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赣州市2024-2025 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西省赣州市2024-2025 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江西省赣州市2024-2025 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卷
本试题共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题时使用 0.5 毫米黑色中性(签字)笔或钢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语言辞令是文学的媒介,文体结构是文学的骨架。因此,回归文学、回归文本最终应回归到文辞之上。
《文心雕龙》突出文学批评六观:“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 其中 “位体”“置辞”“事义”“宫商” 均与辞令文体相关。此外,《文心雕龙》还设有《镕裁》《丽辞》《练字》《事类》等不少专门讨论文辞的,论列辞采、“文辞” 不论对文学创作抑或文学批评都至关重要,它是文学文本构成的根本。这种认知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 “两都三京赋,一吟双泪流”“披阅十载,增删五次” 等诗文表达中可见一斑。
令人遗憾的是,当下文学批评对文辞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及文学虚构文本、隐情文本、叙事文本、文学和社会、文学和伦理学文学的 “外部研究”,而有意或无意回避诸如文体美、隐情美、叙事节序、结构等文学的内部研究。这种批评导向和文化场的结果便是文学创作、文学批评中基础 “语文感” 灵的弱化。有研究者认为 “语感” 就是文学语感的直接综合。或许可以更进一步概括,“语文感” 是语言感、文字感、文体感与文化感的综合。其中,前三者是文学语言基本的,而文化感是文学语言的内容。翻检近些年的文学作品,尤其是一些网络文学,有部分作品连基本的 “语文感” 都没有,语言混乱、文字不通、文体芜杂,遑论审美性和艺术性。文学批评文章中也存在不少理论空泛、虚假含情,甚至概念成病、道德切近和引导性。
回归文学、重塑 “语文感”,是希望在古典文论的启发之下,呼吁批评家和创作者对故事、节奏、韵律、结构等文学的独特表现形式重新重视。毕竟,文辞是文学存在的本体,离开了文辞,文学文本和文学批评便不复存在。
理解深入、鉴赏精微,便能产生如春日 对作品 、鉴赏精微,便能产生如春日登台、兰香徐沁的批评体验。但要抵达这样的批评境界并非易事。除了需要打通 “考古跌今”“鉴卑揆合”“信伪迷真” 的批评路数,还要秉持 “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 的批评态度,更需认识真正回归到文学、文本、文辞之中寻求 “照辞如镜”“深识鉴奥”。当下文学创作者、文学批评家理应回归到这些古典认知中重温传统智慧,并结合当下文学实践的具体情境,积极寻求拨开当下文学创作和批评质量的迷径与方法。
(摘自李伟伟《回归文学、文本和文辞》,有删改)
材料二:
所谓 “辞达”,就是真切明晰地传达出作者之 “意”。
孔子说过:“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又说:“辞达而已矣。” 把这两句话合在一起,孔子的意思是:“辞达” 并非 “言之无文”,而是 “言之有文”,“辞达” 方为好文章,方能传之久远。
“辞达” 的前提是作者有着深刻的认知,即立意深刻。“意” 是文章的灵魂,“辞” 是达 “意” 的媒介,判断文章的价值,内涵深刻与否是最重要的尺度。如果原本在 “文” 中平庸乏味,就失去了表达的必要性,文辞功夫下得再大,就质量保障维度,也只能算 “达” 之 “意” 下之 “辞”;李太白、 急乎理明、如切如石而取理,求变之工,此永世有也。” 胸中有丘壑,笔下才有山川。“意” 在文章中有着无可比拟、无可取代的重要性。
出色的写作能力是 “辞达” 的基本保障,立意深刻精妙,文辞要务叶,一般人都能理解;而写作能力的重要性,许多人未必能充分意识到,正是基于这种对文学的重要性的判断,在《文心雕龙 神思》中提过出来 “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然而,还有奇妙的构思,难的是把奇妙构思生动贴切地表达出来。要做到 “辞达”,不仅要明了 “熟于心”,还要 “妙于手” 。“善走棋者想算力,先得棋而后想”,有了可以调造的能力,才能像春风一样剪裁出满园春色。
“辞达” 的理想境界可以因写作 “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水没有固定的形态,它总是随着地势的变化而变化;遇到平地,便涓涓细流,一泻千里;碰到山石, 则或围或折,随物赋形。文章的表达也是如此,要随着内容而变化,千篇一律不可取,生搬硬套不可取,刻意接受更不可取,世上不存在一成不变的完美章法。苏轼评西汉的杨雄说:“扬雄好为艰深之辞,以文浅易之说,若正言之,则人人知之矣。”“浅易” 的作意,只能视为 “艰深” 则是以艰难晦涩的文辞掩盖文意的 “浅易”,“意” 和 “辞” 均不足取,这样的作品虽不愁,“深识者少怪。以棋譬者,议论深刻,叙事警策,无论什么文体,无论篇幅长短,都要理达辞达。
深刻理解世事和世事并能准确生动表达是尤具见的人。尤为难言,一个人思想深刻,而又有出色的写作能力和充沛的写作热情,才能创造出如行云流水般的 “辞达” 之境。
(摘自陈文明《“辞达” 方为好文章》,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刘勰认为 “文辞” 是文学创作的核心,文学批评可以脱离文辞展开研究。
B. 当下 “语文感” 的退化,主要源于对文学语言有文思、文意几流的彰明。
C. 孔子主张 “辞达” 即文学辞丽,有内容而又语言温的文章才能流传久远。
D. 文章内容应深远,但扬雄以艰深文辞掩饰浅显立意,并未做到 “辞达”。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文心雕龙》设《镕裁》《丽辞》等专题讨论文辞运用,可见刘勰对语言辞令的重视。
B. 重 “语文感” 需有重视文体、叙事、结构等文学 “内部研究”,不能局限于 “外部研究”。
C. 张耒用 “行云流水” 比喻文学创作的理想境界,只要遵循固定完美的章法就能实现 “辞达”。
D. 文中将 “明理” 确立为 “辞达” 的本体基础,这说明他认为文章的价值首要在于内涵深刻。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现象最能体现 “语文感” 缺失的是(3 分)( )
A. 小说采用方言俚语塑造人物形象,生动展现地域的文化特色与生活气息。
B. 文学评论以社会现象乃至阶级分析为框架,挖掘文学作品内涵与时代意义。
C. 语文教师大量堆砌的的词式,精心营造出富有韵律的语言节奏与审美意境。
D. 诗歌通篇运用比喻的象征手法,含蓄地表达创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深层思考。
4.两则材料都提及汉赋的作品,发现作品存在以下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 分)
5.文学社团在同社团文学作品时,发现作品存在以下三类问题:
投稿 A:语言粗糙,通篇使用 “绝绝子”“yyds” 等网络热词;
投稿 B:叙事结构混乱,废话不少,散文与小说文体特征混淆;
投稿 C:为显深刻,生硬引用典籍典故,然而与主题并无关联。
请结合材料一、材料二的核心观点,从日常学习角度出发,为社员们提出三条改进建议,助力社员突破创作瓶颈。(6 分)
(二)现代文阅读 II(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化作西海一道虹
吕达民
我常常告诫自己,不要让过分的理性束缚自然。信念我愈坚信,天人合一是东方文明中最高级的智慧。自然的天与人的心都是自由的,天心即童心。永远保持童心,这是不老的秘密。理性的生活到处都是逻辑的陷阱,唯有自然,才能让你的天性释放。正是凭着这样一种自觉,我常常穿过城市喧嚣的人流走向自然。这不,在武汉看过樱花之后,我又来到了庐山西海。
我没有从武汉带来樱花月,但庐山西海却馈赠我槐花采。在码头停车,踩理千草叶的丛林,只见一只鸫鹛在枝头跳跃,这只谦逊的小鸟,有着那种 “弱水三千,取一瓢饮” 的怡然自得。我突然觉得鸫鹛比我可爱,和它相比,我有心,而鸫鹛无心。我有心寻觅而不能消融于美,鸫鹛无心却成了自然的一部分。
小小的鸫鹛触动我,我不但没有沮丧,反而愈知兴奋了。自然万物皆为我师,如果心中放不下一只小小的鸫鹛,又怎么放得下这一片浩渺的西海呢?
放舟西海,对茫茫烟水、点点湖山,立刻就感受到 “一掉撑碎春水路,这吴晓莺啼处” 的美妙。写此诗句的吴逝道是少数民族干部,为落魄文人。但他的小词清旷动人,潮湖之作,尤为上乘。
北海,我几乎过不少熊能乎神的大湖,如浙江的千岛湖、美国的温德米尔湖。这三湖的相近之处,就是湖岛皆占世界。温德米尔湖的岛屿是天然造化,而千岛湖与西海,则是人造的。法国人安德烈保尔在其所著的《世界艺术史》中,评价中国人是 “更严格意义上的现实主义者,他们缺乏想象,内心深处没有希望”。我不敢赞同他的这个观点,在更多的时间里,中国人是安静的,但安静不等于没有激情。就像我们沉默的天,它并不总是万里无云,有时它也会电闪雷鸣,狂风大作。中国人的激情一旦被点燃,瞬间就能爆发出排山挞海、石破天惊的力量。没有这些力量,就不会有眼前的这西海。
西海有着 300 多平方公里的水域,平均水深 45 米,浮漾于澄波中的,还有 8000 多座岛屿。最小的岛,如雀如蚁,几不能容足;而大的岛上则不同,上面有着渔村寺塔,苍藤古栝,依然演绎着千古风情。我们乘坐于舟上,首先看到的是一座只能生长一棵树的孤丘,那棵树是乌柏树,南方的乌柏树,在北方的槐,都是最为鲜明的地域标识。那座小游子港,这棵乌柏树生长在一个海拔不到 80 米的小山上,那时,它可能还为少年吧。如今,遥想 70 年前移栽,只留一个树头,留下一棵树洞。虽能展示鸟柏树季的应该是秋天,经霜的叶子片月赤红。那时节再来西海,就会看到万顶一碧中,升腾起一团蓬勃的火焰。过了这小小的岛屿,有两步的岛一下子展开了:峭崿振孤,冈陵连郭,罗列散布的岛屿重增了西海的动感。桨声入烟岛,西少庐营钟下子晨;春风戏水,却似四山生色不可辨。在鸟间穿行,看不清风樯阵马;在岛中选避,期望着老龙蜕皮,“江似青罗带”,一条又一条的带,既是绑带,也是玉带,它会带着你登上登仙之路;“山如碧玉簪”,既簪我的渴望,也簪我的乡愁,更簪着我宁波玉佛的佛塔之影。及至上西悔之至那座高达百尺的玻璃塔凭栏四望,看到三百里湖山尽收眼底,我的游兴更是旺盛地勃发了。
西海的主要水源来自修河,从幕阜山中修河的发源地到西海,流程是短了点,但在不大的流域里,有几十条支流明状汇入。赣西北处在幕阜山与九岭山之间,层峦叠嶂,雨重光沛。溪流密布,蜿蜒曲折;五脉辐辏,自有明证。西海所流城申,上游还有北宋文学家、书画家黄庭坚的故乡。下游有不为斗米折要腰的陶渊明故里。在修河所在的柘林镇,还保留大明中期一 名法事建筑的基地。可以说,西海在海的修水之下,都是一滴千金的文脉。
现在,我下了小舟,来到了云居山。西海与云居山同属一个景区,一水一山,动静相宜。且那云居山中的真如禅寺,是中国禅宗曹洞宗的祖庭。多年前,我曾专程到这座千年古刹参拜,寻访历代高僧的遗迹。那一份感怀,至今难忘。现在,我徜样在其上的云居山,眺望莺花月露、酒旗牧歌的湖山,在水蓝山青映衬下,更具峥嵘挺出之色。我特致再回到达云居,有一座七层方塔,碣红色的塔。突然想起我年轻时写的一首诗:陶醉于无边的春色,你才觉得,死亡是一本唐卡。
因此我更愿意活在:在如波似能的云气中,如系我在这云居塔下,与一树烟霞,半榻香睡,我的余生便永远生活在意象中;和我如空一鉴湖,一砚茶,于一叶扁舟中,有一杖闲置千锦色,与一醉浪唤深处;对一只鸬鹚而歌,对一朵云深浪搜索,我的那一叶扁舟,就会化成一道虹,永远荡漾在波光线染。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我” 认为应避免让过分的理性束缚心灵,保持童心,走向自然,让灵性释放,这表现 “我” 对天人合一的追求。
B. “我” 看到鸫鹛在枝头跳跃得怡然自得,觉得它比自己可爱,因为它无心却能融入自然,而 “我” 有心却不能。
C. 文中提到晏几道未游过西海,但他描写游湖的小词清旷动人,以此来突出西海景色的美,增加文章的文化底蕴。
D. “我” 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与茅盾《风景谈》所表达的 “人是自然的主人” 的认知相同,二者价值观类似。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本文开篇由 “我” 的感悟引入对西海的描写,奠定了感情基调,也为后文展开对西海的描写埋下了伏笔。
B. 文中运用对比的手法写西海岛屿,将小岛和大岛进行对比,突出西海岛屿形态的多样,表现了西海的美。
C. 作者在描写西海景色时,调动了多种感官,如视觉、听觉、触觉等,生动形象地展现了西海的迷人风光。
D. 全文以 “游踪” 为明线,串联所见之景,同时以感悟为暗线,交织出对自然灵性与生命境界的深刻感悟。
8.作者写自己多次游历不同的湖泊,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 分)
9.本文标题 “化作西海一道虹” 有何意蕴?请结合全文分析。(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 10~14 题。
材料一:
孟子处齐,而有忧色。孟母见之曰:“子若有忧色,何也?” 孟子曰:“不敢。” 异日闲居而叹。孟母见之曰:“乡见子有忧色,曰不也,今叹之,何也?” 孟子对曰:“轲闻之,君子称身而就位,不为苟得以免患。不贪货财,是故辞富则不辞苦。 穷而不用, 则不践其朝;今道不用于齐, 愿行而母老, 是以忧也。” 孟母曰:“夫妇人之礼精五饭酒浆养舅姑缝衣裳而巳矣, 今子成人也, 而我老 。子行乎子义, 吾行乎吾礼。” 君子谓孟母知妇道。
颂曰:孟子之母,教化列分,忧民施教, 为世范因。
(节选自《列女传 母仪传 邹孟轲母》)
材料二:
柳下惠处鲁,三黜而不去,忧民救乱。妻曰:“无乃渎乎!君子有二耻。国无道而贵,耻也;国有道而贱,耻也。今当乱世,三黜而不去,亦近耻也。” 柳下惠曰:“油油之民,将陷于害,吾能已乎!且彼为彼,我为我,彼虽裸裎,安能污我!” 油油然与之处,仕于下位,柳下既死,门人将诔之。妻曰:“将诔夫子之德耶,则二三子不如妾知之也。” 乃诔曰:“夫子之不伐兮,夫子之不竭兮,夫子之信诚而与予之金都兮……” 门人三读之而美之, 莫能窜一字。君子谓柳下惠妻能光其夫矣。诗曰:“人知其一,莫知其它。” 此之谓也。
颂曰:下惠之妻,贤明有文,柳下既死,妻为之辞,陈列其文,莫能易之。
(节选自《列女传 贤明传 柳下惠妻》)
材料三:
秦攻赵,孝成王使括代廉颇为将。将行,括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 王曰:“何以?” 曰:“始妾事其父, 父时为将, 身所奉饭者以十数, 所友者以百数, 王所赐金帛, 归尽藏之, 乃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王以为若其父乎? 父子不同, 执心各异。愿勿遣。” 王曰:“母置之, 吾计已决矣。” 括母曰:“王终遣之, 即有不称, 妾得无随乎?” 王曰:“不也。” 括既行, 代廉颇, 三十余日, 赵兵果败, 括死军覆。 王以括母先言, 故卒不加诛。
颂曰:孝成用括,代颇距秦,括母献书,知其覆军,愿止不得,请罪止身, 括死长平, 妻子得存。 (节选自《列女传 母仪传 赵将括母》)
10.原文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 1 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 分)
夫妇A人之礼B精C五饭酒浆D养舅E姑F缝衣G裳H而巳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乡” 通 “向”,译为 “先前”,与《兰亭集序》中 “向之所欣” 的 “向” 意思相同。
B. “去” 可译为 “离开” 之意,与《蜀道难》中 “连峰去天不盈尺” 的 “去” 意思不同。
C. “之” 取消句子独立性,与《石钟山记》中 “石之铿然有声者” 的 “之” 用法不相同。
D. “何以” 即 “以何”,宾语前置,与《归去来兮辞》中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句式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孟子认国君于修身而就位,但政治上并不如意,孟母以 “子行乎子义,吾行吾礼” 开导他遵循本心,孟母得到君子肯定。
B. 柳下惠身处乱世,虽多次被贬黜却以救民为己任;其妻起初质疑他的选择,后来在他死后为其撰写诔文,概括其德行。
C. 赵括母亲认为赵括与其父亲性格迥异,若赵括为将领必败;赵王否定了赵括母亲的判断,但坚持任用赵括,最终惨败。
D. 赵括代廉颇为赵将后,赵军三十余日即遭覆灭;赵王因赵母曾上书进言不要派遣赵括,所以没有追究赵母的责任。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今道不用于齐,愿行而母老,是以忧也。(4 分)
(2)王终遣之,如有所不称,妾得无随乎。(4 分)
14.依据材料,孟母、柳下惠之妻、赵括之母三人分别有哪些优秀品质?请简要概括。(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5~16 小题。
南乡子
秦观
妙手写徽真①,水剪双眸点绛唇。疑是昔年窥宋玉,东邻,只露墙头一半身。②
往事已酸辛,谁记当年翠黛颦?尽道有些堪恨处,无情,任是无情也动人。③
【注】①徽真:唐代歌妓崔徽,与裴敬中相爱但不能在一起,她叫画师给自己画了一幅肖像画寄给裴敬中,不久之后就病重而死。真:指肖像。②“疑是” 三句:用东邻宋玉的典故写女子之美与多情。③“任是” 句:引用罗隐《牡丹》诗 “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也动人。”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疑是昔年窥宋玉,东邻” 运用典故,将崔徽比作多情的东邻女子,生动地赋予了画像人物鲜活的情感色彩与浪漫气息。
B. “谁记当年翠黛颦” 以反问语气,强调崔徽往昔愁容无人铭记,既抒发词人对其命运的惋惜,也表达对世态炎凉的感慨。
C. 末句 “任是无情也动人” 通过看似矛盾的表达,以 “无情” 之像写 “动情” 之感,形成强烈的反差效果,深化诗歌主旨。
D. 全词围绕崔徽画像展开,上阕重在绘形写貌,下阕侧重抒怀感慨,层层递进,情感真挚,体现秦观婉约词风的独特韵味。
16.秦观词中 “水剪双眸” 一句以 “剪” 字写出崔徽眼神,请从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两个角度简析妙处。(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校长引用屈原《离骚》中的名句鼓励同学珍惜时间,要以 “ , ” 只争朝夕的奋斗姿态来直面高中学习。
(2)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 “ ” 生动描绘出作者在田园中拄杖或游或息的情景,“ ” 写诗人欣赏着庭院中的树木感到愉悦的画面。
(3)《燕歌行并序》中,以视听结合的手法生动再现将士们出征时金鼓齐鸣、旗帜飞扬的句子是 “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 I(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2 题。
“折柳相送” 是中国古代一个著名的送别习俗。常见的画面中,这边厢,折一根柳条交对方手中,道不尽千言万语;那边厢,拿了柳条者,一步三回头,不忍离去。见此情景,后人不禁要问:①________,而不是选其他植物?
柳,是我国分布最广的植物,遍布大江南北。柳,随栽随活,高温不怕,盐碱不怕,旱地也不怕,正是因为柳树有不挑环境、随处生长的特性,作为古人赠别好友的信物,便再合适不过。离别时,人们希望亲朋好友离开家乡后,②________,适应异地环境,随遇而安,落地生根。所以折柳送行,包含着对离别者的美好祝愿。
中国古人善治木,家门口常见的木材之一,就是柳树。很多人认为柳木疏松,不是优质木材。其实,柳树种类繁多,有些柳木结实耐用、不易变形且纹路清晰。砍伐柳树时,一般不会连根拔起,而采用 “头木作业”—— 就是当柳树长到一定高度时,把它的上半部分截掉,用来做家俱材料。截掉以后,新枝从旁边开始抽芽,形态更加美丽,柳枝也越来越茂盛。而 “留” 与 “柳” 谐音,这个 “留”,就是把根留住。这或许是 “柳” 与 “留” 相关联的真正原因吧。
自《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起,折柳意象便镌刻进了诗词长河。有人叹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诉尽盼归的焦灼;有人吟 “每见路边杨柳春,一重折尽一重新”,道破离别的怅惘;有人悲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写满相思的苦涩。这一折,折过千年时光,折到近代李叔同笔下,化作《送别》中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的千古绝唱。
这还没完,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离开康桥时,仍念念不忘 “那河畔的金柳”“离别的笙箫”。一根柳条,映射着千百年来文人默锲推动形成的折柳寄别这一浩荡风景,真切体现了中国文化独有的意蕴和魅力。
18.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 分)( )
A. 很多人认为柳木疏松,不是优质木材。其实,柳树种类繁多,有些柳木结实耐用、不易变形且纹路清晰。
B. 砍伐柳树时,一般不会连根拔起,而采用 “头木作业”—— 就是当柳树长到一定高度时,把它的上半部分截掉,用来做家庭材料。
C. 栽掉以后,新枝从旁边开始抽芽,形态更加美丽,柳枝也越来越茂盛。而 “留” 与 “柳” 谐音,这个 “留”,就是把根留住。
D. 一根柳条,映射着千百年来文人默默推动形成的折柳寄别这一浩荡风景,真切体现了中国文化独有的意蕴和魅力。
1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折柳相送” 的 “折” 与 “折戟沉沙” 的 “折” 读音相同,但是含义不同。
B. “头木作业” 是一个偏正结构的复合词,指的是一种特定的林业生产方式。
C. 李叔同《送别》中 “晚风拂柳” 与徐志摩笔下 “河畔金柳” 均以柳喻离愁。
D. “念念不忘” 与 “耿耿于怀” 都表达对某事物的怀念之情,感彩相同。
20.对文字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请分析文中画横线句的分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4 分)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4 分)
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诉尽盼归焦灼的叹惋,从‘伤见路边杨柳春,一重折尽一重新’ 里能体会道破离别的怅惘低吟,写满相思苦涩的悲情的诗句是‘西域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 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原文表达效果更好?(6 分)
四、写作(60 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冒险能让我们突破舒适区,收获别样的成长。然而,冒险也伴随着风险,可能会让我们遭受失败与损失。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赣州市 2024 - 2025 学年度高二期末考试语文参考答案
2025 年 6 月
1.D (A 刘勰认为文学批评需结合文辞与内容,而非 “脱离文辞展开研究”;B 材料一认为 “语文感” 退化是内外因共同导致,选项以偏概全;C 孔子 “辞达” 的核心是 “文辞达意” 强调文辞准确传达思想,而非 “文辞华丽”。)
2.D (材料二明确反对 “一成不变的完美章法”,主张 “随内容变化”,“只要…… 就” 表达有误。)
3.B (A 方言俚语是语言形式的合理运用,体现语言感与文化感,符合 “语文感”。B 文学评论应关注文本内部形式,但据此珂步涉及语言、文字或文体的分析,直接体现对形式要素的忽视,符合 “语文感” 缺失的体现。C 新结合的未涉及语言文字或文体的特征,符合 “语文感”。D 隐晦手法属于语言技巧(语言感),传统文化思考属于文化感,符合 “语文感” 内涵。所以 B 选项因忽视文学形式研究,最能体现 “语文感” 的缺失。)
4.①材料一以刘勰对 “文辞” 的重视为依据,论证 “回归文辞” 对当下文学创作与批评的重要性。
②材料二借刘勰的观点,阐述 “辞达” 需以出色写作能力为保障,为后文批判 “语文感” 退化的现象确立了理论基础。(答对一点 2 分,共 4 分)
5.①进行文辞训练,重视语言表达。学习规范的语言表达,避免语言混乱、文字不通,重塑 “语文感”,使语言表达更具文学性与艺术性。
②明确文体规范,强化结构意识。重视结构、文体等文学形式,避免文体冗杂、虚假套话,使文章有意可循,逻辑脉络清晰贯通。
③深化思想内涵,锤炼写作能力。追求立意深刻,避免内容平庸,实现 “辞” 与 “意” 的有机结合,追求 “辞达” 的理想境界。(一点 2 分,共 6 分。如有其他合理化建议,可酌情给分。)
6.D (本文侧重表达 “天人合一”“融入自然” 的哲思,与《风景谈》中 “人是自然的主人”,侧重人对自然的改造的内涵有别,二者不相同。)
7.C (全文主要运用视觉描写,如岛屿、塔、乌柏树;听觉描写,如桨声、莺啼,未明确使用触觉描写,如 “触摸”“温度” 等,选项中 “触觉” 属于无中生有。)
8.①展现了西湖的独特魅力,借此探讨了自然与人文、理性与灵性的关系。
②串联游湖与思梦,推动行文,引导读者沉浸于西湖之景。
③借以揣测西泠,强化赞叹之情,强烈表达对西湖的喜爱。
④通过对比与联想,深化主题,突出人类改造自然的创造力。(一点 2 分,共 4 分)
9.①希望自己能化身为一道彩虹,融入西海之中,成为西海美景的一部分。
②对西海景色的喜爱。表达自己对自然景色向往、沉醉与眷恋之情。
③对天人合一的追求。“化作虹” 是对摆脱世俗束缚、回归自然本真状态的渴望,象征着心灵与自然的融合。
④对精神家园的追寻。“虹” 象征着超越现实,作者渴望在西海有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获得心灵的宁静。
⑤象征对世俗的超脱。这勾勒了西海的壮美,又揭示了作者对自然灵性、诗意生活与天人合一境界的追求。(一点 2 分,共 6 分。如有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
10.BDF(“夫妇人之礼” 中 “夫妇人” 即指妇人,“夫” 为发语词,“之礼” 为 “的礼仪”,句意完整,故在 B 后断句;“精五饭酒浆” 与 “养舅姑” 为并列的妇人职责,“精” 为 “精心准备”,“五饭酒浆” 作宾语,故在 D 后断句;“养舅姑” 中 “舅姑” 为固定搭配,指公婆,故在 F 后断句;“缝衣裳而已矣” 中 “衣裳” 为复合词,中间不可断,故最终断句为:夫妇人之礼,精五饭酒浆,养舅姑,缝衣裳而已矣。)
11.A(A “乡” 通 “向”,译为 “先前”;《兰亭集序》中 “向之所欣” 的 “向” 亦为 “先前”,意思相同;B “去” 译为 “离开”;《蜀道难》中 “连峰去天不盈尺” 的 “去” 为 “距离”,意思不同;C “之” 取消句子独立性;《石钟山记》中 “石之铿然有声者” 的 “之” 为定语后置标志,用法不同。D “何以”“胡为” 均为宾语前置,句式相同。)
12.C(“若赵括为将必败” 有误;另外 “大王否认了赵括母亲这种观点” 的表述不严谨)
13.(1)现在主张在齐国不被采用,我希望远行,但母亲年老,因此感到忧愁。
(赋分点:“道”“于齐”“是以”“忧” 各 1 分。“道”,译为 “主张”“思想”;“于齐”,状语后置,“在齐国”;“是以” 即 “以是”,译为 “因此”;“忧”,形容词意动用法,译为 “感到忧愁”“感到忧虑”。)
(2)大王最终派遣他(赵括),如果他有失职,我该不会受到牵连吧?
(赋分点:“终”“遣”“不称”“得无…… 乎” 各 1 分。“终” 译为 “最终”;“遣” 译为 “派遣”;“不称”,译为 “失职”“不称职”“不能胜任”;“得无…… 乎”,固定句式,译为 “能够不…… 吗”“会不会…… 呢”“该不会…… 吧”。)
14.①孟母引导儿子遵循道义,理解儿子并鼓励他追求理想;(教子有方,懂得妇道,意思相近即可)
②柳下惠之妻理解丈夫,准确评价丈夫品德;(知书达理,明辨是非,意思相近即可)
③赵括之母了解赵括,有先见之明。(清醒理智,进谏敢言,未雨绸缪,意思相近即可)
(一点 1 分,共 3 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孟子在齐国居住时,面露忧虑之色。孟母见状问道:“你看起来忧心忡忡,为何事烦恼?” 孟子回答:“没什么。” 过了几天,孟子闲坐时叹息。孟母又问:“先前见你满面愁容,你说没事,如今为何叹息?” 孟子答道:“我听说,君子衡量自身德行而接受职位,不贪图私利接受奖赏,不贪恋荣耀俸禄。诸侯若不采纳自己的主张,就不谋求在其朝中显贵;若采纳却不任用,就不踏入其朝堂。现在主张在齐国不被采用,我希望远行,但母亲年老,因此感到忧愁。” 孟母说:“妇人的礼仪,不过是精心准备饭食酒菜,奉养公婆,缝制衣裳罢了。如今你已成年,我也老了。你去践行你的道义,我恪守我的礼仪。” 君子认为孟母懂得妇人之道。
颂曰:孟子的母亲,以礼义教化区分责任,儿子最终成就德行,成为当世楷模。
材料二:
柳下惠在鲁国为官,多次被罢黜却不离开,仍忧心百姓、拯救乱世。他的妻子说:“这不是有辱身份吗?君子有两种耻辱:国家无道却身居高官,是耻辱;国家有道却地位低贱,也是耻辱。如今身处乱世,你多次被罢黜却仍不离去,也近乎耻辱了。” 柳下惠说:“淳朴的百姓即将陷入灾难,我怎能袖手旁观!况且他人是他人,我是我,即便他人赤身露体,又怎能玷污我!” 他依然平和地与百姓相处,甘居下位。柳下惠死后,弟子们准备为他写诔文。他的妻子说:“若要颂扬先生的德行,你们不如我了解他。” 于是写下诔文:“先生从不自夸啊,先生的德行永不枯竭啊,先生诚信待人而无害于人啊……” 弟子们采纳了这篇诔文,没有改动一个字。君子认为柳下惠的妻子能光大丈夫的德行。《诗经》说:“人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他。” 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颂曰:柳下惠的妻子,贤明有文采,柳下惠死后,她为丈夫撰写诔文,陈列其德行,无人能修改一字。
材料三: 秦国攻打赵国,赵孝成王派赵括代替廉颇为将领。赵括临行前,他的母亲上书赵王说:“赵括不能担任将领。” 赵王问:“为什么?” 赵母回答:“赵括一旦做了将领,就面朝东方接受军吏拜见,军吏中没有敢抬头看他的。大王赏赐的金银布帛,他回家后全都藏起来,每天寻找可购买的良田美宅。大王以为他像他父亲吗?父子两人心思不同,志趣各异。希望不要派遣他。” 赵王说:“你不要管了,我的决定已经定下了。” 赵母说:“大王最终派遣他,如果他有失职之处,我该不会受到牵连吧?” 赵王说:“不会。” 赵括出发后,取代廉颇。三十多天后,赵军果然战败,赵括战死,军队全军覆没。赵王因赵括母亲先前有预言,最终没有诛杀她。 颂曰:赵孝成王任用赵括,代替廉颇抵御秦国;赵括母亲进献书信,预知他将使军队覆灭;她请求阻止未果,便请求仅治自己的罪;赵括战死于长平,妻子儿女得以保全。
B(“表达对世态炎凉的感慨” 不准确。词中更多是对崔徽个人悲剧的同情及往事被遗忘的怅惘,而非指向社会人情的冷暖炎凉。)
①修辞角度:运用比喻,将双眸比作被水波裁剪而成,既突出其眼神的灵动(答 “‘水’的质感” 亦可),又赋予静态画像以动态美(答 “‘剪’的动作性” 亦可),化无形为有形,具体可感。(或从比拟角度作答”,将人的双眼比作被 “水” 剪裁而成的形态,突出眼睛的清澈、灵动,直接赋予眼睛以 “水” 的透明、流动感。)②情感角度:以 “剪” 的锋利表达刺痛之意,表达了 “惊艳” 与 “哀惋” 的交织情感,强化了词人睹画思人的惆怅。(一点 3 分,共 6 分)
(1)汩余若将不及兮 恐年岁之不吾与(2)策扶老以流憩 眄庭柯以怡颜(3)拟金伐鼓下榆关 旌旆逶迤碣石间(评分标准:一空 1 分,错字、漏字、加字均不给分)
C(A 项 “蔬松” 应为 “疏松”。B 项 “家俱” 应为 “家具”。D 项 “默锲” 应为 “默契”。)
B(A 项 “折柳相送” 的 “折” 读作 “zhé”,意为 “折断”;“折戟沉沙” 的 “折” 读作 “zhé”,意为 “折断”。二者读音、含义均相同,选项表述错误。B 项 “头木作业” 中,“头木” 为修饰语,“作业” 为中心语,属于偏正结构复合词,指代特定林业生产方式(截干取木),表述正确。C 项李叔同《送别》中 “晚风拂柳” 借柳烘托离别氛围,含离愁意象;徐志摩《再别康桥》中 “河畔金柳” 主要描绘康桥景色,以柳喻 “新娘”(美好意象),而非直接喻离愁。二者意义不同,选项表述错误。D 项 “念念不忘” 指持续思念,为中性偏褒义;“耿耿于怀” 多指对不愉快的事难以释怀,含贬义。感彩不同,选项错误。)
分号将句子切分为并列的两个部分,(1 分)前后分别写送者、行者的行为和情感;(1 分)又连接画面中双方行为情感,营造出离别氛围。(1 分)分号停顿略长,可调节和舒缓语言节奏。(1 分)
①为什么送别时选择了 “柳” ②也能像柳一样 (一空 2 分,共 4 分)
①原文用排比手法(1 分),将不同诗句中 “焦灼”“怅惘”“苦涩” 三种情感并列呈现,句式整齐、节奏一致,(1 分),强化了 “折柳” 意象中蕴含的离愁别绪(1 分)。
②原文采用短句结构(1 分),每一分句独立完整,节奏明快(1 分),依次展开不同诗句的情感内涵,符合古典诗词的抒情特点(1 分)。
③原文句式一致(1 分),主语贯穿全段,段落内部逻辑紧密、文脉畅通(1 分),让读者更好感知不同诗句的情感脉络(1 分)。
④原文三句动词 “叹”“吟”“悲” 各有侧重(1 分),“叹” 含无奈,“吟” 显低回,“悲” 重哀伤(1 分),句式同中求异,暗含情感的细微变化(1 分)。(一点 3 分,共 6 分。答对 2 点即可)
23.【作文解读】这是一道题意作文,贴着材料写即可。材料围绕 “冒险” 的双重属性展开 —— 突破舒适区的成长价值与伴随的失败风险。这一矛盾本质上探讨的是 “挑战与安全”“机遇与代价” 的辩证关系,需引导考生思考如何在风险与收益间寻求平衡,体现理性思辨。
【立意分析】(一)从 “为什么要冒险” 角度分析(必要性):成长的必然路径,舒适区意味着能力固化,冒险是打破惯性、拓展人生边界的关键。
(二)从 “如何理性冒险” 角度(方法论):避免盲目冲动,冒险不等于蛮干,需结合自身能力、资源与客观条件,做好预案。坦然接受结果,注重过程价值,冒险的意义不仅在于成功,更在于尝试过程中积累的阅历与心智成长。
【拟题示例】《以勇气破局,以理性护航》《在冒险的天平上,称量成长的重量》《风险与绽放的辩证法》《在冒险中淬炼生命》《论冒险的边界与价值》
【结构建议】引论:由材料引出 “冒险是成长的双刃剑”,点明理性冒险的重要性。
本论:分论点 1:(肯定冒险的价值)冒险是突破舒适区的必由之路(必要性)
分论点 2:(看到盲目冒险的风险)盲目冒险会导致无谓损失(风险警示)
分论点 3:(指出怎么办)理性冒险需兼顾评估、准备与责任(方法论)
结论:升华主题,强调青年应怀揣勇气与理性,以冒险精神书写成长答卷。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