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快车道》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语文)44 板块三 专题二 考题研析 第3讲 灵活界定手法,直击诗歌表达技巧分析题 课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考快车道》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语文)44 板块三 专题二 考题研析 第3讲 灵活界定手法,直击诗歌表达技巧分析题 课件

资源简介

(共176张PPT)
第3讲 灵活界定手法,直击诗歌表达技巧分析题
板块三 侧重文化传承和理解的古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
考题研析——思维建模方能触类旁通
读懂诗歌离不开对技巧的把握,因为把握了诗歌的表达技巧,就把握了诗歌的艺术内涵,把握了诗歌景、情、意之间的关系。这里的关系指材料之间的相互组合和各种手法的搭配使用。从近年来的考查题型来看,高考主要从以下4个角度命题: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结构技巧。
年份 卷别 篇名 题干表述 设题角度 命题特点
2024 新课标Ⅰ卷 《宿千岁庵听泉》 诗中以对比的方式,对泉声进行了生动的描写,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赏析。(6分) 表现手法 就现有的考查题目看,其考法相对灵活:提问较宽泛,涉及技巧主要是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描写手法与结构技巧,而且重在赏析其效果。
2023 全国乙卷 《破阵子》 这首词是如何表现词人闲适心情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抒情技巧
2022 新高考Ⅱ卷 《送别》 本诗是如何表现离愁别绪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抒情技巧
年份 卷别 篇名 题干表述 设题角度 命题特点
2019 全国Ⅱ卷 《投长沙裴侍郎》 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6分) 景物描写作用 就现有的考查题目看,其考法相对灵活:提问较宽泛,涉及技巧主要是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描写手法与结构技巧,而且重在赏析其效果。
2016 全国Ⅱ卷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节选)》 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作了哪些铺垫?请简要分析。(6分) 结构技巧
(一)修辞手法
对修辞手法的鉴赏,就是要掌握和了解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明确辨识和判断修辞手法是什么,分析和评价它们对于塑造形象、表达情感和体现主旨的作用。
知识梳理
1.比喻
内涵 把一种事物或情景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等
作用 ①化平淡为生动,生动形象,突出特征;②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③引发读者联想,激发读者共鸣
教材小练
辨别下面诗句的手法,并加以分析。
1.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
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作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知识梳理
2.比拟
内涵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把人当作物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描写叫拟物
作用 ①突出事物特征;②赋予无生命的事物以生命,赋予无情感的事物以情感,使语言形象化,显得生动活泼;③便于抒情,激发想象,增强感染力
教材小练
2.废池乔木,犹厌言兵。[选择性必修下册·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
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句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废池乔木”都在痛恨金人发动的战争,物犹如此,何况是人?写出了人民的苦难,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痛恨和诅咒。
知识梳理
3.夸张
内涵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缩小或超前的描述
作用 ①突出事物的特征,激发联想;②表达褒贬好恶,引起共鸣;③生动形象,幽默风趣
教材小练
3.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
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句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形象地表明了诗人愁思之深重。
知识梳理
4.对偶
内涵 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 ①句式整齐,音节匀称,抑扬顿挫,音乐感强;②表意凝练,概括力强,具有警策之美;③读来朗朗上口,悦耳动听,便于吟诵,便于记忆
教材小练
4.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必修上册·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运用对偶、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要求摆脱束缚、向往回归农村的急切心情。
知识梳理
5.借代
内涵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替整体,用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本体
作用 ①突出特征,明确重点,增强形象;②委婉含蓄,幽默俏皮;③有时具有回避掩饰作用
知识梳理
微记 古诗词中常用借代词
  桑梓:家乡。桃李:学生。南冠:囚犯。巾帼:妇女。须眉:男子。手足:兄弟。汗青:史册。丝竹:音乐。桑麻:农事。三尺:法律。膝下:幼儿。华盖:运气。庙堂:朝廷。社稷、轩辕:国家。白丁、布衣、黔首:平民。阡陌:田野。朱门:豪门贵族。藩篱:边防。摧眉:低头。提携、垂髫:小孩。持戟、旌旗:军队。烽火、羽书、羽檄:战争情报。戎马、干戈、金鼓、烽烟:战争。寸毫:毛笔。杜康:酒。万钟:高官厚禄。山林:隐逸生活。中鼎:仕宦生涯。
教材小练
5.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句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指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烘托了词人的伤感情怀。
知识梳理
6.设问
内涵 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来
作 用 ①通过自问自答,强调思想内容或情感态度;②引起人们注意,令人深思,发人深省;③能辅助反映思维过程,起理清思路、提纲挈领的作用
教材小练
6.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自问自答,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知识梳理
7.反问
内涵 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
作用 ①加强语气,显得义正词严,引起读者注意,增强表达效果;②变化句式,掀起波澜;③表达强烈情感
教材小练
7.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王安石《叠题乌江亭》)
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知识梳理
8.双关
内涵 语词含有表里二义,似言此而实言彼,以一语关涉两件事
作用 使诗歌的表情达意更含蓄,更有趣,内蕴丰厚,余味深长
教材小练
[答案] 运用双关的修辞手法。上句借助谐音双关,以蚕丝之“丝”谐思念之“思”;下句以烛泪之“泪”来指愁人之“泪”。
8.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梳理
9.互文
内涵 指上下文义互相阐发,互相补足
作用 用简洁的文字、含蓄而凝练的语句来表达丰富的内容,以收到言简义丰的效果
教材小练
[答案] 运用互文的修辞手法。“烟”和“月”两个意象同时笼罩着“寒江”和“沙”,形成了一种朦胧、幽静的意境。
9.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梳理
10.叠词
内涵 词和词常常可以连起来用
作用 ①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起强调作用,更加生动形象;②思想感情的表达更为绵密曲折,增强语言的音乐美、修辞美
教材小练
[答案] 运用叠词的修辞手法。开头七对叠词为全词定下了一个悲愤和孤独的感情基调,渲染了词人晚年孤苦无依的生活情景以及内心深处的凄凉。
10.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必修上册·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
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梳理
11.反复
内涵 通过一遍一遍地重复个别词语或句子,以达到强调的目的
作用 内容上突出语意,强调情感;形式上回环往复,一唱三叹,有韵律美
教材小练
[答案] 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通过重复“争渡”二字,营造了一种生动的画面,突出了词人急着寻路回家的焦急心情。
11.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梳理
12.顶真
内涵 上句的结尾与下句的开头使用相同的字或词,用以修饰两句子的声韵的方法
作用 ①环环紧扣,引人入胜;②议事说理,准确严谨;③抒情写意,格调清新;④状物叙事,条理清晰
教材小练
[答案] 运用顶真的修辞手法。全诗四处顶真,环环相扣,读来朗朗上口;寄情于景,以“白云”“湘水”等景物,抒发对友人的依依不舍和无限关切。
12.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长随君,君入楚山里,云亦随君渡湘水。湘水上,女萝衣,白云堪卧君早归。(李白《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
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梳理
13.列锦
内涵 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
作用 ①增强诗歌意象的密度和诗歌的力度,具有凝练美、含蓄美;②使意象鲜明突出,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③为读者提供了联想与想象的广阔天地和咀嚼回味的余地
微记 鉴赏诗歌修辞手法的步骤是:点明手法+结合诗句分析+分析作用。
教材小练
[答案] 运用列锦的修辞手法。九个名词组合,但见一片萧疏景象。
13.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梳理
14.排比
内涵 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作用 强调语意、内容集中、语言凝练、节奏鲜明、增强气势
教材小练
[答案]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加强语气,强调指出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耿直的秉性。
14.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关汉卿《南吕·一枝花》)
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5·福州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醉落魄①
范成大
栖乌飞绝,绛河②绿雾星明灭。烧香曳簟眠清樾③,花影吹笙,满地淡黄月。
好风碎竹声如雪,昭华④三弄临风咽。鬓丝撩乱纶巾折。凉满北窗,休共软红⑤说。
【注】 ①词牌名,此词写于作者归隐石湖后。②绛河:天河。③樾:交相掩映的树木。④昭华:古管乐器名,此处指笙。⑤软红:即红尘,指热衷于功名利禄的人。
[疏通字词]
(1)明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鬓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纶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忽明忽暗
头发
青丝头巾
吹歪
[考题精做]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第一句以乌鸦归林栖息暗示时间已是夜晚,此时天河中的星光在雾霭中时隐时现,闪烁不定。
B.“烧香曳簟眠清樾”句写出了词人于清荫之下,点燃香炉,展开竹席,独自享受夜晚的宁谧清凉的情景。
C.“鬓丝撩乱纶巾折”一句,侧面写出了词人的形貌,其中“撩乱”“折”又与“好风”“临风”相呼应。
D.词中的花影、月色与音乐相映相衬,眼前景、耳边笙与词人的心中情相契相合,可谓情景交融,意蕴悠长。

C [C项,“侧面写出了词人的形貌”错误,“鬓丝撩乱纶巾折”一句,是正面的肖像描写,侧面写出的是音乐。]
★(2)请简要分析下阕是如何描写笙声之妙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好风碎竹声如雪”,写习习凉风送来阵阵细碎的笙声,如微雪飘落,清凉无比。此句描绘了风中笙声给人的感受。运用以声写声、比喻的手法,写笙声犹如夏夜凉风吹竹,犹如雪花静静飘落时的簌簌声,描摹出笙声的轻微、清凉。作者将夏夜凉风吹动竹叶的声响比作雪花飘落时发出的簌簌声响,给人带来轻灵的美感,这一句写词人听笙时所处环境的优美清凉,真切而生动,表现出声音的轻微、清冷,极为传神地传达出笙声带给人的清凉美感。表达了词人传达出自己享受夏夜清凉的惬意之感,表现了吹笙者技艺的高超。
同时,“好风碎竹声如雪”,这一句写笙声之妙,运用通感/以形写声的手法,写吹箫的声音好像凉风吹竹,将视觉与听觉相通,并以色写笙,用雪的洁白、竹的高洁来表现音色纯净、意韵清冷,作者把眼前景与音乐相映相衬,眼前景、耳边笙与词人的心中情相契相合,可谓情景交融,意蕴悠长。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作者归隐后内心的清静悠闲与些许的落寞悲凉,表现吹笙者技艺高超。
“鬓丝撩乱纶巾折”,写凉风吹乱了双鬓的银丝,吹歪了青丝头巾,这一句言夜风之势,但并无萧瑟之意,反而使人感到彻骨的舒爽。此处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描绘出诗人沉浸在笙曲的旋律之中以至于忘记整理缭乱的头发与纶巾,侧面烘托出笙曲的感染力,表现了吹笙者高超的技艺。
[答案] ①以声写声/比喻,写笙声如夏夜凉风吹竹,如雪花静静飘落时的簌簌声,表达了词人归隐后内心的清静适意,表现吹笙者技艺高超。②通感/以形写声,将视觉与听觉相通,以雪的洁白、竹的高洁来表现音色纯净、意韵清冷,表现出作者归隐后内心的清静悠闲与些许的落寞悲凉,表现吹笙者技艺高超。③侧面描写,“鬓丝撩乱纶巾折”描绘出诗人沉浸在笙曲的旋律之中以至于忘记整理缭乱的头发与纶巾,侧面烘托出笙曲的感染力,表现吹笙者技艺高超。
[诗意疏通]
暮鸦散尽,归巢栖息。烟霭满天,天上的银河恍如罩上了一层淡绿的雾帐,星星在其中忽明忽暗,闪烁不定。在清凉的树荫下点起薰香,然后拖来一张竹凉席,悠然地卧寝其上。月上中天,洒下一地淡黄色的清晖,月光照在花丛上,筛下稀疏的倩影,珊珊可爱。悠扬的笙乐阵阵飘来,声声悦耳。
习习凉风送来阵阵细碎的笙声,如微雪飘落,清凉无比。笙曲三遍过后,在凉爽的清风中悠悠而止。风力渐渐强劲,吹乱了我双鬓的银丝,吹歪了我的青丝头巾。北窗下满是清凉,这一番幽雅情味,不要对那些凡夫俗子言说,他们可不能领会。
(二)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是高考考查的重点。重点考查:烘托、衬托、对比、用典、比兴、联想想象(虚写)、对写等。
知识梳理
1.烘托
内涵 用一个或多个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不出现暗示的事物,从侧面用墨且只写一方
作用 使被烘托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
教材小练
[答案] 烘托。用环境描写烘托音乐的魅力,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回味空间。
辨别下面诗句的手法,并加以分析。
1.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必修上册·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梳理
2.衬托
内涵 为了表现、突出主要的人或物,作者常常用另一种或另一些与之相似、相关或相反的次要事物作背景来陪衬,分为正衬、反衬两种
类型 正衬,就是用次要内容从正面衬托主要内容
反衬,就是用次要内容从反面烘托主要内容
作用 使主体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
教材小练
2.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
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衬托。蝉的叫声和鸟的鸣叫被用来衬托树林和山的宁静,使得这种宁静更加深沉。
知识梳理
3.对比
内涵 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有两体对比和一体两面对比,双方不分主次
作用 突出好与坏、善与恶、美与丑的对立,给人以极鲜明的形象和极强烈的感受,表达作者的某种感情
微记 对比与衬托的区别:①是否有主次;②对比既是一种修辞方法(局部),也是一种表现手法(全篇),而衬托只是一种表现手法,不是修辞方法。
教材小练
3.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对比。诗人在写作技巧上运用了对比手法,将封建贵族“朱门酒肉臭”的奢华生活和穷苦百姓“路有冻死骨”的悲惨命运对比得更加鲜明突出,形象地揭露出当时社会贫富对立的严酷社会现实。
知识梳理
4.用典
内涵 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丰富而含蓄地表达有关内容和思想。根据用典的目的,可分为正用典(表意与典故意一致)和反用典(表意与典故意相反);根据用典的形式,可分为明用典与暗用典(多指语典)
类型 事典: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表明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属于借古抒怀
知识梳理
类型 语典:引用或化用前人的诗文名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作用 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增强内容的丰富性、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收到言简意丰、余韵盎然、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教材小练
4.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必修上册·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用典。本句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知识梳理
5.比兴
内涵 “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就是寄托,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
说明 在实际运用中,“比”“兴”经常结合运用,或兴中有比,或比中兼兴,或比兴连用,专用以指诗有寄托之意
作用 托物引喻,婉转曲折,明朗浅显,渲染气氛,激发读者的想象
教材小练
5.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选择性必修下册《孔雀东南飞并序》)
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比兴。开头起兴,用具体的形象来激发读者的想象,不由得让人从美禽恋偶联想到夫妻分离,这样就给全诗笼罩上一种悲剧气氛,起到了统摄全诗、引起下面故事的作用。
知识梳理
6.联想想象(虚写)
内涵 由一事物想起与之有关的事物的思想活动。判断这种技巧,不宜把两者分开
类型 联想是由甲事物想到乙事物,它属于“记忆”的范畴
想象是依托已知形象进而创造出新的艺术形象
作用 借助联想,可跨越时间与空间,增加诗歌的内蕴,丰富诗歌的思想与情感。借助瑰丽的想象,可触发读者产生无限的联想
教材小练
6.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联想想象。全诗选择了“杨花”“子规”“明月”等意象,以奇特的想象力编织出一个朦胧的梦境,虽未追叙与好友昔日相聚的情景和友谊,但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把友情抒发得真挚感人。
知识梳理
7.对写
内涵 不直接由自身说起,不是从眼前写起,而是换个角度,从对面入笔、从对方写起的艺术手法
对写都是虚笔呈现,是主客换位、背面敷粉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特殊就特殊在它反客为主,从对方落笔,设身处地地描绘对方的情景,使自己的情感表达更为深婉
作用 突破时空限制去写想象中对方的情景,取得实写手法所达不到的独特艺术效果,给人以曲折有致、情韵悠长之感
教材小练
7.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周邦彦《苏幕遮》)
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对写。从对面着笔,设问渔郎是否还记得我,而我也常常在梦里,小楫轻舟驶入荷花塘里。结句入梦,而梦境又似实境,并与上片之荷花呼应,似梦似真、迷离恍惚,真有仙境之美。
(2024·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宿千岁庵听泉
刘克庄
因爱庵前一脉泉,襆衾来此借房眠。
骤闻将谓溪当户,久听翻疑屋是船。
变作怒声犹壮伟,滴成细点更清圆。
君看昔日兰亭帖,亦把湍流替管弦。
[疏通字词]
(1)襆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骤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当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清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湍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管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包袱和被子
突然听到
以为
对着门
同“反”,反而
声音清亮圆润
湍急的溪流
管弦乐器演奏的音乐
[考题精做]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开头交代,诗人之所以会到千岁庵借宿,是出于对庵前泉水的喜爱。
B.诗歌主要是从听觉的角度来描写泉流,与题目中的“听泉”二字相切合。
C.诗人雅趣与古人相通,在听泉的时候,联想到昔日曲水流觞的兰亭雅集。
D.诗人与兰亭诸贤一样,都把对音乐之美的追求寄托于山水而摒弃了乐器。

D [D项,“而摒弃了乐器”错误。尾联“君看昔日兰亭帖,亦把湍流替管弦”是说你看曾经的王羲之,也认为这里“湍流”展现的自然之美,胜过音乐之乐。诗人在这里,由兰亭集会的自然之声与丝竹管弦之声作比,照应比较于他的听泉之感,并没有说“摒弃了乐器”。]
★(2)诗中以对比的方式,对泉声进行了生动的描写,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本题,要抓住题干中的“对比的方式”和“泉声”,通读全诗,排除交代来庵缘由的首联和联想前人雅集的尾联,将答题区域锁定在颔联和颈联。分析颔联和颈联具体描写的对象、比对的双方及相应的表达效果可知,诗人通过对听泉时间长短、泉声大小的对比,写出了泉声的变化,由此可组织出答案。
[答案] ①乍听与久听的不同:乍听泉声时,感觉是一条溪水从门前流过;久听后感觉水声逐渐弥漫于四周,使人有身处舟中之感。②激流声与涓滴声的不同:泉流时而汹涌,听来壮阔雄伟;时而滴沥,听来清亮圆润。
[诗意疏通]
我因为喜爱那庵前的一脉泉水,所以带包袱被褥来此借房而眠。突然听到泉水声,以为淙淙溪水流淌在门前,久久细听之后,反而怀疑所处之屋是一艘船。有时化作奔腾的怒涛声,尤为壮伟,有时发出叮咚的滴水声,更显清圆。您看昔日王羲之的兰亭之帖,也用湍急的水流来代替管弦。  
(三)表达方式
鉴赏诗歌的表达方式就是针对“描写”“抒情”“记叙”“议论”进行鉴赏。因为诗歌以写景抒情为主,故要特别关注描写和抒情两种表达方式。近年来的试题中,议论这一表达方式也频频出现,亦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知识梳理
1.描写
描写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
(1)白描
内涵 用简练的文字描摹对象,不重辞藻修饰与渲染烘托,如实地勾勒出描写对象的情态面貌
作用 具有传神和突出主体的作用
教材小练
辨别下面诗句的手法,并加以分析。
1.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必修上册·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白描。以草屋、榆柳、桃李、炊烟、狗吠、鸡鸣等农村中的最平常的景象,勾画出一幅恬静、平和、质朴的田园风光,营造出宁静淡远的意境,表现了诗人对自由闲适的农村生活的热爱。
知识梳理
(2)工笔
内涵 注重细节刻画,用语繁复、细腻工巧,极尽绘形绘声绘色之能
作用 具有生动传神、绘形绘色的作用
教材小练
2.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必修上册·杜甫《登高》)
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工笔。诗人以工笔手法从形、声、色、态等不同角度具体描写了秋日的萧瑟与长江的壮阔,使读者能深切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悲凉与无尽的感慨。
知识梳理
(3)细节描写
内涵 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
作用 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心理、揭示主题思想等作用
教材小练
3.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张籍《秋思》)
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细节描写。写当捎信的行人就要上路的时候,诗人却又忽然感到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这一动作,与其说是为了添加几句匆匆未说尽的内容,不如说是为了验证一下自己的疑惑和担心。正显出他对这封“意万重”的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千言万语,唯恐遗漏了一句。
知识梳理
(4)正侧结合
内涵 正面描写是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描写,侧面描写是对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包括人物)进行描写
作用 ①烘托、衬托、反衬;②使形象更加鲜明丰满;③使感情抒发更加充分;④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教材小练
4.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必修上册·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正侧结合。前两句主要是运用正面描写,表现天姥山的高峻奇伟之势;后两句则是用侧面描写烘托天姥山的高峻奇伟。
知识梳理
(5)动静结合
内涵 将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结合起来,以静写动,以动衬静,塑造形象,营造意境
作用 ①使描写的对象动者更动,静者更静,一动一静,相映成趣;②使描写的对象显得更加有声有色;③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增强如亲历其境的现场感;④使形象鲜明可感,更真实地表现事物的特点;⑤能更好地让环境渲染某种气氛
知识梳理
微记 ①化动为静,以静写动,就是把运动的事物当作静止的事物来写,想象并描写出动态事物在静止时的形态和神态。②化静为动,以动写静,就是把静止的事物当作运动的事物来写,想象并描写出静态事物在运动时的形态和神态。③动静结合,就是同时描写静态的事物和动态的事物,让静景、动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映成趣。④以动衬静,通过描写、渲染动态,反衬静态,突出静态,是反衬手法的一种。⑤以静衬动,通过描写、渲染静态,反衬动态,突出动态,是反衬手法的一种。
教材小练
5.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动静结合。“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描绘了一幅明月高照、清泉流淌的图画,两句一静一动,描绘出山间傍晚的美好景象。
知识梳理
(6)虚实结合
内涵 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
作用 ①使作品的结构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内容更加丰富;②使作品描写的意境既开阔又深邃,情感抒发既明朗又含蓄
教材小练
6.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选择性必修下册·李白《蜀道难》)
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虚实结合。上句虚写突兀而立的高山,高耸接天,挡住了太阳神的运行;下句实写山下冲波激浪、曲折回旋的河川。诗人不但把夸张和神话融为一体,直写山高,而且衬以“回川”之险。唯其水险,更见山势的高危。
知识梳理
(7)多种感觉结合(视听结合等)
内涵 多种感觉结合指从视觉、听觉、嗅觉等多个角度,通过色彩、声音等去描写景物
作用 使描写的景物绚丽多姿,更具立体感,使读者身临其境
教材小练
7.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
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视听结合。作者先听觉后视觉,写浣女归来竹林中的喧笑声,渔船穿过荷花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反映了诗人对闲适而无忧无虑生活的向往。
知识梳理
(8)点面结合
内涵 在写作过程中将详细描写(“点”)和概括描写(“面”)相结合。具体来说,“点”是指对某个事物或多个事物的详细描写,而“面”则是对多个事物的概括描写
作用 通过这种结合,文章既能突出重点,体现深度,又能顾及全局,体现广度,从而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地反映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
教材小练
8.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点面结合。开头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描写雪景,诗人用飞鸟远遁、行人绝迹的景象渲染出一个荒寒寂寞的境界,是属于面的铺陈。三、四两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刻画了一个寒江独钓的渔翁形象,有一条孤单的小船,船上有位渔翁,身披蓑衣,独自在大雪纷飞的江面上垂钓。属于点的描绘。
知识梳理
2.抒情
(1)直接抒情
内涵 直接抒情又称直抒胸臆,就是作者直接对人物、事件等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作用 使感情表达酣畅淋漓,往往在全诗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教材小练
9.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必修上册·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
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直接抒情。起笔不寻常,连用十四个叠字,把诗人的悲凉感情,外射到词句上来,抒发了一种痛苦而凄凉的心境。
知识梳理
(2)间接抒情
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融情于景)
内涵 借景抒情又称寓情于景,是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通过景物来抒情
作用 使情感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深切动人
教材小练
10.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必修上册·杜甫《登高》)
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借景抒情。诗句描写登高闻见之景,借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飞鸟等意象,渲染了萧瑟凄清、沉郁深远的意境,衬托出诗人壮志难酬的感慨之情和悲凉心境。
知识梳理
②托物言志
内涵 托物言志是指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
作用 使个人抽象的“志”,表达得更巧妙、更含蓄、更形象、更富有感染力
教材小练
11.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托物言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知识梳理
③借古讽今
内涵 借古讽今是指借对历史上的人、事的评价来讽喻时事,表达情感,向当权者提出忠告等
作用 深沉蕴藉,发人深思
教材小练
12.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必修下册·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
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借古讽今。六朝已远,但其遗曲,犹可耳闻,寓有警世伤时之意,实际上是借历史警诫当朝统治者不要一味贪图享受而重蹈历史之覆辙。
知识梳理
3.记叙(叙事)
内涵 记叙就是记述事情发展的过程和人物的经历。往往包含着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发展过程及其结果几方面
角度 ①叙事的人称(第一、二、三人称),尤其要看是作者叙事还是诗中人物叙事;②叙事的顺序,是时间顺序还是空间顺序,以及有无倒叙、插叙;③叙事的客观性与主观性,是看似冷静的叙述还是感情浓烈的叙述;④叙述方法,伏笔、悬念、铺垫;⑤叙事有无特别之处,如有无对比、抑扬等技巧
教材小练
13.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选择性必修中册·陆游《书愤》)
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人用叙述的方式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的值得纪念的往事。
知识梳理
4.议论
内涵 议论是指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发表意见
作用 表现作者的观点态度,突出诗歌的主旨,使诗歌的主题鲜明、深刻
教材小练
14.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选择性必修下册·杜甫《蜀相》)
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议论。此联将议论融入记叙,既生动地表达出诸葛武侯的雄才大略、报国苦衷和生平业绩,也生动地表现出他忠贞不渝、坚韧不拔的精神品格。
(2024·南充二诊)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西塞山①下回舟作
陶岘②
匡庐③旧业是谁主,吴越新居安此生。
白发数茎归未得,青山一望计还成。
鸦翻枫叶夕阳动,鹭立芦花秋水明。
从此舍舟何所诣,酒旗歌扇正相迎。
【注】 ①西塞山:在湖北黄石之东,三国时为吴国要塞。②陶岘(xiàn):陶渊明后裔,开元末移居昆山。③匡庐:指江西九江庐山,九江为陶渊明故乡,据传其隐居在庐山下。
[疏通字词]
(1)回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舍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回船
澄澈
舍弃船只
往,到
[考题精做]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在首联自明其陶渊明后裔身份,“吴越”句有安于此地的意味。
B.颔联表明诗人暮年尚未能回到故乡,眺望青山,心中涌上思归之意。
C.颈联与《琵琶行》中“枫叶荻花秋瑟瑟”一句景物相似但意境不同。
D.尾联表明诗人无处可去的辛酸悲苦,只能在歌舞饮酒中度过余生。

D [D项,“从此舍舟何所诣”是说诗人打算舍弃船只,不再浪迹于江湖,但不知去往何处,但这里并无“辛酸悲苦”之意,因为后面紧接着又说看到“酒旗歌扇”正在迎接自己,这是一种放达的心绪。]
★(2)颈联“诗中有画”,结合诗句简析诗人是怎样形成这样的艺术效果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从意象选择上,颈联画面感极强,“鸦翻枫叶夕阳动,鹭立芦花秋水明”在夕阳映照下,寒鸦翻飞,枫叶摇动,白鹭立于芦花丛中,秋水明亮清澈。选取鸦、枫叶、夕阳、鹭、芦花、秋水一系列典型意象,描绘出一幅秋日晚景图,诗中有画,表现力极强。从用词上,使用“翻”“动”“立”等动词,描写寒鸦、枫叶、白鹭的动作状态,赋予景物动态感,静中有动,通过动静结合描绘出动态的画卷。画面整体上,承接上联“青山一望”,描绘了枫叶之红、鹭与芦花之白、夕阳之橙红,色彩鲜明,景象明丽、优美。
[答案] ①选取鸦、枫叶、夕阳、鹭、芦花、秋水一系列典型意象绘成一幅秋日晚景图,营造了清幽的意境,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点。②使用“翻”“动”“立”等动词,赋予景物动态感,通过动静结合描绘出动态的画卷,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点。③描绘了枫叶之红、鹭与芦花之白、夕阳之橙红,色彩鲜明,景致优美,通过对色彩的渲染达到“诗中有画”的效果。
[诗意疏通]
谁能继承匡俗结庐的旧业,我在吴越之地的新居安度此生。白发已经数茎,还未能归还故里;望着远处青山,心中的期望依然没有改变。夕阳下,乌鸦翻飞于枫叶之间,芦花中站着鹭鸟,秋水清澈明亮。从此以后,我将舍弃原本的船只,不再去追求什么,只迎接着以酒和歌扇为标志的新生活。
(四)结构技巧
诗歌构思立意的精妙往往由篇章结构的技巧体现出来。诗歌的篇章结构即诗歌的行文脉络以及情感内容的起伏变化。具体的构思技巧主要指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抑扬、铺垫等。
知识梳理
1.卒章显志
内涵 卒章显志是指诗人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
作用 深化诗歌内容,升华主题思想;总结全诗,使结构完整;有水到渠成之感,有突出强调之效
教材小练
辨别下面诗句的手法,并加以分析。
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必修上册·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卒章显志。诗句处于诗歌结尾,表明诗人自己的心志,亮出全诗的主旨,写出了和权贵抗争的心声。
知识梳理
2.以景结情
内涵 以景结情指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结束诗篇
作用 使读者从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歌的意境,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教材小练
2.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以景结情。第一、二句写事写情,已露出“愁”字,似乎接下来就要正面写愁,然而诗人却将笔触转到景物上,巧妙地以景结情,含不尽之意于景中。
知识梳理
3.抑扬
内涵 抑扬是对要褒扬的人或物先写其不足,对要贬损的人或物先写其长处。分为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无论哪种表现形式,都是为了突出后者,强调后者
作用 避免诗情的直白呆板,变直抒其情为波澜起伏;运用抑扬手法可以蓄势,有意从反面着笔,然后陡然一转,显示作者的真意所在,产生了一种激发情感的力量
教材小练
3.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
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欲扬先抑。诗的前两句写诗人乘兴游园,被拒之门外;后两句却写出诗人有所得,看到了满园春色,前后感情有落差,前面遗憾,后面高兴。
知识梳理
4.铺垫
内涵 铺垫是指为主要人物的出场或主要事件的发生创造条件而着重描述渲染
作用 能增加情节张力,制造悬念,使情节具有合理性
教材小练
4.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铺垫。一个个身着盛装的姑娘们,梳着雾鬓云鬟,戴着蛾儿雪柳,说说笑笑间纷纷走了过去,下阕写寻觅意中人的过程,写一群花枝招展的丽人,实际是为写意中人做好铺垫。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黄河夜泊①
李流芳
明月黄河夜,寒沙似战场。
奔流聒地响,平野到天荒。
吴会②书难达,燕台③路正长。
男儿少为客,不辨是他乡。
【注】 ①明熹宗天启二年(1622),诗人北上京师应试,当时明朝已处在风雨飘摇、内外交困的境地。②吴会:吴地的会稽,即诗人故乡。③燕台:指燕京,明朝的都城。
[疏通字词]
(1)寒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平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天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寒冷的沙滩
声音嘈杂,使人厌烦
平坦的旷野
极言空间无尽或历时久远
辨别
[考题精做]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二句描绘出苍凉壮阔的黄河月夜图。“似战场”表明思之所向,透露出诗人对国事时局的忧虑。
B.三、四句视听结合,移步换景。有动景有静景,有远景有近景,有物象有心声,隐含着深沉的情思。
C.五、六句叙事抒怀。“书难达”见离乡之路远,“路正长”言报国之途艰,表露诗人忧国伤己之情。
D.七、八句语言质朴平实,不事雕琢。诗人久客异乡竟不辨故乡他乡,慨叹中蕴含复杂感情,耐人寻味。

B [B项,“移步换景”无中生有。本诗的三、四句是说“轰隆隆的奔流翻腾不息,荒野伸向无尽的远方”,是从听觉与视觉两方面渲染水流的气势,没有使用移步换景的手法。]
★(2)请分析诗歌第三、四句在结构安排方面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诗的三、四句是说“轰隆隆的奔流翻腾不息,荒野伸向无尽的远方”,是从听觉与视觉两方面渲染水流奔腾、涛声雷动的气势,在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或过渡,或承接,或铺垫)的作用。“奔流聒地响”句承接上联,表现了水势的湍急迅猛,道出了黄河的特性,其景象已经十分壮观,再加之声音震天动地,就更令人惊心动魄,望河兴叹了。“平野到天荒”句承上文“寒沙似战场”,描绘了大河两岸辽阔而苍凉的景象。平坦如砥的原野向四方延展,广大荒远,似与天接,尤其在星月辉映的夜里,更给人以浩茫无垠
的感觉。本诗的三、四句看似纯写景物,其实也融会着深沉的情思。那奔腾不息的河水,震天动地的水声,像金戈铁马,千军突进,似乎激起诗人心潮的波荡、轰鸣;那连接着远天的广漠原野,像一幅巨大的历史画卷,闪现着王朝兴衰、逐鹿争战的情景,牵动着诗人的神经。第三、四句中,有动景有静景,有物象有心声,动静相配,心与物合,触发了诗人对时局和人生际遇的思考,为后两句写诗人面对喧嚣的黄河发出的感叹做了铺垫。
[答案] ①有承上启下(或过渡,或承接,或铺垫)的作用。②第三句紧承上联中的“似战场”,描写奔流的河水发出震天动地的水声,声势浩大;第四句紧承上联中的“寒沙”,描绘了大河两岸辽阔苍凉的景象。③第三、四句为后两句的抒情做铺垫,雄浑苍凉的景象触发了诗人对时局和人生际遇的思考,发出“吴会书难达,燕台路正长”的感叹。
[诗意疏通]
月光下黄河横躺,寒冷的沙滩像战场一样。轰隆隆的奔流翻腾不息,荒野伸向无尽的远方。书信难寄遥远的会稽,去燕台的路啊还很漫长。我这样长年地四处漂泊,竟再也不觉得是客居他乡。
表达技巧题审答规范
(一)细审题——明确题型和范围
题型 从题干提问的形式来看,题目类型主要有两种:明考型和暗考型。所谓明考型,就是直接要求答出表达技巧,题干中明确含有“艺术技巧”“修辞手法”“抒情手法”“表现手法”等明显信息。所谓暗考型,就是题干中不直接含有“艺术技巧”“表达技巧”等提示,而是以“如何写”“怎样写”“如何表现”“请赏析”等用语来提问。对于暗考型,答题时必须有表达技巧在其中。
注意范围 指鉴赏范围的大小。依照范围大小,分为局部型和全诗型。局部型是指对诗歌的某句某联(阕)等表达技巧的判断,全诗型是指对全诗的表达技巧的判断。分清范围对做题大有帮助。“整体看手法”,意谓鉴赏全诗的表达技巧首先应从表现手法角度切入;“局部看修辞”,意谓鉴赏局部的表达技巧首先应从修辞手法角度切入。
(二)准解答——运用解题“3步骤”
虽然表达技巧分为4大类,每大类又分多种技巧,但从高考及解题实际看,其解题步骤是一样的,均需采用“3步骤”。
(说明:①若题干中已明确表达技巧,“第一步”可省略。②作答时“第二步、第三步”可以合并,也可以调换顺序。)
(2024·黄冈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溪上谣
林希逸①
溪上行吟山里应,山边闲步溪间影。
每应人语识山声,却向溪光见人性。
溪流自漱溪不喧,山鸟相呼山愈静。
野鸡伏卵似养丹②,睡鸭依芦如入定。
人生何必学臞仙,我行自乐如散圣。
无人独赋溪山谣,山能远和溪能听。
【注】 ①林希逸:南宋有名的山水画家。②养丹:道士静候金丹炼成。
[疏通字词]
(1)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溪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入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回应
溪水的光辉
陷入冥想

[考题精做]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既是诗人,又是画家,写作本诗时能把诗情和画意结合起来,在选景和构图上有独到之处。
B.诗人行吟溪山,认为自己沉浸在美丽山水之中,获得了心灵的满足,乐在其中,不必求仙求圣。
C.诗人在畅游山水时无人陪伴,但他并不孤独,因为有远山静静地相对而坐,又有潺潺流水相随。
D.诗人采用歌谣体式,随意而吟,自然闲散,如行云流水,这与诗人抒写闲逸恬静之情是很合拍的。

C [C项,“有远山静静地相对而坐”错。本诗首句“溪上行吟山里应”描写了诗人在溪畔且行且吟,而高山也与他的歌谣相应和的情景,二者并非“静静地相对而坐”。]
★(2)《宋诗鉴赏辞典》评价这首诗“创造静的意境颇得王维‘鸟鸣山更幽’之妙”,诗人是如何实现这一艺术效果的?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王维“鸟鸣山更幽”的妙处主要在于用以动衬静的手法来渲染山林的幽静。本诗“山里应”“山声”写山中远远地传来的回声;“溪流自漱”“山鸟相呼”写溪水缓缓地流淌,山鸟叽叽喳喳,这些声音以动衬静,使山间显得更加幽静。“野鸡伏卵似养丹,睡鸭依芦如入定”一联状物工巧,以道士“养丹”来写野鸡伏卵,以老僧“入定”来写睡鸭依芦,直写静态,作为山声、溪影的点缀,新颖独到,风趣盎然,使这幅恬静的溪山图更添恬静幽远的意境。
[答案] ①以动衬静。通过山的回音、溪流的水声、山鸟的叫声,衬托出环境的清幽寂静。②正面描写(或比喻写静)。通过正面描写野鸡孵卵、睡鸭依芦的静态,勾画出一幅恬静的溪山图。
[诗意疏通]
溪上漫步吟诵,山里回响;我在山边悠闲漫步,溪水间映出身影。通过人的语言,可以识别出山的声音;通过溪水的光芒,可以洞察人性的本质。溪水流淌自得其宜,它的喧嚣不曾打扰山林的宁静;山中的鸟儿互相呼唤,使得山间更加宁静。野鸡安静地孵卵,宛如练习养丹功;沉睡的鸭子栖息在芦苇中,宛如陷入冥想。人生何必学那些虚名的仙者,我独自逍遥自在,就像散游的圣人一样快乐。无人时,我独自唱着溪山谣,山能远远地应和,溪水能慢慢地倾听。
专项对点练29 灵活界定手法,直击诗歌表达技巧分析题
一、(2024·汕头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行行且游猎篇
李 白
边城儿,生年不读一字书,但知游猎夸轻趫。
胡马秋肥宜白草,骑来蹑影何矜骄。
金鞭拂雪挥鸣鞘,半酣呼鹰出远郊。
弓弯满月不虚发,双鸧迸落连飞髇① 。
海边观者皆辟易,猛气英风振沙碛。
儒生不及游侠人,白首下帷复何益!
【注】  ①髇:鸣镝,即响箭。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开篇写边城儿不务读书,专事游猎,以轻捷相夸,由此引出下文对游猎场景的具体描摹。
B.秋天草白马壮,边城儿纵马游猎,乘醉呼鹰。其骑骋之迅疾,似可赶上日影。
C.“海”即“瀚海”,引申为“四海”之义。此句指全天下之人都为边城儿的气势震慑。
D.全诗笔触流利,一气呵成,绝少板滞之感。边城儿的猛气英风贯穿始终,溢于言外。
C [C项,“引申为‘四海’之义”说法错误。“海”指“瀚海”,意即“沙漠”,同时呼应下文的“沙碛”一词,并没有引申为“四海”之义。]
★2.古文状物写人,追求“千古若活”“真如活现”的传神效果。而本诗对“边城儿”形象的刻画,同样也达到了类似的艺术效果。请结合诗句,谈谈本诗是如何塑造的。(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①正面描写:“骑来蹑影何矜骄”“金鞭拂雪挥鸣鞘,半酣呼鹰出远郊”“弓弯满月不虚发”四句从正面用动作塑造了“边城儿”的形象,写他飞马追踪日影,骑在马背上洋洋自得。酒足饭饱后架起猎鹰就去远郊狩猎,镶金的白玉马鞭一挥舞,就像雪花纷纷飞舞,鸣镝声萧萧。能挽弯弓如满月,箭箭中的无虚发。“骑”“拂”“呼”“弓弯”等一系列动作刻画了边城儿矫健的身姿和高超的射箭技艺。②侧面烘托:“海边观者皆辟易,猛气英风振沙碛”二句是侧面描写,写出草原上围观的人不由自主地身后退,生怕被箭风伤到,整个沙漠都被骑手的英雄气概震撼笼罩。以“观看的人”的表现来侧面烘托边城儿高超的射
箭技艺和英武豪迈的气概。③夸张:“胡马秋肥宜白草,骑来蹑影何矜骄”二句的意思是秋风起,牧草白,正是马肥牛壮好时节,飞马追影,马背上的骑手多么洋洋自得啊!写边城儿骑着骏马奔驰,似乎可以赶上日影,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目的是表现边城儿矫健的身姿。④比喻:“金鞭拂雪挥鸣鞘”指镶金的白玉马鞭一挥舞,就像雪花纷纷飞舞,鸣镝声萧萧;“弓弯满月不虚发”指能挽弯弓如满月,箭箭中的无虚发。这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边城儿挥动的白色马鞭比作雪花飞舞;将拉开的弯弓比喻成满月,展现了边城儿策马游猎时的矫健身姿。
[答案] ①动作描写(理解为正面描写亦可)。写边城儿挥鞭策马,乘醉呼鹰,弯弓射猎,箭射双鸧,以“骑”“拂”“呼”“弓弯”等一系列动作刻画边城儿矫健的身姿和高超的射箭技艺,展现了边城儿英武豪迈的气概。②侧面描写。写观者为边城儿的英风所惊服,全部避让,以“观看的人”的表现来侧面烘托边城儿高超的射箭技艺和英武豪迈的气概。③夸张,写边城儿骑骋迅疾,似可赶上日影,以夸张的笔法写边城儿驰骋的情景,展现边城儿矫健的身姿。④比喻,写边城儿挥动的白色马鞭,宛如雪花飞舞;拉开的弯弓,宛如满月,展现边城儿策马游猎时的矫健身姿。(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诗意疏通]
看这些边境线上长大的男儿,一辈子斗大的字不认识一箩筐,就知道骑马游猎,各自夸敏捷。秋风起,牧草白,正是马肥牛壮好时节,飞马追影,马背上的骑手多么洋洋自得啊!酒足饭饱后架起猎鹰就去远郊狩猎,镶金的白玉马鞭一挥舞,就像雪花纷纷飞舞,鸣镝声萧萧。能挽弯弓如满月,箭箭中的无虚发,一箭穿空落双鸧。草原上围观的人不由自主地退避,生怕被箭风伤到,整个沙漠都被骑手的英雄气概震撼笼罩。儒生哪比得上游侠儿,下帷苦读就算到了白头又有什么用!
二、(2024·大连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3~4题。(9分)
狂 夫①
杜 甫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
风含翠篠②娟娟净,雨裛③红蕖冉冉香。
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
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注】 ①本诗作于杜甫客居成都之时,曾靠朋友接济,分赠禄米。②篠(xiǎo):同“筱”,细小的竹子。③裛(yì):同“浥”,沾湿。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提及“即沧浪”三字,“沧浪”是“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的典故。“即”字写出景外之韵,有悲凉之感。
B.颔联饶有情趣,“含”“裛”两个词细腻生动,“含”字写风,轻柔多情;“裛”字写雨,润物无声。写景极具画面感。
C.颈联中“厚禄故人书断绝”是家人“恒饥”的原因之一,因为常常忍饥挨饿,家中幼子尚且“色凄凉”,他人自不必说。
D.尾联中诗人“自笑”耐人寻味,与苏轼“客喜而笑,洗盏更酌”和“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中的“笑”意味不尽相同。
A [A项,“有悲凉之感”错,“即”传达出知足的意味。也就是有此清潭,又何必“沧浪”呢。]
★4.诗歌题为“狂夫”,其“狂”在诗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诗句进行概括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首诗刻画了一个贫困潦倒却旷达乐观的“狂夫”形象。诗的前四句传神地描写了优美宜人的草堂环境,这些优美的自然景象烘托了“狂夫”的疏放旷达,为下文写“狂”做铺垫;第五、六句强调了“恒饥”的贫困处境,表现了“狂夫”的乐观旷达;而第七、八句直接表达心志,“填沟壑”,这是何等严酷的生活现实。联系眼前的迷醉与现实的处境,诗人都不禁哑然“自笑”了:你是一个越来越狂放的老头儿啊!突出了“狂夫”贫困志不移的高贵品质。
而对于“狂夫”“狂”的形象,诗歌中用了如下手法:①烘托手法。诗的前四句传神地描写了优美宜人的草堂环境,三、四句的意思是说,翠竹轻摇,带着水光的枝枝叶叶,明净悦目;细雨使荷花格外娇艳,微风吹送,清香可闻。在几乎快饿死的境况下,他还兴致勃勃地在那里赞美“翠篠”“红蕖”,这些优美的自然景象烘托了狂夫的疏放旷达,为下文写“狂”做铺垫。
②反衬手法。五、六句写了诗人的现实生活处境,诗人强调世态炎凉和“恒饥”的贫困处境。初到成都时,他曾靠故人严武接济,分赠禄米,而一旦这故人音书绝,他一家子就得重陷长久的饥荒之中,上句“厚禄故人书断绝”即写此事。接着下句“恒饥稚子色凄凉”是因上句而来,说明了“厚禄故人书断绝”的结果。即便如此,狂夫也并未消减自己的“狂”,这些现实的困境反衬狂夫的乐观旷达。
③直抒胸臆。七、八句“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直接表达心志。“填沟壑”,这是何等严酷的生活现实。要是凡夫俗子,早从精神上被摧垮了。然而杜甫却不如此,他是“欲填沟壑惟疏放”,饱经患难,从没有被生活的磨难压倒,始终用一种倔强的态度来对待生活打击,这就是所谓“疏放”;自称自己为狂夫,并且“老更狂”,表现了狂夫在岁月流逝中面对严酷现实愈加顽强的放达。
[答案] 诗中的“狂夫”是一个穷困潦倒,但旷达乐观的形象。①景物烘托。诗的前两联通过对优美景致的描写,表现了“狂夫”虽饱经磨难但还能兴致勃勃地欣赏美景,烘托了“狂夫”的疏放旷达。②反衬。颈联写自己靠人接济,故人音信断绝,一家人不免挨饿,在几乎快饿死的情况下,却从没有被生活的磨难压倒,始终用一种倔强的态度来面对生活的打击,反衬了“狂夫”的乐观旷达。③直抒胸臆。诗的尾联通过狂夫的直抒胸臆,自嘲“狂夫”,表现了诗人在岁月流逝中面对严酷现实愈加顽强的旷达。
[诗意疏通]
万里桥西边就是我的草堂,没几个人来访,百花潭与我相伴,随遇而安,这就是沧浪。和风轻轻拥着翠绿的竹子,秀美光洁,细雨滋润着粉红的荷花,阵阵清香。做了大官的朋友早与我断了书信来往,长久饥饿的小儿子,小脸凄凉,让我愧疚而感伤。我这老骨头快要扔进沟里了,无官无钱只剩个狂放,自己大笑啊,当年的狂夫老了却更狂!
三、(2024·宁波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5~6题。(9分)
题胡逸老致虚庵
黄庭坚①
藏书万卷可教子,遗金满籯常作灾。
能与贫人共年谷,必有明月生蚌胎。
山随宴坐画图出,水作夜窗风雨来。
观山观水皆得妙,更将何物污灵台?
【注】 ①徽宗崇宁元年(1102),黄庭坚离开谪居已久的川蜀,次年又被贬往广西宜州。本诗就写于两次贬谪之间。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致虚庵”是胡逸老的书斋,首句“藏书万卷”既写出了藏书之多,也照应了诗题。
B.“必有明月生蚌胎”一句与《锦瑟》中“沧海月明珠有泪”句都营造了凄冷的意境。
C.诗人赞叹胡逸老观山观水都能得其妙处,借山水的妙境使人心澄清无滓,一尘不染。
D.本诗借为书斋题诗,既写出胡逸老心性豁达闲适,也流露出黄庭坚自己广阔的胸襟。
B [B项,“都营造了凄冷的意境”错误。本诗借“明珠出于蚌胎,佳子弟出于门庭”赞美庵主的仁爱之心,意境高洁。《锦瑟》中用“鲛人泣泪”传说表达的是复杂难言的怅惘情绪,意境凄美。]
★6.全诗是如何塑造胡逸老的独特形象的?请结合诗句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首联将“藏书万卷”能够“教子”与“遗金满籯”引来灾祸进行对比,赞美了胡逸老以诗书礼仪传家的家教家风,显示其品格的清雅高洁。颔联借用典故,显示胡逸老品格的清高。写胡逸老能拿出粮食与贫苦人共享的具体事例,赞美他和气必能致祥,后代必得佳子弟,赞美庵主的仁爱之心。这里用了韦康、韦诞兄弟的典故,据《三国志·魏书·荀彧传》裴松之注,孔融赞扬韦端的两个儿子韦康与韦诞为一双明珠。诗人意谓,胡逸老必能像韦端那样,明珠出于蚌胎,佳子弟出于门庭。尾联借助景物之妙衬托胡逸老形象,赞美友人以闲逸之心观山观水能得妙境,而山水的清淑之气又能使心灵澄清无滓,一尘不染,赞美了庵主高洁的人格,闲适的胸襟,豁达的态度,不慕名利的节操。
[答案] ①首联以诗书传家与遗金满箱对比,赞美了胡逸老诗礼传家的清高品格。②颔联借灾年与贫人共享粮食之事例以及运用典故,赞美胡逸老行善积德的仁爱之心。③尾联借山水妙境赞美胡逸老不慕世俗功名利禄、宦途得失的高洁情操。(每点2分)
[诗意疏通]
藏书万卷可以用来教子,留金满箱往往成为祸灾。能与贫人共享年谷,定有明珠生长在蚌胎。白天闲坐庵中,眼前的山景如一幅幅图画映出,水声透过夜窗像风雨传来。观山观水都能领略妙趣,还有什么能污染灵台?
四、(2024·铜川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7~8题。(9分)
忧 国①
陆 游
恩许还山已六年,誓凭耕稼饯华颠②。
养心虽若冰将释,忧国犹虞火未然。
议论孰能忘忌讳?人材正要越拘挛。
群公亦采刍荛否?贞观开元在目前。
【注】 ①此诗绍熙五年(1194)作于故乡山阴。淳熙十六年(1189)诗人被劾罢官,至此已有五年多。②华颠:白头。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人回到故乡已经六年,他发誓要在耕作中度过余年。“饯”是送的意思。
B.“养心虽若冰将释”形容自己已彻底心灰意冷,即便为国事忧虑也无法重燃希望。
C.本诗语言质朴,情感深沉,以自身的隐居生活为背景,展现了他对国家深沉的爱。
D.本诗在抒情方式上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有相同之处,都采用了叙事抒情和直抒胸臆。
B [B项,“形容自己已彻底心灰意冷,即便为国事忧虑也无法重燃希望”错误。“养心虽若冰将释”并不是说诗人已经彻底心灰意冷无法重燃希望,而是形容自己虽然心境已经平和,像冰即将融化一样,但仍然保持着对国家的忧虑和关心,像火还没有熄灭一样。诗人并没有彻底放弃希望,而是仍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
★8.本诗采用了双问双答的形式,请对其效果做简要品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诗的颈联、尾联采用两组问答:颈联“议论孰能忘忌讳?人材正要越拘挛”,写在议论时,谁能够忘记忌讳呢?人才正是因为要超越拘束,才需要更多的自由和空间。诗歌尾联“群公亦采刍荛否?贞观开元在目前”,写各位大臣也肯采纳我这普通百姓的意见吗?要是这样,那么贞观、开元的盛世就近在眼前了。首先暗示自己不能忘记忌讳,不能放弃对国家的关注,进而向当政者提出解决之道:要广开言路,要不拘一格用人才,这样才能实现国家中兴。适当地运用问答的形式,比起陈述句而言,可以引导读者思考问题,激发读者的兴趣和好奇心;表达方式更灵巧活泼,更易于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让读者更加深入地思考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答案] ①本诗的颈联、尾联采用两组问答:“议论孰能忘忌讳?人材正要越拘挛”和“群公亦采刍荛否?贞观开元在目前”。首先暗示自己不能忘记忌讳,不能放弃对国家的关注,进而向当政者提出要广开言路,要不拘一格用人才。②这样问答的形式,比起陈述句而言,更有助于引发读者的思考,表达方式更灵巧活泼,更易于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诗意疏通]
皇上恩许辞官还山已经六个年头,发誓要依靠种田为生到老。调养内心虽然像冰一样将要融化,忧虑国家的问题仍然像火一样未被扑灭。讨论谈论哪里能够忘记忌讳,人才的选拔应当超越狭隘的限制。众位贤公们也肯采纳我这普通百姓的意见吗?要是这样,那么,“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就将展现在我们眼前。
五、(2024·福州二模)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9~10题。(9分)
戏为六绝句(其六)①
杜 甫
未及前贤更勿疑,递相祖述②复先谁?
别裁③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论诗十绝(其四)
戴复古
意匠如神变化生,笔端有力任从横。
须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随人脚后行。
【注】 ①此诗作于公元761年,当时人们对南北朝庾信和初唐四杰多有批评。杜甫作《戏为六绝句》予以回应。②祖述:效法;仿效。③别裁:区别淘汰。

9.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杜诗和戴诗题目相近,题材相同,以绝句形式从不同角度表达各自的诗歌创作理念。
B.杜诗首句指出比不上前贤是毋庸置疑的,戴诗首句强调创作要精心构思追求变化。
C.杜诗表示借鉴不分先后,与《师说》“庸知其年之先后”相似,戴诗对此无涉及。
D.杜甫认为诗歌创作应该追求风流儒雅,戴诗认为诗歌是自己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
D [D项,“追求风流儒雅”错。杜诗的第三句指出我们学习前人,要学习“风雅”,此处的“风雅”指的是《诗经》“风”“雅”的传统,风雅传统最主要的就是比兴、美刺,就是诗歌创作要言之有物,要刚健,要有寄托,要有充实的思想内容,要有积极的社会意义。选项把“风雅”理解为“风流儒雅”错误。]
★10.化用前人诗句是诗歌创作的普遍现象,如戴诗第二句“笔端有力任从横”化用了杜甫的“凌云健笔意纵横”。请结合两首诗主题,谈谈你对诗歌创作化用现象的理解。(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首先分析杜诗。这首诗着重表达“转益多师”的观点,要求后生必须多方学习前贤的长处,裨补阙漏,才能深受教益。“未及前贤更勿疑,递相祖述复先谁”,轻薄之后生不及前贤是毫无疑义的,但代代相传又很难分清谁是先驱。“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应区分和裁除华而不实的文风而崇尚风雅,博采诸家之长,多方面的师承,才能融会变化以成新体,转而受益。其次分析戴诗。作者强调写诗要独具匠心,反对因袭他人。“意匠如神变化生,笔端有力任从横”,诗人说进行艺术构思时,想象超妙,
变化无穷,这样才能笔端有力,放纵奔腾。诗贵创新,必须出自自己胸中,最忌讳的是蹈袭固有的窠臼,跟在别人后面前行。全诗后两句运用正反对比论证,突出正确与错误,进一步明确诗重创新的观点。自古以来效仿甚至模仿前人作诗,是一种普遍现象。但后人作诗,要注意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反映真实的生活,更重要的是在学习前人过程中既要继承又要批判,既要吸收又要扬弃。批判继承中有所创新,这才是杜诗“转益多师”“别裁伪体”之精神所在,才是我们理解古诗创作中仿造、化用、引用现象之关键。
[答案] ①化用现象,应该像杜诗所说要多方面向前人学习,既有所选择批评,又充分尊重、博采众长;②又要如戴诗所说贵在创新,强调独创,不应该因循守旧。(每点3分)
[诗意疏通]
《戏为六绝句(其六)》:那些轻薄之辈不及前贤是毋庸置疑的,继承前人、互相学习的优秀传统应该是不用分先后的。区别和裁剪、淘汰那些形式内容都不好的诗,学习《诗经》风雅的传统,虚心向各位前贤学习,这才是你们真正的老师。
《论诗十绝(其四)》:精妙的构思出神入化,变化无穷,刚劲的笔触纵横恣肆,任意驰骋。应该让诗句从我的肺腑中发出,切忌跟在别人的脚后走。
谢 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