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玉溪师范学院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地理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云南省玉溪师范学院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地理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机密★启用前
玉溪师院附中2026届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地理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俄罗斯矿产资源丰富。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俄罗斯对某些特定矿产的需求增加,前苏联时期发现和勘探的矿产储量即将耗尽,矿产进口又因西方国家的经济制裁受到威胁,为此更新了战略性矿产资源清单。下图为俄罗斯战略性矿产资源清单变化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俄罗斯增加战略性矿产资源种类的主要目的是( )
A.促进高科技产业转型升级 B.提高战略性矿产资源利用率
C.限制战略性矿产资源出口 D.提升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
2.俄罗斯更新其战略性矿产资源清单产生的最主要影响是( )
A.限制外国资本进入战略性矿产领域 B.推动战略性矿产国际合作
C.刺激国内战略性矿产的勘探与开采 D.增加战略性矿产资源储备
近年来,我国多地积极实施“小田变大田”土地综合整治工作,将“一户多块地”改造为“一户一块地”,并通过土地流转,促进土地向种粮大户集中。完成下面小题。
3.“小田变大田”土地整治的主要原因是( )
A.耕地流转费用上涨 B.劳动力成本上升
C.饮食消费结构升级 D.耕地分布不平衡
4.该项土地整治可以( )
A.增加农业经营主体数量 B.提高农业生产多样化水平
C.缓解耕地非粮化的倾向 D.减少农村劳动力流出数量
5.距陆地5千米以外、水深200米以下的深层海水,因其独特性质而备受关注,已被广泛开发利用。下图为深层海水部分应用领域示意图。深层海水深受水产、食品等产业青睐是因其( )
①氧气充足②清洁少菌③矿物营养多④光合作用强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碳排放强度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创新投入密切相关,碳中和需要付出经济代价。下图示意某年甲国和乙国重点制造业部门产品的贸易额、每吨二氧化碳排放的研发投入与经济产出情况。据比完成下面小题。

6.乙国出口的产品中,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少的是( )
A.金属及金属制品 B.化工制品 C.机械制造产品 D.电子产品
7.与乙国相比,甲国生产同类制造业产品的( )
A.环境成本高 B.人力成本高 C.营销成本高 D.研发成本高
8.根据图中两国重点制造业部门产品的投入产出效果,甲国应优先考虑( )
①扩大国际市场 ②提高创新能力 ③强化产业升级 ④承接产业转移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某大都市城市用地紧缺,道路与居民区距离较近,交通排放颗粒物对居民区有一定的影响,绿化植被可减轻此影响。在该都市采样监测发现,不同植被类型对颗粒物的拦截效果不同。如左图示意采样监测区基本情况。右图显示道路中心、自行车道、人行道与道路中心的颗粒物浓度的比值。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理想的采样监测天气是( )
A.晴朗微风 B.逆温天气 C.阴雨少光 D.风向多变
10.与自行车道相比,关于人行道上积累最明显的颗粒物及其对应的植被类型,判断正确的是( )
A.细颗粒茂密植被 B.粗颗粒茂密植被
C.细颗粒稀疏植被 D.粗颗粒稀疏植被
11.在优先考虑降低颗粒物对居民区影响的同时,为尽量减少其对行人的影响,该都市从人行道到居民区绿化植被配置合理的是( )
A.从稀疏到茂密 B.从茂密到稀疏 C.均用稀疏植被 D.均用茂密植被
某山地位于我国季风区,山麓海拔约250m,年降水量550~790mm,年均温10.8℃。海拔1000m以下受人为活动干扰,当前为次生植被。表为该山地不同海拔高度土壤有机碳含量(即土壤有机质中的碳元素含量)。完成下面小题。
海拔(m) 植被类型 土壤剖面有机碳含量(g·kg-1)
0~10cm 10~20cm 20~40cm
250 灌草丛 6.7 4.5 3.9
700 疏林灌丛 10.1 5.4 4.3
1000 落叶阔叶林 11.7 7.5 5.0
1400 针阔混交林 18.1 13.6 10.1
1800 针叶林 24.4 20.6 17.2
2000 草甸 51.7 38.4 23.7
12. 该山地草甸分布区土壤有机碳含量高的气候原因,是草甸所在地带( )
A. 气温低 B. 降水少 C. 风速大 D. 光照强
13. 若不受人为干扰,该山地海拔250~700m植被演替到成熟阶段的地带性植被是( )
A. 疏林灌丛、疏林灌丛 B. 疏林灌丛、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C. 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 D.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
垄沟集雨种植可以提升天然降水利用率,缓解半干旱区水资源紧张。某研究团队在甘肃定西对比了垄沟集雨种植两种不同地表覆盖(土垄和玉米秸秆炭垄)对集雨量和红豆草产量的影响。红豆草生长季为每年4月至10月。图甲示意垄沟集雨种植模式,图乙示意不同地表覆盖集雨垄的径流观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图乙中,垄坡脚两边的沟槽内铺设沥青是为了( )
A.减少径流渗漏损失 B.支撑集雨软管
C.增加区域降水量 D.降低温度,减少径流蒸发
15.关于垄沟集雨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增加垄宽,土垄的集雨效率高于玉米秸秆炭垄
②增加垄高,土垄的集雨效率低于玉米秸秆炭垄
③增加玉米秸秆炭垄覆盖面积,同一材料下增加垄高可以提高集雨量
④增加土垄覆盖面积,同一材料下增加垄宽可以提高集雨量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16.与土垄相比,生物炭覆盖垄能够提高红豆草产量,主要是得益于生物炭覆盖垄( )
A.降低生长初期温度 B.增大生长季的温差
C.提高生长末期温度 D.降低作物蒸腾作用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
1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1分)
三江平原是我国重要的水稻种植区,在水稻农事安排上有“不插六月秧”的说法。每年4-5月,黑龙江周边市县甚至其他省份大批“插秧客”奔赴三江平原,助力当地备耕、插秧。近年来,到三江平原的“插秧客”有所减少,但“插秧客”中年轻人明显增多。下图示意三江平原地理位置。
(1)简述三江平原“不插六月秧”说法的来由。(6分)
(2)分析三江平原出现“插秧客”的原因。(6分)
(3)指出近年来“插秧客”变化反映的三江平原农业发展趋势。(4分)
(4)有人认为,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插秧客将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你是否认同?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5分)
1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1分)
土壤有效水是指土壤中能被植物吸收利用的水,其多少与土壤质地和有机质含量等有关。下图解释了土壤质地与土壤有效水的关系。
为探究有机质与土壤有效水的关系,某实验小组进行了模拟实验,实验报告如表所示。
实验名称 土壤渗水实验
实验目的 探究有机质含量对土壤有效水的影响
实验材料 土壤样品、相同烧杯2个、量杯2个、蒸馏水
实验步骤 步骤1:将土壤样品均分成两份,其中一份去除大部分有机质,记录为样品A,未作处理的另一份记录为样品B。 步骤2:将A、B样品分别装入标有A、B的烧杯中,保证两份样品体积相同。 步骤3: 步骤4: 步骤5:
实验结果 样品B的渗水深度小于样品A
实验分析 质地相同的两份土壤样品具有相近的土壤有效水下限。因此,样品A、B的土壤有效水多少可由渗水程度推断。
实验结论
(1)据图,将砂土、壤土和黏土的土壤有效水最大含量从大到小排序。(3分)
(2)补齐表中的实验步骤和实验结论。(4分)
(3)从砂土、壤土和黏土中任选两种,提出增加土壤有效水最大含量的方法。(4分)
19.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
雅鲁藏布江发源于青藏高原西南部的喜马拉雅山北麓,流域平均海拔4100m以上,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河流之一。受历次地壳运动影响,河流纵剖面有多处坡度急剧变化。在急剧变化处,河水切割基岩,形成大规模跌水。其中,有世界著名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图1为该河仲巴-巴昔卡河段纵剖面图,图2为雅鲁藏布江大峡谷起点附近局部河段河道平面图。
(1)相较于甲地,简述乙地的河道平面形态及成因。(6分)
(2)指出仲巴—雅鲁藏布江大峡谷起点沿程河道平面形态的分布特点。(4分)
(3)根据仲巴—巴昔卡河段纵剖面变化,分析所在地的地壳运动特征。(6分)
(4)分别指出甲、乙两地河水的主要利用方式。(4分)
玉溪师院附中2026届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地理参考答案
1.D 2.C 3.B 4.C 5.B 6.D 7.A 8.B 9.A 10.B 11.A
12. A 13. C 14.A 15.B 16.C
17、(1)三江平原纬度高,生长期短;6月插秧导致水稻生长期推迟,水稻灌浆期水热不足,影响产量;水稻成熟期推迟,遭到低温冻害的风险加大;6月降水增加,影响秧苗生长。(6分)
(2)三江平原耕地面积大,插秧规模大;以平原地形为主,插秧时间较为集中,对劳动力需求集中;当地人口密度低,劳动力不足,无法满足插秧需求:大型农场规模化插秧的经济效益较高,能吸引外地“插秧客”;为保障粮食安全,国家鼓励“插秧客”的发展。(6分)
(3)机械化水平提高,插秧对劳动力的需求减少;农业专业化、规模化的发展,收益提高,吸引年轻人回流。(4分)
(4)(任答其一)
认同: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插秧机能够完成大部分插秧工作,对人工需求减少;机械化插秧效率高、成本低、更能保证及时插秧,不误农时;机械化插秧质量更稳定,株距行距,深浅一致,更利于提高产量。(5分)
不认同:部分小块农田,特殊地形(如山间谷地等)机械化难以施展,仍需人工插秧;插秧机的操作、维护需要专业知识,部分地区农民技术水平有限,短期内难以胜任;机械化插秧仍需插秧客完成操作、驾驶插秧机,运苗、补苗等工作。(5分)
18、(1)壤土、黏土、砂土 (3分)
(2)步骤3:向A、B烧杯中加入等量的蒸馏水。 步骤4:等待土壤样品吸收加入的蒸馏水,直到两个烧杯中的水位不变。 步骤5:将A、B烧杯中从土壤样品溢出的蒸馏水分别倒入量杯,读取量杯读数,代表各自的渗水深度。 实验结论:其他条件相同时,土壤有机质含量越高、土壤有效水最大含量越大。 (4分)
(3)砂土:加入细小颗粒,改良土壤质地;增施有机肥,提高有机质含量。壤土:增施有机肥,提高有机质含量。黏土:掺沙改土,改良土壤质地;增施有机肥,提高有机质含量。(任选其二)(4分)
19、(1)形态:与甲地相比,乙地河道更窄,无分汊。成因:乙地已进入大峡谷, 山高谷深,落差大,流速快,下切侵蚀作用强,侧蚀和侧向堆积弱,且受两岸地形阻挡,难以分汊、展宽。(6分)
(2)宽谷和峡谷相间分布;以宽谷为主,宽谷段多分汊(多沙洲)。 (4分)
(3)总体以抬升为主;宽谷段地壳抬升较快(幅度较大);峡谷段地壳抬升较慢(幅度较小); 地壳抬升速度(幅度)的空间差异大。 (6分)
(4)甲:灌溉、生活供水。乙:水能开发、探险旅游。(4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