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一2025学年第二学期八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卷第一部分(1~2题15分)1.小丹参加了学校开展的“探寻邯郸文化”主题活动,收集到以下文字,请回答下面的问题。(9分)邯郸,一座历经三千年的古城,是赵文化的发祥地。城中处处可见历史的城郭,文化的痕迹深深(juāk心)花每块青砖之上。漫步学步桥,人们会想起“邯郸学步”里邯郸人优美的步伐:驻足回车巷,仿佛仍能听见葡相如回车让路的谦逊之声。这座古城不仅承载着历史的厚重,更涌动着现代的活力。丛台公园是邯郸的象征,据载始建于战国赵武灵王时期。虽然历经朝代更迭,但主体建筑依然巍然(y111)。登上丛台极且远脉口西可见太行叠翠,东可望滏水扬波。台前“滏流东渐”石碑,甲(见证/证明)着邯郸作为南北要冲的地理功能。邯郸最独特的文化景观,要数遍布全城的成语典故遗址。据统计,与邯郸相关的成语达1584条,这在全国都极为罕见。漫步街头,你可能会与“黄粱美梦”不期而遇,也可能在寻常巷陌邂逅“胡服骑射”的文化印记。这些成语故事如同明珠散落,乙(彰显/显现)出邯郸深厚的文化底蕴。(1)根据文段中的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2分)①(juan ke)②(yii)(2)文段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3分)A.承载(zai)据载(zi)B.承载(zi)据载(zai)C.承载(zai)据载(zai)D.承载(zai)据载(zai)(3)从文段的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分别填入横线处。(2分)甲之(4)请为文段中的划线句补写恰当的标点符号。(2分)登上丛台极目远跳如西可见太行叠翠,东可望滏水扬波」2.阅读下面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6分)廊坊博物馆的第四展厅展出了一件精美的瓶形簪,瓶形簪虽小巧玲珑,却融合了花丝、盔花、蒙镶等多种工艺,展现了花丝镶嵌的高超水平。花丝镶嵌,是一门传统宫廷手工技艺,以金、银为原料拉成细丝,结合镶嵌技法制作装饰品。廊坊的大厂回族自治县是花丝镶嵌技艺的重要传承地。2008年,大厂的花丝镶嵌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在语段横线上填写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①花叶纹理通过錾花或金银丝盘曲表现②簪子后部设有横柄,便于插入发间③瓶口与足底均作花瓣状④簪子主体以黄金铸造,呈宝瓶造型⑤瓶身镶嵌温润玉石,与金色胎体形成色彩对比试卷第1⑥瓶内插饰一束花卉。枝叶舒展如生A.①②③④⑤⑥B.②①⑤③⑧④C. ⑤①③④②D.④⑤③⑥①②(2)整理材料时,小文觉得“虽…却…”这组关联词语可以别去,小语觉得保留更好,你赞同谁的意见?请说明理由。(3分)第二部分(318题55分)一、古诗文款写。(7分)3.阅读下面文字,在横线上填写相应的句子。文化如水,浸润无声。在古老的文字与时间的交织中,我们发现了文化自信的精神密码。它是李白《行路难》中“长风破浪会有时,(1)”的冲天豪情,是范仲淹《岳阳楼记》中“(2)(3)”的政治伟大抱负,是苏轼《水调歌头》中“(4),(5)。,此事古难全”的洒脱旷达,是李商隐《无题》里“(6)(7)”的至死不渝…这些穿越历史烟云依然熠熠生辉的诗篇,滋养了华夏儿女,浇灌出中华大地的勃勃生机。二、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问题。(17分)【甲】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乙】黄庭坚传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苏轼尝见其诗文,以为超轶绝尘,独立万物之表,世久无此作,由是声名始震。知太和县,以平易为治,时颁盐策,诸县争占多数,太和独否,吏不悦,而民安之。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逾年,《实录》成,耀起居舍人。庭坚性笃孝,母病弥年。昼夜视颜色,衣不解带,及亡,庐墓下:哀毁得疾几殆。服除,为秘书丞,搬国史编修官。章敦、蔡卞与其党论《实录》多诬,凡有问,庭坚皆直辞以对,闻者壮之。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言者犹以处善地为骫法。以亲嫌,遂移戍州,庭坚泊然,不以迁谪介意。蜀士幕从之游,讲学不倦,凡经指授,下笔皆可观。(选自《宋史》,有删改)【注释】①时颁盐策,指当时朝廷颁布征收盐税的政策。②攉:选拔,提拔。③鼽(w)法:枉法。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1)苏轼尝见其诗文(2)昼夜视颜色(3)不以迁谪介意(4)蜀士慕从之游5.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太和独否,吏不悦,而民安之。(2)凡有问,庭坚皆直辞以对,闻者壮之。共3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