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快车道》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语文)07 板块一 考题研析 任务突破二 第1讲 关注内外语境,剖析观点印证与迁移运用题 课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考快车道》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语文)07 板块一 考题研析 任务突破二 第1讲 关注内外语境,剖析观点印证与迁移运用题 课件

资源简介

(共83张PPT)
考题研析——思维建模方能触类旁通
任务突破二 信息类文本阅读的高阶考法
板块一 凸显培养检索能力的信息类文本阅读
第1讲 关注内外语境,剖析观点印证与迁移运用题
年份 卷别 题干表述 设题角度 命题特点
2024 新课标Ⅰ卷 下列选项符合材料二中实施持久战的“内部条件”的一项是(3分) 观点印证 ①作为观点印证,选择题主要考查理据之间的关系。
②观点迁移题,考查的是利用文本观点分析社会现象或文外评论,这类题考查的趋向是情境化和综合性。
2023 新课标Ⅰ卷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2022 新高考Ⅰ卷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现已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处理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的黄金准则。请结合材料一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4分) 观点 迁移 运用
2025 八省适应性考试 舵入选了材料一提到的88项“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请根据材料内容,说明其入选的理由。(4分)
用文外论据来印证文内观点,这是分析论点与论据关系的重要环节,该命题点往往以客观题的形式呈现。解答这类题,一是要概括出文内观点,二是要准确理解文外论据的内涵,找出两者的契合点才能准确判断选项。一般来说,分析论据的思考点有以下两个方面:
命题角度1 文外材料的印证分析
1.辨别论据类型。论据主要分为事实论据(具体事例、概括事实、统计数字、亲身经历等)和道理论据(名人名言、谚语等)。看选项所给出的四个论据属于哪种类型。
2.诠释论据的内涵。根据知识储备与积累,试着去分析所给论据的意思,弄清楚这些论据与题干中论点的关系。
[原文] (选择性必修中册《修辞立其诚》)“修辞立其诚”,是《易传·文言》的一句话。这句话虽然是两千年以前讲的,现在仍应加以肯定,仍应承认这是发言著论写文章的一个原则。“立其诚”即是坚持真实性。诚者,实也,真也。现代所谓真,古代儒家谓之为“诚”。
下列事例,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中“修辞立其诚”观点的一项是(  )
A.一些网络媒体的标题、正文中出现“跪求体”“哭晕体”,文风浮夸荒诞,令读者反感。
B.《滕王阁序》凭借华美的文辞、抑扬顿挫的节奏、骈散结合的句式被称为“千古第一骈文”。
C.汉初文章有质朴畅达之风,有经世致用之功,折射出了开明务实的治世风貌。
D.延安整风期间,毛泽东要求,写文章一定要符合实际,远离空洞抽象,全党文风焕然一新。

B [材料的观点是“‘立其诚’即是坚持真实性。诚者,实也,真也。现代所谓真,古代儒家谓之为‘诚’”。B项,强调了文章文辞、节奏与句式,而非“诚”,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中的观点。]
观点印证答题“3步骤”
1.准确把握文内材料的中心论点
把握文内材料的中心论点可以从两个角度思考:一是关注材料的出处,由出处的标题确定材料论证的论点;二是对每一段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最终确定材料的中心论点。
2.准确理解文外材料的具体内容或本质特点
选项给出的文外材料有自己的特点,考生可以根据给出的对象特点分析选项内容是否符合文本内容,从而判定其是否能够支撑文本论点。
3.依据观点与材料的五类关系比对选项
观点与材料关系一般有五种类型,即与材料主要观点相符、与材料主要观点相反、属于材料提及的次要观点、推论偏颇或推论过度超出材料所说、所述与材料无关联。依据这五类关系进行比对,从而确定正确选项。
(2022·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材料一:
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与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
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
强调民族性并不是要排斥其他国家的学术研究成果,而是要在比较、对照、批判、吸收、升华的基础上,使民族性更加符合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发展要求,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解决好民族性问题,就有更强能力去解决世界性问题;把中国实践总结好,就有更强能力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办法。这是由特殊性到普遍性的发展规律。
(摘自习近平《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材料二:
不少评论家、诗人和诗歌读者都感觉到当代新诗创作与理论进入了一种停滞不前、缺乏生命力的状态。由于古老的东方文化传统与汉语都不可能向西方文化和语言转化,而西方诗歌文化与语言又不可能被缺乏本民族传统意识的诗歌作者与理论家自然吸收,食洋不化的积食病就明显地出现在诗歌创作和理论中。
人们逐渐意识到对“他文化”吸收力的强弱与自己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强弱成正比。唐代之所以能广泛吸取西域民族、北方民族及佛教的文化,正因为它拥有一个秦汉以来建立的强大的中华文化传统,这传统如一个消化力极强的胃,吸收了四方异域的文化,借以繁荣本民族文化。当代新诗不但丢失了本民族的诗歌传统,而且也失去了对那个传统的记忆和感情,而中华文化又不同于其他以拉丁语为先祖的各种西方文化,可以自然地相互吸收,所以必然会发生这种食洋不化的病症,这病症是当代诗歌失去读者的重要原因。当代诗歌由于时代内容的发展,已无法退回到新诗运动初期的状态。当代社会让世界村的居民们多少都进入了一个更复杂的感性与知性世界,中国诗歌也相应地在寻找与之相当的艺术形式,主要是诗歌语言、内在结构、外在形态。这些必须是有本民族实质性的和具有现代性的,单靠移植西方是绝对不行的。
我们认为,21世纪中国新诗能否存活,就看我们能否意识到自身传统的复活并进入现代,同吸收外来因素之间的主次关系。没有传统何谈创新?没有传统作为立身之地,创新很可能变为全盘西化。所以,中国当代新诗一个首要的、关系到自身存亡的任务就是重新寻找自己的诗歌传统,激活它的心跳,挖掘出它久被尘封的泉眼。读古典文史哲及诗词、诗论,想现代问题,使一息尚存的古典诗论进入当代的空间,贡献出它的智慧,协同解决新诗面对的问题。据我的学习经验,历代中国文论中存在着大量对我们今日所思考的诗歌理论仍有意义的撰述,而我们却只习惯于引用西方理论,无暇回顾一下自身传统中这些理论,师洋师古应当成为回顾与前瞻的两扇窗户,同时拉开窗帏,扩大视野,恢复自己传统的活力才能吸收外来的营养。
中国古典诗论在研究方法上与西方文论也有很大不同。西方文论强调逻辑剖析,优点是落在文本实处和清晰的抽象概括,但其弊病是容易刻板、枯燥、概念化,解剖刀往往伤及神经,概念也有失去生命的变幻色彩的毛病。而中国古典诗论体系虽不十分清晰,却能以富有内涵和想象力的诗样的语言传递给读者审美的智慧和哲理,不至于有水涸石露的窘境,而其中人文的情致、暖意、活力,丝毫没有实验室处理后的褪色失鲜之感。读古典诗论后可以意识到西方的科学分析、逻辑推理、抽象名词杜撰等虽不失为一家之法,却并非唯一的方法。而中国古典诗论的风格与中国古典哲学的灵活、深邃、玄远相匹配。对于诗歌这样内涵深、变幻多的文学品种,中国传统的文艺理论有其突出的优点。
(摘编自郑敏《新诗百年探索与后新诗潮》)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华民族具有深厚的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这是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前提。
B.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构建,可以向世界传播中国优秀学术理论,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中国经验。
C.当代新诗之所以出现“食洋不化”的病症,一是因为丢失了本民族的诗歌传统,二是因为东西方文化差异巨大。
D.中国古典诗论虽不以体系和逻辑见长,但蕴含诗性品格和人文情致,比西方文论更有生命力。

D [“比西方文论更有生命力”错误,无中生有。材料二最后一段“中国古典诗论在研究方法上与西方文论也有很大不同。西方文论强调……优点是……但其弊病是……而中国古典诗论体系虽不十分清晰,却能以富有内涵和想象力的诗样的语言传递给读者审美的智慧和哲理……”只是比较二者的优缺点,并没有说哪一个更有生命力。]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传统和创新的关系,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B.借鉴西方诗歌并不能给本民族的诗歌带来现代性,对此中国诗人要有清醒认识。
C.中国古典诗歌的语言、内在结构和外在形态,依然可为当代诗歌创作提供营养。
D.古人论诗用“意在笔先”“空灵”“飘逸”等语,未落实处却包含鲜活的审美智慧。

B [“借鉴西方诗歌并不能给本民族的诗歌带来现代性”错误,过于绝对,材料二第二段说的是“这些必须是有本民族实质性的和具有现代性的,单靠移植西方是绝对不行的”,可见借鉴西方有价值,但不能“单靠移植西方”。]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韩愈《答刘正夫书》:“或问为文宜何师?必谨对曰:宜师古圣贤人。”
B.晚清洋务派人物冯桂芬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C.鲁迅《文化偏至论》:“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
D.季羡林认为:“东西方文化的相互关系是‘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

[任务活动]
第一步:精准审题,确定答题切入点
由题干要求来看,本题考查对文外信息的印证分析。解答此题,要先确定材料一的观点,再逐项进行分析,找出观点与材料的契合点。
第二步:速读文本,构建答题思维链
材料 观点 材料一说的是要继承创新传统文化,在比较、对照、批判、吸收、升华的基础上,使民族性更加符合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发展要求。
选 项 分 析 A项,说的是“师古圣贤人”,意思是“应当学习古代圣贤”,但未体现对古今的辩证理解。
B项,“中国之伦常名教”中有一些并不属于优秀传统文化,本质上是“中体西用”的表述。
C项,说的是既要吸取世界的优秀文化,又要保持自己的文化,与材料一观点一致。
D项,对东西方文化的阐发是一家之言,体现了季羡林先生对东方文化的自信,但与材料一论述的观点不是一个层面的问题。
观点迁移运用题是近年来考查信息类文本阅读的一种新命题形式,命题往往引入文外的相关材料,或诗句,或理论,或情境化的具体现象、事例等,要求考生运用文本观点进行分析解读。
这类题型有两种考查方式:一是所给的文本外材料是具体材料,要求运用文本观点分析所给材料,这时变成了观点与例证的关系;二是所给文本外材料是一种观点,要求把这种观点与文本中的观点进行比较。做这两类题应该注意两点:
命题角度2 观点迁移运用
(1)精准把握文本观点。这一点前面多有论述,这里只是强调一点,概括文本观点要多则材料兼顾,但要集中在重点材料上。
(2)仔细阅读文本外材料(或观点),理解其意,并抓住层次及关键词,然后对接上文内观点。
(选择性必修中册《修辞立其诚》)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意即语言没有修饰,就不能流传很远。此外,他还说过“辞达而已矣”,意即言辞只要达意就行了。这两者是否矛盾呢?结合材料(课文),谈谈你的理解。
名实一致即是言辞或命题与客观实际的一致。……文学不是表示客观事实或客观规律的,然而也必须对于事物现象的本质有所显示,才能够感动人心。
……
表里一致即心口一致,口中所说的与心中所想的应该一致。如果口说的是一套,心里所想的却是另一套,是谓说假话,是最明显的不诚。“修辞立其诚”,首先要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两者不矛盾。①“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强调要讲究修辞,并非只追求辞藻的华丽,其目的在于用有文采的语言来使自己的思想主张得到流传。正如材料所说“文学不是表示客观事实或客观规律的,然而也必须对于事物现象的本质有所显示,才能够感动人心”,这样自己的思想才会流传。②“辞达而已矣”,强调说话把意思表达清楚就够了,其用意在于强调言辞为思想服务。正如材料所说“‘修辞立其诚’,首先要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也就是言辞是为表达思想服务的。③孔子的这两句话,是有不同侧重点的,与“修辞立其诚”的主张是一致的。
观点迁移运用“3要求”
1.把握文内、外材料的准确含意
认真审读题目所提供的文外材料,弄清这些材料的准确含义,了解其中蕴含的作者的观点和看法。同时,也要概括出文内材料的主要观点。
2.找出文外材料与文内观点的契合点
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理解把握文本观点和所给文本外材料的基础上,找到两者之间的联系。有时文本观点很多,不确定哪一种观点最能统率所给文本外材料,因此,要先找准文本外材料对应的文本中的观点。
3.结合材料内容综合分析
要准确分析题目所给的材料,并与文本观点(文意)联系起来,作答时可采用“观点+结合材料分析”的模式,具体地说就是先亮出所给文本外材料对应的文本中的观点,再根据观点对所给文本外材料进行分析。
(2025·八省适应性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文本见[任务突破一]第5讲“命题角度1”[典例示范]),完成后面的题目。
舵入选了材料一提到的88项“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请根据材料内容,说明其入选的理由。(4分)
[尝试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务活动]
第一步:精准审题,确定答题切入点
题目先给出命题情境,指出材料二中讲述的“舵”入选“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然后要求结合材料分析“入选的理由”,这是观点迁移运用题。解答此题,要在材料中找到与舵入选“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相关的内容,如舵的考古证据、对航海的影响等,然后进行概括。
第二步:速读文本,构建答题思维链
文本材料 要点概括
材料二:在广州西汉末年墓中出土的木船模型上……舵最迟在东汉已经出现和使用。由东汉墓中出土的陶船模型可知……宋代以后出现了平衡舵……我国是最早发明舵的国家。 大量考古和文献证据证明,舵是由中国最早发明的、具有高度原创性的技术成就。
文本材料 要点概括
材料二:中国船舶独特的尾部结构,正好便于垂直舵的装置。中国船舶一般都是首尾翘起的…… 舵逐渐演进成可升可降的升降舵,依据水的深浅随时调节舵的高低。宋代以后出现了平衡舵……缩短舵压力中心与舵轴的距离,减少转舵力矩,使操纵更加轻便;同时,还增大了舵面面积,提高舵控制航向的能力。中国古代还有一种开孔舵……是一种别具匠心的发明。 中国古代的舵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体现了先进的技术能力。
文本材料 要点概括
材料二:李约瑟认为:“中国的发明,在十世纪末叶以前已经被引进阿拉伯文化区域。”欧洲使用的舵可能是十二世纪引入的。舵在欧洲的引入和使用,为十五世纪开启大航海时代创造了条件。 舵的应用对中国文明和世界文明的发展都起了重大作用。
第三步:组织语言,落实答题采分点
①答出“考古和文献证据证明”“有高度原创性”给2分。
②答出“中国古代的舵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体现了先进的技术”给1分。
③答出“对中国文明和世界文明的发展都起了重大作用”给1分。
[组织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大量考古和文献证据证明,舵是由中国最早发明的、具有高度原创性的技术成就;②中国古代的舵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体现了先进的技术能力;③舵的应用对中国文明和世界文明的发展都起了重大作用。
[类题观摩]
1.(2021·新高考Ⅰ卷)嵇康诗有“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一句,顾恺之说画“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①根据莱辛的观点,绘画宜于描写静物而诗歌宜于叙述动作,“手挥五弦”和“目送归鸿”这两句诗都含有动作;②而作为空间艺术的绘画只能表现最小限度的时间;③与“手挥五弦”相比,“目送归鸿”包含更长的时间先后承续的过程,所以更难以被转化为绘画。
2.(2022·新高考Ⅰ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现已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处理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的黄金准则。请结合材料一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彰显了传统儒家思想的“恕道”,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和中国价值的理念。②它超越国界,具有当代价值,为谋求中国和世界共同发展进步提供了思想和方法,体现了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19分)
材料一:
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既取决于自然科学发展水平,也取决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不断在理论和实践上进行探索、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发展着的实践。在这个过程中,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重要作用。
专项对点练6 关注内外语境,剖析观点印证与迁移运用题
观察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需要有一个宽广的视角,需要放到世界和我国发展大历史中去看。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重大发展,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从西方历史看,古代希腊时期,产生了苏格拉底、柏拉图等人的思想学说。文艺复兴时期,产生了但丁、薄伽丘等一批文化和思想大家,他们的作品深刻反映了他们对社会构建的思想认识。西方资产阶级革命以后,产生了霍布斯、洛克、伏尔泰等一大批资产阶级思想家,形成了反映新兴资产阶级政治诉求的思想和观点。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个伟大事件,马克思主义批判吸收了康德、黑格尔等人的哲学思想,欧文等人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人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思想。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中国古代大量鸿篇巨制中包含着丰富的哲学社会科学内容、治国理政智慧,为古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重要依据,也为中华文明提供了重要内容,为人类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现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不断健全,研究队伍不断壮大,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取得丰硕成果。新形势下,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地位更加重要、任务更加繁重。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国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国,研究队伍、论文数量、政府投入等在世界上都是排在前面的,但目前在学术命题、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学术标准、学术话语上的能力和水平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还不太相称。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摘编自《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不仅是哲学社会科学繁荣的根本前提和内在动力,而且为现代社会发展提供了各种重要的思想资源,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
20世纪以来,哲学社会科学得以发展,其社会影响与日俱增,成为“公众最关注和最寄予希望的科学”。这是源于现当代人类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社会问题的重新发现(特别是在60年代)引起了对社会科学的重视和注意。这些问题是:种族歧视、贫困、家庭破裂、住宅环境恶劣、种族骚动、生态与环境问题等等,而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哲学社会科学’专家的建议!”正是为了适应这种需要,现当代哲学社会科学进行了一系列重大的理论创新。这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都曾对政府的决策、社会的改良或经济的增长起过非常积极的作用,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有鉴于此,美国著名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认为,哲学社会科学正在变成像自然科学一样的“硬科学”。
社会变革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质变,它离不开一定的思想资源。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为社会变革提供思想资源。进入20世纪后,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对社会变革和社会发展方向的引领作用更加显著。这突出地表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对现代人类社会发展的深刻影响上,列宁、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与本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者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创立并不断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取得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迎来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可以说,20世纪以来涉及哲学社会科学各个领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世界上一些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而且深刻地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功能之一是资政。即为社会规划、国家治理过程中的有关决策提供咨询,亦即为治国理政建言献策。从当今世界各个国家的情况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对于哲学社会科学资政功能的实现都是非常重要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也越来越具有面向现实的特点,并通过对社会生活各个领域里的问题的创造性研究,不仅为党的理论创新奠定了重要基础,而且为各级政府的决策提供了理论支撑和科学依据,有效地发挥了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政功能。
育人也是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项重要功能。这里所说的“育人”是广义的,实际上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教化”,它既包括知识的传播和普及,也包括思想的改造和观念的更新。它是哲学社会科学在现代社会受到人们高度重视的重要原因之一。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在育人方面的重要作用,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新的历史时期得到了充分体现。
(摘编自汪信砚《创新:哲学社会科学的生命之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哲学社会科学既在社会发展进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又在理论走向实践探索的过程中彰显出非凡地位。
B.西方哲学社会科学中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可以为我国当代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一个更宽广的视角。
C.我们要解决种种重大的社会问题只有靠哲学社会科学“专家的建议”,而自然科学参与其中作用不大。
D.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而这些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在其中的功能发挥。

C [“而自然科学参与其中作用不大”于文无据,根据文中“这些问题是:种族歧视、贫困、家庭破裂、住宅环境恶劣、种族骚动、生态与环境问题等等,而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哲学社会科学’专家的建议”可知,这里只是表明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参与,而没有说自然科学参与其中作用不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两则材料均谈到了哲学社会科学,但前者侧重阐述其在西方的发展史,后者则论证其主要功能。
B.材料一举了大量西方不同历史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家之例,旨在表明我国要向西方学者学习。
C.当今时代,不管哪个国家,都十分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的作用,这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
D.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呈现出新的特点,其中越来越面向现实是其鲜明的特征。

B [选项推断结论与原文相悖。材料一说“从西方历史看,古代希腊时期,产生了苏格拉底、柏拉图等人的思想学说。文艺复兴时期,产生了但丁、薄伽丘等一批文化和思想大家,他们的作品深刻反映了他们对社会构建的思想认识。西方资产阶级革命以后,产生了霍布斯、洛克、伏尔泰等一大批资产阶级思想家,形成了反映新兴资产阶级政治诉求的思想和观点”,根据材料一内容来看,文中所举大量西方不同历史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家之例主要是为了阐释西方不同历史时期的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状态。]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在现实生活之中,客观上存在着重“理”轻“文”的现象,自然科学发展这一手比较硬。
B.康德说:“宗教无力也不能解决人的问题,所以人类基本精神价值不能建立在宗教上。”
C.在工业化革命的发展进程中,科学理性、技术理性遮蔽了价值理性和“人的内在尺度”。
D.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的《大众哲学》激起无数爱国热血青年奔赴延安、投身抗日前线。

D [材料二主要阐述了哲学社会科学的功能作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不仅是哲学社会科学繁荣的根本前提和内在动力,而且为现代社会发展提供了各种重要的思想资源,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A项,强调“自然科学发展”,没有体现哲学社会科学的功能。B项,列举康德的言论强调宗教的弊端,没有体现哲学社会科学的功能。C项,论述“科学理性、技术理性”的副作用,没有体现哲学社会科学的功能。D项,讲毛泽东的《大众哲学》激起爱国热血青年奔赴延安、投身抗日前线,表明了哲学社会科学对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作用。]
★4.培根曾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请结合材料二对这一论断加以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①首先分析培根这句话的意思。“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意思是“读历史可以使人通达事理;读诗歌使人聪慧灵秀;自然哲学可以使人透彻深入;伦理学可以使人庄重不轻浮”。结合材料二“育人也是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项重要功能。……它既包括知识的传播和普及,也包括思想的改造和观念的更新”可知,培根的言论既包括知识的传播和普及,也包括思想的改造和观念的更新。
②培根这句话阐明了哲学社会科学的广义的育人功能,结合材料二“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在育人方面的重要作用,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新的历史时期得到了充分体现”可知,培根的言论表明了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在育人方面的重要作用。
[答案] ①培根的这一论断是说读历史可以使人通达事理;读诗歌使人聪慧灵秀;自然哲学可以使人透彻深入;伦理学可以使人庄重不轻浮。它既包括知识的传播和普及,也包括思想的改造和观念的更新。②培根在这里就道出了哲学社会科学的广义的育人功能,表明了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在育人方面的重要作用。
5.当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取得了较大发展,但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你认为我国还应从哪些方面继续发力,推动哲学社会科学迈向新台阶?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从中西方大量鸿篇巨制中学习丰富的哲学社会科学内容、治国理政智慧,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重要依据。②提升学术命题、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学术标准、学术话语上的能力和水平,使之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称。③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④极力打造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⑤宣传哲学社会科学的功能理念,营造全社会学习哲学社会科学的氛围并践行之,继续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各项功能作用。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19分)
材料一:
近年有学者对古史起源问题的学术史做过梳理与回顾。舒铁指出,“古史起源多元论的三种代表性论著——蒙文通的《古史甄微》(1927年)、傅斯年的《夷夏东西说》(1934年)和徐旭生的《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1943年)早已为人熟知。经由蒙文通、傅斯年、徐旭生等人的研究,人们得以从新的角度来审视中国种族、文化的起源问题”。
傅斯年认为,“在三代时及三代以前,政治的演进,由部落到帝国,是以河、济、淮流域为地盘的”,“地理的形势只有东西之分,并无南北之限”,“这两千年的对峙,是东西而不是南北”。也就是说,广大南方地域的政治演进尚无足观,故而略过不论。蒙文通与徐旭生则认为可分河洛、海岱与江汉三集团或华夏、东夷及苗蛮三集团。但对于三集团之间文化演进的先后与对比,二人的认识又有明显差异。徐旭生认为北部华夏部族与东夷部族的文化要先于南部的苗蛮集团;蒙文通则认为三区的文化各成体系,其文献的传承各有统绪,主要强调其差异,而不是先后或优劣。总的来说,关于中华文明的起源,学术界的看法经历了从早期的“中原中心说”到后来的“满天星斗说”的发展历程。
蒙文通在《论〈山海经〉的写作时代与产生地域》一文中指出,该书“记载了不少传说中的古代帝王。但是,它的记载却和先秦时中原文化传统的说法不同”,它“并没有以黄帝作为传说中心。它更多提到的历史人物是帝俊和帝颛顼”,“很多国家和历史人物都被认为是帝俊或颛顼的后代”,后稷“作为进入农耕时代的重要历史人物”,也被“认为是帝俊所生”,而非中原传统说法谓之为黄帝的后裔,由于该书“从不以黄河中游地区作为天下之‘中’”,而是把“古巴、蜀、荆楚之地都作为天下之中来看待”。
(摘编自尹玲玲《“洪水”新解——
兼及中华文明起源问题的学术史梳理》)
材料二:
在史前史的研究中,有学者较早注意到史前文化边缘发展现象,1968年就提出农业起源始于边缘地带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随着狩猎采集群体的人口增加,社群终将分裂,部分群体不得不进入边缘地带。为了生存,这些群体开始广泛利用资源,进而强化利用部分有驯化潜力的物种,驯化由此发生。以此为基础,人类的生计逐渐从狩猎采集转向农业。
边缘地带促进了人类的发展与扩散。早在人类起源阶段,就可以看到边缘发展现象。人类灵长类祖先原本生活在热带雨林环境中,但是随后出现的气候变化,让部分地区变成了热带稀树草原。人类祖先不得不改变体质以便适应,发展更好的直立行走姿态,减少阳光下暴晒的面积;以出汗的形式,更高效地散热。同时,旱季时为了利用埋在地下的植物根茎与死亡的动物,发展出挖掘与切割工具。按照“撒哈拉泵”假说,当气候适宜的时候,撒哈拉大沙漠变成人类可以利用的环境,部分生活在沙漠边缘的人类进到这里,然后随着气候的变干,他们又被迫离开。部分人群无法回到原处,向北走出撒哈拉,人类由此走出非洲,正是边缘条件造就了人类的扩散。
边缘地带能够带来更多的交流机会,尤为有意义的是,边缘有利于革新的产生,因为这里的内部阻力更小。在农业起源进程中,与中心群体较多受到主流文化的制约不同,生活在边缘地带的是从中心群体中分裂出来的人群,闯入新领地中的移民更少受到传统与习惯的制约。狩猎采集让位于农业,意味着文化系统全方位的调整,从技术、社会到意识形态层面都需要如此。旧的文化系统往往对发展存在巨大阻力,而在边缘地带的人群遇到阻力的可能性要小得多。类似之,在文明化进程中,传统的等级不明显的平均社会让位于等级社会,挑战无疑是严峻的,阻力小的地方更有可能获得突破,此时边缘地带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
边缘效应的收益是显而易见的,但是这样的机会不是没有成本的,由于边界容易发生变化甚至战争,边缘更不稳定,迫使物种不得不频繁迁徙,不得不在适应上保持更高的弹性,以利用时空分布上不那么确定的资源。随着人类社会的演化发展,环境条件的内涵从完全指自然环境,逐渐过渡到自然与社会环境并重,甚至有时完全指社会环境,这在当代社会发展中表现尤为明显。由此,边缘的含义也随之扩充,它也可以是社会环境意义上的。
总之,有关中华文明起源的认识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学界已普遍认识到,中华文明起源具有多区域、多层次、多阶段的特征,其中可能存在多样的模式。边缘发展模式是其中的一种,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发展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尝试从史前文化边缘发展模式的角度,从理论上解读中华文明起源过程。
(摘编自陈胜前《中华文明起源中的边缘发展现象》,有删改)
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舒铁针对古史起源问题的学术史做了较好的梳理与回顾,认为20世纪学者们的研究在学界影响深远。
B.傅斯年认为,在两千多年的对峙期间,南方地域的政治演进历程已不可考,所以难以进行针对性研究。
C.部分人类群体进入边缘地带,广泛利用资源并驯化潜力物种,谋生方式随之从狩猎采集逐渐转向农业。
D.人类祖先直立行走、出汗散热、使用挖切工具,都是不得不改变体质或生活方式以适应边缘环境的证明。

B [“南方地域的政治演进历程已不可考,所以难以进行针对性研究”错,曲解文意,原文“广大南方地域的政治演进尚无足观,故而略过不论”,可见选项对傅斯年的观点理解不正确。]
7.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山海经》中对于古代帝王的记载与先秦时中原文化说法不同,这与该书对天下之“中”的认知不同有关。
B.撒哈拉地区边缘气候适宜与干旱交替变化,使得生活在此处的人类被迫离开,进而走出非洲,形成扩散。
C.材料一提出“满天星斗说”承接于早期的“中原中心说”,介绍了学术界对中华文明起源看法的发展历程。
D.材料二提出“中心群体”与“边缘地带”人群形成对比,从阻力角度论证了边缘地带更有利于革新的观点。

B [“撒哈拉地区边缘气候适宜与干旱交替变化,使得……”强加因果,原文“当气候适宜的时候,撒哈拉大沙漠变成人类可以利用的环境,部分生活在沙漠边缘的人类进到这里,然后随着气候的变干,他们又被迫离开”,可见造成人类离开的原因是气候变干,而不是选项中说的“气候适宜与干旱交替变化”。]
8.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关于边缘效应收益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末次冰期结束后,海陆边缘作为典型的生态交错带,为文明化进程提供了舞台。
B.尼古拉斯·斯皮克曼认为,世界上最具权力潜质的场所,是欧亚大陆边缘地区。
C.地处秦晋蒙交界的石峁古城战争防御设施先进,古城遗址显示其陶寺曾被入侵。
D.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原本位于西方边缘的美国取代英国,成为新的西方中心。

C [边缘效应收益是说边缘地带能够促使人类扩散,有更多的交流机会,有利于革新的产生。C项,“战争防御设施先进”与边缘效应收益无关,不能支撑材料二关于边缘效应收益观点。]
9.材料一多处使用了引号,请简要分析其论证效果。(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①材料一中很多引号是直接引用学界观点,阐明自己的观点。如“傅斯年认为,‘在三代时及三代以前,政治的演进,由部落到帝国,是以河、济、淮流域为地盘的’,‘地理的形势只有东西之分,并无南北之限’,‘这两千年的对峙,是东西而不是南北’”“蒙文通在《论〈山海经〉的写作时代与产生地域》一文中指出,该书‘记载了不少传说中的古代帝王。但是,它的记载却和先秦时中原文化传统的说法不同’”。这些引号引用的都是学界有影响力的观点,能够有力佐证自己的观点,增强说服力。
②材料一中还有些引号表示突出强调某些特定称谓,如“中原中心说”“满天星斗说”,这样的引用体现学术性,使表述更为严谨。
[答案] ①引用学界观点,阐明(佐证)自己的观点,增强说服力;②突出强调某些特定称谓,体现学术性,使表述更为严谨。
★10.材料二认为,“狩猎采集让位于农业,意味着文化系统全方位的调整,从技术、社会到意识形态层面都需要如此”。请结合材料二对以下材料进行简要分析。(6分)
红山文明形成于距今约5300~5000年间,对中原的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主要特点:一是以建筑和玉雕为代表的高等级技术能力的出现;二是等级制度和特权阶层的出现;三是公共信仰和祭祀礼仪系统成熟,以祖先崇拜、天地崇拜为代表。此外,由于处在森林草原的交错地带,以种植粟、黍为主导的农业和发达的渔猎经济,助推了文明诞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①技术层面,“边缘有利于革新的产生”,交流有利于革新,红山文明“以建筑和玉雕为代表的高等级技术能力的出现”就是交流革新的结果;②社会层面,“在文明化进程中,传统的等级不明显的平均社会让位于等级社会”,红山文明中“等级制度和特权阶层的出现”,表明平均社会让位于等级社会,出现等级制度、特权阶层;③意识形态层面,“公共信仰和祭祀礼仪系统成熟,以祖先崇拜、天地崇拜为代表”,公共信仰和祭祀礼仪系统成熟,迈入文明新阶段;④经济层面,“由于处在森林草原的交错地带,以种植粟、黍为主导的农业和发达的渔猎经济,助推了文明诞生”,交错地带农业主导,渔猎经济发达,助推了文明诞生。
[答案] ①技术层面,交流有利于革新,出现以建筑、玉雕为代表的高等级技术能力;②社会层面,平均社会让位于等级社会,出现等级制度、特权阶层;③意识形态层面,公共信仰和祭祀礼仪系统成熟,迈入文明新阶段;④经济层面,交错地带农业主导,渔猎经济发达,助推了文明诞生。
谢 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