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江西省定南中学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年级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材料一:孔子修订《春秋》时运用了一定的笔法,这就是“春秋笔法”。孔子常用不太明显的字眼委婉地表达自己的倾向,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并且增一字、减一字都有“微言大义”。“春秋笔法”一直被历代中国文人运用在各种文学体裁上,如诗歌、小说等。他们不直接表明态度,而以曲折迂回的方式让人知道;多用精微语词,一字置褒贬,简练而含蓄地点评人事。“春秋笔法”如今还被运用在现代新闻报道中,在《南方周末》的一些报道中就可以窥见其踪。“春秋笔法”是一种实录事迹而令褒贬自见的叙事方式。它强调“据事迹实录”,但同时又要在客观叙述中寓以褒贬。实录和褒贬,如何统一在同一文本中?要义之一是笔削。“笔”就是录,“削”就是不录,笔与削寄托着作者的褒贬。“孔子作春秋,乱臣贼子惧。”当时的国君、大夫得《春秋》一字之褒者,其荣甚过天子之命服;得春秋一字之贬者,其辱过于天子之刑戮。在这个意义上,春秋笔法是披着曲笔外衣的直笔,大义,不偏离,不歪曲,不隐瞒。如《春秋左氏传》中的名篇《郑伯克段于鄢》一文中,郑国国君灭弟弟段的做法很阴险,所以称其为伯,而不称为庄公;弟弟不像弟弟,所以称段,而不称弟;兄弟间像两国国君作战,所以称克。兄之老谋深算,弟之骄纵贪婪,兄弟之间为了夺君位而你死我活的恶斗,全部透露出来。不着一褒字,也不着一贬字,而褒贬自在其中。在现当代作家中,深得春秋笔法、精于讽刺者无过于鲁迅。他的杂文中常用似断实连的结构,将严于斧钺的诛心之笔,藏于明褒暗贬、注彼写此、旁敲侧击之中,从而锻造出独具匠心的具有巨大表现力的行文笔法。或是才一触及问题便故意戛然而止,或是在引用材料之间不加综合连缀的话,或是附记长过正文,表示有更深更痛的意思无法写出,这些留下空白的地方,都是为了避免行文刻露,而引导读者自己用思考去补充、去深入。这种笔法,需要读者细读揣摩,“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字外”。(摘编自黎荔《作为民族传统的“春秋笔法”》)材料二:“春秋笔法”看似一个语词,却连接着经学、史学、文学、修辞学、新闻学等多个学科,体现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话语模式,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是中国传统儒家经典固有的话语权利和话语模式,历经由经及史、由史及文的历史嬗变,发展至今,仍活跃在政治话语、外交话语、新闻话语、文学话语乃至日常话语中。当我们了解新闻时,不仅仅在了解事情的真相,还能从事实的叙事中体会到讲述者(叙述者)的价值判断。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迫切需要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中国式的话语体系,这是时代的要求和呼声。在学术界,中国声音、中国话语还远没能达到与中国经济实力相匹配的地位。因此,回归传统,以当代的知识体系和学术视角对古典重新发掘、梳理、阐释,将古典赋予新的生命和意义,进而构建中国学术的当代话语,已成为学界有识之士共同努力的方向。对“春秋笔法”的系统研究与阐释,不仅可弥补该领域研究之不足,更为古代文论话语的现代转换提供尝试性探索,也是克服当前中国文论“失语症”的必然选择。伴随着建立中国意义上的叙事学体系的呼声越来越强,应声而作的学术著作相继出现,这表明构建中国叙事学体系的自觉时代已经到来。但是,从总体上看,还是未能摆脱西方叙事理论框架加中国文献资料的写作模式。而长期延续这种写作模式,对于建立中国叙事学理论体系是十分不利的。以“春秋笔法”为核心的中国叙事研究有可能改变这一状况,有利于建立中国叙事学理论体系。关于“春秋笔法”的研究方法,可以在传统考据学的基础上运用还原批评、阐释学和叙事学等方法,打通经学、史学与文学间的壁垒,进行跨学科的综合研究。要对“春秋笔法”进行现代意义上的理论阐释,那么首先就应把“春秋笔法”还原到它产生的起始点上,考察它在起始点上是怎样形成的,具备怎样的功能。“春秋笔法”并非仅仅是用笔曲折而意含褒贬的修辞手法。从源头上看,“春秋笔法”包含着“写什么”“不写什么”“怎么写”“写的目的是什么”等内容,涉及作者在整部作品所要表达或寄托的美学褒贬问题、结构安排问题、事件因果逻辑关系问题和人与人之间错综复杂关系问题。“春秋笔法”所蕴含的“微言大义”是史家、作家之褒贬。在具体书写过程中,经学观念对史官记史和作家叙事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甚至左右史家和作家的是非判断和价值取向。“春秋笔法”是中国独有的理论范畴,在史传和小说叙事中尤为突出,是中国式话语对世界话语表达方式的贡献。(摘编自李洲良《春秋笔法研究三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春秋笔法”源自孔子修订《春秋》时运用的暗寓褒贬、微言大义的笔法,后也指实录事迹、隐含褒贬的写作手法。B.“郑伯克段于鄢”这6个字,透露出史家的道德观,暗含对郑庄公和共叔段失之兄弟之仪、兄弟相斗的不满和批判。C.社会经济的崛起,未必能带来与之匹配的话语体系,当今中国社会,迫切需要建立起一种中国意义上的叙事学体系。D.史官和作家的是非判断、价值取向对经学观念影响深远,故而,“春秋笔法”特征在史传和小说叙事中表现得更为突出。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源自儒家经典,运用于历代各文体,活跃于当今话语中,这使得“春秋笔法”既古老又鲜活。B.鲁迅的文章之所以让人难懂,可能与他精于讽刺,采用似断实连的结构、明褒暗贬的笔法有关。C.以“春秋笔法”为核心的叙事研究已经在改变西方叙事理论框架加中国文献资料的写作模式。D.如果要对“春秋笔法”进行现代意义上的理论阐释,那么对它的认识就不能只局限于修辞方面。3.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材料一画横线句观点的一项是( )(3分)A.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再别康桥》B.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望海潮》C.大堰河,我是吃了你的奶而长大了的你的儿子,我敬你爱你!——《大堰河——我的保姆》D.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4.论证严密,是优秀学术文章的必备要素。请结合文本,从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两个角度,对材料一的论证严密性加以分析。(4分)5.有同学表示,自己不太喜欢“春秋笔法”,因为需要“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字外”。请你根据材料,向他概括说明“春秋笔法”有何好处。(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一个人的名字刘亮程人的名字是一块生铁,别人叫一声,就会擦亮一次。一个名字若两三天没人叫,名字上会落一层土。若两三年没人叫,这个名字就算被埋掉了。上面的土有一铁锨厚。这样的名字已经很难被叫出来,名字和属于他的人有了距离。名字早寂寞地睡着了,或朽掉了。名字下的人还在瞎忙碌,早出晚归,做着莫名的事。冯三的名字被人忘记五十年了。人们扔下他的真名不叫,都叫他冯三。冯三一出世,父亲冯七就给他起了大名:冯得财。等冯三长到十五岁,父亲冯七把村里的亲朋好友召集来,摆了两桌酒席。冯七说,我的儿子已经长成大人,我给起了大名,求你们别再叫他的小名了。我知道我起多大的名字也没用,只要你们不叫,他就永远没有大名。当初我父亲冯五给我起的名字多好:冯富贵。可是,你们硬是一声不叫。我现在都六十岁了,还被你们叫小名。我这辈子就不指望听到别人叫一声我的大名了。我的两个大儿子,你们叫他们冯大、冯二,叫就叫去吧,我知道你们改不了口了。可是我的三儿子,就求你们饶了他吧。你们这些当爷爷奶奶、叔叔大妈、哥哥姐姐的,只要稍稍改个口,我的三儿子就能大大方方做人了。可是,没有一个人改口,都说叫习惯,,改不了了。或者当着冯七的面满口答应,背后还是冯三冯三的叫个不停。冯三一直在心中默念着自己的大名。他像珍藏一件宝贝一样珍藏着这个名字。自从父亲冯七摆了酒席后,冯三坚决再不认这个小名,别人叫冯三他硬不答应。冯三两个字飘进耳朵时,他的大名会一蹦子跳起来,把它打出去。后来冯三接连不断灌进耳朵,他从村子一头走到另一头,见了人就张着嘴笑,希望能听见一个人叫他冯得财。可是,没有一个人叫他冯得财。冯三就这样蛮横地踩在他的大名上面,堂而皇之地成了他的名字。夜深人静时,冯三会悄悄地望一眼像几根枯柴一样朽掉的那三个字。有时四下无人,冯三会突然张口,叫出自己的大名。很久,没有人答应。冯得财就像早已陌生的一个人,五十年前就已离开村子,越走越远,跟他,跟这个村庄,都彻底地没关系了。为啥村里人都不叫你的大名冯得财,一句都不叫。王五爷说,因为一个村庄的财是有限的,你得多了别人就少得,你全得了别人就没了。当年你爷爷给你父亲起名冯富贵时,我们就知道,你们冯家太想出人头地了。谁不想富贵呀。可是村子就这么大,财富就这么多,你们家富贵了别人家就得贫穷。所以我们谁也不叫他的大名,一口冯七把他叫到老。你想想,我们能叫你得财吗。你看刘榆木,谁叫过他的小名。他的名字不惹人。一个榆木疙瘩,谁都不眼馋。还有王木叉,为啥人家不叫王铁叉,木叉柔和,不伤人。虚土庄没有几个人有正经名字,像冯七、王五、刘二这些有头面的人物,也都一个姓,加上兄弟排行数,胡乱也活了一辈子。他们的大名只记在两个地方:户口簿和碑上。你若按着户口簿点名,念完了也没有一个人答应,好名字下的人全死了。你若到村边的墓地走一圈,墓碑的名字你也不认识一个。似乎死亡是别人的,跟这个庄没一点关系。其实呢,你的名字已经包含了生和死。一出生,父母请先生给你起名,先生大都上了年纪,有是王五、刘二,也可能是路过村子的一个外人。他看了的生辰八字,捻须沉思一阵,在纸上写下两个或三个,说,记住,这是你的名字,别人喊这个名字你就答应。可是没人喊这个名字,你等了十年、五十年。你答应另外一个名字。起名字的人还说,如果你忘了自己的名字,一直往前,路尽头一堵墙上,写着你的名字。不过,走到那里已到了另外一个村子。被我们埋没的名字,已经叫不出来的名字,全在那里彼此呼唤,相互擦亮。而活在村里的人互叫着小名,莫名其妙地为一个小名活着一辈子。(节选自《虚土》)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虚土庄的人们相互之间都只叫对方姓氏加上兄弟排行数而成的小名,他们的大名多数都是“榆木"“木叉”等不正经的名字。B.冯三父子取名为“富贵”“得财”,却不被村民认可,是因为村民喊“富贵”“得财”,冯家就会遂,,而村民不愿冯家独得富贵。C.虚土庄人们的名字只记在户口簿和墓碑上,说明虚土庄的人们虽平时对名字不上心,但还是非常看重生与死这样的大事的。D.“走到那里已到了另外一个村子”,“另外一个村子”指的是另一个世界一死亡之后,这反衬出现实世界的无奈。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的语言朴实无华,生活气息浓厚,如“上面的土有一铁锨厚”,运用人们日常语言,形象地表现了名字弃之不用的情形。B.作者在文中有不少的议论,形象而生动,如以“生铁”被“擦亮”设喻,既新奇又契合村民生活的特征,让人印象深刻。C.小说中写夜深人静时,冯三突然张口叫自己的大名个但没有人答应的细节,表现了他对听到人们叫他大名的渴望。D.“虚土”,具有很强的象征意味,让人联想到“虚空”“虚幻”等词语,表明故事是作者虚构的,但也削弱了小说的现实意义。8.村里没有一个人叫冯三的大名,这折射出村民怎样的心理?根据小说内容简要分析。(4分)9.有人称这部作品为“散文化小说”,请分析其“散文化小说”的特点。(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汉献帝建安三年春正月,曹操还许。三月,将复击张绣。荀攸曰:“绣与刘表相恃为强,然绣以游军仰食于表,表不能供也,势必乖离。不如缓军以待之,可诱而致也;若急之,其势必相救。”操不从,围绣于穰。初,袁绍每得诏书,患其有不便于己者,欲移天子自近,使说曹操,以“许下埤湿,洛阳残破,宜徙都鄄城以就全实”。操拒之。田丰说绍曰:“徙都之计,既不克从,宜早图许,奉迎天子,动托诏书,号令海内,此算之上者。不尔,终为人所禽,虽悔无益也。”绍不从。会绍亡卒诣操云田丰劝绍袭许操解穰围而还张绣率众追之。五月,刘表遣兵救绣,屯于安众,守险以绝军后。操与荀彧书曰:“吾到安众,破绣必矣。”及到安众,操军前后受敌,操乃夜凿险伪遁,表、绣悉军来追。操纵奇兵步骑夹攻,大破之。他日,彧问操:“前策贼必破,何也?”操曰:“虏遏吾归师,而与吾死地,吾是以知胜矣。”绣之追操也,贾诩止之曰:“不可追也,追必败。”绣不听,进兵交战,大败而还。诩登城谓绣曰:“促更追之,更战必胜。”绣谢曰:“不用公言,以至于此,今已败,奈何复追?”诩曰:“兵势有变,促追之。”绣素信诩言,遂收散卒更追,合战,果以胜还。乃问诩曰:“绣以精兵追退军,而公曰必败;以败卒击胜兵,而公曰必克。悉如公言,何也?”诩曰:“此易知耳。将军虽善用兵,非曹公敌也。曹公军新退,必自断后,故知必败。曹公攻将军,既无失策,力未尽而一朝引退,必国内有故也。已破将军,必轻军速进,留诸将断后,诸将虽勇,非将军敌,故虽用败兵,而战必胜也。”绣乃服。(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第九卷》,有删改)10.材料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会绍亡A卒诣操B云田丰劝绍C袭许D操解穰围E而还F张绣率众G追之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建安,与姜夔《扬州慢》中“淳熙丙辰至日”中的“淳熙”都是封建帝王的年号。B.相,副词,译为“相互”,与汉乐府《孔雀东南飞》中“好自相扶将”中的“相”用法和意义相同。C.就,文中译为“靠近”,与成语避重就轻,就地取材的“就”意思相同。D.是以,译为“因此”,与司马迁《屈原列传》中“是以见放”中的“是以”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曹操准备再次攻打张绣,荀攸建议缓攻,认为张绣依赖刘表供养,刘表不能长久供应,最后必然会发生矛盾,但曹操未采纳。B.袁绍想把汉献帝迁到离自己较近的地方,劝曹操迁都鄄城,曹操拒绝。田丰劝说袁绍早日谋取许地,奉迎天子,袁绍未听从。C.曹操被张绣和刘表联军阻拦在安众,他写信给荀彧表示有必胜的信心,最后他采用夜凿险道乔装隐藏的计策,成功大破敌军。D.贾诩先后两次对张绣追击曹操的行动给出相反的建议,张绣第一次未听从建议而导致失败,第二次听从了建议就取得了胜利。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绣素信诩言,遂收散卒更追,合战,果以胜还。(2)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陈情表》)14.贾诩能准确判断战局变化的依据是什么?(3分)(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小题。送梓州李使君王维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注】 ①梓州:隋唐州名,治所在今四川;李使君:李叔明,先任东川节度使、遂州刺史,后移镇梓州。②橦(tóng)布:橦木花织成的布,为梓州特产。③文翁:汉景帝时为蜀郡太守,政尚宽宏,见蜀地僻陋,乃建造学宫,教育人才,使巴蜀日渐开化。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二联连接紧凑,描绘了一幅富于立体感的山水画,把读者带入一个清新、明快而又幽深、秀丽的境界。B.首联互文见义,既有视觉形象,又有听觉感受,读来使人恍如置身其间,令人耳目应接不暇,气象阔大。C.颔联描绘了深山夜雨以及山间飞泉悬空而下的景象,远远地望去,远处泉瀑就如同从树梢上倾泻下来似的。D.颈联转写蜀中民情,“汉女”“橦布”“巴人”“芋田”,处处紧扣蜀地特点,以及李使君要掌管的职事,非常贴切。16.结合全诗,谈谈诗歌是如何表现作者丰富的情感的。(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李白《蜀道难》夸张奇特,想象瑰丽。用到神话“五丁开山”的两句是“ , ”。(2)《蜀相》中,杜甫用“ , ”两句高度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业。(3)姜夔《扬州慢》中“ , ”两句,化用了杜牧《赠别》里的诗句,运用反衬手法,以昔日的繁华来衬托当下的荒凉。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爸,这些书堆得都要倒了,你没发现吗 ”儿子 A 地晃了进来,往我的床上一躺,随手拿起一本达尔文的《物种起源》,“这就是进化论?一百多年前的了,都写了些什么啊,你看完了吗 "“这本书太压抑了!”他把我送他的那本厚厚的《奥尼尔自传》丢到了一边,“他后来活得太惨了,我都不想看了,真够他受的,怎么会那样 ①我还是喜欢能让我振奋一点儿的,不然的话我也会变得没劲儿的。"②从十三岁到十六岁,儿子常常一直这样跟我说话。③这意味着,我必场承受这样的事实:他已不再是那个每天晚上 B 地要听我讲吉卜林的《丛林故事》,甚至逼着我编各种版本的狼爸爸续集,或者安静地听我讲卡尔维诺的《意大利童话》的男孩了。④我还没来得及把(一千零一夜》和《安徒生童话)读给他听,他就长大了——这种变化要远比他从一米五五长到一米七二来得触目惊心,他再也不会像以前那样随意地挨靠着你了,而是在你每次出现在他面前时,都会带着某种警觉;当你试图摸下他的脑袋或搭一下他的肩时,他总是金下意识地避开。他会 C 地表明态度:“我跟你一样,喜欢独自待在自己的房间里,而不喜欢别人没事儿就随意进来。"⑤听到此言,我多少有些不习惯,甚至有些尴尬。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人恰当的成语。(3分)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写出其序号并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采用了第二人称的手法,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4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花怎么会有各什美丽鲜艳的色彩呢 这是由于花瓣的细胞液中存在色素。有一些花的颜色是红的、蓝的或紫的,这些花里含的色素叫“花青素”。花青素遇到酸就变红,遇到碱就变蓝,你可以拿一朵喇叭花(因形状如喇叭而得名)来做试验,把红色的喇叭花泡在肥皂水里,它很快就会变成蓝色,因为肥皂是碱性的,再把这朵蓝色的花泡到醋里,它又会重断变成红色, ① 。还有一些花的颜色是黄的、橙黄的、橙红的。它们的花瓣含的色素叫“胡萝卜素”。胡萝卜素最初是在胡萝卜里发现的,有六十多种。含有胡萝卜素的花也是五颜六色的。② ?白色的花什么色素也没有。它看起来是白色的,那是因为 ③ 。你拿一朵白花来,用手捏一捏花辩,把里面的小气泡挤掉,它就成为无色透明的了。各种花含有的色素和酸、碱的浓度不一样,随着养料,水分、温度等条件经常在变化,花的颜色就有深有浅,有浓有淡,有的还会变色。21.下列词语与文中加点的“喇叭花”得名方式不同的一项是(3分)A.鸡冠花 B.牡丹花 C.蝴蝶兰 D.狗尾草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中国某作家曾讲:“别人朝我扔泥巴,我拿泥巴种荷花,种了荷花采莲藕,采了莲藕卖钱花。"法国19世纪著名作家维克多·雨果说:“当命运递给我们一个酸的柠檬时,我们要设法把它制作成甜的柠檬汁。"上述材料让你有怎样的感悟或思考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高二期中考试语文答案1.D (3分)(“史官和作家的是非判断、价值取向对经学观念影响深远”错,原文是“经学观念对史官记史和作家叙事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客颠倒) 2.C (3分)(“已经在改变”错,原文“未能摆脱”“有可能改变”)3.B (3分)(景物描写,不置褒贬,但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杭州壮美景象的赞美。)4.①论证思路清晰。材料一先概述“春秋笔法”的含义,再用例子论述其自古至今的运用,结构严谨,富有逻辑。②举例论证。比如举《南方周报》的报道,《左传》的故事,鲁迅的杂文,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和说服力。 (4分) ( 一点2分)5.①“春秋笔法”在录与不录中,寄托作者的褒贬(价值判断),能使表达简练而含蓄。②“春秋笔法”能留下空白,避免行文刻露,引导读者自己用思考去补充和深入。③“春秋笔法”连接着(经学、史学、文学、修辞学、新闻学等)多个学科,体现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话语模式。④“春秋笔法”符合构建当代中国式话语体系的需要,对世界话语表达方式也有贡献。(6分)(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6D(A项,“他们的大名多数都是‘榆木’‘木叉’等不正经的名字”错误。原文说“虚土庄没有几个人有正经名字”是说没有几个人会被别人叫他们大名,并非“榆木”“铁叉”等名字不正经。B项,“村民喊‘富贵’得财’,冯家就会遂愿”错。是因为村民不愿冯家独得富贵。C项,“非常看重生与死这样的大事”错。文本中没有透露出这个信息。)7D(D项,“弱化了小说的现实意义”错。小说中的村庄名为“虚土”,增强了故事的虚构性,而且具有很强的象征意味,让人联想到“虚空”“虚幻”等词语。)8 ①从俗、从众心理。村里人都习惯叫别人小名,不叫别人户口簿上的正式名字,这是一种惯性,体现了村民从俗、从众的心理。②狭隘自私心理。冯三大名冯德财,村民害怕村里财富都被冯家得去而自己受穷,提防、戒备不叫冯三的大名,这是一种狭隘自私的心理。③封闭的心理。村里的人互叫着小名,在村子里生活一辈子,计较着村里的财富被别人得去,从没有想过走出去创造财富或者把村外的财富引进来。④冷漠的心理。冯三渴望名字被“擦亮”,自己可以“大大方方”做人,村里人根本不理睬,不会彼此呼唤,互相擦亮,是一种冷漠的心理。(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9①淡化情节。小说只有冯七大摆酒席,冯三自叫大名,王五爷细说原因等生活片段的叙写,没有引人人胜的故事,甚至没有完整的情节链。②虚化人物。小说主要人物是冯三,但缺少个性化的特征,除了大名叫冯得财外,与村中其他人并没有大不同。③营造意境。摆脱对人物生活现实的叙写,着力于对风土习俗的描绘以及人物精神世界的刻画,营造出一种迷蒙的氛围。④抒情味浓。小说语言叙事性弱化,多人物心理描写和作家直接的议论,具有很强的抒情性。(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10.BDF (句意:恰逢袁绍的逃兵来见曹操,说田丰劝袁绍袭击许地,曹操解除对穰城的包围而回师,张绣率领军队追击曹操。“绍亡卒”是主语,“诣”是谓语,“操”是宾语,结构完整,故在B处断开。“田丰”是主语,“劝”是谓语,“绍袭许”是“劝”的宾语,“田丰劝绍袭许”是“云”的宾语,意思完整,故在D处断开。“操”是主语,“解穰围而还”是谓语,意思完整;“张绣”是后面句子的主语,其前停顿,故在F处断开。)11.B ( A.正确。句意:汉献帝建安三年春正月。B.错误。用法和意义不同,都是副词,文中“相互”的意思。句意:张绣与刘表相互依靠而变得强大。/课本,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所动作。句意:好好地服侍婆婆。C.正确。意思相同,都是“靠近”的意思。句意:应该把都城迁到鄄城,以便靠近那里的完整和殷实。/避开重要的,靠近次要的。靠近当地获取材料。D.正确。意思相同,都是“因此”的意思。句意:我因此知道会取胜。/课本:因此被流放)12.C ( C.“最后他采用夜凿险道乔装隐藏埋伏的计策”错误,原文“夜凿险伪遁”的意思是“趁夜开凿险道假装逃跑”,并非“乔装隐藏埋伏”。)13.(1)张绣向来听贾诩的话,于是就收拾溃散的士兵,再次去追击,与曹军交战,果然得胜而归。(“素”,向来;“更”,再次;“合战”,交战。句意1分。)(2)皇帝的诏书特意下达,任命我为郎中,不久(又)承蒙国家恩典, 授予我为太子洗马。(“拜”,授官;“寻”不久;“除”,授官。句意1分。 )14.①刚撤退时,曹操亲自断后,张绣追击必败。②后方有变,曹操忽然撤军,留将断后。③留下的将领不是张绣的对手,张绣追击必胜。(①根据“曹公军新退,必自断后,故知必败”,当张绣打算追击曹操时,贾诩明确指出曹操军队刚刚撤退,以曹操的军事谋略和谨慎性格,必然会亲自在队伍后面断后。曹操亲自断后意味着其会做好充分的防御准备,张绣此时追击,面对曹操亲自指挥的断后部队,取胜的难度极大,所以贾诩判断张绣追击必败。②根据“曹公攻将军,既无失策,力未尽而一朝引退,必国内有故也。已破将军,必轻军速进,留诸将断后”,贾诩进一步分析,曹操攻打张绣时,策略得当且兵力未耗尽,却突然撤退,这种异常情况表明曹操国内必定出现了变故。曹操在打败张绣后,急于回国处理事务,所以必然会轻装快速前进,而留下其他将领断后。③根据“诸将虽勇,非将军敌,故虽用败兵,而战必胜也”,贾诩深知曹操手下将领的能力,虽然这些将领勇猛,但与张绣相比,张绣更具优势。所以即便张绣此时率领的是刚刚战败的士兵,由于面对的断后将领不是其对手,张绣再次追击也一定能够取胜。)参考译文: 汉献帝建安三年春正月,曹操回到许都。 三月,曹操准备再次攻打张绣。荀攸说:“张绣与刘表相互依靠而变得强大,然而张绣的军队作为游动部队依靠刘表供给粮食,刘表不能长期供给,他们势必会背离。不如暂缓进军等待时机,可以用引诱的办法使张绣前来;如果逼得太急,他们势必会相互救援。”曹操没有听从,在穰城包围了张绣。起初,袁绍每次接到诏书,担心诏书内容对自己不利,想把天子迁到离自己较近的地方,于是派人劝说曹操,认为“许都地势低洼潮湿,洛阳已经残破不堪,应该把都城迁到鄄城,以便依靠那里的完整和殷实”。曹操拒绝了这一建议。田丰劝说袁绍:“迁都的计策既然不能被采纳,就应该早日谋取许地,奉迎天子,动辄假托诏书,向天下发号施令,这是上策。不这样做,最终会被别人擒获,即使后悔也没有用了。”袁绍没有听从。恰逢袁绍的逃兵来见曹操,说田丰劝袁绍袭击许地,曹操解除对穰城的包围而回师,张绣率领军队追击曹操。 五月,刘表派兵救援张绣,屯驻在安众,据守险要地势,截断了曹军的后路。曹操给荀彧写信说:“我到了安众,一定会打败张绣。”等到达安众,曹军前后受敌,曹操于是趁夜开凿险道假装逃跑,刘表、张绣出动全部军队追击。曹操部署奇兵,步兵和骑兵两面夹击,大败敌军。后来,荀彧问曹操:“之前您预计一定会打败敌人,为什么呢?”曹操说:“敌人阻拦我回师的军队,把我置于死地,我因此知道会取胜。” 张绣追击曹操时,贾诩劝阻他说:“不能追击,追击一定会失败。”张绣不听,进兵与曹军交战,大败而回。贾诩登上城墙对张绣说:“赶快再次追击,再战一定能取胜。”张绣道歉说:“没有听您的话,才到了这种地步,如今已经战败,为什么还要追击呢?”贾诩说:“形势已经发生变化,赶快追击。”张绣向来听贾诩的话,于是就收拾溃散的士兵,再次去追击,与曹军交战,果然得胜而归。张绣于是问贾诩:“我用精兵追击撤退的曹军,而您说一定会失败;我用战败的士兵去攻打得胜的曹军,而您说一定能取胜。结果都像您所说的那样,这是为什么呢?”贾诩说:“这很容易理解。将军虽然善于用兵,但不是曹操的对手。曹操的军队刚刚撤退,他一定会亲自断后,所以知道追击一定会失败。曹操进攻将军,既没有失策之处,力量还没有耗尽却突然撤军,一定是国内发生了变故。已经打败了将军,他一定会轻装快速前进,留下其他将领断后,这些将领虽然勇猛,但不是将军的对手,所以即使使用战败的士兵,也能取胜。”张绣于是很佩服贾诩。15.A( A 项,“清新、明快”说法错误。“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既有视觉形象又有听觉感受,读来使人恍如置身其间,大有耳目应接不暇之感。这两句气象阔大,神韵俊迈。“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给人以远处景物互相重叠的错觉。诗人以画家的眼睛观察景物,运用绘法入诗,将三维空间的景物叠合于平面画幅的二维空间,就像将最远处、最高处的泉瀑画在稍近、稍低的树梢上。所以这两句应该是描绘出“一个雄奇、壮阔而又幽深、秀丽的境界”。)16. ①前两联写景(借景抒情)。描绘巴蜀雄秀的山川风光,流露出诗人对梓州风光的热烈向往,对李氏即将前往赴任的无限欣羡。②第三联叙事(叙事抒情)。既表现了蜀地的物产、民风,也说明蜀地僻远、经济落后,人民穷困而缺乏教化,含蓄的提醒李使君,治蜀任重道远。③尾联用典(用典抒情)。勉励李使君以汉代蜀郡太守文翁为榜样,在梓州重施教化,翻新吏治,大展宏图,并传达出自己真诚、殷切的期望之意。17(1)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一句1分,错,加,漏字不得分)18.A大摇大摆(漫不经心) B迫不及待(兴致勃勃) C不失时机(直截了当)(每处1分,若有其他符合语境的成语,也可给分)19.②从十三岁到十六岁,儿子常常这样跟我说话。③这意味着,我必须接受这样的事实。(两处语病:一是“常常”与“一直”重复;二是“承受”与“事实”搭配不当。每处指对序号给1分,改对给1分,修改正确即可)20.①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采用了第二人称的手法,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距离,仿佛作者正面对面地向读者倾诉一名父亲内心的伤感,让读者感同身受。②文中的“你”其实指作者,作者由“我”的人称转变为“你”的人称,便于作者表达对儿子成长过程中的变化的感受,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若有其他言之成理的答案,也可给分)21.B(除了B项,A、C、D三项植物的名称都是因植物的形状而得名的,与“喇叭花”的得名方式相同)22.①因为醋是酸性的 ②白色的花含有什么色素呢 ③花瓣里充满了小气泡(每处2分,意思答对即可。若有其他言之成理的答案,也可给分。字数不合要求,酌情扣分)23审题指导:一、审题立意题目中的两则材料均围绕“逆境转化”展开。中国作家以“泥巴种荷花”的比喻,展现将恶意转化为美好价值的智慧;雨果的“柠檬变甜汁”则强调主动改造困境的积极态度。核心立意应聚焦于如何在困境中实现价值转化,强调主观能动性、创造性思维与坚韧精神的结合。二、角度选择可从以下维度切入:1. 哲学视角:东方“物尽其用”与西方“存在主义”的共通性,如道家“无用之用”与尼采“命运之爱”的对话。2. 文化对比:农耕文明“顺应天时”的转化智慧(荷花生长需淤泥)与工业文明“主动创造”的实践精神(柠檬汁需人工榨取)的互补。3. 时代意义:数字化时代如何将信息洪流、内卷压力转化为创新动力,如AI挑战下人类重塑职业价值的可能。三、结构建议1. 引题:以“泥与柠檬”的意象对比破题,点明“转化”是文明演进的核心能力。2. 主体:认知重构(例:王阳明龙场悟道,将贬谪困境转化为心学诞生契机);行动创造(例:敦煌壁画修复者用数字化技术让风沙侵蚀的残卷“重生”);精神超越(例:史铁生在地坛的沉思,将病痛淬炼成生命哲思)。3. 升华:从个人命运延展至文明进程,如三星堆青铜器用缺陷铸造狞厉之美,印证“破损处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四、高分关键思辨深度:避免单方面歌颂苦难,需强调“转化”需智慧与方法(如荷花需特定水质,柠檬汁需加糖)。素材创新:慎用爱迪生、苏轼等陈旧案例,可选用现代科技、艺术领域的新例(如ChatGPT训练中的“数据噪声利用”)。语言张力:用意象群构建画面感,如“泥泞中绽开的不仅是荷花,更是向光而生的意志”“柠檬的酸涩终将在时间的陶罐里沉淀成蜜”。五、参考范文命运的陶轮当泥巴挟着风声袭来时,有人看见污浊,有人却看见淤泥中沉睡的莲种;当柠檬的酸涩刺痛舌尖时,有人吐弃果实,有人已架起炉火熬煮糖浆。人类文明史宛若一座巨型陶窑,那些被命运摔打的泥土,总能在智者的掌心脱胎成器——所谓绝境,不过是造物者递来的陶轮,转动间,苦涩可成釉彩,裂痕亦能生辉。转化之道,在于勘破事物本质的澄明之心。老子言“反者道之动”,恰似莲藕深埋淤泥却自成通明之体。明代计成在《园冶》中记载“巧于因借”,苏州拙政园以水洼之地建天下名园,化地理劣势为曲水流觞的诗意。这种智慧在量子物理中亦得回响:当实验中的“噪声”困扰研究者时,潘建伟团队却借此开创量子纠错编码,让干扰成为守护信息的新盾牌。可见淤泥未必是诅咒,当思维穿透表象,尘埃中亦能升起群星。转化之力,源自将困顿淬炼成器的创造勇气。敦煌藏经洞的绢画曾被斯坦因称为“破碎的辉煌”,而今,樊锦诗团队用高光谱技术分解出24层颜料痕迹,让氧化发黑的画作重现盛唐翠色。这让人想起日本金缮艺术:陶器断裂处被金粉勾勒,残缺反成美学印记。雨果笔下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丑陋躯壳里藏着圣徒般的灵魂——正如ChatGPT用海量杂乱语料训练出逻辑之美,命运的陶轮从不淘汰任何素材,只淘汰放弃重塑的双手。转化之极境,乃是以悲悯超越功利的精神涅槃。徐霞客穿越蛮荒并非为了证明自我,却在瘴疠之地写下“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的千古胸襟;梵高在阿尔勒精神病院绘《星月夜》,将灵魂的颠簸倾注成旋转的宇宙。泥巴种荷的最高境界,或许如季羡林在《清塘荷韵》中所悟:当荷花凋谢、莲藕挖尽,真正留存的是“蓄下一池清气,留给天地呼吸”。转化不是锱铢必较的交易,而是将个体伤痛升华为滋养众生的甘露。站在文明的维度回望,罗布泊的戈壁曾被视作死亡之海,直到彭加木们在此引爆“两弹一星”的惊雷;切尔诺贝利的废墟沉寂数十年,如今却是辐射耐受真菌生长的科学秘境。泥巴与柠檬,酸涩与污浊,在人类精神的窑变中,终将绽放出超越性的光芒——因为命运给予的,从不是预设的答案,而是等待被重塑的泥土。(839字)重塑生命的诗意当命运将泥巴掷向那位中国作家时,他没有闪躲,而是让泥巴在指尖绽放出荷花;当酸涩的柠檬滚入雨果掌心时,诗人没有皱眉,而是将酸楚酿成甘甜的琼浆。人类文明的长河中,总有人在命运的废墟上搭建起美轮美奂的宫殿,他们用智慧与勇气告诉我们:生命不是被动接受的艺术,而是主动重塑的诗行。转化之妙,在于勘破表象的智慧。中国文人自古就有“物物而不物于物”的哲思,宋代文豪苏东坡在黄州贬所写下“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时,正是以这样的智慧将满目萧瑟化为诗意栖居。他开垦东坡荒地,研究东坡肉,在长江畔吟咏大江东去,把贬谪的苦涩酿成了传世的佳酿。就像被扔出的泥巴,在慧眼识珠者手中,可以是孕育荷花的沃土;在智者心中,困顿也能成为滋养精神的养分。转化之力,在于持之以恒的耕耘。爱迪生试验灯丝材料时,将上千次失败称作“发现上千种不适合的材料”,这种将酸柠檬榨汁的毅力,让黑夜最终被电光照亮。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历经千年风沙,一代代画工在幽暗洞窟中执着描绘,让粗粝的岩壁开出了惊艳世界的艺术之花。转化从不是灵光乍现的魔法,而是如莲藕深埋淤泥般的默默积累,是在漫长岁月里用汗水浇灌希望的坚持。转化之美,在于超越功利的精神境界。梵高在阿尔勒的麦田里忍受精神折磨作画,那些旋转的星空与燃烧的向日葵,将生命的苦痛淬炼成永恒的艺术之光。明代计成在《园冶》中写道:“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真正的转化从不在得失间计较,而是让创造本身成为对生命的礼赞。就像那位中国作家种荷采藕却不耽于卖钱,转化最终指向的是心灵的自由与超越。站在当下的时空坐标上,这种转化智慧显得愈发珍贵。当工业文明的齿轮碾过大地,有人看见废墟,有人看见新生的土壤;当数字洪流席卷世界,有人在信息垃圾中沉沦,有人打捞出智慧的珍珠。古老的东方智慧与雨果的人文精神在此刻相遇,共同诉说着一个真理:命运给予的礼物往往包裹着荆棘,而人类最动人的诗篇,永远写在将荆棘编织成桂冠的掌纹里。(809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