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师说 》课件(共51张PPT)中职语文高教版基础模块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三 《师说 》课件(共51张PPT)中职语文高教版基础模块上册

资源简介

(共51张PPT)
韩愈
师说
  1、韩愈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死后谥“文”,称“韩文公”。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作者
“文起八代之衰”,这句话是苏轼在《潮州韩文公庙碑》对韩愈的赞誉,从韩愈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其文学成就看,并非过誉之辞。
“八代”指的是(南朝):宋、齐、梁、陈、(北朝):魏、齐、周和隋, “衰”是针对八代中的骈文而言的。一个“衰”字,表达了唐宋古文家对骈文的贬斥和不满。因为两晋以后,骈文风气大盛,不分内容场合,几乎无文不骈、无语不偶,走向了形式主义歧途;内容上大多风花雪月,儿女情态,无病呻吟,趋于堕落。
  韩愈推崇儒道,反对六朝以来的骈丽文风,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领袖。提出“文以载道”“唯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主张。
著有《昌黎先生集》四十卷。他才如渊海,文思深刻,行文形式不拘,语言于朴健中见闳hóng深,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
  2、古文运动
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诸子、史传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韩愈用其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指导后进写作。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章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体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师说》可以看作提倡古文的宣言。
作者
不虚南谪八千里,
赢得江山都姓韩。
赵朴初《访韩文公祠口占》
李渊父子虽然得了天下,大唐河山也没有听说哪山哪河易姓为李,倒是韩愈一个罪臣,在海边一块蛮夷之地施政八月,这里就忽然山河易姓了。历朝历代有多少人希望不朽,或刻碑勒石,或建庙建祠,但哪一块碑哪一座庙能大过高山,永如江河呢? ——梁衡
韩愈为潮州百姓做的四件事: 1. 解放奴婢,禁止买卖人口; 2. 兴修水利,凿井修渠;
3. 兴办学校,大兴教育;
4. 祭杀鳄鱼,安顿百姓。
补充资料:
师说
说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说”是古代论说文的一种,与“论”相比较,“说”较偏重于说明(始自唐宋,明清时尤甚),而且往往带有杂文、杂感的性质;同时,“说”的内容、写法和风格较为灵活多样,所以后世对于论说文中的“说”,又有所谓“杂说”的称呼。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是古代议论、说明一类文章的总称。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一般是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
句读 (dòu ) 或不焉 (fǒu )
经传(zhuàn)近谀( yú )
老聃( dān) 传道(chuán)
李蟠( pán)苌弘 (cháng )
无少(shào)择师而教之 (jiāo)
不耻相师(xiāng)
小组讨论解决以下问题:
1、哪句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2、哪句指明了教师的职责?
3、哪些句子指出了从师的必要性?
4、哪些句子阐明了择师的标准和态度?
第一段
1、哪句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古之学者必有师。
作者要以“古之学者”为榜样来宣扬师道。
2、哪句指明了教师的职责?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从反面论述了从师的必要性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哪些句子指出了从师的必要性?
4、哪些句子阐明了择师的标准和态度?
“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是故无贵无贱, 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凡先闻道者,都可为师。
学问面前,人人平等
总结:第一自然段提出了怎样的中心论点? 从哪几个角度对中心论点进行阐释?
提出中心论点:
古之学者必有师
从师的必要性
老师的作用:传道受业解惑
人非生而知之者
择师的原则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开篇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一个基本观点(古之学者必有师)和一个重要标准(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韩愈先强调师之于人的不可或缺,把天地君亲师的师请下神坛,以为师并不是什么特殊人物,再从反面议论无师的后果。一正一反,论述了从师的必要性以及为师的职能。紧接着的议论,一口气连用了八个“吾”字,语势急促切迫,借以强化从师的标准,又为下面的议论张本。
小结
小组讨论解决以下问题:
1、作者首先提出了一个怎样的分论点?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2、这句话在行文中的作用
作者再三嗟叹,对古人从师之风的中断表示遗憾,回照篇首,带起全段,转入对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的批判,从而从反面论证第一段提出的中心论点。
第二段
3、第二自然段中“今之众人”在从师一事上存在自相矛盾的事实,这是怎样的一个事实?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习句读
惑不解
小学大遗未见其明
在对比中论证“学者必有师”的重要性
4、第二段中的“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在从师问题上分别怎样做的?这样的做法带来怎样的结局?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之,曰: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结局: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再一次通过对比论证“学者必有师”的重要性,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风气
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论证方法:对比论证
古之圣人 —— 今之众人
择师教子 —— 自身耻师
百工之人 —— 士大夫之族
对象 从师的态度 结果 论述中心
1 “今之众人” “耻学于师” “愚益愚” 通过正反对比,论证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抨击”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
“古之圣人” “从师而问” “圣益圣” 2 于其子 择师而教之 小学 于其身 耻师 大遗 3 百工之人 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智不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士大夫之族 曰师曰弟子……群聚而笑之
本文的基本内容是议论“古之学者必有师”,指出学习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并批判上层士大夫一类,耻于从师学的恶劣风气。文中三组对比议论,反复表达的观点始终是“学者必有师”。韩愈为什么要大谈“师”呢?原来他的“师”还有其独特的含义。既不专指国子监的教师,也不专指私塾蒙师。而是泛指当今社会只要能“传道受业解惑”的人。韩愈正以是这样的人相标榜,自命为一个传道的古文家,由是以好为人师著称于当时。
小 结
小组讨论解决以下问题:
1、作者用孔子的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
(本段分论点)
圣人无常师。
2、本段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 引用论证。
3、孔子的例子,意在证明怎样的观点?
“学者必有师”。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古之圣人-------从师而问”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第三段
5、第三自然段举出备受封建文人推崇的孔子的例子,意在证明怎样的观点?
孔子事例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
证明观点
“学者必有师”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
说明谁可为师
分论点:圣人无常师
小结
韩愈的“古之学者必有师”等语,明确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提出了全新的师道观。他突破了教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局限,将其扩大至“传道、受业、解惑”,这在当时是了不起的进步。针对“士大夫之族”的门第观念,他定出择师的标准,“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并推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进步的观点。他还针砭了上层社会只看门第高低,不重真才实学的时弊。
说明写作缘由
分论点:不拘于时行古道
可以总结为三个原因:
李蟠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他不拘于时,学于余
能行古道
一代文学宗师为什么要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写下这一篇流芳千古的名篇佳作——《师说》?
第四段
提出中心论点,阐述师的作用和择师的标准
(一段)
(二段)
批判当时的坏风气
(三段)
1、中心论点
2、师的作用
3、择师的标准
1、古今对比(纵比)
2、自己与 孩子对比
3、巫医、乐师等与士大夫对比
(自比)
(横比)
以孔子为例,论证从师的正确态度
(四段)
交代写作的缘由,委婉发出倡议:好古文,行古道!
正面、事例论证
立论:
反面论证:
正面论证:
从师的必要
择师的标准
批判耻于从师
师生关系与师道关系
(能者为师)


老师的职责



论证方式
作者概括而全面地提出了老师的职责。强调学而知之,必须从师学习,能者为师,不耻下问,尊重老师,奖励后学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本文讲了许多从师的道理,哪些对我们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拓展延伸
1200多年过去了,今天我们身边还有很多人在重复着唐人同样的错误,社会上不尊重教师的现象比比皆是:家长袒护孩子,辱骂老师;学生课堂和老师顶嘴甚至围攻老师;学生在路上碰见老师却形同陌路……,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篇文章何尝不是写给今天的我们的呢?
教师的地位
教师象把盐,吃着有点咸,
家家离不了,就是不值钱。
一等教师是领导,吃喝玩乐到处跑。
二等教师管后勤,轻轻松松好做人。
三等教师体音美,上班还能喝茶水。
四等教师史地生,周末还能去踏青。
五等教师语数外,比比看谁死得快。
六等教师班主任,当场死亡无人问。
写作练习:学习运用本文的论证方法,从下列二题中选作一题,写一篇议论文,要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有力。
①小议不耻相师。
②论“尊师重教”。
作业
背诵线索提示:
观 点: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 之 责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求知规律(“人非生而知之”)
—择师标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三组对比(古圣人从师,今众人耻学;其身耻师、
替子择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士
大夫之族”)
—新师道观(“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写作缘由。
朗读并试背全文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韩愈治学名联
业精于勤,荒于嬉,
行成于思,毁于随。
——《进学解》
文言常识
(古)泛指求学的人;读书人。(今)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古)特殊指示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译为㈠用来……办法(方式、工具、依据等);㈡……的原因(或缘由)。(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古之学者必有师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古今异义词
(古)①小的方面;②一般指研究文字、训诂、音韵的学问。 (今)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古)句子停顿的地方。(今)看字发出声音。
(古)一般人、普通人。(今)许多的人。
古今异义词
小学而大遗
句读之不知
今之众人
1、古之学者必有师
2、吾师道也
3、吾从而师之
4、师道之不传
5、巫医乐师百工
6、齐师伐我
名,老师
动,学习
意动,以…为师
动,从师
名,有专门技艺的人
名,军队
一词多义

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2、传道受业解惑也
3、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4、朔气传金柝
5、舍相如广成传舍
动,流传
动,传授
名,解释经的书
动,传递,传送
名,客舍
一词多义

1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2 、吾师道也
3 、道相似也
4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5 、余嘉其能行古道
6 、策之不以其道
一词多义
道理
道理
道德学问
风尚
风尚
规律

一词多义
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3、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4、句读之不知
5、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6、君将哀而生之乎
7、蚓无爪牙之利
8、吾欲之南海
代,子
代,这类
助,取消独立性
助,提宾标志
代,代“六艺经传”
代,我
助,定语后置的标志
动,到、往

我之谓也
1、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
2、复指,作主语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
作兼语 余嘉其能行古道(他)
作定语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
“其”
课文中出现17次,用法如下:
1、作代词,有四种情况
1、表猜测
其皆出于此乎(大概)
2、表反问
其可怪也欤(加强反问语气)
2、作语气副词,有两种情况
虚词总结归纳
人非生而知之者
惑而不从师
而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
则群聚而笑之
如是而已
连词,表承接
连词,表修饰
连词,表转折
与“已”连用,表陈述语气
连词,表并列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而耻学于师
于 于其身也
其皆出于此乎
不拘于时
介词 在、 比
介词 向
介词 对于
介词 在、从
介词 ,表被动,被
判断句
被动句
①不拘于时
①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③吾师道也
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⑤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者也

特殊句式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宾语前置句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状语后置句
①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②而耻学于师
③师不必贤于弟子
④学于余




省略句
①吾从(之)而师之
名句默写
1.韩愈在《师说》中指出: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味的原因是,“古之圣人”“ ”,而“今之众人”“ ”。
2.韩愈《师说》引用古代圣人从师学习的经历,阐明老师和弟子的区别在于“ , ”。
3.在《师说》中,韩愈用“ , ”两句阐明了师生懂得道理有先有后,技能各有研究与擅长的主张。
4.《师说》中提到,士大夫之族嘲笑“日师日弟子云者”的理由是:“ , 。”
5.荀子《劝学》中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 , 的观点相同。
6,韩愈《师说》在阐述师生关系时,以“ , ”来说明学识有早晚,能力各有所长的师生观。
7,韩愈在《师说》中诠释了一种全新的师生关系,这两句话是:“ , 。
8.韩愈在《师说》中明确说明了从师的标准是:“ , 。”
9.韩愈《师说》中的“师”有其独特含义,他认为“ , ”这样的启蒙教不是自己所说的“师”。
10.韩愈在《师说》中用“ ,
两句指出了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原因。
11、文中阐明老师职责的句子: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12、以孔子为例,指出古代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广泛学习,重视师道的事迹,进一步阐明从师的必要性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的语句是: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13.韩愈在《师说》中阐明老师的作用,并为后人广泛应用的名句是: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14.韩愈写《师说》体现了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创作主张。表现针砭时弊的写作目的,除此而外,他还有一个具体的写作目的就是:“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15.《师说》中,韩愈指出“ , ”不是他所说的能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
16.《师说》中,韩愈以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直接点明自己的态度,认为这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 , ”。
17.韩愈在《师说》中用“ , ”两句分析人们在学习中存在很多疑难问题的原因,并深深叹息。
18.韩愈在《师说》中运用对比手法解释了古代圣人和时下一般人有巨大差距的原因。“古之圣人”才智超出一般人很多,“ ”;“今之众人”才智低于圣人很多,“ ”。
19.韩愈在《师说》中写了世人在对待从师学习的问题上对其子和对自身的不同态度:对其子“ ”,对自身“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