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诗词三首》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 《诗词三首》教案

资源简介

3《诗词三首》教案
教材解析
《宿建德江》是唐朝诗人孟浩然所写,这首诗写了诗人停船夜宿江心洲时的愁苦心情。“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意思是远望苍茫空旷的野外,天幕下降,似乎比树还低,笼罩一切。倒映在清清江水中的一轮明月却是那么亲近船上的客人。在夜幕中,诗人看到黑漆漆的天空低垂着,体现了诗人郁闷孤寂的心情,在孤寂中,近处的明月与诗人相伴,它给诗人带来一点慰籍与亲近的感觉。诗人以舟泊暮宿为背景,触景生情,把写景同自己的真实感受结合在一起,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以及感慨人生的复杂心情。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描写了西湖夏天雨前雨后的变化情景。才思敏捷的诗人苏轼用诗句捕捉到西湖这一番别具风味的“即兴表演”,绘成一幅“西湖骤雨图”。乌云骤聚,大雨突降,顷刻又雨过天晴,水天一色。又是山,又是水,又是船,这就突出了泛舟西湖的特点。诗人善于捕捉瞬间变化的情景,像高明的摄影师一样,拍下湖水、墨云、雨珠、风吹等景象,将它们绘声绘色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的作品。词作情景交融、恬静自然,是宋词中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佳作。词人描绘了一幅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图,一片诗情画意,优美动人,夜色那么清幽,气氛那么恬静,充满了乡土气息,抒发了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上阙写夜景其实是烘托,下阙写避雨才是词作的旨趣所归。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词,熟读成诵,边读边想象诗词描绘的美丽景色。
2.借助字典和课本注释理解诗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诗词的意思。
3.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热爱自然、歌颂自然的情怀,感受自然的美好。
4.赏析诗词语言,体会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等写法的妙处,并学会运用。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诗词,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热爱自然、歌颂自然的情怀,感受自然的美好。
教学难点
赏析诗词语言,体会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等写法的妙处,并学会运用。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搜集三位诗人的相关资料及写作背景,朗诵诗歌。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我们的祖国有巍峨的群山,有浩瀚的江海,有无边的森林,有起伏的稻田。唐诗宋词中,就有许多是描写山水风景的。如李白《望天门山》中的诗句:“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苏轼《题西林壁》中的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白居易《忆江南》中的诗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今天,我们将学习新课《诗词三首》。
2.教师板书课题——诗词三首。
二、初读古诗
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勾画出本课的生字新词。
2.了解古诗的作者。
孟浩然:唐代诗人。汉族,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作家之一。其诗多写山水田园的清幽境界,清淡简朴,生活气息浓厚,富有超妙自得之趣。其代表作有《春晓》《过故人庄》等,收录于《孟浩然集》中。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的词属于豪放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三、理解诗意
1.再读古诗,读出节奏。
宿建德江
[唐]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2.反复诵读这首诗,通过查字典,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词语的意思,想想这首诗大体写什么。
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浙江)的一段。
移舟:划动小船。
渚:水中间的小块陆地。
客:诗人自己。
旷:空阔远大。
天低树:天幕低垂,好像和树木相连。
月近人:倒映在水中的月亮好像来靠近人。
古诗大意: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客子心头。旷野无边无际远天比树还低沉,江水清清明月来和人相亲相近。
3.对照插图细细品味,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小舟、烟雾、沙洲、日暮、旷野、低树、江水、明月。
4.这些画面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觉?
孤独、沧桑、凄凉
5.理解“移舟泊烟渚”。
这一句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移舟”,划动小船的意思;“泊”,指停船夜宿。行船停靠在江中的一个烟雾朦胧的小洲边。一方面是点题,另一方面也介绍了诗人观赏景物的立足点,为下文的写景抒情做了准备。)
6.理解“日暮客愁新”。
(1)这句诗中的关键字是哪个字?(愁;诗中虽只有一个“愁”字,却把诗人内心的忧愁写得淋漓尽致。)
(2)你觉得诗中是怎样的一种“愁”呢?(思乡之愁,孤独之愁,一种前途渺茫之愁。)
写作背景:这首诗写于诗人因求仕失败而漫游于吴越之时。此前,孟浩然一直在鹿门一带隐居,希望走以隐求仕的道路,但未成功。730年,诗人告别隐居生活,踌躇满志地来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想实现为国效力的政治抱负,结果科举未中,他孤身一人失意东归,开始了漫游吴越的生活。
7.理解“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1)这两句诗写景,给你一种什么感觉?(空旷、孤寂、宁静、清远。)
(2)第一句描写远景,天为什么比树还低?第二句描写近景,月亮为什么与人接近了呢?
天并不比树低,只是因为原野极为空旷,放眼望去,远处的天仿佛比树还要低些;月亮也并不能和人接近,只是月亮的影子倒映在清澈的江水里,仿佛就与人接近了。
(3)讨论:“江清月近人”一句中,“近”字该如何理解?仅仅指实际距离的“近”吗?
就字面意义来说,“近”确实指月亮的倒影映在清澈的江水里,仿佛与人接近。但结合作者当时的心境,还可以理解为“精神、情感上的接近”。诗人当时孤身在外,举目无亲,思乡之情油然而生,而月亮虽然远在天边,却像朋友一样陪伴着他,所以作者感觉它非常之近,这是一种情感上的亲近。
8.拓展延伸
不知不觉中,我们走近了一轮明月。因为思乡,李白曾经这样写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因为思亲,杜甫曾经这样写道:“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因为愁眠,张继曾经这样写道:“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也是因为满腔愁情,孟浩然写下了这首《宿建德江》,于是有了“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样的千古名句。同学们,诗人笔下的月亮还有着怎样的寄托呢?大家可以课下搜集一些关于月亮的诗句,读一读,背一背。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四、总结学法,自学新诗
1.总结学习方法:初读古诗──了解大意──理解诗意──体会诗境──悟其感情
2.用总结的学习方法尝试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
[宋]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3.汇报交流。
(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2)了解大意。
望湖楼:在今浙江杭州西湖边。
黑云翻墨:形容乌云很黑,来势凶猛。
遮:遮盖,遮挡。
跳珠:形容雨点,说明雨点大,杂乱无序。
卷地风来:指狂风席地而来。
水如天:形容雨过天晴,湖水像天空一样清澈明净。
古诗大意:黑云像打翻了的墨水,还没来得及把山遮住,白亮亮的雨点便像洒落的珠子一样纷纷乱跳进船舱。突然,狂风席卷大地,湖面上顿时雨散云飞。凭栏而望,只见湖面水天映照,碧波如镜。
(3)再读全诗,你觉得哪个词用得好?你能准确地感受全诗的意境吗?
①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诗中把“乌云”比作“翻墨”,即打翻的墨汁,形象逼真。
“未遮山”说明乌云来势凶猛,大有吞噬一切的快速变化之感。
一个“未”字,突出了天气变化之快;一个“跳”字,一个“乱”字,写出了暴雨之大,雨点之急。
②此时你的脑海里浮现出怎样的一幅画呢?请说一说。
夏天,天空中变化不定,霎时间乌云滚滚,像泼翻的墨水一样扩散开来,开始时,并未遮遍青山。黑云继续扩展,不多会儿,倾盆大雨就下起来。白色的雨点打在船面上,像一颗颗跳跃的珍珠往船里乱滚。
③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卷地”说明风儿特别大,来势凶猛。
“水如天”说明水天相接,水儿特别大。
“忽”字用得十分轻巧,却突出天色变化之快,显示了风的巨大威力。
④此时你的脑海里浮现出怎样的一幅画呢?请说一说。
忽然,一阵卷地大风吹过,把黑云吹散。雨过天晴,从望湖楼上向下望去,湖水像晴朗的天空一样清澈明净。
(4)借助景物,体会感情,感悟写法。
①诗人善于捕捉瞬间变化的情景,将湖水、墨云、雨珠、风吹等景象,绘声绘色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因此,要仔细观察,抓住形、色、声来细致刻画,就会让景物活灵活现。
②通过描写望湖楼下“白雨跳珠”“水如天”等场景,表达了诗人对西湖夏日之景的无比喜爱之情。
五、总结两首古诗的写法
1.细致描写眼中景,写出景物特点。
2.借景抒情。
《宿建德江》抒发的是对家乡的思念,旅途的孤独、寂寞之情;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抒发的是对西湖美景的无比热爱之情。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古诗。
2.另找一些描写月夜或暴雨的古诗,感受诗歌语言的凝练和画面美。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大家还记得我们以前学过的《清平乐 村居》吗?再来背诵一遍吧。
2.出示《清平乐 村居》。
清平乐 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3.同学们,你们记得这首词是谁写的吗?(辛弃疾)这节课我们就学习他的另一首词《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板书课题: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二、初读词作
1.解读课题。
课题有两部分,第一部分“西江月”是词牌名,后一部分是题目,从题目中你读懂了什么?
这是一首词,“西江月”——词牌名,“夜行黄沙道中”——题目。时间:夜里。地点:黄沙道。事情:行。(题目的意思:夜间行走在黄沙岭的道路上。)
2.了解作者。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他的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他曾遭贬谪闲居江西上饶多年,对黄沙岭比较熟悉。
3.有节奏读这首词。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4.全班齐读,边读边想: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夜晚?
三、品读词作
1.默读课文,想一想每句话的意思,在自己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指名说说词语的意思。
惊鹊:鹊儿被惊醒。
鸣蝉:蝉儿鸣叫。
社:社庙。
溪桥:溪上的小桥。
3.试着把意思连起来说一遍。
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仿佛吹来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谷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往日的茅屋小店还在土地庙的树林旁,道路转过溪水的源头,它便忽然出现在眼前。
4.你从词中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听到了风的声音,蝉和青蛙的叫声。看到了明月、惊鹊、风吹稻田、天外疏星。想到了农民丰收时的情景。(板书:看 明月,惊鹊 听 清风,鸣蝉,蛙声 闻 稻花香 想 说丰年)
5.词中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
描写的是夏季的景象。
6.词中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流露出作者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生活的思想感情。(板书:热爱大自然 关心人民生活)
7.由“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这句词,你想到了哪一句有名的诗?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8.再读词作。
四、总结
古诗语言精练、意境深远,具有想象丰富的特点。古诗总是借助想象来创造诗的形象,开拓诗的意境。想象是理解诗意的翅膀,在本段教学中,我们抓住了重点词语理解这首词,通过生动的语言、巧妙的补白再现诗歌画面,放飞想象的翅膀,在词的意境中任意驰骋,充实了词的内涵,使词的学习变得趣味盎然。
五、作业布置
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6/ 6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