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学年度复旦大学附属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教学质量调研地理 试卷(考试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考生注意:1. 本试卷标有“不定项选择”的试题正确选项≥2个,未特别标注的选择性类试题,均只有1个正确选项2. 本试卷共6页一、人口普查(共19分)人口普查对于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每10年进行一次人口普查,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材料: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截止2020年11月1日,甘肃省常住人口为25019831人,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相比,减少555423人。下左图为甘肃省人口分布图,下右图为甘肃省历年人口普查人口年均增长率。总人口 东部 中部 西部 东北14.1亿 39.93% 25.83% 27.12% 6.98%1.甘肃省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A.出生率下降 B.死亡率下降 C.自然增长率下降 D.迁出率上升2.根据图2,历次人口普查中,甘肃省人口数量最多的年份是( )A.1982年 B.1990年 C.2010年 D.2020年3.右图为甘肃省人口金字塔,甘肃省人口金字塔类型为( )A.增长型 B.稳定型 C.缩减型 D.缩小型4.根据甘肃省人口金字塔,未来甘肃省劳动力年龄结构可能会使( )A.劳动力短缺 B.人口迁出数量增加C.环境承载力扩大 D.人口老龄化减轻5.根据甘肃省人口分布图,说出甘肃省人口分布特征。(3分)6.从表中可以看出,我国人口空间分布不均衡,___最早提出以“黑龙江瑷珲(今黑河市)——___”一线作为我国人口地理分界线。我国东部人口稠密,请列举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自然因素:海陆位置、_____; 社会经济因素:宗教和习俗___。二、安溪铁观音(共18分)材料一:2025年1月,某中学组织学生到世界名茶铁观音的发源地——福建省安溪县研学。铁观音是一种灌木型茶树,喜酸怕碱、喜暖怕寒、喜湿怕涝,生长在海拔300~1000米之间,终年云雾缭绕。据当地茶农介绍“该县2022年被联合国认定为全球重要的农业文化遗产。但近年来,遗产地核心区出现部分小农户传统茶园遭抛荒的现象。后来该县通过“合作社+农户”新型模式对老茶园进行改造,采用“梯(田)壁留草、套种绿肥、间种落叶豆科(根部固氮)乔木”的传统茶树生态种植方式,提高茶园的综合效益,促进文化遗产的保护。”材料二:图1示意福建安溪县位置,图2为安溪县被茶树环绕的村落,图3为同学们提前搜集的安溪资料,图3示意安溪“合作社+农户”新型模式图。7.安溪县的铁观音属于____(单选:A.热带季雨林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C.温带落叶阔叶林),茶农住宅多设计成坡顶,主要原因是____(单选:A.便于排水B.造型美观)8.从气候和土壤角度,简述安溪县盛产优质铁观音的有利区位条件。(4分)9.下列关于茶文化遗产地核心区抛荒现象主要出现在小农户传统茶园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是____(单选)。A.小农户经营规模小,集约化程度高B.种茶、制茶过程复杂,劳动力需求大C.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增多,导致劳动力短缺D.茶园管理成本高,收益低10.说明“梯(田)壁留草、套种绿肥、间种落叶豆科(根部固氮)乔木”传统茶树生态种植方式对提高土壤肥力的作用。(4分)11.分析说明目前安溪县茶园农户主要收入来源。(4分)三、假期研学(共20分)某中学学生利用暑假时间前往我国多地开展研学活动。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17题图)12.甲、乙、丙、丁四地的植被类型分别是。甲:____乙:____丙:____丁:温带针叶、落叶阔叶混交林13.丁地土壤呈现____色(填写颜色),在四地中其土壤肥力较高,说明其土壤肥力高的原因。(4分)14.土壤的淋溶作用与降水有着直接的关系,降水越多,淋溶层越厚。下图A、B、C三个土壤剖面中,对应湿润气候的是____(单选)。15.颜色是土壤最明显的特征。影响四川盆地紫色土颜色的主要因素是____(单选)。A.地形 B.母质 C.时间 D.人类活动16.森林中存在分层明显的垂直结构,形成这种结构的主导因素是____(单选)。A.地形 B.光照 C.水分 D.土壤17.图中展示了土壤形成的各个阶段,各形成阶段的正确排序是____。18.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____。(单选)A.气候 B.地形 C.生物 D.母质四、地质灾害(共23分)我国地震、滑坡、泥石流频发。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2022年09月05日12时52分,四川甘孜州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震源深度16千米,多地震感强烈。地震发生后,中国地震预警网通过预警终端、手机APP等渠道,为成都地区提前56秒发送地震预警信息。19.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____(单选)。A.软流层 B.地壳 C.地核 D.地幔20.运用手机、电视等发布地震预警信息是基于____(单选)。①纵波的传播速度比横波快②电磁波传播速度快于地震波③地震波可以在各种介质中传播④准确预测地震发生时间并及时预警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21.为进一步分析灾情,部署灾后重建工作,下列做法可行的是____(单选)。A.利用遥感技术获取本次地震精确位置B.利用全球卫星导航系统获取地震灾害影响范围C.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评估本次地震灾害损失D.利用遥感技术加强对后期余震的监测预报22.滑坡、泥石流最可能产生的危害是____(单选)。A.造成地表塌陷 B.冲毁、掩埋房屋C.引起气候异常 D.一定诱发地震23.当泥石流发生时,下列做法正确的是____(单选)。A.往最近的沟谷迅速逃离 B.向滑坡体的下方迅速逃离C.可以继续在沟谷中逗留 D.向泥石流沟两侧迅速躲避24.写出图中两个不连续界面名称:A____界面,B____界面。25.山区中发生滑坡与泥石流的位置分别是:滑坡:____泥石流:____。26.我国滑坡与泥石流多发地区是____,说明该地区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多发的原因____。(3分)27.为了减少泥石流灾害造成的损失,写出你认为可以采用的预防措施____。(2分)五、地貌研究(共20分)地理学以地球表层环境为研究对象,有很强的实践性。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2023年暑假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沿着东南沿海某省某河流干流从河口到源头进行地貌、植被、土壤等综合考察。图1是兴趣小组绘制的该河流沿途地貌示意图及在考察点拍摄的景观照片。任务一观察地貌28.观察图中①、②、③、④四种地貌景观图,完成下表。观察地点 ① ② ③ ④地貌名称 V形河谷/峡谷 ____ 冲积平原 ____地表特征 山高坡陡谷深,落差大,水流急 扇形,从山顶向扇缘倾斜,有错综河网 ____,河流多曲流 地势低平水网密布任务二观察植被同学们在②地观察植被,这里植被茂密,森林为主,乔木多革质叶片,垂直结构较简单,藤本、附生植物较少,少板根和茎花现象,四季常绿。29.植被类型属于____,反映出本地气候特点为:____。任务三观察土壤同学们在林区①地挖了自然土壤剖面,在③地挖了耕作土壤-水稻土剖面,绘制了剖面图进行对比(图2)。30.通过观察①、③两地土壤剖面,发现两种土壤颜色不一样,结构也不同。两种土壤比较,水稻土( )(不定项选择题)A.枯枝落叶层增厚 B.不含有机质 C.肥力水平更高 D.结构更复杂任务四融会贯通该校老师又出具了历届研学小组拍摄的典型的地貌图片(下图)。31.结合所学知识,将图中四幅景观图按成因分成两类,并说明划分依据。(6分)32.读图丁,描述丁地区的地貌主要特征。参考答案:一、人口普查(共19分)1. D (2分)2. C (2分)3. C (2分)4. A (2分)5.甘肃省人口分布极不平衡。东南部人口稠密,西北部人口稀疏。(3分)6.胡焕庸(2分) 云南腾冲(2分) 地形、气候、水资源(2分)生活水平、就业环境、社会经济、历史(2分)二、安溪铁观音(共18分)7. B (2分) A (2分)8. 安溪县茶园位于亚热带季风下的丘陵地区,气候温暖、昼夜温差大,降水多,相对湿度大,多云雾;红壤为酸性土壤,适合茶树生长。(4分)9. A (2分)10.梯壁留草和套种绿肥,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间种落叶豆科乔木,其根部固氮作用可以提高土壤氨素含量;绿肥和乔木落叶经微生物分解后,可以进一步增加土壤肥力,如此良性循环。(4分)11.农户通过出售鲜叶和粗加工茶叶获得收入;农户通过利用茶园景观、经营民宿来吸引游客,获得旅游收入。(4分)三、假期研学(共20分)12.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1分) 温带落叶阔叶林(2分) 温带草原(2分)13. 黑 (1分) 黑土壤质地松软;有机质含量高;保水性好;微生物丰富 (4分)14. A (2分)15. B (2分)16. B (2分)17. 乙-甲-丁-丙(2分)18. C (2分)四、地质灾害(共23分)19. B (2分)20. A (2分)21. C (2分)22. B (2分)23. D (2分)24. 莫霍(2分) 古登堡(2分)25. 山坡(2分) 山谷(2分)26. 西南地区地处地震带,地壳活动活跃,断裂构造发育; 岩层破碎,地表多松散物质;地形起伏大,坡谷深; 夏季降水量大,且多暴雨。(3分)27. 工程措施如修建堤坝、加固坡体、树种草、加固房屋、水库蓄水、修建蓄排水工程等;非工程措施如运用先进的地理信息技术预警预报、颁布减灾法规、制订减灾规划、进行减灾教育、灾后重建管理等。(2分)五、地貌研究(共20分)28. 冲积扇(2分) 三角洲(2分) 地势平坦(2分)29.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1分) 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且无明显干季(2分)30. CD (3分)31. 侵蚀地貌:甲、丙、丁; 堆积地貌:乙。 依据:甲地貌是风蚀蘑菇,是风力侵蚀形成的; 丙是V形河谷,是由流水侵蚀形成的; 丁是喀斯特地貌,是由流水溶蚀形成的。乙是河口三角洲,主要是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6分)32. 山峰林立;地表崎岖。 (2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