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江苏省盐城市2024-2025 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考试形式闭卷,2.本试卷中所有试题必须作答在答题卡上规定的位置,否则不给分。3.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上一、阅读(72分)(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文本一当你驾驶着一辆失控的汽车,若继续沿着原路行驶,会撞上迎面而来的五个行人;若变道,则会撞上另一个行人,这时驾驶员该如何选择呢 作为经典的道德决策困境,“电车难题”涉及生命之间的比较、权衡,它被广泛应用到人工智能技术伦理,尤其是在自动驾驶的讨论中。从后果主义视角,驾驶员应选择保护大多数人,将车变道而牺牲少数人;从道义论视角,车主应保持原路径驾驶;从罗尔斯的最大化最小值原则来看,驾驶员应该公正对待每一个路人的生命,通过特定操纵将弱势主体的生存率最大化,从而达成一定程度的合作与博弈。在这些选择中,它们之间的道德原则是相互矛盾的。对于自动驾驶算法而言,人们必须事先设定好最适合的伦理原则,以便它在应急状态下能够遵循人类伦理。这体现出当下伦理世界中的“钟摆现象”,“即一种伦理观会受到另一种几乎同样强力但相反的伦理观制约,它们在不同的时空趋避进退、起起伏伏,寻找对手弱点的同时修补自身缺陷,总体上呈现出一种纠缠一均衡的演进状态”。在算法世界里,则体现出算法伦理与人类伦理之纠缠、交织与制衡。当二者处于平衡状态时,人类可以充分利用算法规则及其伦理原则以达成自身目的,如某短视频网站养号过程中,创作者可以给自己的作品添加明显的关键词、标签,再频繁地刷类似标签的视频,以吸引算法来识别、分类,从而实现自身养号目的。当二者处于矛盾状态时,若算法伦理处于优势地位,人类伦理处于弱势地位,算法的诱导性可能会破坏人类的道德判断与批判能力,人的价值让位于算法的价值,人类得根据特定规则适应算法系统,从而越来越偏离生而为人的意义、原则、体系。如自我商品化现象,用户在社交媒体中会打造人设、推销自己,尤其是对于带有商业性质的账号,这时平台算法会通过微妙的数据、奖励和惩罚影响用户的行为,人的自主性让位于算法,人自身成为“被算计的人”并且还不自知。反之,若人类伦理处于优势地位,算法伦理处于弱势地位,这是符合伦理学研究的意义以及人工智能技术伦理发展导向的。比如当外卖平台的算法系统对骑手进行控制时,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等七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落实网络餐饮平台责任切实维护外卖送餐员权益的指导意见》,要求平台通过“算法取中”的方式,合理分配骑手的考核要素与送餐时间。在这种情况下,人类伦理与算法伦理达成了一种比较隐形的共同演进状态。(摘编自《论智能时代的算法伦理困境及其路径选择》)文本二:格纳斯.卡尔波卡斯在《算法治理:后人类时代的政治与法律》中注意到了算法对人类主体性的消解:完整的个人被分解,成为数据的生产者、数据分析的对象,或更直白地说,成为一个数据包。专家从符号学的视角认为,人类主体自身也成为智能算法计算的对象物,人类主体意识成为智能算法的囚徒,丧失了探索意义世界的元符号能力。首先,在智能算法中,人与机器的主客体关系倒转,算法日渐具备主体地位,而个人逐步成为被预测、被计算、被控制的客体,成为算法中被定义的对象,人们不但要接受算法的规则和要求,同时要逐渐适应由算法带来的工作、生活、学习等方面的改造,要服从算法推荐的安排,算法以极低的成本和“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对人进行管制和控制。比如近年来,外卖骑手因为超速而发生车祸的新闻频频出现,究其原因就是外卖平台为了迎合消费者对于送达时间的需求,在算法中嵌入规划最短路线、设置超时提醒和罚款规则等,对骑手进行控制,骑手不得不遵循算法设定的规则。其次,很多平台企业基于用户数据画像,利用算法精准地给用户“投喂”其感兴趣的信息,让用户被动地沉溺于碎片化的消遣中,极容易将自己的思想禁锢在“信息茧房”中,放弃了主动寻找、积极获取多元化信息的欲望,而是依赖于算法无情的逻辑推理。比如社交媒体的过滤机制、在线视频的推荐算法、移动应用的使用习惯等都可能造成“信息茧房”。对于未成年人,极容易造成“致瘾性推荐”,从而严重影响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工智能伦理问题建议书》就明确指出,人工智能这类技术极具侵入性,它们可能会侵犯人权和基本自由,且被广泛使用。有专家认为,一方面,算法作为人的存在的重要维度,是对人之主体性的重要呈现;另一方面,由于人的存在是丰富的、多样的,算法应该在与人的共存之中,维护人之为人的尊严和主体性。算法需要站在个人视角,体现个人选择和对于个人权利的认可,要注重保护个人尊严、个人隐私和社会公平。算法程序应将人放在系统中心,在算法的计算过程中,引入用户的需求、兴趣、能力和利益,以及意见和价值观等,设计出更可理解、更符合价值观的产品和服务。科技公司的算法产品与服务需给使用者提供类似的选择,譬如可以修改自己的标签、免于被画像、可以关闭算法推荐服务等。(摘编自《人工智能时代算法伦理问题及治理思路》)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电车难题”体现了不同伦理原则的冲突,而自动驾驶的算法中设定的伦理原则,在应急状态下需遵循人类伦理。B.短视频网站创作者利用算法规则及其伦理原则以实现自身养号目的,这体现了人类伦理与算法伦理的平衡状态。C.人类主体意识被算法影响后,依赖算法的逻辑推理,最终会放弃寻找多元化信息,并失去主动探索世界的可能。D.算法程序在计算过程中,关注用户的需求、利益和价值观等信息,体现了将人放在系统中心这一理念。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有人认为,政府明确相关规定后就能平衡人类伦理与算法伦理,进而解决技术不稳定引发的算法伦理问题。B.人们在算法时代很有可能丧失信息获取的主动权,被动接受算法推送内容,从而沦为算法定义的数据包。C.网络餐饮平台应通过“算法取中”的方式,来维护外卖送餐员的权益,尽量避免人类伦理与算法伦理的矛盾。D.“致瘾性推荐”可能在无形中控制未成年人,而他们未必感到不适,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3.如果给材料二拟一个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提升民众算法素养 B.算法时代以人为本C、强化算法安全责任 D.攻关算法技术难题4.某学生认为材料一中的“钟摆现象”和“算法伦理”较为抽象、难以理解,请找出材料中可以帮助其理解的方法.(4分)5.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算法时代如何重建人的主体精神。(6分)(二)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文本头发的故事鲁迅星期日的早晨,我揭去一张隔夜的日历,向着新的那一张上看了又看地说:“阿,十月十日,-今天原来正是双十节。这里却一点没有记载!”我的一位前辈先生N,正走到我的寓里来谈闲天,一听这话,便很不高兴地对我说:“他们对!他们不记得,你怎样他;你记得,又怎样呢 ”这位N先生本来脾气有点乖张,时常生些无谓的气,说些不通世故的话。当这时候,我大抵任他自言自语,不赞一词;他独自发完议论,也就算了。N忽然现出笑容,伸手在自己头上一摸,高声说:“我最得意的是自从第一个双十节以后,我在路上走,不再被人笑骂了。“老兄,你可知道头发是我们中国人的宝贝和冤家,古今来多少人在这上头吃些毫无价值的苦呵!“我们的很古的古人,对于头发似乎也还看轻。据刑法看来,最要紧的自然是脑袋,所以大辟是上刑;至于“髡”,那是微乎其微了,然而推想起来,正不知道曾有多少人们因为光着头皮便被社会践踏了一生世。“我们讲革命的时候,大谈什么扬州三日,嘉定屠城,其实也不过一种手段;老实说:那时中国人的反抗,何尝因为亡国,只是因为拖辫子。“顽民杀尽了,遗老都寿终了,辫子早留定了,洪杨又闹起来了。我的祖母曾对我说,那时做百姓才难哩,全留着头发的被官兵杀,还是辫子的便被长毛杀!“我不知道有多少中国人只因为这不痛不痒的头发而吃苦,受难,灭亡。”N两眼望着屋梁,似乎想些事,仍然说:“谁知道头发的苦轮到我了。“我出去留学,便剪掉了辫子,这并没有别的奥妙,只为他太不便当罢了。不料有几位辫子盘在头顶上的同学们便很厌恶我;监督也大怒,说要停了我的官费,送回中国去。“不几天,这位监督却自己被人剪去辫子逃走了。去剪的人们里面,一个便是做《革命军》的邹容,这人也因此不能再留学,回到上海来,后来死在西牢里。你也早忘却了罢 “过了几年,我的家景大不如前了,非谋点事做便要受饿,只得也回到中国来。我一到上海,便买定一条假辫子,那时是二元的市价,带着回家。我的母亲倒也不说什么,然而旁人一见面,便都首先研究这辫子,待到知道是假,就一声冷笑,将我拟为杀头的罪名;有一位本家,还预备去告官,但后来因为恐怕革命党的造反或者要成功,这才中止了。“我想,假的不如真的直接爽快,我便索性废了假辫子,穿着西装在街上走。“一路走去,一路便是笑骂的声音,有的还跟在后面骂:‘这冒失鬼!’ ‘假洋鬼子!’“我于是不穿洋服了,改了大衫,他们骂得更利害“在这日暮途穷的时候,我的手里才添出一支手杖来,拚命地打了几回,他们渐渐的不骂了。只是走到没有打过的生地方还是骂。”“这件事很使我悲哀,至今还时时记得哩。我在留学的时候,曾经看见日报上登载一个游历南洋和中国的博士的事;这位博士是不懂中国和马来语的,人问他,你不懂话,怎么走路呢 他拿起手杖来说,这便是他们的话,他们都懂!我因此气愤了好几天,谁知道我竟不知不觉的自己也做了,而且那些人都懂了。“宣统初年,我在本地的中学校做监学,同事是避之惟恐不远,官僚是防之惟恐不严,我终日如坐在冰窖子里,如站在刑场旁边,其实并非别的,只因为缺少了一条辫子!“有一日,几个学生忽然走到我的房里来,说,‘先生,我们要剪辫子了。’我说,‘不行!’‘有辫子好呢,没有辫子好呢 ’‘没有辫子好 ‘你怎么说不行呢 ’犯不上,你们还是不剪上算,一等一等罢。’他们不说什么,撅着嘴唇走出房去;然而终于剪掉了。“呵!不得了了,人言啧啧了;我却只装作不知道,一任他们光着头皮,和许多辫子一齐上讲堂。”“然而这剪辫病传染了;第三天,师范学堂的学生忽然也剪下了六条辫子,晚上便开除了六个学生。这六个人,留校不能,回家不得,一直挨到第一个双十节之后又一个多月,才消去了犯罪的火烙印。“我呢 也一样,只是元年冬天到北京,还被人骂过几次,后来骂我的人也被警察剪去了辫子,我就不再被人辱骂了;但我没有到乡间去。”N显出非常得意模样,忽而又沉下脸来:“现在你们这些理想家,又在那里嚷什么女子剪发了,又要造出许多毫无所得而痛苦的人!“现在不是已经有剪掉头发的女人,因此考不进学校去,或者被学校除了名么 “改革么,武器在那里 工读么,工厂在那里 “仍然留起,嫁给人家做媳妇去;忘却了一切还是幸福,倘使伊记着些平等自由的话,便要苦痛一生世!“我要借了阿尔志跋绥夫的话问你们:你们将黄金时代的出现豫约给这些人们的子孙了,但有什么给这些人们自己呢 “阿,造物的皮鞭没有到中国的脊梁上时,中国便永远是这一样的中国,决不肯自己改变一支毫毛!“你们的嘴里既然并无毒牙,何以偏要在额上帖起‘蝮蛇’两个大字,引乞丐来打杀 N愈说愈离奇了,但一见到我不很愿听的神情,便立刻闭了口,站起来取帽子。我说,“回去么 ”他答道,“是的,天要下雨了。”我默默的送他到门口。他戴上帽子说“再见!请你恕我打搅,好在明天便不是双十节,我们统可以忘却了。”一九二〇年十月(有删节)文本二:远远的走来了一个人,他的对头又到了。这也是阿Q最厌恶的一个人,就是钱太爷的大儿子。他先前跑上城里去进洋学堂,不知怎么又跑到东洋去了,半年之后他回到家里来,腿也直了,辫子也不见了,他的母亲大哭了十几场,他的老婆跳了三回井。后来,他的母亲到处说,“这辫子是被坏人灌醉了酒剪去的。本来可以做大官,现在只好等留长再说了。”然而阿Q不肯信,偏称他“假洋鬼子”,也叫作“里通外国的人”,一见他,一定在肚子里暗暗的咒骂。(节选自《阿Q正传》)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我不知道有多少中国人只因为这不痛不痒的头发而吃苦,受难,灭亡”,引发了读者对民族与历史的思考。B.文中N先生用二元的市价买定一条假辫子,后来又索性废了假辫子,这一情节表明他对“辫子”的有无毫不在意。C.N先生“忽然现出笑容,伸手在自己头上一摸”的神态、动作体现出人物内心的复杂,看似得意,实则无奈。D.文章最后“我们统可以忘却了”一句中,“忘却”表达N 先生对现实的忧虑与愤激,赋予小说结尾以悲凉的讽刺意味。7.关于文本一中“我”这个人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我揭去一张隔夜的日历”时“看了又看”的动作,暗示“我”虽然意识到这个日子的特殊性,但未深刻反思。B.“我”在文中未直接表明对N先生言论的态度,这种沉默的倾听姿态贴合鲁迅“冷峻旁观者”的叙事风格。C.小说结尾“我默默的送他到门口”的细节,表明“我”开始理解N先生,象征“我”从迷茫到觉醒的心路历程。D.小说以“我”的生活场景构成外层框架,以N 先生的讲述作为内层故事,形成了故事中套故事的嵌套式结构。8.文本一和文本二中都写到了“头发”,但作用有所不同,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4分)9.文本一中的画线句子具有多重讽刺意味,请简要分析。(6分)(三)阅读皿(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 题。段颎字纪明,武威姑臧人也。时太山、琅邪贼东郭窦、公孙举等聚众三万人,破坏郡县,遣兵讨之,连年不克。永寿二年桓帝诏公卿选将有文武者司徒尹颂荐颍乃拜为中郎将。击窦、举等,大破斩之,获首万余级,余党降散。封颎为列侯,赐钱五十万,除一子为郎中。八年春,颎复击勒姐种注,斩首四百余级,降者二千余人。夏,进军击当煎种注于湟中,颎兵败,被围三日,用隐士樊志张策,潜师夜出,鸣鼓还战,大破之,首虏数千人。颎遂穷追,展转山谷间,自春及秋,无日不战,虏遂饥困败散,北略武威间。永康元年,当煎诸种复反,合四千余人,欲攻武威,颎复追击于鸾鸟,大破之,杀其渠帅,斩首三千余级,西羌于此弭定。二年,诏遣谒者冯禅说降汉阳散羌。颎以春农,百姓布野,羌虽暂降,而县官无廪,必当复为盗贼,不如乘虚放兵,势必殄灭。夏,颎自进营,去羌所屯凡亭山四五十里,遣田晏、夏育将五千人据其山上。羌悉众攻之,厉声问曰:“田晏、夏育在此不 湟中义从羌悉在何面 今日欲决死生。”军中恐,晏等劝激兵士,殊死大战,遂破之。羌众溃,东奔,复聚射虎谷,分兵守诸谷上下门。颎规一举灭之,不欲复令散走,乃遣千人于西县结木为栅,广二十步,长四十里,遮之。分遣晏、育等将七千人,衔枚夜上西山,结营穿堑,去虏一里许。又遣司马张恺等将三千人上东山。虏乃觉之,遂攻晏等,分遮汲水道。颎自率步骑进击水上,羌却走。因与恺等挟东西山,纵兵击破之,羌复败散。颎追至谷上下门穷山深谷之中,处处破之,斩其渠帅以下万九千级,获牛马驴骡毡裘庐帐什物,不可胜数。冯禅等所招降四千人,分置安定、汉阳、陇西三郡,于是东羌悉平。(节选自《后汉书.列传第五十五》)[注]勒姐种、当煎种为两个羌人部落。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 分)永寿二年A桓帝诏公卿B选将C有文武者D司徒E尹颂F荐颎G乃拜H为中郎将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除,授予官职,与《陈情表》中“除臣洗马”的“除”意思相同。B.穷,竭尽,与《屈原列传》中“人穷则反本”的“穷”意思不同。C.渠,大,与《孔雀东南飞》中“渠会永无缘”的“渠”意思不同。D.以,认为,与《六国论》中“以有尺寸之地”的“以”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叛贼东郭窦、公孙举等人聚集三万人马在郡县作乱,朝廷派兵征讨数年未能平定,后段颎打败叛贼。B.段颎在被当煎种羌人打败围困三天后,采用隐士樊志张的计策,在夜间秘密出兵,得以大败羌军。C.朝廷下诏派遣使者冯禅去劝降汉阳郡的零散羌人,但段颎在综合考量后觉得应趁势发兵消灭羌军。D.段颎和张恺分两路夹击羌军,在羌军失败逃离后,又一起深入山谷追击,击败敌人,并缴获物资。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军中恐,晏等劝激兵士,殊死大战,遂破之。(2)分遣晏、育等将七千人,衔枚夜上西山,结营穿堑,去虏一里许。14.段颎平定东羌时可谓有勇有谋,请结合文本概括其表现。(5分)(四)阅读IV(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龙山会。南丰登高赵以夫重整登高屐。群玉峰头,万里秋无极。远山青欲滴。新雁过、缥缈孤云天北。烟入小桥低,水痕退、寒流澄碧。对佳辰,惊心客里,鬓丝堪摘。风流晋宋诸贤,骑台龙山,俯仰皆陈迹。凭栏看落日,嗟往事、惟有黄花如昔。醉袖舞西风,任教笑、参差凫舄[注]。但回首、东篱久负,有谁知得。[注]参差凫舄:鞋子不齐,引申为醉态踉跄。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重整登高屐”开篇点题,写词人整理登山鞋准备登高,以动作切入,显示登高的仪式感。B.“万里秋无极”为远景,“缥缈孤云天北”“烟入小桥低”为近景,写景由远及近,具有层次感。C.“远山青欲滴”的“滴”字以通感手法强化山峰色彩的饱和度,传达出作者对所见之景的喜爱。D.“俯仰皆陈迹”化用《兰亭集序》的“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写出曾经的风流人物已成过眼云烟。16.本词与黄庭坚《登快阁》均为登高抒怀之作,请简要分析两者情感的异同。(6分)(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面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应做事勤勉,说话谨慎,接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的句子是“ , ”。(2)古人喜欢在庭院中种植花草树木以传情达意,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 ”一句以所种植物表明自己节操的高尚,又以“ ”一句借所种植物表达对已故妻子的思念。(3)与下图内容相契合的古诗文名句,可以是:“ ,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文本一司马迁的文笔,是对他周围流行文字的艰苦挣脱。在他之前,文坛充斥着浓郁的辞赋之风。到了司马迁时代,此风越演越烈。好像是要呼应汉武帝所开创的大国风范和富裕局面,连散文也都竞相追求工丽、整齐、空洞、恣肆,甚至还要引经据典,磨砺音节。知道了司马迁的文字环境,就可以明白他文笔的干净、朴实、灵动,包含着多大的突破。他尤其像躲避瘟疫一般躲避着整齐的骈偶化句式,力求明白如话、参差错落的自然散句。他又要把这种散句熔炼得似俗而雅、生动活泼,实在是把握住了散文写作的基础诀窍。①说到这里,②我实在无法掩埋积存已久的现代悲哀。③我们的时代,④离两汉六朝已那么遥远,⑤不知何时突然掀起了一种不伦不类的当代骈文。有一次我在传媒上启发年轻人写作少用成语、形容词、对偶句和排比句,回归质朴叙事。这是多么常识性的意见啊,却引起一片哗然,都说少了成语、形容词、对偶句和排比句,(甲) 大家竟然都不知道,这种不像正常人说话的所谓“文学性”,其实是最为低俗的“伪文学形态”。我想,大家还是应该更认真地读《史记》,除了认识历史学上的司马迁之外,还应该认识文学上的司马迁。我国古代散文成就最高的是汉代散文,(乙),传记文学成就最高的是《史记》。文本二: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 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18.根据语境,理解“磨砺”在材料中的含义。(2分)19.与材料一中“伪文学形态”的双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A.我问她叫什么名字,她“嗯嗯”地回答着。B.这一仗,宣告了一年来蒋介石“追剿”计划的彻底破产。C.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D.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20.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21.文中第三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 分)22.请结合材料一中对司马迁文笔“明白如话、参差错落的自然散句”的点评,分析材料二的语言表达效果。(5分)三、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上世纪四十年代,贵州一位农学家研究水果蔬菜营养成分的时候,发现一种维生素含量很高的野果子一刺梨,但他的研究当时并未引起关注。近年来,当地人把它做成了一种富含天然维生素的刺梨饮料,受到消费者的追捧。如今,刺梨产业成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渠道。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高二语文参考答案1.C 2.A 3.B4.①运用比喻,将抽象的、相互冲突的伦理观及其动态博弈关系,比喻为一个生活中常见的可视的“钟摆”;②运用具体、现实的典型案例,如 “电车难题”“短视频养号”“外卖平台算法取中”等。(共 4 分。每点 2 分)5.①用户自身提升道德判断与批判能力,突出人的价值与自主性;②技术层面提供关闭推荐、修改标签等选择功能,将主动权交还用户;③政府立法推动算法将人放在系统中心,以保护个人尊严、个人隐私和社会公平。(共6分。每点2分)6.B 7.C8.①人物塑造:文本一借“头发”塑造个体形象 N 先生(留学剪辫、愤世批判),文本二以辫子刻画群体愚昧(钱母、老婆、阿 Q);②情节功能:文本一的“头发”是叙事的线索,引发 N 先生独白控诉,文本二的辫子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细节;③主题表达:文本一借 “头发”批判民族精神惰性(隐喻民族变革的被动性),文本二借“头发”批判群众的愚昧(揭露封建秩序对人的异化)。(共4分。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9.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以“皮鞭”喻外部压迫,揭露封建保守思想下“被动变革”的本质;对革命不彻底性的讽刺:辛亥革命仅改发式,未改思想,社会深层结构仍未革新;对封建统治者的批判:连头发样式都需外力逼迫才能改变,更遑论思想、制度等深层变革。(共6分。每点 3 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10.ADG 11.D 12.D13.(1)军队中有些恐慌,田晏等人劝勉激励士兵,拼死力战,最终打败了羌人。(共4分。1 句 1 分)(2)(段颎)分派田晏、夏育等人率领七千人,(士兵们)口中衔枚连夜登上西山,安营扎寨,挖掘壕沟,距离羌人营寨大约一里。(共 4 分。1 句 1 分)14.亲率士兵出击,猛烈进攻;讲究排兵布阵,从东西山夹击;追击溃败逃散羌人,不留后患。(共 5 分。答对 1 点得 2 分,答对 2 点得 4 分,答对 3 点得 5 分)15.B16.同:①对归隐生活的向往。赵词“东篱久负”暗用陶渊明典故,抒发归隐之意;黄诗“此心吾与白鸥盟”直言向往归隐之志。②无人理解的苦闷。赵词“有谁知得”直言无人理解;黄诗用“伯牙绝弦”的典故慨叹世无知己。异:①赵词表达羁旅漂泊、年华老去、人事变换的悲叹;②黄诗透露出暂时从政务中解脱的轻松。(共 6 分。“同”“异”各 3 分)补充:同:对于秋景的喜爱之情17.(1)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2)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庭有枇杷树(今已亭亭如盖矣)(3)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共 6 分。每空 1 分)18.过分(刻意)地追求(打磨/推敲)(共 2 分。不强调“过分”或“刻意”不给分)19.B20.甲:何来“文学性” 乙:汉代散文成就最高的是传记文学(共 4 分。每空 2 分)21.②“掩埋”改为“掩盖(掩藏、掩饰)”;⑤在“骈文”后加“之风(风潮)”或将“掀起”改为“出现”(共 4 分。每处 2 分)22.语言简洁朴实,通俗易懂地叙述了项羽兵败垓下的历史事件;句式较为整齐的悲歌穿插在散句中,凸显英雄末路的悲怆,抒情意味浓厚(长短句、不刻意追求整齐的骈偶化句式)。(共 5 分。答对 1 点得2分,2点得5分)23.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