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暑假预习》每日一练 7知识梳理1、功率:单位时间里完成的功叫做功率。是反映做功快慢的量(即表示能量转化快慢的量);公式可表示为P= W/t。2、在国际单位制中,功率的单位是瓦特,简称瓦,符号为W。1瓦=1焦/秒。在实际应用中还常用千瓦( kW )、兆瓦( MW )作为功率的单位。1千瓦=1000瓦,1兆瓦=106瓦。3、物理意义:某小轿车功率为66kW,它表示:小轿车每秒钟做66000J的功。4、功率的推导公式P = Fv①当物体在力F的作用下,以速度v沿力的方向做直线运动时,力F做功的功率可以表示为: ,即功率的大小等于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与物体速度的乘积;②应用P= Fv进行计算时,力的单位为牛(N),速度的单位为米每秒(m/s),这样计算出来的功率的单位才是瓦(W);③应用:驾驶功率一定的机车,有经验的司机在上坡时总要换用低挡来减速行驶。根据P= Fv可知,当功率P一定时,减小车速v,可增大牵引力F,这样更容易上坡。6、功和功率的辨析 功 功 率概 念 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物理意义 表示力做功的多少 表示力做功的快慢决定因素 功由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决定 功率由功和时间决定计算公式 W=Fs P=W/t单 位 功的单位是焦耳(J) 功率的单位是瓦特(W)7、 比较做功的快慢(1)若做功相同,比较做功的时间,所用时间越短做功越快,功率越大。(2)若做功时间相同,比较做功的多少,做功越多做功越快,功率越大。(3)若做功的多少和所用时间都不相同,则通过计算(做功的多少与做功所用时间的比值)进行比较。考点专练1、判断(1)做功越多,做功越快(×); (2)功率越大,做功时间越短(×);(3)功率越大,做功越快(×); (4)做功越快,功率越大(×);(5)时间一定时,做功越多,功率越大,做功越快(√);(6)时间一定时,功率越大,做功越快,做功越多(√);(7)功表示做功的多少,功率表示做功的快慢(√)。2、下列有关功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踢出去的足球在草皮上滚动的过程中,人的踢力对球做了功B.小车在水平桌面上运动,小车受到的重力做了功C.功率小的机械做功一定慢D.作用在物体上的力越大,力对物体做的功就一定越多【答案】C【解析】A.踢出去的足球,在水平地面上滚动,是由于惯性,此时人对球没有力的作用,因此踢力对足球没有做功,故A错误;B.小车在水平桌面上运动,小车受到的重力与运动方向垂直,故小车受到的重力不做功,故B错误;C.用功率来表示物体做功的快慢,功率小的机械做功一定慢,故C正确;D.若物体在力的方向上没有通过距离,则没有做功,故D错误。故选C。如图所示,完全相同的两个物块A、B同时从同高度而长度不同的光滑斜面由静止开始自由滑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两物块从斜面顶点到各自斜面底部的时间:tA=tBB.两物块从斜面顶点到各自斜面底部时的瞬时速度:vA=vBC.两物块从斜面顶点到各自斜面底部重力做功:WA>WBD.两物块从斜面顶点到各自斜面底部重力做功的功率:PA=PB【答案】B【解析】A.两物块下滑时,都做加速运动,A的坡度缓、距离长,加速度小,所以到达底部所用的时间长,即故A错误;B.两物块下滑,都是重力做功,从重力势能全部转化为动能,所以最终到达斜面底端时动能相同,因此两物块从斜面顶点到各自斜面底部时的瞬时速度故B正确;C.两物块从斜面顶点到各自斜面底部,下降的高度相同,由可知,重力做功故C错误;D.由公式得,两物块做功相同,所用时间不同,因此,两物块从斜面顶点到各自斜面底部重力做功的功率不同,故D错误。4、如图所示为四旋翼无人机,下方悬挂着一个质量为0.1千克的摄像机。在10秒内无人机从地面匀速竖直上升了20米,然后边摄像边斜向上匀速飞行了30秒,仪表盘上显示离地高度为36米。无人机前10秒对摄像机所做的功为 焦,整个过程中,无人机克服摄像机重力做功的功率为 瓦。【答案】20;0.9【解析】功是力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一段距离;功率形容做功的快慢,是指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解答】 无人机前10秒对摄像机所做的功=Gh=mgh=0.1kg×10N/kg×20m=20J ;整个过程中无人机所做的功=Gh=mgh=0.1kg×10N/kg×36m=36J;P=W/t=36J /40s=0.9w;故答案为:20、0.9重2牛的物体A挂于弹簧测力计下,分别做图甲、乙所示的匀速直线运动,运动的速度V1=0.1m/s,V2=0.2m/s,物体A沿速度方向均运动了0.5米。(不考虑空气阻力)(1)图甲中弹簧测力计对A做功为 焦;(2)图乙中弹簧测力计对A做功的功率为 瓦;【答案】(1)1 (2)0.4【解析】(1)根据W=Gh计算甲中测力计做的功;(2)根据P=Fv计算图乙中测力计对A做功的功率。【解答】(1)图甲中弹簧测力计对A做功为:W=Gh=2N×0.5m=1J;(2)图乙中弹簧测力计对A做功的功率P=Fv=Gv2=2N×0.2m/s=0.4W。6、在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小明用水平拉力F拉动木块使其在水平桌面上沿直线运动,当所用拉力大小为时,木块的运动图像如图甲所示;当所用拉力大小为时,木块的运动图像如图乙所示,则 ;若拉力做功的功率分别为、,则 。(以上两空均选填“>”“<”或“=”) 【答案】 = <【解析】[1][2]由图甲可知,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大小为由图乙可知,物体的速度保持不变,即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大小为,因为两次都是匀速直线运动,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可知,推力都等于摩擦力,物体对地面的压力不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变,则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不变,故受到的水平推力为。已知,由可得,两次推力的功率。《暑假预习》每日一练 8知识梳理1、杠杆定义: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做杠杆。对“ 硬棒 ”的理解:“硬棒”不一定是棒,而是泛指有一定长度,能在外力作用下不发生弯曲、伸缩等形变的物体;杠杆可以是直的,也可以是弯曲的。2、杠杆的五要素五要素 物理含义支点 杠杆绕着转动的点,用“O”表示动力 使杠杆转动的力,用“F ”表示阻力 阻碍杠杆转动的力,用“F ”表示动力臂 从支点O到动力F 作用线的距离,用“L1”表示阻力臂 从支点O到阻力F 作用线的距离,用“ L2”表示支点在两力的作用点之间时,两力的方向指向杠杆同一边,当支点在两力作用点之外,两力方向指向杠杆两边。3、力臂的画法要正确画出杠杆上各力的力臂,首先要明确力臂的概念——力臂是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这是解决杠杆问题的关键。通常按下述步骤即可画出力臂:(1)在杠杆的示意图上,确定支点O,如图所示。(2)画好动力作用线及阻力作用线,有时需要用虚线将力的作用线延长。(3)从支点O向力的作用线引垂线,要画出垂足,则从支点到垂足的距离就是力臂,力臂用实线表示并用大括号勾出,在旁边标上字母L1或L2,分别表示动力臂或阻力臂。4、可以用简单的顺口溜记住:先找点,后延线,过支点,引垂线。考点专练1、建筑工人用独轮车搬运砖头,如图所示。推车时人手向上的作用力小于车厢和砖头的总重力,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以轮子轴心为支点,动力臂大于阻力臂 B.以轮子轴心为支点,动力臂小于阻力臂C.以人手握车杆的点为支点,动力臂大于阻力臂 D.以人手握车杆的点为支点,动力臂小于阻力臂【答案】A【解析】建筑工人用独轮车搬运砖头时,独轮车绕轮子轴心转动,则支点是轮子轴心,人手向上的作用力是动力,车厢和砖头的总重力是阻力;已知推车时人手向上的作用力小于车厢和砖头的总重力,即动力小于阻力,所以,根据杠杆平衡条件知道,动力臂大于阻力臂,故A正确,BCD错误。2、图甲所示筷子盒在A处施加向下的力时,筷子会从出口滚出。用白圈表示筷子的横截面,忽略筷子的压力,则以下能正确表示按下A处时杠杆示意图的是( )A.B.C.D.【答案】A【解析】筷子会从出口滚出,说明内部的筷子受到向上的力,根据杠杆平衡的原理可知外部在A处施加的力方向向下,支点在杠杆的最左侧,所以阻力的方向是向上的。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3、长期低头会对颈部肌肉造成损伤,图中A点为头部重力作用点,B点为颈部肌肉受力点,下列能正确表示人低头时杠杆示意图是( )A. B.C.D. 【答案】B【解析】由题意知,头部重力方向是竖直向下,颈部肌肉拉力的方向应垂直于OB向下,如图所示: 故选B。4、如图所示为液压检修车示意图,OB为起重臂,下列是同学们课堂上画的起重臂的动力臂和阻力臂,其中正确的是( )A. B. C. D. 【答案】A【解析】力臂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画力臂的一般步骤为:先找出支点,再过支点作力的作用线的虚垂线,最后同表示力臂的字母表示出所画的力臂,故吊臂上的动力F1的力臂l1,和阻力F2的力臂l2,如图所示 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暑假预习》每日一练 7知识梳理1、功率:单位时间里完成的功叫做 。是反映做功 的量(即表示能量转化快慢的量);公式可表示为 。2、在国际单位制中,功率的单位是 ,简称 ,符号为 。1瓦=1 。在实际应用中还常用千瓦( kW )、兆瓦( MW )作为功率的单位。1千瓦= 瓦,1兆瓦= 瓦。3、物理意义:某小轿车功率为66kW,它表示:4、功率的推导公式P =①当物体在力F的作用下,以速度v沿力的方向做直线运动时,力F做功的功率可以表示为: ,即功率的大小等于作用在 与 ;②应用P= Fv进行计算时,力的单位为 ,速度的单位为 ,这样计算出来的功率的单位才是 ;③应用:驾驶功率一定的机车,有经验的司机在上坡时总要换用 来减速行驶。根据P= Fv可知,当功率P一定时,减小 ,可增大牵 ,这样更容易上坡。6、功和功率的辨析 功 功 率概 念 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物理意义 表示力做功的 表示力做功的决定因素 功由 决定 功率由 和 决定计算公式 W= P=单 位 功的单位是 功率的单位是7、 比较做功的快慢(1)若做功相同,比较做功的 ,所用时间越短做功越 ,功率越 。(2)若做功时间相同,比较做功的 ,做功越多做功越 ,功率越 。(3)若做功的多少和所用时间都不相同,则通过计算( 与做功所用 比值)进行比较。考点专练1、判断(1)做功越多,做功越快( );(2)功率越大,做功时间越短( );(3)功率越大,做功越快( );(4)做功越快,功率越大( );(5)时间一定时,做功越多,功率越大,做功越快( );(6)时间一定时,功率越大,做功越快,做功越多( );(7)功表示做功的多少,功率表示做功的快慢( )。2、下列有关功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踢出去的足球在草皮上滚动的过程中,人的踢力对球做了功B.小车在水平桌面上运动,小车受到的重力做了功C.功率小的机械做功一定慢D.作用在物体上的力越大,力对物体做的功就一定越多如图所示,完全相同的两个物块A、B同时从同高度而长度不同的光滑斜面由静止开始自由滑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两物块从斜面顶点到各自斜面底部的时间:tA=tBB.两物块从斜面顶点到各自斜面底部时的瞬时速度:vA=vBC.两物块从斜面顶点到各自斜面底部重力做功:WA>WBD.两物块从斜面顶点到各自斜面底部重力做功的功率:PA=PB4、如图所示为四旋翼无人机,下方悬挂着一个质量为0.1千克的摄像机。在10秒内无人机从地面匀速竖直上升了20米,然后边摄像边斜向上匀速飞行了30秒,仪表盘上显示离地高度为36米。无人机前10秒对摄像机所做的功为 焦,整个过程中,无 人机克服摄像机重力做功的功率为 瓦。重2牛的物体A挂于弹簧测力计下,分别做图甲、乙所示的匀速直线运动,运动的速度V1=0.1m/s, V2=0.2m/s,物体A沿速度方向均运动了0.5米。(不考虑空气阻力)(1)图甲中弹簧测力计对A做功为 焦;(2)图乙中弹簧测力计对A做功的功率为 瓦;6、在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小明用水平拉力F拉动木块使其在水平桌面上沿直线运动,当所用拉力大小为时,木块的运动图像如图甲所示;当所用拉力大小为时,木块的运动图像如图乙所示,则 ;若拉力做功的功率分别为、,则 。(以上两空均选填“>”“<”或“=”) 《暑假预习》每日一练 8知识梳理1、杠杆定义:在 下能绕 转动的 ,叫做 。对“ 硬棒 ”的理解:“硬棒”不一定是棒,而是泛指有一定长度,能在外力作用下不发生弯曲、伸缩等形变的物体;杠杆可以是 的,也可以是 的。2、杠杆的五要素五要素 物理含义杠杆绕着转动的点,用“O”表示使杠杆转动的力,用“F ”表示阻碍杠杆转动的力,用“F ”表示从支点O到动力F 作用线的距离,用“L1”表示从支点O到阻力F 作用线的距离,用“ L2”表示支点在两力的作用点之间时,两力的方向指向杠杆同一边,当支点在两力作用点之外,两力方向指向杠杆两边。3、力臂的画法要正确画出杠杆上各力的力臂,首先要明确力臂的概念——力臂是从 到 的距离,这是解决杠杆问题的关键。通常按下述步骤即可画出力臂:(1)在杠杆的示意图上,确定 ,如图所示。(2)画好动力作用线及阻力作用线,有时需要用虚线将力的作用线延长。(3)从支点O向力的作用线引 ,要画出 ,则从支点到垂足的距离就是 ,力臂用实线表示并用大括号勾出,在旁边标上字母L1或L2,分别表示动力臂或阻力臂。4、可以用简单的顺口溜记住: 。考点专练1、建筑工人用独轮车搬运砖头,如图所示。推车时人手向上的作用力小于车厢和砖头的总重力,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以轮子轴心为支点,动力臂大于阻力臂B.以轮子轴心为支点,动力臂小于阻力臂C.以人手握车杆的点为支点,动力臂大于阻力臂D.以人手握车杆的点为支点,动力臂小于阻力臂2、图甲所示筷子盒在A处施加向下的力时,筷子会从出口滚出。用白圈表示筷子的横截面,忽略筷子的压力,则以下能正确表示按下A处时杠杆示意图的是( )A. B.C. D.3、长期低头会对颈部肌肉造成损伤,图中A点为头部重力作用点,B点为颈部肌肉受力点,下列能正确表示人低头时杠杆示意图是( )A. B.C.D. 4、如图所示为液压检修车示意图,OB为起重臂,下列是同学们课堂上画的起重臂的动力臂和阻力臂,其中正确的是( )A. B. C. D.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九年级暑假每日一练第三章合集(7-8天)-2025-2026学年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科学(原卷版).docx 九年级暑假每日一练第三章合集(7-8天)-2025-2026学年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科学(解析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