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钦州市第十三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热身考试历史试卷(二)(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广西钦州市第十三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热身考试历史试卷(二)(含答案)

资源简介

广西钦州市第十三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热身考试历史试卷(二)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四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四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签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来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 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古埃及法老为应对尼罗河泛滥导致的地界模糊问题,建立了严格的土地清查制度,定期普查土地、人口和牲畜并登记造册。新王国时期《韦伯纸草》记载,土地登记簿需记录占有者姓名、位置及面积,非法侵占者须限期归还土地,底比斯城附近土地最迟3日内交还。以上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
A.显示法老至高无上的权威B.确保古埃及的统一和安定C.维持国家全体居民的生计D.保证国家的基本税收来源
2.在古代埃及,尼罗河每年的泛滥为农业生产带来了肥沃的淤泥,但也需要进行精确的水利管理,以控制洪水和分配水源。因此,古埃及人修建了复杂的水利系统,包括堤坝、运河和蓄水池。在当时,如此浩大的工程需要集体协作。这一现象( )
A.突出了地理因素的决定作用B.显示了农业生产的基础作用
C.揭示了王权强化的现实需求D.体现了高超的工程营造技术
3.路易十四亲政初期(1661-1670年)延续了前代国王的太阳符号传统,凡尔赛宫建筑群中大量使用太阳轮、阿波罗战车等象征图案。但1670年后,凡尔赛宫装饰工程发生显著转向:太阳符号被路易十四本人的半身肖像、骑马雕像及拉丁文箴言“朕即国家”取代。例如,镜厅天花板原计划的太阳神浮雕被取消,代之以路易十四接受欧洲各国使臣朝拜的巨幅油画。这一变化侧面反映了( )
A.中古政治模式的转变B.君权神授思想的淡化C.君主统治地位的加强 D.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
4.1265年,英国召开议会,出席的除教俗贵族和每郡两名骑士代表外,各个自由市也派两名市民参加。到1295年,骑士和市民出席议会得到普遍认可。这( )
调整了英国的封君封臣关系B.有利于英国城市获得自治
C.促使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D.加强了基督教会对西欧控制
5.1215年,英国国王约翰签署了《大宪章》,全文共有63条,其中第2条规定,国王直接封臣的后裔享有所封土地的继承权,国王只能按照规定的数额向他们征收继承税。该文件签署后,贵族重申了对约翰王的效忠。这一事件( )
A.标志着英国议会制度的产生B.使国王的权力大大加强C反映西欧封君封臣制度的特点D.不利于封建统治的稳定
6.8至11世纪,当阿拉伯人在西班牙建立统治并保障宗教自由后,前维京时期被迫改信伊斯兰教的犹太人(马兰诺)得以回归信仰。然而,许多犹太人并未回归,成为在宰相和贵族宫廷中游走的“世界公民”,并与不同家族联姻。这反映出阿拉伯帝国( )
A.宗教政策具有灵活性与包容性 B.确立政教合一的专制统治体制
C.充分尊重被征服地区的异教徒 D.继承和融合了东西方文化遗产
7.在17世纪前的西欧,糖的价格曾用一定量的金和银来衡量。17世纪时,糖从奢侈品逐渐变为普通商品。糖的价格大幅下降,甚至在一些地区出现了糖的过剩。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民众消费观念发生显著变化 B.欧洲的商业格局发生了变化
C.商业革命冲击西欧传统市场 D.价格革命推动商品价格变化
8.在15世纪之前,威尼斯和穆斯林商人在香料贸易中处于实际垄断地位。16世纪初,来自印度马拉巴尔海岸和马来西亚马六甲贸易中转站的东方奢侈品开始运达里斯本。16世纪末,威尼斯人运往欧洲的香料仅有前一个世纪的三分之一。这一变化可用于论证( )
A.国际分工体系的日益完备 B.新航路开辟对传统商业格局的冲击
C.陆上丝绸之路被逐渐舍弃 D.商业经营方式与商业中心同步变动
9.有史学家指出,除看不见的病毒以外,另一批因远洋航行引发的生物大交换,是由肉眼可见的生命形式组成,从南瓜到野水牛均是。这个大交换的结果——从人类观点视之也是正负参半……时至今日,两半球之间的动植物交换并未停止,依然在进行。据此可知,“生物大交换”( )
A.具有长期性的特点 B.西半球居于主导地位C.给人类带来了灾难 D.破坏了自然环境状态
10.有学者指出,阅读希腊文和学习古代科学及数学课本能力的恢复,激发了人们对宇宙和地球问题的新的大讨论。这些讨论使人意识到:不仅东方——中国、日本和盛产香料的岛国的财富可以通过西向航行而得到,而且其间的距离也可以被测算出来。该学者意在( )
A.号召学习恢复希腊罗马古典文化 B.说明思想解放推动了新航路开辟
C.强调科技革命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D.反映资产阶级对金银财富的追求
11.13世纪到17世纪左右,“地心说”一直是天主教教会公认的世界观。16世纪,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出版了《天体运行论》,提出了“日心说”。在《天体运行论》出版以后的半个多世纪里,“日心说”的关注者和支持者都非常少。由此可知( )
A.传统观念制约自然科学发展 B.宗教改革利于推动思想解放
C.欧洲文化教育事业较为萧条 D.“日心说”缺乏科学理论支撑
12.伏尔泰认为“在英国的政府里,君主有无限的权力去做好事,倘使想做坏事,那就双手被缚了”,同时在他看来,中国人都具有完备的道德和法律意识,皇帝的谕旨几乎从来都是关于道德的指示和圣训。这表明伏尔泰( )
A.主张开明专制 B.宣扬专制政体 C.肯定中英的政体 D.希望主权在民
13.天主教会认为人的时间是“人们忍受苦难的过程”,是“无意义的生命的简单延续”。但后来有这样一批人,却认为“人生的目的在于从事伟大的事业,而人的事业必须有时间作保证,因而时间就被赋予了价值,成了人类的宝贵财富……重视时间被视为人们的一种高贵品德。”这种对时间的新见解始于( )
A.十三世纪 B.十四世纪 C.十七世纪 D.十八世纪
14.《独立宣言》明确提出:“政府的正当权力来自被统治者的同意。当任何形式的政府对这些目标具有破坏作用时,人民有权改变或废除它。”宣言强调“人民是主权者,政府权力应受限制”,并主张通过代议制实现“自由与安全并存的政体”。据此判断,《独立宣言》的发表( )
A.有利于美国联邦制的建立B.推动了美国政治的民主化C.确立了美国政治体制框架D.宣告了北美殖民地的独立
15.1845年出版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恩格斯揭示了工人阶级的悲惨生活,如居住环境恶劣、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工资低、童工问题严重等,同时表达了工人阶级想要改变社会现状的迫切心声。这反映出( )
A.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必要性B.无产阶级建立政党迫切性C.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尝试D.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
16.马克思指出,公社实现了所有资产阶级革命都提出的廉价政府这一口号,因为它取消了两个最大的开支项目,即常备军和国家官吏;从公社委员起,自上而下一切公职人员,都只能领取相当于工人工资的报酬。据此可知,巴黎公社( )
A.建立了稳固的工农联盟B.完成了民主革命任务C.体现工人政权鲜明特征 D.深受俄国革命的影响
17.列宁在《亚洲的觉醒》中阐述:“亚洲的觉醒和欧洲先进无产阶级夺取政权斗争的开始,标志着20世纪初所开创的全世界历史的一个新阶段。”对“新阶段”理解最恰当的是( )
A.进行以民族独立、民主自由为目标的斗争B.实现全世界无产阶级走向联合
C.亚洲被殖民国家和欧洲无产阶级联合反帝D.摧毁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
18.1917年1月31日,墨西哥立法会议通过的新宪法,规定一切土地、矿山、油田、森林、河流归国家所有,私人只有开发和使用的权利;规定墨西哥的资源均属本国公民,外国人不得占有;承认工人有组织工会和罢工的权利等等。这一宪法( )
维护了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B.确立了墨西哥的共和制度
C.推动了墨西哥的民主和进步D.彻底完成民族革命的任务
19.1938年4月日本政府颁布“国家总动员法”规定,由国家统一管制有关武器、弹药、飞机、通讯器材、船舶、工业设备、建筑材料、燃料、电力、食品、饲料、药品等军需品,同时,授权日本政府监督企业工厂投资方向,规定工资及劳动条件等事务。这一规定( )
A.是军部法西斯运动的开始 B.旨在扭转太平洋战场的局势
C.强化了国民经济的军事化 D.利用经济杠杆实施宏观调控
20.尼赫鲁曾说,甘地第一次踏进国民大会党组织,就立刻把国民大会党的党章完全改变了。……现在农民大量涌进来了,国民大会党开始像一个掺杂有强大的中产阶级成分的庞大农民组织,产业工人也进来了。这表明,甘地( )
A.坚持非暴力不合作策略B.提升了国大党的群众性C.激发了印度的民族意识 D.冲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
21.1921年4月,列宁在《论粮食税》中首次表述了他的合作社思想,指出:“既然我们还不能实现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要把它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农业合作社),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这表明新经济政策( )
A.主张资本主义经济占据国民经济的主导 B.导致了苏维埃政权面临更大的发展危机
C.利用市场货币关系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 D.导致苏俄向社会主义过渡目标无法实现
22.二战后,美国政府利用经济援助、贸易惩罚、政治施压等手段,在贸易谈判中为好莱坞电影的国外发行鸣锣开道,美国的政府部门尤其是军事部门还对好莱坞电影制作直接提供帮助。这反映了美国( )
A.加强文化领域的国际协调B.试图建立其主导的单极世界
C.在全球进行意识形态渗透D.全面推行“和平演变”战略
23.2025年特朗普重新执政后,多次扬言将格陵兰岛、加拿大、巴拿马运河划归其国家版图,使美国成为最大的北美帝国;4月2日宣布对几乎所有贸易伙伴征收“对等关税”。由于中国采取反制措施,美对华关税最高加征至245%。这表明( )
A.国际经济旧秩序制约了全球化发展 B.逆全球化成为各国共识
C.中国坚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D.全球治理机制亟需改革
24.20世纪90年代末,仅占世界人口六分之一的工业发达国家在世界经济中所占比例超过50%,而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三的发展中国家仅占39%。发展中国家约有13亿人每天的收入不足一美元。面对该现象,发展中国家应该( )
A.积极参与构建国际经济新秩序 B.着重去关注政府政治工作职责
C.不断加强自身进攻性武器研发 D.重点去反思资本主义霸权主义
25.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新兴市场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51.3%,实现了对发达经济体所占份额的超越;2022年新兴市场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所占份额进一步提升至58.3%,比发达经济体所占份额高出16.6个百分点。这一成就的取得( )
A.得益于区域经济集团化B.瓦解了国际经济旧秩序C.有利于国际关系民主化 D.使各国经济依存度剧增
第II卷(非选择题)
非选择题:本随共5小题,共 50 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5—16世纪的新航路开辟,使意大利港口远离世界商路,失去了独占东方贸易和欧洲商业中心的地位。世界航路中心转移到葡萄牙和西班牙,西班牙一度成为欧洲最大的殖民帝国。随着西班牙、葡萄牙殖民帝国衰落,17世纪荷兰成了欧洲经济中心。17世纪中叶的资产阶级革命和18世纪中期开始的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世界最大的殖民帝国。此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心又从大西洋东岸转移到大西洋西岸。有人预言,“地中海是过去主宰性的海洋,大西洋是逢时当令的海洋,太平洋则是未来的海洋”。这一预言今天正逐渐成为现实。
——摘编自魏燕慎、谷源洋《亚太经济的发展和世界经济中心的转移》
(1)根据材料,概括新航路开辟以来世界经济中心的转移过程。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导致世界经济中心转移的主要因素。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前,经互会与欧共体彼此对立,互相采取不接触、不承认的强硬态度;经济上则分属于两个平行的、彼此隔绝的世界市场;双方各分属两大军事集团,在军事上始终处于相互威胁的态势,徘徊在战争的边缘,并宣称要最终消灭对方的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
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国际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为摆脱美国的控制与苏联的威胁,以及应对生产过剩的危机,欧共体需要与东欧国家形成经贸上的依赖关系,以保证欧洲的稳定与发展。东欧国家在不断加强与欧共体经贸与技术合作的同时,也掀起了多次经济改革浪潮,每一次改革都是对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修补或改变,以期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随着双方关系的不断发展,彼此经济的依赖性不断加深,政治认同感也不断加强。从80年代起,东西欧全面的对话与合作更有力地增强了各自对苏、美的离心倾向。
——摘编自孙文飞《从对立到对话——浅析经互会与欧共体的关系变化》
(1)据材料,指出经互会与欧共体对立的表现。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双方关系缓和的原因,并说明其关系不断发展的影响。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宗教改革中,清教伦理中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结合,构成了近代科学的精神气质;英国政府不断出台的科技政策促进英国科研活动和成果走在世界前列,这一切无疑推动了蒸汽机的发明和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产生。19世纪后半期和20世纪初,资本主义工业化已经发展到了以重工业为重点的新阶段。……如果说,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主要社会后果是确立了工厂制,那么,19世纪后半期和20世纪初工业发展的主要社会后果,则是确立了垄断制。
——摘编自周友光《“第二次工业革命”浅论》等
材料二 1905年,列宁提出了“社会主义要消灭商品经济”。1921年,他又说:“商品交换失败了,我们要在许多经济领域退向国家资本主义,必须再退,再后退,从国家资本主义退向国家调节买卖和货币流通”。
——摘编自边丽冉《论列宁商品经济思想的形成过程及其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最先发生工业革命的有利因素?比较两次工业革命,归纳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列宁经济思想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列宁是如何“后退”的?并谈谈启示。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00—1750年,西欧意气风发,成为“外部世界”(指美洲和各大洋)的主人。但在当时,面对亚洲的超级强权,欧洲还是小巫见大巫。之所以欧洲人能成功征服美洲,是因为亚洲帝国对这些地方兴趣不大。地中海的奥斯曼帝国、印度的莫卧儿帝国以及中国的明清帝国,在这一时期蓬勃发展,相较之下,欧洲就像个经济侏儒。
——摘编自【以色列】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
材料二 18世纪末以后,拉美人民逐渐觉醒,在原西、葡、法的殖民体系废墟上,建立了一系列独立的民族国家。这第一次西方殖民体系的大解体和民族独立国家体系的形成,构成了今日第三世界的历史源头。19世纪中后期,拉美国家政权建设和国家统一趋势加强,使政治局面走向相对的稳定,地区性叛乱减少和考迪罗权力逐渐受到限制。1864年,委内瑞拉通过了宪法。1886年,哥伦比亚也通过了宪法,向现代国家迈进了一步。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500—1750年欧亚社会发展的总体态势,并分析此时期欧洲人成为“‘外部世界’的主人”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18世纪末—19世纪拉美觉醒的表现。
3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新的经济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法国成为复兴研究罗马法的中心。这一转移,使罗马法对法国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启蒙思想家高举“民主、自由、平等”之大旗,以自然法理论为武器,同中世纪以来占据统治地位的神学政治论相抗衡。法国大革命爆发后,为保住大革命胜利果实,在拿破仑直接领导下,《法国民法典》终于诞生了。
——摘编自邓慧、袁古洁《理性法典化运动背景之探讨及其借鉴——以〈法国民法典〉之编撰为借鉴》
材料二 如果全球化把欧洲人迈入大洋当做开始的话,那么走在前列的首先是伊比利半岛国家。他们以高效的行政机器组织远航,怀揣着传播上帝福音和寻找黄金的期盼揭开了不同种族、不同文明的大碰撞,充满“内在动力”的帆船运载着奴隶、黄金、香料,也撒播着诸如“地球是圆的”等进步光芒。
材料三 18世纪60年代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分工。这一时期,从欧洲输出的商品,主要是工业制成品,其中又以棉织品为大宗。这些产品主要输往落后国家和殖民地;而殖民地则主要出口农矿原料,其中又以棉花和羊毛出口增长最快。这些原料主要出口到欧洲国家,特别是英国。19世纪中期后,工业制成品、原料、食品等大宗商品在世界市场上的贸易额大幅度增长。工业国已经不再是英国一个国家,还包括欧洲和北美各国,还有亚洲的日本。而原料的供应地也不再是少数殖民地,而是世界所有落后的地区。
——摘编自高德步《世界经济史》
(1)指出材料一中造成“新的经济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的事件,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该历史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
(2)依据材料三,概括18世纪中后期至19世纪末世界经济的变化,并结合所学分析变化的原因。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C A B C A C B A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A B B A C C C C B
题号 21 22 23 24 25
答案 C C D A C
26.(1)转移过程:从地中海沿岸的意大利城市到大西洋东岸的西班牙、葡萄牙、英国等国;从大西洋东岸的西班牙、葡萄牙、英国等国到大西洋西岸的美国;从大西洋沿岸的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到太平洋沿岸的中国、俄罗斯、日本等亚太国家。
(2)主要因素:地理条件;贸易格局(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技术创新(两次工业革命);制度优势(资产阶级革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国土面积与人口规模。(任答四点)
27.(1)表现:政治上互不接触、不承认;经济上分属平行隔绝的世界市场;军事上相互威胁,宣称消灭对方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
原因:国际形势变化(美苏争霸格局下,欧洲想摆脱美苏控制);欧共体要摆脱美国控制与苏联威胁,应对生产过剩危机,需与东欧经贸合作;东欧国家想加强与欧共体经贸技术合作,进行经济改革完善制度。
(2)影响:加深双方经济依赖与政治认同;增强东西欧对苏、美的离心倾向,冲击两极格局;推动欧洲一体化相关探索,利于欧洲稳定发展;促进世界多极化趋势发展。
28.(1)因素:宗教改革推动科学发展;政府科技政策的推动;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理论引领;生产发展的需要(从政治前提、资本、劳动力、市场、原料等也可得分)。
特点:科技与生产紧密结合;以重工业为主;扩展到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形成垄断组织。
(2)变化:由排斥商品经济到依靠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力。
措施: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允许私营企业发展;以租让制等形式引入外国资本;允许自由贸易;实行按劳分配。
启示:尊重经济规律;尊重国情,实事求是;学习借鉴等(其他合理答案也可得分)。
29.(1)总体态势:欧洲通过海洋扩张和殖民美洲开始崛起,亚洲封建帝国社会继续发展,整体实力仍强于欧洲。
原因:新航路的开辟及殖民扩张;亚洲帝国国际视野的狭隘;美洲国家文明发展的相对落后。
(2)表现:民族独立运动兴起和发展;政权建设和国家统一加强;制定宪法向现代国家迈进。
30.(1)事件:新航路开辟(地理大发现)。
社会背景:西欧工商业发展,地中海沿岸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对金银财富和新市场的渴求;人文主义思想和传播基督教的激励;《马可·波罗行纪》的刺激;航海技术的提高和地理知识的丰富使得远洋航行成为可能;奥斯曼土耳其阻断了东西方的商路。(任答三点即可)
(2)变化:世界贸易额大幅增长;世界市场范围扩大,涵盖了工业国和世界所有落后地区。
原因: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生产能力大大提高;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竭力在全世界拓展市场,抢占原料产地,扩大了世界贸易范围;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将越来越多的国家纳入资本主义市场之中;交通工具的进步改变了运输条件,便捷了世界各地联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