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54张PPT) 自然地理第七单元 自然灾害第2课时 防灾减灾考点1 防灾减灾考点1 防灾减灾S梳理教材基础点1. 防灾减灾工作指导方针:“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2. 防灾减灾手段孕育 动态监测 J讲练突破重难点[讲细] 1.非工程性防御措施2. 工程性防御措施就是通过修建防灾工程,从各个方面改变自然灾害系统,最终达到减灾的目的。改变地表环境(孕灾环境的稳定性),防止和减轻自然灾害的强度 岩土体改造工程、疏排水工程,加固稳定变形土体,防止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生物工程措施防风固沙,防止土地沙化、水土流失、沙尘暴等阻隔或控制灾害与人口、财产等的直接相遇 修建大堤防洪防潮,保护堤内的人口和财产安全建立护坡、挡墙等支挡物,避免泥石流冲击村庄、耕地改变财物等的特性,提高抗灾性能,减少灾害损失 兴建水库、排灌站、电机井等,防洪抗旱改变财物等的特性,提高抗灾性能,减少灾害损失 加固房屋建筑,增强抗震性能3. 工程性防御和非工程性防御的区别与联系(1)区别:凡是通过规划、法律、管理及教育等途径达到防灾减灾目的的防御,即 非工程性防御。工程性防御措施是修建防灾工程,例如兴建水库、加固大堤等工程。(2)联系[练透] (经典题)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江苏省里下河地区总面积1.35万km2,平均海拔2—3 m,其东面的通榆运河比里 下河地区高1—2 m,北面的黄河故道比里下河地区高5 m,南面是新通扬运河和沿江 高沙地,西面是高耸的京杭运河大堤,因此里下河地区易发洪涝灾害。下图示意里下 河地区位置和河网分布。提出里下河地区防治洪涝灾害的措施。答案:清淤河道,开挖入海新河,改造河网,分散水流;建设水利枢纽工程,修筑蓄 洪工程(水库等),加强湖泊对洪水的调节能力;退耕还湖;加强预报监测;加强宣 传教育,提高防灾、减灾意识。解析:洪涝灾害的防治一般从工程措施、非工程措施等方面分析,需结合当地实际情 况,因地制宜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从材料可知,里下河地区海拔较低,地势平坦, 其四周地势较高,东部又有运河分布,排水不畅,因而可以开挖新的入海通道,改造 水网,分散水流,增强泄洪能力。里下河地区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夏季降水集中, 可以通过修建水利枢纽工程、蓄水工程、退耕还湖等来调节降水季节不均,调节河流 的径流量。此外,还可以通过加强植被覆盖,加强洪水的动态监测和预报,及时进行 河道清淤等措施,更好地发挥防洪工程效益,以减轻洪灾损失。考点2 自救与互救准备 救助 天气预报 地势高 垂直于泥石流前进 J讲练突破重难点角度Ⅰ应对洪水灾害的正确方法[讲细] 1.防洪准备2. 洪水应急3. 洪水中的救助A. 滑坡 B. 泥石流 C. 洪灾 D. 地面沉降解析:根据材料“大雨之后,肆虐的水流冲入翻腾汹涌的河流,轰轰隆隆地拍打着河 堤”可知,该自然灾害应该是洪灾。故选C。CA. 逃到高处 B. 向沟谷两侧迅速躲避C. 立刻返回家中 D. 躲在沟谷中的大树上解析:躲避洪灾合理的自救方式是逃到高处,A正确;向沟谷两侧迅速躲避,是躲避 泥石流的办法,B错误;立刻返回家中在灾害自救中是不可取的,C错误;躲在沟谷 中的大树上可能失去后期的自救机会,D错误。A角度Ⅱ应对地震灾害的正确方法[讲细] 1.地震发生时,保障安全的关键三点2. 地震中的自救与互救地震是最不可预知且最具破坏性的自然灾害之一,掌握相关自救与互救的知识,可能 减少自己及周围人在地震中的伤亡。具体如下图所示:[练透] 3.(2025·河北石家庄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根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21年05月21日21时48分34秒在云南省大理白 族自治州漾濞县苍山西镇发生里氏6.4级地震,震源深度8千米,之后又发生了多次余 震。截至5月22日,死亡人数已升至3人,多人受伤,财产损失严重。印度洋 亚欧 解析:第(1)题,云南省位于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交界处。第(2)题,应先救近,后救远,故A错误,D为震后自救的方法。BCE角度Ⅲ应对滑坡、泥石流的自救措施[讲细] 1.在野外遇到泥石流时,要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方向的高处跑,切忌顺着滚 石方向往山下跑;要特别注意保护好头部。2. 可根据现场地形,向未发生泥石流的高处逃避。3. 在山区扎营,不要选在谷底排洪的通道,以及河道弯曲、汇合处。[练透] (2025·山西大同模拟)2020年7月11日晚11时,四川阿坝州小金县春厂坝 “北斗智慧云公共监测平台”的人工智能预警广播系统发出了滑坡预警(在地质灾害 发生前,当原本固定在某个区域的传感器发生沉降或偏移时,卫星能够感知其运动变 化,实现全天候全自动在线监测预警),当地干部群众收到通知后成功组织避险。据 此回答下列小题。A. 修建大型水库 B. 在坡体软弱面修建排水沟C. 保护坡地植被 D. 在滑坡底脚修建抗滑挡墙解析:修建大型水库易导致地下水位上升,增加土壤含水量,诱发地质灾害,不利于 滑坡的防范,A不合理,符合题意;在坡体软弱面修建排水沟,促进坡面径流排水, 减轻滑坡产生,B合理,不符合题意;保护坡地植被可以涵养水源,减轻滑坡产生, C合理,不符合题意;在滑坡底脚修建抗滑挡墙可以有效防范滑坡的发生,D合理, 不符合题意。故选A。AA. 出现滑坡征兆时,立即跑回室内紧闭门窗B. 处在滑坡体上时,迅速朝滑坡方向撤离C. 在滑坡停止后,立即回家检查情况D. 无法逃离高速滑坡时,抱住身边大树等固定物体解析:出现滑坡征兆时,应立即撤离滑坡地带,而不是跑回室内紧闭门窗,A错误; 处在滑坡体上时,应迅速朝与滑坡方向垂直的高处撤离,B错误;在滑坡停止后,有 可能还会发生二次灾害,不能立即回家检查情况,C错误;无法逃离高速滑坡时,可 以抱住身边大树等固定物体,以防止被掩埋,D正确。故选D。DY研透高考命题点[高考命题]试题多以近几年发生的自然灾害为背景,考查各种自然灾害的防避措施, 常结合区域地理内容综合考查。对地震、洪水等灾害防御措施的考查常以区域等高线 地形图为背景,重在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1. (2022·辽宁卷改编)我国某段峡谷谷底自然生长大量仙人掌,山坡上是稀疏的灌 丛,山顶有森林分布。小华同学暑期沿该段峡谷进行地理研学,途经“大流砂”。 “大流砂”宽约300米、高约900米,坡面有大量碎石,由上至下呈发散状分布直至坡 底。此处时常发生地质灾害。下图示意“大流砂”位置。解析:该处地质灾害主要是“大流砂”,易引起土体塌方,甚至周围地层下沉、倾斜 等,材料显示其气候和土质原因,植被稀疏,因此植树造林比较困难;“大流砂”是 粒径很小、无塑性的土壤在动力水压推动下失去稳定,随地下水一起涌入坑内的现 象,在两侧设排水渠,可以减少“大流砂”的形成,减轻地质灾害;坡底修建挡墙, 在短时间内有一定作用,但长时间后,挡墙的高度将越来越高,有一定危害;坡顶平 整土地,困难较大,且坡面结构较为松散,坡顶平整并不能改变地质灾害状况。两侧设排水渠 2. (2022·湖南卷改编)某地位于太行山南段东麓,该地山势险峻,多暴雨,易发山 洪。为适应当地地理环境,该地形成了西北—东南向的“山—林—田—村—水”空间 格局(下图),体现了当地居民的生存智慧。②④ 解析:该地形成的“山—林—田—村—水”空间格局可以有效涵养水源,防治水土流 失,有利于当地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且减轻山洪带来的危害,②④正确;暴雨主要 由大气环流和天气系统决定,该空间格局不会降低暴雨频率,①错误;该地地势起伏 大,地下水更新快,地下水位很难接近地表,且当地土壤盐碱化并不明显,因此该空 间格局对抑制土壤盐碱化作用不明显,③错误。拓展 强对流天气带来的灾害以及应对措施拓展 强对流天气带来的灾害以及应对措施T拓展延伸热考点强对流天气是会引起突发性的、强度剧烈、破坏力极大的灾害天气。强对流天气出现 时往往乌云密布、电闪雷鸣、风大雨急,甚至伴有冰雹降落。我国中央气象台定义的 强对流天气指的是出现直径≥5mm的冰雹、或者龙卷、或者≥17.2m/s(或者8级)的 雷暴大风、或者≥20mm/h的短时强降水等天气。1. 强对流天气的特点(1)地域性强,分布范围小(空间尺度小)强对流天气在气象上属于中小尺度天气系统,一般水平范围大约在十几千米至二三百 千米,小的只有几十米。(2)突发性强,持续时间短(时间尺度小)强对流天气“来得突然,去得匆忙”。它的持续时间短暂,通常为一小时至十几小 时,短的仅有几分钟。(3)强度大,破坏性强强对流天气发生时,降水强度大(即单位时间的降水量大),风力强劲,往往带来多 种灾害,具有极强的破坏力。2. 强对流天气的发生一般要具备的条件(1)充足的水汽要形成强降水,低层大气中必须含有充足的水汽。(2)气流要能上升(气流抬升的触发机制)常见的抬升机制有受热抬升、锋面抬升、地形抬升(遭遇山脉)、低空辐合上升,空 气在抬升过程中水汽凝结放热,会进一步加剧抬升。(3)大气“上冷下暖”的不稳定层结大气层结的状态,即大气中不同层次的温度和湿度分布。当大气层结不稳定时,意味 着暖湿空气位于较冷的空气之上,这种结构容易导致空气上升并引发强对流。这种不 稳定层结可以是由地表加热(如城市热岛效应)或大型天气系统(如锋面和低涡)引 起的。具体来说,地表受热不均或大型天气系统的移动,会导致空气垂直运动增强, 形成不稳定的层结结构。3. 强雷暴、大冰雹、飑线、龙卷等天气还要求有强的风垂直切变强的风垂直切变指的是风速或风向随着高度剧烈变化。强垂直风切变破坏了雷暴的自 毁机制,使对流得到较长时间维持和发展。除了上述大气条件,强对流天气的形成还与下垫面的动力和热力作用有关,也 就是受到大尺度天气背景及地形因素的影响。例如,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会带 来丰富的水汽和热量。再如,平坦开阔的地形条件有利于气流的运动与抬升, 也有利于强对流的维持。4. 强对流天气的类型在强对流天气的“家族”里,按照从弱到强、影响从小到大的顺序可以排列为雷暴、 短时强降水、冰雹、下击暴流、飑线等。Y运用体验结合点[练透] 下击暴流是一种极端天气,其形成与雷暴云顶的上冲和崩溃紧密联系。随着 上冲高度的增加,上升气流不断被储存起来,一旦云顶迅速崩溃,巨大的乳状云从天 而降,压向地面。气流到达地面后,会产生一股直线型大风,越接近地面风速会越 大,最大地面风力可达15级,对近地层的植物或建筑物造成危害。研究表明:垂直高 度45—80千米,提前预警的时间为0;小于20千米或大于80千米的则无法准确预警。 下图示意2020年2月28日澳大利亚珀斯机场附近某摄影师拍下的下击暴流的画面。读 图,回答下列小题。A. 锋面、低气压 B. 反气旋、高气压C. 低气压、气旋 D. 低气压、高气压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下击暴流的形成与雷暴云顶的上冲和崩溃紧密联系,上升气流 不断被储存,云顶迅速崩溃后,下沉气流到达地面,与之类似的是低压系统气流上 升,高压系统气流下沉,D正确。故选D。DA. 时间极短,尺度极小 B. 卫星遥感分辨率低C. 风力极大、破坏性大 D. 天气系统变化剧烈解析:材料中说“垂直高度45—80千米,提前预警的时间为0;小于20千米或大于80 千米的则无法准确预警”,下击暴流难以预警,是因为其为极端天气,具有突发性、 时间短、尺度小等特点,A正确。目前卫星遥感分辨率已较高,下击暴流难以预警, 主要源于其在一定分辨率中才能准确预警,B错误。风力大、天气系统变化剧烈等均 不是目前难以预警的主要原因,C、D错误。故选A。A限时跟踪检测(三十一) 防灾减灾限时跟踪检测(三十一) 防灾减灾 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2023年5月2日23时27分在云南保山市隆阳区发生5.2 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震中位于(25.35°N,99.28°E)。图1为震中位置图, 图2为附近居民接收到的地震预警信息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A. 地壳 B. 地幔 C. 地核 D. 软流层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本次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地壳厚薄不一,大洋地壳薄,一般 为5—10千米,大陆地壳厚,有高大山脉的地方地壳会更厚,最厚达70千米,该地位 于大陆,故本次地震震源位于地壳,A正确;地幔与软流层位于莫霍界面(平均33千 米)至地下2 900千米的古登堡界面之间,B、D错误;地核位于古登堡界面(地下2 900千米)以下,C错误。AA. 该地历史上经常发生地震 B. 地震横波和纵波传播速度不同C. 已完全掌握地震发生规律 D. 从事地震预警工作的人员众多解析:地震波分为纵波和横波,纵波传播速度快,横波传播速度慢,所以当地震发生 时,纵波先到达地面,横波后到达地面,二者之间间隔一定的时间,为实现成功预警 提供了基础,B正确;与该区域历史上是否经常发生地震以及从事预警工作人员的多 少关系不大,A、D错误;目前人类并未完全掌握地震发生规律,C错误。BA. 迅速离开房间,乘坐电梯撤离B. 躲在坚固家具下面,用物品保护好头部C. 进入地下室躲避,等待他人救援D. 下载地震预警软件,获取地震预警信息解析:发生地震时不能乘坐电梯撤离,A错误;在家时应当躲在坚固家具下面,用物 品保护好头部,B正确;应当跑向空旷地带,而非躲避在地下室,C错误;下载地震 预警软件,获取地震预警信息属于地震前的准备事宜,D错误。B (2025·云南丽江模拟)冻土具有流变性,具有冻胀与融沉两种风险。随着全球 气候变暖,不良冻土的热融滑塌风险也在逐渐攀升,主要特点是土体结构松散,降低 导热系数,容易导致热融滑塌型滑坡。下图是“我国青藏公路采用填埋碎石防治不良 冻土热融滑塌试验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A. 减少到达含土冰层的太阳辐射 B. 透水性强,增加含土冰层水量C. 起到固定土体结构的作用 D. 减缓地温上升,保持冻结状态解析:碎石填埋可以有效防治不良冻土热融滑塌,石头导热性能强,利于释放土体内 的热量,减缓地温上升,保持冻结状态,D正确;含土冰层位于地下,碎石不会减少 到达含土冰层的太阳辐射,A错误;与碎石透水性强,增加含土冰层水量无关,且含 水量增多会使滑坡面更加不稳定,B错误;碎石填埋可以起到固定土体结构的作用, 但不是最主要的原因,C错误。DA. 夏季洼地 B. 夏季坡地C. 冬季洼地 D. 冬季坡地解析:冬季气温低,冻土不易融化,C、D错误;夏季气温高,不良冻土消融,坡下 冻土水分增加,在坡地上容易形成滑动面,B正确;洼地地势低、坡度小,不易发生 滑坡,A错误。BA. 截水排水 B. 种植植被C. 混凝土加固路基 D. 削坡平整土地解析:水分过多易引起滑坡,该治理工程方案还必须考虑截水排水,A正确;种植植 被效果慢,B错误;混凝土加固路基会破坏地表环境,不利于生态可持续发展,C错 误;削坡平整土地对自然环境影响大,D错误。A (2025·重庆八中期末)下图是我国四川某地自然灾害治理工程措施,多年以后 其拦沙坝、排导槽等作用明显降低。读图,完成下列小题。A. 洪水 B. 滑坡 C. 泥石流 D. 地震解析:读图可知,图中等高线数值高且密集,可判断为山地,地势起伏大且西高东 低;图示拦沙坝、排导槽工程设施沿河谷分布,起分段拦截砂石的作用,故该工程防 治的自然灾害应该是泥石流。故选C。A. 年久失修 B. 泥沙淤积C. 地壳运动 D. 洪水冲击解析:由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泥沙在拦沙坝前方及排导槽处的沉积,拦沙坝和排导槽 的作用会不断减弱,B正确。与年久失修、 地壳运动、 洪水冲击关系不大。故选B。CB9. (2025·山东菏泽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青龙沟(下图)位于安徽省南部山区,流域面积约1.84 km2,长度约2.86 km。 流域内地形总体较陡,两侧支沟发育,植被覆盖率超过60%。2019年8月10日,超强 台风“利奇马”登陆我国东部,带来短历时超强暴雨,造成青龙沟暴发大规模台风暴 雨型泥石流,其危害程度远超普通暴雨型泥石流。(1)下图示意台风“利奇马”登陆时,青龙沟M点所在水平面上的等压线分布及空 气质点的瞬时受力平衡情况。在图中用“→”画出M点风向,并指出F2、F3所表示力 的名称。答案:(1)画图:要求箭头与F1方向相反。F2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F3表示地转偏向力。(2)说明此次青龙沟台风暴雨型泥石流的形成过程。答案:(2)“利奇马”带来的狂风通过树木松动表层物质,为泥石流提供物源;青 龙沟地势陡峻;超强暴雨短时间内形成了含有丰富松散物质的洪流。(3)推测台风暴雨型泥石流危害程度超过普通暴雨型泥石流的原因。答案:(3)台风带来的暴雨强度更大,诱发的泥石流前进速度更快,居民逃生时间 较短;台风暴雨型泥石流挟带的物质更多,破坏力更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