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泰州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调研测试历史试卷(PDF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苏省泰州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调研测试历史试卷(PDF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调研测试
高二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分两部分,第I卷为选择题,第Ⅱ卷为非选择题。
2,所有试题的答案均填写在答题纸上,答案写在试卷上的无效。
3,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填涂在答题卡相应栏内。
4,用2B铅笔将每小题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千净
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第I卷(选择题共4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春秋晚期,弩最初为楚国、吴国的军队所使用。到了战国中期,弩在北方军队中得到广
泛应用。北方部分诸侯国出观的骑兵,至公元前3世纪被南方的楚国引入,楚国的骑兵
与秦国和赵国的骑兵数目也大致相当。据此可知
A.南方诸侯国军事理念领先于北方
B.战国时期各国军事力量已趋均衡
C.战争推动了区域间的交流与交融
D.争霸战争促成了军事体制的改革
2.考古工作者曾在泰都咸阳遗址发现金属窖藏,据考证这些窖藏是当时官府集中保管、等
待上缴的报废金属器的储藏窖。《汉书·食货志》载:“郡不出铁者,置小铁官…铸故
铁”。由此可知素汉政府
A.熏视金属资源回收
B.垄断金属铸造业
C限制铁器民间流通
D.鼓励金属器消费
3.北魏平城时代少数民族移民墓的壁画主题主要延续了汉代风格,如孝子故事、牛车出行、
饮宴、狩猎等。北魏迁都洛阳以后,壁画和石棺椁画像主题有两种一是孝子主题,同
时包含墓主出行、生活场景等。二是神仙题材。材料表明北魏时期
A.地域文化差异扩大
B.佛教影响力被削弱
C.民族文化渐趋融合
D.文化复古潮流兴起
(4.图1为1970年西安市南郊出土的“怀集庸调”银饼,是岭南道在上缴朝廷时折纳的物证。
银饼正面刻有铭文:“怀集县开十(注:开元十年复庸调银拾两…”。该史料可以说明
高二历史第1页共6页
A.农民生产时间较有保证
B.实物史料才能完全还原历史面貌
C.唐代征税标准转为财产
D.历史真实都有待考古发现的证实
图1
5.明代以来,随着印刷、造纸、制墨等技术的改进,江南地区民间书坊异军突出。民间书
坊围绕社会需求刻书,因而书坊的刻书范围很广,大致可分成“科举应试之书”“日常参
考书”(类似百科全书)以及“通俗文学作品”三大类。明代江南民间书坊的勒兴
A.促成雇佣劳动的普及
B.推动活字印刷技术出现
C.完全依赖政府的扶持
D.助推江南文化繁荣发展
6.清初云贵总督奏报:“滇省…虽产矿铜…多系汉人赴彼开采,安静无事,夷人亦享其
利。”由于矿山开采,“各土司及缴外诸夷,一切食用货物,或由内地贩往,或自内地贩
来,无不彼此相需”这说明清代移民入滇
A.加强了中央对边疆资源直接控制
B.促进民族间互利共存关系的形成
C.推动西南地区矿治技术大幅提升
D.导致边疆民族地区土地兼并加剧
7.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先驱魏源强调:“刊印逐日新闻纸,以论国政,如备官宪政事
有失,许百姓议。”王韬创办《循环日报》强调:“日报立言,纪事载笔,强中以镶外,
诹远以师长。”梁启超更是称《清议报》“一日倡导民权,始终抱定此义,为独一无二之
宗旨”。这一现象表明
A.师夷长技成为知识界共识
B.奕业救国思想已成为补命主流
C.报刊推动革命思想的传播
D.新闻观念与时局变化条出H入
(8.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殖民主义者大规模地向南洋贩运华工,而且将范围扩大到拉丁美洲、
北美洲等地区。华工们漂洋过海,将中华的语言文字、宗教、戏剧表演等,传播到海外。
由此可见,华工出国
粪.成为各国建设的主要劳动力
B.提升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
C.为中国带来了豆额外汇收入
D.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播与保留
9.17~18世纪,随着海上贸易的发展,以丝绸为载体的中国服饰文化逐渐被欧洲大了解,
一些英国女性穿上了面料柔软舒适的刺绣服装。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西合璧的服饰
逐渐进入中国人的生活中,“中山装”和“旗袍”成为这一时期的经典服装。这反映出
A.中西文化的相互影响
B.文化发展的同质化趋势
C.传统服饰体系的瓦解
D文明交流的被动性特征
高二历史第2页共6页高二期末历史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计 45 分。
1-5 CACAD 6-10 BDDAB 11-15 CBBCA
二、非选择题:共计 55 分。
16.(16 分)
(1)时代背景:唐朝中期以后,受割据、战乱等因素的影响导致陆上丝绸之路受阻;
宋朝的经济文化发达,经济重心的南移;造船及航海技术的发展;政府重视对外贸易
(任答三点即可,共计 6 分)
(2)演变:全球贸易网络逐渐形成;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阿拉伯商人丧失传
统的印度洋贸易优势(任答 2 点即可,共计 4 分)
(3)作用:丝绸之路为中国与西方之间的物质技术和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成为东西方文
化交流的重要象征;全球贸易网络逐步形成,促成了各国的文明交流;各国文化随同其
商品一道,传播到世界其他地区,使得文明在不断交流借鉴中向前发展
(每点 2 分,共计 6 分)
17. (13 分)
(1)特点:课程分科明确,课程设置近代化;重视学业考核与奖励;在形式上引入近代学
堂体系,但核心仍以维护皇权统治和传统礼教为导向(每点 2 分,共计 6 分)
(2)时代价值:推动教育近代化,有利于选拔新式人才(3 分);传播西学,促进思想解放
(2 分);推动“新政”实施和清末社会变革/加速清政府灭亡(2 分) (共计 7 分)
18. (13 分)
(1)本土学者争取学科话语权,要求归还被掠夺的埃及文明,维护文物主权;反驳西方文
明偏见;政府积极倡导,加强国际合作(每点 2 分,共计 6 分)
(2)有利于消除殖民主义影响,复兴民族文化,推动学术多样化(3 分);可持续发展(1
分);增强文化自信(1 分);但学术研究中缺乏科学严谨,出现新的文化霸权主义
(2 分) (共计 7 分)
19. (13 分)
论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爱国主义精神的传承与彰显 (2 分)
阐述:甲午战败,民族危机空前加深,黄遵宪以《哀旅顺》,抒发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体现
了传统文人心系家国的情怀。 (2 分)
民国初年,面对军阀的混战和帝国主义的侵略,蔡和森以拯救国家危亡为己任,将个人理想
与国家复兴紧密相连,投身爱国大业,展现出强烈的担当精神。(2 分)
抗战时期,民族危机加深,面对日本的侵略,梅兰芳坚决拒绝为日寇演出,体现了强烈的爱
国主义精神,彰显了民族气节。(2 分)
新中国成立后,钱学森放弃美国优厚待遇,冲破重重阻碍回国,将所学知识奉献给我国航天
事业,为国防现代化建设做出巨大贡献,他的行动体现了爱国奉献精神,是新时代爱国知识
分子的典范。(2 分)
综上,从近代到现代,不同身份的人物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都以各自方式践行着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精神,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生生不息的重要精神支柱。
(3 分)
(其他论题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倡爱国、家国的情怀在时代中不断发展” 等,围绕
材料中人物事迹合理阐述均可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