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绝密★启用并使用完毕前江苏省前黄中学2025届高三下学期一模适应性考试语 文徐州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7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表现确定的情感或激情完全不是音乐艺术的职能。情感并不是孤立地存在于心灵中,好像可以用一种艺术把它从心灵里提取出来,而这种艺术却无法表现其他的精神活动似的。相反地,情感是以观念和判断——即理智和理性思维的全部领域,也就是被人们看作是情感的对立面的那个领域为依据的。是什么使情感成为某一特定的情感?使它成为渴慕、希望、爱情呢?也许只是内心波动的强弱么?不是的。不同的情感可以有同一的强度;同一情感,可以因人、因时,而强弱不同。只有在一系列的想象和判断的基础上——这些想象和判断在强烈感受的顷刻也许没有被意识到——我们的内心状态才可能凝结为某一特定的情感。希望的情感是与想象一个未来的、比之现今更幸福的情况分不开。忧伤则是把过去的幸福与目前情况相比较。这是一些非常确定的想象和概念,没有这些东西,没有这种思想的材料,就说不上我们目前的感受是“希望”或“忧伤”,造成这些情绪的,正是思想的材料。如果把它抽掉,那么留下来只是一种不确定的波动,或者只是一般的快感或不快的感觉。没有某个被爱者的形象,没有那种要使之幸福并企图赞美和占有这个对象的愿望,就不能设想什么爱情。不单是心灵的波动形式,更是这种波动所具有的概念核心,它的真实的、历史的内容才能使它成为爱情。就它的力度说,它可以是温柔的,也可以是暴风雨似的,它可以是愉快的,也可以是痛苦的,在各种情况下表达的却都是爱情。仅从这点来看,就足可说明,音乐只能表达那些各种各样附加的形容词,而绝不能表达名词本身,即爱情本身。可是为什么音乐还是能引起(不是必然会引起)忧伤、欢乐等情感来呢,这个问题我们以后在谈到音乐的主观印象时,还要加以探讨。上面我们只是从理论上来确定,音乐是否有能力去表现某一明确的情感。对这个问题我们给予否定的答复,因为情感的明确性是与具体的想象和概念分不开的,而后者不属于音乐造形范围之内。——相反地,有一类观念可以用音乐的固有方式充分地表现出来。那就是一切与接受音乐的器官有关的,听觉可觉察到的那些力量、运动和比例方面的变化,即增长和消逝、急行和迟疑、错综复杂和单纯前进等一类观念。——此外,一首音乐作品的审美表情,可以用优美、温柔、激烈、刚强、纤丽、清新等言词来形容,这些观念都可以在乐音的组合中找到相应的感性表现。因此我们可以直接利用这些形容词来描写音乐的形象,而不需要联想到这些词对人类内心生活所具有的伦理上的意义,这种伦理意义被人们通过习惯的观念联系不假思索地应用到音乐上去,甚至时常与纯音乐的属性私下混淆起来。作曲家所表现的观念,首先和主要的是纯音乐性的观念。在他的幻想中出现一支明确的、优美的旋律。这旋律只代表它自己,不代表别的东西。但是,正如任何一个具体现象那样,总是指向较高一级的属类概念,指向最先充实这个现象的观念,并且愈来愈高地一直到达绝对理念,同样地音乐的观念也是这样。例如一曲刚演奏完的、平静和谐的柔板可以优美地体现出平静和谐的一般观念。习惯于把艺术观念与人类自己的内心生活联系起来的一般幻想力,又把这个结束了的乐曲提高一步,比如说,把它解释成为表达了一种平静下去的顺从的心情,或者随即又可能把它提高为极乐世界永恒宁静的预感。诗和造型艺术首先也只是表现一件具体事物。一幅卖花姑娘的图画只能间接地表示少女的满足和朴素那类较为一般性的观念,一片积雪的墓地只能间接地表示尘世倏忽的观念。同样地,听者也能从某一乐曲中听出青年的那种知足的观念来,从另一乐曲中听出人生空幻的观念来,当然这种解释比起图画的解释来是极不可靠,可能是随便臆想的;但正如这些抽象的观念不能说是图画的内容,同样,也不能说它们是音乐作品的内容:至于说乐曲表现了“倏忽无常的情感”或者“少女知足自乐的情感”,那是更谈不到了。假如音乐不能表现情感的内容,那么它能表现情感的哪一方面呢?它只能表现情感的“力度”。音乐能摹仿物理运动的下列方面:快、慢、强、弱、升、降。像爱情、愤怒、恐惧等一类观念不能在器乐作品中体现出来,因为这些观念与优美的乐音组合间没有必然联系。那么这些观念的哪一方面是音乐实际上能有效地掌握的呢?是运动的一面(当然是广义的运动,它包括各个乐音或和弦的强弱变化方面)。这个运动是音乐和情感状态的共有因素,音乐能创造性地以无数的差别和对比来塑造这个因素。(摘编自爱德华·汉斯立克《论音乐的美》)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认为情感的依据属于理智和理性思维的领域,这与人们的通常认知相反。B.音乐只能表达各种附加的形容词,却无法表达名词——也就是具体的情感。C.形容音乐的优美、温柔、激烈等词语,都是由音乐创作者内心的情感引起的。D.我们对图画的解释通常是间接的,相比而言对音乐作品的解释就更不可靠了。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只有一系列想象和判断的参与,我们的内心状态才可能凝结成某一特定的情感。B.因为感性表现具有相应性,所以人们会把伦理意义不假思索地应用到音乐上去。C.纯音乐的属性决定了旋律只代表它自己,但是一般幻想力改变了纯音乐的属性。D.作者认为音乐只能表现情感的力度,因此否认了情感和激情是音乐艺术的职能。3.下列选项,最能体现文章中艺术观的一项是(3分)( )A.治世之音安以乐,亡国之音哀以思。 B.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C.流水高山,独许钟期,最知伯牙。 D.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4.为了让论述更为周全、严密,作者采用了哪些论证策略?请结合文本第③段加以说明。(4分)5.班级围绕“音乐是否具有伦理意义”展开辩论,你作为反方代表,将进行立论陈词,请结合文本列出陈词要点。(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画画记第代着冬(苗族)爷爷获得的神奇法力跟那年夏天的大水有关。黄昏时爷爷在河岸捞浮财,看到水面漂过一道黑影,便把它拖上河滩,才发现那是一具木雕菩萨。木雕菩萨仰面躺着,嘴角露出一丝讥笑。爷爷将菩萨丢在那里就回家了。寨子里的老人们坐不住,纷了纷劝爷爷:“救起菩萨却让它风吹雨淋,它难道不来找你麻烦吗 ”与那些喜欢按历书行事的老人不同,爷爷常说: “人得顺着生活,就像犁田得顺着牛,而不是跟牛拗劲。”但是这一次,爷爷没能经受住人言的炙烤。整个夏天,他像一只勤快的啄木鸟,在河滩上修一座庙。修好的木房子奇丑无比,如果不是里面稳坐着一个菩萨,定会被人当作没有做成功的两门橱。老人们像鸠占鹊巢的那个鸠,只顾焚香化纸,打躬作揖,把爷爷冷落一旁。爷爷孤独地蹲在河滩上,顺手捡起一块泡石,画电线上的水鸟。等他画完,再抬头,鸟不见了。第一次知道自己拥有把东西画走的神奇法力,爷爷没敢声张,又悄悄画了别的东西,桃子,枇杷,昆虫……爷爷发现,每当他画完,这些东西就不见了踪影。于是他在寨子里宣布这一惊人发现,其轰动程度不亚于当初他救起溺水的菩萨。老人们对此深信不疑,理由是他救了一个菩萨。也有人说,能把我画走,我就信。爷爷说,我画人就相当于杀人,我不会杀人。那年秋天,寨子里来了一个驼背。我常看到他像马戏团的魔术师,训练鸭子一只一只地过公路。几天后,驼背瞅准时机,吹响铁哨,一只鸭子便拍着翅膀撞向一辆汽车。直到第十只鸭子撞向汽车,我才知道他是个骗子。大家纷纷要求爷爷把他画走。虽然爷爷心地善良,可是驼背太坏了,坏了寨子的名声。冒着杀人风险,爷爷天天在家里画驼背。只是板壁上的人不像驼背,更像火柴棍拼出的人形萝卜。一连画好多天,驼背也没被画走。有人认为是爷爷画得不像,也有人认为是驼背法力太强。爷爷一路死缠烂打,一个月后,驼背从我们寨子里消失了。人们开始流传爷爷已经打破不画人的禁忌。没多久,小河对岸的养蜂人像摸夜路的人见到灯盏,欢天喜地地提着蜂蜜来到我们家,要求爷爷把打鱼人画走。打鱼人是初秋时节来到我们寨子的。他是年轻而漂亮的男子,如同刚出窑的精美瓷器。他又像牵丝的蜘蛛,不断地在河流上下网。我常看见养蜂人的女儿从打鱼人手里接过野花,还跟他一起品尝鱼汤。田野上的野棉花全部开了,大片紫红色的花瓣像从地下窜出的火苗,在草丛里摇曳,颤抖,升腾,燃烧。有一天,打鱼人来到养蜂人的院坝,向养蜂人的女儿求婚。养蜂人悲怆地说,天老爷呀,这是啥世道哇 一个居无定所的流浪汉也想当我女婿。正当养蜂人无计可施,爷爷的奇异本领让他看到希望。爷爷只吃了一口蜂蜜,就被迷住了。我说,爷爷,你不是说你不愿杀人吗 爷爷说,我没那么大的功力,只是让他短暂地消失一下。爷爷很投入地画画,他画的打鱼人异常丑陋,招风耳,大肚子。吃了养蜂人三罐蜂蜜,也没把打鱼人画走,他很羞愧,只有更努力地画画。当山坳上响起女孩嘤嘤的哭声,人们知道,打鱼人被爷爷画走了。只是村里又来一个吆鸭子的人。我发现,养蜂人的女儿常来到河道上,坐在围栏边跟吆鸭子的年轻人闲聊。可能是说话投机,两人像两只发情的锦鸡叽叽喳喳。只是他长得很不好看,又矮又瘦,养蜂人便放松了警惕。那个黄昏,灰云下面的山坳上,又响起女孩凄凉的哭声,原来吆鸭子的年轻人也走了。在她的哭声后面,是养蜂人的咒骂。几天后,养蜂人强打起精神,又提着蜂蜜来了。养蜂人说,我的傻女儿被人骗了,现在要死要活。求求你,把打鱼人画回来吧,只有他还能让她回心转意。爷爷说,我只会把人画走,没学过把人画回来。养蜂人说,你试试吧,方法应该差不多。这一次,爷爷心甘情愿无偿地帮助养蜂人。一个又一个像嫩黄瓜般大小的小人不断从板壁上冒出来,排着整齐的队列,往远处迁徙。看着爷爷废寝忘食的样子,我总担心他把事情搞反了,会不会把打鱼人越画越远 冬天还没过去,瑞雪降临了,打鱼人果然回来了,还用两副锣鼓,四支唢呐,吹吹打打地把养蜂人的女儿娶回老家。养蜂人高兴得合不拢嘴,用了三十箱蜜蜂做陪嫁。至于那个吆鸭子的年轻人——那个骗子,养蜂人说一辈子不想见他,爷爷心领神会。春风荡漾,河面又响起嘎嘎的鸭叫。爷爷气冲冲地来到河边,说,我画你那么久,你还敢再回来 吆鸭子的人说,我只是按照她和打鱼人的要求,合伙演了一出好戏。爷爷说,你这个骗子,养蜂人会揍你的。年轻人说,那怎么办 爷爷说,我得再把你画走。无数火柴棍般的小人又源源不断地呈现在木板上。养蜂人一路追赶花期,迟迟没回,吆鸭子的年轻人心安理得地把鸭子放进梯田啄食泥鳅。等到梯田栽上秧苗,不能再放鸭子了,他才被爷爷画走了。吆鸭子的年轻人离开那天,爷爷站在河道上,脸上露出只有功成名就的人才会绽放的舒展笑意。身后的小房子里,那个原本嘴角挂满讥笑的木雕菩萨经过一段时间干燥,表情顺眼多了。看上去,它像被爷爷荒诞不经的法力逗笑了一般。(选自《新华文摘》2018年18期, 有删改)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小说按照时间顺序进行叙述,以爷爷画画为主要情节,讲述了一个带有民间智慧的故事。B. 养蜂人求爷爷把人画走又求爷爷把人画回来,矛盾行为的背后有着一致的动机。C. 爷爷运用法力先后画走了驼背、打鱼人和吆鸭子的,都是因为爷爷厌恶他们的欺骗行为。D. 小说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木雕菩萨的笑,但表达的意味丰富却并不相同。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我”作为故事的讲述者,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使故事连贯自然;同时孩童视角也使得故事有一种纯真稚朴的韵味。B. 小说中景物描写很有意味,其中,盛开的野棉花不仅体现了乡村风光的明媚秀丽,也暗示着美好爱情的潜滋暗长。C. 小说先设置悬念,后面再通过吆鸭子的人之口,揭示之前的事件原来是三个年轻人合伙演的一出好戏,使悬念得以解开。D. 小说中爷爷的神奇法力与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中的“失眠症”都显得荒诞不经,也都成为一种承载批判意义的象征。8. 小说不交代爷爷、老人们的姓名,并且对养蜂人、打鱼人、吆鸭子的人均以职业指称,请说说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6分)9. 爷爷“画画”的情节虽再三重复却不单调乏味,虽扑朔迷离却又寓意明确。请你结合文本进行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秦始皇东并,子鱼谓其徒叔孙通曰:“子之学可矣,盍仕乎 ”对曰:“臣所学于先生者,不用于今,不可仕也。”子鱼曰:“子之材能见时变,今为不用之学,殆非子情也。”叔孙通遂辞去,以法仕秦。子鱼居魏,与张耳、陈馀相善,耳、馀,魏之名士也。秦灭魏,求耳、馀,惧走。会陈胜、吴广起兵于陈,欲以诛秦。馀谓陈王曰:“今必欲定天下、取王侯者,其道莫若师贤而友智。孔子之孙今在魏,居乱世能正其行,修其祖业不为时变。其父相魏,以圣道辅战国,见利不易操,名称诸侯,世有家法。其人通材足以干天下,博知足以虑未形。必宗此人,天下无敌矣。”陈王大悦,遣使者赍千金,加束帛,以车三乘聘焉。耳、馀又使谓子鱼曰:“天下之事已可见矣。今陈王兴义兵讨不义,子宜速来以集其事。王又闻子贤,欲谘良谋,虚意相望也。”子鱼遂往。陈王郊迎,而执其手议世务。子鱼以霸王之业劝之,王悦其言,遂尊以博士,为太师谘度焉。(节选自《孔丛子·独治》)材料二:陈王问太师(子鱼)曰:“寡人不得为诸侯群贤所推,而得南面称孤,其幸多矣!今既赖二三君子,且又欲规久长之图,何施而可 ”答曰:“信王之言,万世之福也,敢称古以对。昔周代殷,乃兴灭继绝,以为政首。今诚法之,则六国定不携①,抑久长之本。”王曰: “六国之后君,吾不能封也。远世之王于我何有?吾亦自举不及于周,又安能纯法之乎 ”陈王涉使周章为将,西入关,将以诛秦,秦使将章邯距之。陈王以秦国之乱也,有轻之之意,势若有余而不设敌备。博士太师谏曰:“章邯,秦之名将,周章非其敌也。今王使章,霈(pèi)然自得,而不设备,臣窃惑焉。夫虽天之所命,其祸福吉凶,大者在天,小者由人。今王不修人利以应天祥,若跌而不振,悔之无及也。”王曰:“寡人之军,先生无累也,请先生息虑也。”他日,又谏曰:“臣闻兵法:无恃敌之不我攻,恃吾之不可攻也。今恃敌而不自恃,非良计也。故区区之心,欲王备虑之也。”王曰:“先生所言,计策深妙,予不识也,先生休矣!”已而告人曰儒者可与守成难与进取信哉!王弗听。周章果败,而无后救。邯遂进兵击陈王, 师大败。(节选自《孔丛子·答问》,有删改)【注】①携:叛离,有二心。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赋分。(3分)已而A告人B曰C儒者可与守成D难E与进取F信哉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盍,何不,与《齐桓晋文之事》 “盖亦反其本矣”中的“盖”意思相同。B.赍,怀抱、携带,与《谏逐客书》 “藉寇兵而赍盗粮”中的“赍”意思不相同。C. “无恃敌之不我攻”与《石钟山记》 “石之铿然有声者”中的“之”用法相同。D.距,通假“拒”,与《鸿门宴》 “距关,毋内诸侯”中的“距”用法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子鱼与张耳、陈馀等名士交好,在陈胜、吴广起兵伐秦之际,陈馀向陈王推荐子鱼,说:子鱼虽身处乱世仍端正品行,继承祖业不改其志,是助君王平天下的贤才。B.子鱼认为叔孙通明达于儒学,建议他出仕,叔孙通却认为儒道并不适用于当世;子鱼以“见时变”劝勉,叔孙通不听,辞别而去,以法家之术效力于秦国。C.陈胜派人以“千金、束帛、车乘”等厚礼去聘请子鱼,又亲自到郊外迎接子鱼,子鱼以“霸王之业”劝勉陈王,陈王很高兴,授予子鱼博士、太师的官职。D.陈王任用周章西入函谷关攻打秦国,认为秦国已乱,自恃占据大势而不设军备,一再拒绝子鱼的谏言,还批评子鱼,最终没有后援的周章果然不敌章邯,陈王大军也大败。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 其人通材足以干天下,博知足以虑未形。必宗此人,天下无敌矣。(4分)(2) 远世之王于我何有?吾亦自举不及于周,又安能纯法之乎 (4分)14.陈馀劝谏陈胜“师贤而友智”,任用子鱼。子鱼的“贤”“智”,在材料二中体现在哪些事实上 请简要概括。(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完成15~16题。题禅院杜牧觥船一棹百分空,十岁青春不负公①。今日鬓丝禅榻畔,茶烟轻飏落花风。渔家傲·寄仲高②陆游东望山阴何处是?往来一万三千里。写得家书空满纸!流清泪,书回已是明年事。寄语红桥桥下水,扁舟何日寻兄弟?行遍天涯真老矣!愁无寐,鬓丝几缕茶烟里。【注】①公,酒神。②这首词是陆游宦游西蜀时所作,仲高是其堂兄。词中的山阴是他的家乡,红桥在其近郊。15.下列对两首诗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杜诗前两句写自己年轻时乘扁舟,饮美酒,忘忧忘返、落拓不羁的生活状态。B.陆词起句运用设问与夸张,写词人所居之地与故乡距离之远,为后文抒情发端。C.“空满纸”,情难尽,待回信,竟来年。词人满腹话语无写处,悲情难抑垂清泪。D.词人辗转漂泊,与亲人相见遥遥无期,只能“寄语”流水,内心酸楚更进一层。16.陆词结尾援引杜诗《题禅院》的典故,既“师其意”,又“于故中求新”,请从情感表达的角度对此进行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苏轼对郦道元石钟山的解释提出了质疑。经过一番惊心动魄的实地调查他发现:山下有很多不知深浅的洞穴裂缝,“噌吰之声”是“ , ”引发的。(2)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 , ”两句写月光像白霜一样从空中流下,照得江畔的白沙都看不见。(3)“鸥”是自然界中常见的动物,“鸥”这个意象经常出现在古诗文中,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一)语言文字运用 I(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当你刷完牙后吃早餐,或喝上一杯鲜榨的橙汁时,可能会感觉味道怪怪的,原本香甜的橙汁变得十分苦涩。你有没有想过橙汁的味道为什么会变得如此诡异呢?其实,当我们吃东西或者喝东西的时候,食物中带有味道的化学小分子就会在我们嘴里“四处游荡”。这些带有不同味道的小分子就像不同的钥匙一样,而舌头上的味觉受体就像不同的锁头,不同的钥匙在嘴里不断地和不同的锁头进行匹配, ① ,味觉受体就会向大脑发送一系列信号,我们就能感觉到相应的味道了。那么,为什么刚刷完牙吃东西,味道会改变呢?一般的牙膏中都会含有一种叫月桂基硫酸钠(SLS)的化学物质,它是一种表面活性剂,把它添加到牙膏中可以使刷牙时产生更多的泡沫。而刷牙后喝橙汁,会感觉橙汁变苦的“罪魁祸首”就是牙膏中的月桂基硫酸钠。橙汁中的苦味是由柠檬苦素和橙皮苷这两种小分子引起的。平时我们喝橙汁的时候,味蕾上感受苦味的受体会堆积磷脂分子,②,橙汁中的苦味小分子“钥匙”无法插进这些锁头,所以平时喝橙汁的时候感受到的苦味不是那么强烈。而刷牙时牙膏中的月桂基硫酸钠会把受体上的磷脂分子分解掉,把堵住的“锁眼”清理干净,柠檬苦素和橙皮苷可以和苦味受体结合,这样自然就感受到了强烈的苦味。18. 文中加点的词语具有很强的表现力,请选择一个分析其妙处。(3分)19.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20. 请结合最后一段概括刷牙后喝橙汁变苦的原因。要求使用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4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那条河水便是历史上知名的酉水,新名字叫作白河。白河到辰州与沅水汇流后,便略显浑浊,有出山泉水的意思。若溯流而上,则三丈五丈的深潭皆清澈见底。______。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时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夏天则晒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可以作为人家所在的旗帜。秋冬来时,人家房屋在悬崖上的、滨水的,无不朗然入目。黄泥的墙,乌黑的瓦,位置却永远那么妥帖,且与四围环境极其调和,使人迎面得到的印象,实在非常愉快。一个对于诗歌图画稍有兴味的旅客,在这小河中,蜷伏于一只小船上,做三十天的旅行,必不至于感到厌烦。正因为处处有奇迹可以发现,自然的大胆处与精巧处,无一地无一时不使人神往倾心。21. 在文段横线处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有花纹的玛瑙石子 ②河底小小白石子③深潭中为日光所映照 ④水中游鱼来去⑤皆如浮在空气里 ⑥全看得明明白白A. ③④⑤②①⑥ B. ④⑤③②①⑥C. ③②①⑥④⑤ D. ④⑤③①②⑥22. 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如改成:“墙与瓦的位置却永远那么妥帖,且与四围环境极其调和,使人迎面得到愉快的印象。”语义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有人说,只有怀着一颗空白之心,才能够获得想象的灵魂。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江苏省前黄中学2025届高三下学期一模适应性考试语文答案1.C【C.“都是由音乐创作者内心的情感引起的”错误。原文是说“一首音乐作品的审美表情,可以用优美、温柔、激烈、刚强、纤丽、清新等言词来形容,这些观念都可以在乐音的组合中找到相应的感性表现”,可知,强调这些观念“都可以在乐音的组合中找到相应的感性表现”,而不是“都是由音乐创作者内心的情感引起的”。】2.D【D.“……因此……”错误,强加因果。原文是说“假如音乐不能表现情感的内容,那么它能表现情感的哪一方面呢”“它只能表现情感的‘力度’”,“音乐不能表现情感的内容”是假设的前提,而不是结论。】3.B【A.强调“治世之音”与“亡国之音”的对比。不能体现文章中的艺术观。B.最能体现文章中“音乐能摹仿物理运动的下列方面:快、慢、强、弱、升、降”的艺术观。C.强调知音的重要性。不能体现文章中的艺术观。 D.强调音乐勾起人的思乡之情。不能体现文章中的艺术观。】4.为了让论述更为周全、严密,作者采用了哪些论证策略?请结合文本第③段加以说明。(4分)4.虚拟论敌,“也许只是内心波动的强弱么”;举例论证,列举希望、忧伤、爱情等方面例子;分类讨论,讨论情感与强度的关系;反面推理,设想“没有这些东西”“如果把它抽掉”的结果:语言严谨,如使用了“仅从这点来看”等限定性词语。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①由“是什么使情感成为某一特定的情感 使它成为渴慕、希望、爱情呢 也许只是内心波动的强弱么 ”可知,虚拟论敌。②举例论证,由“希望的情感是与想象一个未来的、比之现今更幸福的情况分不开。忧伤则是把过去的幸福与目前情况相比较”“没有某个被爱者的形象,没有那种要使之幸福并企图赞美和占有这个对象的愿望,就不能设想什么爱情”可知,列举希望、忧伤、爱情等方面例子。③由“不同的情感可以有同一的强度;同一情感,可以因人、因时,而强弱不同”可知,分类讨论,讨论情感与强度的关系。④由“没有这些东西,没有这种思想的材料,就说不上我们目前的感受是‘希望’或‘忧伤’,造成这些情绪的,正是思想的材料。如果把它抽掉,那么留下来只是一种不确定的波动,或者只是一般的快感或不快的感觉。没有某个被爱者的形象,没有那种要使之幸福并企图赞美和占有这个对象的愿望,就不能设想什么爱情”可知,反面推理,设想“没有这些东西”“如果把它抽掉”的结果。⑤语言严谨,如使用了“也许没有被意识到”等推测词语以及“仅从这点来看”等限定性词语。5.反方观点是音乐并不具备伦理意义。①音乐缺少思想的材料,不能表现确定的情感或激情,因而不具有伦理意义;②人们认为音乐有伦理意义其实只是受到习惯性观念的影响,跟具体的音乐作品无关;③音乐只能表现情感的力度,不能代表情感,无法表达伦理意义。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围绕“音乐是否具有伦理意义”展开辩论,反方观点是音乐并不具备伦理意义。理由:①由“表现确定的情感或激情完全不是音乐艺术的职能”“这是一些非常确定的想象和概念,没有这些东西,没有这种思想的材料,就说不上我们目前的感受是‘希望’或‘忧伤’,造成这些情绪的,正是思想的材料。如果把它抽掉,那么留下来只是一种不确定的波动,或者只是一般的快感或不快的感觉”“仅从这点来看,就足可说明,音乐只能表达那些各种各样附加的形容词,而绝不能表达名词本身,即爱情本身”可知,音乐缺少思想的材料,不能表现确定的情感或激情,因而不具有伦理意义;②由“一首音乐作品的审美表情,可以用优美、温柔、激烈、刚强、纤丽、清新等言词来形容,这些观念都可以在乐音的组合中找到相应的感性表现。因此我们可以直接利用这些形容词来描写音乐的形象,而不需要联想到这些词对人类内心生活所具有的伦理上的意义,这种伦理意义被人们通过习惯的观念联系不假思索地应用到音乐上去,甚至时常与纯音乐的属性私下混淆起来”可知,人们认为音乐有伦理意义其实只是受到习惯性观念的影响,跟具体的音乐作品无关;③由“它只能表现情感的‘力度’。音乐能摹仿物理运动的下列方面:快、慢、强、弱、升、降。像爱情、愤怒、恐惧等一类观念不能在器乐作品中体现出来,因为这些观念与优美的乐音组合间没有必然联系”可知,音乐只能表现情感的力度,不能代表情感,无法表达伦理意义。6.C【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C.并不都是,画走打鱼人是受养蜂人所托,画走吆鸭子的则是担心他被养蜂人揍。】7.D【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都成为一种承载批判意义的象征”错,文中只是对爷爷的“施法”事件进行叙述来表达对“人要顺着生活”的生活哲学的肯定,并没有对这些事件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价,揭示其中的问题和不足。故选D。】8. ①爷爷和老人们,他们代表受传统文化和思想影响的、纯真质朴善良的一群人。(2分)②养蜂人等职业符合他们生活的山村环境,这样安排使作品带有浓厚的民间生活气息,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性。(2分)③他们共同代表了山村生活的芸芸众生(普通人群体)。(2分)解析:①老人们,喜欢按历书行事,敬畏菩萨,爷爷也受他们影响,他们代表受传统文化和思想影响的纯真质朴的一群人。②养蜂人、打鱼人等职业与他们生活的寨子、山坳等山村环境相一致;这些职业是他们谋生的方式,代表他们的生活,这样指称使作品带有浓厚的民间生活气息,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性。③总:他们共同代表了乡村生活的芸芸众生。9. ①作者写爷爷画了许多不同对象,但每次画画,爷爷的动机不同,心理活动各异;作者描写爷爷糟糕的画技以及贪吃的心态时,语言诙谐有趣。②作者故意不点明爷爷是否真的拥有法力,留下悬念;但有意通过爷爷“画画”的故事,赞扬心地善良的人们,也肯定“人要顺着生活”的生活哲学。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①爷爷画走鸭子碰瓷的驼背,目的是憎恨他想将他赶走;爷爷画回打鱼人,想促成一段姻缘;爷爷画吆鸭子的年轻人,是担心他受到养蜂人的报复;所记述的爷爷画画的事,所画的对象各不相同,其中的动机也不一样,心理活动也不相同。“爷爷只吃了一口蜂蜜,就被迷住了”“爷爷很投入地画画,他画的打鱼人异常丑陋,招风耳,大肚子。吃了养蜂人三罐蜂蜜,也没把打鱼人画走,他很羞愧,只有更努力地画画”, 爷爷画技糟糕,只吃一口就迷上人家的蜂蜜,作者描写这些时用语诙谐有趣。所以,虽重复却不单调乏味。②作者巧妙地运用了留白的手法故意不点明爷爷画画是否真的拥有法力,留下悬念使得我们充满好奇,显得扑朔迷离;作者实则想借这个悬念传达一种深沉的情感和对生活的哲学思考,也就是有意通过爷爷“画画”的故事,赞扬心地善良的人们,也肯定“人要顺着生活”的生活哲学,寓意明确。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秦始皇东并,子鱼谓其徒叔孙通曰:“子之学可矣,盍仕乎 ”对曰:“臣所学于先生者,不用于今,不可仕也。”子鱼曰:“子之材能见时变,今为不用之学,殆非子情也。”叔孙通遂辞去,以法仕秦。秦始皇向东吞并六国,子鱼对他的弟子叔孙通说:“你的学问已经足够了,为什么不出仕呢 ”叔孙通回答说:“我跟从先生获得的学问,现在不适用,无法出仕啊。”子鱼说:“你具有随机应变的才能,现在从事无用的学问,恐怕不是你的本意吧。”叔孙通于是向先生告辞,以法家之学到秦国做官。子鱼居魏,与张耳、陈馀相善,耳、馀,魏之名士也。秦灭魏,求耳、馀,惧走。会陈胜、吴广起兵于陈,欲以诛秦。馀谓陈王曰:“今必欲定天下、取王侯者,其道莫若师贤而友智。孔子之孙今在魏,居乱世能正其行,修其祖业不为时变。其父相魏,以圣道辅战国,见利不易操,名称诸侯,世有家法。其人通材足以干天下,博知足以虑未形。必宗此人,天下无敌矣。”陈王大悦,遣使者赍千金,加束帛,以车三乘聘焉。耳、馀又使谓子鱼曰:“天下之事已可见矣。今陈王兴义兵讨不义,子宜速来以集其事。王又闻子贤,欲谘良谋,虚意相望也。”子鱼遂往。陈王郊迎,而执其手议世务。子鱼以霸王之业劝之,王悦其言,遂尊以博士,为太师谘度焉。子鱼(名鲋、甲,孔子八世孙)在魏国的时候,与张耳、陈馀相友善。张耳、陈馀,都是魏国的名士。秦国灭掉魏国后,悬赏捉拿张耳、陈馀,两个人因害怕而逃亡。恰逢陈胜、吴广在陈地聚众起义,想讨伐暴秦。陈馀对陈王说:“如果你一定要平定天下获取王侯之位,那最好的办法就是以贤者为师、以智者为友,孔子的后代现在魏国,他虽然身处乱世,却能端正行为,修习先祖的事业,不因时世变化而改变志向。他的父亲(名武、斌、谦,字子慎、子顺)曾经担任魏相,在战乱之际以圣人之道辅佐魏国(或译为:以圣人之道辅佐战乱中的魏国),面对世俗名利而不改变节操,闻名于天下各诸侯国,世世代代恪守家法。这个人是个通才,他的才能足以帮助您取得天下,他知识渊博,头脑聪明,能够为您周密筹划以防患于未然 (或译为:能够在事情没有显出迹象时就考虑到)。一定要尊崇这个人(或译为:如果以他为师),您就会无敌于天下。”陈王听了非常高兴,立即派遣使者携带千两黄金,外加五匹布帛,并用三辆车去聘请他。张耳、陈馀又让使者转告子鱼说:“天下之事已经可以预见了。现在陈王发动起义大军讨伐无道的暴秦,您应当急速前来以成就大事。陈王听说您的贤德和才能,非常想向您征询善策,时刻虚心地盼望您的到来。”子鱼便应邀前往,陈王亲自赶到郊外迎接,握着他的手,和他谈论军国大事。子鱼用霸王的功业来劝勉他,陈王对他的话心悦诚服,便尊奉他为“博士”, 以“太师”之礼向他咨询请教。(节选自《孔丛子·独治》)材料二:陈王问太师(子鱼)曰:“寡人不得为诸侯群贤所推,而得南面称孤,其幸多矣!今既赖二三君子,且又欲规久长之图,何施而可 ”答曰:“信王之言,万世之福也,敢称古以对。昔周代殷,乃兴灭继绝,以为政首。今诚法之,则六国定不携①,抑久长之本。”王曰: “六国之后君,吾不能封也。远世之王于我何有?吾亦自举不及于周,又安能纯法之乎 ”陈王询问太师(子鱼)说: “我虽然没有得到诸侯以及众多贤人的推举,却能够面南称王,这是多么幸运的事啊!我现在已经有诸位君子赖以辅佐,并且想进一步作长久的谋划,应该怎么办才可以呢 (或译为:我现在已经可以仰赖诸位先生,又想进一步规划长治久安的方案,应该怎么办才行呢 )”太师回答说:“大王您所说的话,实在是子孙万代的福气啊,请允许我引用古代的事例来回答。从前,周朝取代殷商之后,(周武王)就把复兴已被灭亡的国家、延续已断绝的世系作为政治上的首要大事。现在您如果能真心效仿周武王当年的做法,分封已被秦国所灭亡的六国的后代,那么六国一定不会产生背离之心,而且这也是谋求长治久安的根本大计。”陈王说: “六国之君的后人,我还不能分封他们。更何况上古时代的帝王,和我有什么关系呢 (或译为:对我有什么用处呢 )我是自己兴兵起义,而不是从周朝继承而来,又为什么要单单效法周武王呢 ”陈王涉使周章为将,西入关,将以诛秦,秦使将章邯距之。陈王以秦国之乱也,有轻之之意,势若有余而不设敌备。博士太师谏曰:“章邯,秦之名将,周章非其敌也。今王使章,霈(pèi)然自得,而不设备,臣窃惑焉。夫虽天之所命,其祸福吉凶,大者在天,小者由人。今王不修人利以应天祥,若跌而不振,悔之无及也。”王曰:“寡人之军,先生无累也,请先生息虑也。”他日,又谏曰:“臣闻兵法:无恃敌之不我攻,恃吾之不可攻也。今恃敌而不自恃,非良计也。故区区之心,欲王备虑之也。”王曰: “先生所言,计策深妙,予不识也,先生休矣!”已而告人曰儒者可与守成难与进取信哉!王弗听。周章果败,而无后救。邯遂进兵击陈王, 师大败。陈王(陈胜,字涉)任命周章为大将,向西攻入函谷关,即将攻伐秦国都城咸阳,秦派大将章邯率军抵抗。陈王认为秦国已经混乱不堪,于是有轻视秦国的意思,认为凭借周章的军力战胜秦国似乎绰绰有余,因而没有及时命令他对敌军严加防备。博士太师(子鱼)劝谏陈王说:“章邯是秦国的名将,周章不是他的对手。如今大王您命令周章攻秦,显得自负自大志满意得,而对敌军不设防备,我私下感到困惑忧虑。虽然说大王灭秦是上天的旨意,那祸福吉凶瞬息万变,大的方面由上天决定,而小的方面就要依靠人自己了。现在您不努力创造有利的优势来顺应上天赐给您的福祉,如果战败而不能振作挽救,后悔就来不及了。”陈王说: “有关我作战的事情,先生就不要劳累操心了,请您不必担忧。”子鱼又进谏说: “我听兵法上这样说:不要倚仗于敌人不会进攻我,而要凭借我的精心部署和全面防备使敌人无法进攻我。现在您却依赖于敌人不会来进攻,而不依靠自身加强戒备,这不是好办法啊。所以,我的内心,是希望您周全地考虑啊。” 陈王说:“先生说的计策,高深精妙,我理解不了,请您不要再说了。”不久,陈王告诉别人说:“据说儒家之人可以与他们一起保守既有的成就,而很难与他们一起开拓进取,的确如此啊!”……陈王最终没有听从诤谏。后来,周章果然战败,而没有援军相救。章邯于是进军攻打陈王,陈王的军队大败。(节选自《孔丛子·答问》,有删改)10.【参考答案】CDF【解题思路】译文:不久,陈王告诉别人说:“据说儒家之人可以与他们一起保守既有的成就,而很难与他们一起开拓进取,的确如此啊!”原句标点:已而告人曰:“儒者可与守成,难与进取,信哉!”“已而”后可断可不断,优先考虑其他必断的地方, “告人曰”中的“曰”是停顿的标志,故C处当断;后面应该是评价“儒者”,联系上文,可推断此处是陈王评价子鱼保守,缺少积极开拓精神,“可与守成”“难与进取”结构对称,“难与进取”承前句主语“儒者”,故D处当断; “信哉”是对前面评价的确认,翻译为“确实”,可单独成句,故F处也当断。11.CA选项中“盖亦反其本矣”翻译为“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其中“盖”同“盍”,何不。选项正确。B选项中“藉寇兵而赍盗粮”翻译为“借给敌人武器,送给盗贼粮食”,其中“赍”的意思为“送给”,意思不同,选项正确。C选项中“无恃敌之不我攻”的“之”: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石之铿然有声者”的“之”: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选项错误。D选项中,“距”通“拒”,均为动词,用法相同。选项正确。12.【B文本一第1段:子鱼曰:“子之材能见时变,今为不用之学,殆非子情也。”叔孙通遂辞去,以法仕秦。“叔孙通不听”于文无据。原文的大意是叔孙通听从了老师的“见时变”的建议,以法家之术效力于秦王。】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 其人通材足以干天下,博知足以虑未形。必宗此人,天下无敌矣。(4分)这个人是个通才,他的才能足以帮助您取得天下,他知识渊博,头脑聪明,能够为您周密筹划以防患于未然 (或译为:能够在事情没有显出迹象时就考虑到)。一定要尊崇这个人(或译为:如果以他为师),您就会无敌于天下。采分点:通材、干、形、宗、后二句补充主语“您/你”(2) 远世之王于我何有?吾亦自举不及于周,又安能纯法之乎 (4分)(更何况)上古时代的帝王,和我有什么关系呢 (或译为:对我有什么用处呢 )我是自己兴兵起义,而不是从周朝继承而来,又为什么要单单效法周武王呢 采分点:宾语前置句、自举、不及于周(状后)、法14.①子鱼劝导魏王在政治上效仿周武王“兴灭继绝”的做法,分封六国的后人,以“礼”“仁”聚集人心,谋求长治久安,体现了理政的贤能。②子鱼(从将士实力、天命人事、兵法等角度)一再劝谏:魏王不可自傲轻敌,应对强敌严加防备。战败的结局也证明了子鱼审时度势、深谋远虑的智慧。评分标准:共3分。一点1分,两点3分。 (如答“子鱼获得名士张耳、陈馀的交好和推介,赢得陈王的信任和重用,这从侧面衬托了子鱼的贤和智”,则不给分。)【考查目标】 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综合理解能力以及信息筛选能力、观点归纳能力。【解题思路】文本依据:材料二第1段:敢称古以对。昔周代殷,乃兴灭继绝,以为政首。今诚法之,则六国定不携①,抑久长之本。材料二第1段:“章邯,秦之名将,周章非其敌也。今王使章,霈然自得,而不设备,臣窃惑焉。(将士实力)//夫虽天之所命,其祸福吉凶,大者在天,小者由人。今王不修人利以应天祥,若跌而不振,悔之无及也。”(天命人事)//……“臣闻兵法:无恃敌之不我攻,恃吾之不可攻也。今恃敌而不自恃,非良计也。故区区之心,欲王备虑之也。”(兵法)//王周章果败,而无后救。邯遂进兵击陈王。师大败。(战败的结局)(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完成15~16题。【导语】杜牧的《题禅院》通过对比年轻时恣意生活与老境晨曦安宁的描写,表达了岁月流逝与无奈;陆游的《渔家傲·寄仲高》通过远在他乡与亲人难见的愁绪,展现离别与漂泊的无奈。两首作品都用细腻笔触传递出对人生的深切感慨。15.C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C.“词人满腹话语无写处”错误,“写得家书空满纸”是说写满家书,情难尽,泪难收,情泪满纸,却都是无用的,因为“书回已是明年事”,寄出后,等回信来已是下一年的事了。所以,词人并非“满腹话语无写处”,而是满腹话语写满纸。16.①“鬓丝”用来形容鬓发斑白而稀疏。“茶烟”是煮茶时冒出的水气; ②陆词借“鬓丝”和“茶烟”抒发与杜牧相似的年老之叹与闲愁之感; ③陆词在“师其意”的基础上,将思乡怀人之情、羁旅漂泊之感、老大无成之愁融入“鬓丝”与“茶烟”中,可谓“求新”。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情感的能力。①陆词尾联“愁无寐,鬓丝几缕茶烟里”意思是,愁思无限,无心睡眠,几缕鬓发已经变白,都在这茶烟之中了。“鬓丝”用来形容鬓发斑白而稀疏。“茶烟”是煮茶时冒出的水气。②词人说“愁无寐”,是说愁思无限,无心睡眠,这是直接抒情,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愁。词人说“鬓丝几缕茶烟里”,是说自己的几缕白发都在这茶烟之中了,这是间接抒情,表达自己年华已逝的伤感之情。词人借“愁无寐”“鬓丝几缕”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愁、年华已逝的伤感之情。③“师其意”指的是陆游在自己的词中直接引用了杜牧《题禅院》中的情感和意境,通过“鬓丝几缕茶烟里”的描写,表达了词人因年老、漂泊而产生的孤独和无奈。“于故中求新”则体现在陆游通过对杜牧典故的引用,不仅仅是简单的模仿,而是结合了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将思乡怀人之情、羁旅漂泊之感、老大无成之愁融入“鬓丝”与“茶烟”中,创造出了新的情感表达。(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2)“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3)“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18.示例一:“四处游荡”运用了拟人手法。赋予化学小分子人的动作行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化学小分子在嘴里扩散的运动;便于读者快速理解专业的概念,增强文本的趣味性和可读性。18.示例二:“罪魁祸首”运用了比喻手法。把牙膏中的月桂基硫酸钠比喻为“罪魁祸首”,形象地说明了月桂基硫酸钠是导致感觉橙汁变苦的原因,增强文本的趣味性和可读性。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词语的表达效果的能力。示例一:“四处游荡”运用了拟人手法,将化学小分子拟人化,赋予了它们人类 “游荡”的动作行为。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化学小分子在嘴里自由扩散、无规则运动的状态,让读者能够更直观地想象出这一微观过程。这种拟人化的表述方式,将专业的化学概念以一种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使得读者能够快速理解原本较为抽象的小分子在口腔中的活动情况,同时也增强了文本的趣味性和可读性,让读者在阅读科学知识时不会感到枯燥乏味。示例二:“罪魁祸首”运用了比喻手法,把牙膏中的月桂基硫酸钠比喻成了导致问题的“罪魁祸首”。形象地说明了月桂基硫酸钠在刷牙后喝橙汁感觉变苦这一现象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即它是引发橙汁变苦的主要原因,让读者能够迅速抓住重点。通过使用这个形象的比喻,使文本更加生动有趣,增加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也让读者更容易记住月桂基硫酸钠与橙汁变苦之间的因果关系,提升了文本的表达效果和吸引力。19. ①一旦钥匙成功打开锁头; ②相当于感受苦味的“锁眼”被堵住了; ③这样自然就感受到了强烈的苦味。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前文将带有不同味道的小分子比作不同的钥匙,舌头上的味觉受体比作不同的锁头。下文提到“味觉受体就会向大脑发送一系列信号,我们就能感觉到相应的味道了”。因此,所填句子既要承接前面关于钥匙和锁头的比喻,又能点明引发味觉受体发送信号、让人感觉到味道的前提条件。故可填:一旦钥匙成功打开锁头。②前文提到平时喝橙汁时苦味不强烈,后文讲述刷牙时牙膏中的月桂基硫酸钠会分解磷脂分子,清理“锁眼”,导致苦味强烈。因此,所填句子应解释为什么平时苦味不强烈,是因为味蕾上感受苦味的受体上堆积的磷脂分子起到了类似堵住“锁眼”的作用,让苦味小分子无法与受体充分结合,从而使读者明白前后的因果关系。故可填:相当于感受苦味的“锁眼”被堵住了。③前文详细说明了刷牙后牙膏中的月桂基硫酸钠分解磷脂分子,使得柠檬苦素和橙皮苷可以和苦味受体结合。因此,所填句子应该总结前面一系列过程所导致的最终结果。故可填:这样自然就感受到了强烈的苦味。20. 因为刷牙时,牙膏中的月桂基硫酸钠会把堆积在味觉受体上的磷脂分子分解掉,使橙汁中的苦味小分子与味觉苦味受体结合,所以再喝橙汁会变苦。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的能力。最后一段主要讲述了橙汁中苦味的来源(柠檬苦素和橙皮苷),平时喝橙汁苦味不强烈的原因(味蕾上感受苦味的受体堆积磷脂分子,苦味小分子无法插进锁头),以及刷牙后喝橙汁变苦的原因(牙膏中的月桂基硫酸钠分解受体上的磷脂分子,苦味小分子可与苦味受体结合)。先明确结果是“刷牙后再喝橙汁会变苦”,然后按照因果逻辑,依次阐述原因:“因为刷牙时,牙膏中的月桂基硫酸钠会把堆积在味觉受体上的磷脂分子分解掉”,这是导致后续变化的起始原因;接着说明这一原因带来的直接后果“使橙汁中的苦味小分子与味觉苦味受体结合”,最终得出结果“所以再喝橙汁会变苦”。在组织句子时,要时刻注意不超过65个字的要求,对提取的关键信息进行适当精简和概括,确保句子既完整表达了因果关系,又符合字数规定。(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那条河水便是历史上知名的酉水,新名字叫作白河。白河到辰州与沅水汇流后,便略显浑浊,有出山泉水的意思。若溯流而上,则三丈五丈的深潭皆清澈见底。______。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时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夏天则晒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可以作为人家所在的旗帜。秋冬来时,人家房屋在悬崖上的、滨水的,无不朗然入目。黄泥的墙,乌黑的瓦,位置却永远那么妥帖,且与四围环境极其调和,使人迎面得到的印象,实在非常愉快。一个对于诗歌图画稍有兴味的旅客,在这小河中,蜷伏于一只小船上,做三十天的旅行,必不至于感到厌烦。正因为处处有奇迹可以发现,自然的大胆处与精巧处,无一地无一时不使人神往倾心。21.C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横线前说“三丈五丈的深潭皆清澈见底”,那么紧接着说的就应是“深潭”。③说深潭被太阳照射,所以③应该排在最开头,可排除 B、D两项。对比 A、C两项可以发现,两个选项的区别在于,是先说河底的石子还是先说水中的鱼。②①⑥的落脚点在“全看得明明白白”,④⑤的落脚点在“浮在空气里”,结合“为日光所映照”的意思来看,“看得明明白白”与之关系更近,强调日光照耀下河水的清澈。因此,②①⑥应紧跟③。因此正确语序为③②①⑥④⑤。22. ①原句用“黄泥”“乌黑”形容墙与瓦,色调与秋冬时节吻合,且与前文春天的桃花、夏天的紫色布衣相呼应,显现出颜色变化之妙。②原句将“实在非常愉快”单独成句,起到了强调的意味,而且原句用“实在非常”来修饰“愉快”更可见心情之快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语段表达效果的能力。鉴赏语段的表达效果主要涉及对句子或语段的修辞手法、句式特点、词语使用等方面的分析,以理解其如何增强文本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做题时着重从以上角度找出两句的不同之处,分角度鉴赏。用词角度,原句是“黄泥的墙,乌黑的瓦”,改后变为“墙与瓦”,要重点分析“黄泥”“乌黑”两个修饰语起到的效果。本句是在“秋冬来时”的景物特点,因此“黄泥”“鸟黑”形容墙与瓦,色调与秋冬时节吻合,前文两个季节,春天有粉色的桃花,夏天有“紫花布衣”,因此在秋冬季节的景物中也应有颜色,与前文可以相呼应,显现出颜色变化之妙。句式角度,原句是“使人迎面得到的印象,实在非常愉快”,改后变为“使人迎面得到愉快的印象”,分析是将“愉快”这一定语独立出来了,定语独立,主要作用是强调突出这一特征,即愉快的情感,并且“愉快”前还加了“实在非常”,更能强调心情之快乐。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有人说,只有怀着一颗空白之心,才能够获得想象的灵魂。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审题立意】材料提出了一个观点:“只有怀着一颗空白之心,才能够获得想象的灵魂。”这句话强调了“空白之心”对于激发想象力的重要性,旨在要求考生对这一观点发表看法,即是否认同只有保持“空白之心”才能激活想象力。核心关键词为:空白之心、想象的灵魂;辅助关键词为:有人说、只有……才能。“空白之心”:依照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洛克的“白板说”,所谓“空白之心”是还没有接受外界影响时的心灵,也即婴儿一样的、纯粹原始的、天真的、去除经验影响的、专注投入的态度。洛克认为人的心灵就像一块白板,上面没有任何记号和观念,知识并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后天学习获得的。人们的全部知识都是建立在经验上面的,知识归根到底都是源于经验的。“空白之心”还可以理解为心理学上的“空杯心态”,即将内心的杂念与成见清空,以一种开放、包容的态度去接纳新的知识和体验。这种心态的核心在于保持谦逊和开放,无论过去取得了多少成就,都应该像空杯子一样,随时准备接纳新的知识和经验。“想象的灵魂”:可以理解为创新思维、艺术灵感、深度思考等高度依赖想象力的内在精神特质。审题时还要关注“获得”一词,提醒考生写作重点在于挖掘“是什么”触动真正的想象力,进入想象的最佳状态?“有人说”:留足了思辨空间,说明这只是一种说法而非绝对真理,我们可以认同,可以反对,也可以补充思考。“只有……才……”是必要条件关系:只有满足此条件,才能够达成某种目的。可以对此关系进行如下思辨:① 是否是必要条件?是不是只有怀着空白之心才能获得想象的灵魂?② 为何是必要条件?理由有哪些?③ 补充思考:是否是充分条件?也即,只要有空白之心,就能获得想象的灵魂吗?④ 如果不充分,要想获得想象的灵魂,还需要哪些条件的辅助呢?必要条件关系的材料都可以按以上的4个思考角度进行构思。“空白之心”是否是获得“想象的灵魂”的必要条件?1.如果同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1)人在成长过程中,不断习得经验,而对现实和经验的习惯、顺从,会麻木和限制思维,长此以往只会不断丧失想象力,或者沦为前人想象的附庸。例如:柏拉图的洞穴寓言。一群囚犯生活在洞穴中,手脚被捆住,无法转身,只能背对着洞口。他们前面是一堵墙,身后燃烧着一堆火,他们在墙上看到自己和事物的影子,认为这些影子是真实的。后来有人爬出了洞穴,才发现了真正真实的世界。柏拉图用这个寓言想要说明:要抛弃虚假的影子,走出愚昧的洞穴,寻找并理解真实的世界和事物。但我以为,用此来说明经验主义和无思、从众给人的思维带来的局限亦可。2)“空白之心”意味着摒弃固有成见,为新思想、新观念的产生创造空间;3)“空白之心”有助于细致地看待生活和人性的细节,保持对未知的好奇与探索欲望,驱动个体主动学习、创新;4)“空白之心”有助于培养谦逊品质,使人愿意接受新知识、新观念,从而丰富想象力的源泉。2.如果不完全同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思辨:“空白之心”就能带来绝佳的想象吗?是否是充分条件?不是的话,还需哪些条件?1)空白之心有助于激发想象力,但并非唯一条件:①想象力的激发还需要扎实的知识基础、丰富的实践经验等支撑;②个体的天赋、兴趣、情感体验等也是激发想象力的重要因素;③过于“空白”的心态可能导致思考的盲目性和浅尝辄止,缺乏深度和广度。“空白之心”不等于“无知”。想象力要在知识材料的基础上发生,完全的空白与无知不会生发天才的想象。所以获得想象的灵魂,光有空白之心还不够,还需要知识和探索欲、好奇心的加持。同时也要看到如果知识学习变成一种填鸭式教育,反而会束缚想象。“空白之心”不等于“天马行空不切实际的幻想”。余华曾说“文学里所有伟大的想象都拥有其现实的基地”。同时在他的另一篇文章《飞翔和变形——关于文学作品中的想象》中写到:“叙述者在其想象力飞翔的时候,仍然对现实生活明察秋毫。通过文学想象叙述出来的变形,总是让变形的和原本的之间存在着差异,这差异就是想象力留给洞察力的空间。这个由想象留出来的空间通常十分微小,而且瞬间即逝,只有敏锐的洞察力可以去捕捉。”也就是说,想象力的获得也需要基于现实的洞察力。余华《飞翔和变形——关于文学作品中的想象》:“我想,马尔克斯可能知道《一千零一夜》里神奇的阿拉伯飞毯,那张由思想来驾驶的神奇飞毯,应该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当然这不重要,重要的是无论是山鲁佐德的讲述,还是马尔克斯的叙述,当人物在天上飞翔的时候,他们都寻找到了现实的依据。可以说《一千零一夜》里的阿拉伯飞毯与《百年孤独》的床单是异曲同工,而且各有归属。神奇的飞毯更像是神话中的表达,而雷梅苔丝坐在床单上飞翔,则是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在希腊的神话和传说里,为了让神祇们的飞翔合情合理,作者借用了鸟的形象,让神祇的背上生长出一对翅膀。”【立意方向】1、心灵的纯净与想象力的关系:探讨心灵的纯净是否有助于想象力的培养和发挥。2、知识与经验对想象力的影响:分析知识与经验对想象力的正面或负面影响。3、创新与想象力的关系:讨论创新是否需要一颗“空白方心”。4、个体差异与想象力:探讨不同个体在想象力方面的差异及其原因。5、教育与想象力:分析教育如何影响学生的想象力发展。在论证过程中,可以采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等方法,力求论据充分、论证有力。同时,注意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使文章具有文学色彩。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