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快车道》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语文)43 板块三 专题二 考题研析 第2讲 精微品“字”赏“格”,把脉诗歌语言赏析题 课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考快车道》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语文)43 板块三 专题二 考题研析 第2讲 精微品“字”赏“格”,把脉诗歌语言赏析题 课件

资源简介

(共126张PPT)
第2讲 精微品“字”赏“格”,把脉诗歌语言赏析题
板块三 侧重文化传承和理解的古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
考题研析——思维建模方能触类旁通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就是要求学生了解诗歌语言的特点,领悟诗歌的精妙之处,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来看,对诗歌语言的鉴赏包括:品味关键词(炼字)、赏析关键句(炼句)和赏析语言风格(炼篇)。
年份 卷别 篇名 题干表述 设题角度 命题特点
2024 全国甲卷 《次韵钱逊叔泛舟虹桥》 颈联中“软”“低”二字的使用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请简要赏析。(6分) 炼字 ①语言赏析题是近几年高考考查的热点,且重点考查了语言风格和炼句。
②从考查趋势看,炼字题有可能出现。
2023 全国甲卷 《临江仙》 词的结尾两句被后代评论家称赞为“绝妙”,请简要分析其妙处。(6分) 炼句
2021 全国乙卷 《鹊桥仙·赠鹭鸶》 这首词的语言特色鲜明,请简要分析。(6分) 语言特色
命题角度1 品味关键词(炼字)
炼字,多指诗歌中那些经过推敲,用得准确、生动,能传神地表现事物和情感等鲜明特征的字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有时是副词或数量词、叠词。
(一)“炼字”类型
类型 示例 分析
动词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穿”字,化静为动,写出了乱石的陡峭、尖锐;“拍”字,运用拟人手法,点出了江流湍急的气势;“卷”字,表现了江涛冲击堤岸后形成浪花的力度。
类型 示例 分析
形容词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姜夔《扬州慢》) “空”,空荡荡的,什么都没有。“空”既写出了遭受战火洗劫的扬州城内再无往年繁荣、热闹的荒凉、冷落景象,又写出了作者内心的凄凉。
类型 示例 分析
副词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 “自”,独自的意思;“空”,白白的意思。这两个字巧妙地衬托了祠堂景象,碧草映阶,独自成为春色,表明祠堂游人稀少;黄鹂隔叶,空自啼鸣,无人欣赏。一“自”一“空”表明后人已经把武侯遗忘,表达诗人对诸葛亮英雄长逝的悲痛之感。
类型 示例 分析
色 彩 词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 “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再到面,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节奏感和色彩感。
类型 示例 分析
叠词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 七组叠词,十四个字,“寻”“觅”“冷”
“清”“凄”“惨”“戚”,本是富有形象色彩和感彩的字,把它们重叠起来,集中在一起,就更加强了它们的艺术效果。
类型 示例 分析
数 量 词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万里”指诗人为生活所迫,漂泊异乡,离家很远;“百年”强调诗人年过半百,已到了暮年。诗人从时空两面着笔高度概括了自己颠沛流离的生活,把羁旅之愁、孤病之苦等多种沉痛情感融进了诗句,使读者深感诗人沉重的感情脉搏。
1.(必修下册《登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句中的“坼”和“浮”有何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坼”一“浮”,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壮阔而又生动。“坼”字,诗人写得有力,仿佛洞庭水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显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洞庭湖几乎包容了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一派壮阔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眼前。
(二)“诗眼”类型
类型 示例 分析
情感的凝聚点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深”是诗眼,不仅概括了诗的内容,而且将“潭水之深”与“友谊之深”巧妙地联系起来。
结构的总起点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白居易《忆江南(其 一)》] “好”字统领全篇,摄尽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而诗人的赞颂之意与向往之情也尽寓其中。
类型 示例 分析
精妙的闪光点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蒸”写出湖面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云梦泽都受到洞庭湖的滋养哺育。“撼”突出了洞庭湖汹涌澎湃的气势,极为有力。
2.(必修上册《登高》)这首诗的诗眼是“悲”,请概括“悲”字包含了哪些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悲”字包含了因离家“万里”,“作客”异乡而产生的思乡之情和孑然一身的孤独之感,也包含了因年老“多病”、满鬓“繁霜”而产生的悲凉迟暮之恨,还包含了生活“艰难”、穷困“潦倒”的落魄之愁。
(一)品味关键词(炼字)“3技法”“3步骤”
1.答题技法
(1)套用法。熟练掌握古代诗歌不同炼字类型的表达效果,在解答具体题目时可先考虑“套用”已知。如动词的使用常常能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可使诗歌的意象化静为动,更加形象生动,具有动态美;巧用形容词可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
(2)删换法。先整体把握诗歌中某一句的内容,然后再把该句中的关键字删去或换成另外一个字,分析其内容及表达效果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而这个变化就体现了该字的关键之处,也是赏析时答题的要点。
(3)倒推法。一种情况是先看命题者所给出的提示,如:“全诗表达了对百姓疾苦的关注,作者在某联中用了某字,这个字用得好不好?为什么?”答题时,一般要说该字用得好,而“好处”中的一点就是“更好地表达了作者对百姓疾苦的关注”。另一种情况就是根据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或说明的道理,根据某字在诗歌中的位置进行倒推分析。
2.答题步骤
赏析字(词)时不能把该字(词)孤立起来,要注意根据题目要求,把该字(词)放到具体的诗(词)句之中,并结合全诗(词)的结构、意境、情感,特别是主旨来分析该字(词)的语法特点或表达技巧。
1.(2024·全国甲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次韵钱逊叔泛舟虹桥①
吕本中
半篙春涨绿平溪,二月江城草色齐。
舟比蜉蝣千顷外,□同斥 一枝栖②。
野桥柳线斜风软,曲槛花光夕照低。
却讶探骊人不至③,清樽画舫倩分题④。
【注】 ①次韵:依次用所和诗中的韵作诗。②本句首字原缺。③探骊:这里指精通写诗作文。④分题:诗人聚会,分题目而赋诗。
[疏通字词]
(1)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水面上涨
绿得整齐
好像
春风轻柔
低垂
惊讶

[考题精做]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开篇写春水、草色,围绕色彩落笔,营造出一种愉悦的情感氛围。
B.春水新涨,水面辽阔宽广,在波间漂浮的船只显得如同蜉蝣一样细小。
C.斥 见于《庄子·逍遥游》,用来与鹏做对比,因此诗中缺字应是“鹏”。
D.诗歌的尾联写到了“分题”,以此收束,与题目中的“次韵”形成照应。
C [C项,过于绝对,逻辑上也有失严谨。这一句可以有两种解释:一是缺字表示的事物与斥 一起栖息在树枝上;二是该事物像斥 一样栖息在树枝上。参照上句中的“比”字,后一种理解符合原意的可能性较大。但无论是哪一种理解,缺字都不可能是“鹏”字。鹏与斥 是《庄子·逍遥游》中用来论述“小大之辨”的两个例证,斥 是一种小鸟,是可以栖息在树枝之上的;而鹏则庞大得不可思议,它“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无法想象它可以在树枝上栖息。当然,“一枝”也可能是一个比喻,用来表示狭窄的空间,那也同样不是鹏所能栖息的。另外,C项的表述也未做到逻辑严谨,其中的因果关系并不必然。]
★(2)颈联中“软”“低”二字的使用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请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是一道反套路的炼字题。一般情况下,炼字题的答题套路非常固定,具体步骤包括“解释该字语境义+判断所用的表达技巧+分析效果”,且往往落脚到情感或语意的表达上。这道题考炼字则要求考生从词语意蕴角度剖析内涵,“软”写出了风之轻,柳条之柔美,答题时应紧扣柳条的形态特点;“低”点明了夕阳映照下花影近人的特点。两句共同表达了诗人对湖上美景的喜爱之情。答题时,既要点明柳条和花影的特点,也要落脚到人的感受上。
[答案] ①“软”字形象地写出桥边柔软的柳枝在微风吹拂下轻轻飘动,令人感受到春色的温柔。②“低”字表现了在夕阳的余晖中,栏杆旁花丛的光彩映照到水面,给人以柔和亲近之感。
[诗意疏通]
新涨的碧绿春水铺满溪面,二月的江城草色绿得整齐。船像蜉蝣漂浮在千顷之外,□同斥 般在树枝上栖息。野外桥上斜风吹拂着垂柳丝,曲栏下花光被夕阳照得很低。惊讶的是精通写诗之人竟尚未到来,只好先与友人一同在画舫饮酒分题。
(二)赏析诗眼的“5角度”“3步骤”
1.找准诗眼“5角度”
内容上 最能揭示诗人情感的字(词),如“愁”“思”“忆”
“惊”(这类字是直接揭示)和“凉”“冷”“孤”(这类字常常语意双关,一方面指自然界中的凉、冷、孤,另一方面指诗人或主人公的心理感受)。
修辞上 常常出现在描写句中,且常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词性上 这类字(词)以动词和形容词为主,具有“多重含义”。以最少的语言表达最多的思想的动词、临时改变词性的形容词等往往是“诗眼”。
结构上 最能统领全篇的字(词)。全诗或明或暗地围绕该字(词)来写,只是各有侧重,此类字(词)以形容词或动词为主。
位置上 五言诗一般是句中第三个字,七言诗一般是句中第五个字。
2.赏析诗眼“3步骤”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霜 晴
陆 游
万瓦新霜白,一窗朝日晴。
破裘身亦暖,细字眼犹明。
耄喜谵谆①语,衰常踸踔行。
登封书不草②,力穑报时平。
【注】 ①谵谆:叨唠。②登封草:登山封禅的文章,后人以“登封草”泛指歌颂皇帝功德的文章。
[疏通字词]
(1)细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踸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力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字
明亮
古称八十岁到九十岁的年纪,形容年老
行走不定的样子
努力耕作

[考题精做]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的“万瓦”以夸张的手法,突出了霜雪之大,冬日之寒;由“万瓦”而至“一窗”,空间视角转换自然。
B.第三句承接首联,由自然之景到人生之况,“破裘”的客观事实与诗人的主观感受相勾连,构思非常巧妙。
C.颈联的“耄”“衰”含有自嘲之意,从言、行两个角度描写了诗人年老体衰,无所作为的现状,暗示了内心的不平。
D.全诗章法整饬谨严,语言晓畅,表达方式多样,或描写,或记叙,或抒情,体现出陆游诗歌创作技法的娴熟。
C [C项,“‘耄’‘衰’含有自嘲之意”“暗示了内心的不平”说法有误,诗中“喜”字表达了诗人虽年事已高却能安享现实生活的闲情野趣,并无“自嘲”与“不平”之意。]
★(2)本诗以“晴”字统领全诗,请分析本诗中“晴”的具体内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题干说“晴”字统领全诗,考生需结合全诗内容赏析“晴”的具体内涵。“万瓦新霜白,一窗朝日晴”,意为:一夜霜下,屋瓦皆白,太阳初升,满窗阳光,霜天放晴。首联“朝日晴”描绘了一幅朝日晴和图。“破裘身亦暖,细字眼犹明”,意为:身上衣裘破旧,但内心仍感温暖;字太小费神,但仍觉得眼明心亮。颔联承起句,由“暖”“明”可见诗人内心愉悦。“耄喜谵谆语,衰常踸踔行”,意为:虽然自己年事已高,但喜好聊天叙闲;腿脚虽然不利索,但仍坚持经常散步。颈联进而叙写闲适的日常生活,“喜”字可见诗人在霜晴后内心愉悦。“登封书不草,力穑报时平”,意为:我不写歌功颂德的文章,而是以努力耕作回报时世承平。尾联合笔,“力穑报时平”抒发了躬耕垄亩、踏实报国的襟怀。
[答案] ①首联起笔写晴景。太阳初升,霜天放晴,描绘了一幅朝日晴和图。②颔联承笔写情感。衣裘破敝,但内心仍感温暖,字小费神,但仍觉得眼明心亮,写出了诗人内心的愉悦。③颈联进而写晴事。虽年事已高却喜好叙闲,腿脚虽不利索仍坚持散步,叙写了诗人闲适的生活日常。④尾联合笔写情怀。不写歌功颂德的文章,而是以努力耕作回报时世承平,抒发了诗人躬耕垄亩、踏实报国的襟怀。
[诗意疏通]
一夜霜下,屋瓦皆白,太阳初升,满窗阳光,霜天放晴。身上衣裘破旧,但内心仍感温暖;字太小费神,但仍觉得眼明心亮。虽然自己年事已高,但喜好聊天叙闲;腿脚虽然不利索,但仍坚持经常散步。我不写歌功颂德的文章,而是以努力耕作回报时世承平。
命题角度2 赏析关键句(炼句)
所谓关键句,是指在诗歌创作中能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表现全诗主旨的关键句,或在结构中起重要作用,在表达上极具表现力的关键句。
(一)常考的炼句角度
炼句形态 诗句多为倒装、省略、叠加、铺展等外部形态
炼句内涵 着眼于修辞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溅”“惊”凸显了诗人的感时恨别之痛
着眼于声韵 讲究平仄,善用叠词,如“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中的“漠漠”“阴阴”,既使描摹的景物有姿态飞扬之感,又有音调抑扬、气韵流畅之作用
炼句位置 起承 转合 具体内容见[读文指导]“近体诗(主要是律诗)的起承转合结构”
(二)常考赏析句子类型
常考类型 示例
内容 情感句 所给句子有丰富的情感内涵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借廉颇自比,表达词人报效国家的强烈愿望和对宋室不能选用人才的慨叹
常考类型 示例
特殊 语言句 有的句子倒装,有错位之美;有的句子对仗,有整饬之美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为倒装句,按现代汉语语法顺序,应调整为“神游故国,应笑我多情,华发早生”
常考类型 示例
表达 技巧句 一般而言,高考选取的句子都是在表达上有特色的句子。鉴赏时要看出其在表达上的特别之处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以秋日菊花喻人消瘦,暗示出相思之苦,耐人寻味
常考类型 示例
行文 结构句 高考所选句子的位置一般有三处:首句,有点题、开篇、奠定基调之妙;中间句,有转折文意、承上启下之用;尾句,或卒章显志,或另辟蹊径,尤其是以景结情句,有含蓄隽永之妙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并序》),用于开篇,交代时间、地点,点明季节特征,渲染出一种悲凉的气氛,为全诗定下感情基调
(必修下册《念奴娇·过洞庭》)请简要赏析本词中“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三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词人运用想象的手法,将长江之水想象为所饮之酒,将北斗星想象为舀酒的酒器,将天地万物想象为宾客,展现出词人开阔的胸襟,充分表达了词人“物我交欢”的境界。
(一)赏析首联、颈联与尾联的表达效果
赏析句子,无论是判断技巧还是分析效果,恐怕都离不开句子在诗中的位置。下面以律诗为例来说明如何结合位置来赏析句子(其他诗体可参照进行)。
1.赏析首联的表达效果
(1)写出了什么内容。如“首联描写了树叶凋落的肃杀之景”。
(2)内容承载的作用。如“突出了生活处境的艰难”“交代了人物所处的环境”,尤其是写景句,往往起着奠定全诗感情基调或渲染某种氛围的作用。
(3)结构作用。点题或照应题目,或总领全文;为下文作反衬;为下文议论抒情做铺垫。当然,还要扣住技巧本身说效果。
2.赏析颈联的表达效果
根据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颈联在结构中起到“转”的作用(也不可一概而论)。这个“转”,主要表现在两点:内容的转变、表达的转变。当然,在结构上也有照应标题、前后呼应或为下文做铺垫的作用。
3.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
古人在写诗过程中对结尾高度重视,强调结尾意蕴丰富,能够余韵不绝。诗歌结句赏析历来受人重视,也是高考律诗考查的重要部位之一。
赏析尾联的思路同赏析其他联一样:先点明结句的手法(通常手法是虚写、以景结情、卒章显志等);再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尤其要指出蕴含的情感。结句如是以景结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效果是含蓄蕴藉;如是戛然而止,就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如是直接抒情,那就是直抒胸臆,点明主旨,卒章显志。结构上一般是照应前文(标题),首尾圆合,使结构完整。
如同赏析其他联一样,赏析尾联也要有整体意识,要联系上文,不能只赏析本联。
1.(2023·全国甲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临江仙
晁补之
身外闲愁空满眼,就中欢事常稀。明年应赋送君诗。试从今夜数,相会几多时。
浅酒欲邀谁共劝,深情唯有君知。东溪春近好同归。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
[疏通字词]
(1)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相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东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稀少
写作
尝试
计数
相聚
劝酒
泛指风景美好的地方
凋谢
[考题精做]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真实描写了送别的场景,充分地表现出词人对朋友的眷恋之情。
B.词人时常感到缺乏快乐,而即将到来的离别又会强化这种愁闷的感受。
C.因不忍与朋友分别,词人更珍惜当下,数算还剩下多少时日可以相聚。
D.春天即将到来,词人希望与朋友同归东溪游览,共同欣赏春日的美景。

A [A项,晁补之《临江仙》全词重在抒写与朋友的深情。词中“明年应赋送君诗”一句,明确表明友人此时并未离去,所以A项是错误的。]
★(2)词的结尾两句被后代评论家称赞为“绝妙”,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景物描写的画面感强:低垂的柳条在江水中映出倒影,雪中盛开的梅花也开始凋落,正是一派美丽的春日风光;②以虚景写真情:这里的美景并非写实,而是词人心境的外部投射,词人与友人感情深厚,想到能与友人相聚便心生欢喜。
[诗意疏通]
这世间满眼都是闲愁,其中的乐事常常很稀少。明年应该要为你作送别诗。试着从今夜开始数来,相聚的时间还剩多少呢。
薄酒一杯想要邀人同饮,谁人能劝,深厚的情谊只有你能知晓。东溪春天将近,想与你玩赏再归来。(一起欣赏)垂柳倒映在江水中的影子,雪中凋谢的梅枝。
(二)赏析关键句(炼句)答题“2步骤”
2.(2024·淄博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秋中暑退赠乐天
刘禹锡
暑服宜秋著,清琴入夜弹。
人情皆向菊,风意欲摧兰。
岁稔贫心泰,天凉病体安。
相逢取次第,却甚少年欢。
[疏通字词]
(1)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清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岁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次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适宜
清雅的琴声
丰收的年景
安宁
健康
次序

[考题精做]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中,诗人重点表现了暑气消退后自己的惬意感受。
B.诗人在秋夜里身着夏装,弹奏清琴,生活过得闲适雅致。
C.菊和兰在诗中都具有文化象征意味,诗人更加偏爱菊花。
D.诗人把相逢乐与少年欢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突出了前者。
C [C项,“诗人更加偏爱菊花”错误,诗句意思是人们都喜欢菊花,风儿却在折损兰花。此处没有偏爱谁的倾向。]
★(2)诗的五、六两句深受后代评论家的称赞,请分析其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诗歌炼句题可从表达技巧、炼字、情感及结构等方面考虑。诗句意思是,丰收的季节能让贫困得到缓解,内心因此安泰;凉爽的天气有益于身体的健康,病体也逐渐好起来。“贫心泰”“病体安”写了诗人心、身两个层面的变化,且交代清楚了出现变化的原因,一是粮食丰收,二是天气变凉。这两句内容丰富。题目有“秋中暑退”的内容,“岁稔”因为秋天的丰收,照应题目中的“秋中”;“天凉”则因为“暑退”,诗句内容紧扣并照应题目。而身心安泰了才有心情有体力去会友,诗句为七、八句的“相逢”提供了前提条件。五、六两句结构谨严。
[答案] ①内容丰富。诗的五、六句写了诗人心、身两个层面的变化,且交代清楚了出现变化的原因。②结构谨严。“岁稔”“天凉”紧扣并照应题目中的“秋中”“暑退”,身心的安泰也为七、八句的“相逢”提供了前提条件。
[诗意疏通]
夏天的服饰适宜在秋天穿,晚上清雅的琴声响起。人们的情感都寄托在菊花上,风的意愿似乎要摧毁兰花。丰收的年景使穷人的心境安定,天凉有利于身体健康。我们相见时比一比保养身心的次第,心情却会比青年人更加欢喜。
命题角度3 赏析语言风格(炼篇)
语言风格就是诗(词)人在遣词造句、运用修辞手法等方面所体现出来的区别于其他诗(词)人的艺术特色,往往与作者的生活经历、文化素养有关。不同诗(词)人或同一诗(词)人不同时期的作品也往往表现出不同风格。
古代诗歌常见语言风格
1.平淡
阐释 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语言力求朴素,显现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于平淡之中蕴含着深意
示例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其五)》]
赏析 这几句诗表面看来句句平淡,平淡之中却蕴含着诗人超脱尘世、悠然自得的情趣
2.工丽
阐释 既讲究辞藻华丽,又讲究对仗工整
示例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玉楼春·春景》)
赏析 诗人敷彩设色,对仗工整,用色彩明艳的辞藻,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热闹和生机
阐释 有富丽的辞藻、绚烂的色彩、奇幻的情思
示例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赏析 诗歌语言有鲜明的色彩感,而且色彩对比强烈,写出了春日江南的明艳如画
3.绚丽
阐释 语言毫不隐讳,毫不修饰,依照情感的原样直接写出
示例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贾岛《寻隐者不遇》)
赏析 全篇四句二十字,语言直率,毫无难解之处
4.直率
阐释 不是直接叙述或抒情,而是通过写与本意看似无关的事物,或者通过对比而委婉地表达内心的情感
示例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赏析 诗人本意在于表达对妻子的怀念,但并没有直接写出,而用“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委婉地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情感
5.委婉
阐释 比喻新颖,用语通俗。山水田园诗人所作诗歌大多清新脱俗
示例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四首(其三)》]
赏析 这首诗写了六种景色,有动景,有静景;有近景,有远景;有实景,有虚景,色彩绚丽,语言清新生动
6.清新
阐释 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泼辣的,往往是斩钉截铁地表达诗人的情感
示例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赏析 “即”“穿”“便”“向”四个字表现了快捷的速度和跳跃的节奏,诗人喜不自禁的心情跃然纸上
7.明快
阐释 语言不留雕琢的痕迹,率真朴素,多用口语,较少炼字,读来平白如话,自然生动,韵味无穷
示例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李白《古朗月行》)
赏析 写出了儿童时期对月亮的认识,表现出月亮的形状和月光的皎洁可爱,不加雕饰,生动自然
8.自然
阐释 清静而又幽深,表面看似平淡自然,细细体味却意味深远
示例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王维《鹿柴》)
赏析 前两句写不见人影而闻人声,烘托出山的空寂清冷;后两句用夕阳返照之光映着林中的青苔,进一步渲染了山的特点,给人一种无比清幽的美感
9.清幽
阐释 气势雄伟,立意奇特。此风格的诗多用具有气势和节奏奔放的语言来塑造博大新奇的形象,营造恢宏阔远的意境
示例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赏析 描写八月塞外飞雪的奇观,以春花喻冬雪,取喻新、设想奇,颇为豪迈雄奇
10.雄奇
阐释 直率而有气势。其特点是既表现了作为主体的诗人的特点,又表现了作为客体的描绘对象的特点
示例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赏析 词句将滚滚长江与历史长河融为一体,凸显了历史荡涤千古风流的豪放气势,使读者体味到词人兀立江岸对景抒情的壮怀气魄
11.豪放
阐释 通过千锤百炼而达到质朴、流畅、洒脱、意蕴无穷的境界
示例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赏析 “连”与“入”相携,织出一张烟雨迷蒙的愁网,并以
“孤”为动力,加之冰心玉壶的绝妙比喻,诗人高洁傲岸、冰清玉洁的形象脱颖而出
12.凝练
阐释 用一种苍老遒劲的笔调去描绘广阔的社会生活,使所描绘的生活画面笼罩着凝重深沉的忧郁色彩和悲剧气氛,并配之严格的诗律和铿锵的音韵
示例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赏析 全诗四联八句统统对仗,顿挫铿锵,回环曲折,显示出一唱三叹的情韵之美。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的忧愤之情,具有一种悲壮雄浑之美
13.沉郁
(选择性必修下册《临安春雨初霁》)“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被誉为“绘尽江南春的神魄”。试简要分析其语言风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语言清新隽永。本联用了比较明快的字眼,但作者的用意还是要表达自己的郁闷与惆怅。作者正是用明媚的春光作为背景,与自己的落寞情怀构成鲜明的对照,显得含蓄深蕴。
(一)语言风格的判断“5角度”
角度 分析
题材 咏物诗一般含蓄委婉,闺怨诗一般婉约细腻,边塞诗一般豪迈雄奇,山水诗一般清新明丽,爱国诗一般悲壮慷慨
意象 分析诗中最能体现语言风格的意象。如运用“菊花”“飞鸟”等意象描写田园生活的诗句,语言风格一般清新自然
用词 分析诗的用词,如辞藻华丽、色彩鲜明的诗句一般绚丽飘逸;直接陈述、不加修饰语的诗句一般平实质朴
角度 分析
情感 诗歌的情感体现其特有的语言风格。如抒发悲愤之情的诗句,其语言风格一般沉郁顿挫
作者 杜甫沉郁顿挫,李白豪放飘逸,白居易朴素自然,王维清新明丽,李商隐含蓄委婉,苏轼豪迈雄奇,辛弃疾、陆游慷慨悲壮
(二)赏析语言风格“3步骤”
(2021·全国乙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鹊桥仙·赠鹭鸶
辛弃疾
溪边白鹭,来吾告汝:“溪里鱼儿堪数。主人怜汝汝怜鱼,要物我欣然一处。 白沙远浦,青泥别渚,剩有虾跳鳅舞。听君飞去饱时来,看头上风吹一缕。”
[疏通字词]
(1)堪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主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堪一数,言溪里鱼儿已寥寥无几
词人自称
爱惜,怜爱
你,指白鹭
水滨
水中小块陆地

[考题精做]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阕结尾句“要物我欣然一处”,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望。
B.因“溪里鱼儿堪数”,故作者建议鹭鸶去虾鳅较多的“远浦”“别渚”。
C.本词将鹭鸶作为题赠对象,以“汝”“君”相称,营造出轻松亲切的氛围。
D.词末从听觉和视觉上分别书写了鹭鸶饱食后心满意足的状态,活灵活现。
D [“听觉”错误。“听君飞去饱时来”中的“听”是听任、听凭的意思,作者并未从听觉上书写鹭鸶饱食后的状态。]
★(2)这首词的语言特色鲜明,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一步,明特色。由“来吾告汝”“主人怜汝汝怜鱼,要物我欣然一处”“白沙远浦,青泥别渚”“虾跳鳅舞”可见,本词并未表现出辛词一贯的雄壮豪迈,而体现出清新明快的词风。第二步,列例证。本词开篇就写到“溪边白鹭,来吾告汝”,就像作者边抚摸着鹭鸶边同它谈话,并且谈话中称鹭鸶为“汝”“君”,告诉它要去鱼虾多的地方捕食,语言明快。本词还采用了很多口语化的语言,如“来”“鱼儿”“剩有”等。第三步,析效果。对话式的描写,营造了轻松亲切的氛围;口语的运用,使语言更清新自然,表达更加直白。
[答案] ①使用对话口吻,浅近直白,通俗易懂;②语言诙谐风趣,活泼生动。
[诗意疏通]
溪边的白鹭呀,我来告诉你:“溪里的鱼儿已经寥寥可数了。我怜爱你,你也应该怜爱鱼儿,要懂得外物和己身应该愉快地相处。在远远那片白色沙岸,在水中那个青泥小岛,有许多虾在跳,泥鳅在舞。听凭你飞去那里随意觅食,吃饱了再飞回来,再来欣赏你头上被风吹起的羽毛一缕。”
专项对点练28 精微品“字”赏“格”,把脉诗歌语言赏析题
一、(2025·泰安模拟)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2题。(9分)
始闻秋风
刘禹锡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的首联使用拟人手法,从对方着墨,生动地营造了今又话别情韵浓郁的意境。
B.五更时分,凉风飕飗,听到这熟悉的声音,知道“秋”回来了,正面点题“始闻秋风”。
C.“一年颜状镜中来”一句,抒写由“始闻秋风”生发的感慨:时光飞逝,容颜已改。
D.“为君”照应首句,使诗的结构完整。“扶病”暗扣第四句,写出一年颜状衰变的原因。
A [A项,“从对方着墨,生动地营造了今又话别情韵浓郁的意境”错,从自己着墨,不是从对方着墨。诗人把秋风拟人化,说去年看黄菊与秋风告别,今年秋风又回来了,没有“话别”的情韵。]
★2.有人认为,《始闻秋风》不同于一般文人的“悲秋”之作,它是一首高亢的秋歌。请结合相关诗句,简析其“高亢”的特点。(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诗人通过描绘骏马渴望边疆的肥草而拳毛抖动,大雕顾盼青云而睡眼睁开的生动场景,展现出一种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精神状态。骏马和大雕在此象征着诗人自己,表达了诗人内心对理想和抱负的渴望与追求,丝毫没有悲秋的哀伤与消沉。这种充满力量和激情的描写,让人感受到诗人精神的振作和豪情万丈。“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天地肃清”描绘出秋天天空高远澄澈、大地明净清爽的壮阔景象,为诗人的登高远望提供了宏大的背景。“扶病上高台”,尽管诗人身患疾病,却依然要登上高台极目四望。这一行动凸显了诗人对秋天景色的热爱,以及不畏病痛、积极向上的心态。“为君”一词强调了诗人的主观意愿,他不是被迫或无奈地登高,而是主动地去迎接秋风、欣赏秋景,表现出他强烈的自主意识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这种自强不息的意志在诗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使得整首诗的格调高昂,风格雄健。
[答案] 诗的颈联写“马思边草”“雕眄青云”,精神振作,豪情万丈。(2分)尾联写诗人迎秋风上高台,翘首四望,激情满怀。(2分)既表现了诗人对秋的热爱,更凸显了诗人自强不息的意志。(1分)格调高昂,风格雄健。(1分)
[诗意疏通]
去年看菊花我和您告别,今年听到蝉叫我又返回。五更的风声飕飗使我醒来,一年的颜状变化在镜子中显现出来。战马思念边草拳毛抖动,大雕顾盼青云睡眼睁开。秋高气爽正好极目远望,我为您抱着病登上高台。
二、(2025·菏泽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3~4题。(9分)
火后问舍至城南有感①
陈与义
魂伤瓦砾旧曾游,尚想奔烟万马遒。
遂替胡儿作正月②,绝知回禄③相巴丘。
书生性命惊频试,客子茅茨费屡谋。
唯有君山故窈窕,一眉晴绿向人浮。
【注】 ①靖康之变爆发后,陈与义开始了“避地湘、汉,转徙湖、湘间,逾岭峤”的生活,时诗人借住王粹翁的君子亭。②正月:匈奴习俗,每年正月各级官长会于单于王庭,举行春季祭祀。③回禄:相传本为火神之名。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面对着火后的瓦砾,诗人“魂伤”不已,甚至想象到火烧时的情形。
B.“书生性命惊频试”一句写出了诗人避难时的惊惧和艰难的情状。
C.“客子茅茨费屡谋”体现了诗人的困顿与客居他乡的心酸。
D.诗歌运用了比喻、反衬、反问等手法道尽了诗人流落生活的艰辛。
D [D项,“反问”错,诗歌有比喻“尚想奔烟万马遒”,有反衬“唯有君山故窈窕”,并未使用反问的修辞手法。]

★4.学者董秋月认为,在靖康之变之后,陈与义的诗歌总体风格就是雄浑悲壮。请结合本诗简要分析陈与义诗歌的这种风格。(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雄浑悲壮”指诗歌风格雄壮浑厚,悲伤豪壮,境界宏大。①诗歌思想内容充实、深厚。诗歌道尽了诗人流落生活的艰辛:“书生性命惊频试”,写出了诗人避难时的惊惧和艰难的情状,写出了自己艰辛的流落生活;“客子茅茨费屡谋”体现了诗人的困顿与客居他乡的心酸。同时,面对着火后的瓦砾,诗人“魂伤”不已,甚至想象到火烧时的情形,可见诗人有着对国家战乱的感慨,境界宏大。②诗歌首联“魂伤瓦砾旧曾游”,写诗人面临已被烧成瓦砾的房舍“魂伤”,书写其悲伤之情;而“尚想奔烟万马遒”将火烧时的情景比作万马奔腾,境界宏大,悲伤中不乏豪壮之情。③尾联“唯有君山故窈窕,一眉晴绿向人浮”,写君山“故窈窕”“晴绿”之态,语含贬义,君山不管人间疾苦,依然苍翠窈窕,以君山的冷漠反衬诗人内心的苍凉,落寞中不乏淡然之情,可见其心胸豁达。
[答案] ①诗歌思想内容充实、深厚,诗人在写自己艰辛的流落生活的同时,也有着对国家战乱的感慨,境界宏大。②诗歌首联,写诗人面临已被烧成瓦砾的房舍,将火烧时的情景比作万马奔腾,悲伤中不乏豪壮之情。③尾联反衬,以君山风景的冷漠反衬诗人内心的苍凉,落寞中不乏淡然之情,可见其心胸豁达。(每点2分)
[诗意疏通]
看到瓦砾和废墟,不禁感到心痛,回忆起曾经在这里的游历,仍然能够想象到当年战火纷飞、尘烟滚滚的场景。由于火灾的发生,作者决定将正月的时间进行调整,从而深刻认识到火灾对巴丘的破坏程度。书生的生命经常受到考验,客居他乡的人则多次谋划着如何生存下去。只有洞庭湖中的君山岛景色依旧优美,君山岛在晴朗天气下,像是一枚青螺浮在水面上,给整个画面增添了一抹生机和美感。
三、(2024·襄阳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5~6题。(9分)
捣 衣
杜 甫
亦知戍不返,秋至拭清砧。
已近苦寒月,况经长别心。
宁①辞捣熨倦,一寄塞垣②深。
用尽闺中力,君听空外音。
【注】 ①宁:岂,怎能。②塞垣:指丈夫征戍之地。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句“戍不返”既指戍边秋至不能返家,也含难以生还之意,沉痛悲凉之意毕现。
B.颈联“深”字既写戍地遥远,又写思念之深,一语双关,还呼应了首句“不返”。
C.尾联写妇人用力捣衣,声音响彻云外,而丈夫也听到了这饱含浓浓思念的捣衣声。
D.诗歌借捣衣妇之口,截取日常生活中的细小片段,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C [C项,“而丈夫也听到了这饱含浓浓思念的捣衣声”错误。妇人用力捣衣,是希望丈夫听到。]
★6.诗中大量运用虚字,如“亦”“已”“况”“宁”,前人评价此诗用虚字“曲而弥挚”“何等宛转呜咽”。请结合诗歌前三联的内容,简要分析这些虚字运用的妙处。(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起句“亦”字写得极为沉痛,因为战乱,“戍不返”既指戍边秋至不能返家,已是常态,也含难以生还之意,沉痛悲凉之意毕现。“亦知”两字,深深表达了思妇的苦痛、无奈之情。颔联“已”“况”两字把天冷与久别连缀叠加,此时的季节,已是苦寒的月份,我们已经长期分别,时刻怀念在心,强化了思妇捣衣时内心之苦。颈联写思妇为做棉衣,不辞辛苦,倾尽全力捶打,一方面是为了让丈夫如期穿上自己做的衣服,感受到远隔千里的真挚爱意;另一方面,她们也将思念之情托付在捣衣声中,随风传递,希望能让远行的丈夫听见,一个“宁”字,表达出对丈夫深深的爱。“亦”“已”“况”“宁”,通篇俱用虚字描写,何等宛转呜咽。这些虚字既连通了思妇的内心情感脉络,又强化了思妇的苦痛和思念之情,虚字对戍妇的心理状态作深入的曲折的刻画,使得全诗的情感宛转而深挚。
[答案] ①起句“亦”字写得极为沉痛,因为战乱,“戍不返”已是常态,“亦知”两字,深深表达了思妇的苦痛、无奈之情。②颔联“已”“况”两字把天冷与久别连缀叠加,强化了思妇捣衣时的内心之苦。③颈联写思妇为做棉衣,不辞辛劳疲惫。一个“宁”字,表达出对丈夫深深的爱。④这些虚字既连通了思妇的内心情感脉络,又强化了思妇的苦痛和思念之情,使得全诗的情感宛转而深挚。(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诗意疏通]
知道你在卫戍边疆,不会回家门。秋天到了,轻轻拂拭平平的捣衣砧。此时的季节,已是苦寒的月份。我们已经长期久别,时刻怀念在心!我不能拒绝捣衣熨衣的那份沉重的劳倦,因为要把它寄向遥远的边城。我在家中用尽力气捶打,希望远隔千山万水的你能听到这响彻天外的声音。
四、(2025·南充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7~8题。(9分)
巴丘①书事
陈与义
三分书里识巴丘,临老避胡初一游。
晚木声酣洞庭野,晴天影抱岳阳楼。
四年风露侵游子,十月江湖吐乱洲。
未必上流②须鲁肃③,腐儒空白九分头。
【注】 ①巴丘:今湖南岳阳,历代兵家战略要地。②上流:巴丘处在东吴上游。③须鲁肃:周瑜至巴丘病重,上书孙权举荐鲁肃以自代。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句用“三分书”而不用《三国志》,暗示当时河山分裂,中原沦陷的局面,引出下句避乱巴丘的现实。
B.颔联写的景色苍凉激越,意境雄浑阔大。这两句与杜甫“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所用的艺术手法不尽相同。
C.尾联用“九分头”去呼应首句的“三分书”,写自己避难漂泊中,仍念念不忘国事,焦急得头发都全白了。
D.本诗含蓄蕴藉,感时伤事,把个人遭遇和国家命运融合在一起,和杜甫诗忧国忧民的风格相近。
C [C项,“仍念念不忘国事,焦急得头发都全白了”错,诗句用的“空白九分头”,意为“大部分头发都白了”。]
★8.《唐宋诗举要》中赞赏本诗颈联的“吐”字,说“言水落而洲出也,‘吐’字下得奇警”。“奇警”是指文字或言论含义新颖、深切,请结合诗句鉴赏“吐”字的“奇警”之处。(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①“十月江湖吐乱洲”意思是已到十月,洞庭水落,吐出了纵横错落的沙洲。“吐乱洲”是指秋冬之际,洞庭湖水落,湖中露出许多不规则的沙洲。诗人用一“吐”字化静为动,新奇特别。诗人眼前是洞庭湖中的沙洲因水少而露出来的静景,诗人用“吐”写出了江湖主动吐出沙洲的动态。②此句运用比拟的手法,用一“吐”字将无生命的洞庭湖写出了生命,生动形象。江海本是自然之物,诗人用一“吐”字赋予它们生命力,能吞吐沙洲。③此句运用虚写的方式,“吐”字用得生动险劲,这一“吐”字包含了诗人奇特丰富的想象:枯水期江湖能吐出沙洲,同样丰水期江湖也能吞没沙洲。想象之奇令人赞叹。
[答案] ①“吐”字化静为动,新奇特别。诗人眼前是洞庭湖中的沙洲因水少而露出来的静景,诗人用“吐”写出了江湖主动吐出沙洲的动态。②“吐”字将无生命的事物写出了生命,生动形象。江海是自然之物,诗人赋予它们生命力,能吞吐沙洲。(此条答“比拟”也可)③“吐”字包含了诗人奇特丰富的想象:丰水期江湖吞没了沙洲,枯水期江湖吐出了沙洲。(此条答“虚写”也可)(每点2分)
[诗意疏通]
我在《三国志》里早就认识了边防重镇巴丘,而今年岁老迈,只因避难才得以初次一游。听到寒风吹刮树木的飒飒声响充满了广阔的洞庭原野,又见惨淡的日光笼罩着这座古老的岳阳楼。四年来的风餐露宿、辗转奔波使我的生活饱受侵扰;已到十月,洞庭水落,吐出了纵横错落的沙洲。唉,朝廷未必会派鲁肃这样的良将镇守上游,我这个书呆子却空自焦急,几乎全白了头。
五、(2025·信阳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9~10题。(9分)
送李中丞之襄州
刘长卿
流落征南将① ,曾驱十万师。
罢归无旧业,老去恋明时。
独立三边静,轻生一剑知。
茫茫江汉上,日暮欲何之。
【注】  ①征南将:代指李中丞。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征南将”点明友人身份,他曾率领十万军队,表现其叱咤风云的才干和显赫身份,与如今流落对比鲜明。
B.“无旧业”实写友人回到襄阳之后无恒产相持的困窘,也透露出其任南征统帅、为国立功期间的清正廉洁。
C.“独立”与“三边”,对照鲜明,突出其以一人之力系三边安危,“静”字,更显示出边塞地区晏然之景。
D.“轻生”接以“一剑知”三字,化抽象为具象,表现视死如归的品质。字锤句炼,又明白如话,自然流畅。
B [B项,“‘无旧业’实写友人回到襄阳之后无恒产相持的困窘”错,“罢归无旧业,老去恋明时”,意思是想到友人罢职回乡没有产业,到老年他还留恋贤明之时。可看出此为诗人想象分别之后友人的生活情景,非实写。]
★10.请赏析“茫茫江汉上,日暮欲何之”两句的妙处。(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尾联“茫茫江汉上,日暮欲何之”,意思是在茫茫的汉江上漂来荡去,天色已晚你还想要去哪里?①尾联写“茫茫江汉”“日暮”的景象,以实景收束全篇,想到友人故居旧业无存,因此提出了“欲何之”的担忧之问。据此看出,以景结情。实写眼前之景,日暮苍苍,汉水茫茫,老将白发,归去何方。沉沉暮色吞去了一片孤帆,传达出不舍与担忧之情。②“日暮欲何之”,问友人日暮苍苍归去何方,与开头“流落征南将”即漂泊流离的征南老将相呼应,又联想到友人“罢归无旧业”即罢职回乡没有产业。据
此看出,以问结尾,照应开头。末尾一问,既关合“罢归”句,又与起首“流落”语意连成一片,写出对友人的关切。③诗句“茫茫江汉上”中的“茫茫”,写出傍晚汉水茫茫,沉沉暮色中友人离去的孤帆渐渐消失,茫茫汉江也似乎吞没了诗人关照的疑问。据此看出,使用叠词。“茫茫”不仅形象具体地写出友人乘船远去,消失在浩渺江面的情形,也渲染悲愁气氛,暗示友人的流落生涯也茫茫未知,传递深切忧虑。
[答案] ①以景结情。实写眼前之景,日暮苍苍,汉水茫茫,老将白发,归去何方。沉沉暮色吞去了一片孤帆,传达出不舍与担忧之情。②以问结尾,照应开头。末尾一问,既关合“罢归”句,又与起首“流落”语意连成一片,写出对友人的关切。③使用叠词。“茫茫”不仅形象具体地写出友人乘船远去,消失在浩渺江面的情形,也渲染悲愁气氛,暗示友人的流落生涯也茫茫未知,传递深切忧虑。(每点2分)
[诗意疏通]
这位漂泊流离的征南老将,当年曾经指挥过十万雄师。后来他罢职回乡没有产业,到老年他还留恋贤明之时。少壮时独立功勋三边平静,为国轻生只有随身佩剑知。在茫茫的汉江上漂来荡去,天色已晚你还想要去哪里?
谢 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