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95张PPT) 自然地理第五单元 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二讲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3课时 构造地貌的形成考点1 地质构造及其实践意义考点1 地质构造及其实践意义S梳理教材基础点1. 地质构造的含义:岩层的变形和变位。[辨析] 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1)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的“足迹”,是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岩石(或岩层)的变形 和错位,它包括两种最主要的基本构造类型——褶皱和断层。(2)构造地貌是地质构造在地表的形态和地貌特征,例如背斜成岭、向斜成谷、断 崖、块状山地等。地壳运动 波状 地质构造 褶皱背斜 向斜从形态上 岩层一般向 上 拱起 岩层一般向 下 弯曲从岩层新老关系 上 中心 部分较老, 两翼 部分较新 中心 部分较新, 两 翼 部分较老图示上 下 中心 两翼 中心 两翼 常规地貌 常形成 山岭 常形成 谷地或盆地 侵蚀后地貌 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 向斜槽部岩性坚硬不易被 侵蚀,常形成山岭图示山岭 谷地或盆地 (2)断层[点拨] 判断某一构造是不是断层的依据一是看岩层是不是受力断裂,二是看它是否沿断裂面有明显的位移,只有同时具备这 两个条件才是断层。断裂面 位移 ②对地貌影响形式 示意图 地貌 举例水平位移 在山地,断层 沿线岩石破 碎,易受风化 侵蚀,常发育 成沟谷、河流 岩层在水平方向上被 错 断 美国西部的圣安德 列斯断层垂直位移 上升的岩块常成为 块状 山 或高地 我国的华山、庐 山、泰山相对下降的岩块,常形成谷 地或低地 我国的渭河平原、 汾河谷地错断 块状山 [概念解读] 正断层和逆断层正断层 逆断层相对 位移 上盘相对下降、下盘相对上升的断层 上盘相对上升、下盘相对下降的断层作用 力 主要是受到拉张力和重力作用,多出现于张裂性板块边界 主要由水平挤压与重力作用而形成图 示注:断层面两侧的岩块称为断层盘,其中位于倾斜断面之上的为上盘,位于倾斜断面 之下的为下盘。[地理原理] 地质构造的判断方法请写出背斜和向斜的判断方法。答案:①看岩层弯曲:岩层向上拱起的为背斜,岩层向下弯曲的为向斜。②看岩层新老:岩层中心老、两翼新的为背斜,岩层中心新、两翼老的为向斜。J讲练突破重难点角度Ⅰ背斜、向斜的判断及构造地貌[练透] 构造等高线是指在地质图上某一岩层顶部海拔相同点的连线,可以直观地反映岩层的形态。下图是某区域构造等高线图(单位:米)。读图,完成下列小题。A. 西部老东部新 B. 西部新东部老C. 中间老两翼新 D. 中间新两翼老解析:由图可知,甲、乙之间的构造数值中间高且空间范围小,说明同一岩层向上拱 起,该处应是背斜构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背斜岩层中间老两翼新。故选C。CA. 由西北向东南 B. 由东南向西北C. 由东北向西南 D. 由西向东解析:由图可知,断层大致呈西北—东南方向延伸,断层面两侧同一岩层海拔差异较 大,东北一侧同一岩层海拔更高,若该断层为正断层,则断层面由东北向西南倾斜, 若该断层为逆断层,则断层面由西南向东北倾斜,故选C。CA. 南北向的挤压作用 B. 南北向的拉伸作用C. 东西向的挤压作用 D. 东西向的拉伸作用解析:由第1题分析可知,该地为背斜,由图可知,断层大致呈西北—东南方向 延伸,可推测岩层受南北方向的挤压作用,向上拱起,且局部断裂,形成断 层,故选A。A角度Ⅱ断层的判断及形成的地貌[练透] (2025·山东滨州市模拟)多年以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华莱士溪河道在多次 地震中发生变动。下图为“华莱士溪局部河道变迁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A. 背斜谷 B. 向斜谷 C. 背斜山 D. 断层谷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该地区易发生地震,图示河流流向在地质构造线附近扭 转明显,华莱士溪上、下游错位也很明显,故该地质构造线沿线最可能为断层 谷,故选D。DA. 岩石破碎,易被侵蚀 B. 流速快,流水下蚀强烈C. 地壳下陷,积水成河 D. 流速慢,流水侧蚀强烈解析:由上面分析可知,图中地质构造线沿线最可能为断层谷,河道沿断层线 发育,主要是因为断层线沿线岩石破碎,易被侵蚀成谷地,为河道发育提供了 条件,故选A。A角度Ⅲ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讲细] 1.利用地质构造找水向斜 岩层向槽部倾斜,利于地下水向槽部汇集,故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断层 地下水出露成泉2. 利用地质构造找矿煤矿 向斜部分的地下(背斜顶部易被侵蚀,背斜岩层中的矿石很可能被侵蚀掉)油、气 背斜岩层向上拱起,油、气密度小,分布于背斜顶部,背斜是良好的储油、储气构造3. 利用地质构造确定工程建设避开断层 易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坍塌隧道避开向斜 向斜是水的汇集区,隧道可能会变为水道隧道选在背斜 背斜的岩层呈天然拱形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可归纳如下图所示: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解析:石油资源由古老的生物埋藏在地下经漫长的地质年代变质而成,通常页岩、砂 岩的空隙中可能含有油气资源。油气资源一旦形成就开始流动,直到遇到致密岩层的 阻隔形成油气田。由于密度的差异,地下水往低处流动,石油、天然气受挤压往较高 处流动,故最可能蕴藏油气资源的是①④。故选B。B角度Ⅳ地质剖面图的判读[讲细] 岩层新老关系的判读方法图示 判读方法看新老 关系 a河谷到b、c河谷的地层均由老到新,即中间老、两翼新→背斜→a为河谷→背斜谷图示 判读方法看岩层 弯曲甲处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地貌为谷地;乙处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地貌为山岭看埋藏 深度看海拔→中部高,两侧低→山岭;岩层埋藏深度→海拔-埋藏深度=岩层的高度→同一岩层B处高,A、C处低→向上拱起→背斜地点 海拔(米) 某沉积岩的埋藏深度(米)A 450 170B 520 140C 450 160[练透] (2025·江苏南通模拟)地层的接触关系是指新老地层在空间上的相互接触关 系或者叠置状态,其中有整合接触和不整合接触。整合接触是指新老地层平行且连 续,表明地层形成期间该地没有发生构造运动。不整合接触是指新老地层不平行且不 连续,表明该地经历过构造运动、地面侵蚀和再沉积过程。下图为某干旱地区的地质 剖面图,P1、P2、T2、T3,四个时期的沉积岩由老到新,V5是岩浆岩,U表示不整合 面。读图,完面下列小题。A. T2 B. V5 C. P1 D. P2解析:P1、P2、T2、T3四个时期的沉积岩由老到新,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岩浆岩V5将 T2切断,所以其应该在T2之后形成,因此最老的是沉积岩P1,故选C。CA. 岩浆侵入的时间早于沉积岩T2B. P1和T2属于整合接触关系C. 断层北侧岩体的抬升幅度小于南侧D. 该地以流水侵蚀地貌为主解析:根据岩浆岩V5将T2切断,岩浆侵入的时间是在T2形成之后,A错误;P1和T2的 岩层之间缺失P2,属于不整合接触关系,B错误;该地为干旱地区,地貌以风成地貌 为主,D错误;断层南侧有年龄较老的沉积岩P1出现,而北侧没有,说明南侧抬升幅 度较大,C正确。故选C。CA. 1次 B. 2次 C. 3次 D. 4次解析:图中不整合面U处北侧的P2岩层是弯曲的,说明出现过地壳运动使岩层发 生褶皱。不整合面U处T3时期的沉积岩岩层并不是水平的,说明T3时期的沉积岩 形成后又出现过地壳运动使岩层发生褶皱、倾斜。综上所述,U处至少发生过两 次褶皱。故选B。B角度Ⅴ等高线、地层线叠加图的判读[练透] 下图为某区域地质简图。该区沉积地层有Q、P、C、D、S2、S1,其年代依次 变老。读图,完成小题。解析:根据材料信息“该区沉积地层有Q、P、C、D、S2、S1,其年代依次变老”及 图可知,甲地到乙地所在区域岩层中间新,两侧老,且岩层对称分布,因此可判断该 区域的地质构造为向斜,B、D错误。图中从甲地到乙地,中间有一高程点,说明地 势中间高,两边低,A正确,C错误。AY研透高考命题点[高考命题]地质构造与地貌是当前高考的重要考点。试题多将地层年代、化石类型与 地质构造图相结合,考查地质构造、构造地貌的判读及地质构造历史的推断,或运用 地质简图判读预测地下矿藏位置找水、找油、找气等,突出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的 应用。1. (2023·广东卷改编)巴音河流域位于盛行西风的柴达木盆地东北边缘地区。巴音 河在宗务隆山以南形成了大面积的冲洪积扇;2015年12月,当地对该区域巴音河出山 口长约4 km的河道进行了硬化。图1示意巴音河冲洪积扇及周边地区地理环境特征; 图2示意图1中P1、P2两点之间的水文地质剖面。[问答]如图2所示,巴音河河道所在区域地下水含水层明显较厚,且在河道以南出现 地下水溢出。请从地质构造角度,分析形成这两种现象的原因。答案:含水层较厚的原因:此区域为向斜构造,利于冲洪积物堆积;断层加剧凹陷, 进一步增加冲洪积物堆积厚度,导致含水层明显增厚。地下水在河道以南溢出的原 因:德南隆起是背斜构造,阻挡地下水水平运动,抬升地下水位;地下水通过河道南 侧断层处形成的通道,溢出地表。解析:结合材料要求从地质构造角度进行分析。含水层较厚的原因与该位置的向斜地 质构造相关,向下凹陷的构造利于冲洪积物堆积;加上周围的断层加剧凹陷,进一步 增加冲洪积物堆积厚度,地下水淤积导致含水层明显增厚。地下水在河道以南溢出的 原因与该位置的背斜地质构造相关,德南隆起是背斜构造,向上凸起的背斜可以阻挡 地下水水平运动,抬升地下水位,当地下水运动至河道南侧断层处,通过断层形成的 通道溢出地表。2. (2022·北京卷改编)下图为某地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解析:第(1)题,如图所示,地质构造主要为背斜,顶部受张力开裂侵蚀形成谷 地,为背斜成谷。×解析:第(2)题,甲处为花岗岩,是侵入型岩浆岩,与断层交汇处没有被断层错 断,而是覆盖了原有的岩层结构,说明甲处岩浆活动晚于断层。解析:第(3)题,从沉积岩岩层形成先后顺序来看,①在上而②在下,岩层①比② 的沉积晚。解析:第(4)题,岩层③为石灰岩,多形成于浅海环境;④为泥岩,多形成于陆地 环境。③与④形成环境不同。√××考点2 板块运动与地貌岩石圈 [点拨] 澳大利亚、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斯里兰卡岛、塔斯马尼亚岛都位于印度 洋板块。板块边界有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消亡边界主要分布在大陆与大洋交界处,生长边界 主要分布在大洋中。答案:①大陆板块和大洋板块碰撞,形成海岸山脉、岛弧、海沟;②大陆板块和大陆 板块碰撞,形成高大的山脉;③板块张裂形成裂谷、海洋、大洋中脊(海岭)。软流圈 稳定 活跃 海沟 裂谷 J讲练突破重难点角度Ⅰ板块构造学说[讲细] 1.板块的划分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即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六大板块除太平洋板块几乎只包括海洋外,其余五个板块里都既有陆地又有海洋。2. 板块运动及地壳活动板块漂浮在“软流圈”之上,处于不断地运动中。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 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3. 板块运动与地貌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练透] (2022·浙江6月选考)下图为世界局部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A. 亚欧板块张裂 B. 美洲板块抬升C. 太平洋板块张裂 D. 太平洋板块俯冲解析: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中阿留申海沟位于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的消亡 边界,美洲板块为大陆板块,太平洋板块为大洋板块,两板块碰撞挤压时,大洋板块 会俯冲到大陆板块的下面,在俯冲边界形成海沟,D正确。D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解析:由上题分析可知,海沟是由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形成的,大陆 板块边缘隆起形成岛弧或海岸山脉。因此与海沟相伴的地形有岛弧和山脉,③ ④正确。故选C。C角度Ⅱ板块运动对全球构造地貌的影响[讲细] 板块运动 张裂 相撞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互 挤压碰撞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相互 挤压碰撞对地球面貌的影响 形成裂谷或海洋 形成高峻山脉和巨大高原 海沟、岛弧、海岸山脉举例 东非大裂谷、红 海、大西洋 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 马里亚纳海沟、亚洲东部 岛弧、美洲西岸山脉边界类型 生长边界←|→ 消亡边界→|←图示A. 板块挤压 B. 火山不断喷发C. 板块张裂 D. 岩浆持续侵入解析:新西兰位于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东侧的太平洋板块向西侧的 印度洋板块方向挤压,地壳隆起形成南阿尔卑斯山脉,故山脉仍在升高并向西扩展, 故选A。AA. 西坡侵蚀强烈,山脊线东移B. 西坡侵蚀强烈,山脊线稳定C. 东坡侵蚀强烈,山脊线西移D. 东坡侵蚀强烈,山脊线稳定解析:由材料可知,该山脉位于西风带,西坡是迎风坡,降水量大,流水侵蚀作用强 烈,河流发育,在溯源侵蚀作用下,源头即山脊线东移,故选A。AA. 板块运动逐渐加强 B. 板块运动逐渐减弱C. 外力作用逐渐加强 D. 外力作用逐渐减弱解析:目前该山脉仍在升高说明目前内力作用强度大于外力作用。随山体升高,外力 作用逐渐加强,内、外力作用达到平衡,山脉高度将趋于稳定,故选C。CY研透高考命题点[高考命题]板块运动与地貌是当前高考的重要考点。试题多与地震、火山活动相结 合,考查地震、火山活动形成的原因,突出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的应用。乙板块 2. (2022·北京卷改编)中国某科考船赴西北太平洋进行深海科学与资源考察。已知 两种海底矿产的分布(如下图)。[判断]图中解析:第(1)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甲 海区位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交界处,地 壳不稳定,多火山地震,处于环太平洋火山 地震带。√解析:第(2)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乙距 离海岸线较远,不属于大陆架。×解析:第(3)题,根据图示信息丙海区既有 矿产1又有矿产2,矿产资源丰富多样。×考点3 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高 大 地质构造 交通运输设施 公路 铁路 山麓 答案:尽量少占耕地;处理好与农田水利设施和城镇发展的关系。盘山曲折 桥(梁)隧(道) J讲练突破重难点角度Ⅰ地形对交通运输方式及交通网密度的影响[讲细] [练透] (2025·八省联考云南卷)我国传统人力运输方式有提、挑、扛、顶和背等。 我国某省西北部山区,竹编背篓(如图)是一种常见传统背运工具,至今仍在使用。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A. 坡陡路窄 B. 蚊虫袭扰C. 地面湿滑 D. 天气多变解析:结合材料信息可知,该地为我国某省西北部山区,地形起伏大,负重前行时, 若将运输的物体背在背上,走山路可以更好的保持身体重心的稳定,也更省力,可以 解放双手协助攀爬,提高运输的安全性,因此该地传统人力运输方式多为背运,主要 是因为当地坡陡路窄,而与蚊虫袭扰、地面湿滑和天气多变关系不大,A正确,B、 C、D错误,故选A。AA. 硬度较高 B. 工艺简单C. 造型美观 D. 取材方便解析:该地多用竹子编制背篓的主要原因是山区竹林较多,便于就近取材,D正确; 竹子编制的背篓硬度并不高,A错误;竹编工艺也较为复杂,一般要专门的篾匠进行 编制,B错误;背篓主要考虑是否方便、实用,造型美观不是主要因素,C错误。故 选D。DA. 吉林省 B. 江苏省 C. 湖南省 D. 陕西省解析:竹子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地区的山地丘陵地区,吉林和陕西不是典型的竹子分 布区,A、D错误;江苏省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平原较多,而湖南省位于亚热 带,且丘陵山地分布面积广,竹林较多,因此该省最可能是湖南省,C正确,B错 误。故选C。C角度Ⅱ山区交通线路选择原则及原因[讲细] 影 响 一般原则 原因 实例方 式 首选公路运输,其次是铁路 运输 ①山地修建铁路运输干线的 成本高、难度大;②建造公 路的成本、技术难度较铁路 小;③公路运输具有灵活性 的特点 西藏先有新藏、青 藏、滇藏等公路, 后有青藏铁路影 响 一般原则 原因 实例线 路走 向 ①线路选在地势相对和缓的 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②线 路一般呈“之”字形或 “8”字状(线路尽量与等 高线平行);③避开陡坡和 断层、滑坡、泥石流等地质 灾害多发地段;④在适宜的 过河点跨过河流;⑤尽量选 择两点间最近距离、经过各 级居民点;⑥避免占用耕 地、避开农田水利设施 选线一般应按地形走势来确 定路线的走向。原因:①尽量节约建设成 本;②降低技术难度;③工 程施工要安全;④降低运营 成本和提高运营安全性(如 果选取最直、最短的线路, 就必须开拓较多的山坡,填 平沟谷,建造较多的桥梁或 隧道) ①同蒲铁路沿汾河 谷地伸展;②陇海 铁路的西段沿渭河 谷地伸展;③襄渝 铁路沿汉水谷地伸 展;④成昆铁路沿 地形走势曲折伸展影 响 一般原则 原因 实例线 网密 度 一般来说,平原、缓丘、山 间盆地、河谷等人口稠密、 经济发达的地方,线网密度 大 山区人口主要集中在河谷地 带,这样可以联系较多的居 民点,方便人们的出行,吸 引较多的客货流,从而提高 营运量,增加经济效益 南疆铁路和兰新铁 路(新疆段)均沿 山麓分布,连接绿 洲[练透] 2021年6月25日,全长435千米的拉林(拉萨至林芝)铁路正式开通运 营。下图是拉林铁路桥梁隧道相连处景观图,图中江边公路是拉林公路。据此 完成下列小题。A. 地势起伏大 B. 风力强劲C. 高寒缺氧 D. 地层不稳定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铁路一般要求保持道路平直,起伏要小,因此在铁路修建 时往往要遇山开隧道,遇河流架桥。拉林铁路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地势起伏大,因 此铁路桥梁隧道众多,A正确;桥梁隧道众多与风力强劲、高原缺氧关系不大,B、C 错误;地层不稳定会减少修建桥梁隧道,D错误。故选A。AA. 避开断裂带 B. 减轻洪水威胁C. 降低路面坡度 D. 避开泥石流解析:在山区修建公路时,往往沿着等高线修建,从而降低路面坡度,因而公路呈 “S”形走向,C正确;公路修建成“S”形与避开断裂带、减轻洪水威胁关系不大, A、B错误;公路修建成“S”形不能避开泥石流,D错误。故选C。CY研透高考命题点[高考命题]山地对交通的影响是当前高考的重要考点。试题常以区域图、景观图为背 景,考查地表形态对交通的影响,解答该类题需要学生具有综合思维能力和树立人地 协调观。1. (海南卷改编)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区主要交通线和城镇的分布。[问答]从地表形态影响的角度,概括甲、乙两地间主要交通线的分布特点并简析 原因。答案:分布特点:(主要交通线)基本上沿山麓等高线(河谷平原与山地的过渡地 带)分布。原因:南部为山地,北部为河流;沿山麓等高线修建交通线,工程量较 小;(沿河谷平原与山地的过渡地带,)既可避免洪水,又能减少地质灾害威胁。2. (重庆卷改编)近年来,中非合作稳步前行。下图是非洲某国局部区域示意图, 该国是高度依赖原油出口的发展中国家。洛比托大型炼油厂和下图所示铁路是我国与 该国合作的典范。(1)[问答]指出图示铁路通车对洛比托港口货物运输可能带来的有利变化。答案:(1)货物集散范围扩大,货物种类增加,货 物吞吐量(运输量)增大。(2)[问答]图中甲、乙两路段列车设计速度分别为90 km/h、40 km/h。请从地形角度 分析甲、乙两路段列车设计速度差异的原因。答案:(2)甲路段位于沿海地区,地势低平;线路 较平直,列车设计速度快。乙路段地处沿海到高原的 过渡地带,地形高差大(地势起伏大),地形破碎; 线路弯道多,列车设计速度慢。限时跟踪检测(二十四) 构造地貌的形成限时跟踪检测(二十四) 构造地貌的形成 下图示意我国某山地甲、乙、丙三处的海拔和同一沉积岩层埋藏深度(地面至地 下岩层的垂直距离)。据此完成下列小题。A. 上海 B. 福建 C. 青海 D. 西藏解析:结合图中信息,该山地海拔在700 m左右,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势平 坦,海拔低,A错误;青海与西藏地区整体海拔较高,C、D错误;福建地区山地、丘 陵地形广布,B正确。故选B。BA. 勘探油气资源 B. 开展滑雪运动C. 寻找地下水源 D. 研究岩溶地貌解析:根据图中信息可以判断出该山地甲、乙、丙三处的同一沉积岩层埋藏深度从甲 到丙为先增加后减小,所以同一沉积岩层的海拔从甲到丙先减小后增加,因此可以判 断出该地质构造为向斜,向斜构造有利于储水,通常被用来寻找地下水源,C正确。 背斜构造有利于储存油、气,A错误。滑雪运动主要受地形因素影响,与地质构造关 系较小,B错误。岩溶地貌主要受岩层性质以及降水因素影响,与地质构造关系较 小,D错误。故选C。C (2025·浙江稽阳联谊学校联考)下图为“某地地形地质图”,石炭纪为两栖动 物时代。据此完成下列小题。A. ①为向斜谷 B. ③处下挖可挖出C1煤层C. ②为向斜谷 D. ①②③均为地形倒置解析:读图,①处等高线凸向高处,为山谷;根据图例,岩层中心老,两翼新,为背 斜谷,A错误。C1煤层比③处岩层D3新,无法挖出,B错误。根据等高线可判断出② 是山脊,C错误。根据岩层新老关系可判断出①③为背斜谷,②为向斜山,①②③均 为地形倒置,D正确。DA. C1形成于5.4亿年以前B. C3形成于蕨类植物时代C. C2由石英岩变质而成D. D3形成时我国大陆格局形成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石炭纪为两栖动物时代,距今3.59亿年—2.99亿年,A错误。 石炭纪约为晚古生代时期,蕨类植物繁盛,C3形成于蕨类植物时代,B正确。C2砂岩 是沉积岩,是由沉积物固结成岩形成,C错误。D3泥盆纪属于古生代,而我国大陆格 局形成于新生代,D错误。B (2025·浙江稽阳联考)下图为世界某区域地形剖面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C解析:A. 甲处锰结核矿丰富 B. 乙处存在热液喷口C. 丙处油气最为丰富 D. 丁处渔业资源丰富解析:锰结核矿产主要分布在深海中,甲处海水较浅,锰结核矿不丰富,A错误;乙 处位于海沟中且处于板块边界处,岩浆和火山活动剧烈,底部冷海水遇岩浆后被迅速 加热并上涌,存在热液喷口,B正确;丙处海域较深,距陆地较远,而石油主要分布 在浅海大陆架上,C错误;丁处远离大陆架,渔业资源相对匮乏,D错误。B (2025·浙江嘉兴模拟)读我国某地地质地形图,完成下列小题。A. 地垒 B. 地堑 C. 背斜 D. 向斜解析:由图可知,甲处等高线向高处凸,地形应该为山谷,地层从山谷向两侧为 D→C→B等,则山谷老,两侧新,可推知该地为背斜。故选C。CA. 若有河流,先向南后向东南流B. 断裂早于挤压C. 乙处流水沉积作用明显D. 可能存在化石解析:图中如有河流,应该形成于山谷中,由东北向西南流,A错误。由图可知,地 层先出现弯曲,然后在弯曲的地层上发生了断裂,因此挤压早于断裂,B错误。乙处 等高线向低处凸,应该为山脊,山脊处不可能发育河流,故流水沉积作用不明显,C 错误。该地地层新老关系明显,具有清晰的层理结构,具有沉积岩的特征,因此可能 存在化石,D正确。故选D。D9. (2025·河南TOP二十名校联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欧洲西部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某河流在地质历史上存在着明显的地质活动断裂带 (如图a中断裂带Ⅰ和断裂带Ⅱ),断裂带Ⅰ形成后较为稳定。受地质活动的影响,河流 M区在沉积环境上与周边河段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目前该河段表层沉积物具有很大的 不连续性,出现河床下蚀现象,一岸出现明显的河相沉积物。图a示意该河流与断裂 带的关系,图b示意M河段沉积层的垂直剖面。(1)指出图示河流的流向并说出判断理由。答案:(1)河流大致自东向西流。理由:根据M河段沉积层垂直剖面可知,河流南 岸有河相堆积物,河流北岸河床陡峭;因河流位于北半球,受地转偏向力影响,河流 北岸为侵蚀岸,南岸为堆积岸;图中聚落位于河流南岸,所以南岸应为堆积岸。综合 判断得出河流的流向为自东向西流。解析: 第(1)题,结合图示可知,河流无明显河曲发育,北岸河床陡峭,南岸有河 相堆积物;结合北半球向右的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可判断河流大致自东向西流动。此 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聚落分布在河流的堆积岸,所以还可以根据聚落的分布来判 断河流的侵蚀岸与堆积岸。(2)阐述断裂带形成之前,图示聚落布局的合理性。答案:(2)断裂带形成之前,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南岸为堆积岸;聚落布局于河流 南岸,地质条件稳定,土地面积广阔;南岸土壤肥沃,受洪水威胁小。解析第(2)题,结合上题分析可知,聚落分布于南岸,南岸受河流的堆积作用,地 质条件较为稳定,土地面积广阔,利于聚落的布局;南岸为河流堆积地貌,土壤肥 沃,受洪水威胁小。(3)说出断裂带Ⅰ和断裂带Ⅱ形成的先后顺序,并给出理论依据。答案:(3)断裂带Ⅰ形成早于断裂带Ⅱ。依据:M区河床截面最下层为河相堆积 物,其上为砾石层,说明河流落差增大,流速加快,搬运能力增强,河流大致 自东向西流,应是断裂带Ⅰ先形成;若是断裂带Ⅱ先形成,砾石堆积物应位于断 裂带Ⅱ下游地区。解析第(3)题,结合图示可知,M区河床截面最下层为河相沉积物,其上为砾石 层,说明河流落差增大,流速加快,搬运能力增强,河流大致自东向西流,应是断裂 带Ⅰ先形成;若是断裂带Ⅱ先形成,砾石堆积物应位于断裂带Ⅱ下游地区。(4)推测M区湖相沉积层表层缺失的原因。答案:(4)M区表层出现湖相沉积物,且河床出现下蚀现象,说明M区受到流水侵 蚀作用,可推测表层湖相沉积物被流水侵蚀而缺失。解析第(4)题,结合材料可知,表层河床出现湖相向河相沉积物的转变,且表层河 床有侵蚀痕迹,说明河流下蚀作用增强,使表层湖相沉积物被侵蚀而缺失。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