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南昌中学三经路校区期中考试高一语文分值:150分 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7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从新石器时代的半坡遗址等处来看,方形或长方形的土木建筑体制便已开始,它终于成为中国后世主要建筑形式。随着社会进入新阶段,一股所谓“美轮美奂”的建筑热潮蔓延开来。不只是为避风雨而且追求使人赞叹的华美,日益成为新兴贵族们的一种重要需要和兴趣所在。例如“美哉室,其谁有此乎”(《左传·昭公二十六年》),“台美乎”(《国语·晋语》)。《墨子·非乐》说吴王夫差筑姑苏之台十年不成。这股建筑热潮大概到秦始皇并吞六国后大修阿房宫而达到最高点。据文献记载,两千余年前的秦代宫殿建筑是相当惊人的: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巅以为阙。(《史记·秦始皇本纪》)从文字材料看,中国建筑最大限度地利用木结构的可能和特点,一开始就不是以单一的独立个别建筑物为目标,而是以空间规模巨大、平面铺开、相互连接和配合的群体建筑为特征。它重视的是各个建筑物之间的平面整体的有机安排。“百代皆沿秦制度”。建筑亦然。它的体制、风貌大概始终没有脱离先秦奠定下来的这个基础规范。体现了中国民族特点的实践理性精神。许多民族主要建筑多半是供养神的庙堂,如希腊神殿、伊斯兰建筑等等。中国主要是宫殿建筑,即供世上活着的君主们所居住的场所,大概从新石器时代的所谓“大房子”开始,中国的祭拜神灵即在与现实生活紧相联系的世间居住的中心,而不在脱离世俗生活的特别场所。自儒学替代宗教之后,在观念、情感和仪式中,更进一步发展贯彻了这种神人同在的倾向。于是,不是孤立的、摆脱世俗生活、象征超越人间的出世的宗教建筑,而是入世的、与世间生活环境联在一起的宫殿宗庙建筑,成了中国建筑的代表。正如中国绘画理论所说,山水画有“可望”“可游”“可居”种种,但“可游”“可居”胜过“可望”“可行”。中国建筑也同样体现了这一精神。即是说,它不重在强烈的刺激或认识,而重在生活情调的感染熏陶,是能够经常瞻仰或居住的生活场所。在这里,建筑的平面铺开的有机群体,实际已把空间意识转化为时间进程,使人慢慢游历在一个复杂多样楼台亭阁的不断进程中,感受到生活的安适和对环境的和谐。中国建筑物结构严格对称,以展现严肃、方正、井井有条(理性)。所以,就单个建筑来说,比起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建筑来,它确乎相对低矮,比较平淡,应该承认逊色一筹。但就整体建筑群说,它却结构方正,逶迤交错,气势雄浑。它不是以单个建筑物的体状形貌,而是以整体建筑群的结构布局、制约配合而取胜。非常简单的基本单位却组成了复杂的群体结构,形成在严格对称中仍有变化,在多样变化中又保持统一的风貌。这种本质上是时间进程的流动美,在个体建筑物的空间形式上,也同样表现出来,这方面又显出线的艺术特征,因为它是通过线来做到这一点的。中国木结构建筑的屋顶形状和装饰,占有重要地位,屋顶的曲线,向上微翘的飞檐,使这个本应是异常沉重的往下压的大帽,反而随着线的曲折,显出向上挺举的飞动轻快,配以宽厚的正身和阔大的台基,使整个建筑安定踏实而毫无头重脚轻之感,体现出一种情理协调、舒适实用、有鲜明节奏感的效果。(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 先秦理性精神 建筑艺术》,有删改)材料二:中国的建筑体系是在世界各民族千年文化史中一个独特的建筑体系。它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世代经验累积所创造的。在平面布置上,中国所称的一“所”房子是由若干座建筑物以及一些联系性的建筑,如回廊、抱厦、厢、耳、过厅等等,围绕一个或若干个庭院或天井建造而成的。在这种布置中,往往左右均齐对称,构成显著的轴线。这同一原则,也常用在城市规划上。为了得到最多的阳光,主要的房屋一般都采取向南的方向,以取得更多的阳光。这样的庭院或天井里虽然往往也种植树木花草,但主要部分一般地都有砖石墁地,成为日常生活所常用的一种户外的空间。我们也可以说它是很好的“户外起居室”。房屋主身部分是以木材做立柱和横梁,成为一副梁架。每一副梁架有两根立柱和两层以上的横梁。在每两副梁架之间用枋、檩之类的横木把它们互相牵搭起来,就成了“间”的主要架构,以承托上面的重量。两柱之间也常用墙壁,但墙壁并不负重,只是像“帷幕”一样,用来隔断内外,或划分内部空间而已。因此,门窗的位置和处理都极自由,由全部用墙壁至全部开门窗,乃至既没有墙壁也没有门窗(如凉亭),都不妨碍负重的问题。在建筑材料中,大量使用有色琉璃砖瓦,尽量利用各种油漆的装饰潜力。木上刻花,石面上作装饰浮雕,砖墙上也加雕刻。这些都是中国建筑体系的特征。这一切特点都有一定的风格和手法,为历代匠师们所遵守,为人民所承认。我们可以叫这作中国建筑的“文法”。(摘编自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土木建筑是中国一大特色,新石器时代,中国的木建筑已颇具规模,但直到秦统一六国修筑阿房宫后建筑才真正注重华美风格。B.自儒学代替宗教后,中国祭拜神灵场所不在脱离世俗生活之地,于是与世间生活环境相联的宫殿等,成了中国建筑的代表。C.中国建筑低矮、平淡,相比基督教等建筑,确实要稍逊一筹,但在整体上表现得气势雄浑,这主要是由它对称结构决定的。D.中国建筑两柱间的墙是不用承重的,主要起着隔断内外、划分空间的作用,所以墙上门窗的位置安排、设计较为灵活和自由。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一项是( )(3分)A.在中国建筑的空间意识中,不是去获得某种神秘、紧张的灵感或激情等,而是提供某种明确、实用的观念情调。B.实用的、入世的、理智的、历史的因素在中国建筑里占着明显的优势,所以它能够成为经常洗涤灵魂的居住场所。C.中国建筑的平面铺开,实际已把空间意识转化为时间进程,如每段体制近乎雷同的长城在空间上的连续,即展示了时间上的绵延。D.中国建筑的“文法”是世世代代劳动人民对长期建筑活动中的经验进行积累和提炼而来的,这些“文法”也得到了普遍的遵守。3.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一项是( )(3分)A.如跂斯翼,如矢斯棘,如鸟斯革,如翚斯飞。(《诗经》)B.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阿房宫赋》)C.仪门内大院落,上面五间大正房,两边厢房鹿顶耳房钻山,四通八达。(《林黛玉进贾府》)D.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滕王阁序》)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4分)5.李泽厚说:“实践理性,就是把理性引导和贯彻在日常现实世间生活、伦常感情和政治观念中,而不作抽象的玄思。”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谈谈中国建筑的实践理性精神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8分文本一钓鱼的医生汪曾祺这个医生几乎每天钓鱼。他家挨着一条河。出门走几步,就到了河边。这条河不宽。河南岸都是大柳树。河里鱼不少,是个钓鱼的好地方。他搬了一把小竹椅,坐着。随身带着一个白泥小灰炉子,一口小锅,提盒里葱姜作料俱全,还有一瓶酒。他钓鱼很有经验。钓竿很短,鱼线也不长,而且不用漂子,就这样把钓线甩在水里,看到线头动了,提起来就是一条。都是三四寸长的鲫鱼。钓上来一条,刮刮鳞洗净了,就放到锅里。不大一会,鱼就熟了。他就一边吃鱼,一边喝酒,一边甩钩再钓。这种出水就烹制的鱼味美无比,叫做“起水鲜”。到听见女儿在门口喊:“爸——!”知道是有人来看病了,就把火盖上,把鱼竿插在岸边湿泥里,起身往家里走。不一会,就有一只钢蓝色的蜻蜓落在他的鱼竿上了。这位老兄姓王,字淡人。他家的大门总是开着的,望里一看,就看到通道里挂了好几块大匾。匾上写的是“功同良相” “济世救人” “仁心仁术”……这是亲友或病家送给王淡人的祖父和父亲的。到王淡人的时候,就不大兴送匾了。送给王淡人的只有一块,匾很新,漆地乌亮,匾字发光,是去年才送的。这块匾与医术无关,或关系不大,匾上写的是“急公好义”,字是颜体。进了过道,是一个小院子。院里种着鸡冠、秋葵、凤仙一类既不花钱,又不费事的草花。有一架扁豆。还有一畦瓢菜。王淡人的医室里挂着一副郑板桥写的(木板刻印的)对子:“一庭春雨瓢儿菜,满架秋风扁豆花。”他很喜欢这副对子。这点淡泊的风雅,和一个不求闻达的寒士是非常配称的。他的医室和别的医生的不一样,像一个小药铺。架子上摆着许多青花小磁坛,坛肚子上贴着浅黄蜡笺的签子,写着“九一丹” “珍珠散” “冰片散”……到处还有一些大大小小的乳钵,药碾子,药臼、嘴刀、剪子、镊子……他这个医生是“男妇内外大小方脉”,就是说什么病都看。外科用的药,大都是“散”——药面子。“神仙难识丸散”,多有经验的医生和药铺的店伙也鉴定不出散的真假成色。虽然每一家药铺都挂着一块小匾“修合存心”,但是王淡人还是不相信。外科散药里有许多贵重药,哪家的药铺能用足?因此,他自己炮制。乡下来人看病,一般倒是当时付酬,但常常不是现钞,或是二十个鸡蛋、或一升芝麻、或一只鸡、或半布袋鹌鹑!遇有实在困难,什么也拿不出来的,就由病人的儿女趴下来磕一个头。王淡人看看病人身上盖着的破被,鼻子一酸,就不但诊费免收,连药钱也白送了。王淡人家吃饭不致断顿,——吃扁豆、瓢菜、小鱼、糙米——和炸鹌鹑!穿衣可就很紧了。淡人夫妇,十多年没添置过衣裳。有人说:王淡人很傻。王淡人是有点傻。去年、今年,就办了两件傻事。去年闹了一次大水。连天暴雨,一夜西风,运河决了口,浊黄色的洪水倒灌下来,平地水深丈二,大街上成了大河。大水十多天未退,有很多人困在房顶、树顶和孤岛一样的高岗子上挨饿;还有许多人生病:上吐下泻,痢疾伤寒。王淡人就用了一根结结实实的撑船用的长竹篙拄着,在齐胸的大水里来往奔波,为人治病。他听说泰山庙北边有一个被大水围着的孤村子,一村子人都病倒了。但是泰山庙那里正是洪水的出口,水流很急,不能容舟,过不去!他和四个水性极好的专在救生船上救人的水手商量,弄了一只船,在他的腰上系了四根铁链,每一根又分在一个水手的腰里,这样,即使是船翻了,他们之中也可能有一个人把他救起来。船开了,看着的人的眼睛里都蒙了一层眼泪。眼看这只船在惊涛骇浪里颠簸出没,终于靠到了那个孤村,大家发出了雷鸣一样的欢呼。这真是玩儿命的事!水退之后,那个村里的人合送了他一块匾,就是那块“急公好义”。拿一条命换一块匾,这是一件傻事。另一件傻事是给汪炳治搭背,今年。汪炳是和他小时候一块掏蛐蛐,放风筝的朋友。这人原先很阔。但吃喝嫖赌抽大烟,把家业败得精光,最后只好在几家亲戚家寄食。他还抽鸦片!他给人家熬大烟,报酬是烟灰和一点膏子。他一天夜里觉得背上疼痛,浑身发烧,早上歪歪倒倒地来找王淡人。王淡人一看,这是个有名有姓的外症:搭背。说:“你不用走了!”王淡人把汪炳留在家里住,管吃、管喝,还管他抽鸦片,——他把王淡人留着配药的一块云土抽去了一半。王淡人祖上传下来的麝香、冰片也为他用去了三分之一。一个多月以后,汪炳的搭背收口生肌,好了。有人问王淡人:“你干吗为他治病?”王淡人倒对这话有点不解,说:“我不给他治,他会死的呀。”汪炳没有一个钱。病好后,他只能写了很多鸣谢的帖子,贴在满城的街上,为王淡人传名。帖子上的言词倒真是淋漓尽致,充满感情。王淡人就是这样,给人看病,看“男女内外大小方脉”,做傻事,每天钓鱼。一庭春雨,满架秋风。你好,王淡人先生!(选自《汪曾祺全集·小说卷2》,有删改)文本二散文化似乎是世界小说的一种趋势。沈从文的《长河》没有大起大落,没有强烈的戏剧性,只是平平静静,慢慢地向前流着。散文化的小说不过分地刻划人物,其中的人物要求神似,轻轻几笔,神完气足。有一些散文化的小说所写的常常只是一种意境,《长河》的《秋(动中有静)》写的是一群过渡人无目的、无条理的闲话,但是那么亲切,那么富有生活气息。散文化小说的作者十分潜心于语言,他们让他们对于生活的态度于字里行间自自然然地流出。(摘编自汪曾祺《小说的散文化》)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小说开篇详尽描写了医生钓鱼的场景,既紧扣题目,又表现出王淡人恬然自适的性格特征,可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B.小说中对王淡人院落中花草菜蔬的描写和医室对联的展示,显示了一种平民化情调,暗含了作者淡泊宁静的审美趣味。C.小说叙述这块匾的由来,与前文送给王淡人先生的那块匾的内容“急公好义”形成呼应,体现出了作者构思的严密性。D.小说采用第三人称的叙述视角,相较于第一人称,易于展现客观景物,在叙述上更为自由,同时也便于抒发真情实感。7.关于文中王淡人这一人物形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王淡人医者仁心。他深知外科散药里有许多贵重药,哪家药铺也不会用足,所以他用足药材自己炮制。B.王淡人安贫乐道。虽然淡人夫妇十多年没有添置过新衣服,但并不影响他有时免费为穷苦百姓治病。C.王淡人急公好义。在遭受水灾之后,他在四个水手的帮助下冒死前往孤村,使孤村村民感动得落泪。D.王淡人重情重义。他给儿时朋友治病,“管吃,管喝,还管他抽鸦片”,虽用了很多名贵药材但无怨言。8.汪曾祺的这篇小说呈现出一种“散文化”的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9.一些版本把小说的最后一段“你好,王淡人先生!”删去了,改用“一庭春雨,满架秋风”结尾。你认为哪种结尾更好,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20分)材料一:圣人之于天下百姓也,其犹赤子乎!饥者则食之寒者则衣之将之养之育之长之,唯恐其不至于大也。齐桓公北伐山戎氏,其道过燕,燕君逆而出境。桓公问管仲曰:“诸侯相逆固出境乎?”管仲曰:“非天子不出境。”桓公曰:“然则燕君畏而失礼也,寡人不道而使燕君失礼。”乃割燕君所至之地以与燕君。诸侯闻之,皆朝于齐。景公游于寿宫,睹长年负薪而有饥色,公悲之,喟然叹曰:“令吏养之。”晏子曰:“臣闻之,乐贤而哀不肖,守国之本也;今君爱老而恩无不逮,治国之本也。”公笑有喜色。晏子曰:“圣王见贤以乐贤,见不肖以哀不肖;今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之不室者,论而供秩焉。”景公曰:“诺。”于是老弱有养,鳏寡有室。孔子之楚,有渔者献鱼甚强,孔子不受,献鱼者曰:“天暑远市卖之不售,思欲弃之,不若献之君子。”孔子再拜受,使弟子扫除将祭之,弟子曰:“夫人将弃之,今吾子将祭之,何也?”孔子曰:“吾闻之,务施而不腐余财者,圣人也,今受圣人之赐,可无祭乎?”(节选自《说苑·贵德》)材料二: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节选自《齐桓晋文之事》)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饥者A则食B之C寒者D则衣E之F将之养之G育之H长之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寡人不道”与“道芷阳间行”(《鸿门宴》)两句中的“道”含义不同。B.“睹长年负薪而有饥色”与“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两句中的“而”用法相同。C.鳏寡,在中国古代,男子老而无妻叫鳏,女子老而无夫叫寡,常有鳏夫、寡妇之称。D.孝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善事父母称为“孝”,敬爱兄长称为“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齐桓公经过燕国,燕国国君畏而失礼,齐桓公认为是自己的原因,于是决定把燕国国君所到之地割让给燕国。B.晏子劝谏齐景公按照等级,供养老弱鳏寡之人;孟子劝谏齐宣王要做明君,以民为本:二人都有君子之德。C.孔子拜了两拜,接受打渔人的献鱼并准备祭拜,这是因为孔子是一心施舍别人而不让多余财物腐烂的圣人。D.孟子认为,普通百姓没有可以维持生活的固定财产,就很难有不变的善心,而有礼义道德的读书人却能做到。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今君爱老而恩无不逮,治国之本也。(2)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14.“贵德”就是以德为贵,主要包括德政和德行两个方面。请根据材料二概括孟子劝谏齐宣王“保民而王”的德政举措。(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元和十二年淮寇未平诏停岁仗愤然有感率尔成章①白居易闻停罗仗轸②皇情,应为淮西寇未平。不愤气从歌里发,无明心向酒中生。愚计忽思飞短檄,狂心便欲请长缨。从来妄动多如此,自笑何曾得事成 [注]①元和十二年春江州作。岁仗是新年大礼,皇帝主持朝会,接受四方朝贺。②轸:忧虑。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诗人听说朝廷因淮西叛军没有平定而停止朝会大典,对此感到无限忧愤。B.诗人心中的不平之气和无名怒火油然而生,借助痛饮狂歌方得以抒发和缓解。C.诗人忽然想到要迅速飞檄声讨,请缨作战,表达了为王前驱、平定叛乱的决心。D.全诗一气直下,流转自如,异于白居易诗歌的平和朴实,是其诗歌中难得的变奏。16.本诗题与《论语·侍坐章》子路“率尔而对”中均提到“率尔”一词,分别有何含义 请结合相关语句谈谈你的理解。(6分)名篇名句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 ”句和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 ”,以比喻手法分别表现了江水和湖水之美。(2)杜牧的《阿房宫赋》中,描写楼宇建筑的长廊高檐的句子是“ , 。”(3)古诗词里的意象有很多,虚幻的“梦”是较为独特的一种。“梦”是现实的投射,更是内心真实情感的具象化表达,古代文人擅长借“梦”寄托情思,如“ ,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春天气温回升,温暖潮湿的环境适宜菌菇的生长。菌菇味道鲜美且营养丰富,尝过之后让人(甲____________),是春季不可错过的美食。①菌菇通常是指有大型子实体的一类真菌,②其种类多达三万种左右,③很多菌菇具有特殊香气和滋味,④主要原因是因为它们含有一些特殊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很多人喜欢采食野生菌菇,却不知其中隐藏着许多致命“杀手”——毒蘑菇。毒蘑菇所含毒素复杂,有的毒性非常强,常规烹调方式不能破坏其有毒成份,并且目前没有特效解毒药;鉴别野生蘑菇是否有毒也不是一件(乙__________)的事,需要进行动物试验、化学分析、形态比较等;此外,流传的采摘经验也并不靠谱。因此,采食野生菌菇风险高,大家采摘时要小心谨慎。相关部门表示,野生菌价高主要是因为“物以稀为贵”,而它在营养方面与人工养殖菌相比,没有显著优势。研究表明,两者在蛋白、糖类等营养元素上(丙____________),甚至有的人工养殖菌菇的营养价值比野生的更好。这种情况的产生是因为人工养殖可为菌菇提供最佳的生长条件,使其含有更丰富的营养成分。其次,野生菌菇中矿物质元素含量通常要比人工栽培菌菇高,而人工栽培菌菇中的重金属污染物铅、镉、汞、砷含量可得到较好的控制。且野生菌菇种类繁多,生长环境复杂,生长过程可控性差,需进一步加强调研和食用安全风险评价。因此,相比野生菌菇,食用人工栽培的菌菇,才是既营养又安全可靠的。18.对材料的相关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中破折号,与“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中破折号用法相同。B.文中加点的“有的”“目前”“显著”等词语,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C.文中对于“野生菌”的态度是:与人工养殖菌相比没有显著优势,不要食用野生菌。D.文中加引号的“杀手”“物以稀为贵”等词句,体现了科普文语言的生动性。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指出有语病的句子序号,并改正过来。(4分)春天,又是人们喜欢采食野生菌的季节,班级要举行食品安全教育主题班会,由你来负责“安全食用野生菌”这个小版块,请你结合材料的内容,准备一个发言提纲。(4分)22.简述第三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65个字。(4分)四、 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在数字化浪潮汹涌的今天,互联网如同一张无边无际的信息之网,既为我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知识与资源,也愈发引起人们的警觉与深思。其中,“信息茧房”现象尤其令人担忧。所谓“信息茧房”,是指人们的信息获取行为因个人兴趣偏好、平台算法推送等因素,而逐渐局限于一个相对封闭的信息环境中,类似于蚕用丝将自己包裹在一个茧中。作为一个新时代青年,你如何看待信息时代的“信息茧房”?请写一篇议论文,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高一语文期中参考答案D【1题详解】A.“但直到秦统一六国修筑阿房宫后建筑才真正注重华美风格”错误。“具有审美功能”的建筑早已有之;B.“自儒学代替宗教后,中国祭拜神灵场所不在脱离世俗生活之地”错误。“不在脱离世俗生活之地”应该在新石器时代就开始了;C.“中国建筑低矮、平淡”错误。“低矮、平淡”仅是相对的,但就整体建筑群说,它却气势雄浑。故选D。B【2题详解】B.“所以它能够成为经常洗涤灵魂的居住场所”错误。“经常洗涤灵魂”与“居住场所”相矛盾,应是区别于中国的建筑。故选B。D【3题详解材料一讲的是中国建筑的特点。A.体现中国建筑屋顶的装饰性;B.体现中国建筑平面展开、规模巨大,且注重装饰;C.体现中国建筑的平面展开,相互配合,形成整体;D.侧重于思想表达。故选D。4①对比论证。如将许多民族主要建筑多半是供养神的庙堂和中国的宫殿建筑进行对比,突出中国的宫殿建筑并不脱离世俗生活的特点。②引用论证。如引用《左传》中的话语,论证了春秋战国时期就已追求使人赞叹的华美的建筑。③举例论证。如以秦始皇修建的阿房宫为例,来说明中国建筑主要是以木建筑为主要特色,重视各个建筑物之间的平面整体的安排。④类比论证。如将中国建筑与中国绘画理论类比,突出中国建筑不重在强烈的刺激,而重在生活情调的感染。(答对1点1分,2点3分,3点满分)①建筑风格上:平面铺开,相互连接;讲究严格对称,展现严肃、方正与井井有条;②生活功效上:房子一般朝南,院落或天井可作“户外起居室”;③艺术审美上:不重强烈的刺激或认识,重在生活情调的感染。D D.“小说采用第三人称的叙述视角,相较于第一人称……便于抒发真情实感”错误,用第一人称叙述更便于抒情。故选D。C C.“使孤村村民感动得落泪”错误。由原文“船开了,看着的人的眼睛里都蒙了一层眼泪”可知,流泪的应是出发时围观的村民。故选C。①情节淡化。小说中没有曲折的故事情节、戏剧性的矛盾冲突,甚至没有完整的情节,只是注重描写王淡人日常生活中的二三琐事,叙事悠闲;②注重环境描写和意境氛围的营造。小说多对生活场景进行描摹,如详尽描写了王淡人钓鱼的场景以及王淡人的院子和医室;③语言富有韵味,如“他就一边吃鱼,一边喝酒,一边甩钩再钓”语言平淡但韵律感极强。 9、观点一:赞成原文结尾。①在写人写事之后,作者的感情呼之而出,这是作者对于全文感情的总结与升华。②直抒胸臆,强烈表达出对于王淡人人格淡泊高尚的赞美。③转化叙述视角,由第三人称视角转换为第二人称,使抒情亲切自然,拉近了与主人公的距离。观点二:赞成改文结尾。①这句话是由王淡人医室所挂的对联化用而来,呼应了前文,体现了小说结构的完整性。②以春风秋雨之景衬托出王淡人淡泊高尚的品格。③含蓄委婉(充满诗意),形成了余韵无穷的艺术效果。10.CFG (对待)饥饿的人就给他吃的东西,(对待)寒冷的人就给他衣服穿;抚养他,培育他。11.BA.正确。“道”,讲道义。/取道。句意:我不讲道义。/取道芷阳,从小路走。B.错误。用法不同。“而”,连词,表并列或递进。/连词,表转折。句意:看见年老的人背负柴草面带饥色。/(靛青是)从蓝草当中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还要深。12.C “是因为孔子是一心施舍别人而不让多余财物腐烂的圣人”错误。曲解原意,原文“吾闻之,务施而不腐余财者,圣人也”,意思是孔子认为,打渔人是一心施舍别人而不让多余的财物腐烂的人,是圣人。13.(1)现在君王您爱护老年人恩惠无所不及,这是治国的根本啊。(2)等到他们犯了罪,然后接着就处罚他们,这是在陷害百姓啊。(1)“爱”,爱护;“逮”,及;“本”,根本。(2)“及”,等到;“陷于罪”,犯罪;“刑”,名词用作动词,惩罚,处罚;“罔”,陷害。14.①物质上:制民之产,种植养殖勿失其时,使百姓不饥不寒。②精神上:驱民向善,以庠序之教、孝悌之义教化百姓。参考译文:材料一:圣人对待天下百姓,就好像对待婴儿一样。(对待)饥饿的人就给他吃的东西,(对待)寒冷的人就给他衣服穿;抚养他,培育他,总担心他不能长大成人。齐桓公北伐山戎氏,他的军队取道(经过)燕国,燕国国君走出国境迎接桓公。桓公问管仲:“诸侯之间迎接一定要出国境吗?”管仲说:“不是天子就不出国境迎接。”桓公说:“这样的话是燕国君主畏惧我而有失礼仪了。我不讲道义,致使燕国国君有失礼仪。”于是将燕国国君所到之地割让给燕国。诸侯听到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贺。齐景公在寿宫游玩,看见年老的人背负柴草面带饥色。景公很同情他,叹息说:“叫官吏奉养他。”晏子说:“我听说,喜欢贤能之人而哀怜无能之人,是保住国家的根本啊。现在君王您爱护老年人恩惠无所不及,这是治国的根本啊。”景公听了面带喜色地笑了。晏子说:“圣明的君王见到圣贤之人就喜欢圣贤之人,见到无才能之人就哀怜无才能之人;我现在请求把那些年老羸弱无人供养的人,那些没有家室的鳏男寡女,按照等级供给他们生活用品。”景公说:“好吧。”于是,年老病弱的人有了供养,鳏男寡女有了家室。孔子到楚国去,有个打渔的人诚恳地向孔子献鱼,孔子不接受。献鱼的人说:“天气炎热,远离鱼市,卖鱼又无人购买,原想扔掉它,不如献给先生。”孔子拜了两拜接受了,让弟子打扫尘秽,将要祭拜鱼,弟子说:“人家将要扔掉这鱼,现在先生将要祭拜他,为什么呢?”孔子说:“我听说,一心施舍别人而不让多余的财物腐烂的人。是圣人,现在接受圣人的赏赐,能不祭拜吗?”材料二:没有可以长久维持生活的固定财产却有长久不变的善心,只有有道德操守的读书人才能做到。至于普通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因而)就没有长久不变的心。如果没有长久不变的心,就会不遵守礼仪法度,无所不为。等到犯了罪,然后接着就处罚他们,这样做是陷害百姓。哪有仁爱的人在位,却可以做这种陷害百姓的事呢?所以英明的君主规定百姓的产业,一定使他们向上能赡养父母,向下能养活妻子儿女,丰年能够温饱,荒年也不至于饿死;然后驱使他们向善,所以百姓很容易跟着国君走。如今,规定百姓的产业,上不足以赡养父母,下不能养活妻子儿女,丰年也总是生活在困苦之中,荒年免不了要饿死。这样,只是使自己摆脱死亡还怕不足,哪里还顾得上讲求礼义呢?大王真想施行仁政,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给每家)五亩地的住宅,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织的衣服了;畜养鸡、小猪、狗、大猪等,不错过(喂养繁殖的)时节,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上肉了:一百亩的田地,不耽误农时,八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挨饿了;慎重办理学校教育,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告诫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老年人能穿丝帛、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如果这样还不能称王,还从没出现过这样的事情。15.B (“借助痛饮狂歌方得以抒发和缓解”错。诗歌颔联写“不愤气从歌里发,无明心向酒中生”,结合首联“闻停岁仗轸皇情,应为淮西寇未平”可知,诗人听说朝廷因淮西叛军没有平定而停止朝会大典,感到无限忧愤,心中有不平之气和无名怒火,从而借助痛饮狂歌抒发内心的情感,没有体现“缓解”之意。故选B。)16.①《论语·侍坐章》中的“率尔”是急遽而不加考虑的样子(1分),表现了子路急于表达自己志向的迫切心情(1分)。②白诗中的“率尔”有匆忙之意(1分),但体现出诗人在听闻叛乱、朝廷受辱后迅速迸发的爱国热情/表现他身在江湖仍心忧天下的情怀;(1分)“率尔”亦有轻率之意(1分),诗人因自己往日多言妄动造成江州被贬,表现他自嘲背后隐含的忠而被谤、志不能伸的愤懑(1分)。171.千里澄江似练,玉鉴琼田三万倾2.廊腰缦回 ,檐牙高啄3.夜深忽梦少年事 梦啼妆泪红阑干(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柔情似水,佳期如梦)18、C19、甲.回味无穷;乙.轻而易举;丙.不相上下20、②句有语病,“多达三万多种左右”语义重复,可删去“多达”或“左右”;④句有语病,“主要原因是因为”句式杂糅,可删去“因为”。21、①强调野生菌风险:毒蘑菇毒素复杂,毒性强,无特效解毒药。②鉴别难度大:需专业方法,流传经验不可靠。③营养对比:与人工养殖菌相比,野生菌营养无显著优势。④安全建议:选择人工栽培菌菇,谨慎对待野生菌。22、因为人工养殖菌菇营养成分更丰富,重金属污染物含量可控,所以相比野生菌菇,食用人工栽培的菌菇既营养又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