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9张PPT)勿忘国耻 铭记历史★ 1937–2025 七七事变 ★—纪念1937年七七事变88周年爱国教育主题班会—同学们,暑假来临之际,我们回望历史——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的枪声刺破夜空,七七事变拉开全民族抗战序幕。无数先烈用血肉筑起长城,换来了今日安宁。暑假不仅是休憩时光,更是我们铭记历史、传承爱国精神的契机。今天,让我们以史为鉴,共话家国,开启这场意义非凡的爱国班会。前言七七事变的铁证1七七事变的经过2七七事变的影响3缅怀卢沟桥英雄4警钟长鸣,勿忘国耻5目录“七七事变”的铁证——【第一部分】——“七七事变”的铁证【材料一】日本侵华地图:重庆市档案馆征集到一张由大阪每日新闻社编纂的日本侵华地图,于1937年1月 1日出版发行。地图对中国各地特产、铁路、军队驻地等进行了详尽标注,还分析了当时的东亚局势,证明日本对中国侵略蓄谋已久。【材料二】“(1936年)本年6月至7月上旬,步兵学校教官千田上校为普及新步兵操典草案,曾在卢沟桥城北面实施演习。北平及丰台部队的干部多数参加。” ——【(日)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中国事变陆军作战》〈1〉,(朝云新闻社,1983年增印,第144页。】“七七事变”的铁证【材料三】辽宁省档案馆公布的1200余件与七七事变相关的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档案目录,包含满铁在华搜集情报、扶植亲日势力、资助侵华战争等内容,证明了七七事变与满铁密不可分,而满铁是日本侵华的急先锋,这充分说明七七事变是日本蓄意而为。“七七事变”的铁证材料四:(卢沟桥事件)“有关出兵、作战的事宜,无一不是依照圣命(天皇的命令)进行的。”——【(日)祢津正志:《天皇裕仁和他的时代》,世界知识出版社中译本,1988版】材料五:“1937年7月7日19时30分,驻丰台日军荷枪实弹开往紧靠卢沟桥中国守军驻地的回龙庙—大瓦窑之间举行挑衅性军事演习,深夜零时许,诡称日军在卢沟桥演习时失落士兵一名,要求进宛平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拒绝……7月8日晨5时,日军对中国守军发起攻击。”——《中国抗日战争全史》(中国地图出版社 1993年版)日军强占丰台、威胁卢沟桥“七七事变”的经过——【第二部分】——“七七事变”的经过事件背景大陆政策的延续:日本自明治维新后,制定了以“征服中国”为核心的“大陆政策”,先后通过甲午战争、侵占东北等步骤逐步实施侵略计划。华北事变的铺垫:1935年起,日本在华北制造一系列事端,试图策动“华北自治”,加速对中国华北地区的控制,卢沟桥成为其进一步南下的战略要冲。军事部署与挑衅:1937年,日军在北平附近频繁举行军事演习,蓄意制造冲突。据史料记载,日军此前已多次以“演习”为名侦察卢沟桥周边地形,为侵略做准备。“七七事变”的经过事变爆发1937年7月7日当晚7时30分,日军在卢沟桥附近以“演习”为名集结,随后声称一名士兵(志村菊次郎,后证实因腹泻离队)“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中国驻军第29军第37师第110旅第219团(团长吉星文)拒绝日军无理要求,日军随即向卢沟桥和宛平城开枪射击,并炮轰宛平城,挑起冲突。“七七事变”的经过事变爆发中国军队奋起抵抗:第29军军长宋哲元下令“坚决抵抗”,守军奋起反击。据记载,战斗中,219团士兵在团长吉星文带领下,用大刀与日军展开肉搏,击退多次进攻,展现了中国军队的抗敌决心。“七七事变”的经过事件升级日军增兵与军事行动:7月8日,日军不仅未撤回“失踪”士兵,反而从天津、山海关等地调兵增援,陆续攻占宛平城外的沙岗等地,并炮轰长辛店、廊坊等地。同时,日本政府表面宣称“不扩大事态”,实则秘密增派关东军、朝鲜军等部队前往华北,至11日,日军已集结约10万人,形成对北平的包围态势。虚假谈判与缓兵之计:日军在军事进攻的同时,与第29军进行“谈判”,要求中国军队撤离卢沟桥、取缔抗日组织等,试图通过谈判拖延时间,为全面进攻做准备。而第29军在“和平解决”的幻想下,未积极部署防御,导致战备被动。“七七事变”的经过全面战争的爆发攻占北平、天津:7月25日,日军进攻廊坊,26日进攻北平广安门,28日凌晨,日军向北平发起总攻,重点进攻南苑、北苑、西苑等地。第29军将士虽奋勇抵抗,但因寡不敌众及指挥失误,南苑失守,副军长佟麟阁、师长赵登禹壮烈牺牲。7月29日,北平沦陷;30日,天津沦陷。“七七事变”的经过蒋介石7月17日在庐山发表的谈话,史称《抗战宣言》其主旨是:主张坚决抗战,反对妥协退让。实际上是国民党政府的抗战动员令,一扫蒋介石国民党在九一八事变以来对日采取的不抵抗、妥协政策,极大地振奋了民心,鼓舞了士气,得到了全国人民的一致拥护。国共第二次合作9月22日,国民党终于通过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发表《对中国共产党宣言的谈话》,指出团结御侮的必要,认为“此次中国共产党发表之宣言,即为民族意识胜过一切之例证”,事实上承认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的合法地位,这标志着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七七事变”的影响——【第三部分】——“七七事变”的影响七七事变是一个标志,七七事变的发生表明了日本侵略者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七七事变有着非常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深远的影响,无论是对于中国而言还是整个世界而言, 都是一个十分鲜明的标志。对日本侵略者七七事变的发生拉开了我国全面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序幕,同时也表明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亚洲战场的开端。对中国而言“七七事变”的影响01、全面抗战七七事变是中国全面性抗战的开始,中国在东方开辟了第一个大规模的反法西斯战场。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战线最终形成;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1937年7月,日本法西斯集团经过充分准备后,悍然发动了七七事变,把6年前在中国东北挑起的局部战争升级为全面侵华战争,率先在世界的东方点燃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七七事变”的影响02、民族意识前所未有的抗日民族统战线充分体现了“民族意识胜过切”的思想,在大敌当前的紧急关头产生了巨大的民族凝聚力民族危机唤醒了沉睡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无情的战争教育了全国各族人民从沿海到内地、从都市到偏乡僻壤的全中国人民都被动员起来了。缅怀卢沟桥英雄——【第四部分】——缅怀卢沟桥英雄国民革命军第29军军长——宋哲元英 雄 事 迹中国第29军司令部立即命令前线官兵:“确保卢沟桥和宛平城”,“卢沟桥即尔等之坟墓,应与桥共存亡,不得后退。”宁为战死鬼 不做亡国奴缅怀卢沟桥英雄英 雄 事 迹七七事变爆发后,佟麟阁以副军长之职负责军事指挥,以军部名义向全军官司兵发出命令:凡是日军进犯,坚决抵抗,誓与卢沟桥共存亡,不得后退一步。副军长——佟麟阁战死者光荣,偷生者耻辱1国家多难,军人应该马革裹尸,以死报国!缅怀卢沟桥英雄英 雄 事 迹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29军军长宋哲元任命赵登禹为南苑指挥官,坐镇南苑,与副军长佟麟阁一起负责指挥南苑的所有军事力量。第132师师长——赵登禹“抗日殉国的第一位师长”抗日救国乃军人天职,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只有不怕牺牲才能为国争光!警钟长鸣,勿忘国耻——【第五部分】——警钟长鸣,勿忘国耻那是一段浸满血泪的历史:北平沦陷、南京屠城、山河破碎,3500万同胞在战火中伤亡,无数家庭流离失所。从卢沟桥的枪声到台儿庄的血火,从太行山脉的游击战到滇缅战场的远征,中华儿女用血肉之躯筑起抵御外侮的长城 —— 佟麟阁“战死者光荣,偷生者耻辱”的誓言、赵登禹率部肉搏时的大刀寒光、“八百壮士” 死守四行仓库的悲壮…… 每一个名字、每一场战斗,都镌刻着民族不屈的脊梁。警钟长鸣,勿忘国耻如今,和平年代的阳光洒满大地,但历史的警钟从未停歇。当我们走过卢沟桥的石狮,触摸那些深浅不一的弹痕,当教科书里的文字化作纪念馆中泛黄的档案、锈蚀的武器,我们更应懂得:“勿忘国耻” 不是刻在石碑上的空洞口号,而是要将历史的痛感转化为奋进的力量。警钟长鸣,勿忘国耻习主席在建党100周年讲话中讲到:中国人民是崇尚正义、不畏强暴的人民,中华民族是具有强烈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的民族。中国人民从来没有欺负、压迫、奴役过其他国家人民,过去没有,现在没有,将来也不会有。同时,中国人民也决不允许任何外来势力欺负、压迫、奴役我们,谁妄想这样干,必将在14亿多中国人民用血肉筑成的钢铁长城面前碰得头破血流!警钟长鸣,勿忘国耻青年者,国家之魂。当 “请党放心,强国有我” 的誓言响彻神州,我们更需以史为镜:在知识的海洋中汲取力量,在岗位的坚守中践行担当,让 “爱国” 二字不仅停留在纪念日的感慨里,更融入日常的奋斗中。因为真正的 “勿忘国耻”,是让曾经的苦难成为照亮未来的火炬,让民族的精神在复兴之路上生生不息。警钟长鸣,勿忘国耻警钟长鸣,震醒的是沉睡的记忆;勿忘国耻,凝聚的是奋进的力量。这既是对历史的承诺,更是对未来的告白 —— 吾辈当自强,山河必无恙!感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