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快车道》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语文)46 板块三 专题二 考题研析 第5讲 拓展思维路径,通解古代诗歌比较鉴赏题 课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考快车道》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语文)46 板块三 专题二 考题研析 第5讲 拓展思维路径,通解古代诗歌比较鉴赏题 课件

资源简介

(共83张PPT)
第5讲 拓展思维路径,通解古代诗歌比较鉴赏题
板块三 侧重文化传承和理解的古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
考题研析——思维建模方能触类旁通
近年来,新课标卷对古代诗歌的考查凸显了比较阅读鉴赏,而这种比较阅读鉴赏与以往的诗歌阅读比较鉴赏相比,考查更具有广度。从命题形式看,古代诗歌比较鉴赏题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单首诗歌课内外比较鉴赏型,二是两首课外诗歌比较鉴赏型。
年份 卷别 篇名 题干表述 设误角度 命题特点
2022 新高考 Ⅱ卷 《送别》 C.本诗最后两句的表达方式,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也曾使用。 比较表达方式 ①题外选材,往往要么是衔接教材篇目,沟通课内与课外,以增强考生知识迁移和运用的能力;要么是引入另外一首主题、写作对象等相似的诗歌,让考生进行比较分析。
②比较点要么是形象、意境、情感主旨,要么是语言、结构、表达技巧等;比较角度则或比较其同,或比较其异,或比较其异同。
全国甲卷 《画眉鸟》《画眉禽》 这两首诗中,画眉鸟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6分) 比较意象的作用
全国乙卷 《白下驿饯唐少府》 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王勃的送别之作,但诗人排遣离愁的方法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比较内容、手法
角度1 课内外诗歌比较鉴赏
诗歌比较鉴赏多为课内诗歌和课外诗歌之间的比较。这种选材的最大特点就是很好地衔接了教材和高考,沟通了课堂与课外,实现了知识和能力的迁移,让教和学变得更加有序化,更加梯度化,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学生对语文课堂不够重视的现象。
比较鉴赏课内外诗歌“2注意”
1.注意回归课本
要想有效地复习诗歌鉴赏,必须要做到复习有方法,有计划,以课本为主线,把课本上的基础概念、主要概念记住,并且作一个分类概括,形成知识图谱,以便背诵和巩固。例如:
主题 课内诗歌 艺术手法
羁旅思乡 《登高》《天净沙·秋思》《夜雨寄北》《次北固山下》《黄鹤楼》 借景抒情、烘托、想象
爱情闺怨 《涉江采芙蓉》《一剪梅》《无题》 比兴、衬托、虚实结合、想象
主题 课内诗歌 艺术手法
咏史怀古 《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山坡羊·潼关怀古》《赤壁》《咏怀古迹(其三)》《登幽州台歌》 借景抒情、用典、对比、衬托
咏物言志 《望岳》《石灰吟》 托物言志、正侧面描写、象征
主题 课内诗歌 艺术手法
送别友人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借景抒情、烘托、想象
边塞征战 《燕歌行并序》《出塞》《使至塞上》《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用典、夸张
山水田园 《归园田居(其一)》《饮酒(其五)》《过故人庄》 动静结合、借景抒情、白描、视角变换、虚实结合
2.学会课外迁移
只有牢固掌握了课内相关知识,才能够在遇到相似主题的课外诗歌时迁移运用,学会用课内的技巧解决课外的题目。
1.(2019·全国Ⅲ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插田歌(节选)
刘禹锡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
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
[疏通字词]
(1)田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参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白纻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嘤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田埂
原指长短不齐的样子。这里形容稻田水光闪烁,明暗不定
白麻布做的裙子。纻,纻麻织的布
细声细气,形容相和的声音
[考题精做]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以花鸟发端,通过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美丽画面。
B.诗人举目眺望,能看到远处田埂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
C.诗中写到了农父农妇的衣着,白裙绿衣映照绿苗白水,色调分外和谐。
D.诗的七、八两句通过听觉描写,表现农民们的劳动场面以及愉悦心情。

B [B项,“能看到远处田埂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错误。“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意思是远望田埂像条线,一片白水波光参差。]
★(2)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初中教材的内容,同时也是高考指定背诵篇目,这首诗运用典故,将诗情、画意、哲理熔于一炉,以形象的画面表现抽象的哲理。而本诗截然不同,诗歌采用民间俚曲的表现手法,语言通俗易懂,清新流畅,勾勒出了田野风光和农民的劳动场面。
[答案] 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对仗工稳,用典精当,语言雅丽平整;②这几句诗则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
[诗意疏通]
冈上花草一抹齐,燕子飞东又飞西。远望田塍像条线,一片白水波光参差。农妇穿着白麻布裙,农夫披着绿草蓑衣。一齐唱起田中歌,轻声细语好似《竹枝》。
2.(2022·全国乙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白下驿饯唐少府
王 勃
下驿穷交日,昌亭旅食年。
相知何用早?怀抱即依然。
浦楼低晚照,乡路隔风烟。
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
[疏通字词]
(1)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何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怀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依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去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日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传递文书人员中途休息换马的处所;传递文书的马及车
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用、不须
心意
依依不舍的样子
远去
指极远的地方

[考题精做]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系饯行之作,送别的对象为唐少府,是诗人早年的知心好友。
B.诗人与唐少府都曾有过潦倒不得志的经历,这也是他们友谊的基础。
C.颈联中的“低”“隔”,使得饯别场景的描写有了高低远近的层次感。
D.颔联和尾联中的问句,使语气起伏,也增添了诗作的豪迈昂扬气概。
A [A项,“唐少府,是诗人早年的知心好友”错误,颔联“相知何用早?怀抱即依然”的大意是互相了解哪里需要时间早?只要心意是一样的,便不需要在乎认识得早或晚。言外之意是两人认识时间不长,所以唐少府并非诗人早年的知心好友。]
★(2)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王勃的送别之作,但诗人排遣离愁的方法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大意是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远在天涯海角也如同近邻一样。此句写出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尾联“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大意为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青年男女那样悲伤得泪湿衣襟。“无为”既是对朋友的叮咛,也是自己排遣离愁的情怀吐露,表现出诗人志向高远、乐观豁达的特点。这两句一洗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排遣离愁,乐观豁达,这是属于直抒胸臆。
《白下驿饯唐少府》中尾联“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的大意是“去吧,去吧,还说什么呢?长安就在太阳边上”。此句是诗人想象与友人分别后的情景,写出了友人要去的地方是长安,运用“日近长安远”的典故,以激励朋友去长安施展才华抱负、建功立业来排遣离愁。这是通过用典来抒情。
[答案] ①《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中王勃直抒胸臆,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来宽慰朋友,排遣离愁,乐观豁达,一洗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②《白下驿饯唐少府》诗中,“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运用“日近长安远”的典故,以激励朋友去长安施展才华抱负、建功立业来排遣离愁。
[诗意疏通]
在做官之前与你患难与共的时日,以及那些寄居旅食寄人篱下的年月。彼此相知,成为莫逆,为什么一定要早认识呢?只要彼此了解,心心相印,就可以依依不舍而成为知交。天不早了,那夕阳比饯别的酒楼也低了,可是你走上回乡的路,我们之间就被茫茫的风云烟雾隔开了。去吧,去吧,还说什么呢?你所去的长安是在太阳那边。
角度2 课外诗歌比较鉴赏
课外诗歌比较鉴赏,品评诗歌之间的相同点或不同点,从而鉴赏诗歌的不同风格。诗歌比较鉴赏在设题上基本上是遵循“知同辨异”的原则,即所选诗歌在题材相同或相近的基点上比较辨别其他方面的异同。
诗歌比较鉴赏注意的“原则”“4角度”
1.诗歌比较鉴赏应遵循“知同辨异”的原则
“知同”就是发现两首诗歌中相同或相似的地方;“辨异”就是分辨两首诗歌中不同乃至相对或相反的地方。“知同”也好,“辨异”也好,都要从诗歌中找到具体依据。
2.诗歌比较鉴赏应遵循的“4角度”
(1)内容、情感找不同。要关注诗歌的标题,作者的身世和情感,诗歌的具体内容,特别是尾句。
(2)意象、意境找不同。诗歌鉴赏,起点是意象,终点是意境。在比较时要做到:披“象”入“意”,由“象”至“境”。相同的意象,可能意境不同;相同的意境,可能构成的意象不同。
(3)词句、语言找不同。抓住两个方面,一是遣词造句,二是语言风格。
(4)手法、技巧找不同。既要熟知表现手法和艺术技巧的基本知识,也要了解各种表现手法、艺术技巧的作用和表达效果,进而进行比较分析。
3.(2024·湖北三模)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赠裴十四
李 白
朝见裴叔则①,朗如行玉山②。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身骑白鼋③不敢度,金高南山买君顾。
徘徊六合无相知,飘若浮云且西去。
无题二首(其二)
秦 观
世事如浮云,飘忽不相待。
欻然化苍狗,俄顷成章盖。
达观听两行,昧者乃多态。
舍旃勿重陈,百年等销坏。
【注】 ①裴叔则:裴楷,字叔则,西晋名士、官员。②玉山:语出《世说新语·容止》,言嵇康“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③身骑白鼋:语出《九歌·河伯》,“乘白鼋兮逐文鱼”。
[疏通字词]
(1)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六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欻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俄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舍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流入
横渡
上下四方
表示突然
表示极短的时间
舍弃琐碎的过去
[考题精做]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诗首联连续使用两个晋人典故,意在颂赞裴十四具有晋人名士风姿。
B.裴十四为了将万里写入胸怀间,骑着白鼋游历,引得人用千金买其一顾。
C.“俄顷”指时间极短,基于诗句的对称性及语境,可推测“欻然”与其同义。
D.秦观认为智者不执着于争论是非,而只有愚者才会纠结于多种观点态度。

B [B项,“裴十四为了将万里写入胸怀间”“引得人用千金买其一顾”错误。“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是李白称赞裴十四胸怀之阔大,如黄河落天,流入东海,当纳入其间。“金高南山买君顾”,是说高比南山的金银,也换不来裴十四的一顾,表现了其不贪贵乐利的风骨。]
★(2)林庚《说“木叶”》中提到“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两首诗都使用了“浮云”的意象,但其暗示性明显不同,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李白诗歌“徘徊六合无相知,飘若浮云且西去”,是说裴十四光明磊落的品格不容于世,好像浮云一样暂且西去。以漂泊的浮云状其人,突出其行踪飘忽不定,借“浮云”写友人西去的状态,表达了作者对友人西去的牵挂以及对这位超尘脱俗却不容于世的高士未来前途命运的担忧。
秦观诗歌“世事如浮云,飘忽不相待”,是说世事如同浮云,迅速消逝不等待任何人。用“浮云”比喻世事,突出世事的变幻不定,变化无常,短暂倏忽,借此表达作者对世事变幻的感叹。
[答案] ①李诗中的“浮云”指裴十四飘忽不定的行踪,表达了作者对友人前途、人生的深深担忧。②秦诗中的“浮云”指世事虚无缥缈,转瞬即逝,表达了作者对世事无常的感慨。
[诗意疏通]
《赠裴十四》:见君如见晋人裴叔则,如行玉山之上,朗然照人。君之胸怀之阔大,如黄河落天,流入东海,当纳入其间。君之浩瀚,即使是河伯也不敢骑白鼋贸然横渡;君之高大,即使是金高南山买君一顾,也是值得的。君徘徊于六合之中,而无相知之人,如今看天上的浮云,即将飘然西去。
《无题二首(其二)》:世事就像飘浮的云彩一样,来去无常,不会等待任何人。转瞬之间,一个平凡的人可能会突然获得成就,成就一时之名。达观的人会听一听别人的几句话,就能了解其中的深意;而愚昧的人则会有很多种不同的理解。舍弃琐碎的过去,不要再多次重复提及,因为时间过去百年后,一切都会烟消云散。
4.(2024·芜湖三模)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楼 前
王 建
天宝年前勤政楼①,每年三日作千秋②。
飞龙老马曾教舞,闻着音声总举头。
过勤政楼
杜 牧
千秋佳节名空在,承露丝囊世已无。
唯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③。
【注】 ①勤政楼:唐玄宗于开元年间修建,有激励自己勤于朝政的用意。②千秋:唐开元十七年八月,丞相奏请每年八月五日(玄宗生日)为千秋节。此后,玄宗每年在勤政楼庆生,赏百匹飞龙舞马。③金铺:钉在门上的兽面形的门环底座。
[疏通字词]
(1)举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名空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承露丝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紫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抬头起舞
只留空名
每年一度的千秋节,玄宗都举行盛典,大宴群臣,接受群臣祝寿
苔藓的一种,长在阴暗潮湿的地方
[考题精做]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诗和杜诗题材大体相同,都是以勤政楼为直接描写对象的咏物诗。
B.王诗运用细节描写,写出老马“总举头”这一习惯性动作,生动传神。
C.杜诗运用拟人手法写紫苔“偏称意”,营造荒凉氛围,突出其任情滋蔓。
D.王诗中的“飞龙老马”与杜诗中的“承露丝囊”具有大致相同的文化含义。

A [A项,“都是以勤政楼为直接描写对象的咏物诗”错误。王诗利用“勤政楼”其名,重点描写了唐玄宗荒于朝政之实,批判唐玄宗荒废朝政、耽于淫乐,最终导致“安史之乱”爆发的罪过。]
★(2)分析两首诗歌最后两句在情感上有何异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王诗后两句通过写曾表演过飞龙舞的老马来表达对昔日盛世的怀念。“飞龙舞马”是唐玄宗庆生时的节目,玄宗赏百匹飞龙舞马在勤政殿前贺寿,可以想见当年庆生场面是多么热闹繁华,唐玄宗生活是多么骄侈佚乐。而今“飞龙老马曾教舞”,老马还记得当年唐玄宗做寿时的音乐,可是唐玄宗和他曾拥有过的盛世江山早已繁华不再,昔日的大唐正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而这一切可能正源于唐玄宗当年的骄奢淫乐。王建追忆飞龙舞马,表达对昔日盛世的怀念,而感慨玄宗的骄侈淫乐,言外自见。
杜诗后两句写只有那紫苔得意地生长着,因雨水浇灌它长得很旺盛,直长得上了那门上的铜座铜环。紫苔之盛,使人愈加感到“勤政楼”之衰。一衰一盛,一盛一衰,对比鲜明,抒发了昔盛今衰的悲叹之情,寄寓鉴戒之意。
[答案] 相同:两首诗都寄寓鉴戒之意。
不同:①王诗追忆飞龙舞马,表达对昔日盛世的怀念,而感慨玄宗的骄侈淫乐,言外自见;②杜诗借眼前金铺上的紫苔,抒发昔盛今衰的悲叹之情。
[诗意疏通]
《楼前》:天宝年前的开元年间,玄宗下令修建了勤政楼,每一年的祝寿活动都会持续三天。他命人对马厩的马进行舞蹈训练,让它们一听到音乐就要抬头起舞。
《过勤政楼》:当年庆玄宗生日的千秋节而今只留空名,那贺寿的承露丝囊也不再存在。只有那紫苔得意地生长着,因雨水浇灌它长得很旺盛,直长得上了那门上的铜座铜环。
专项对点练31 拓展思维路径,通解古代诗歌比较鉴赏题
一、(2024·济南三模)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1~2题。(9分)
台山杂咏
[金]元好问
其 四
颠风作力扫阴霾,白日青天四望开。
好个台山真面目,争教坡老不曾来?
其 五
山云吞吐翠微中,淡绿深青一万重。
此景只应天上有,岂知身在妙高峰?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其四诗人运用比拟和反问的修辞手法,不仅描写了大风过后青天白日下的台山,而且在最后一句与苏轼关联。
B.其四前两句是作者置身峰顶,将台山四周尽收眼底的观感;其五前两句是远望所见,从色彩角度赞美台山景象。
C.“吞吐”二字写出山间云雾在青翠山峦间飘荡出没,与“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意境相近。
D.其五化用杜甫《赠花卿》“此曲只应天上有”,以天上美景相夸,抒发了诗人对台山的赞叹及热爱之情。
C [C项,“意境相近”错误。“吞吐”二字写出了山间云雾时隐时现的美妙景象,空灵活脱,情趣盎然;“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勾勒出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壮阔,表达了诗人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意境不同。]
★2.谈谈《台山杂咏》(其五)这首诗所蕴含的哲理与苏轼《题西林壁》所揭示的哲理有何不同。(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苏轼《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揭示了“不同角度全面看事物”和“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其五“岂知身在妙高峰”,意思是欣赏到如此美丽的景色,哪里知道是因为身处妙高峰呢?以反问语气旨在告诉人们:站得高就看得远、看得清。
[答案] ①苏轼《题西林壁》所揭示的主要在于“不同角度全面看事物”和“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②其五“岂知身在妙高峰”旨在告诉人们:站得高就看得远、看得清。(每点3分)
[诗意疏通]
《台山杂咏(其四)》:狂风用力扫除了阴霾,使得白日下的天空变得清澈明亮,四下望去一片晴朗。好个台山真面目,怎么教苏轼不曾来此?
《台山杂咏(其五)》:山间的云雾在山间吞吐,山色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淡绿”和“深青”深浅变化,很有层次。这种美景只应存在于天上,哪里知道我正身处妙高峰?
二、(2024·湛江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3~4题。(9分)
离峡州后回寄元珍表臣
欧阳修
经年迁谪厌荆蛮,惟有江山兴未阑。
醉里人归青草渡,梦中船下武牙滩①。
野花零落风前乱②,飞雨萧条江上寒。
荻笋时鱼③方有味,恨无佳客共杯盘。
【注】 ①青草渡与武牙滩均为峡州境内地名。②乱,这里有飞舞之意。③时鱼,即鲥鱼,为名贵食用鱼。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前两联回忆,诗人深情赞美峡州的山水风物,并常在“醉里”“梦中”回到峡州。
B.颈联写景,到了冬天,峡州野花飘落,一片狼藉,江上飞雨,让诗人特别感伤。
C.尾联抒情,诗人在享用当地物产的美味时,想起了好友,遗憾不能与好友共享。
D.这首诗的结构非常严谨,首联点明了题意,中间两联承接自然,尾联富有情味。
B [B项,“一片狼藉”理解错误,诗句意思是“即使是冬天,峡州也有野花迎风起舞”;“特别感伤”不符合这首诗的情感基调。]
★4.本诗和白居易《琵琶行并序》都写到自己的“迁谪”,二者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根据本诗的标题中“离峡州后”可知,这首诗是诗人离开峡州后写的。首联诗人回忆被贬谪在峡州的生活,诗人非常讨厌峡州这样荒蛮之地,只是对此地的江山景色颇有兴致。诗人描写峡州的山水风物,借此抒发自己的“迁谪”之意。颔联诗人赞美了峡州的山水风物,并常在醉里梦回到峡州。颈联写即使是冬天,峡州也有野花迎风飞舞,江上寒雨飘飞,一片萧条。尾联写峡州的竹笋和鲥鱼鲜美有味,遗憾的是没有知心朋友与自己共同享用。诗人虽然厌恶那里的习俗,但对那里的山光水色颇有兴味,表现出豁达乐观的思想感情。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说“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所以,诗人的“迁谪”之意是由琵琶女演奏悲愤的琵琶曲引起的,诗人在诗中感慨“同是天涯沦落人”,流露出被贬后的愤懑之情。
[答案] ①本诗写自己曾被贬官到峡州,虽然厌恶那里的习俗,但对那里的山光水色颇有兴味,表现出豁达乐观的思想感情。②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的“迁谪”,是由琵琶女演奏悲愤的琵琶曲引起的,诗人感慨“同是天涯沦落人”,流露出的是一种被贬后的愤懑之情。(每点3分)
[诗意疏通]
经过多年的流放,我已经厌倦了在陌生的荆蛮之地的生活。只有对江河山岳的兴致还未减退。酒醉之中,我仿佛回到了曾经的青草渡。睡梦里,我乘着船驶过了武牙滩。野花凋零,在风中飘散。江面飞雨飘落,感觉一阵寒冷。荻芽嫩笋时节,鱼儿才有滋味。我心中遗憾的是,没有佳客与我共享那美酒佳肴。
三、(2023·苏北四市调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5~6题。(9分)
九月二十八日五鼓起坐抽架上书得
九域志泫然有感①
陆 游
一事无成老已成,不堪岁月又峥嵘。
愁生新雁寒初下,睡起残灯晓尚明。
天地何由容丑虏,功名正恐属书生。
行年七十初心在,偶展舆图泪自倾。
【注】 ①本诗作于庆元二年(1196)秋,诗人闲居山阴。九域志:北宋历史地理名著,以熙宁、元丰年间的四京、二十三路为标准,分路记载府、州等的户口、乡镇等信息。泫然:流泪貌。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题点明写作的时间、事件、情感,“泫然”一词饱含诗人的家国之情。
B.首联写诗人不能忍受岁月的不断流逝,抒发了自己年老无成的慨叹。
C.天寒欲晓北雁南飞,诗人以“新雁”自况,表达了对收复北方失地的信心。
D.尾联直抒胸臆,诗人年老仍初心不改,偶然看到北宋地图不禁落泪。

C [C项,“以‘新雁’自况,表达了对收复北方失地的信心”错误。“愁生新雁寒初下”中的“愁”字已表明诗人内心所感,即“哀愁”。]
★6.本诗中的“书生”形象和《沁园春·长沙》“书生意气,挥斥方遒”中的“书生”形象有何异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首先分析两个“书生”形象的相同之处,从“天地何由容丑虏?功名正恐属书生”来看,本诗中的“书生”想驱逐敌人,建功立业,从《沁园春·长沙》中的“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来看,毛泽东词中的“书生”想担起国之重任,激浊扬清,由此可见,两个“书生”形象都是有理想、有抱负,具有拼搏精神的爱国者。然后分析其不同之处,对比本诗中的“行年七十初心在”和《沁园春·长沙》中的“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可知,两个“书生”形象在年龄、身份上存在不同,本诗中的“书生”是一位年已古稀、壮志犹存的爱国诗人,毛泽东词中的“书生”是意气奔放、强劲有力的革命青年。
[答案] 同:都是有理想、有抱负的爱国者形象,都有拼搏精神。
异:本诗中的“书生”指诗人自己,诗歌展现了一个年已古稀、壮志犹存的爱国诗人形象;《沁园春·长沙》中的“书生”是意气奔放、强劲有力的革命青年。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7~9题。(12分)
早寒江上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开篇不写“叶落”而写“木落”,凸显了落叶的枯黄衰萎,更显出秋景萧瑟。
B.第二句写江上北风呼啸,为叶落雁翔渲染了悲凉的气氛,起到了点题的效果。
C.“乡泪客中尽”写诗人看到客居的友人洒下思乡之泪,衬托出诗人内心的乡思。
D.尾联借用孔子使子路问津的典故,揭示了作者思家难归的原因,情感表达深沉含蓄。

C [C项,“客”是旅居他乡的作者自称,而非友人。“内心的乡思”是“直接点明”,而非“衬托出”。]
8.“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写作者联想到远在楚地襄水之滨的家乡,以虚映实,抒发内心情感。以下句子没有运用这一手法的一项是(3分)(  )
A.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B.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C.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杜甫《月夜》)
D.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D [D项,词句是作者眼前所见所感,而非“以虚映实”。]
★9.本诗第六句“孤帆天际看”,有的版本作“归帆天际看”。请结合诗句,比较这两个字表达效果的异同。(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同:“孤”字和“归”字都能表达思乡之情。异:“孤”字自况处境,突出作者思念家乡却漂泊在外的孤独感;“归”字则想象家人盼望自己、遥望天际归帆的情景,含蓄地表达了思乡之情。
五、(2024·华南师范附中二模)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0~11题。(9分)
牧牛图
田 锡
干戈扰扰遍中州,挽粟车行似水流。
何日承平如画里,短蓑长笛一川秋。
病 牛
李 纲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10.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牧牛图》是一首题画诗。画里送军粮的牛车,就像流水一样,写出牛车之多,突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负担。
B.《牧牛图》中诗人所描绘的“承平”社会场景指的是,一幅在秋天原野上牧童吹笛放牧的美好画面。
C.《病牛》首句写牛为主人耕田千亩,收获千箱,两个“千”字显出牛的辛劳,突出牛的功绩,虽无病字,却有病因。
D.李纲对杜甫极为推崇,“但得众生皆得饱”,与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情感很相似。

A [A项,“画里送军粮的牛车”错。田诗前两句写社会现状,现实中送军粮的牛车如流水一般多;后两句写画中场景,画中的牧童在秋天的原野上吹笛放牧。]
★11.两首诗均以牛入诗,主要手法与主旨却不同,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田诗:主要运用对比手法,现实中的“似水流”凸显牛车之多,暗示战乱不休;画中的“短蓑长笛一川秋”反映天下承平,二者形成鲜明对比,突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负担,表达了作者对战乱现实的厌恶和对和平的向往之情。
李诗:主要运用托物言志(象征)的手法。第一、二句提问:勤恳为大众耕作的牛,为什么在“力尽筋疲”之后,却没有人理解和同情它呢?第三、四句作答,作者直抒胸臆:只要“众生皆得饱”,即使“羸病卧残阳”也在所不辞。作者赞颂了牛不辞羸病、任劳任怨、志在众生、唯有奉献、别无他求的性格特点。诗人以牛自况,借咏牛来抒发自己心忧黎庶、普济众生、死而后已的崇高精神境界。
[答案] ①《牧牛图》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现实的战乱“干戈扰扰遍中州”,与画里的和平“短蓑长笛一川秋”,形成强烈对比,表达了诗人对战乱的厌恶,对和平的向往。(3分)
②《病牛》主要运用了托物言志(象征)的手法,看似句句写牛,实则句句写人,诗人以牛自况(或运用托物言志、象征),抒发了忧国忧民、甘于奉献的情怀。(3分)
[诗意疏通]
《牧牛图》:中州大地无处不被战争侵扰,运送军粮的牛车好似流水一般。什么时候才能像画里这般天下太平,秋天的原野上牧童吹笛放牧。
《病牛》:病牛耕耘千亩,换来了劳动成果装满千座粮仓的结果,但它自身却精神极为疲惫,力气全部耗尽,然而,又有谁来怜惜它力耕负重的劳苦呢?但为了众生都能够吃饱,即使拖垮了病体倒卧在残阳之下,也在所不辞。
谢 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