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8张PPT)静女《诗经·邶风》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有感情诵读课文,体会感情。2.鉴赏诗歌中的细节描写等艺术手法。3.把握诗中人物的形象特点,体会其真挚的感情。4.感受我国古代人民对真挚爱情的向往,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学习目标表现内容表现手法风(160篇)雅(105篇)颂(40篇)赋比兴风土之音(民间歌谣)朝廷之音(宫廷乐曲)宗庙之音(宗庙祭祀)“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陈述铺叙)“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比喻)“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唱的内容)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周南·关雎》生死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邦风·击鼓》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诗经·王风·采葛》导入《诗经》里的爱情1.《邶风·静女》是一首爱情诗。现代学者一般都认为此诗写的是男女青年的幽期密约。2.《毛诗序》云:“《静女》,刺时也。卫君无道,夫人无德。”郑笺释云:“以君及夫人无道德,故陈静女遗我以彤管之法。德如是,可以易之,为人君之配。”3.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遂谓“此媵俟迎而嫡作诗也”。所说拘牵于礼教,皆不免附会。4.欧阳修《诗本义》以为“此乃述卫风俗男女淫奔之诗”,朱熹《诗集传》也以为“此淫奔期会之诗”,他们的说法已经表明此诗写的是男女的爱情活动。但指男女正常的爱情活动为“淫奔”,仍是头巾气十足,与汉儒解诗言及妇女便标榜“后妃之德”同一弊端。世人评价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静女》吟哦《静女》吟哦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注释:姝:美好shūsìyúxiànchí chú见:同“现”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这一节主要描写什么?交代了什么信息?描写了青年男女约会的情节,交代了地点、人物、事件第一节2.“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运用了什么手法?刻画出男女主人公怎样的形象?“搔首踟蹰” “爱而不见”两个细节描写。“搔首踟蹰” 描绘出男青年抓耳挠腮、焦灼不安的情态。“爱而不见”描绘出姑娘调皮逗乐的行为,突出她活泼的性格。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注释:①娈:美好②贻:赠送、赠给③炜:红而发光说:同“悦”luányíwěiyuè yì rǔ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1.这一节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顶真:前一句的结尾词语紧接着作为后一句的开头词语的那种首尾相“顶”的格式。【例】一传十,十传百;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表达作用:结构严密、上下衔接、语势贯通,音律优美。第二节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1.“说怿女美”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我”对少女怎样的感情?“说怿女美”这句话,语带双关,既指女子所赠之物,又指赠物的人。“我”表面上是赞叹管箫之美,实际上是赞叹“静女”之美。娴静姑娘好容颜,送我一枝红彤管。鲜红彤管有光彩,我对它很喜爱。第二节彤管:初生时红色管状的草荑:初生的白色茅草彤管如火,象征爱情真挚热烈荑草如雪,象征爱情质朴纯洁象征赞美礼物双关赞美静女自牧归荑,洵美且异。注释:①归:同“馈”荑:初生的茅草洵:诚然、实在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注释:匪:同“非”、不是女:同“汝”、指“荑”kuì tífēi rǔ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凸现单纯的爱恋之情。1.“荑”只是一根野外茅草,为何“我”觉得它“美且异”?借助“彤管”“荑”抒发情感。表面是对礼物的赞美,实际上是借此来表达对姑娘的赞美喜爱之情。第三节重章叠句(“静女其姝”“静女其娈”)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形成一咏三叹,回环往复的音乐美;语意逐层递进,加深情感,强化主题。巧用双关,借物咏人。(“彤管有炜,说怿女美”)“彤管有炜,说怿女美”中的“女”,既指“彤管”,又指姑娘。借物咏人,表面上是喜爱“彤管”,其实是借此来表达“我”对姑娘的喜爱之情。细节描写(“爱而不见,搔首踟蹰”)细节描写突显人物形象。艺术手法本诗歌描绘了一个什么故事?描述了一对恋人的约会经过。(男子按照约定赶到城墙下,却没有看见心爱的女子,焦急万分之时,女子出现了,并且赠送给男子两件礼物)静女男子娴静美丽大胆开放活泼俏皮真诚守信痴情重义憨厚朴实谢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