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云南省昭通市市直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6月)历史试题一、单选题1.双槐树遗址距今约5300年,位于河南省巩义市伊洛河与黄河的交汇处,是仰韶文化中晚期规模最大的聚落。该遗址出土的部分陶器造型、纹饰与陕西等地出土的彩陶有相似之处,也有自身特色,同时还受到了大汶口文化等周边文化的影响。这一考古发现( )A.是佐证河西走廊发展的重要资料 B.体现当时制陶技艺走向成熟C.为研究中华文化的融合提供证据 D.表明早期国家政治体制建立2.先秦有学者反对统治者的苛暴,认为“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提出“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同时主张“使民复结绳而用之”。该学者( )A.倡导无为而治 B.代表下层平民 C.强调隆礼重法 D.要求为政以德3.下表为岳麓秦简和《汉书》中记载的相关制度。据此可知,秦汉时期( )秦 西汉推荐标准 黔首或事父母孝,事兄姊忠敬,亲弟(悌)兹(慈)爱,居邑里长老率黔首为善 举民年五十以上,有修行,能帅众为善,置以为三老,乡一人;择乡三老一人为县三老,与县令丞尉以事相教复勿徭戍。以十月赐酒肉推荐方式 (率)之千户毋过上一人 以户口率置三老孝悌力田常员,令各率其意以道民焉A.户籍管理制度完备 B.政府关注社会稳定 C.治国理念得到延续 D.察举选官普遍推行4.东汉时期,汉嘉、犍为(今四川省境内)一带北扼西蜀,南控滇黔,是西南夷道上重要的交通枢纽,现存于这一地方的交通刻石显示,东汉的边郡官吏在前代西南夷道的基础上进一步改善边境通往成都的道路条件。此举( )A.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B.体现了汉代灵活的边疆治理政策C.欲促进西南地区经济文化发展 D.确保了中央对西南地区的控制权5.欧阳修在《新唐书》中评价藩镇:“擅署吏,以赋税自私,不朝献于廷……一寇死,一贼生,讫唐亡百余年,卒不为王土。”而《新五代史》则记载:“夫弱唐者,诸侯也;唐既弱矣,而久不亡者,诸侯维之也。”两则史料( )A.认为藩镇的作用十分有限 B.说明历史解释具有多样性C.指出藩镇是唐亡重要原因 D.推动了晚唐藩镇制度改革6.北宋科举改革有两大主要变化:一是从以诗赋定去留到罢诗赋,代之以策、论;二是从先“文学”后德行,到先德行而后“文学”。这些变化( )A.推动了北宋文学的高度繁荣 B.极大地促进了宋代的阶层流动C.是儒学走向复兴的重要表现 D.源于宋代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7.开凿于西夏中晚期的榆林窟第3窟,绘有五十一面千手观音变。在观音像的左右对称画有《犁耕图》《踏碓图》《酿酒图》《锻铁图》。此外,还有《行旅图》和锹、镐、锄、犁、耙、斧、锯、镑、剪、尺、规等。这一现象能够折射出( )A.民族交融的时代特色 B.三教合一潮流盛行 C.农耕经济出现了转型 D.契丹族封建化进程8.至正五年(1345年),周伯琦被任命为广东道肃政廉访司佥事。他上任后历时一年遍行广东各地,行程两千五百余里,“罢斥官吏污秽不职者一百十人”“释狱之无辜者一百十二人,疑事不决者决之,州县之狱为之一空”。周伯琦的举动( )A.缓和了元朝的社会矛盾 B.实现了吏治明显改善C.践行了士大夫职责担当 D.彰显了传统民本理念9.从隋唐到明,中国的乡里制度经历过几个重要的变化。唐朝时期以户口控制为原则的乡里制,到两宋发展为以村落、田亩控制为基础的乡村制。到明初,又通过黄册里甲制重新确立了户丁控制原则,并将之与田亩控制结合起来。这( )A.反映了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B.适应了加强基层治理需要C.表明乡约发挥了主导作用 D.源自生产力的革命性变化10.洪武十五年(1382),云南被完全纳入中原王朝的版图进行管理。明代高道刘渊然“乃奏立云南、大理、金齿三道纪司,以植其教”,并设置“道纪司”“道正司”“道会司”三级道教管理机构。该举措( )A.有利于辅助王化、巩固边疆 B.延续了唐朝三教并行的文化政策C.旨在强化云南道教文化宣传 D.对边疆地区实施特殊的宗教政策11.清代初期,江南棉布踹染业中心由松江转移到苏州,府城的染坊、踹布工匠“总计约有二万余人”,“均非土著,悉系外来”。在手工业的布局上,处于较低层级的碾米业、酿酒业、榨油业等,基本上完全转移到了郊区市镇,处于较高层级的丝织业,则基本上转移到了府城。这反映出当时的苏州( )A.城市规模不断扩张 B.雇佣劳动生产方式的盛行C.商帮主导经济发展 D.产业竞争激烈与动态平衡12.清道光年间,龚自珍将经学地位降于诸子百家学说之下,并提出“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史之外无有语言焉;史之外无有文字焉;史之外无有人伦品目焉。史存而周存,史亡而周亡”的“尊史”观。龚自珍的“尊史”意在( )A.恢复唐宋正统的史学观念 B.重视对治乱兴衰教训的总结C.倡导中西思想的融会贯通 D.打破理学思想对教育的束缚13.同治年间,清廷常规军费多由户部统一调拨,并由高官监督支用。1875年,左宗棠西征时,军费除依赖外债及各省协饷外,还以招商集股形式在上海设立“协济钱庄”,承诺支付月息并以江海关税收为抵押,获得江浙商帮的踊跃认购。左宗棠的筹款举措反映了( )A.地方督抚权力过度膨胀 B.中央财政权威名存实亡C.清政府尝试财政近代化 D.列强完全控制中国关税14.19世纪中期,孔子被塑造成一个跪在上帝面前苦苦哀求认错的守旧反动的妖魔;19世纪末期,孔子则被当时激进的文人尊为改革的先驱,力求“泯中西之界限,化新旧之门户”。对孔子形象的这种塑造反映了( )A.民主思想已成为当时社会潮流 B.传统儒学思想开始受到批判C.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增强 D.探索国家出路亟需科学理论15.1919年11月,郑振铎与瞿秋白等人创办《新社会》,他在《新社会》发文中写道:“我们新青年觉得自己于文字上没有十分专长,尚未有专门的一种研究时,就应该毅然舍弃,去学那俄罗斯的青年男女的‘去与农民为伍’的精神,去教育他们,指导他们,把他们的思想更改,迷梦惊醒,同时并把他们的生活改造。”这一观点( )A.提出要走工农结合的革命道路 B.适应了文学革命的要求C.为新型政党的创建奠定了基础 D.鼓励青年参与社会改造16.1925年,李大钊指出:“在经济落后且沦为半殖民地的中国,农民占总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以上,故当估量革命动力时,不能不注意到农民是其重要的成分。”这一思想( )A.有利于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 B.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C.确立了农民阶级的领导地位 D.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17.1938年11月,国民政府召开南岳军事会议,特别在敌后划定鲁苏战区和冀察战区。抗战初期被抑留和后来陆续开赴敌后战场的几十万国民党军,与八路军、新四军等中共抗日武装共同抗击日寇“扫荡”“清乡”。这表明( )A.武汉会战推动国共政治合作走向深入B.国民政府主导了敌后战场抗战C.国民政府试图遏制敌后抗日武装发展D.敌后战场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18.《人民日报》从1949年10月9日起,连续65天连载《政治经济绪论》一书,该书立足于我国实际,以通俗易懂的语言阐释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原理。该报还设立了“学习问答”栏目,介绍资本主义与商品关系的知识。《人民日报》的这些做法( )A.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B.明确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问题C.为社会主义改造营造舆论氛围D.有利于凝聚建设新中国的共识19.2024年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SWIFT)当地时间18日公布数据显示,11月人民币在全球支付中的份额再次超过日元,占全球支付总额的3.89%,为全球第四大活跃支付货币。若以欧元区以外的国际支付作为统计口径,人民币当月位列第五,占比3.02%。这反映( )A.中国完全融入了世界经济体系 B.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C.中国的经济金融稳定逐渐增强 D.中国的外部资源汲取力不断提升20.古巴比伦和亚述帝国是两河流域不同时期的主要政权。如表呈现了古巴比伦与亚述帝国司法审判的变化。如表反映了古代两河流域( )司法主体 审判方式 上诉(再审)古巴比伦 各级相对专业的法律人士;国王 一般由数人组成合议庭共同裁决 一般由地方人员审理亚述帝国 国王;国王任命的各级行政官员 往往一两位官员即可裁决 往往直达国王并迅速裁决、执行A.审判方式的完善 B.行政效率的提高 C.君主权威的增强 D.治理方式的多样21.中世纪城市是靠工商业维持生存,享有特别的法律、行政和司法权力的集体法人,不同于希腊、中国的城市,它本身就是一个独立的体系,是一种特殊实体的代表。城市争取自治权利的努力使其自身成为新的共同体,其内部生发出新的社会元素——市民阶级。材料意在强调欧洲的城市( )A.成为打破封建制度的力量 B.不受封建领主的任何制约C.孕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D.与中国城市地位明显不同22.19世纪,法国殖民政府在越南南部湄公河三角洲地区修缮水利灌溉系统,发展水稻与橡胶种植业;在越南中部、北部地区扶持椰子、咖啡与茶叶等种植业。法国此举的目的是( )A.移植本国的经济结构 B.因地制宜发展社会生产C.提高越南市场竞争力 D.使越南成为其经济附庸23.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美国的参议员杜鲁门说:“如果我们看到德国占了上风,就应该援助俄国;如果俄国要赢了,就去帮助德国,这样才能让他们拼个够,尽管我可不希望看到希特勒获胜!”由此可见,杜鲁门希望美国( )A.坚持孤立主义外交政策 B.抛弃意识形态偏见C.奉行功利主义外交原则 D.继续推行绥靖政策24.相较于凡尔赛体系,雅尔塔体系对战败国的处置是小心翼翼的。在以雅尔塔为核心的一系列会议上,人们再也听不到“绞死德国皇帝”的誓言了,“德国人还要吃饭”则成为新的口号。这说明,雅尔塔等国际会议( )A.忽视了惩治战争罪责 B.侧重配合马歇尔计划C.有利于国际秩序稳定 D.体现强烈的强权政治二、材料题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司马错提出“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也”的战略。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玉派司马错统一了巴蜀。公元前280年,司马错从成都出发攻打楚国,在得到楚国黔中郡之后,军队却因粮草兵马补给不足而陷入瘫疾,无法继续深入楚国腹地。这次战争暴露了秦国利用蜀国作为攻楚跳板的缺陷。按照秦国的耕战思想和司马错的战略构想,蜀国郡守李冰利用强大的动员能力修建都江堰,使成都平原变成千里沃野。蜀地凭借强大的物资供给能力,成了秦国统一天下的战略基地。——摘编自中央电视台《世界遗产在中国》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伊始,万象更新,国家高度重视铁路事业。从1952年建成成渝铁路算起,我国到1957年先后建成铁路千支线6100千米;到1978年铁路总里程增加到5万多千米,全国铁路网骨架基本形成。改革开放后,铁路建设步伐加快,20世纪80年代“南攻衡广、北战大秦、中取华东”;20世纪90年代“强攻京九、兰新,速战宝中、侯月,再取华东、西南”;到世纪之交,我国先后建成了大秦、京九等铁路干线,衡广、兰新等铁路复线,以及一大批铁路干线电气化改造项目。至2019年1月,中国高铁通车里程达2.9万千米,高铁技术跨入世界领先行列。——摘编自《新中国成立70周年铁路交通发展成就综述》(1)请画出中央集权体制、小农经济模式、大型水利工程三者关系的思维导图,结合材料一并运用唯物史观对思维导图进行简要阐述。(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铁路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26.中国咖啡故事晚清时期,法国传教士将咖啡引入中国云南大理朱苦拉村。此后,海南、福建、广西等地先后从东南亚引进咖啡种植,开创了我国咖啡早期引种栽培新纪元。林则徐组织翻译出版的《四洲志》一书中出现了“珈排”的记录,这一译名可能源于日本。19世纪中后期,《申报》等媒体的广告中使用了“咖啡”“磕肥”“考非”“加非”等词。历经30多种译名后,民国初年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华大字典》将“咖啡”一词作为标准译名,沿用至今。国内咖啡饮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晚清时期。丹麦人在广州十三行开设了第一家咖啡馆,进出咖啡馆的人群多为洋商。民国初年,更多国人投资咖啡馆业。1920年后,独立经营的咖啡馆在上海大量出现,咖啡馆逐渐成为上海市民社交、娱乐的重要场所。同期,北京也出现了经营咖啡的专门场所,顾客以学生、青年夫妇为主。此时期,中产阶级、归国学人等流连于咖啡馆,交谊议事、著书立论,盛况空前。从田汉创作的独幕话剧《咖啡店之一夜》到张若谷的《咖啡座谈》,再到鲁迅的《革命咖啡店》等文艺作品,不胜枚举。他们推动了中国近代咖啡文化的形成与传播。——整理自北京城市图书馆“烘萃光阴入东流:中国咖啡故事”展览阅读材料,结合所学,选择三个角度,阐释“中国咖啡故事”。要求:提取信息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结构完整。三、综合题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宋朝时期,士大夫们“夷夏大防”的观念日益强烈,他们纷纷著书立说、严明华夷之别,试图将“夷狄”彻底隔绝于“中华”之外。成书于北宋的《新五代史》《资治通鉴》就出现了“盖夫本末不顺而与夷狄共事者,常见其祸,未见其福也”等言论。南宋朱熹及其弟子赵师渊所撰《通鉴纲目》一书,更是将魏晋时期由北方民族建立的十六国皆划入“僭国”一类。在宋朝此类观念的影响下,一批强调以宋为尊的元代史书先后面世。后随着元代士大夫对契丹、女真等北方民族的了解更为深入,“华夷有别”“独尊宋统”的狭隘史观被逐渐摒弃,产生了“三史皆为正统”的观念,认为辽、宋、金地位平等。1343年,元代三史总裁官脱脱作出决断,将“三国各与正统,各系其年号”确定为辽、宋、金三史的书写方针。这一举动标志着辽、宋、金正统史观的最终确立,使三史义例之争终于告一段落。——摘编自曹流、田野《正统与交融——辽、宋、金正统史观的创立与元修三史中的民族交融》材料二 1919年,《新青年》《觉悟》等刊物相继将“社会改造”作为中心议题。20世纪20年代,出现了《社会进化史》等一批运用新的理论和方法探讨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著作。大革命失败后,政治军事斗争陷入低潮,理论斗争成了“实际阶级斗争的延长”,随着中国社会性质和社会史论战的开展,以郭沫若为代表的一个马克思主义史家群体集结成军,马克思主义由“思想”沉淀为“学术”。抗战爆发后,马克思主义史家将学术研究汇入抗战救国的洪流中。1938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提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进入自主创造的阶段,学术地位进一步提高。——摘编自陈峰《以学术关照回应时代之问——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传统的确立之路》(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宋元修史立传观念的变化。(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发展特色。参考答案1.C2.A3.B4.A5.B6.C7.A8.C9.B10.A11.D12.B13.C14.D15.D16.A17.D18.D19.D20.C21.A22.D23.C24.C25.(1)绘图示例:(能够画出三角关系,能够用文字说明这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关系2)说明:①战国时期,小农经济的发展为秦朝中央集权政治提供了物资支持,也为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的修建提供了物质支持和人力支持。(从小农经济出发)②都江堰的修建,有利于成都平原的灌溉和防涝,提高了小农经济对抗自然灾害的能力,也巩固了秦国的君主专制制度。(从水利工程出发)③秦国统一了蜀地,其中央集权体制能更好地调动人力物力财力建设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也为小农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提供了更强大的社会组织能力。(从中央集权出发)(2)国家组织力量的强大;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改革开放的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自力更生和艰苦奋斗精神的鼓舞。26.示例:从咖啡的传入种植过程来看:晚清时期,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国门被打开。加之国际贸易的发展,西方文化的传入,咖啡逐渐被引进中国。咖啡种植从一省扩展至数省,种植范围不断扩大,丰富了当地新的经济作物种类,促进中外物种交流。从咖啡的译名演变来看:在西学东渐的影响下,林则徐等仁人志士开眼看世界,加之受近代传媒和出版业发展的影响,其译名在中国经历了从最初借鉴外来语“珈排”到本土演化为“咖啡”的历程。咖啡译名在中国的演变过程,体现出中华文化在对外交流中的吸收与融合。从咖啡馆的发展来看:随着西方生活方式的引入,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咖啡馆由单纯饮用咖啡为主的场所逐步发展为市民娱乐和近代知识分子交流思想为主的社交场所。咖啡馆的发展丰富了市民的日常生活,相应形成的咖啡文化有助于近代中国新思想和新文化的形成与传播。综上所述,咖啡在近代作为舶来品逐步融入中国人日常生活的过程,见证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变迁,折射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发展。27.(1)宋朝修史立传强调“夷夏大防”“独尊宋统”。这是因为宋朝少数民族政权并立,军事压力大,长期受儒家传统观念影响的士大夫们民族意识日益强烈。这种狭隘民族观,不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元朝修史立传出现“三史皆为正统”的观念。这是基于元朝疆域日益辽阔,各民族交流日益频繁。元朝修史时认为辽宋金三朝皆为正统的共识顺应了元朝多民族共存的现实情况,也是元朝统治合法性的依据。元朝的修史观念利于民族交融,从而巩固和发展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注入力量。为日后清朝立国寻求历史依据、增加自身统治合法性的同时,也对有清一代中华民族大一统思想的空前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2)特色:与重大革命斗争、文化运动息息相关;注重探讨社会发展规律;出现了一批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群体;把史学研究与抗日救亡运动相结合(服务于现实的革命运动);逐步走上“中国化”道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