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江西省全南中学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 试卷分值:150 时间150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论语》第一章即“学而”,“学而”的开篇乃是耳熟能详的小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乃孔子弟子所编,作为编写者的孔门子弟把这三句话放前面,无疑深有用心:第一个字即为“学”,说明“学”的重要性,或者说整部《论语》就是围绕“学”而展开;接下来阐明的就是如何学与为何学。《论语》开篇三节,开门见山,相互贯通,作为有机的整体显现着孔子的学习之道。“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跟自己相关。“学”是学道,“习”是见习,习到自己的生活之中,让学融入自我生活之中,贯通于自我生命之中。学习首先是个人性的活动,包含“学”和“习”两个因素。如果说学意味着理智的投入,那么习就意味着身心整体的投入。孔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之乐正是颜回之乐,一种专注于学、不依赖于外物所达成的生命之乐;也是夫子自道“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之乐,一个人沉浸在学的世界之中,时时感受到的是生命的丰盈,而忘了年岁的老去。“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涉及学习过程的延伸与学习的结果。真正的学乃是学做君子,学习的结果是为了成就自己,而不是取悦于人。自我“学”道“习”道,转而与朋友一起交流分享,再由朋友扩大到更宽广的他人,即使不为世人接受,对于学习者而言也不气恼,这就是“人不知而不愠”的基本含义。在这里,个人的学习是为己之学,自我求学并不是为了让别人知晓,而是为了让自己成为有仁德的君子。真正的君子需要充分地接纳世界的复杂性,而非简单地将自我心志加之于他人。进一步而言,“人不知而不愠”还有其他含义。个人的学习不仅是为了成就自我,同时也是为了成就他人,实际上成就自我与成就他人是融为一体的。我们可以在朋友式的交往中尽可能地去影响周遭的人们,但毕竟我们所能影响的人以及我们影响他人所能达到的程度都很有限,只能尽力而为。哪怕不为人所知,依然不为之愠,甚至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当然,另一种可能就是我们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人,但他人并不知道,而我们的目的并不是让他人知道,重要的是让他人变好,这才是真正的君子。综上,它们提示着我们为学的三个层次,或三个阶段:首先,“学而时习之”是基础性的过程。这里的基础性,不仅是指历时性的基础,即个体首先需要经历较长时间段的“学”与“习”的结合才能达成一定的发展水平,进而得以走向他人;同时也是指共时性的基础,也就是在整个学习历程之中,个体都需要持续的“学”与“习”的践行,借以不断地让个体处于自我充实的状态。其次,当发展达到一定的水平,个人可与他人切磋交流,这是生命在与更多人的“学”与“习”中得以磨砺、升华的过程。第三,学习者进一步明晰学习的目的,也即以学习来完善自我,成就自我,而非为了取悦于人,故他人知与不知均不影响自我,学者始终能超越外在价值取向,以“学”“习”为乐。如果我们把这为学之道与生命历程联系起来,不难发现,一个人之所以能达到“人不知而不愠”,正在于“学而时习之”与“有朋自远方来”所敞开的生命境界。“学而时习之”之“悦”与“有朋自远方来”之“乐”,其重要的蕴含即是自我在“学”“习”中向着天地万物打开,同时把自我融于他人和世界之中,由此而达成对“学而时习之”初始时孤立个体的超越。(摘编自刘铁芳《读〈论语>开篇:学习之道与个体成人》)材料二:“信息茧房”困境,是由美国学者凯斯·桑斯坦提出的,指“我们只听愉悦我们的东西”。数字化时代背景下,个性化推荐技术成为其重要特征之一。而这种推荐可能会加剧算法对用户自身偏好需求的推送,使得用户所接受的信息呈现“千人千面”;也会因用户的个人选择而产生“信息偏食”,这些使得人们浏览的数字信息呈现出“圈层化”的特点。就青少年价值观学习而言,以数字媒体为基础的个性化推荐,表面上看是青少年自主搜索获取信息,实际上其信息是依据青少年自身兴趣爱好进行算法筛选的。这种个性化推荐提高信息分发效率的同时,也对青少年的“信息茧房”困境产生影响。如果青少年仅能接受与自己观点相符合的价值观信息,就不可避免地局限于同质信息流中。这将使青少年价值观学习出现片面化的问题,继而造成青少年群体中的价值观分化。(摘编自魏薇、马路平《青少年价值观学习变革的缘由省思、现实境像与应然转向》)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论语》开篇三节很有意义,它不仅指出学的重要性、如何学与为何学的学习之道,还与个体成人之理密切相关。B. 从“学而时习之”到“人不知而不愠”,各学习层次相互贯通,不可割裂,要求学习者必须按次序完成。C. 数字化时代的个性化推荐技术根据用户自身偏好需求推送信息,所以不同用户接受的信息可能各不相同。D. 人们浏览的数字信息呈现“圈层化”的特点,这与数字化时代出现的“信息茧房”困境有关。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颜回与孔子身心投入,专注于学,在学的世界之中,使生命得以丰盈开阔,感受到生命之乐。B. 孔门的学习是要学做君子,成就自己,也要尽已所能的影响他人,但其目的并不是为了取悦他人。C. 与用户选择偏好相比,数字化时代下某些技术的运用是造成“信息茧房”的更主要的原因。D. 当代青少年面对数字媒体推送的信息,若陷入“信息茧房”的困境,那么可能会造成群体中的价值观分化。3. 下列选项符合材料中的“习”的一项是( )(3分)A.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礼记》)B. 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C.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D. 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翁森)4. 根据材料一的内容,简要概括“人不知而不愠”的含义。(4分)5. 当下,青少年应如何进行价值观学习?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桃花铺喻永军洋浜是莲城的一个湖,在城西。大洋浜的水顺着山与山之间的谷地,延伸进山中去了,延伸了多远?没有人知道。老侯也不知道,但老侯听专家说过,大洋浜的水容量相当于六个西湖。老侯很惊讶,六个西湖呀!老侯年轻时到西湖去过一次,觉着西湖的水无边无沿,他心里更看重大洋浜了。老侯每年都要进山几次——六叔住在山里。六叔种地,老侯常常托人从城里给六叔带去一些种子、化肥,附带一些水果,有时买几斤肉。老侯进山得从水上走。二十年前,渡口泊的是木船。摆渡人锅代六十多岁,嘱咐一声“坐稳当”,船便开了。船桨“吱呀——吱呀”,船慢慢划向山中。上午,船向西行,太阳就从背后升起。眼前一片金光灿灿,锅代脸上很快挂上了汗珠子。四十分钟后,船停靠在一处水边石沿儿旁。六叔下来接东西,他瘸着一条腿,走不快。他喊锅代到岸上喝茶。锅代已掉转船头,向东顺水而行;这地方叫桃岔、桃沟。春天,满山山桃花静静地开,静静地落,因此,不知啥时这里又被叫成了桃花铺。六叔住在桃花铺,是属于不想搬迁的那类。六叔说,后山是林子,脚下是湖水,饿不死。为这,老侯劝过六叔。末了,老侯坐在六叔对面,紧锁着眉毛,铁青着脸,不吭声。两人都把话说尽了。为此,老侯生气,很长时间没去看六叔,后来忍不住了,把话说给锅代,锅代就载着他来到桃花铺。再后来,桃花上初中时,六叔让老侯在城里给娃安顿住处,捎话让老侯来一趟。桃花是六叔的小女儿。船在水上行着,锅代把啥话都说了:“六叔买了个‘铁壳子’,学会了撑船。需要种庄稼了就撑着它出门,收了庄稼也要撑着它回家。”老侯想,六叔的路就在水上。那年湖里涨水,六叔翻了船,一船的麦捆子浮在水上,他也差点儿搭上性命。六叔年轻时是桃岔的人尖子,会唱戏,扮啥像啥。他能唱秦腔、眉户、碗碗腔,本地花鼓唱得更是出色。每到过年,桃岔的戏班子就是方圆几十里的明星班子。看戏看桃岔的戏,观众人山人海,六叔风光无限。几个俊丫头为争六叔,都闹出了笑话。村主任的女儿把六叔的唱腔灌制了一张光碟,每天在村里的大喇叭上放。另一个女子哭哭啼啼,她妈便告村主任,说喇叭音量太高,正对着她家牛圈,母牛被吵得小产了。六叔住在桃岔最高处的山上,离天近,一身正气。桃岔的变化是从大坝修建那年开始的。拦河建坝,水要淹了桃岔。水位线一定,桃岔人心里慌慌地唱了最后一年大戏。该搬走的都按政策搬走了,能搬动的东西都人拉马驮地带走了——碾磁子、磨扇子、猪牛羊狗……最刺眼的是一些老人的棺木,漆了黑漆,画着龙凤,顶头雕着睡莲,一队一队地出了桃岔。冷清下来的桃岔,只剩了六叔和高处住着的几户人家。年夜,众人围定,六叔自拉自唱,唱了《刘海砍樵》,又唱《智斗》。大坝修了四年,老侯是指挥部的采购员。当时的紧缺物资是水泥和钢材,老侯一人跑着采购了多少东西?后来老侯在心里默默算了十下,大致有一百个车皮。采购的东西要从秦岭古道用车拉回来,那才难住了老侯。那时是砂石路,进山谷后车重路险,老侯就学着画图——啥地方坡陡、路窄、弯急,老侯得用图纸给人说清。半年下来,老侯眼眶深陷,人成了一把干骨头,双膝半月板磨损厉害,脚也成了一双病足,走路疼,歇着也疼。他时常忙得顾不上吃饭。有一次在大兴旅馆谈物资合同,事毕,已是晚上九点,国营食堂的小碗面,他一气吃了十四碗,吃饭的人都放了筷子看稀奇。六叔就是这个时候来给老侯做帮手的。六叔带着个装卸工队,随时待命。那天夜里,老侯总算睡了个安稳觉。六叔看了老侯的图纸,骑着自行车从省城翻越秦岭,将图纸上的路况标记一处一处核对了一遍,才说自己心里有了底。那时候,老侯是国家公职人员,按月领工资,年终领奖状。六叔是按工计酬。尽管如此,六叔仍很知足。歇下来的时候,他一个人沿着护城河闲逛,唱秦腔,唱花鼓戏,滋润得眉开眼笑。六叔给老侯说,他现在成半个省城人了。老侯就看着六叔笑。六叔出事的那天是公历新年,天气预报说是阴天,但六叔押着车进了秦岭峪就起了西北风,飘起雪花。车在路上缓缓行驶了一个多小时,路上的雪已经积了厚厚一层。司机是个老手,阴沉着脸跟六叔说:“你怕不怕?”六叔说:“这话要问你!”司机就看着六叔笑了。两人摸出烟,点燃,深吸了一口。六叔的这辆重车,是被迎面的一辆大吊车顶翻的,吊车跑下坡路,路滑,没刹住车。六叔就此瘸了一条腿。大洋浜大坝是老侯的骄傲。几十年了,老侯坐在大坝上的时候,心里踏实得就像自己成了大坝。巨大的坝体枕着两边的山头,坝身结出黑锈,风带来的草籽落地生根——鸡爪草血色的茎干水灵灵的。老侯弯着腰拔草,顺台阶一直拔到山根。拔着草,老侯想起六叔,想六叔这会儿正干啥呢。隔着一湖水,却不知道。想起六叔说的“半个省城人”的话,他心里难受。他记得那年秋天,桃花考上大学的时候,他在六叔家吃饭。清炒河虾、一盆豆腐鲇鱼,都是水边的东西。吃饭时,六叔说:“野猪已来村中搭窝了,撵都撵不走。”吃罢饭,六叔拾掇虾笼。二百多个虾笼摆了满满一屋子。虾笼呈腰鼓形状,以桃花铺的荆条子编成,一根一根的木条子颜色乌黑,细细的,硬如铁。这些都是六叔的手艺。(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桃岔的山桃花静静地开,静静地落,往来桃花铺要走水路,小说通过这样的环境描写,突出了六叔居住环境的清净静谧。B.六叔年轻时会唱戏,是桃岔的人尖子,村里俊姑娘为争六叔闹出了笑话。这段插叙富有地方特色,也为六叔的形象增色添彩。C.六叔与老侯的交情起于建坝之时,作为国家公职人员的老侯和山民六叔合作得很愉快,意外使得六叔瘸了一条腿,令人唏嘘D.大洋浜大坝是老侯的骄傲,可大坝建成后六叔却一直住在山里不出来,两人的命运构成了鲜明的对比,暗含了作者的褒贬。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小说开头介绍了大洋浜的地理位置和环境特点,并引出了小说的主人公,为人物的出场营造了典型环境。B.小说运用了“觉着”“说给”等口语词,“人尖子”“娃”“俊丫头”等充满地方色彩的词语,使得小说读来亲切自然,充满地域特色。C.小说结尾的二百多个虾笼让人印象深刻,可见六叔心灵手巧,同时也可推测六叔闲暇时以编虾笼消磨时间,在山里的生活百无聊赖。D.小说在叙述故事时,将六叔和老侯两人的经历交织进行,在过去和现在中切换,叙述方式灵活,故事讲述自然。8.小说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塑造鲜明突出的人物形象。请结合文本分析六叔这一人物形象。(4分)9.有人说,小说是对生活的还原、生命的落实,也是对精神的折射。这篇乡土题材的小说充分体现了这些特点,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材料一:圣人之于天下百姓也,其犹赤子乎!饥者则食之寒者则衣之将之养之育之长之,唯恐其不至于大也。齐桓公北伐山戎氏,其道过燕,燕君逆而出境,桓公问管仲曰:“诸侯相逆固出境乎?”管仲曰:“非天子不出境。”桓公曰:“然则燕君畏而失礼也,寡人不道而使燕君失礼,乃割燕君所至之地以与燕君。”诸侯闻之,皆朝于齐。景公游于寿宫,睹长年负薪而有饥色,公悲之,喟然叹曰:“令吏养之。”晏子曰:“臣闻之,乐贤而哀不肖,守国之本也;今君爱老而恩无不逮,治国之本也。”公笑有喜色。晏子曰:“圣王见贤以乐贤,见不肖以哀不肖;今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之不室者,论而供秩焉。”景公曰:“诺。”于是老弱有养,鳏寡有室。孔子之楚,有渔者献鱼甚强,孔子不受,献鱼者曰:“天暑远市卖之不售,思欲弃之,不若献之君子。”孔子再拜受,使弟子扫除将祭之,弟子曰:“夫人将弃之,今吾子将祭之,何也?”孔子曰:“吾闻之,务施而不腐余财者,圣人也,今受圣人之赐,可无祭乎?”(节选自《说苑·贵德》)材料二: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节选自《齐桓晋文之事》)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3分)饥者A则食B之C寒者D则衣E之F将之养之G育之H长之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寡人不道”与“道芷阳间行”(《鸿门宴》)两句中的“道”含义相同。B.“乃割燕君所至之地以与燕君。”与“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中的“与”含义不同。C.“孔子不受”与“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中的“受”含义不同。D.“今受圣人之赐”与“夫三子者之言何如”《侍坐篇》中的“之”的用法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齐桓公经过燕国,燕国国君畏而失礼,齐桓公认为是自己的原因,于是决定把燕国国君所到之地割让给燕国。B.晏子劝谏齐景公按照等级,供养老弱鳏寡之人;孟子劝谏齐宣王要做明君,以民为本;二人都有君子之德。C.孔子拜了两拜,接受打渔人的献鱼并准备祭拜,这是因为孔子是一心施舍别人而不让多余财物腐烂的圣人。D.孟子认为,普通百姓没有可以维持生活的固定财产,就很难有不变的善心,而有礼义道德的读书人却能做到。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今君爱老而恩无不逮,治国之本也。(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14.“贵德”就是以德为贵,主要包括德政和德行两个方面。请根据材料二概括孟子劝谏齐宣王“保民而王”的德政举措。(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小题。岁晚怀古王安石先生岁晚事田园,鲁叟①遗书废讨论。问讯桑麻怜已长,按行松菊喜犹存。农人调笑追寻壑,稚子欢呼出候门。遥谢载醪袪惑②者,吾今欲辩已忘言。【注】①鲁叟:孔子。②载醪袪惑:相传西汉扬雄常喜欢人带着酒肴向他请教释惑。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诗人称孔子为“鲁叟”,并不想再讨论儒家的思想,表明他有归隐之意。B.颔联中一“怜”一“喜”,运用对比的表现手法,流露出物是人非的伤感。C.“调笑”“欢呼”生动地描绘了一幅温馨快乐、富有情趣的农家生活场景。D.这首怀古诗隐含诗人当时的人生际遇,同时表达诗人所追求的人生志趣。16.有评论说诗中的“先生”指陶渊明,请结合全诗谈谈这样说的依据。(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笑子路是因为子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春水初融,春风拂面,让人不禁想起《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描绘的画面: , 。古时,在春天到来之际,人们总是像这样沐浴祈雨,冀望一年的风调雨川。(3)小刚借助人工智能圆满完成了任务,同学们惊叹不已,让他分享经验,他用《荀子·劝学》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总结了自己的成功经验。二、语言文字运用(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沙家浜地区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为何意义深远?是什么让革命青年 A 、抛洒热血?芦苇丛中时隐时现的“后方医院”究竟藏着什么秘密?“春来茶馆”那杯茶下的四颗豆子又代表什么暗语?答案,就藏在常熟沙家浜。在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的“春来茶馆”里,游客们换上民国时期的服装,变身“送信的百姓”,通过游戏获取线索,寻找“接头人”,并把重要情报传递给新四军。这是沙家浜革命纪念馆推出的沉浸式互动项目《春来谜局》。1939年5月,新四军六团进入苏南地区,在辙离时,一批伤病员因行动不便留在了当地。这批留守人员重新组建了“江南抗日义勇军”,长期在常熟一带战斗,与当地人民谛结了鱼水深情。《春来谜局》正是以这段抗战历史为篮本设计的。除了《春来谜局》,沙家浜风景区还开发了《芦荡烽火》《暗战沙家浜》等实景剧,利用数字化手段,艺术再现沙家浜的革命历史,让游客在 B 的剧情里感受军民挟手抗击日伪武装的英勇与智慧。①在沉浸式体验中,②让游客们得以穿越百年时空,③与先辈们展开一场历史对话。④这不仅满足了游客对红色文化创新性表达的渴求,⑤而且更深入地让他们了解红色文化的内涵。⑥红色旅游正在成为年轻人的“心头好”。18. 下列引号用法与文中“送信的百姓”最接近的一项是( )(3分)A. 她怕香雪不信,又指了指胸前的校徽,上面果真有“矿冶学院”几个字。B. 我曾想,如果从池水中抓出一个鲤鱼“科学家”,事情将会怎么样呢?C. 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D. 可是这里的“高树多悲风”却并没有落叶的形象,而“寒风扫高木”则显然是落叶的景况了。19. 文中第三、四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三处并加以改正。(3分)20.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成语。(2分)21. 文中最后一段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22. 在红色文化主题研学活动筹备会上,你拟向班级同学推荐沉浸式互动项目《春来谜局》。请根据以上材料写一段推介词,要求信息准确、语言流畅,不超过90字。(6分)四、写作(60分)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有人说:“一个人真正成熟的标志不是摆脱依赖,而是学会借力共生,把自己放在主体位置,万物皆为我所用。”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江西省全南中学高一语文期中考试答案及评分标准1. B 2. C 3. C4. ①学习的结果是为了成就自己,而不是取悦于人,所以即便他人不接受自己与之交流分享的所学所习之“道”,自己也不气恼。②学习在成就自我的同时也是为了成就他人,他人不知道自己为成就别人而做出的所有努力,自己也不气恼。(4分。每点2分 ,意思对即可)5. ①将学得的正确的价值观融入个人生活,不断践行。②与他人切磋交流,磨砺升华自我的价值观。③突破数字媒体“信息茧房”困境,克服现实生活中不良的价值取向。(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解析】【导语】这篇文章通过分析《论语》开篇三节探讨了学习与个人成长的关系,强调“学习之道”在个体成人中的重要性。文章指出,“学而时习之”作为学习的基础,其效果在于自我提升和超越,而“人不知而不愠”则是学习的高级阶段,体现出君子的品德和对复杂世界的接纳能力。材料二进一步引入数字时代的“信息茧房”概念,提醒读者个性化推荐可能导致信息偏食,引发青少年价值观的片面化问题,强调解决这种困境的重要性。【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B.“必须按次序完成”错误,根据原文“学而时习之”“同时也是指共时性的基础,也就是在整个学习历程之中,个体都需要持续的‘学’与‘习’的践行”,可知“学而时习之”会贯穿整个学习历程中。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数字化时代下某些技术的运用是造成‘信息茧房’的更主要的原因”于文无据。原文表述是“数字化时代背景下,个性化推荐技术成为其重要特征之一”,没有说技术运用“造成‘信息茧房’的更主要的原因”。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原文信息进行推断的能力。原文讲“‘习’是见习,习到自己的生活之中,让学融入自我生活之中,贯通于自我生命之中”。A.强调学习要与他人切磋交流,与“有朋自远方来”有关;B.强调“识遍”“读尽”,与“学”有关;C.强调在“纸”外“躬行”,符合“习”的内涵;D.只强调了读书之乐。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①先看“人不知而不愠”的基本含义:根据“学习的结果是为了成就自己,而不是取悦于人”“即使不为世人接受,对于学习者而言也不气恼”可知,学习的结果是为了成就自己,而不是取悦于人,所以即便他人不接受自己与之交流分享的所学所习之“道”,自己也不气恼。②再看其他含义:根据“个人的学习不仅是为了成就自我,同时也是为了成就他人”“哪怕不为人所知,依然不为之愠”“我们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人,但他人并不知道,而我们的目的并不是让他人知道,重要的是让他人变好,这才是真正的君子”可知,学习在成就自我的同时也是为了成就他人,他人不知道自己为成就别人而做出的所有努力,自己也不气恼。【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的能力。①材料一认为“学”首先是“学道”,即学得正确的价值观,接着是“习”,“习到自己的生活之中,让学融入自我生活之中,贯通于自我生命之中”,也就是将学得的正确的价值观融入个人生活,不断践行。②学的第二个阶段是“当发展达到一定的水平,个人可与他人切磋交流,这是生命在与更多人的‘学’与‘习’中得以磨砺、升华的过程”,即与他人切磋交流,磨砺升华自我的价值观。③材料二指出以数字媒体为基础的个性化推荐会“对青少年的‘信息茧房’困境产生影响”,“如果青少年仅能接受与自己观点相符合的价值观信息,就不可避免地局限于同质信息流中。这将使青少年价值观学习出现片面化的问题,继而造成青少年群体中的价值观分化”,由此我们应该突破数字媒体“信息茧房”困境,克服现实生活中不良的价值取向。6.D 7.C6.【解析】小说中,老侯和六叔交情深厚,两人都是作者塑造的正面人物,两人的命运并没有构成对比,作者也没有暗含褒贬。7.【解析】C项,六叔“生活百无聊赖”说法错误,六叔热爱山中生活,不想搬迁到城里,并没有百无聊赖。①六叔善良和气。例如在老侯修建大坝的艰难时候,给老侯做帮手;请摆渡人锅代上岸喝茶。②六叔心灵手巧、多才多艺。例如他是桃岔的人尖子,会唱多种戏,扮啥像啥;还会编虾笼、撑船。③六叔认真能干,有责任心。例如他在修建大坝时,带着装卸工队,“随时待命”;“骑着自行车从省城翻越秦岭,将图纸上的路况标记一处一处核对了一遍”。④六叔乐观豁达、坚韧自强。虽然瘸了一条腿,但六叔在山中自力更生,种地捕鱼、撑船收麦。[4分,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9.①小说是对生活的还原。本篇小说写了桃岔因建设大坝而搬迁的故事,重点塑造了六叔这样一个乡土能人,他会秦腔,勤劳能干,在大坝建设过程中甘愿付出,却在大坝建成后不愿离开故土,还原了秦岭地区农村城市化进程中部分人的真实生活。②小说是对生命的落实。六叔的生命与湖与山深深地联结在一起,他不愿意做“省城人”,深深眷恋故土,这是他的生命追求。③小说是对精神的折射。六叔对乡土的眷恋,老侯作为国家公职人员对工作尽职尽责、对大坝的眷念,无不体现了他们的人格精神,小说将这些精神融入在对故事的叙述和对人物的塑造中。[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10.CFG 11.A 12.C13.(1)现在君王您爱护老年人恩惠无所不及,这是治国的根本啊。(4分 关键字:“爱”,爱护;“逮”,及;“本”,根本。各1分,句意1分)重视学校的教育,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开导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再背 着、顶着东西在路上走了。(4分, 关键字:“谨”,谨慎从事;“孝悌”,孝顺父母、尊敬兄长;“负”背着。各一分, 句意1分。)14.①物质上:制民之产,种植养殖勿失其时,使百姓不饥不寒。②精神上:驱民向善,以庠序之教、孝悌之义教化百姓。(5分,答对一点2分,答对2点5分,意思对即可)【解析】10.句意:(对待)饥饿的人就给他吃的东西,(对待)寒冷的人就给他衣服穿;抚养他,培育他。“饥者则食之”“寒者则衣之”结构一致,各自断开,应在C、F处断开;“将”“养”意思相近,“育”“长”意思相近,且“将之养之”“育之长之”结构一致,因此应断成“将之养之”“育之长之”,G处断句。 故在CFG处断句。11. AA.讲道义;取道。句意:我不讲道义。/ 取道芷阳,从小路走。B. 给予(即割让)\ 结交C. 接受 \ 同“授”讲授D.两个“之”用法相同,都是结构助词“的”12. C. “是因为孔子是一心施舍别人而不让多余财物腐烂的圣人”错,曲解原意,原文是孔子认为打渔人是一心施舍别人而不让多余的财物腐烂的人,是圣人。14. ①由“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可知,物质上:制民之产,种植养殖勿失其时,使百姓不饥不寒;②由“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可知,精神上:驱民向善,以庠序之教、孝悌之义教化百姓。参考译文:材料一圣人对待天下百姓,就好像对待婴儿一样。(对待)饥饿的人就给他吃的东西,(对待)寒冷的人就给他衣服穿;抚养他,培育他,总担心他不能长大成人。齐桓公北伐山戎氏,他的军队取道(经过)燕国,燕国国君走出国境迎接桓公。桓公问管仲:“诸侯之间迎接一定要出国境吗?”管仲说:“不是天子就不出国境迎接。”桓公说:“这样的话是燕国君主畏惧我而有失礼仪了。我不讲道义,致使燕国国君有失礼仪。”于是将燕国国君所到之地割让给燕国。诸侯听到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贺。齐景公在寿宫游玩,看见年老的人背负柴草面带饥色。景公很同情他,叹息说:“叫官吏奉养他。”晏子说:“我听说,喜欢贤能之人而哀怜无能之人,是保住国家的根本啊。现在君王您爱护老年人恩惠无所不及,这是治国的根本啊。”景公听了面带喜色地笑了。晏子说:“圣明的君王见到圣贤之人就喜欢圣贤之人,见到无才能之人就哀怜无才能之人;我现在请求把那些年老羸弱无人供养的人,那些没有家室的鳏男寡女,按照等级供给他们生活用品。”景公说:“好吧。”于是,年老病弱的人有了供养,鳏男寡女有了家室。孔子到楚国去,有个打渔的人诚恳地向孔子献鱼,孔子不接受。献鱼的人说:“天气炎热,远离鱼市,卖鱼又无人购买,原想扔掉它,不如献给先生。”孔子拜了两拜接受了,让弟子打扫尘秽,将要祭拜鱼,弟子说:“人家将要扔掉这鱼,现在先生将要祭拜他,为什么呢?”孔子说:“我听说,一心施舍别人而不让多余的财物腐烂的人,是圣人,现在接受圣人的赏赐,能不祭拜吗?”材料二没有可以长久维持生活的固定财产却有长久不变的善心,只有有道德操守的读书人才能做到,至于普通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因而)就没有长久不变的心。如果没有长久不变的心,就会不遵守礼仪法度,无所不为。等到犯了罪,然后接着就处罚他们,这样做是陷害百姓。哪有仁爱的人在位,却可以做这种陷害百姓的事呢?所以英明的君主规定百姓的产业,一定使他们向上能赡养父母,向下能养活妻子儿女,丰年能够温饱,荒年也不至于饿死;然后驱使他们向善,所以百姓很容易跟着国君走。如今,规定百姓的产业,上不足以赡养父母,下不能养活妻子儿女,丰年也总是生活在困苦之中,荒年免不了要饿死。这样,只是使自己摆脱死亡还怕不足,哪里还顾得上讲求礼义呢?大王真想施行仁政,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给每家)五亩地的住宅,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织的衣服了;畜养鸡、小猪、狗、大猪等,不错过(喂养繁殖的)时节,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上肉了:一百亩的田地,不耽误农时,八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挨饿了;慎重办理学校教育,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告诫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老年人能穿丝帛、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如果这样还不能称王,还从没出现过这样的事情。15.B ( B.“运用对比的表现手法,流露出物是人非的伤感”错误。“怜”为可爱,怜爱的意思,并非与“喜”构成对比,颔联表达了“先生”为桑麻、松菊茁壮成长、凌寒挺立欣喜的感情。)16.①“晚事田园”符合陶渊明晚年归隐的生平经历。②诗中“桑麻”“松菊”“稚子候门”“载醪祛惑”“欲辩已忘言”等都出自陶渊明的诗句。③诗中表达的思想与陶渊明归隐田园的思想相契合。(6分,每点两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17.(1)为国以礼,其言不让(2)浴乎沂,风乎舞雩(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6分,每空1分,错字、漏字、添字,该空不给分)【答案】18. B“辙”改为“撤”;“谛”改为“缔”;“篮”改为“蓝”;“挟”改为“携”。(3分,每改对一个 1分,改对3个即得满分)A.舍生忘死/出生入死 B.跌宕起伏/惊心动魄(2分,对一个1分,如有其他成语,符合语境要求亦可给分)第②句,修改为:游客们得以穿越百年时空(或:“第①句,修改为:沉浸式体验”)。 第⑤句,修改为:而且让他们更深入地了解红色文化的内涵。(4分,每改对一处得2分)22. 示例:同学们,沙家浜革命纪念馆推出了一个叫《春来谜局》的项目。我们可以变装为剧中人,通过游戏的方式帮新四军送情报,既有趣,又能深入了解那段抗战历史。我建议我们去体验一下! (6分,明确推介对象1分;推介内容及特点3分,有创意1分,语言流畅1分)【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并分析其用法的能力。文中的“送信的百姓”的引号表特殊含义。A.表强调B.表特殊含义。C.表讽刺和否定。D.表引用。故选B。【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辙离”中的“辙”应写作“撤”;“谛结”中的“谛”应写作“缔”;“篮本”中的“篮”应写作“蓝”;“挟手”中的“挟”应写作“携”。【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A处,根据上下文,革命青年在抗日战争中抛洒热血,强调他们不畏牺牲、勇敢战斗的精神故此处可填“舍生忘死”或“出生入死”。舍生忘死:舍弃生命,忘却死亡。形容把生死置之度外,不顾生命危险。出生入死:形容冒着生命危险,不顾个人安危。B处,根据上下文,游客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到军民携手抗击日伪武装的英勇与智慧,这种剧情通常是紧张、激动人心的,故此处可填“跌宕起伏”或“惊心动魄”。跌宕起伏:形容事物富于变化,不稳定,也指音乐抑扬顿挫或情节起伏变化。惊心动魄:形容极其惊险、紧张。【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最后一段有两处表述不当:一是第②句主语残缺,“在……中”与“让”连用,淹没主语,应修改为:游客们得以穿越百年时空(或:“第①句,修改为:沉浸式体验”);二是第⑤句语序不当,“更深入地”作状语,修饰“了解”,应修改为:而且让他们更深入地了解红色文化的内涵。【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拟写推介词的能力。写推介词时,首先,要明确推介对象。推介词的对象是班级同学,语言应亲切、简洁,能够引起同学们的兴趣。其次,要突出推介项目特点。简要提及沙家浜革命纪念馆推出的《春来谜局》这一项目的背景,即沙家浜的抗日历史,突出其红色文化教育意义,重点介绍《春来谜局》的沉浸式体验和互动性,强调其创新性和趣味性。最后,要语言简洁流畅。控制字数在90字以内,确保语言流畅、信息准确。23. 审题:这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这则材料的核心内容是关于“成熟”的定义。传统意义上,人们往往将摆脱依赖视为成熟的标志,而材料却提出了一个更为深刻和现代的视角:真正的成熟不是简单地摆脱依赖,而是能够学会借力共生,主动利用外界资源为己所用,同时保持自我主体性。这种成熟体现了一种更高层次的认知能力和处世智慧。本次作文材料中,“真正成熟”是讨论的核心概念,需要明确什么是“成熟”,以及它与表面行为(如摆脱依赖)的区别;“借力共生”强调合作、共享、资源整合的重要性,体现了现代社会中个体与环境互动的一种新理念;“主体位置”表明在借助外部力量时,个体仍然要保持独立性和主导权,不能完全被外界左右;“万物皆为我所用”这是一种开放包容的态度,也是一种对自身价值实现的信心,强调人应善于发现并利用周围的一切资源。就材料而言,作文旨在引导考生辩证思考个人与社会、个人与环境的关系,培养合作意识和资源整合能力,最终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推动社会进步。写作时,文章首先可以解读“成熟”的多重含义,运用定义法阐明摆脱依赖只是成熟的初级阶段,更深层次的成熟在于处理与外在世界的关系,即“借力共生”。接下来,运用例证法,结合团队协作、资源整合、生态平衡等具体事例或理论,论证“借力共生”的实际意义,例如蚂蚁的团队协作、企业间的资源整合等,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再者,运用对比论证,探讨“主体位置”的重要性,将被动依赖与主动借力进行对比,凸显在借力过程中保持自我意识和独立判断的必要性,避免盲目跟从。结尾部分,升华主题,提出积极的生活哲学: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合理利用外界资源,如同蜜蜂采蜜般,最终酿造出甜蜜的成果,实现个人成长和社会价值,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立意:1.真正的成熟在于“借力共生”。2.在“借力共生”中保持主体性。3.“借力共生”是个人和社会发展的有效途径。例文:与万物共舞,奏生命华章庄子有云:“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此言妙哉,道出人与万物共生共荣之真谛。成熟,非遗世独立之孤傲,而是在与万物交融中成就自我,借力共生,彼此成就。观自然,可知共生之伟力。热带雨林中,榕树与榕小蜂相依相存:榕树为蜂提供栖身之所,榕小蜂为树传播花粉,二者相互依存,共谱生命华章。达尔文于《物种起源》中赞叹:“自然界中,此等精妙共生关系,不胜枚举。”此非简单依附,乃生命进化之智慧结晶。老子曰:“道法自然”,人当效法自然,悟共生之道。纵观华夏五千年文明史,亦是一部与万物共生之史。都江堰水利工程,凝结先人智慧。李冰父子非与岷江争锋,乃顺势而为,因势利导,终成“天府之国”之富饶。大禹治水,变堵为疏,尽显“上善若水”之哲思。此等伟大工程昭示:成熟非征服自然,而在于和谐共处,实现双赢。今观科技发展,共生思维,亦熠熠生辉。乔布斯融科技与艺术于一体,创苹果产品,风靡全球。其深知,创新非闭门造车,乃立于巨人肩上,远眺未来。正如牛顿所言:“我之所以取得如此成就,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乔布斯之“借力”,非简单借用技术,更在于借鉴前人智慧,洞悉用户需求,融合人文情怀。此种借力共生之智,使科技发展,生机勃勃。然而,“借力”并非盲从,更需“把自己放在主体位置”。此“主体”,乃独立思考之精神,积极主动之姿态。我辈当以开放之心拥抱世界,以敏锐之眼洞察万物,以独立之思辨别是非。借力而不失自我,用物而不为物役,方能于共生中实现自我价值。放眼当今世界,“一带一路”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皆为中国贡献之东方智慧。此非单纯利益交换,乃基于文明多样性之尊重,对共同发展之追求。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此等胸襟与格局,方为成熟之体现。生命之意义,不在于独善其身,而在于与万物共舞。习得借力共生之智,方能于浩瀚宇宙中寻得自身定位,于时代浪潮中谱写生命华章。我辈青年,当以开放胸襟拥抱世界,以智慧眼光看待万物。于实践中,培养共生意识,尊重自然,关爱他人,参与合作。在与世界的对话中成就自我,在共生的交响中奏响生命的最强音!评分标准; 按高考要求。建议基准分为43分,优秀作文敢于打高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