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九江市2024-2025 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西省九江市2024-2025 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江西省九江市2024-2025 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已的准考证号、姓名填写在答题卡上。考生要认真核对答题卡上粘贴的条形码的“准考证号、姓名、考试科目”与考生本人准考证号、姓名是否一致。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监考员将试题卷、答题卡一并收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在这里我们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木叶”是什么呢 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需
要多加说明的,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
首先我们似乎应该研究一下,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 也就是说,都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 自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的诗人们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木”仿佛本身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它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 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荫的联想。所谓“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
“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然则“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为它们之间太多的一致,“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习于用单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汇了。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闩、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这里带着“木”字的更为普遍的性格。尽管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的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惑宰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它不同于“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
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中的黄叶,因为那黄叶还是静静地长满在一树上,在那蒙蒙的雨中,它虽然是具有“木叶”微黄的颜色,却没有“木叶”的干燥之感,因此也就缺少那飘零之意。“木叶”所以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这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
“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摘编自林庚《说“木叶”》)
材料二:
是不是像林先生所说:“木”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呢 大量的古诗证明“木”与秋天似乎并无必然联系。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描述的“木欣欣以向荣”,就是指春夏季枝叶繁茂的树。李白的《梁园吟》写道:“荒城虚照碧山月,古木尽入苍梧云。”其中的“木”就是写夏季高大茂盛的树。还有杜甫有名的诗句“城春草木深”《春望》)及韦应物的“春深草木稠”(《游灵岩寺》,写的都是春天长势挺拔、生机盎然的树,但都未用“树”而用“木”。
另一方面,是不是像林先生所说:“树”就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荫的联想呢 其实也不然。“树”也常常被古诗人用来描写枝干枯秃、少叶或无叶的疏朗的形象的,比如杜甫写深秋景色的诗句“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送韩十四江东觑省》);马戴的诗句“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漏上秋居》),用的却是“树”。李白的有些诗也是如此,如“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灞陵行送别》),“霜落荆门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秋下荆门》),“乌鸾啄人肠,衔飞上挂枯树枝”(《战城南》);而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秋思》)则更是众所周知的了。
至于古人为何喜欢用“木叶”或“落木”而不用“树叶”呢 笔者认为可以这样解释:“木”“落”“叶”在古代汉语中都是入声字,入声是一个短促的调子,“木叶”或“落木”读起来朗朗上口,有种掷地有声的铿锵的韵律美。还有可能是因为“木”字在书面语中用得较多。“树”字在口语中用得较多,“木叶”比“树叶”庄重些。更为重要的是,“木叶”最初出现于屈原作品中,“诗骚”向来被奉为经典,加上“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一句,优美动人,意境浑然,被誉为“千古言秋之祖”(胡应麟语),“木叶”也便成为一个意味深厚的意象原型了。后人写诗文用“木叶”,不仅显得古雅,而且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内涵。
(摘编自李睿《也说“木叶”》)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材料一认为“木”的暗示性使其成为诗歌中独特的意象,如“木叶”能引发落叶、微黄等联想。
B.材料二指出“木”与秋天无必然联系,并举陶渊明“木欣欣以向荣”为例,说明“木”也可指春夏之树。
C.材料一认为“树”与“叶”因形象一致,导致“树叶”在古诗中少见,而“木叶”因暗示性成为经典意象。
D.材料二认为古人用“木叶”而非“树叶”,是因“木叶”更符合口语习惯,且“树”字缺乏庄重感。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林庚认为“木”暗示落叶和干燥感,李睿则完全否认“木”与秋天的关联,强调其音韵美。
B.“木”的暗示性源于其作为“树”概念时的潜在联想,如树干、褐色等,与“叶”形成疏离。
C.杜甫“城春草木深”中的“木”描写春景,与材料一中“木”专属秋天的观点矛盾,支持李睿的质疑。
D.材料一和材料二均认为“木叶”成为经典意象,是因屈原诗句的深远影响及后人对文化内涵的追求。
3.下列诗句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B.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志南《绝句》)
C.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曹植《野田黄雀行》)
D.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4.材料一与材料二对“木”作为诗歌意象的解读有何根本分歧 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4分)
5.王维《山中》诗云:“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有人认为若将“红叶稀”改为“木叶稀”效果更佳,有人认为原句效果更佳,你认为哪个效果更佳,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节选)
话说当日林冲正闲走间,忽然背后人叫。回头看时,却认得是酒生儿李小二。当初在东京时,多得林冲看顾;后来不合偷了店主人钱财,被捉住了,要送官司问罪,又得林冲主张陪话,救了他免送官司,又与他陪了些钱财,方得脱免。不想今日却在这里撞见。林冲指着脸上道:“我因恶了高太尉,生事陷害,受了一场官司,刺配到这里。如今叫我管天王堂,未知久后如何。不想今日在此见你。”李小二就请林冲到家里面坐定,叫妻子出来拜了恩人。两口儿欢喜道:“我夫妻二人正没个亲券,今日得恩人到来,便是从天降下。”“林冲道:我是罪囚,恐怕玷辱你夫妻两个。”李小二道:“谁不知恩人大名 休恁地说。但有衣服,便拿来家里浆洗缝补。”当时管待林冲酒食,至夜送回天王堂。
……
李小二应了,自来门首叫老婆道:“大姐,这两个人来得不尴尬。”老婆道:“怎么的不尴尬 ”小二道:“这两个人,语言声音是东京人,初时又不认得管营,向后我将按酒入去,只听得差拨口里呐出一句‘高太尉’三个字来。这人莫不与林教头身上有些干碍 我自在门前理会,你且去阁子背后听说甚么。”便入去听了一个时辰,出来说道:“他那三四个交头接耳说话,正不听得说甚么。只见那一个军官模样的人去伴当怀里取出一帕子物事递与管营和差拨。帕子里面的莫不是金银 只听差拨口里说道:‘都在我身上,好歹要结果了他性命。’
再说林冲踏着那瑞雪,迎着北风,飞也似奔到草场门口,开了锁,入内看时,只叫得苦。原来天理昭然,佑护善人义士,因这场大雪,救了林冲的性命:那两间草厅已被雪压倒了。林冲寻思:“怎地好 ”放下花枪、葫芦在雪里;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搬开破壁子,探半身入去摸时,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林冲把手床上摸时,只拽得一条絮被。林冲钻将出来,见天色黑了,寻思:“又没打火处,怎生安排 ”想起离了这半里路上有个古庙,可以安身:“我且去那里宿一夜。等到天明,却做理会。”把被卷了,花枪挑着酒葫芦,依旧把门拽上,锁了,望那庙里来。入得庙门,再把门掩上。旁边止有一块大石头,拨将过来靠了门。入得里面看时,殿上塑着一尊金
甲山神,两边一个判官,一个小鬼,侧边推着一堆纸。团团看来,又没邻舍,又无庙主。林冲把枪和酒葫芦放在纸堆上,将那条絮被放开,先取下毡笠子,把身上雪都抖了,把上盖白布衫脱将下来,早有五分湿了,和毡笠放供桌上。把被扯来盖了半截下身,却把葫芦冷酒提来,慢慢地吃,就将怀中牛肉下酒。
……
林冲听那三个人时,一个是差拨,一个是陆虞候,一个是富安。自思道:“天可怜见林冲!若不是倒了草厅,我准定被这厮们烧死了!”轻轻把石头掇开,挺着花枪,左手拽开庙门,大喝一声:“泼贼那里去!”三个人都急要走时,惊得呆了,正走不动。林冲举手,胳察的一枪,先搠倒差拨。陆虞候叫声“饶命!”吓得慌了手脚,走不动。那富安走不到十来步,被林冲赶上,后心只一枪,又搠倒了。翻身回来,陆虞候却才行得三四步,林冲喝声道:“奸贼!你待那里去!”劈胸只一提,丢翻在雪地上,把枪搠在地里,用脚踏住胸脯,身边取出那口刀来,便去陆谦脸上阁着,喝道:“泼贼!我自来又和你无甚么冤仇,你如何这等害我!正是‘杀人可恕,情理难容’!”陆虞候告道:“不干小人事;太尉差遣,不敢不来。”林冲骂道:“奸贼,我与你自幼相交,今日倒来害我!怎不干你事 且吃我一刀!”把陆谦上身衣服扯开,把尖刀向心窝里只一剜,七窍迸出血来,将心肝提在手里。回头看时,差拨正爬将起来要走,林冲按住喝道:“你这厮原来也恁的歹,且吃我一刀!”又早把头割下来,挑在枪上。回来把富安、陆谦头都割下来,把尖刀插了,将三个人头发结做一处,提入庙里来,都摆在山神面前供桌上。再穿了白布衫,系了搭膊,把毡笠子带上,将葫芦里冷酒都吃尽了。被与葫芦都丢了不要,提了枪,便出庙门投东去。
文本二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小说、戏剧统称传奇。《水浒传》等诸多小说的传奇性,正是传统审美意识在小说艺术中的突出特征。所谓的传奇性就意味着艺术在对生活的把握中,摒弃了那些平凡的素材,而是撷取了那些富于戏剧性的、跌宕多姿的生活,增强了人物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地位,并以巧合的形态显现。它总是通过曲折复杂的故事情节表现生活中特异事件。《水浒传》中,鲁智深的故事,是通过三拳打死镇关西、火烧瓦罐寺、倒拔垂杨柳等一连串惊人的情节,来描绘这位英雄人物不平凡的经历和英雄性格的。作者正是这样把英雄人物放在矛盾冲突的焦点上,通过曲折复杂的故事,环环紧扣,逐步把他们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叙述出来;而英雄好汉丰富的性格特征也在这一过程中被鲜明地揭示出来。
(摘编自宁宗一《浅谈〈水浒传>的民族审美风格》)
6.下列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小二夫妻偷听时“不听得说甚么”,却通过“帕子物事”和“结果性命”等细节推动情节发展,为后文埋下伏笔。
B.林冲在草场发现草厅倒塌后,仍仔细检查火盆,这一动作既体现其谨慎性格,也暗示大火并非由他疏忽引发。
C.选段中“白布衫早有五分湿了”“雪水浸灭火种”等描写,直接渲染了风雪的猛烈,暗示环境对情节发展的关键作用。
D.林冲手刃仇敌后,将三人头颅供奉山神,既表现其反抗的决绝,也暗含对“天道正义”的传统信仰。
7.下列与选段相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林冲与《祝福》中的祥林嫂同为社会底层人物,但前者最终觉醒反抗,后者却屈服于命运体现了不同作者的价值取向。
B.李小二夫妇对林冲的救助,与《促织》中成名对蟋蟀的照料相似,均以平凡人的坚持反衬社会压迫的残酷。
C.林冲在山神庙手刃仇敌的情节,与《雷雨》中周朴园与鲁侍萍相认的“巧合”异曲同工,但前者的艺术张力更强烈。
D.林冲从隐忍到反抗的转变,与《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别里科夫的顽固守旧,均反映了社会环境对人物性格有重大影响。
8.小说开头写林冲与李小二沧州相遇并回忆往事,看似平淡,实则暗藏匠心。请结合文本分析其作用。(4 分)
9.结合文本二对“传奇性”艺术特征的阐述,具体分析文本一中的情节如何体现“传奇性”的艺术特征。(6分)
二、古诗文阅读(39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 题。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 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 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10.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必固其根本 固:使……稳固
B.能克终者盖寡 克:能够
C.虽董之以严刑 董:督察
D.简能而任之 简:简单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①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B.①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②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六国论》)
C.①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时 ②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
D.①则思慎始而敬终
旦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作类比,得出“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结论,浅显易懂。
B.作者认为历代帝王在创业时大多能做到“殷忧而道著”,但在守业时却往往“功成而德衰”,原因在于他们得天下后便“纵情以傲物”。
C.“十思”内容涵盖戒骄躁、戒奢靡、广纳谏、正赏罚等多个方面,不仅是对君主个人修养的 要求,更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具体策略,层层递进,逻辑严密。
D.全文以“思”为核心,着重从“思安”“思危”“思治”三个角度展开论述,直接批评了唐太宗执政后期好大喜功、贪图享乐的行为,体现了魏征敢于直谏的品格。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 (4分)
(2)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4分)
14.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请简要分析。(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稚子弄冰
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稚子金盆脱晓冰”中“脱”字生动形象,写出儿童晨起从金属盆中取出冻结冰块的动作,充满生活趣味。
B.次句“彩丝穿取当银钲”,儿童用彩丝穿起冰块当作银钲,体现其天真烂漫的想象力和对游戏的专注。
C.第三句“敲成玉磬穿林响”以听觉描写为主,将冰块敲击声比作玉磬之声,突出声音的清脆悦耳,营造出静谧的林中氛围。
D.尾句“忽作玻璃碎地声”笔锋一转,写冰块突然碎裂落地的声音,既呼应前文的“敲”,又暗含儿童由喜悦到懊恼的情绪变化。
16.这首诗是如何表现“童趣”的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
17.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0分)
(1)《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公西华认为自己能力不足仍需要学习,在宗庙祭祀、诸侯会盟这方面,他的志向是“ , ”。
(2)《阿房宫赋》中以一连串的排比夸张表现阿房宫的奢华,如写架起房梁的椽子“ ”,嘈杂的音声“_____ ”。
(3)在《六国论》中,苏洵感慨道,六国若能用赂秦之地“ ”用事秦之心“ ”,合力抗秦,则秦国也会担心地吃饭也难以下咽。
(4)杜甫在《登岳阳楼》中由个人身世转写国事危难,感伤涕零的诗句是“_ , ”。
(5)唐朝诗人杜牧曾在《台城曲》中讽刺说:“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的“__________, ”就是用这个典故表达亡国之恨的。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8~22题。
乙巳蛇年春晚以“巳巳如意,生生不息”为主题。在饱含喜庆美满的家国祝福中与全球华
人见面。看到2025年总台春晚主标识和主题,除了感受到扑面的年味,你有没有被中式美学狠
狠惊艳一把
(甲),象征着阳气已出,阴气已藏。①主标识将甲骨文中的“已”字巧妙变化为“灵蛇吐信”造形,再对称反转拼和,形成“巳巳”并肩之态。设计者大胆运用了方形和圆形的线条,对主标识进行了图案化的处理,以中国书法最原始的“巳”字造型设计,将蛇灵动飞舞的元素运用其中,反映出中国文宇再创造的审美精神。
“巳”字亦字亦纹,将两个“巳”字对称摆放也暗合了如意的形象特征。如此“纹创”,让人眼前一亮。利用传统文字与如意纹样演变成的现代标识设计不仅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更展现了现代设计的创新精神。
春晚“巳巳如意”的主题,蕴含着美好祝福的“谐音梗”。“巳巳如意”谐音“事事如意”。②
从主标识“巳”到“事事如意”这种巧妙的创意链接,渲染出“欢乐吉祥、喜气洋洋”这一独具中国
年味儿的佳节。另外,主标识的线条巧妙地融入了符号,通过设计中的二方连续、四方连续,延展出无限的可能性,无限循环,象征着生生不息。在疫情后时代,全球都在思考“人与自然如何共存”。从“个体如意”到“生命循环”“万物共生”,这个主题不仅仅是对个人命运的祝福,(乙):只有在与自然的 A中,才能真正实现幸福与繁荣。
总台春晚主标识和主题,既让人们再次感受到汉字的深厚魅力与中华传统文化的B ,也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饱含着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祝愿和家国祝福。
18.请在文中A、B处填入恰当的成语,每处填一个成语。(2分)
19.文中画横线的句①有两处错别字,句②有一处表述不当;请修改,使其书写正确,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3分)
20.请在文中(甲)、(乙)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21.下列各句中的“一把”与文中加点的“一把”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他抓了一把瓜子分给围观群众。
B.这把年纪还要赶时髦,不如痛痛快快玩一把!
C.消防员一把拽住坠楼者的手腕。
D.论修车技术,老王可是厂里一把好手。
22.“已已如意”表达对新年事事如意的美好祝福,谐音的使用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谐音在话
剧中也有着妙用,请分析下列句中谐音的表达效果。(4分)
鲁侍萍(大哭)这真是一群强盗!(走至周萍面前)你是萍, .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雷雨》)
四、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庖丁解牛》中,庖丁为文惠君宰牛,技艺出神入化。他自述“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他反复实践、不断探索,摸清牛的生理结构,最终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
这则故事蕴含的道理,对我们的生活、学习等方面都有启示。请结合你的感悟与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