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5张PPT)诗歌里的中草药中药,是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它历史悠久、独具特色;诗词,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博大精深、优美动人。当它们相遇,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呢?让我们一起领略别有一番韵味的美吧!春 · 春意芍药芬芳春意浓,牡丹醉倒防风中。海棠/含笑相争艳,不胜眉间一点红。含 笑一点红海棠夏 · 端午半夏端阳艾草香,遍挂菖蒲饮雄黄。院前荷叶连天碧,采得裹粽赠槟榔。菖蒲槟榔荷叶半夏秋 · 中秋玉桂飘香秋月明,云母着纱逐南星。把酒合欢共此夜,长使君子笑前庭。云母合欢南星使君子冬 · 冬寒天冬不闻草木香,唯见 熟地/百里霜。待到锁阳东升起,白头翁笑倚门栏。锁阳木香天冬百里霜天南星【明】 王汝君看天南星,处处入本草。夫何生南海,而能济饥饱。八月风飕飕,闾阎菜色忧。南星就根发,累累满筐收。解 析 这首诗描绘了人们对天南星的敬用和喜爱,强调其坚强、无私奉献的品格。它貌不惊人,亦无甘甜果实供人采摘,却是给饥不裹食的百姓带来了一缕希冀。【本经原文】味苦,温,有大毒。治心痛,寒热,结气,积聚,伏梁,伤筋,瘘,拘缓,利水道。生山谷。又名虎掌,今名天南星。【功效】燥湿化痰,祛风解痉;外用消肿止痛。【产地】产我国北地,为多年生草本,生于山野阴处,根入药。【性味】味苦,性温,有大毒。【主治】天南星为祛风湿豁顽痰要药。主风痰壅塞,中风口噤,治口歪眼斜,痈毒疥癣,小儿惊风。【禁忌】误服麻唇舌,得防风则不麻,凡使,宜以矾汤或皂角水浸,至不麻乃止,忌铁,用竹刀切,阴虚燥痰忌用。茯苓【唐】 杜甫《严氏溪放歌行》东游西还力实倦,从此将身更何许。知子松根长茯苓,迟暮有意来同煮。解 析 诗人杜曾借茯苓和松树紧密相连的关系,表达了对朋友的思念之情;茯苓,药性平和,味甘淡,以此借物抒情,也暗含着自己对平淡安宁生活的向往。性味归经 茯苓性味甘淡,性平,归心、肺、脾、肾四经。其甘淡之味使其既不偏寒凉,也不偏温热,药性平和,适合多种体质人群使用。禁忌:孕妇和经期女性应避免使用茯苓,因其可能影响胎儿发育或加重经期不适。肾虚患者,尤其是肾阳虚弱者,需避免使用茯苓,以免加重症状,如遗精、腰膝酸软等,此外,阴虚火旺、口干舌燥者也不宜食用茯苓,可能加剧阴虚症状。茯苓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属利水渗湿药,药性甘、淡、平。归心、肺、脾、肾经。功效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用于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土茯苓是百合科植物光叶菝葜的干燥块茎,属清热解毒药,药性甘、淡、平,功效除湿解毒,通利关节。用于湿热淋浊,带下,痈肿,瘰疬,疥癣,梅毒及汞中毒所致的肢体拘挛,筋骨疼痛。龟苓膏里头用的是土茯苓,不是茯苓。当归【宋】 王质《浣溪沙(和王通一韵简虞祖予》何药能医肠九回,榴莲不似蜀当归,却簪征帽解戎衣,泪下猿声巴峡里,眼荒鸥碛楚江涯,梦魂只傍故人飞。解 析这首词描述了诗人在远离故乡时内心的痛苦和思念。用植物的不同来暗示自己与故土之间的渴望和对比,“榴莲”音同留恋,相比留恋异乡,诗人更迫切“当归”,来医治自己愁肠的思乡之情。当归,性温,味甘、辛。 归肝、心、脾经。具有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的功效。当归按其部位不同,可分为归头、归身、归尾、全归四种。《脾胃论》中记载:“当归头止血上行,当归身补血中守,当归尾破血下流,全当归补血活血。”●归头:根部膨大部位,擅长止血;●归身:根部中间主干部位,擅长补血;●归尾:根部末端支根部位,擅长活血;●全归:集头、身、尾于一体,既能补血,又能活血。温馨提示:当归虽补,但也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因当归甘温,凡脾湿中满、热盛出血、阴虚阳亢者不宜用;又因其润燥滑肠,大便溏泻者应慎用。妇女经期、孕期应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地黄【唐】 白居易《采地黄者》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采之将何用,持以易餱粮。凌晨荷锄去,薄暮不盈筐。解 析 这首诗写荒年无食的贫苦农民采地黄卖给富贵人家喂马以谋生,通过对采地黄者的描述,表现了诗人对穷苦农民的深切同情,和对社会深层问题的揭示。性味:味甘、性寒归经:归心、肝、肾经功效:清热凉血、养阴生津、填精益髓、润肠通便主治病证:热入营血,温毒发斑,吐血衄血,热病伤阴,津伤便秘,阴虚发热,骨蒸劳热,内热消渴。现代研究:具有增强免疫、促进造血、降血糖、降血压等药理作用。鲜地黄:用于温病热盛,烦躁口渴,发斑发疹,吐血,衄血,尿血,咽喉肿痛。生地黄:用于热病烦躁,发斑发疹阴虚低热,消渴,吐血,衄血,尿血,崩漏。熟地黄:用于肝肾阴虚,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内热消渴,血虚萎黄,心悸怔忡,月经不调,崩漏下血,眩晕,耳鸣,须发早白。 鲜地黄生地黄熟地黄生地性寒,所以脾胃有湿邪及阳虚者应忌服生地。脾胃虚寒(虚弱)、大便溏薄、胸闷食少、气滞痰多者不宜应用。《药性论》:忌三白,指生地与萝卜、葱白和薤白相克。豆蔻【唐】 杜牧《赠别二首之一》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解析 这首诗用豆蔻花来比喻十三四岁的少女,形容她们的青春美丽和含苞待放的姿态,象征着青春少女的美好。性味:辛,温。归肺、脾、胃经。功效:化湿行气,温中止呕,开胃消食。主治:寒湿气滞所致的胸闷不畅、反胃、恶心、呕吐、呃逆、食欲不振、食少纳差、消化不良等病症。药性与功效化湿行气:适用于湿浊中阻、脾胃气滞所致的脘腹胀满、不思饮食、胸闷不饥等症状。温中止呕:对胃寒呕吐、食积不消、嗳气反胃等症有良好疗效。开胃消食:可促进消化液分泌,增强胃肠蠕动,改善食欲不振、食积腹胀等问题。促进消化:可刺激胃液分泌,增强胃肠蠕动,促进食物消化吸收。抗菌抗炎: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致病菌有抑制作用,可减轻胃肠道炎症反应。调节胃肠功能:可缓解胃肠痉挛,改善胃肠功能紊乱。配伍禁忌:豆蔻类药材性温,易耗气伤阴,故阴虚血燥者慎用;同时,豆蔻不宜与干姜、藜芦、白薇、芫花等配伍使用,以免产生不良反应。饮食禁忌:服用豆蔻期间,应避免食用生冷、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影响药效。决明子【唐】 杜甫《秋雨叹三首》雨中百草秋烂死,阶下决明颜色鲜。著叶满枝翠羽盖,开花无数黄金钱。凉风萧萧吹汝急,恐汝后时难独立。堂上书生空白头,临风三嗅馨香泣。解 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秋日雨中,百草因连绵秋雨而腐烂凋零的凄凉景象,而阶下的决明草在秋雨中依然颜色鲜艳。决明在这里被赋予了坚韧不屈的象征意义,成为诗人在困境中坚持理想的写照。别名:还瞳子,草决明,马蹄决明,羊明,假绿豆,马蹄子等。性味归经:味甘、苦、咸,性微寒;归肝、大肠经。功能主治:清热明目,润肠通便。用于目赤肿痛,羞明多泪,目暗不明,头痛眩晕,肠燥便秘。注意事项: 决明子性寒,脾胃虚寒、孕妇、低血压患者慎用; 长期过量可能引发腹泻或肠道病变,建议咨询中医师。1、决明子配伍黄芩、赤芍、木贼,清肝明目,适用于肝热目赤肿痛、羞明多泪。2、决明子配伍菊花、青葙子、茺蔚子等,可用于风热上攻头痛目赤。3、决明子配伍山茱萸、生地黄等,可用于治肝肾阴亏,视物昏花、目暗不明。4、决明子配伍火麻仁、瓜蒌仁:润肠通便,适用于内热导致的肠燥、大便秘结等症状。5、决明子配伍菊花、钩藤、夏枯草等,清泻肝火,平肝潜阳。可用于肝阳上亢之头痛、眩晕。配伍与应用当中草药遇见古诗词,笔墨亦可生药香“尽识葠无毒,明知堇有灾。安知尝试者,百死百生来。”从神农尝百草开始中国人民对中草药的探索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同样具有悠久历史的《诗经》其意象的取材广泛来源于自然涉及许多本草植物蒹葭、荇菜、芍药……当这些具有药用价值的植物融入古诗词讲求辩证之道的中医理论也浸染了美妙的诗意卷耳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寘彼周行。这里提到的“卷耳”在当时指的是苍耳的嫩芽,目前入药用的是苍耳子。《本草纲目》中记载:“苍耳子,炒香侵酒服,祛风补益。”葛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诗中提到的“葛”主要是指野葛,入药时用其根。野葛根的药用价值在中国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它是最早被用作治病的草药植物之一。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芣苢”(fú yǐ)即车前子,最早是以种子入药,记载于《神农本草经》,到《名医别录》时,则有了叶和根入药的记录。《本草经集注》云:“人家路边甚多。”《本草图经》云:“今江湖、淮甸、近京、北地处处有之。”蝱陟彼阿丘,言采其蝱。女子善怀,亦各有行。“蝱”(méng)通“莔”(méng),在中国古代通称贝母。《本草经集注》说:蝱“形似聚贝子”,故名贝母。川贝母是润肺止咳的名贵中药材,应用历史悠久,驰名世界。蓷中谷有蓷,暵其乾矣。有女仳离,嘅其叹矣诗中的“蓷”(tuī)即益母草,顾名思义,益母草就是对母亲有益的小草。《本草纲目》曰:益母草之根、茎、花、叶、实,并皆入药。中草药凝聚了古人无限的智慧经过几千年历史的沉淀散发出越加璀璨的光芒以诗词讲述中医文化笔墨之间处处生药香 血虚—四物汤(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 血瘀—桃红四物汤(当归、熟地、川芎、白芍 、桃仁、红花) 心脾两虚—归脾汤(白术、当归、茯苓、黄芪、远志、龙眼肉、酸枣仁、人参、木香、甘草等) 气血亏虚—八珍汤(当归、川芎、白芍、熟地、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 肝郁气滞—逍遥散(柴胡、白芍、当归、川芎、白竹、茯苓、煨姜、薄荷、甘草) 肝郁化火—丹栀逍遥散(白术、柴胡、当归、茯苓、甘草、牡丹皮、山栀、芍药) 冲任虚寒、瘀血阻滞—温经汤(吴茱萸、麦冬、当归、芍药、川芎、人参、桂枝、阿胶、牡丹皮、生姜、甘草、半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 当前文档不提供在线查看服务,请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