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峨日朵雪峰之侧》联读课件 (共54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峨日朵雪峰之侧》联读课件 (共54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54张PPT)
“我”的青春形象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与《峨日朵雪峰之侧》联读
学习目标:
品读诗歌,赏析“我”的青春形象。
知人论世,探究“我”和时代的关系,感悟诗歌中所蕴含的精神力量和革命热忱。
深入探讨,分析其中意象所蕴含的情感
课前活动
诵读诗歌,联系诗歌的标题,分别用一个词概括两首诗中抒情主人公“我”是一个怎样的角色。
示例: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的“我”是一个( )者
《峨日朵雪峰之侧》中的“我”是一个( )者
诗歌诵读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郭沫若
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
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哟!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
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
啊啊!力哟!力哟!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
诗歌诵读
峨日朵雪峰之侧
昌耀
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
我小心地探出前额,
惊异于薄壁那边
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
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
山海。石砾不时滑坡,
引动棕色深渊自上而下的一派嚣鸣,
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
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揳入巨石的罅隙
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
呵,真渴望有一只雄鹰或雪豹与我为伍。
在锈蚀的岩壁;
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
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快慰。
关注描写角度,
勾勒“我”的形象
课堂活动2
聚焦关键意象,
探寻意象和“我”的关系
课堂活动3
重现活动场景,
想象“我”的形象
课堂活动1
自学指导一:品读诗歌,赏析“我”的青春形象
活动1.重现活动场景,想象“我”的形象
结合诗歌内容,画出描写环境的句子,借助任务单中的表格,用语言描述歌唱者“我”放声歌唱的地方是什么样的?攀登者“我”奋力攀爬的地方是什么样的?由此想象“我”的形象特点。
任务一:
活动1.重现活动场景,想象“我”的形象
景物特征 景物色彩 景物声音 人物形象
歌唱者的舞台
攀登者的山峦
波澜壮阔
高大险峻
明丽耀眼
辉煌—黑暗
宏大猛烈
嚣鸣—宁静
巨人
勇士
活动2.关注描写角度,勾勒“我”的形象
结合诗歌内容,借助下列表格,画出描写“我”的句子,多角度描述歌唱者“我”放声歌唱样子和攀爬者“我”奋力攀爬的样子,由此概括“我”的形象。
任务二
活动2.关注描写角度,勾勒“我”的形象
人物动作 人物语言 人物心理 人物形象
歌唱者
攀登者
昂首挺立
放声歌唱
揳入巨石
奋力攀爬
激越雄浑
无声
积极坚定
渴望向上
自信进取
坚韧顽强
诗歌中的形象之
---人物形象
1.了解常见诗歌人物形象类别
2. 学会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
3.掌握解答诗歌人物形象鉴赏题的答题模式
学习目标
古典诗歌人物形象考查要求:
1. 把握形象的特征,
2.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
3.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
形象
人(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
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
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
1.诗中主人公形象
在偏重叙事的诗歌作品中,作者往往借助笔下塑造的人物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对社会的看法或寄托自己的理想。
如《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焦仲卿。
[注]当诗中出现几个人物时,有主要人物形象和次要人物形象之分,次要人物形象对主要人物形象的刻画起到烘托、衬托的作用。
如《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兄、焦母。(次要人物形象的知识可参考小说阅读部分)
2.诗人自身形象
诗人“我”的形象也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实际上是“诗化了的作者”。
1.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
2.试说说这首诗中的形象特点?
3.通过诗中的形象塑造,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常见的设问角度
一、诗歌常见人物分类
P282
李白---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
1、游士
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心系天下,忧国忧民
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矢志报国,愤世嫉俗
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2、志士
曹操---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
宏伟抱负,雄才韬略
久战沙场,思念家乡
3、将士
4、豪士
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豪迈豁达,豪放自负
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
矢志报国,慷慨悲壮
陶渊明---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寄情山水,归隐田园
5、隐士
6、书生
柳永---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情意绵绵,爱恨情长
李清照---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寂寞愁苦、身世飘零
相知相思、坚贞爱情
7、思妇
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调皮天真 活泼可爱
8、孩童
诗歌常见人物分类
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游士形象。
2、心系天下、忧国忧民、矢志报国、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志士形象。
3、宏伟抱负、雄才韬略、 久战沙场、思念家乡的将士形象。
4、豪迈豁达、豪放自负、矢志报国、慷慨悲的豪士形象。
5、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士形象。
6、情意绵绵、爱恨情长的书生形象。
7、寂寞愁苦、身世飘零 、相知相思、坚贞爱情的思妇形象。
8、调皮天真 活泼可爱的孩童形象。
二、分析人物形象
分析人物形象规范答题
步骤一:点形象 (性格+身份)
步骤二:析例句 (诗句、关键词、手法)
步骤三:明作用 (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如何分析人物形象
1.借助标题、正文、注释了解人物的基本情况。
2.抓住关键词语,分析人物特征。动作、语言、神情、装束、情感词、环境描写(包括时间、地点、天气、周围景物等)
3.结合技巧,归结人物形象。多侧面、多素描、多背影,铺垫、烘托、反衬等手法。
4.联系诗人处境,辅助理解人物。诗人在异地他乡、羁旅途中、贬谪路上,也许有着一些牢骚和不满,在其他处境中诗人的内心也许充满正能量。
思考探究:
作者的人生经历和所处的时代与抒情主人公“我”有着怎样的关系?
自学指导与检测二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郭沫若 创作时间:
1919年的9月、10月间
《峨日朵雪峰之侧》 昌耀 创作时间:
1962年的8月2日初稿
1983年7月27日删定
创作背景(一)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写于1919年9、10月间,郭沫若受到五四运动和十月革命的冲击,决然从日本渡海回国。
当他置身于日本横滨的海岸,面对浩渺无边的大海,那惊天的激浪和着时代的洪流一起撞击着他的胸怀。于是,在诗人的笔下出现了一幅雄奇壮伟、流动奔突的画面。于是诗人写下这首对于力的赞歌,正是那种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的象征。
五四运动
“我”是时代精神的投射与放大
诗中的“力”不仅是自然之力,更是时代之力,是摧毁一切落后、黑暗,共同创造理想光明的新世界的力量。“我”身上所具有的就是那个“狂飙突进”时代里勇于进取、积极创造的奋发昂扬的精神,热烈向往、执着追求,摧毁旧事物的勇气与坚定。
王昌耀(1936~2000),笔名昌耀,湖南桃源人。中国现代诗人,1958年被划成右派。后颠沛流离于青海垦区。1979年平反。后调任中国作协青海分会专业作家。代表作品《命运之书:昌耀四十年诗作精品》《峨日朵雪峰之侧》等。我们称之为“昌耀体”。
这首诗创作于1962年8月,是时代、社会、政治、意识形态等等外在因素刺激诗人后,引发起诗人的心理反应而产生的具有鲜明整体象征特点的一首短诗。
创作背景(二)
知人论世,探究“我”和时代的关系
一个作家,如果吞入多少苦难便吐出多少苦难,总不是大本事,而且这在实际上也放纵了苦难,居然让它囫囵出入、毫发无损。塞万提斯正相反,他在无穷无尽的遭遇中摸透了苦难的心窍,因此对它既不敬畏也不诅咒,而是凌驾于它的头上,俯视它的来龙去脉,然后再反躬自问。
——余秋雨《一个让人心疼的作家》
“我”是诗人经历的写照与超越
初稿时诗人正处于自己人生的一段苦难经历中,20多年过去之后,当改革开放到来,让他恢复了正常的生活写作的状态,他重新删定了这部作品。有评论家这样说,20年前我们的诗人昌耀要歌颂的是一种对英雄的探寻,而20年之后伴随着改革人性的复苏他礼赞的是一种作为人的精神。
自学指导与检测三:深入分析与探究
1、思考:诗句中描绘的意象有哪些?有何特点?这些意象的描写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2、作者喊出:“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要“毁坏”什么?要“创造”什么?要“努力”什么?
3、怎样理解这几句话?“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
4、在这首诗里,“力”是什么?如何理解诗歌中诗人对“力”的赞美?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无数的白云
壮丽的北冰洋
无限的太平洋
滚滚的洪涛
特点:
力量巨大
气势磅礴
阔远雄奇
动作:怒涌、推倒
意象:
用自己的主观感受,把客观景物抒写得宏伟壮丽、气势磅礴,展示了大自然的雄伟壮丽。营造了一种恢弘大气、雄浑壮阔的氛围,为下文对力的赞美与歌颂做铺垫。以写景为基础,再展开想象。
1、思考:诗句中描绘的意象有哪些?有何特点?
这些意象的描写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交代事件发生的时令、地点。
渲染气氛,营造意境。
寄情、寓理、显志。(诗人或抒情主人公)
烘托人物的形象或心理。 (刻画人物)
在篇章结构中的作用。
①开篇:引出下文,为下文作铺垫(蓄势),奠定情感基调。
②结尾:照应开头,使结构更加完整。以景结情,含蓄蕴藉,回味无穷。
③中间:承上启下,推动情节发展。
2.表达情感
4.行文结构
3.衬托人物
1.营造意境
一、意象作用
2、作者喊出:“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
要“毁坏”什么?要“创造”什么?要“努力”什么?
毁坏,指打破旧世界,推翻束缚人们的旧思想、旧道德、旧制度;
创造,指建设新世界,创造新中国,呼唤自由、民主与科学;
努力,呼唤青年要坚持,有理想,有担当、有责任。
排比句,起强调作用。反映了“五四”时期人民奋起直追、高扬个性、改变国家现状的强烈愿望和情感。
3、怎样理解这几句话?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
诗句运用排比与拟人的修辞手法,描述了“力”强大与曼妙,抒发了诗人对“力”的赞美之情。
诗人从多角度设喻,描绘了力的内涵,强调色彩,突出形态,体现其神韵,反映其节奏,多层面感受“力”的美。
力——五四时期的那种时代精神的特征。
【答题思路】
1、简析句意,有特殊手法的指出手法(用了什么手法,写出了哪些事物、景物的什么特点)
2、结合整首诗歌的文意赏析
3、分析作用、效果、表达的主旨、情感
一、炼主旨句、具有隐含信息的语句
【答题思路】(结构、内容)
内容:
(1)描述诗句描绘的景象。
(2)抓住最突出的一点(或诗眼或写法)简析。
(3)点出该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结构:关注位置
二、对某个句子进行赏析
从结构上明确不同位置的句子在诗中所起的作用
1、首句作用:
点题、点明时令季节、统领全诗、铺垫、渲染气氛、奠定基调等;
2、尾句作用:
总结、升华主题、卒章显志、照应上文、意味深远等;
3、中间句作用:
过渡、伏笔、转换话题等。
三、比较哪一句更好或哪个版本更好
【答题思路】
一、明确回答自己认可的对象。
二、解释手法、内容(考虑结构、表情达意、音韵等方面的作用。)
如在写景句,就勾勒其描绘的画面,
如在抒情句,就结合手法写作者抒发的情感
三、确定比较点,强调认可答案的优处。
(注:也可以适当分析相比较词语或句子的不足)
四、炼有特殊句式的语句
(一)倒装句式
主语后置 宾语前置 状语倒装 定语倒装
还原颠倒的语序,把握诗人的真实意图与情感侧重点。
(二)省略句

自然之力
人民之力
革命之力
潮流之力
作者对力的赞美歌颂
白云的怒涌
洪涛汹涌
五四精神
的巨大声势
象征
表现出一种勇敢进取、积极创造的奋发昂扬精神,以及摧毁旧事物的勇气与坚定。
4、在这首诗里,“力”是什么?
如何理解诗歌中诗人对“力”的赞美?
自学指导与检测三:深入分析与探究
《峨日朵雪峰之侧》
1.通过诵读,根据诗人选取的意象,你觉得本诗可以分为几部分?2.分析这首诗选取了哪些意象?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蕴含了怎样的情感?填写下表。
3.“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揳入巨石的罅隙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请简要分析。
4.与《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的“我”对比,本诗的“我”给了你什么启发?
1.通过诵读,根据诗人选取的意象,你觉得本诗可以分为几部分?
第一部分: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我小心地/探出前额,惊异于/薄壁那边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山海。石砾/不时滑坡,引动棕色深渊/自上而下的一派嚣鸣,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楔入巨石的罅隙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
第二部分:啊,真渴望/有一只/雄鹰或雪豹/与我为伍。在锈蚀的岩壁;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快慰。
所感
所见所闻
2.分析这首诗主要选取了哪些意象?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蕴含了怎样的情感?填写下表。
意象 手法 意境特点 情感
峨日朵雪峰之侧
诗歌 意象 手法 意境特点 内涵
太阳
石砾 雄鹰/雪豹 蜘蛛 壮观
威猛强大
渺小卑微但坚毅
艰险、凝重
峨日朵雪峰之侧
拟人、视觉
比喻、听觉

细节
勇敢、执着追求
奋斗不息
1. 对生命平等的追求。
2. 对生命的热爱。
3. 对生命力的赞美。
对比
衬托
3.“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揳入巨石的罅隙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请简要分析。
【手法】动作描写。
【分析】1、战胜险情的生命体验。诗句由“我”眼中的壮观景象转入自身状态的描述:手指插入岩缝,血滴渗出鞋底,是此时此地贴身绝壁的登山勇士艰辛的生命体验。
2“我”并没有和时代一同“滑坡”,有着自己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节操。
4.与《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的“我”对比,本诗的“我”给了你什么启发?
认识自我
与自我和解
目标非恒定
奋斗精神可贵
感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