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核舟记》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1《核舟记》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核舟记》教学设计
1.掌握本文的文言实词、虚词。 2.能正确翻译课文。 3.学习本文有条不萦的说明顺序。
4.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和对世界文明的卓越贡献,认识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重点掌握本文的文言实词、虚词。 2.能正确翻译课文。
3.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和对世界文明的卓越贡献,认识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难点:有条不索的说明顺序。 教学方法
自学点拨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
1.重点掌握本文的文言实词、虚词。 2.能正确翻译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在《活板》这一课中,我们已经了解了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其实,在我国古代, 像毕昇这样有才智的人很多,明朝的雕刻家王叔远也是其中一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介绍他雕刻技艺的课文。
文体简介
“记”,-种古代的文体名称。这种体裁出现的很早,至唐、宋而大盛。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在写法上大多以叙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
三、简介作者及作品
本文选自清朝人张潮编辑的短篇小说集《虞初新志》。作者魏学伊,字子敬,明末喜善人。著有《茅檐集》
关于苏轼游赤壁宋神宗元丰二年(1O79年),苏轼被诬以诗诽谤朝廷,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职。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鼻矶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等著名作品,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
四、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和文言语句的停顿。
五、自学课文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以及已有的文言识,解释文言实词和虚词,翻译课文。将自学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在小组中讨论解决,不能解决的以小组为单位提出,集体解
2、辨析词义
罔不势象形孔子云:"何陋之有?” 无案牍之劳形盖大苏泛赤壁云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每一字皆有数印珠可粒粒数也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左手抚鲁直背佛印居右左手抚炉启窗而观其两膝相比者中峨冠而多髯者而竖其左膝而计其长曾不盈寸其人视端容寂而竖其左膝其船背稍夷计其长曾不盈寸
3、划分停顿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珠/可历历数也虞山/王毅/叔远甫/刻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4、翻译文言语句
明朝有个手艺奇妙精巧的人名叫王叔远。他能够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出房屋、器具人物,以至飞乌、走兽、树木、石头,全都是按照(材料原来的)形状刻成(各种事物的) 形象。各有各的神态。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轼泛舟游览赤壁。
翻译课文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并且有很多胡须的人是苏东坡,佛印坐在他的右边,黄鲁直坐在他的左边。苏东坡、黄鲁直一起看一幅书画横幅。东坡的右手拿着画幅的右端,左手抚着鲁直的脊背。鲁直左手拿着画幅的左端,右手指着画卷,好像在说似的。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着身子,他们紧靠的两膝,都隐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佛印极像弥勒菩萨,敞开胸襟露出两乳,抬头仰望,神情跟苏、黄不相同(他)平放看右膝,弯看右臂支撑在船上,而竖起他的左膝,左臂上挂着(一串)念珠挨着左膝-一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舟尾横摆着一支船桨。船桨的左右两旁各有一个船工。在右边的船工梳看椎形发辔仰着脸,左手靠看一根横木,右手扳看右脚趾头,好像在大声呼叫的样子。在左边的船工右手握着蒲葵扇,左手抚着火炉,炉上有个壶,那个人的眼睛正视着茶壶,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那只船的顶部较平,就在上面刻看作者的题款名字,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字迹)像蚊子的脚一样细小,笔画清清楚楚,它的颜色是黑的。还刻着一个书的图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颜色是红的。叔远雨刻”(字迹)像蚊子的脚一样细小,笔画清清楚楚,它的颜色是黑的。还刻着一个篆书的图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颜色是红的。
总计(在)一条船上,刻了五个人,八扇窗;刻了竹篷、船奖、炉子、茶克、手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的字共三十四个。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不满一寸。(它) 是挑选长而窄的桃核刻成的。啊,技艺也真是奇炒极了!
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
2、掌握本课所学内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