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道德与法治统编版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核心素养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中华民族一家亲》单元的实践升华课,聚焦 “互相尊重 守望相助” 的民族交往准则。教材以各民族文化差异为切入点,通过火把节、民族节日祝福等生活案例,引导学生理解文化多样性的价值;以青藏铁路建设、“兴边富民” 行动等国家工程与政策为载体,展现各民族在国家建设中的互助实践;最终落脚于 “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的民族团结行动倡议。教材通过 “认知 — 情感 — 行动” 的逻辑链条,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转化为可操作的交往准则,是培养学生民族团结素养的关键一课。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已初步认识 “56 个民族是一家”,但存在三方面认知局限:①对民族文化差异的认知停留在服饰、饮食等表面,缺乏对习俗背后文化内涵的理解;②对 “民族团结” 的理解较为抽象,难以将国家政策与日常行为建立联系;③在跨民族交往中可能存在文化误解(如随意评价少数民族习俗)。针对这些特点,教学需借助情境体验、案例剖析和实践活动,将 “尊重与互助” 转化为可感知的行为场景,帮助学生建立 “差异 — 尊重 — 互助” 的认知链条。核心素养分析政治认同 通过 “兴边富民”“青藏铁路” 等国家案例,理解民族团结是国家发展的战略需求,增强对 “中华民族一家亲” 的政治认同,树立 “维护民族团结是每个公民责任” 的意识。 道德素养 培养 “尊重文化差异、包容多元习俗” 的道德品质,践行 “互帮互助、平等友善” 的交往准则,在跨民族互动中展现文明有礼的道德风貌。 法治观念 知晓《宪法》中 “各民族一律平等” 的法律规定,明确歧视民族习俗、破坏民族团结是违法行为,树立 “依法维护民族关系” 的法治意识。 健全人格 在文化差异认知中培养开放包容的心态,在互助案例学习中塑造责任担当的品格,形成 “理性看待差异、主动互助合作” 的健全人格。 责任意识 认识到 “民族团结” 不仅是国家政策,更是个人行为选择,激发 “从身边小事做起,主动尊重互助” 的责任意识,如尊重同学的民族习惯、参与民族文化交流活动等。教学重点理解各民族文化差异的多样性,掌握 “尊重民族习俗” 的具体行为规范(如节日礼仪、语言禁忌等)。 认识 “守望相助” 在国家建设(如青藏铁路)和日常生活中的具体表现,体会民族团结对国家发展和个人幸福的意义。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将 “尊重民族差异” 从认知转化为行动,避免 “知道却做不到” 的形式化理解。 帮助学生理解国家民族政策(如《兴边富民行动规划》)与个人行为的联系,建立 “国家战略 — 个人责任” 的认知链条。教具准备多媒体资源:火把节庆典视频、青藏铁路建设纪录片片段、各民族新年祝福音频(藏语 “扎西德勒”、蒙古语 “乌力吉” 等)、“兴边富民” 成果图片集。 实物教具:彝族火把节头饰、藏族哈达、民族节日禁忌卡片(如回族饮食禁忌、傣族泼水节礼仪等)。 学生任务单:“民族互助案例收集表”“班级民族团结倡议书设计纸”。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和设计意图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播放混剪音频:汉语 “过年好”、藏语 “洛萨尔桑”、蒙古语 “乌力吉” 的新年祝福,同步展示各民族拜年服饰图片。 提问:“为什么不同民族的祝福语言和服饰各不相同?如果有少数民族同学用本民族语言向你祝福,你会如何回应?” 邀请学生模仿听到的祝福语,引出 “互相尊重 守望相助” 的主题。 学生活动: 聆听音频并模仿民族祝福语,分享对文化差异的感受(如 “语言很有趣”“服饰很漂亮”),思考 “如何回应不同民族的祝福”。 设计意图: 通过多感官刺激激发兴趣,让学生直观感受民族文化多样性,为 “尊重差异” 的教学建立情感共鸣点。二、讲授新课 模块三:互相尊重 守望相助 (一)尊重差异 —— 文化多样性的密码 教师活动: 案例剖析:播放云南火把节视频,聚焦 “村寨大火把 — 家门小火把 — 围火歌舞” 的习俗,提问:“火把节中‘火’的寓意是什么?如果游客想参与火把节,需要注意哪些礼仪?” 情境讨论:发放 “民族节日禁忌卡片”(如:傣族泼水节需用清水轻洒,不可泼向老人;回族禁食猪肉,参观清真寺需脱鞋),组织小组讨论:“为什么要尊重这些习俗?生活中遇到不熟悉的民族习俗,应该怎么做?” 法律渗透:展示《宪法》第四条关于民族平等的条文,强调 “尊重习俗是法律规定的义务”。 学生活动: 小组分享收集的民族节日(如蒙古族那达慕大会、维吾尔族古尔邦节),结合卡片讨论交往礼仪; 列举生活中尊重或不尊重民族差异的事例(如 “同学嘲笑回族同学的饮食禁忌”),分析后果。 设计意图: 通过具体案例和法律条文,将 “尊重差异” 从道德倡导转化为可操作的行为规范,强化法治观念。 (二)守望相助 —— 从国家工程到生活实践 教师活动: 国家案例教学:播放青藏铁路建设纪录片,重点呈现汉藏工程师合作攻克冻土难题的故事,提问:“为什么说青藏铁路是‘天路’?各民族建设者是如何互助的?” 生活案例分享:组织 “互助故事抽签会”,提供案例纸条(如:援疆教师帮助维吾尔族学生学汉语、汉族医生在藏族牧区义诊),邀请学生抽签讲述,分析 “互助行为对个人和国家的影响”。 政策解读:展示 “兴边富民” 行动中新疆牧民定居点、云南少数民族村寨脱贫的图片,讲解国家对民族地区的扶持政策,提问:“国家为什么要帮助民族地区发展?作为学生,我们能为民族团结做什么?” 学生活动: 观看视频后绘制 “青藏铁路建设互助流程图”,标注汉藏团队合作环节; 小组讨论 “学生可参与的互助行动”(如教少数民族同学说普通话、分享民族文化知识)。 设计意图: 通过 “国家工程 — 生活案例 — 政策支持” 的三级案例体系,让学生从宏观到微观理解 “守望相助” 的价值,建立 “民族团结促进共同发展” 的认知。 (三)行动倡议 —— 做民族团结的小使者 教师活动: 倡议书设计:组织小组合作设计《班级民族团结倡议书》,提供参考方向: 文化尊重:“不随意评价同学的民族服饰”“学习一句少数民族问候语”; 互助行动:“成立民族文化分享小组”“帮助少数民族同学解决学习困难”。 情景模拟:设置情境(如 “回族同学在班级聚餐中拒绝吃猪肉馅饺子”),邀请学生角色扮演,展示如何用 “尊重与互助” 的态度解决问题。 学生活动: 小组讨论并撰写倡议书,派代表宣读; 参与情境表演,如 “主动为回族同学准备清真食品”“解释聚餐安排的考虑”。 设计意图: 通过实践活动将 “尊重互助” 转化为具体行动方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课堂练习 1. 单项选择题 (1)参加蒙古族那达慕大会时,正确的做法是( ) A. 随意进入赛马场地 B. 尊重摔跤比赛的规则 C. 嘲笑选手的服饰 答案:B (2)青藏铁路的建成体现了各民族( ) A. 各自独立发展 B. 竞争超越 C. 互助共荣 答案:C (3)下列属于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是( ) A. 学习傣族泼水节礼仪 B. 嘲笑藏族同学的宗教信仰 C. 参加民族文化交流活动 答案:B 2. 判断题 (1)各民族文化差异是阻碍团结的因素。(×) (2)尊重民族习俗只是个人道德选择,与法律无关。(×) (3)学生可以通过分享民族故事促进班级团结。(√)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深入了解了各民族谁也离不开谁。从茶马古道的交流,到各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的贡献,再到共同创造灿烂文化和伟大民族精神,都证明了我们 56 个民族就像一家人,紧密相连。在生活中,我们要尊重、团结每一个民族,用实际行动维护这份珍贵的情谊,让中华民族大家庭更加团结、更加温暖!板书设计互相尊重 守望相助 ┌──────────┬──────────┐ │ 尊重差异 │ 守望相助 │ │ 习俗礼仪 │ 国家工程(青藏铁路)│ │ 文化包容 │ 生活实践(支教、义诊)│ │ 法律义务 │ 政策支持(兴边富民)│ └──────────┴──────────┘ ▼ 行动倡议:从我做起 团结共进教学反思成效预期:通过情境模拟和倡议书设计,学生能列举 3 项以上尊重民族习俗的具体行为,理解 “互助共荣” 对国家和个人的双重意义。 潜在问题:部分学生可能将 “尊重” 理解为 “不接触”,而非 “主动了解”;对国家民族政策的理解停留在图片层面,缺乏深度认知。 改进方向:后续可开展 “民族文化体验周” 活动,邀请少数民族家长进课堂分享习俗;组织 “政策小侦探” 任务,让学生调查本地民族扶持政策的具体案例,增强政策认知的在地化体验。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19张PPT)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第 7 课《中华民族一家亲》第三单元 我们的国土 我们的家园第 3 课时 互相尊重 守望相助为什么不同民族的祝福语言和服饰各不相同?如果有少数民族同学用本民族语言向你祝福,你会如何回应?导入新课不同民族的祝福语言和服饰各不相同,源于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地理环境。这些差异丰富了人类文明的多样性。若有少数民族同学用本民族语言祝福我,我会微笑着用普通话回应:“谢谢你的美好祝福,也愿你一切顺遂,愿我们的友谊长存。”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我国各民族的生活环境、文化习俗都有差别,表现在服饰、饮食、民居、节庆和礼仪等各方面。各民族只有相互了解,彼此尊重,互帮互助,才能真正成为相亲相爱的一家人。讲授新课第三模块: 互相尊重 守望相助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的火把节请你结合自己的经历或看过的资料,向同学介绍一个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可围绕下面问题进行介绍。● 节日的名称是什么?● 这个节日给你印象最深的习俗是什么?它有什么寓意?● 如果有人想参加这一节日的活动,你想提醒他注意什么?节日名称是傣族的泼水节。给我印象最深的习俗是相互泼水,寓意洗去一年的不顺,带来新一年的好运。想参加者需注意穿轻便衣物、防水鞋,带上换洗衣物,尊重当地习俗,尽情享受欢乐氛围,但避免使用脏水或过度嬉戏造成伤害。我知道火把节,它是彝族、白族和纳西族等同胞的节日。我和爸爸妈妈去云南旅游时,正好遇上他们过火把节。人们在村寨中央点起大火把,各家门前点上小火把,大家围着火把唱歌跳舞。新年是辞旧迎新的日子,各民族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对新年的祝福。比如,汉族说“过年好”“万事如意”;藏族用“扎西德勒”表示“吉祥如意”,用“洛萨尔桑”表示“新年好”;蒙古族说的“乌力吉”是“吉祥”“美好”的意思。我们56个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同心同德,守望相助,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西藏墨脱小康示范村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兄弟民族之间相互交流、学习,互帮互助,发生过很多感人的故事,也有不少歌曲表现了这些内容,国家还针对贫困地区制定了扶持政策。五(1)班要围绕这些内容召开主题为“民族团结一家亲”的班会,几个小组长在策划。如果请你参加策划,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国务院 2017 年发布的《兴边富民行动“十三五”规划》指出,实施兴边富民行动,对于推动边境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高各族群众生活水平,加强民族团结,巩固祖国边防,维护国家统一,增进中外睦邻友好具有特殊重要意义。广西陆地边境地区居住着壮汉、苗、京、彝等民族。2011年以来,政府在这一地区投入大量资金,并制定相关政策,发展特色产业,发挥口岸功能,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的发展。广西凭祥友谊关口岸,工人忙于装卸货物“天路”颂歌青藏高原地势高,素有“世界屋脊”之称。高原空气稀薄,气候寒冷,雪山连绵,冰川广布。曾经有人预言:“有昆仑山脉在,铁路永远到不了拉萨。”然而,2006年7月1日,被人们看成是“天路”的青藏铁路全线通车,揭开了人类铁路建设史上的新篇章。为了建造青藏铁路,有的汉族专家从20世纪70年代起就离开自己的家乡来到青藏高原,把灿烂的青春献给了青藏高原。在建设过程中,藏族与汉族等多民族建设者在一起,解决了高原铁路建设中的一个又一个难题。课堂练习1. 单项选择题(1)参加蒙古族那达慕大会时,正确的做法是( )A. 随意进入赛马场地 B. 尊重摔跤比赛的规则 C. 嘲笑选手的服饰答案:B(2)青藏铁路的建成体现了各民族( )A. 各自独立发展 B. 竞争超越 C. 互助共荣答案:C(3)下列属于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是( )A. 学习傣族泼水节礼仪 B. 嘲笑藏族同学的宗教信仰 C. 参加民族文化交流活动答案:B课堂练习2. 判断题(1)各民族文化差异是阻碍团结的因素。(×)(2)尊重民族习俗只是个人道德选择,与法律无关。(×)(3)学生可以通过分享民族故事促进班级团结。(√)课堂总结(教师手持石榴实物)同学们,每个民族都像石榴里的一颗籽,颜色不同却紧紧相依。尊重民族习俗就像呵护每颗籽的独特味道,互助共荣则让整个石榴更加甜美。希望大家记住:一句尊重的问候、一次友好的帮助,都是在为中华民族大家庭添砖加柴。让我们像石榴籽一样,心贴心、手拉手,共同建设我们的美好家园!课堂总结7.中华民族一家亲尊重差异 守望相助习俗礼仪 国家工程(青藏铁路)文化包容 生活实践(支教、义诊)法律义务 政策支持(兴边富民)行动倡议:从我做起 团结共进Thanks!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核心素养】第 7 课《中华民族一家亲》第 3 课时 互相尊重 守望相助 教学课件.pptx 【课堂无忧】第 7 课《中华民族一家亲》第 3 课时互相尊重 守望相助 教案设计.docx 视频素材:各民族地区新年快乐.mp4 视频素材:火把节.mp4 视频素材:青藏铁路修建纪录片.m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