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80张PPT) 自然地理第六单元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差异性第一讲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第1课时 植被[课程内容]1.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 视频、图像,识别主要植被,说 明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2.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 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3.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 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 律。 [基本概念]植被、植被类型(如热带雨林);苔 原、草原、草甸;土壤、土壤剖面、土壤肥力 (水、肥、气、热)、成土母质、有机质、矿物 质;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生物循环。[基本原理]1.影响植被生长与分布的自然环境要 素。2.影响土壤肥力高低的自然因素;影响土壤水分 多少的自然因素。3.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原理。[体系构架]考点1 地理环境对植被的影响各种植物 天然 人工 少数种 土壤、水分 垂直 分层明显 大 多 丰富 热带雨林 热带季风 环境 植被特点终年高 温、降 雨丰沛 植物全年旺盛生长,森林呈深绿色,植物种类丰富、垂直结构复杂,藤本 植物、附生植物数量丰富,各月都有花开,常见茎花、板根等现象亚热带季风 环境 植被特点夏季 炎热多 雨 ,冬季温和 且无明显干季 森林常绿,乔木多革质叶片,大部分植物的花期集中在 春末夏 初 。与热带雨林相比,垂直结构较 简单 ,藤本植物、附生 植物较 少 ,少 板根 和茎花现象炎热多雨 春末夏初 简单 少 板根 温带季风 温带海洋性 环境 植被特点温暖生长季节达 4—6 个月,冬季寒冷并 延续 3—4 个月,降水 适宜 乔木叶片 宽阔 , 春 季发 叶, 秋冬 季落叶4—6 3—4 适宜 宽阔 春 秋冬 亚欧 北美 环境 植被特点夏季短促、 温和 ,冬季 漫长、 寒冷 以 松、杉 类植物为主的针叶林,树叶缩小为针 状,以 抗寒抗旱 [点拨] 四种森林,从热带到亚寒带,由于热量和水分逐渐减少,森林的物种、垂直 结构、层间植物逐渐减少,生长季越来越短,花期、树叶等也相应发生变化。森林植 被还有热带雨林和常绿硬叶林。一般而言,气温越高、降水量越多的地区,植被高度 越大,植物种的数量越多,垂直结构越丰富。亚寒带针叶林主要分布在50°N以北至 北极圈的地区,俄罗斯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亚寒带针叶林,南半球没有此植被。[回归教材] 读必修第一册教材第84页图5.3“热带雨林的茎花和板根现象”,说明 该现象产生的原因。温和 寒冷 松、杉 抗寒抗旱 答案:在热带雨林中,处于中、下层的树木难以与上层植物争夺阳光,无法让鲜花高 占枝头,它们就把花朵开在老枝和树干上,花朵易被昆虫发现,获得授粉的机会增 多,有利于繁衍后代。热带雨林地区常年高温多雨且土壤贫瘠,为了增大与表层土壤 的接触面积,大量吸收养分,支撑高大的树干,于是形成板根。植被 环境 植被特点热带 草原 一般分布在热带雨林带的南北 两侧。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 湿季植物生长旺盛,草原葱绿;干季草类枯 黄温带 草原 夏季温暖,冬季寒冷,气候干 燥 草原夏绿冬枯,植被高度较热带草原低,存 在一些较为矮小的灌木荒漠 植被 气候干旱 以旱生灌木为主,具有忍耐长期干旱的形态 和结构,也有些非旱生的短生命植物草原 荒漠 [点拨] 荒漠中植物以不同的生理方式适应严酷环境。如有的叶子退化成刺状,有的 只有肉质茎叶,有的茎叶长白茸毛来贮水防灼;但它们大多根系发达。[地理原理] 影响植被生长与分布的自然地理环境要素请列举影响植被生长的自然环境要素。答案:地貌、气候、水文、土壤。J讲练突破重难点角度Ⅰ自然环境对植被的影响[讲细] 影响因素 植物形态或分布 指示作用热量 水平分布: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亚寒带针叶林→苔原 不同温度带垂直分布:热带雨林→山地常绿阔叶林→山地落叶阔叶林→山地针叶林→山地草甸草原→山地荒漠等 不同海拔水分 湿生植物 叶子硕大柔嫩,根系退化,茎内有孔,如莲藕、 芦苇等 水湿环境影响因素 植物形态或分布 指示作用水分 旱生植 物 叶子退化为刺,根系发达,叶面有蜡质,茎粗 大,如仙人掌、骆驼刺等 干旱环境光照 喜光植 物 对光照需求量大,分布在阳光充足的地方,如树 林上层的马尾松等 光照充足喜阴植 物 对光照要求低,分布在阴暗处,如树林下部的冷 杉、地衣、苔藓等 光照不足A. 降水增加,土壤变湿 B. 地势变低,地表积水增多C. 气候变暖,土壤变干 D. 植被覆盖增加,蒸发减弱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乔木通常喜欢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这种土壤既能为乔 木提供足够的水分和养分,又有助于根系呼吸与吸收养分。大兴安岭北部某山间洼地 土壤水分充足、氮素匮乏,推测土壤透气性差,因而植被由低矮灌草、苔藓和地衣组 成;而近30年来,某种具有固氮功能的阔叶乔木侵入该地并逐渐占据优势,说明当地 土壤性质发生了变化,朝着有利于该种阔叶乔木生长的方向发展,因此可推断当地土 壤水分减少,透气性改善,而这与当地气候变暖、蒸发加剧、土壤变干有关,C正 确;降水增加,土壤变湿,土壤透气性下降,不利于乔木生长,A错误;地势变低, 地表积水增多,土壤变湿,土壤透气性下降,不利于乔木生长,B错误;植被覆盖增 加,蒸发减弱,土壤水分增多,不利于乔木生长,D错误。故选C。A. 产生的凋落物减少 B. 积累的有机物增多C. 演替过程发生中断 D. 与地带性植被一致解析:树岛植被物种组成和垂直结构复杂,随着树岛数量和面积的增加,该洼 地植被产生的凋落物增多,土壤积累的有机物会增多,B正确,A错误;树岛自 然条件逐渐改善,植被演替不会中断,C错误;树岛植被以阔叶乔木为主,大兴 安岭北部地带性植被应为针叶林,树岛数量和面积增加不会使其与地带性植被 一致,D错误。故选B。B (2025·八省联考陕西卷)北半球高纬度森林的分布界线受冬季温度、降水和土 壤带因素影响显著。研究发现:近年来北冰洋10月无冰海域面积增大,阿拉斯加北部 冬季积雪加厚,促进了来年树木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导致森林分布界线扩张加快。 下图示意北冰洋海冰变化及阿拉斯加北部林线采样点(海拔相近)。据此完成下题。A. 地表吸热增多 B. 土壤湿度增加C. 土壤温度升高 D. 地表蒸发加强解析:积雪反射率较高,积雪加厚,不会导致地表吸热增多,地表蒸发加强,容易导 致土壤缺水,不利于森林生长,A、D错误;图示区域纬度较高,热量条件差,森林 分布界线主要取决于热量条件,积雪加厚,对土壤的保温作用增强,提高了土壤的温 度,有利于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C正确,B错误。故选C。C角度Ⅱ植被适应环境的表现[讲细] 1.主要植被及其植物的形态特征植被 植物及其形态特征森林 以多年生乔本植物为主,树形较高大,树冠呈伞状灌丛 以散布的耐旱灌木为主,植株多簇生,无明显主干草原 以旱生草本植物为主,冬季或干季大都枯萎荒漠 植物稀少,叶子退化为刺,根深而叶稀疏2. 植物适应环境的表现分析说明生长在某地区的植物具备适应该地区环境(尤其是恶劣环境)的能力,主要从 根、茎、叶生长特点,植物形态,生长速度等方面分析。(1)根:根系发达,可耐旱、耐贫瘠和抵抗强风。(2)叶:叶片厚,有蜡质层,反射阳光,减少蒸发,可抗旱;叶片细小可减少蒸 腾,减少热量散失。(3)茎:茎部粗壮,储水量大;茎部倾斜,说明当地风力大。(4)分布特点:簇状分布,植株低矮,可防强风、保暖、耐土壤贫瘠。(5)花:花色鲜艳可吸引动物为其传播花粉。(6)生长速度:某一季节生长速度快,可适应当地暖季短或雨季短的特点。[练透] 为应对人员流动限制、人们出行不便的问题,某地加强了公园等基础设施建 设,选取本地土生植物与易生植物搭配,对应四季布景,形成“春华、夏景、秋实、 冬梅”的景观格局,以帮助人们保持积极的心理状态。下图为该地某公园设计图。读 图,回答下题。A. 夏季增强光合作用 B. 夏季增强蒸腾作用C. 冬季减弱光合作用 D. 冬季减弱蒸腾作用解析:根据苹果树和枣树在公园中种植,且秋季果实能够成熟可判断,该地为暖温带 的华北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太阳辐射较强,植被生长条件优 越,冬季低温干燥,植被存活需要一定的适应能力,因此夏季无需增强光合作用与蒸 腾作用,A、B错误。冬季太阳辐射较弱,无需减弱光合作用,C错误。冬季国槐通过 落叶休眠的方式越冬,油松的叶呈针状、细小,蒸腾作用弱,所以两者都以不同的方 式实现了减弱蒸腾作用能量消耗的目的,D正确。DA. 9月 B. 11月 C. 1月 D. 3月解析:由材料“荆谿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可知,此时红叶稀少,说明已经大部分掉 落,此为秦岭北麓,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9月正是叶变红时,不会掉落,A错 误;11月深秋落叶大部分掉落,B正确;1月冬季树叶全部掉光,C错误;3月为春 季,树木将发新芽,D错误。故选B。B角度Ⅲ从地理环境角度分析植被长势不好或弯曲变形的原因[练透] 6.(经典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要求。山顶苔藓矮曲林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等在山顶或山脊,受山地特殊 环境影响(山顶效应)演化形成的植被类型,也被称为“雾林”。其树木弯曲变形、 低矮且粗壮(下图);枝干或叶片上有附生的苔藓植物。鉴于其生存环境的独特性和 分布的特殊性,近年来备受关注,有关专家呼吁应加强保护。分析山顶苔藓矮曲林生长缓慢、“矮曲”的原因。答案:潮湿多雾,日照少;气温低,热量少;土层浅薄、贫瘠,植物生长缓慢;在强 烈山风的持续作用下,树木弯曲变形甚至匍匐地面;冷湿环境使得植物向上生长受 阻。(任答三点)解析:山顶苔藓矮曲林的生长特点与当地的地理环境有直接的关系,所以分析其生长 缓慢、“矮曲”的原因,需要从影响植物生长的光照、热量、土壤、水分等自然条件 方面分析。根据材料可知,山顶苔藓矮曲林,也被称为“雾林”,说明其生长环境潮 湿多雾,光照少;山顶海拔较高,气温较低,冷湿的环境不利于植物向上生长;山顶 和山脊位置由于地形坡度较大,不利于成土母质和有机质的积累,土层较薄,土壤贫 瘠,不利于植被生长;山顶和山脊位置由于没有遮挡,风力强,在强烈山风的作用下 树木弯曲变形甚至匍匐地面,外形矮曲。7. (2022·北京卷)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题。2021年10月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设立。下图为黄河源园区示意图。说出黄河源园区的主要天然植被类型和气候特点。答案:高寒草原、高寒草甸。全年气温低,降水少,大风多。解析: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河源园区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海拔高,全年气 温低,降水少;气温年较差小,日较差大,太阳辐射强烈,风力较大。在高寒的气候 条件下,孕育了以高寒草原、高寒草甸为主的植被类型。角度Ⅳ植物群落演替的影响因素[讲细] (1)气候变化:气候的干湿度变化是主要的演替动力。(2)土壤:由土壤条件向一定方向改变而引起的群落演替。(3)动物:由于动物的作用而引起的群落演替,例如,原来以禾本科植物为优势的 草原,植株较高的种类较多,在经常放牧或过度放牧之后,即变成以细叶莎草为优势 成分的低矮草原。(4)灾害:如火灾引起的群落演替。(5)人为因素:指在人类活动干扰之下,引起的群落演替。(6)内因动态演替:是指群落内部的植物体改变了生态环境而引起的演替。[练透] (2025·安徽适应考)图a为我国长白山南坡海拔2 050 m处苔原带的某样地剖 面。研究发现,该剖面包含火山爆发前土壤层、火山爆发后土壤层、火山灰层和母质 层。图b为该剖面③层中的孢粉组成情况图。孢粉是植物孢子和花粉的总称,通常用 地层中的孢粉作为识别过去植被的证据。据此完成下列小题。A. 火山爆发后土壤层、火山灰层、火山爆发前土壤层B. 火山爆发前土壤层、火山灰层、火山爆发后土壤层C. 火山爆发后土壤层、火山爆发前土壤层、火山灰层D. 火山灰层、火山爆发前土壤层、火山爆发后土壤层解析:根据土层沉积顺序:下层土层年龄老,上层土层年龄新,结合图a可知,③的 位置最靠下,年龄老,应为火山爆发前土壤层;①的位置最靠上,年龄最新,为火山 爆发后土壤层;②位于中间,应为火山灰层,A正确。AA. 树木残体来自常绿阔叶树种 B. 树木残体来自常绿硬叶树种C. 火山爆发前林线高于现代林线 D. 火山爆发前冬季积雪期更长解析:该地位于长白山,属于我国东北地区,主要气候类型为温带季风气候,树木残 体不会来自常绿阔叶树种或常绿硬叶树种,A、B错误;火山灰层中有大量一千多年 前的树木残体,说明火山爆发前该地植被以林木为主,现在以苔原植被为主,说明火 山爆发前林线高于现代林线,C正确;结合前面分析可知,火山爆发前木本植物占比 更高,说明气候更温暖,冬季积雪期更短,D错误。CA. 从以蕨类为主向以草本为主 B. 从以草本为主向以木本为主C. 从以蕨类为主向以木本为主 D. 从以木本为主向以蕨类为主C方法 主要植被类型的分布和判读方法 主要植被类型的分布和判读T突破方法关键点1. 根据气候类型判断(1)热带雨林气候区和热带季风气候区的植被类型为热带(季)雨林(热带季风气 候区也有热带草原分布)。(2)热带草原气候区的植被类型为热带草原。(3)热带沙漠气候区的植被类型为热带荒漠。(4)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和亚热带湿润气候区的植被类型为常绿阔叶林。(5)地中海气候区的植被类型为常绿硬叶林。(6)温带季风气候区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的植被类型为落叶阔叶林。(7)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区的植被类型为亚寒带针叶林。(8)温带草原气候区的植被类型为温带草原。(9)温带沙漠气候区的植被类型为温带荒漠。2. 根据植被的垂直结构、生态特征判断(1)植物种类丰富、垂直结构复杂、有丰富的藤本植物、附生植物,常见茎花、板 根的为热带雨林。(2)森林常绿、乔木多革质叶片、花期多集中在春末夏初的为常绿阔叶林。(3)乔木叶片宽阔、春季发芽、夏季葱绿、秋冬季落叶的为落叶阔叶林。(4)叶片呈针状的为针叶林。(5)以高大的草本植物为主,也有乔木和高大灌木分布的为热带草原。(6)以低矮的草本植物为主,没有乔木,有低矮灌木分布的为温带草原。Y运用体验技巧点[练透] (2025·八省联考四川卷)某山地位于我国季风区,山麓海拔约250 m,年降 水量550—790 mm,年均温10.8 ℃。海拔1 000 m以下受人为活动干扰,当前为次生 植被。下表为该山地不同海拔高度土壤有机碳含量(即土壤有机质中的碳元素含 量)。据此完成下题。海拔(m) 植被类型 土壤剖面有机碳含量(g·kg-1)0—10 cm 10—20 cm 20—40 cm250 灌草丛 6.7 4.5 3.9700 疏林灌丛 10.1 5.4 4.31 000 落叶阔叶林 11.7 7.5 5.01 400 针阔混交林 18.1 13.6 10.11 800 针叶林 24.4 20.6 17.22 000 草甸 51.7 38.4 23.7A. 疏林灌丛、疏林灌丛B. 疏林灌丛、亚热带常绿阔叶林C. 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D.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海拔1 000 m以下受人为活动干扰,当前为次生植被。海 拔1 000 m为落叶阔叶林,海拔250—700 m热量条件优于1 000 m,但该地位于我国东 部季风区,年均温较低,为温带季风气候,地带性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所以若不 受人为干扰,该山地海拔250—700 m植被演替到成熟阶段的地带性植被都会成为温带 落叶阔叶林,C正确,A、B、D错误。故选C。C考点2 植被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考点2 植被对地理环境的影响S梳理教材基础点1. 植被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 不同地区森林的作用地区 主要作用丘陵、山地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较干旱的地区 防风固沙、保护农田城市 美化环境、减弱噪声、调节气候道路两侧 美化环境、减弱噪声、吸烟滞尘、净化空气热带雨林 维持全球碳氧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调节大气成分、促进水 循环J讲练突破重难点角度 植被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讲细] 植被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非常显著。以森林植被为例,其群落结构复杂,与环 境之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非常活跃,因此形成了以下功能,如下表所示:固碳释氧,净化空气 森林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能大量吸收二氧化碳,释放 出氧气,且能吸收有害气体,释放负离子涵养水源,保育土壤 森林对降水的截留、吸收和贮存,可以增加可用水量,净 化水质,调节径流。植物根系可以减少土壤侵蚀,改善土 壤结构积累营养物质,保护生 物多样性 森林在生长中积累了大量营养物质,为人类及其他生物提 供了食物和栖息环境防风固沙,减轻灾害 森林可以降低风速,减轻风沙、台风、霜冻等灾害[练透] (2024·湖南卷)某大都市城市用地紧缺,道路与居民区距离较近,交通排放 颗粒物对居民区有一定的影响,绿化植被可减轻此影响。在该都市采样监测发现,不 同植被类型对颗粒物的拦截效果不同。图1示意采样监测区基本情况。图2显示道路中 心、自行车道、人行道与道路中心的颗粒物浓度的比值。据此完成下列小题。A. 晴朗微风 B. 逆温天气C. 阴雨少光 D. 风向多变解析:晴朗微风天气下,颗粒物扩散受影响较小,采样监测结果受到的干扰最小,A 正确。逆温天气下,气流垂直运动减弱,会干扰颗粒物扩散,B错误。阴雨少光、风 向多变天气均会对采样监测结果产生影响,C、D错误。故选A。AA. 细颗粒 茂密植被 B. 粗颗粒 茂密植被C. 细颗粒 稀疏植被 D. 粗颗粒 稀疏植被解析:由图2可知,与自行车道相比,人行道上积累最明显的是茂密植被前的粗颗粒 物,B正确。故选B。BA. 从稀疏到茂密 B. 从茂密到稀疏C. 均用稀疏植被 D. 均用茂密植被解析:图示茂密植被对粗、细颗粒物的拦截作用均较强,即在人行道至居民区之间配 置茂密植被,会对大部分颗粒物进行拦截,从而降低颗粒物对居民区的影响;但人行 道附近茂密植被会影响人行道上行人的视线,继而影响安全,则应在人行道附近配置 稀疏植被,A正确。故选A。AY研透高考命题点[高考命题]植被近年来高考考查频率较高。试题主要以植被景观图和植被分布图为载 体,考查植被类型的判断以及植被对环境的影响,需要学生运用综合思维分析判断植 被类型,同时也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人地协调观,正确处理植被与环境的关系。1. (2024·新课标卷改编)我国广西西南部某喀斯特地区(22.5°N附近),峰丛顶 部多为旱生型矮林;峰丛洼地内为雨林,其顶层多被望天树(热带雨林的代表性树 种)占据。2023年3月,调查人员在该地一个峰丛洼地内发现了高达72.4米的望天树 (下图),打破了我国喀斯特地区“最高树”的纪录。(1)[问答]你认为与我国同纬度多数地区相比,该地区峰丛洼地内发育雨林主要得 益于哪些方面?答案:(1)该峰丛洼地位于22.5°N附近,纬度较低,气温较 高,属季风气候,年降水量较大,加上峰丛洼地地势较低,冬季 气温较高,适宜雨林的生长。(2)[问答]你认为该地区峰丛顶部多为旱生型矮林,主要原因是什么?答案:(2)与峰丛洼地相比,峰丛顶部地势较高,起伏较大, 峰丛顶部流水侵蚀、溶蚀更为强烈,水土流失和石漠化严重,峰 丛顶部土层浅薄,土壤保水性较差,蓄水量较小,因此峰丛顶部 土层薄且干旱,不利于雨林生长,只适合旱生型矮林生长。(3)[问答]你认为上图所示“最高树”出现该峰丛洼地的必备条件有哪些?答案:(3)地形相对封闭;相对高差大。解析:根据材料和图示可知,望天树树木高大,属于热带雨林的代表性树种,其反映 的植物特性为喜光、喜高温湿润环境。图示为峰丛洼地,地形相对封闭,望天树主要 生长在峰丛洼地的底部,相对封闭的地形气温较高,且利于水流汇集,因此峰丛洼地 土壤含水量高,利于高大的望天树生长;地形相对封闭,相对高差较大,峰丛洼地底 部生长的树木受强风及雷电影响小,利于其长高,同时在底部为了争夺阳光需要向上 生长,促使望天树形成。2. (2024·湖南卷改编)美国西南部某河源的小型谷地,气候较干旱。该地品尼 松生长缓慢,分枝点低,雨水下渗为其生长提供水源,外力作用会影响其生长 状态。1905年后该地降水增多。下图示意谷底的品尼松生长演变过程,以及相 应的年轮增长距平值。解析:第(1)题,图示甲时期谷底品尼松年轮增长距平值为负值,乙时期为正值, 则甲时期生长较慢,乙时期生长较快。据图中两个沉积层厚度可知,1790年前后沉积 层Ⅱ较薄,而甲时期沉积层Ⅱ厚度大大增加,故甲时期外力作用以沉积为主;而乙时 期沉积层Ⅱ出现冲沟,可知该时期外力作用以侵蚀为主。(2)[问答]在谷底冲沟附近,有部分品尼松树干下半部原有枝条消失,最可能的原 因是什么?曾被沉积物掩埋。慢 沉积 快 侵蚀 解析:第(2)题,图示甲时期至乙时期间隔近百年,品尼松下半部原有枝条被沉积 物掩埋,易腐烂。谷底冲沟附近,流水侵蚀将沉积物及其中品尼松腐烂的下半部原有 枝条带走,导致品尼松树干下半部原有枝条消失。(3)[问答]在乙时期,谷坡的品尼松年轮增长距平值与谷底的相反,可能的原因是 什么?谷坡被侵蚀导致根系裸露。解析:第(3)题,乙时期谷底的品尼松年轮增长距平值为正值,而谷坡的品尼松生 长状况与谷底相反,说明谷坡的品尼松生长较慢。1905年后该地降水增加,谷底出现 冲沟,可知该地区受流水侵蚀影响较大。谷坡较谷底坡度大,流水侵蚀作用更强,导 致植被根系裸露,结合材料“外力作用会影响其生长状态”,可判断根系裸露可能会 使植物面临水分和营养不足的问题,影响品尼松的生长速度。限时跟踪检测(二十六) 植被限时跟踪检测(二十六) 植被 (2025·四川部分学校联考)上仙湖茶场位于广东河源,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 史。历史上,该茶场一带直到山麓均为同一种自然地带。由于大规模种植茶树和枫 树,茶场一带的原生植被已难觅踪迹。每年12月,上仙湖茶场枫叶变红的景观吸引广 州、深圳等地游客前来参观,美景的背后潜藏着人工林较为单一的危机。下图示意上 仙湖茶场的地理位置。据此完成下列小题。A. 春季落叶较多 B. 叶尖滴水明显C. 地下根系发达 D. 叶片退化成刺解析:由图文材料可知,上仙湖茶场地处亚热带地区,历史上,该茶场一带直到山麓 均为同一种自然地带,其原生植被(即基带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其植被特征 是春季落叶较多,A正确;叶尖滴水明显为热带雨林的特征,B错误;地下根系发 达、叶片退化成刺多为干旱区植被的特征,C、D错误。AA. 纬度位置 B. 海陆位置C. 地形地势 D. 大气环流解析:枫树是落叶树种,上仙湖茶场能大规模种植枫树,主要是由于该地位于粤北山 区,海拔高,气温较低,热量条件适宜落叶树种的生长,C正确;上仙湖茶场与广 州、深圳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大气环流差异并不大,对当地种植枫树影响较小, A、B、D错误。CA. 水分条件较好 B. 土壤侵蚀较弱C. 光照条件较差 D. 生存空间较大解析:与山脊处相比,山谷汇水面积大,降雨可在短时间内形成更强的冲刷流,山谷 中土壤侵蚀较强,山脊处土壤侵蚀较弱,山脊植被比山谷茂盛,B正确;山脊处水分 条件差,A错误;山脊处光照条件好,C错误;山脊处生存空间小,D错误。B (2025·贵州六校联盟模拟)位于长白山西坡海拔2 000—2 500 m的高山苔原,其 环境特征与极地苔原相似,植被以多年生小灌木和苔藓、地衣为主,小灌木植株矮 小,匍匐贴地,强烈分支,交织成网。一般情况下,热量需求越高的植被,吸收养分 的能力越强。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原先位于较低海拔的草本植物不断上侵,而 苔原带原有的灌木开始萎缩退化。下图为“草本植物入侵程度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A. 耐寒 喜光 B. 喜湿 抗风C. 耐贫 喜温 D. 耐旱 忌风解析:长白山高山苔原带小灌木生长地区地处较高纬度,海拔也较高,气温较低,说 明小灌木耐寒;当地地势落差大,土壤发育程度差,说明小灌木耐瘠薄土壤;长白山 西坡高海拔处西北风强劲,小灌木植株矮小,匍匐贴地,强烈分支,交织成网,有利 于抵御大风,说明小灌木抗风;长白山地区降水较多,气候较湿润,加之气温低,蒸 发微弱,空气湿度较大,说明小灌木喜湿润。故选B。BA. 海拔较高、坡度较大B. 海拔较低、坡度较大C. 海拔较高、坡度较小D. 海拔较低、坡度较小解析:读图可知,一定高度范围内,海拔越高,草本植物入侵程度越低,坡度越大, 草本植物入侵程度越高。故选B。B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解析:全球气候变暖,西坡温度上升,蒸发加强导致湿度下降,①错误;长白山高山 苔原带原有灌木的生存空间被草本植物挤占,导致其生存空间缩小,②正确;草本植 物入侵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加剧长白山高山苔原带原有的灌木萎缩退化,③正确;冬 季积雪变薄对长白山高山苔原带原有的灌木萎缩退化未产生影响,④错误。故选C。C (2025·山西省际名校联考)研究表明,盛行西风挟带着种子,在新西兰南部阿 尔卑斯山东坡林线以上形成条带状的树林景观(即带状树林),林中积雪是形成带状 树林的重要条件。下图示意带状树林的垂直分布。据此完成下题。A. 风力越大数量越多 B. 坡度越陡发育越好C. 海拔低处最先形成 D. 与等高线保持平行解析:结合材料分析,盛行西风挟带着植物种子越过山坡后,风速减弱,种子大致沿 着与等高线平行的方向沉降下来,形成大致与等高线平行的带状树林,D正确;风力 过大可能会对树木生长造成不利影响,如抑制幼苗生长、导致树木形态扭曲等,因 此,并非风力越大带状树林的数量就越多,A错误;坡度较陡的地方土壤较薄,水分 保持能力差,不利于树木扎根和生存,所以带状树林并不一定在坡度越陡的地方发育 得越好,B错误;海拔高处最先形成,C错误。DA. 暖季融化增加降水 B. 冷季时为土壤保温C. 增加土壤中矿物质 D. 利于种子萌发传播B解析:选项 解析 结论A 在暖季,气温升高使得积雪融化,可以为树木的生长补充水 分,以满足树木的生长用水,但对增加降水作用不明显 B 在冬季,覆盖在土壤之上的积雪能够减少土壤与外界冷空气的 接触,起到保温作用 √C 矿物质由岩石风化而来,与积雪无关 D 种子萌发主要在春季,与土温、气温有关,积雪在春季开始消 融,无法改善热量 9. (2025·湖南部分名校联盟联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流石滩是植物能够抵达的上限,其环境异常恶劣,只有少数物种经受住了这样的 环境。流石滩上并没有太强的种内竞争和种间竞争,这里分布的垫状植物具有紧贴地 面、周身被毛的特点,根系向纵深发展或平行发展的横走根,外层有致密的枝叶,叶 片呈紫红色。下图为垫状植物景观图。(1)根据垫状植物的特点指出流石滩处的气候特征。答案:(1)垫状植物紧贴地面,说明该地多大风天气;周身被 毛,说明该地气温低;叶片呈紫红色,说明该地太阳辐射强烈 (紫外线强烈);外层有致密的枝叶,说明该地昼夜温差大。(2)说明垫状植物两种根系与环境的关系。答案:(2)流石滩地下水埋藏深,向纵深发展的根系便于吸取 地下水且能牢固地扎下地基;流石滩的碎石极易松动滑走,横走 根便于在植株被连根拔起之后重新扎根生长。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