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秋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上册自然地理第四单元水的运动第二讲海水的性质及海—气相互作用与海水的运动第4课时海—气相互作用课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秋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上册自然地理第四单元水的运动第二讲海水的性质及海—气相互作用与海水的运动第4课时海—气相互作用课件

资源简介

(共54张PPT)
 自然地理
第四单元 水的运动
第二讲 海水的性质及海—气相互作用与海水的运动 第4课时 海—气相互作用
考点1 海—气相互作用与全球水热平衡
考点1 海—气相互作用与全球水热平衡
S梳理教材基础点
1. 海—气之间的水分交换
[点拨] 海洋的蒸发量与其表层水温密切相关,一般来说,海水温度越高,蒸发量就 越大;低纬度海区和有暖流流经的海区,海面蒸发旺盛,空气湿度大,降水较丰沛, 海—气间的水分交换较为活跃。
[点拨] (1)海洋是大气最主要的热量储存库。水温高的海区,向大气输送的热量 较多。
(2)海—气相互作用是海洋与大气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彼此适应的过程。
(3)不同纬度地区的下垫面给大气提供的热量不同是形成大气环流的重要原因,而 大气环流又是海水大规模运动的主要动力来源,大洋表层环流与大气环流的运动方向 基本一致。
动能 
水分和热量 
J讲练突破重难点
角度Ⅰ海—气相互作用与水热交换
[讲细] 1.海—气之间的水分交换过程
海洋通过蒸发作用,向大气提供水汽。大气中的水汽在适当条件下凝结,并以降水的形式返回海洋,从而实现与海洋的水分交换。海洋的蒸发量与海水温度密切相关,一般来说,海水温度越高,蒸发量越大。因此,低纬度海区和有暖流流经的海区,海面蒸发旺盛,空气湿度大,降水也较丰富,海—气间的水分交换也较为活跃。如下图所示。
2. 海洋对大气的作用
(1)海洋通过长波辐射和潜热向大气提供能量
(2)海洋通过蒸发作用向大气提供水汽;提供水汽的多少主要与水温有关。水温越 高,蒸发越旺盛,空气湿度也越大。
(3)海洋对大气温度的调节作用
(4)海洋对大气的温室效应有缓解作用
海洋中溶解的二氧化碳是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数十倍,并且海洋通过生物固碳等作 用调节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影响着全球气温和大气环流过程;海洋浮游植物通过 光合作用,向大气提供了40%的再生氧气。
3. 大气对海洋的作用
(1)大气通过风推动海水运动,影响海水性质。气流吹拂表层海水,形成风海流与 风浪。
(2)大气因参与海陆间水循环而影响海水性质。
大气通过水汽输送、蒸发、降水等环节参与水循环,其中降水的强弱直接影响 海水盐度分布;大气云层可减弱到达海面的太阳辐射,影响海面增温,进而影 响海水的运动。
(3)大气通过降尘向海洋提供营养元素。
[练透] 读海—气相互作用示意图,完成下列小题。
A. 使温差减小 B. 使温差增大
C. 使气温升高 D. 使气温降低
解析:海水的比热容大,升温、降温速度慢。夏季,海洋温度低于陆地,因此受海洋 影响的区域,气温会降低;而冬季,海洋温度高于陆地,因此受海洋影响的区域气温 会上升,因此减小了温差,A正确,B、C、D错误。故选A。
A
A. 大气降水 B. 海水蒸发 C. 季风环流 D. 洋流
解析:大气降水主要进行的是水分交换,热量交换相对要少,A错误。海水蒸发,能 将吸收的热量通过水汽带入大气之中,是海—气热量交换的主要途径,B正确。季风 环流是大气运动形式,其与海洋之间的热量交换少,C错误。洋流调节高低纬度之间 的水热平衡,D错误。故选B。
B
角度Ⅱ海—气相互作用与水、热平衡之间的关系
[讲细] 海—气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大气环流与大洋环流,是维持全球水热平衡的基础。由于不同纬度海洋对大气加热的差异,导致大气产生高低纬间的环流; 海洋与陆地对大气加热的差异,则形成季风环流。同时,大气的运动以风力的形式作用于海洋,促使海水运动。并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形成了一定规律的大气环流和大洋环流,它们驱使着水分和热量在不同地区间传输,从而维持着地球上的水分和热量的平衡。
[练透] (2025·吉林四平模拟)感热通量是指由于温度不同而引起的大气与下 垫面之间发生的热交换。下图示意某年7月份北印度洋感热通量分布状况(单 位:卡/平方厘米),正值代表热量由下向上传递,负值代表热量由上向下传 递。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A. 夏季气温较高,热量传递快
B. 底层海水上泛,海气温差大
C. 高纬海水流经,海水温度低
D. 赤道暖流流经,海水升温快
解析:据图可知,7月份北印度洋西部沿海地区感热通量数值的绝对值较大,但属于 负值,热量由上向下传递,说明下垫面温度低于大气温度,主要是由于7月份北印度 洋西部沿海地区在西南季风的吹拂下,表层海水离岸而去,下层冷水上泛,顺着风势 正好北上,形成为由较低纬流向较高纬的寒流,使北印度洋西部沿海地区温度低于大 气温度,B正确,C、D错误;受该寒流影响,北印度洋西部沿海地区夏季较同纬度其 他地区气温较低,A错误。故选B。
B
A. 偏北风 B. 偏南风 C. 偏西风 D. 偏东风
解析:夏季受气压带、风带北移影响,北印度洋盛行西南季风,据此可排除A、D; 依据图文信息可知,7月份北印度洋西部沿海地区感热通量数值属于负值,感热通量 的特点是热量由上向下传递,存在下垫面温度低于大气温度的现象,受其影响,此时 段北印度洋西部海区形成冷高压,与东北部印度低压的气压梯度加强,故北印度洋海 面的偏西风会进一步加强,C正确,B错误。故选C。
C
考点2 厄尔尼诺、拉尼娜及其影响
考点2 厄尔尼诺、拉尼娜及其影响
S梳理教材基础点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成因及影响
厄尔尼诺现象 拉尼娜现象
定 义 有些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表 层海水温度异常  升高 的现象 有些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的表 层海水温度异常  降低 的现象
升高 
降低 
厄尔尼诺现象 拉尼娜现象
成 因
太平洋东南信风减弱,赤道附近表层 暖水向东回流。东太平洋冷海水上泛 现象消失,暖水回流加剧,导致赤道 东太平洋海面水温升高 太平洋东南信风异常增强,把赤道附近 表层暖水向西太平洋输送,表层海水产 生强大的离岸流,造成这里持续的海水 辐散;下层冷海水上泛增多,同时秘鲁 寒流也北上补充,导致海面温度大幅降 低
厄尔尼诺现象 拉尼娜现象

响 气
候 赤道附近的太平洋东部,如秘鲁和智 利沿海,下沉气流减弱或消失,甚至 出现上升气流,气候由原来的干燥少 雨变为  多雨 ,引发洪涝灾害。同 时,赤道附近的太平洋西部,  上升 气流 减弱或消失,气候由温润多雨 变为干燥少雨,带来  旱灾 或森林 大火 海水温度低于气温,大气层结稳定,对 流不易发展,赤道东太平洋及其沿岸地 区降雨偏  少 ,气候偏  干旱 ;西 太平洋及其沿岸地区降水异常增多,常 形成  洪涝 灾害
多雨 
上升
气流 
旱灾 
少 
干旱 
洪涝 
厄尔尼诺现象 拉尼娜现象

响 生
物 赤道附近太平洋东部下层海水中的无 机盐类等营养成分不再涌向海面,导 致当地的浮游生物和鱼类大量死亡, 渔业大幅度减产,大批鸟类也因饥饿 而死 赤道附近太平洋东部海域冷海水上泛, 将海底的营养盐类带到海面,鱼类丰富
J讲练突破重难点
角度Ⅰ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影响
[讲细] 
厄尔尼诺现象 拉尼娜现象
沃克环流 减弱、消失,甚至逆转 增强
东南信风 弱,甚至转为西风 强
南赤道暖流 弱 强
赤道逆流 强 弱
秘鲁寒流 西偏,被暖流取代 强
太平洋水温 东岸 升高 降低
西岸 降低 升高
太平洋两岸气候 东岸 降水增加 降水减少
厄尔尼诺现象 拉尼娜现象
太平洋两岸气候 西岸 降水减少 降水增加
对全球的影响 导致全球大气环流异常,并对全球大范围内的气候产 生很大影响
关联性 拉尼娜现象一般出现在厄尔尼诺现象之后
A. 厄尔尼诺现象主要发生于赤道附近的太平洋东部海区
B. 拉尼娜现象主要发生于赤道附近的太平洋西部海区
C. 拉尼娜现象的形成是由于秘鲁寒流势力减弱,大量冷海水沿赤道附近西进造成的
D. 厄尔尼诺现象是东南信风势力过强造成的
解析: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是发生在同一 片海域的不同地理现象。当南 太平洋东部的秘鲁寒流势力减弱,海水异常升温,出现厄尔尼诺现象,相反的 现象为拉尼娜现象。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秘鲁寒流势力减弱,东南信风的势 力也减弱,A正确。
A
A. 秘鲁沿岸多暴雨洪涝
B. 秘鲁渔场上空鸟更多
C. 印尼热带雨林易发生洪涝灾害
D. 澳大利亚东部暴雨成灾
解析: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不仅仅影响当地的环境,还会影响到全球的气候。因为 寒流势力减弱,秘鲁沿岸多暴雨洪涝,A正确;上升流减弱,营养盐变少,鱼类的饵 料减少,所以大量海鸟死亡,B错误;印尼降水变少,易发生火灾,C错误;澳大利 亚降水较少,D错误。
A
角度Ⅱ沃克环流
[讲细] (1)形成
在赤道附近的太平洋海区,信风驱使赤道暖流自东向西流。在东岸,由于表层海水被 风吹走,下层的冷海水会上涌补充,沿岸还有自高纬流来的寒流,使该海区表层海水 的温度较低;在西岸,赤道暖流堆积下沉,形成深厚的暖水层。通过海—气相互作用 的热量交换,在赤道附近太平洋上空,形成接近东西向的热力环流,即沃克环流。具 体如下图所示:
(2)分布
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及其以南(0°—5°S)的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的东部 和西部。
(3)影响
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的发生均与沃克环流有关,沃克环流的强弱变化直接导致赤道 地区太平洋东西两岸的气候变化,是判断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发生的重要依据。具 体表现分析如下:
[练透] 沃克环流是赤道海洋表面因水温的东西差异而产生的一种热力环流。沃克环 流的强弱变化,是判断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重要依据。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A. 大洋的东部为暖流
B. 若海洋表面水温距平小,则此海域为寒流
C. 大洋的西部为寒流
D. 若海洋表面水温距平小,则此海域为暖流
解析:沃克环流是指在正常情况下较干燥的空气在东太平洋较冷的洋面上下沉,然后 沿赤道向西运动,成为赤道信风的一部分,当信风到达西太平洋时,受到较暖洋面的 影响而上升再向东运行,如此形成了一个封闭的环流。结合海陆分布,大洋东部气流 下沉为主,水温低,为寒流;大洋西部气流上升为主,水温高,为暖流;水温距平低 值位于大洋东岸,此海域为寒流,B项正确。
B
A. 沃克环流减弱东移,出现厄尔尼诺现象
B. 沃克环流减弱东移,出现拉尼娜现象
C. 秘鲁海域的渔场与沃克环流的强弱变化关系不大
D. 澳大利亚东部的降水偏少,说明可能出现拉尼娜现象
解析:沃克环流对太平洋东西两岸的气候调节有重要作用。如果东太平洋的洋面温度 升高,就会产生较暖而且湿润的上升气流,消弱沃克环流,同时美洲中部一带会气温 上升、暴雨成灾,这就是著名的厄尔尼诺现象,A项正确。
A
Y研透高考命题点
[高考命题]高考试题常以气象事件为背景,结合大气环流、洋流等知识考查海—气相 互作用的原理及其影响、天气极端事件等,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核心素养。
(2022·山东卷改编)冬半年,美洲中部地区频繁受冷空气影响。下图示意2000年1月 一次冷空气南下过程中,美洲中部附近海洋表层风场和海平面气温分布。甲处南北两 侧的气压梯度较大。
[问答]在冷空气频繁南下的影响下,N海域表层水温较低、海产丰富。分析其原因。
答案:水温较低:受冷气团影响,降温显著;沿岸寒流降温。海产丰富:纬度低,受 冷空气及寒流影响,水温适宜;大陆架广阔,为鱼类繁殖提供场所;晴天多,光合作 用显著,浮游生物多;受离岸上升补偿流的影响,底层海水上泛,饵料丰富。
解析:水温较低:受冷空气频繁南下的影响,N海域受冷气团影响显著,且风速大, 使其表层海水水温降低;同时其沿岸为加利福尼亚寒流,受寒流影响降温显著。海产 丰富:该地位于热带海域,其纬度较低,受冷空气及寒流影响,其水温适宜众多鱼类 生存;该地海岸大陆架较为宽阔,为鱼类的生长繁殖提供了休憩场所;受寒流及背风 坡影响,该地降水少,晴天多,水生植物光合作用显著,其浮游生物较多,为鱼类生 长提供饵料;该地处于东北信风带位置,受离岸风影响,该地海岸附近形成上升补偿 流,底层海水上泛,可为鱼类提供大量的饵料。
限时跟踪检测(十九) 海—气相互作用
限时跟踪检测(十九) 海—气相互作用
  (2025·云南师大附中质检)北冰洋上的斯瓦尔巴群岛由崇山峻岭组成,完整保留着十几亿年前至今的连续岩层,角峰、U形谷等地貌景观广布。与格陵兰岛近3 000米的巨厚冰层相比,斯瓦尔巴群岛平均冰层厚度只有几十到几百米。目前,俄罗斯在斯瓦尔巴群岛周边海域的浮冰上陆续建立了若干个浮冰漂流科考站。下图示意斯瓦尔巴群岛的位置。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A. ②④ B. ①④ C. ②③ D. ①②
A
解析:
A. 流水地貌类型多样 B. 科考适宜时间较长
C. 气候温暖,风力较小 D. 岩石标本易于收集
解析:斯瓦尔巴群岛与格陵兰岛同属于北极地区,角峰、U形谷等地貌景观广布,流 水地貌较少,A错误;斯瓦尔巴群岛与格陵兰岛同属于北极地区,纬度较高,极昼期 较长,科考适宜时间相差不大,B错误;与格陵兰岛相比,斯瓦尔巴群岛深受北大西 洋暖流的影响,气候条件相对较好,气温适宜,但受极地东风影响风力较大,C错 误;与格陵兰岛相比,斯瓦尔巴群岛冰层厚度相对较小,岩石标本收集难度较低,D 正确。
D
A. 地质构造 B. 洋流运动
C. 海底地形 D. 冰盖变化
解析:浮冰漂流科考站可以随浮冰漂流,科考范围广,更便于观测北冰洋洋流运动等 海洋环境的特点及其变化,B正确;该科考站不能全面观测北冰洋的地质构造、海底 地形,A、C错误;冰盖主要分布于陆地上,对冰盖的变化情况,浮冰漂流科考站难 以观测,D错误。
B
  (2025·河南郑州期中)南北向洋流对于高低纬间热量的输送和交换具有重 要意义。科考发现:近几十年来,德雷克海峡海冰数量呈现冰进—冰退—冰进 的周期性变化,海冰进退对全球气候变化有重大影响。冰进(海冰较常年增 多)会导致德雷克海峡水流通量减少,海峡西侧水位增高,北上水流增加,冰 退则反之。下图分别示意南极大陆周围海域海冰总面积季节变化和南太平洋附 近海域洋流分布。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A. 上空大气温度降低
B. 与上空大气间热量交换减弱
C. 太阳辐射持续增强
D. 表层海水热量收入大于支出
解析:当南极大陆周围海域海冰面积减小时,海水温度升高,受海洋影响,上空大气 温度升高,A错误;海冰面积减小,海水面积增加,海水吸收太阳辐射增加,海水温 度升高,海水与上空大气间热量交换加强,B错误;12月22日前后,南回归线以南地 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全年最大,太阳辐射达最强,由图示可知南极大陆周围海域海冰面 积减小是从9月到次年2月,因此太阳辐射先增强后减弱,C错误;当南极大陆周围海 域海冰面积减小时,海水温度升高,表层海水热量收入大于支出,D正确。
D
A. 秘鲁寒流增强 B. 赤道附近东太平洋水温升高
C. 赤道逆流增强 D. 南极大陆将变得更加寒冷
解析:德雷克海峡冰进期,海峡西侧水位增高,北上水流增加,秘鲁寒流增强,A正 确;秘鲁寒流位于南半球太平洋东岸,秘鲁寒流增强导致赤道附近东太平洋水温降 低,B错误;海峡西侧水位增高,秘鲁寒流增强,导致赤道附近太平洋东侧水位升 高,赤道逆流是自西向东流动的补偿流,因而赤道逆流减弱,C错误;当南极洲的温 度变冷时,存在很多海冰的德雷克通道处于封闭状态,阻塞环南极大陆的海流,加快 南太平洋环流,并从向极方向连接南极洲热输送,从而使南极洲变暖;当南极洲的温 度变暖时,存在很少海冰的德雷克通道处于开放状态,打通环南极大陆海流,减慢南 太平洋环流,并从向极方向隔离南极洲热输送,从而使南极洲变冷,D错误。
A
  (2025·河南许平汝名校联考)海冰是海洋—大气交互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参 与了大洋和极区表面的辐射、能量、物质平衡过程,以及区域性和全球性的洋流、盐 流、气流的形成和循环。下图示意地球南、北极海冰面积与气温的年内变化。读图, 完成下列小题。
A. 纬度位置相反 B. 洋流流向相反
C. 海陆位置相反 D. 天文季节相反
解析:海水温度升高到一定温度,海冰会融化,海冰面积会缩小,反之则扩大。海水 温度随季节变化而变化,南极和北极的天文季节相反,因而南极和北极海冰面积年内 变化呈现明显相反的模式,D正确。南极和北极的纬度位置、洋流流向、海陆位置在 年内并不变化,A、B、C错误。
D
A. 南极地区陆地面积更大 B. 南极周围海湾岛屿较多
C. 南极所在地理纬度更高 D. 南极沿岸洋流流速更快
解析:南、北两极的海冰面积变化主要是由气温变化所致,南极地区陆地面积大,北 极地区以海洋为主,陆地的比热容小于海洋,使得南极地区夏季增温和冬季降温速度 快于北极,导致海冰面积变化幅度比北极大,A正确。南极周围的海湾岛屿并不比北 极多,B错误。南极所在地理纬度并不比北极高,C错误。沿岸洋流流速大小对海冰 面积年内变化幅度大小影响不大,D错误。
A
  (2025·黑龙江佳木斯三校联考)气候变化通过引起海洋表层水温、盐度、溶解 氧以及局部海域上升流发生变动,进而影响鱼类生长、繁殖能力和分布。下图为我国 北部湾海域2017—2018年强拉尼娜事件前后竹荚鱼生物量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 小题。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解析:由于东南、东北信风势力增强,太平洋中东部海域温度异常偏低,产生拉尼娜 现象,③④正确;东南、东北信风势力减弱,太平洋中东部海域温度异常偏高会产生 厄尔尼诺现象,①②错误。故选C。
C
A. 水温升高,繁殖生长速度加快 B. 沿岸上升流增强,饵料丰富
C. 降雨增多,海水盐度下降 D. 水温降低,繁殖生长速度加快
解析:强拉尼娜事件后,冬季风增强,导致北部湾北部沿岸上升流增强,饵料丰富, 鱼群聚集,B正确;拉尼娜时期,我国北部湾地区的水温不一定会升高,且水温偏低 并不利于竹荚鱼繁殖生长,A、D错误;拉尼娜现象发生时,我国华北地区降水量增 加,雨带北进速度快,南方地区降水量相对减少,C错误。
B
A. 喜暖水,栖息于中底层水域
B. 喜暖水,栖息于表层水域
C. 喜冷水,栖息于中底层水域
D. 喜冷水,栖息于表层水域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以看出,竹荚鱼主要生存在低纬度热带海域,喜暖水,C、D错 误;而沿岸上升流增强,饵料丰富,鱼群集中,说明竹荚鱼随饵料而走,栖息于中底 层水域,A正确。
A
11. (2025·广东广州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洞里萨湖是东南亚最大的淡水湖泊,具有调节湄公河水量的功能。受太阳辐射、 近地表气温、降水、风速、水位等因素的影响,洞里萨湖表面水温具有明显的季节变 化和年际变化。下图示意洞里萨湖位置,下表示意洞里萨湖表面水温、气温和水位的 多年月平均状况。
时间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水温(℃) 27.5 29.8 30.1 29.0 26.2 25.7 25.3
气温(℃) 28.9 29.3 28.7 27.8 27.3 27.3 27.2
水位(m) 2.1 1.7 1.5 2.0 3.5 5.7 7.7
(1)风对洞里萨湖表面水体有降温效应,试说明原因。
答案:(1)风加快湖面蒸发散热;风加剧 湖水的垂向扰动,促进上下层湖水的热交 换,使湖面水温下降。
(2)与4—5月相比,6—8月洞里萨湖表面水温明显降低,分析其原因。
答案:(2)洞里萨湖最高气温出现在4—5 月,6—8月气温下降,水温下降;6—8月, 降水增多,云量增大,表面湖水吸收太阳辐 射减少;河水补给量大,水位上升,湖面扩 大,蒸发散热增强,使表面水温降低;6—8 月风速大,湖面水温下降。
(3)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洞里萨湖表面水温出现异常高值,分析其机制。
答案:(3)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赤道附 近太平洋西部表面海水温度下降,上升气流 减弱,降水减少,云量减少,大气削弱作用 弱,洞里萨湖表面湖水吸收太阳辐射增多, 水温升高,出现异常高值。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