老师报告。
好奇心有助于我们探索未知的领域,可故事中的“我”为什么把自己的好奇称为“危险的好奇”呢?
好奇心犹如明灯,照亮我们探索未知的征途。然而,故事中的“我”却将好奇称为“危险的好奇”,皆因这份好奇曾引领“我”步入未知的险境,历经惊心动魄的探险,方知好奇虽能开启新世界的大门,却也伴随着难以预料的挑战与风险。
未成年人吸烟可能引起思维能力的退化和智力功能的损伤;喝酒会导致大脑功能发生变化,神经发育受阻,影响认知和行为能力的健康发展。酒精会刺激消化道,导致肠胃不适和消化不良,影响正常饮食及营养摄入,阻碍正常的生长发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五十七条规定:“本法所称的毒品,是指鸦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冰毒)、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其他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
我们年龄尚小,知识不足,自制力不强,生活经验欠缺,这些会影响我们辨别是非的能力。对于沾染不良嗜好的人,我们不能受他们的怂恿和影响,应该坚决抵制“吸毒时尚”等错误观念。
放在展台上的看起来明明是奶茶,其实里面含有新型毒品。这类毒品遇水即溶,即冲即饮,与各种饮料混合后,口味都不发生变化。所以,面对真假难辨的饮料,我们一定要保持警惕,以免误入歧途,遗憾终生。
听讲解员说,一些毒贩为了牟利,就把毒品掺杂在香烟里面,让人们在不知不觉中染上毒瘾。当你有抽烟的不良嗜好时,就有可能遇到危险。所以,对于隐藏的危险,我们不仅要小心提防,更要懂得避免沾染不良嗜好。
识破新型毒品的伪装
新型毒品打着“时尚”“娱乐”“刺激”的旗号,有的甚至伪装成果汁、跳跳糖等。它们的毒性比传统毒品更厉害,并且更容易让人成瘾。我们一定要学会识破它们“时尚”的伪装,认清它们害人的实质。
警方缴获的伪装毒品
课堂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规定,未成年人的( )应当对其进行毒品危害教育。
A. 老师
B. 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
C. 同学
答案:B
新型毒品的特点是( )
A. 毒性弱,不易成瘾
B. 打着 “时尚” 旗号,伪装性强
C. 只对成年人有危害
答案:B
吸毒对个人的主要危害是( )
A. 摧毁身体和意志
B. 增强免疫力
C. 提高学习成绩
答案:A
课堂练习
(二)判断题
偶尔尝试一次毒品不会上瘾,可以尝试。(×)
新型毒品伪装成饮料、零食,我们要提高警惕。(√)
吸毒是个人行为,对家庭和社会没有影响。(×)
课堂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深入了解了毒品的巨大危险。毒品就像恶魔,不仅会摧毁我们的身体和意志,还会破坏家庭、危害社会。我们要牢记禁毒法律法规,坚决抵制毒品诱惑,对任何形式的毒品都不能有好奇心。希望大家把学到的知识告诉身边的人,让我们一起远离毒品,守护健康和幸福!
课堂总结
3.主动拒绝烟酒与毒品
毒品更危险
1. 法律规定:严禁涉毒,违法必究
2. 严重危害:个人、家庭、社会
3. 拒绝方法:警惕好奇,识破伪装
Thanks!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道德与法治
统编版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小学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 3 课《主动拒绝烟酒与毒品》的第 2 课时,主题为 “毒品更危险”。教材通过列举《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等相关法律规定,结合 “花季少年的噩梦”“危险的好奇” 等真实案例,以及新型毒品伪装形式的介绍,从法律层面、实际危害、预防措施等多个维度,向学生全面展示毒品的巨大威胁。旨在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毒品对个人身心健康、家庭幸福、社会稳定的严重破坏,引导学生树立远离毒品的坚定意识,增强自我保护能力和法治观念,为学生筑牢抵制毒品的思想防线。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阶段,好奇心旺盛,对新鲜事物充满探索欲望,但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弱,自我控制能力不足,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诱惑和影响。他们对毒品的认知往往停留在表面,可能仅知道毒品有害,却不了解其具体危害的严重性、成瘾机制以及毒品的多样伪装形式。同时,部分学生可能存在侥幸心理,认为毒品离自己的生活很遥远,缺乏主动防范意识。因此,需要通过系统的学习,帮助学生深入认识毒品的危险,提高警惕,学会拒绝毒品的方法。
核心素养分析
政治认同 通过学习禁毒相关法律法规,了解国家打击毒品犯罪、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坚定决心和有力举措,增强学生对国家法治建设的认同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和法治观,积极支持和拥护国家的禁毒政策,自觉维护国家和社会的稳定。 道德素养 培养学生珍爱生命、敬畏生命的道德品质,引导学生在面对毒品诱惑时坚守道德底线,不参与任何涉毒行为。同时,鼓励学生主动关心他人,对沾染毒品的人给予正确引导和帮助,树立关爱他人、服务社会的道德观念,营造健康、文明的社会道德氛围。 法治观念 让学生深入了解我国关于禁毒的法律法规,明确吸毒、贩毒等行为的违法性和法律后果,强化学生的法治意识和规则意识。使学生懂得在日常生活中依法规范自身行为,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和他人,自觉抵制毒品违法犯罪行为,维护法律尊严。 健全人格 帮助学生在认识毒品危害、拒绝毒品诱惑的过程中,培养理性思考、自我约束和果断决策的能力,克服好奇心和从众心理带来的负面影响。塑造学生积极向上、健康乐观、勇于担当的健全人格,增强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使其在面对复杂社会环境时能够保持清醒头脑,坚守正确的人生方向。 责任意识 引导学生认识到拒绝毒品不仅是对自己负责,更是对家庭、社会和国家负责的表现。培养学生主动承担起维护自身和他人健康、参与禁毒宣传、抵制毒品传播的社会责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禁毒公益活动,向身边的人传播禁毒知识,为构建无毒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教学重点
让学生全面、深入地认识毒品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严重危害。 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禁毒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涉毒行为的违法性和法律后果。 帮助学生掌握拒绝毒品诱惑的方法和技巧,树立坚决抵制毒品的意识。
教学难点
使学生深刻理解毒品成瘾的原理和难以戒断的特性,消除学生对毒品的好奇和侥幸心理。 引导学生将抵制毒品的意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能够始终保持警惕,坚决拒绝毒品诱惑。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含毒品危害的图片、视频,禁毒宣传教育片,新型毒品伪装形式的图片及介绍视频)、禁毒相关法律法规资料、真实禁毒案例故事集、角色扮演道具(伪装成饮料、零食的毒品模型,不同身份卡片)、“拒绝毒品,从我做起” 手抄报制作材料(彩纸、画笔、尺子)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和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播放一段禁毒宣传教育片的精彩片段,视频中展示吸毒者因毒品导致身体残疾、家庭破裂的悲惨画面,提问学生:“看完视频,大家有什么感受?你们知道视频中造成这些悲剧的罪魁祸首是什么吗?” 引导学生思考,引出本节课主题 “毒品更危险”。 学生活动:认真观看视频,分享自己内心的震惊、难过等感受,积极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初步表达对毒品危害的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和情感感染力的视频,迅速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发学生情感共鸣,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毒品的可怕,激发学生对深入了解毒品危害的兴趣,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课 第二模块:毒品更危险 教师活动:展示教材中关于禁毒的法律规定资料,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的相关条款,组织学生齐声朗读。然后提问:“这些法律规定说明了什么?违反这些规定会有什么后果?”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邀请小组代表分享讨论结果,教师结合学生发言进行总结,强调法律对毒品的零容忍态度和涉毒行为的严重法律后果。 学生活动:学生齐声朗读法律条款,小组内积极讨论法律规定的意义和涉毒后果,小组代表向全班汇报讨论成果。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和讨论法律条款,让学生从法律层面认识毒品问题的严重性,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使学生明白毒品违法犯罪行为不可触碰,树立法律意识和敬畏之心。 教师活动:讲述 “花季少年的噩梦” 案例,结合案例提出问题:“阿辉是如何染上毒瘾的?吸毒对他个人、家庭产生了哪些影响?从阿辉的经历中,我们能得到什么教训?”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之后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教师总结学生发言,深入分析毒品对个人身心健康、家庭幸福的严重破坏。 学生活动:认真倾听案例,小组内交流自己对案例的感受和思考,在全班分享时表达自己对毒品危害的认识和从中吸取的教训。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真实案例,让学生从情感上产生共鸣,更加直观、深刻地认识到毒品对个人和家庭的巨大危害,引导学生反思自身行为,增强远离毒品的意识。 教师活动:展示 “危险的好奇” 案例,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部分学生分别扮演案例中的 “我”“小赵” 以及老师等角色,模拟案例中的场景和对话。表演结束后,组织其他学生进行讨论:“故事中的‘我’为什么把自己的好奇称为‘危险的好奇’?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好奇心?” 教师总结学生讨论结果,强调要对可能存在危险的事物保持警惕,不盲目尝试。 学生活动:学生积极参与角色扮演,生动演绎案例场景。观看表演的学生认真思考并参与讨论,分享自己对正确对待好奇心的看法和在生活中的防范措施。 设计意图:通过角色扮演和讨论,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毒品诱惑的场景,深入理解因不当好奇心可能引发的严重后果,培养学生的辨别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好奇心,学会拒绝潜在危险。 教师活动:展示新型毒品伪装成奶茶、跳跳糖、香烟等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向学生详细介绍新型毒品的特点、伪装形式和危害。组织学生开展 “识破毒品伪装” 知识竞赛,提出问题如 “新型毒品有哪些常见伪装形式?如何辨别真假饮料中的毒品?” 等,对回答正确的学生给予小奖品奖励。 学生活动:学生认真观看资料,学习新型毒品知识,积极参与知识竞赛,踊跃回答问题,在竞赛中加深对新型毒品伪装形式的认识和防范方法的掌握。 设计意图:以新颖的知识竞赛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了解新型毒品的特点和伪装手段,提高学生对毒品的识别能力和防范意识,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教师活动:发放 “拒绝毒品,从我做起” 手抄报制作材料,让学生分组制作手抄报。要求手抄报内容包括毒品的危害、禁毒法律法规、拒绝毒品的方法等,鼓励学生发挥创意,用图画和文字生动呈现。制作完成后,组织小组展示和分享,评选出优秀手抄报进行展示。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合作,积极收集资料,精心设计和制作手抄报,在制作过程中进一步梳理和巩固所学的禁毒知识。在展示和分享环节,向其他小组介绍自己的手抄报内容,学习借鉴他人的优点。 设计意图:通过制作手抄报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整合和运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同时,手抄报展示和分享过程也是一次禁毒知识的宣传和强化,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禁毒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扩大禁毒知识的传播范围。
三、课堂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规定,未成年人的( )应当对其进行毒品危害教育。 A. 老师 B. 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 C. 同学 答案:B 新型毒品的特点是( ) A. 毒性弱,不易成瘾 B. 打着 “时尚” 旗号,伪装性强 C. 只对成年人有危害 答案:B 吸毒对个人的主要危害是( ) A. 摧毁身体和意志 B. 增强免疫力 C. 提高学习成绩 答案:A (二)判断题 偶尔尝试一次毒品不会上瘾,可以尝试。(×) 新型毒品伪装成饮料、零食,我们要提高警惕。(√) 吸毒是个人行为,对家庭和社会没有影响。(×)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深入了解了毒品的巨大危险。毒品就像恶魔,不仅会摧毁我们的身体和意志,还会破坏家庭、危害社会。我们要牢记禁毒法律法规,坚决抵制毒品诱惑,对任何形式的毒品都不能有好奇心。希望大家把学到的知识告诉身边的人,让我们一起远离毒品,守护健康和幸福!
板书设计
毒品更危险 1. 法律规定:严禁涉毒,违法必究 2. 严重危害:个人、家庭、社会 3. 拒绝方法:警惕好奇,识破伪装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视频导入、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知识竞赛、手抄报制作等多种教学方式,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毒品的危害、相关法律及防范方法有了较深刻的认识。但在角色扮演和小组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够高,教师引导和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方法还需改进。在今后教学中,应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更具针对性的活动,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这份教案围绕毒品危害及防范展开设计,旨在提升学生的禁毒意识和能力。你对教案里的教学环节设置、练习内容等方面若有其他想法,欢迎随时和我交流。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