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届高三适应性训练(四)语文试题时间:150分钟分数: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学号填写在答题卷上。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卷上,写在本试卷无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回顾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先秦时期的春秋战国无疑是中华文化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时期。正是这一时期产生了众多杰出思想家,他们提出了中华文化的若干基本主张。在诸多主张之中,对个人与他人关系问题的探讨当属最重要的。老子的《道德经》讲,“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意思是尽己所能帮助别人,自己反而更充实;尽己所有给予别人,自己反而更富足。这样的主张把个人和他人作为一个整体来思考,反映了在中华文明形成早期我们的先哲思考这一问题的出发点。孔子同老子相呼应,提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观点。孔子主张把自己和他人合为一体,设身处地去思考人如何在社会上生活,如何同他人和谐共生,这就是孔子的仁学。作为孔子的后学,孟子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主张“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礼记》中有很经典的一句话:“君子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则民作让。”这句话是说凡事要尊重别人,把他人摆在第一位,一个社会若能做到“先人后己”,那么礼让和谐就会蔚然成风。同样的思想还见于《尚书》,该书《大禹谟》一篇记载上古君臣治国之道,主张多方听取意见,甚至可以“舍己从人”。中华文化始终把人作为探究的核心,而这个“人”并不仅仅是生理意义上的个体,更主要的是具有社会意义的人群。正是在追求人己和谐共生的历史演进中,人们不断完善自我,逐步形成了中华民族“先人后己”的传统美德。此后,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传承,“舍己为人”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崇高精神追求。可见,中华文化是把个人和他人融为一体、追求人己相互依存与和谐共生的文化。一些西方学者以“为己”一词为依据,认为中华文化是利己文化,这显然是对中国古代典籍的误读。“为己”一词始见于《论语》,在《宪问》中,就弟子所问古今学术差异这一问题,孔子答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何谓“为己”和“为人”?孔子未曾展开讲,这个问题是由后世的荀子解决的。在《劝学篇》中,荀子将“为己”之学定位为“君子之学”,而将“为人”之学称为“小人之学”。荀子的结论是:“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禽犊”意为馈赠他人的礼物,意思是君子求学问,是为了使自己具有美好的品德;小人求学问,是为了取悦于人。西汉经师孔安国取荀子之说以释《论语》,将“为己”训为“履而行之”,“为人”则解作“徒能言之”。魏晋时期,玄学家何晏著《论语集解》,以孔安国之说为基本依据。从此,把“为己”释作“履而行之”的经典解读一直为历代经师所传承。可见,中国古代典籍中的“为己”,乃是讲修为自己,是指学者个人的道德修持和践履。因此,“为己”与“利己”全然不是一回事,不可混为一谈。(摘编自《中华文化追求人己和谐》)材料二:中华传统美德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当前,认真践行中华传统美德,深入挖掘和阐发其中的思想道德资源,以文化人,以德育人,是我们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应当努力做好的一件大事。为而不争,是蕴含于中华传统美德之中的一可贵思想。若究其渊源,这一思想可以追溯至《老子》。《老子》最后一章说:“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这里说的“不争”,以“为”作前提。所谓“为”,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是“为人”“与人”,即有利他人、给予他人;第二层则是该书所言四个“不自”,即“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也就是说,人生在世,既要做有利于他人的事,也要把自己应当做的事情先做好,这才叫做“为而不争”。孔子也主张“君子无所争”,说的是“矜而不争”。也就是说,不争的前提是“矜”。同一个“矜”字,老子作夸饰用,主张“不自矜”,孔子则作庄重用,虽讲法各异,但皆从严格律己出发。唯其如此,也就有了孔子“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也正是弘扬先贤思想,孟子才会主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古往今来,为而不争的思想有若春雨润物,融入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滋养了一代又一代先人。然而近些年来,这样的思想被一些人渐渐淡忘了,急功近利、损人利己的坏习气蔓延滋长,许多人对此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更有甚者,为了谋求一己私利,竟然践踏道德底线,损害国家、民族利益。长此以往,势必导致民族道德素质下降。凝聚人心、扶正风气,这是中国学人数千年一以贯之的社会责任意识。北宋范仲淹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张载执着追求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早成旷世箴言。清代学者顾炎武著《日知录》,用整整一卷篇幅集中探讨历代社会的人心风俗问题,发出了“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的呐喊。晚清学人据以归纳,遂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时代强音而融入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之中。见贤思齐,从当前社会风气的实际出发,学人似有必要多讲讲为而不争的道理,多谈谈中华传统美德中的可贵思想。只要我们脚踏实地、坚持不懈,经过较长一段时期努力,定然能使中华传统美德深入人心、蔚成新风。(摘编自《谈谈“循序渐进”与“为而不争”》)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春秋战国是中华文化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时期,中华文化的若干基本主张都是这一时期的众多杰出思想家提出的。B. 人作为中华文化探究的核心,这个“人”更主要的是指具有社会意义的人群,而不仅仅是指生理意义上的个体。C. “为而不争”的思想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滋养了一代又一代先人,这一思想在当今尤其显得重要。D. 以范仲淹、张载等为代表的中国学人提出的思想主张,体现了他们“凝聚人心,扶正风气”的社会责任意识。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孔子和孟子关于“自己同他人和谐共生”的主张,虽然各自的表述有所不同,但核心主旨是一致的。B. 为了驳斥西方学者对中国古代典籍的误读,中国历代学者经过不断探求,终于明确孔子“为己”的内涵。C. 两则材料都引用了孔子“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但论证的中心不同。D.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晚清学人根据顾炎武的话归纳出来的,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3. 下列语句中不能体现中华文化追求人己和谐特点的一项是( )A.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B.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C.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D. 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4. 老子和孔子分别是我国道家和儒家的创始人,请结合材料简述他俩思想主张的异同。5. 当今社会,急功近利、损人利己的现象屡见不鲜,你认为应如何扭转这种风气?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说明。(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老巷里的光陈默老巷是这座城市的记忆,弯弯曲曲,青石铺就,两旁是低矮的老屋。阳光透过屋檐的缝隙,洒下斑驳的光影,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李大爷就住在老巷的尽头,一间小小的屋子里。他是个修鞋匠,在这老巷里已经营了大半辈子。每天清晨,他就搬着那把破旧的椅子,带着他的修鞋工具,来到巷口摆摊。他的手艺精湛,价格公道,老巷里的居民都爱找他修鞋。那天午后,阳光正好。李大爷像往常一样坐在巷口,眯着眼,享受着片刻的宁静。这时,一个年轻人走了过来,手里拿着一只破旧的皮鞋。“大爷,您能修这鞋吗?”年轻人问道。李大爷接过鞋,仔细看了看,“能修,你明儿来取吧。”年轻人走后,李大爷便开始忙碌起来。他熟练地拿起工具,敲敲打打,不一会儿,鞋子就修好了一大半。傍晚时分,老巷里飘起了饭菜的香味。李大爷收起工具,准备回家。这时,他发现刚才那个年轻人又匆匆赶了过来。“大爷,真不好意思,我这鞋有急用,能不能现在就取走?”年轻人一脸焦急地说。李大爷看了看天色,又看了看手中还未完全修好的鞋,“行吧,你等会儿。”说完,他又坐了下来,加快了手中的动作。终于,鞋子修好了。年轻人接过鞋,从口袋里掏出钱递给李大爷。李大爷摆了摆手,“不急,你先试试鞋合不合脚。”年轻人穿上鞋,走了几步,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大爷,太合脚了,谢谢您!”李大爷笑着点了点头。年轻人走后,李大爷收拾好东西,往家走去。走进老巷,夕阳的余晖洒在他的身上,拉出长长的影子。突然,他听到身后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回头一看,是刚才那个年轻人。“大爷,我刚才走得急,把钱包落在您这儿了。”年轻人气喘吁吁地说。李大爷从口袋里掏出钱包,递给年轻人,“我正想着怎么找你呢。”年轻人接过钱包,打开一看,里面的钱和证件都在,他感动极了,“大爷,您真是个好人!这钱您拿着,就当是我的一点心意。”说着,他拿出几张钞票递给李大爷。李大爷连忙拒绝,“小伙子,这可使不得。我修鞋是凭手艺吃饭,不是为了贪图你的钱。”年轻人见李大爷态度坚决,只好收回了钱,“大爷,那我以后还来找您修鞋。”日子一天天过去,老巷里依旧平静而祥和。李大爷依旧每天在巷口修鞋,和老巷里的居民们打着招呼,偶尔也会有一些像那个年轻人一样的新顾客。一天,老巷里来了一群陌生人,他们拿着图纸,在巷子里指指点点。原来,城市要进行改造,老巷也在规划范围内。居民们听说后,有的高兴,觉得终于可以住上新房了;有的不舍,毕竟在这里生活了大半辈子,有太多的回忆。李大爷心里也有些复杂,他舍不得这老巷,舍不得他的修鞋摊,更舍不得这里的邻居们。改造工程开始了,老巷里变得热闹起来。挖掘机的轰鸣声、工人们的吆喝声,打破了往日的宁静。李大爷的修鞋摊也被迫搬回了家里。他坐在屋子里,看着窗外忙碌的景象,心里有些失落。就在这时,那个年轻人又来了。“大爷,听说老巷要改造了,您以后还修鞋吗?”年轻人问道。李大爷笑了笑,“修,只要我还能动,就一直修下去。”年轻人点了点头,“大爷,我有个想法。等老巷改造好了,我在巷口开一家店,专门请您来修鞋,您看怎么样?”李大爷听了,眼睛一亮,“真的吗?那敢情好!”几个月后,老巷改造完成了。崭新的街道,整齐的房屋,让老巷焕然一新。年轻人的店也开起来了,李大爷又有了他的修鞋摊。不同的是,现在的修鞋摊有了一个好听的名字——“老巷里的光”。阳光透过新的屋檐,洒在李大爷的身上,也洒在他的修鞋摊上。李大爷坐在那里,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他知道,这老巷里的光,不仅照亮了他的修鞋摊,也照亮了他的生活。(有删改)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大爷是个手艺精湛、价格公道的修鞋匠,在老巷里营生大半辈子,深受居民喜爱。B. 年轻人因鞋有急用,李大爷加快速度修好,之后年轻人又因落下钱包折返,情节有波折。C. 城市改造,居民们反应不一,李大爷心里复杂,既盼着住新房又舍不得老巷和邻居。D. 年轻人提出在巷口开店请李大爷修鞋,李大爷欣然接受,这给了他继续修鞋的希望。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对老巷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宁静、古朴的氛围,为故事的展开奠定了基调。B. 小说通过对李大爷和年轻人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生动地展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C. 小说以“老巷里的光”为题,一语双关,既指阳光,又象征着李大爷的修鞋摊和他的生活。D. 小说情节简单,但富有生活气息,通过平凡的故事,展现了人性的美好和生活的希望。8. 请简要分析李大爷这一人物形象。9. 小说结尾处“老巷里的光,不仅照亮了他的修鞋摊,也照亮了他的生活”这句话有什么丰富的含义?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世勣尝侍宴,上(太宗)从容谓曰:“朕求群臣可托幼孤者,无以逾公,公岂负朕哉!”世勣流涕辞谢,啮指出血,因饮沉醉,上解御服以覆之。上(太宗)谓太子曰:“李世勣才智有余,然汝与之无恩,恐不能怀服。我今黜之,若其即行,俟我死,汝于后用为仆射,亲任之;若徘徊顾望,当杀之耳。”五月,戊午,以同中书门下三品李世勣为叠州都督;世勣受诏,不至家而去。上(高宗)顾谓无忌曰:“皇后无子,武昭仪有子,今欲立昭仪为后,何如?”遂良对曰:“皇后名家,先帝为陛下所娶。先帝临崩,执陛下手谓臣曰:‘朕佳儿佳妇,今以付卿。’此陛下所闻,言犹在耳。皇后未闻有过,岂可轻废!臣不敢曲从陛下,上违先帝之命!”上不悦而罢。他日,李勣①入见,上问之曰:“朕欲立武昭仪为后,遂良固执以为不可。遂良既顾命大臣,事当且已乎?”对曰:“此陛下家事,何必更问外人!”上意遂决。(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十三、十五)材料二:以利为恩者,见利而无不可为。故子之能孝者,必其不以亲之田庐为恩者也;臣之能忠者,必其不以君之爵禄为恩者也;友之能信者,必其不以友之车裘为恩者也。怀利以孝于亲、忠于君、信于友,利尽而去之若驰。利在他人,则弃君亲、背然诺,不旋踵矣,此必然之势也。故慈父不以利畜其子,明君不以利饵其臣,贞士不以利结其友。太宗迁李世勣为叠州都督,而敕高宗曰:“汝与之无恩,我死,汝用为仆射,以亲任之。”是已明知世勣之唯利是怀,一夺予之间而相形以成恩怨,其为无赖之小人,灼然见矣;而委之以相柔弱之嗣君,不亦愚乎?长孙无忌之勣戚可依也,褚遂良之忠贞可托也,世勣何能为者?高祖不察而许为纯臣,太宗不决而托以国政。利在高宗,则为高宗用,利在武氏,则为武氏用。唯世勣之视利以为归,而操利以笼之,早已为世勣所窥见,以益歆于利。“家事”一言,而社稷倾于武氏,所必然矣。若谓其才智有余任之以边陲可矣锢之于叠州唐恶从而乱哉!(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二十)【注】①李世勣于唐高宗永徽年间改名李勣。10.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若谓其才智A有余B任之C以边陲D可矣E锢之F于叠州G唐恶从H而乱哉!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黜,罢免,与《谏太宗十思疏》“正身以黜恶”的“黜”意思不同。B. 更,再,与《赤壁赋》“客喜而笑,洗盏更酌”的“更”意思相同。C. 委,委托,与《屈原列传(节选)》“厚币委质事楚”的“委”意思不同。D. 许,赞许,与《苏武传》“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的“许”意思不同。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唐太宗因为李世勣才智过人而托孤于他,但又担心李世勣未接受过高宗恩情,不能真心顺服。B. 唐高宗想废后,褚遂良据理力争,坚决反对,李世勣迎合皇帝心意,以“家事”为由表示支持。C. 王夫之认为把田产房屋作为恩德指望儿子孝顺不可取,因为一旦利益消失,就会遭到背弃。D. 王夫之认为,长孙无忌和褚遂良更适合托孤,李世勣善于用利益笼络人,品德上不甚可靠。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此陛下所闻,言犹在耳。皇后未闻有过,岂可轻废!(2)故慈父不以利畜其子,明君不以利饵其臣。14. 王夫之就托孤于李世勣一事对唐太宗给予批评,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具体的批评意见。(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永遇乐苏轼彭城夜宿燕子楼①,梦盼盼,因作此词。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如②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③惊断。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异时对、黄楼④夜景,为余浩叹。【注】①燕子楼:唐徐州尚书张建封为其爱妾关盼盼在宅邸所筑小楼。②(dǎn)如:击鼓声。③梦云:夜梦神女朝云。云,喻盼盼。④黄楼:徐州东门上的大楼,苏轼任徐州知州时建造。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先写夜景,后述惊梦游园,故梦与夜景,相互辉映,上片末三句,写梦断后之茫然心情,“行遍”二字,尤见执着留恋梦境之态。B.上片写得委婉优美,以倒叙笔法写惊梦游园,描写了燕子楼小园的无限清幽凄凉之景。下片抒写凭吊燕子楼,登高远眺,直抒情感。C.下片醒后述怀,头三句实写心境,写在天涯漂泊感到厌倦的游子,想念山中的归路,心中眼中想望故园一直到望断,极言思乡之切。D.词人将景、情、理熔于一炉。景为燕子楼之景,情则是燕子楼惊梦后的情思,理则是由燕子楼故事所生发的“人生如梦如幻”的追问。16.叶嘉莹评价:《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写得真是博大开阔,《永遇乐》的开头写得真是委婉优美。请结合词作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钟南山院士已经过了退休年龄,但是在新冠状病毒疫情防控期间所表现出来的崇高精神,在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中形象地表达为: , 。(2)李商隐在《锦瑟》中借用诗经六义之“兴”,以物引起对华年往事的追忆的句子是: , 。(3)苏轼在《赤壁赋》中以月亮作比,很富有哲理的句子是: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出小巷不远,就是凤凰的沱江。江边有很多吊脚楼,湘西特色鲜明。①沱江在雨中潺潺流淌,两旁的吊脚楼也显得湿漉漉的。顺着江边走,只见行人越来越少。过了一座桥,我向人打听沈从文先生的墓地, a ,就在半山腰。我顺着一条古色古香、弯弯曲曲的长廊往前走,看到一个指示牌,指示牌示意我上山。到了半山腰,却发现有好几条岔路,不知道走哪一条,也碰不到人问。我只能随机选择了一条前行。这条路还真把我带到了沈先生的墓地。墓地并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墓碑和坟冢,只有一块天然的五彩琉璃石墓碑。琉璃石墓碑正面清晰地刻着“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16个大字。这些字是沈先生自己的手迹。我想,凤凰孕育了沈先生,沈先生 b ,很多人是怀着对沈先生的崇敬之情来凤凰观光的。②墓地只是一个普通的山头,没有规模恢宏的纪念建筑。我觉得整个山头只有我和沈先生。琉璃石墓碑前,一束鲜花被雨中的风吹散了,我将这束鲜花收拾好,与我的那束摆在一起。③雨越下越大,在眼前织成一张厚实的帘子。我立在墓前没有动,觉得在雨中陪着沈先生也是一种享受。我发现墓前还有两株梅树,④它们默默地陪着沈先生守望着凤凰。有人走过来了,原来是给我指路的那位老者。他对我说:“现在看沈从文墓地的人越来越少了,都跑去凤凰看热闹去了。”说完,他背着手朝山上走去。我转到了琉璃石墓碑的后面,发现琉璃石墓碑背面镌刻着沈从文姨妹、美国耶鲁大学教授张充和女士撰写的诔文:“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十六个字排成两行。沈从文墓碑铭文总共凡32个字,不附带任何世俗的头衔和颂辞都没有,废止了人为的浮华和雕饰。沈先生的肉体和灵魂全都融进了故乡的青山绿水。18. 下列对文中四处画横线句子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①句使用叠音词“潺潺”“湿漉漉”,既增强了音韵美,又形象地表现了描写对象的特点。B. 第②句中,“没有规模恢宏的纪念建筑”看似闲笔,实则起到突出沈从文墓地朴素无华的特点的作用。C. 第③句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雨喻为帘子,突出雨大,衬托了“我”对沈先生的哀思。D. 第④句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两株梅树人格化,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梅树守护墓地的情形。19.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20.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0 个字。21. 拔高题:张充和女士为沈从文先生撰写的诔文颇为用心,请赏析该诔文。22. 那位为“我”指路的老者说:“现在看沈从文墓地的人越来越少了,都跑去凤凰看热闹去了。”请针对老者所言的现象写一段短评,要求观点明确,语意连贯,60个字左右。四、写作(60分)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形象地说,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要炼就“金刚不坏之身”,必须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不断培植我们的精神家园。这两则材料带给当代青年怎样的启示?请根据你的思考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1. A 2. B3. C 4. (1)相同点:①都把个人和他人作为一个整体来思考;②都从严格律己出发提出“不争”的主张。(2)不同点:①老子认为通过帮助他人可以更好充实、提升自己,孔子认为首先要充实、提升自己才能更好地帮助他人(或:先要己“立”“达”才能更好地“立人”“达人”);②老子认为“不争”的前提是“为”,要有利他人而不自我夸饰,孔子认为“不争”的前提是“矜”,要自我庄重。5. ①要追求人己相互依存与和谐共生的文化;②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传统美德的思想道德资源;③要多宣扬、践行中华传统美德,增强社会责任意识。6. C 7. C8. ①手艺精湛:修鞋手艺好,能熟练修好各种鞋子,年轻人对修好的鞋很满意。②善良正直:面对年轻人的感谢和金钱,坚决拒绝,不贪图钱财。③坚守传统:对老巷和修鞋摊有深厚感情,即使老巷改造也想继续修鞋。④乐观积极:面对老巷改造的变化,依然对生活充满希望。9. ①表层含义:阳光透过新屋檐洒在李大爷的修鞋摊上,照亮了修鞋摊的环境,也让李大爷能继续修鞋。②深层含义:“光”象征着年轻人与李大爷之间的美好情谊,年轻人请李大爷到新店里修鞋,给了李大爷继续修鞋的机会,让他感受到温暖和尊重,照亮了他的生活;“光”也象征着生活的希望,老巷改造后焕然一新,李大爷的生活也有了新的开始,他对未来充满信心,这种希望照亮了他的生活。10. BEG11. A 12. D13. (1)这是您亲耳听到的话,(先帝的)话还在耳畔。没有听说皇后有什么过失,怎么可以轻易废除呢!(2)所以慈祥的父亲不用利益来养育自己的儿子,贤明的君主不用利益来引诱自己的臣子。14. ①明知李世勣唯利是图,仍以利益诱惑李世勣,指望他能尽忠于高宗。②明知太子柔弱,却托以国政。③对长孙无忌和褚遂良这样的勋臣外戚和忠贞之臣弃而不用。15.B 16.①《念奴娇·赤壁怀古》上片写景可称得上是博大开阔,描绘了万里长江及其壮美的景象。前三句不仅写出了大江的气势,而且把千古英雄人物都概括进来,表达了对英雄的向往之情。假借“人道是”以引出所咏的人物。“乱”“穿”“惊”“拍”“卷”等词语的运用,精妙独到地勾画了古战场的险要形势,写出了它的雄奇壮丽景象,从而为下片所追怀的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渲染了环境气氛。②《永遇乐》上片写景委婉优美,首句写月色明亮,皎洁如霜;秋风和畅,清凉如水,把人引入了一个无限清幽的境地。“清景无限”是对暮秋夜景的描绘,夜色优美沁人心脾。曲港跳鱼,圆荷泻露,鱼跳向上,露泻向下,一上一下,错落有致。鱼跳暗点人静,露泻可见夜深。词人以动衬静,使本来就十分寂静的深夜,显得越发安谧了。上片末三句,写梦断后之茫然心情:词人梦醒后,尽管想重新寻梦,但在茫茫夜色之中,显然已经不可能重睹梦中的“清景”了,故把小园行遍,也毫无所见,只有一片茫茫夜色,夜茫茫,心也茫茫。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锦瑟无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华年 盈虚者如彼 而卒莫消长也18. C 19. 示例:沈从文墓碑铭文总共32个字,不附带任何世俗的头衔和颂辞,摒弃了人为的浮华和雕饰。20. 示例:a一位老者告诉我 b也成就了凤凰21. 示例:①使用对偶手法,对仗工整,音韵和谐。②以极为精练的语言,高度赞扬了沈从文先生坚毅、仁慈、谦逊、真诚的品格和卓越的文学成就。③诔文也是一首藏尾诗,四句按一定顺序排列,每句末字相连,可形成一句话——“从文让人”,既凸显了沈从文先生的高风亮节,也饱含赠联者的哀思。22. 示例:游客乐于“看热闹”,这无可厚非。但对文学巨匠沈从文之墓地弃而不瞻,则实属遗憾。饱览凤凰风光,收获精神食粮,这样的凤凰之行才是完整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