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级高一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党。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远出答案后,用2B铅笔杞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会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4.本卷命题范围:《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七至十一单元十(下)第一至四单元。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表为某学生在学习“五四运动”时收集的一些史料。这些史料反映出当时时问事件五四之初北大校长蔡元培积极营救学生,并于5月9日递交辞呈以示抗汉5月中下句山东各地农民响应,开展抵制日货和断绝拉源的斗争6月5日上海机器纺纱等行业六七万工人举行大罢工6月6日上海各商铺出现“学生一日不释,本店一日不开”“晏市款国”等标语6月6日上海乞丐首领通告:不准在路行乞,以免坊碍国人救国之行动!A.民族矛盾已成为社会主要矛盾B.社会舆论可以左右政府对外政策C.五四运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D.国人的民族国家意识已初步觉醒2.1933年2月,在毛泽东的建议下,苏区政府成立了粮食调剂局和对外贸易局两个机构。此外,苏区政府还发行了300万建设公债,并将部分资金用作两局的经营资本。苏区政府的这些举措A有利于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B.探索出了根据地建设的新模式℃:反映出党的工作重心开始转移D.使中共打开了民主革命新方向3.右图为1938年丰子恺创作并发表的漫画。该漫画意在A.批判国军在正面战场节节败退B.坚定国人抗战必胜的信念象何签幼C.揭示抗日战争态势已发生逆转D.控诉日军对华的残暴行径4.中共某一会议提出要加强党的思想建设,作出了不给党的领导祝寿,不送礼、少敬酒、少拍掌,不用党的领导者的名字作地名、街名和企业的名春字等规定。会后,毛泽东还强调:“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该会议召开的背景应是【高一年级期末考试·历史第1页(共6页)】25-T-901A1/6A抗战胜利前夜,中国面临建国道路选择B.三大战役结束,革合即将取得全国胜利C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D.改革开放实饱,党的工作重心开始转移5.〔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国家应在经营范固、原料供给、销售市场、劳动条件、技术设备、财政政策等方面,调剂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使各种经济成分在国营经济的领导之下,分工合作·各得其所,共同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这一规定A旨在推动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展B.是对经济发展道路的全新探素C体现了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特征)意在扩大中共执政的阶级基础6.1961~1962年,中央针对社会经济发展制定了部分举措(如下表)。这些举指举措一1961年基建投资比上一年压缩2/3,1962年又比上一年再压锦一辛二出台(关于切实加强银行工作的集中统一,严格垃创货币发行的决定》和(关于严格财纹管现的决定).有效拉制供常总量平街1962年,明定两年内城镇人口放少2000万,职工队伍精局】000万:全民所有制工立全丝由1960年的9.6万个放至1962年的5.3万个A迎合了国民经济调整的现实需要B.落实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C.克服了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弊端D.导致了城市经济发展的因境7.下面两幅图分别为澳门统计暨普查局公布的2000一2018年访澳内地游客占比变化情况(单位:%)和2001~2018年澳门GDP变化情况(单位:亿澳门元)。这两幅图可用来说明47182367A1%7056%41623560.19%556%1867.50.52%24)%817.69999o。年份)'g年a)A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一定的优越性B.旅游业是澳门经济支柱产业C.中央持续加大对澳门的支持力度D.一国两制助推澳门经济发展8.过去,我国服装、家具、家电“老三样”大量出口,走俏海外;如今,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新三样”扬帆出海,叫响全球。据统计,2023年,我国电动载人汽车、锂离子蓄电池、太阳能电池等产品合计出口同比增长近50%,表现十分亮眼。这一变化反映出我国A科技发展水平处于世界领先B.建成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C.经济发展模式发生根本转型D.综合国力呈现上升的趋势9.释迦牟尼允许首陀罗和贱民加入僧团。例如,首陀罗出身的理发匠优波离成为释迦牟尼十大弟子之一,负责制定戒律。释迦牟尼的这一做法A.冲击了印度种姓制度B.实现了社会矛盾的消解C.沿装了婆罗门教教义D.促进了世俗王权的强化10.公元1~2世纪,高卢地区(今法国、比利时等地)的罗马老兵子女往往掌握拉丁语和当地方言,形成独特的“军营拉丁语”。据史料记载,“军团驻地周边三十里内,皆闻罗马俚语与蛮族土话交织”。上述现象的出现说明A.罗马扩张客观上促进族群融合B.罗马奴隶来源的多样化C.拉丁语是欧洲语言系统的源头D.罗马公民内部矛盾尖锐【高一年级期末考试·历史第2页(共6页)】25-T-901A2/6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