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
(满分50分,时间50分钟)
一、选择题(共24题,每题1分,共24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唐朝诗人白居易诗云:“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瓜洲为运河与长江交汇处,商旅云集。该诗句佐证了大运河(  )
A.推动南北文化统一 B.全国市场已经形成
C.强化边疆军事防御 D.促进沿线商贸兴盛
2.科举制是隋唐时期新兴的一种选官制度,通过考试选拔官员,不问出身与背景,公平竞争。由此可知,科举制(  )
A.提高了文化素养 B.加强了地方管理
C.改变了社会性质 D.扩大了统治基础
3.中央民族大学的蒙曼老师说“隋炀帝是大暴君,只是暴君不是昏君,隋炀帝虽然无德,但是有功。只是他的功业,没有和百姓的幸福感统一起来。”这一材料可以帮助我们理解(  )
A.隋初经济发展的原因 B.科举制产生的原因
C.开凿大运河的原因 D.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
4.学者评价隋炀帝“我始终承认隋炀帝是大暴君,只是,暴君不是昏君,隋炀帝虽然无德,但是有功。”下列史实能体现其“功”的是(  )
A.灭陈朝统一全国 B.开通大运河
C.三征辽东 D.开凿灵渠
5.“随流转自速,居高还复倾”、“山田枯旱湖田涝,惟此丰凶岁岁均。”这些诗句是对唐朝工具筒车(如图)的描述,由此可知筒车有助于(  )
A.提供便捷的交通 B.提高织布的效率
C.提高农业的效率 D.防范洪涝与灾害
6.中国历史上某一位皇帝以知人善任著称,其麾下文臣武将来源多元:既有归降的敌营猛将(如尉迟敬德),也有敢于直谏的前政敌谋臣(如魏征);既有运筹帷幄的治国能臣(如房玄龄),亦有辅佐决策的外戚勋贵(如长孙无忌)。这位皇帝是(  )
A.隋炀帝 B.唐太宗 C.唐玄宗 D.宋太祖
7.有人曾评价:“唐玄宗前期会做皇帝,后期不会做皇帝。”他评价“唐玄宗前期会做皇帝”的主要立足点是唐玄宗统治前期出现了(  )
A.文景之治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安史之乱
8.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23年5月举行的中国—中亚峰会上指出,西安是古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见证了中国同中亚国家两千多年的深厚友谊。在这条道路上坚守信念、传播佛法的历史人物是(  )
A.玄奘 B.张骞 C.鉴真 D.郑和
9.白寿彝在《中国通史》中提到:“玄宗本人的变化,是当时社会危机难以克服的主要原因。开元初,他注意节俭,反对铺张浪费。天宝时则骄奢淫逸,挥霍无度。”唐玄宗的变化导致了(  )
A.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
B.开元盛世,唐朝走向鼎盛
C.对外开放包容,万国来朝
D.文成公主入藏,民族关系和睦
10.1005年,北宋和辽双方订立“澶渊之盟”,此后很长时间宋辽边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遍地),戴白之人(白发长者),不识干戈”。材料说明澶渊之盟(  )
A.完全消除了民族间的隔阂
B.导致了北宋的衰落
C.维持了宋辽长期和平局面
D.加重了北宋人民负担
11.两宋时期,南方人口占全国比例升至60%以上,太湖流域有“苏湖熟,天下足”的民谚,南宋时两浙、江南东西等路贡献了全国75%的赋税。由此可见(  )
A.南方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B.经济重心南移始于宋代
C.南方成为国家政治中心
D.民族交融进程显著加快
12.对峙,即相对而立之意,是指双方敌对状态并未解除,只是没有大的战争,双方政治、军事力量基本处于制衡状态。南宋与金对峙局面形成的标志是(  )
A.金灭北宋 B.南宋建立 C.郾城大战 D.宋金和议
13.绘制示意图梳理知识以更好地实现同类知识的对比,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①处应填的内容是(  )
A.禅让制度 B.郡县制度 C.行省制度 D.厂卫制度
14.如表是王安石变法的部分内容。由此可知,这些措施(  )
青苗法 在每年二月、五月青黄不接时,由官府给农民贷款、贷粮,每半年收取利息二分或三分,分别随夏秋两税归还。
募役法 将原来按户轮流服差役,改为由官府雇人承担,不愿服差役的民户,则按贫富等级交纳一定数量的钱,称为免役钱。官僚地主也不例外。
A.激化了社会矛盾 B.增加了政府收入
C.实现了富国强兵 D.促进了民族融合
15.1005年,宋辽签订“澶渊之盟”,给双方长达二十多年的争战画上句号。此后很长时间,宋辽双方弥兵敦好,“两国享无事之福者且百年”。上述观点认为该盟约(  )
A.使宋辽和平得以延续 B.使北宋政权软弱显现
C.使宋朝对外贸易发展 D.使北宋财政负担加重
16.杨家将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大破天门阵、十二女将征西等,都是忠心报国的精彩情节。英勇壮烈杨令公、深明大义佘太君、智勇双全杨六郎、巾帼英雄穆桂英等,都是个性鲜明的人物。这些故事艺术化地反映政治现象是(  )
A.社会战乱不断 B.将士忠心报国
C.民族政权并立 D.文学作品丰富
17.明万历三年蒙古贵族俺答汗与三娘子所筑“大青城”(今呼和浩特)被万历皇帝赐名“归化城”,意为“归顺朝廷,接受教化”。此处地名变更反映出(  )
A.明清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B.统一多民族国家得以巩固
C.边疆地区得到有效治理
D.政治智慧助推民族交融
18.清朝以前,江南盛产稻米,养鱼业发达,被誉为鱼米之乡,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清中期以后,玉米、甘薯等作物在江汉平原、洞庭湖等地区得到普遍推广,湖广地区成为新的商品粮基地,出现“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这一前后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铁器牛耕的出现
B.高产作物的改良及推广
C.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D.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19.从“西域”到“西洋”,标志着中国对外交往发生从陆地向海洋的重大倾斜。长达近30年的远航印度洋,标志着人类的交往交流发生了从以亚欧大陆为重心向以海上为重心的重大转折。实现这一转折的杰出人物是(  )
A.张骞 B.郑和 C.玄奘 D.鉴真
20.某历史文化展览中展出了一本古籍,旁边的介绍词为:“本书系统地涵盖了农业和手工业各领域的生产工艺,享有‘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美誉。”该古籍是(  )
A.《齐民要术》 B.《本草纲目》
C.《天工开物》 D.《农政全书》
21.顺治时期,清朝承明制而设内阁。康熙时期,南书房秉承皇帝旨意起草诏令。雍正帝时设立军机处,南书房权力渐被削弱,内阁实际权力亦大幅下降。这说明清初(  )
A.内阁制度缺陷明显 B.君主专制得到强化
C.行政效能大为提高 D.中枢机构逐渐消亡
22.雍正时期,清廷在蒙古地区推行盟旗制度,规定各旗不得越界游牧,违者治罪,并定期会盟稽查。这一措施旨在(  )
A.促进蒙古经济发展 B.抵御沙俄的领土扩张
C.传播中原农耕技术 D.强化中央对蒙古控制
23.据下表可知,军机处的设立(  )
学者 观点
柏桦 军机处只是一个力求准确贯彻皇帝意图的御前机要处,不是有权威的宰相府
钱穆 军机处不过是皇帝御用的秘书,实实在在只是皇帝的一个“南书房”
张传玺 军机处是皇帝的御用工具
A.削弱了皇权统治 B.提高了行政效率
C.加强了君主专制 D.完善了中枢机构
24.清朝统治前期,通过政治、经济、边疆治理等一系列措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更趋巩固,现代中国的版图逐渐定型。如图是清朝的边疆治理示意图,在“★”处采取的措施是(  )
A.设置宣政院大臣 B.设置驻藏办事大臣
C.设置巡检司 D.设置伊犁将军
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26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6分)
材料一:贞观十五年,太宗以文成公主妻之……文成公主的入藏,不仅保证了唐蕃间在政治上的长久友好关系,还将大唐的音乐、茶文化和医药典籍等传入了吐蕃。吐蕃文化中的马球运动、装束方式等也传入了大唐,为中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张继文《从现存若干文物文献看文成公主入蕃对唐蕃经济文化的影响》
材料二:唐朝时期,汉族和一些北方少数民族杂居、通婚,民族之间的交融进一步发展。在朝廷中,有很多官职由少数民族人士担任。东北、西北、西南等地区一些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与唐王朝关系密切,如唐玄宗封靺鞨族粟末部首领为渤海郡王,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唐朝还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
——摘自统编历史教材七年级下册
材料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文成公主入藏的积极意义。再举一例唐蕃交往的史实。(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实行了怎样的民族政策?并概括唐朝促进民族融合的方式有哪些?(2分)
(3)综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民族意识。(2分)
26.创新是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动力,也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7分)
材料一 隋唐之前,选官主要凭靠家世背景,世家大族子弟虽无才学,不思进取,照样“坐至公卿”,世代垄断高官显位。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二 科举选官的基本原则是由朝廷设立一些科目,公开竞争,择优录取……隋朝的科举制度还处于开创的阶段,大体在隋炀帝时期……成为国家纯粹按照才学标准选拔文士担任官吏的考试制度。
——摘编自刘宗绪《唐代的选和举》
材料三 (唐太宗)尝私幸端门,见新科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正所谓“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请回答:
(1)对比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两者的选官标准发生的变化。(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科举选官”的突出特点。结合所学,指出其正式诞生的标志是什么?(2分)
(3)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三中的历史人物对科举制的贡献。分析材料三可知,科举制度最大的受益者是谁?由此可见科举制度实施的根本目的是什么?(3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7分)
材料一:人类的世界因为这三种发明而为之改观。首先是在学术上,其次在战争中,最后是在航行方面,而由此又引出了不计其数的变化。由此,人类的文明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英)培根《新工具》
材料二: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时期。这一时期的科技,是在隋唐经济高度繁荣基础上的延续。宋朝结束了五代十国以来长期分裂割据和混战的局面。那时经济发展,城市繁荣,航海和对外贸易空前活跃;元朝实现了全国性统一,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两大要素的结合,使宋元时期文化突飞猛进,涌现出一批著名的科学家和文学家、艺术家,反映了那个时期我国科学技术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
——李惠民主编《中国传统文化新编》
材料三:如表科技发明统计表(部分)
年代 科技发明/件 中国 世界其他国家
件数/件 占比/% 件数/件 占比/%
公元1﹣400年 45 28 62 17 38
公元401﹣1000年 45 32 71 13 29
公元1001﹣1500年 67 38 57 29 43
公元1501﹣1840年 472 19 4 453 96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在“战争中”的发明。(2分)
(2)根据材料二,简析宋元时期科技发展的原因。(2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公元1500年前后(明清时期)中国科技发展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2分)
(4)综合以上材料,简述科技与社会发展的关系。(1分)
28.明清时期,封建统治者都注重通过加强君主专制集权来巩固统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6分)
材料一:
朱元璋认为,元朝的灭亡是由于地方分权和朝臣的权力过大所致……他在政治上采取一系列措施,从中央到地方全面改革官制,以强化皇权。——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中国历史》 “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帝方自操威柄,学士鲜(少)所参决。”——《明史 职官志》
“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皆,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无论宦寺(宦官)不得参,即承旨诸大臣亦只供传述缮撰……”——《清史稿 军机大臣年表序》
材料二:
胡中藻因“一把心肠论浊清”,处斩弃市。沈德潜因“夺朱非正色,异种也称王”,剖棺戮尸。李一因“天糊涂,地糊涂,帝王师相,无非糊涂”,凌迟处死。
材料三:
清代因言获罪的文化人(漫画)
(1)根据材料一,指出朱元璋认为元朝灭亡的原因。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单归纳他的应对措施。(2分)
(2)阅读材料二,清朝为加强皇权增设了哪一机构?(1分)
(3)从材料三中可以看出清朝在思想上采取什么措施?(1分)
(4)以上三则材料反映了在中华帝国的晚期,明清统治者在哪些方面加强了专制统治?反映的实质是什么?(1分)
(5)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趋势。(1分)
参考答案
1-10 DDDBC BCAAC
11-20 ADCBA CDBBC
21-24 BDCB
25.(1)积极意义: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或促进了唐蕃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史实:金城公主入藏;唐蕃会盟碑。
(2)开明的民族政策。方式:和亲、会盟、少数民族改革、册封、设置机构等。
(3)我们要树立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友好的民族意识。
26.(1)变化:从依据家世背景到依据才学。
(2)突出特点:分科考试,公开竞争,择优录取。诞生标志:隋炀帝设置进士科。
(3)贡献:增加考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最大的受益者:皇帝。根本目的:维护统治(巩固统治)。
27.(1)发明:火药。
(2)原因:前代科技繁荣的基础上的继承与创新;经济发展;城市繁荣;海外贸易活跃;国家统一,社会稳定;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科学家的努力。
(3)变化:在1500年之前中国的科技数量比其他国家多,1500年之后明显少于其他国家和地区;在1500年之前中国科技领先于世界,之后逐渐落后于世界。(由领先到落后)原因:中西文化交流的中断;封建专制的束缚;八股取士的思想束缚;实行严厉的文化专制政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写出两点即可)
(4)作用:科技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社会发展为科技进步提供物质支持;二者相互促进。(任答一点即可)
28.(1)地方分权和朝臣的权力过大;废行省设三司;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
(2)军机处。
(3)大兴文字狱。
(4)政治与思想;君主专制制度腐朽衰落。
(5)皇权强化,相权削弱直至废除。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