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山西省2025年中考化学真题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山西省2025年中考化学真题

资源简介

山西省2025年中考化学真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请选出并在答题卡上将该选项涂黑)
1.(2025·山西) 城市生活垃圾主要分为厨余垃圾、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出现在我们身边的有害垃圾是(  )
A.果皮菜叶 B.过期药物 C.废旧报纸 D.陶瓷碎片
2.(2025·山西) 以下是四种常见元素的元素符号,其中表示金属元素的是(  )
A. B.S C.O D.C
3.(2025·山西) 某同学总结了食盐、纯碱、小苏打和碳酸钙的用途,其中错误的一项是(  )
A.食盐可用作调味品 B.纯碱可治理盐碱地
C.碳酸钙可作补钙剂 D.小苏打可治疗胃酸过多
4.(2025·山西) 探究浓氨水性质的实验设计如下。有关分析或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瓶中浓氨水变蓝 B.棉签上酚酞溶液变红
C.实验得出浓氨水显酸性 D.能看到氨分子在不断运动
5.(2025·山西) 公元前,制造玻璃就用到草木灰(主要成分)、石英砂(主要成分)、硝石(主要成分)和铅矿石(主要成分等)。这些主要成分中属于氧化物的是(  )
A. B. C.PbS D.
6.(2025·山西) 氢气与氧气反应微观示意图如下。分析变化过程,其中表述正确的是(  )
A.微观粒子中有氢分子 B.微观粒子模型均为原子
C.微观粒子结构均未改变 D.微观粒子数目均未改变
7.(2025·山西) 如图分别是实验室制取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完成该实验的操作中,正确的一项是(  )
A.均需用酒精灯加热 B.均可用镊子装入固体
C.均需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D.均可用带火星木条检验气体
8.(2025·山西) 节日的夜晚,绽放的焰火将天幕装扮得绚丽多彩,所用火药的成分是和。火药的作用是把焰火送上空中。焰火的发光剂中含有铝粉、镁粉及各种金属盐,高温时能发出不同的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常温下金属盐可以发光 B.高温可提高镁的着火点
C.燃放焰火有发光放热现象 D.火药中只含有一种可燃物
9.(2025·山西) 分析下列实验过程的相关信息,推理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操作2是过滤 B.固体是纯铜
C.反应中溶液颜色没有变化 D.铁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
10.(2025·山西) 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如下表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温度/℃ 0 10 20 30 40 50 60
溶解度/g 27.6 31.0 34.0 37.0 40.0 42.6 45.5
A.20℃时,的溶解度为34.0
B.30℃时,水中加入,所得溶液质量为
C.40℃时,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40%
D.将溶液由60℃冷却到50℃,可能有晶体析出
二、工程、资源应用题(本大题共5个小题。化学方程式每空2分,其余每空1分,共16分)
11.(2025·山西) 【化学与工程】
三峡工程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枢纽和清洁能源基地。作为一项伟大工程,其意义和价值体现在防洪减灾、发电供电、生态补水、节能减排、改善通航条件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等诸多方面。
结合相关信息,完成下面小题问题:
(1)图1是三峡大坝。高坝根基为完整的花岗岩体,透水性极其微弱,这种地质结构的优点是   ,大坝浇筑时,混凝土用量达2689万吨、钢材25.5万吨、钢筋29万吨,这些材料中钢筋的作用是   。三峡工程建设,有效地防御了   的发生,保障了长江中下游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2)图2是三峡水力发电示意图。三峡电站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清洁能源基地,其能量转化方式是   。截至2024年12月,三峡工程累计完成发电量超过1.7万亿千瓦时,有效缓解了华中、华东及广东、四川等地区的供电紧张局面,促进了全国电网的互联互通。通过学习我们知道,能用于发电的可再生能源还有   。
(3)图3是三峡景区。三峡工程实施了“两岸青绿·千里林带”建设,“千里林带”对保护生态环境所起的作用是   。“心驰神往山水间,醉美三峡在眼前”,游客在三峡景区进行船游活动、尽赏美景的同时,从环保的角度应该做到   。
(4)三峡电站的建设,相当于替代了7座260万千瓦火电站,节约了大量的标准煤,大大减少了   和二氧化硫等污染物的排放。生成二氧化硫的化学方程式为   。
12.(2025·山西) 【化学与资源】
我国有超过一半的地区处于严重缺水状态,故改善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防治水环境污染和杜绝水资源浪费等问题显得尤为重要。请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1)改善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水资源量占全国80%以上,北方不足20%。我国统筹水资源的一种做法是   。
(2)防治水环境污染。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预防水体污染的措施有   。2006年,某船只运输浓硫酸时不慎泄漏,当地迅速采取措施,用常见的实验用品   检测河水的酸碱度,并用熟石灰中和水体中的硫酸,该过程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杜绝水资源浪费。家庭中,用水浪费现象有   。因此,要从我做起,树立节约用水的意识。
三、科普阅读题(本大题共1个小题。化学方程式每空2分,其余每空1分,共7分)
13.(2025·山西) 幽门螺旋杆菌是一种主要寄生于人体胃部及十二指肠内的细菌。就餐时会通过饮食等途径传播,若家中有1个人感染幽门螺旋杆菌且不分餐,其他家人就很容易被传染。当人体通过各种日常不洁饮食等途径感染后,幽门螺旋杆菌就会在胃黏膜定植,引发一系列的健康隐患。
有些国家几乎90%的人都感染过这种细菌,感染后如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胃痛、胃胀、口臭、食欲不振等症状。
在用C-13呼吸检测幽门螺旋杆菌时,受检者要空腹口服C-13尿素胶囊,静坐约30分钟,之后将呼出的气体吹入气袋中,交给医生检测。如果胃中有幽门螺旋杆菌,其产生的尿素酶能迅速将尿素在水溶液中转变为气体和氨气通过血液运输进入肺排出体外,将排出的气体收集后即可在仪器上检测。
结合图文信息,分析思考,解决问题:
(1)幽门螺旋杆菌会通过   传播。感染后表现出的症状之一是   。
(2)如果家中有1个人感染幽门螺旋杆菌,吃饭时要注意的是   。
(3)由图可知,感染者服用尿素胶囊后,胃液中产生的阳离子是   。
(4)在尿素酶的催化作用下,尿素与水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5)青少年要加强体育锻炼,一旦患病,要及时就医和合理   。
四、物质性质及应用题(本大题共1个小题。化学方程式每空2分,其余每空1分,共6分)
14.(2025·山西) 从16世纪开始,盐酸制取就进入了重要的发现和发展阶段,为它在不同领域的广泛应用奠定了基础。关于盐酸的性质、用途等内容的梳理如下。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1)浓盐酸有挥发性,储存不当对环境的危害是   。
(2)使用盐酸时,不可接触皮肤和衣服,因为它具有较强的   性。
(3)实验室里,用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   。
(4)盐酸是酸洗钢材表面氧化铁的重要化学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五、定量分析题(本大题共1个小题。(1)1分,(2)5分,共6分)
15.(2025·山西) 实验室用锌粒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在标准状况下,理论上可以制得多少升氢气?(已知标准状况下,氢气的密度约为0.09g/L)
(1)反应前后,氢元素的化合价   (填“改变”或“不变”)。
(2)根据题目要求,完成计算过程(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六、科学探究题(本大题共2个小题。化学方程式每空2分,其余每空1分,共15分)
16.(2025·山西) 探究“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关系”。
(1)实验方法:如图1所示,先称量。将胶头滴管中的硫酸铜溶液全部滴入锥形瓶中,反应结束后,再称量。
实验原理:图1锥形瓶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实验现象:图1锥形瓶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天平指针不偏转。
(3)实验结论:   。
(4)【问题与思考】
如图2所示进行实验,反应结束后再称量,烧杯中物质的质量变化是   。
(5)比较上述两个实验,利用图2化学反应设计实验时,应注意的问题是   。
17.(2025·山西) “基于碳中和理念设计低碳行动方案”是跨学科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在老师的统一安排下,同学们围绕以下四项任务进行方案设计,并对有关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究。
任务一:理解碳中和内涵
【查阅资料】简言之,碳中和是指通过节能减排、植树造林等措施,抵消人类活动产生的,达到相对“零排放”。
【构建模型】固碳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之一,小组同学构建的固碳模型如下:
【小组讨论】
(1)生态固碳主要依靠植物的   实现。
(2)捕集工业排放的制成干冰,它可用于   。
(3)任务二:探究二氧化碳捕集
【提出问题】氢氧化钠溶液能吸收吗?
【进行实验】
小组同学设计如下方案并完成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向盛有气体的塑料瓶中,加入适量氢氧化钠溶液,立即旋紧瓶盖,振荡     氢氧化钠溶液能捕集
②取少量步骤①所得溶液于试管中,滴加几滴   ,振荡 产生白色沉淀
(4)【反思评价】
步骤①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5)步骤②实验目的是   。
(6)任务三:设计低碳行动方案
【调研访谈】同学们将收集到的低碳措施整理成表。
【创意设计】
在老师指导下,同学们优化方案如下:
低碳途径 个人行为 国家工程 国际合作
减少排放     加快能源转型 推动技术转移与共享
增加吸收 种花、种树等 积极实施碳汇 多国共同参与森林保护
(7)任务四:加强低碳环保认识
【观察分析】
综合上面两个图示信息,可总结出的规律是   。
成果分享:通过跨学科实践活动,同学们深刻认识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任重道远。在兼顾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等方面,要立足能源转型,促进二氧化碳吸收,为实现双碳目标而努力。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常见的毒品与药品;垃圾的分类与回收利用
【解析】【解答】生活中的垃圾分类为厨房垃圾、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和其它垃圾,而变质的蔬菜水果以及果皮属于厨房垃圾,废旧报纸、塑料、金属属于回收垃圾,过期的药物和废旧电池中含有有毒物质属于有毒垃圾,陶瓷、废旧瓷砖等属于其它垃圾。则有害垃圾是过期药物,符合题意的是B,不符合题意的是ACD。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垃圾分类为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厨房垃圾和其它垃圾,废旧电池以及过期的药物是有害垃圾来解答。
2.【答案】A
【知识点】元素的符号及其意义;元素的简单分类
【解析】【解答】元素分类为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银的元素表示为 ,银的汉字带有“金”字旁,属于金属元素;S表示硫元素,O表示氧元素,C表示碳元素,硫、氧、碳的汉字中没有“金”字旁,故属于非金属元素。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元素有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之分,元素名称中带有“金”字旁的是金属元素,否则是非金属元素来解答。
3.【答案】B
【知识点】常用盐的用途;物质的名称与俗名
【解析】【解答】A、食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氯化钠常用作调味品,该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纯碱是碳酸钠的俗称,碳酸钠溶液显碱性,盐碱地的溶液显碱性,故碳酸钠不能治理盐碱地,该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C、碳酸钙是由碳、钙、氧元素组成,生活中常用碳酸钙来作为缺钙人的补钙剂,该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小苏打是碳酸氢钠的俗称,显碱性,碳酸氢钠和胃酸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故可以用碳酸氢钠来治疗过多的胃酸,该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A、根据氯化钠是中性的盐,常用作食品的调味剂来解答;
B、根据碳酸钠显碱性,不和碱性物质反应来解答;
C、根据碳酸钙中含有钙元素来解答;
D、根据碳酸氢钠和胃酸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来解答。
4.【答案】B
【知识点】酸碱指示剂的性质及应用;碱的化学性质;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解析】【解答】A、浓氨水显碱性,能使酚酞变红色,而酚酞没有和酚酞接触,故浓氨水溶液不变色,该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浓氨水显碱性且浓氨水挥发出的氨气分子与棉签上的酚酞接触,使酚酞变红色,故该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C、实验得出浓氨水显碱性,该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D、浓氨水分子扩散到空气中与酚酞接触,分子是微观微粒,人体的肉眼是不能观察到分子的运动,该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酚酞遇到碱性物质变红色,浓氨水显碱性能使酚酞变红色,浓氨水分子运动到棉签上与酚酞接触从而使酚酞变红色来解答。
5.【答案】D
【知识点】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
【解析】【解答】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且含有氧元素的物质。
A、是由碳、钾、氧三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不符合氧化物的概念,不是氧化物,不符合题意;
B、有钾、氮、氧三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不符合氧化物的概念,不是氧化物,不符合题意;
C、PbS由铅、硫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且没有氧元素,不符合氧化物的概念,不是氧化物,不符合题意;
D、由硅、氧两种元素组成化合物且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符合氧化物的概念,属于氧化物,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氧化物的概念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就是氧化物来解答。
6.【答案】A
【知识点】物质的微粒性;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化学反应的实质
【解析】【解答】根据反应模型图分析可知,氢气和氧气反应时,氢气分子分解成氢原子,氧气分子分解成氧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重新结合成水分子,水分子聚集成水。
A、微观粒子中含有氢分子,该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B、反应前的物质是氢气和氧气,均有分子构成,中间的微粒是氢原子和氧原子,反应后的物质是水分子,该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C、氢分子分解成氢原子,氧分子分解成氧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结合成水分子,该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D、根据反应模型图分析可知,2个氢分子和1个氧分子结合生成2个水分子,反应物中共3个分子,生成物中共2个分子,反应前后分子数目变化,该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反应模型图分析可知,2个氢分子和1个氧分子反应生成2个水分子;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变化,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不变来解答。
7.【答案】C
【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药品的取用;检查装置的气密性;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
【解析】【解答】A、左边是固体加热装置,右边是固液反应不加热装置;高锰酸钾制取氧气需加热,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不加热,故该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高锰酸钾是固体粉末状要求,取用时用药匙;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物块状固体碳酸钙的取用用镊子,故该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C、制取任何气体均需检查装置的气密性,防止产生的气体从装置的连接处逸出,导致收集不到气体,该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D、二氧化碳的检验是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观看称取石灰水是否变浑浊,原因是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故氧气的检验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该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A、根据高锰酸酸钾受热分解生成氧气需要加热,实验室常用碳酸钙和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不需加热来解答;
B、根据粉末状药品的取用用药匙,块状固体用镊子取用来解答;
C、根据气体的制取需检查装置的气密性,防止产生的气体逸出收集到所需的气体来解答;
D、根据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来解答。
8.【答案】C
【知识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解析】【解答】A、常温下金属盐不会燃烧,不会发生焰色反应,故该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可燃物燃烧时需要的最低温度为着火点,着火点是物质的属于,不能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故该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C、物质燃烧是产生发光放热的现象,不同物质燃烧产生不同颜色的火烟,该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D、火药的成分是硝酸钾、硫磺和木炭,而木炭和硫磺均是可燃物,可燃物有两种,故该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火药是由硝酸钾、木炭和硫磺组成的混合物,木炭和硫磺是可燃物,可燃物燃烧需要的最低温度是着火点,金属盐的饱和溶液在高温下燃烧产生不同颜色的火焰,燃烧均要放热来解答。
9.【答案】D
【知识点】金属的化学性质;物质的相互转化和制备
【解析】【解答】根据金属活泼性顺序表可知,强者置换弱者;过量的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铜和硫酸盐亚铁,通过过滤得到滤渣铁和铜的混合物,滤液硫酸亚铁溶液,现将硫酸亚铁溶液进行蒸发结晶得到硫酸亚铁晶体。
A、根据分析操作2是将溶液变成晶体的过程是恒温蒸发溶剂结晶,该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固体X是生成的铜和过量的铁,该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C、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硫酸亚铁溶液是浅绿色,故该转换过程中溶液由蓝色变成浅绿色,该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D、根据金属活泼性顺序表可知,铁比铜活泼,该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金属活泼性顺序表分析可知,强者置换弱者,铁比铜活泼;铁和蓝色的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红色的铜和浅绿色的硫酸亚铁溶液,硫酸亚铁溶液通过恒温蒸发溶剂结晶来解答。
10.【答案】D
【知识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解答】A、利用表中数据分析可知,20℃时的溶解度为34.0g,该说法没有说明溶解度的单位,故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30℃时,的溶解度为37.0g,故该温度下水中最多溶解氯化钾达到饱和状态,而现加入没有完全溶解,故所得溶液质量为,该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C、40℃时,的溶解度为40.0g,则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该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D、60℃时的氯化钾的溶解度为45.5g,50℃时氯化钾的溶解度为42.6g;温度降低时氯化钾的溶解度减小,故将溶液由60℃冷却到50℃,有氯化钾晶体析出,该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氯化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一定温度时的氯化钾的溶解度不同,某温度时的氯化钾的溶解度的含义来计算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判断该温度下的溶液是否是饱和溶液来解答。
11.【答案】(1)防止水的渗漏,增强大坝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提高大坝的整体强度和抗变形能力;洪涝灾害
(2)水能转化为电能;太阳能、风能
(3)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空气质量;不乱扔垃圾
(4)CO、烟;
【知识点】空气的污染与防治;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能量变化;化石燃料的利用与保护;资源综合利用和新能源开发
【解析】【解答】(1)图1是三峡大坝由完整的花岗岩体造成,透水性极其微弱的含义是不漏水,稳定性好,故该结构的优点是防止水的渗漏,增强大坝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钢筋是铁的合金,合金的硬度大,耐腐蚀;根据题意钢筋的作用的是提高大坝的整体强度和抗变形能力; 故三峡工程建设,有效地防御了洪涝灾害 的发生,保障了长江中下游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2)图2是三峡水力发电示意图,该图表示是将水能转换成电能;新能源有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朝夕能等。
(3)千里林带就是大量的植树造林来减少水体流失、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提高空气质量并减缓温室响应;爱护环境的措施是节约能源,减少白色污染,垃圾分类回收再利用。
(4)三峡电站的建设,相当于替代了7座260万千瓦火电站,节约了大量的标准煤,大大减少了碳燃烧生成的有毒的一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硫和粉尘对空气的污染;煤炭中通常含有硫磺,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的方程式为: 。
【分析】(1)根据材料分析三峡大坝的建筑结构具有防止水的渗漏,增强大坝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同时防止洪涝灾害;合金的特性是硬度大,机械性能好,耐腐蚀来解答;
(2)根据水力发电是将水能转换成电能,开发新能源有太阳能、风能等来解答;
(3)根据爱护环境的措施有植树造林来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空气,垃圾分类回收再利用,减少白色污染,不乱扔垃圾来解答;
(4)根据煤中含有少量的硫磺,碳的不完全燃烧会产生有毒的一氧化碳气体,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气体;空气的污染物有粉尘、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一氧化碳来解答。
12.【答案】(1)南水北调
(2)污水处理达标后再排放;试纸;
(3)不随手关闭水龙头、洗菜水没有二次利用
【知识点】保护水资源;中和反应及其应用;溶液的酸碱度测定
【解析】【解答】(1) 根据我国水资源的分布不均,出现南方水资源丰富,北方水资源缺乏;故改善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我国采用南水北调的做法来统筹水资源的使用。
(2)爱护水资源的措施是防止水体污染的方法有: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后排放,农药上化肥农药的合理使用,工业三废处理达标后排放;实验室进行溶液酸碱度的测定是用pH试纸来测定溶液的pH值,氢氧化钙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钙和水的方程式为: 。
(3)家庭中节约用水的措施是一水多用,用洗头水冲洗厕所或浇花等,用水浪费的现象是不随手关闭水龙头、洗菜水没有二次利用。
【分析】(1)根据水的分布不均,我国通常采用南水北调来统筹水资源来解答;
(2)根据爱护水资源的措施是防止水体污染同时节约用水,溶液酸碱度的测定常用pH试纸来测定溶液的pH值,氢氧化钙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钙和水来解答;
(3)根据家庭中节约用水的措施是一水多用,用洗头水冲洗厕所或浇花等来解答。
13.【答案】(1)饮食;胃痛
(2)分餐
(3)铵根离子
(4)
(5)用药
【知识点】酸碱盐的应用;复分解反应及其应用;化学品、食品、药品安全
【解析】【解答】(1)通过科普阅读可知, 幽门螺旋杆菌会通过饮食传播。感染后表现出的症状是胃痛、胃胀、口臭、食欲不振等症状。
(2)通过材料可知,幽门螺旋杆菌会通过饮食传播;如果家中有1个人感染幽门螺旋杆菌,吃饭时要注意的是分餐,不能混合使用碗筷。
(3)由图可知,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者服用尿素胶囊后,胃液中产生的阳离子是铵根离子。
(4)尿素和水在尿素酶的作用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氨气,该反应的方程式为:。
(5)青少年要加强体育锻炼,一旦患病要及时就医和合理用药。
【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幽门螺旋杆菌通过饮食传播给他人,表现出的症状是胃痛、胃胀、口臭、食欲不振等症状;家人患病需注意进行分餐,不能进行交叉感染;尿素和水在尿素酶的作用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氨气,患者服用尿素胶囊后产生的阳离子是铵根离子;患者遵循医嘱和按时用药来解答。
14.【答案】(1)污染空气
(2)腐蚀
(3)
(4)
【知识点】空气的污染与防治;酸的物理性质及用途;酸的化学性质;复分解反应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1)浓盐酸据有挥发性,储存不当对环境的危害是污染空气,使空气呈酸性形成酸雨。
(2) 盐酸具有强酸性和腐蚀性,故使用盐酸时不可接触皮肤和衣服。
(3)实验室常用稀盐酸和碳酸钙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来制取二氧化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4)盐酸是酸洗钢材表面氧化铁的重要化学品的原因是:盐酸和氧化铁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分析】根据浓盐酸具有挥发性和腐蚀性,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来制取二氧化碳,盐酸和氧化铁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来解答。
15.【答案】(1)改变
(2)解:设生成氢气的质量为
答:生成氢气的体积为。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解答】(1)锌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硫酸中的氢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生成物中氢气的化合价为0价,故氢元素的化合价发生改变。
(2) 解:设生成氢气的质量为
故产生氢气的体积为:
答:生成氢气的体积为。
【分析】(1)根据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0价,化合物中正负价的代数和为0来解答;
(2)根据锌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的方程式中已知锌的质量和式量来计算生成氢气的质量来解答。
16.【答案】(1)
(2)产生蓝色沉淀
(3)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相等(或不变)
(4)减小
(5)在密闭容器中进行/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化学反应在密闭容器中进行
【知识点】复分解反应及其应用;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解析】【解答】(1)图1中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天平上称取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故锥形瓶中反应的方程式为: ;(2)图1锥形瓶中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生成蓝色沉淀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故观察到的现象是溶液由无色变成蓝色沉淀;
(3)通过实验图1可知,观察到天平在实验前后称得的物质的质量相等,天平平衡;故得出的结论是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
(4)如图2所示进行实验是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由于此实验在敞开容器内进行,生成的二氧化碳扩散到空气中天平不能称取;故反应结束后再称量,称得质量减小,故烧杯中物质的质量变化是减小。
(5)质量守恒定律的验证实验时,有气体产生或生成的实验需在密闭的容器内进行,否则天平不能称取气体的质量,导致天平不平衡。
【分析】(1)根据锥形瓶中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来解答;
(2)根据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是蓝色沉淀来解答;
(3)根据图1分析可知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来解答;
(4)根据敞开容器内,碳酸钠和盐酸生成的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气体扩散到空气中来解答;
(5)根据化学变化中元素守恒,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时,有气体产生或生成的实验需在密闭的容器内进行来解答。
17.【答案】(1)光合作用
(2)人工降雨
(3)塑料瓶变瘪;溶液/溶液
(4)
(5)证明的存在
(6)骑自行车出行、随手关灯、双面使用纸张
(7)全球年均温度随着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大而升高
【知识点】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碳中和、碳达峰;基于碳中和理念设计低碳行动方案
【解析】【解答】(1)固碳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之一 ,生态固碳主要依靠植物的光合作用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2)二氧化碳由气态变成固体,固态的二氧化碳称为干冰,干冰升华吸热使周围空气温度降低来进行人工降雨。
(3)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的实验:
①向盛有气体的塑料瓶中,加入适量氢氧化钠溶液,立即旋紧瓶盖,振荡观察到塑料瓶变瘪,说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二氧化碳减少压强减小。
②取少量步骤①所得溶液于试管中,滴加几滴溶液,振荡观察到有大量白色沉淀产生,说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了碳酸钠,碳酸钠才会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白色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
(4)步骤①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5)步骤②实验目的是证明的存在从而证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发生反应生成了碳酸钠。
(6)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方法有绿色出行,少开车,多步行和骑自行车,减少一次性碗筷,使用双面纸张等。
(7)根据分析两个图示分析可知: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不断增大,温度不断升高,逐渐产生了温室效应,全球气候随变暖,全球温度随二氧化碳的浓度增大而升高。
【分析】(1)根据自然界中常用植物的光汉作用来吸收二氧化碳,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来解答;
(2)根据固态的二氧化碳称为干冰,干冰升华吸热来进行人工降雨来解答;
(3)根据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和氯化钠来解答;
(4)根据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来解答;
(5)根据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钙和氯化钠来解答;
(6)根据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措施有绿色出行,少开车,多步行和骑自行车,减少一次性碗筷,使用双面纸张等来解答;
(7)根据图示分析可知,全球气候变暖,温度随二氧化碳的浓度增大而升高来解答。
1 / 1山西省2025年中考化学真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请选出并在答题卡上将该选项涂黑)
1.(2025·山西) 城市生活垃圾主要分为厨余垃圾、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出现在我们身边的有害垃圾是(  )
A.果皮菜叶 B.过期药物 C.废旧报纸 D.陶瓷碎片
【答案】B
【知识点】常见的毒品与药品;垃圾的分类与回收利用
【解析】【解答】生活中的垃圾分类为厨房垃圾、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和其它垃圾,而变质的蔬菜水果以及果皮属于厨房垃圾,废旧报纸、塑料、金属属于回收垃圾,过期的药物和废旧电池中含有有毒物质属于有毒垃圾,陶瓷、废旧瓷砖等属于其它垃圾。则有害垃圾是过期药物,符合题意的是B,不符合题意的是ACD。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垃圾分类为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厨房垃圾和其它垃圾,废旧电池以及过期的药物是有害垃圾来解答。
2.(2025·山西) 以下是四种常见元素的元素符号,其中表示金属元素的是(  )
A. B.S C.O D.C
【答案】A
【知识点】元素的符号及其意义;元素的简单分类
【解析】【解答】元素分类为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银的元素表示为 ,银的汉字带有“金”字旁,属于金属元素;S表示硫元素,O表示氧元素,C表示碳元素,硫、氧、碳的汉字中没有“金”字旁,故属于非金属元素。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元素有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之分,元素名称中带有“金”字旁的是金属元素,否则是非金属元素来解答。
3.(2025·山西) 某同学总结了食盐、纯碱、小苏打和碳酸钙的用途,其中错误的一项是(  )
A.食盐可用作调味品 B.纯碱可治理盐碱地
C.碳酸钙可作补钙剂 D.小苏打可治疗胃酸过多
【答案】B
【知识点】常用盐的用途;物质的名称与俗名
【解析】【解答】A、食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氯化钠常用作调味品,该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纯碱是碳酸钠的俗称,碳酸钠溶液显碱性,盐碱地的溶液显碱性,故碳酸钠不能治理盐碱地,该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C、碳酸钙是由碳、钙、氧元素组成,生活中常用碳酸钙来作为缺钙人的补钙剂,该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小苏打是碳酸氢钠的俗称,显碱性,碳酸氢钠和胃酸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故可以用碳酸氢钠来治疗过多的胃酸,该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A、根据氯化钠是中性的盐,常用作食品的调味剂来解答;
B、根据碳酸钠显碱性,不和碱性物质反应来解答;
C、根据碳酸钙中含有钙元素来解答;
D、根据碳酸氢钠和胃酸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来解答。
4.(2025·山西) 探究浓氨水性质的实验设计如下。有关分析或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瓶中浓氨水变蓝 B.棉签上酚酞溶液变红
C.实验得出浓氨水显酸性 D.能看到氨分子在不断运动
【答案】B
【知识点】酸碱指示剂的性质及应用;碱的化学性质;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解析】【解答】A、浓氨水显碱性,能使酚酞变红色,而酚酞没有和酚酞接触,故浓氨水溶液不变色,该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浓氨水显碱性且浓氨水挥发出的氨气分子与棉签上的酚酞接触,使酚酞变红色,故该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C、实验得出浓氨水显碱性,该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D、浓氨水分子扩散到空气中与酚酞接触,分子是微观微粒,人体的肉眼是不能观察到分子的运动,该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酚酞遇到碱性物质变红色,浓氨水显碱性能使酚酞变红色,浓氨水分子运动到棉签上与酚酞接触从而使酚酞变红色来解答。
5.(2025·山西) 公元前,制造玻璃就用到草木灰(主要成分)、石英砂(主要成分)、硝石(主要成分)和铅矿石(主要成分等)。这些主要成分中属于氧化物的是(  )
A. B. C.PbS D.
【答案】D
【知识点】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
【解析】【解答】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且含有氧元素的物质。
A、是由碳、钾、氧三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不符合氧化物的概念,不是氧化物,不符合题意;
B、有钾、氮、氧三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不符合氧化物的概念,不是氧化物,不符合题意;
C、PbS由铅、硫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且没有氧元素,不符合氧化物的概念,不是氧化物,不符合题意;
D、由硅、氧两种元素组成化合物且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符合氧化物的概念,属于氧化物,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氧化物的概念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就是氧化物来解答。
6.(2025·山西) 氢气与氧气反应微观示意图如下。分析变化过程,其中表述正确的是(  )
A.微观粒子中有氢分子 B.微观粒子模型均为原子
C.微观粒子结构均未改变 D.微观粒子数目均未改变
【答案】A
【知识点】物质的微粒性;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化学反应的实质
【解析】【解答】根据反应模型图分析可知,氢气和氧气反应时,氢气分子分解成氢原子,氧气分子分解成氧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重新结合成水分子,水分子聚集成水。
A、微观粒子中含有氢分子,该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B、反应前的物质是氢气和氧气,均有分子构成,中间的微粒是氢原子和氧原子,反应后的物质是水分子,该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C、氢分子分解成氢原子,氧分子分解成氧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结合成水分子,该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D、根据反应模型图分析可知,2个氢分子和1个氧分子结合生成2个水分子,反应物中共3个分子,生成物中共2个分子,反应前后分子数目变化,该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反应模型图分析可知,2个氢分子和1个氧分子反应生成2个水分子;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变化,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不变来解答。
7.(2025·山西) 如图分别是实验室制取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完成该实验的操作中,正确的一项是(  )
A.均需用酒精灯加热 B.均可用镊子装入固体
C.均需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D.均可用带火星木条检验气体
【答案】C
【知识点】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及使用;药品的取用;检查装置的气密性;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
【解析】【解答】A、左边是固体加热装置,右边是固液反应不加热装置;高锰酸钾制取氧气需加热,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不加热,故该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高锰酸钾是固体粉末状要求,取用时用药匙;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物块状固体碳酸钙的取用用镊子,故该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C、制取任何气体均需检查装置的气密性,防止产生的气体从装置的连接处逸出,导致收集不到气体,该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D、二氧化碳的检验是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观看称取石灰水是否变浑浊,原因是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故氧气的检验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该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A、根据高锰酸酸钾受热分解生成氧气需要加热,实验室常用碳酸钙和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不需加热来解答;
B、根据粉末状药品的取用用药匙,块状固体用镊子取用来解答;
C、根据气体的制取需检查装置的气密性,防止产生的气体逸出收集到所需的气体来解答;
D、根据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来解答。
8.(2025·山西) 节日的夜晚,绽放的焰火将天幕装扮得绚丽多彩,所用火药的成分是和。火药的作用是把焰火送上空中。焰火的发光剂中含有铝粉、镁粉及各种金属盐,高温时能发出不同的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常温下金属盐可以发光 B.高温可提高镁的着火点
C.燃放焰火有发光放热现象 D.火药中只含有一种可燃物
【答案】C
【知识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解析】【解答】A、常温下金属盐不会燃烧,不会发生焰色反应,故该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可燃物燃烧时需要的最低温度为着火点,着火点是物质的属于,不能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故该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C、物质燃烧是产生发光放热的现象,不同物质燃烧产生不同颜色的火烟,该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D、火药的成分是硝酸钾、硫磺和木炭,而木炭和硫磺均是可燃物,可燃物有两种,故该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火药是由硝酸钾、木炭和硫磺组成的混合物,木炭和硫磺是可燃物,可燃物燃烧需要的最低温度是着火点,金属盐的饱和溶液在高温下燃烧产生不同颜色的火焰,燃烧均要放热来解答。
9.(2025·山西) 分析下列实验过程的相关信息,推理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操作2是过滤 B.固体是纯铜
C.反应中溶液颜色没有变化 D.铁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
【答案】D
【知识点】金属的化学性质;物质的相互转化和制备
【解析】【解答】根据金属活泼性顺序表可知,强者置换弱者;过量的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铜和硫酸盐亚铁,通过过滤得到滤渣铁和铜的混合物,滤液硫酸亚铁溶液,现将硫酸亚铁溶液进行蒸发结晶得到硫酸亚铁晶体。
A、根据分析操作2是将溶液变成晶体的过程是恒温蒸发溶剂结晶,该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固体X是生成的铜和过量的铁,该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C、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硫酸亚铁溶液是浅绿色,故该转换过程中溶液由蓝色变成浅绿色,该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D、根据金属活泼性顺序表可知,铁比铜活泼,该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金属活泼性顺序表分析可知,强者置换弱者,铁比铜活泼;铁和蓝色的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红色的铜和浅绿色的硫酸亚铁溶液,硫酸亚铁溶液通过恒温蒸发溶剂结晶来解答。
10.(2025·山西) 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如下表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温度/℃ 0 10 20 30 40 50 60
溶解度/g 27.6 31.0 34.0 37.0 40.0 42.6 45.5
A.20℃时,的溶解度为34.0
B.30℃时,水中加入,所得溶液质量为
C.40℃时,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40%
D.将溶液由60℃冷却到50℃,可能有晶体析出
【答案】D
【知识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解答】A、利用表中数据分析可知,20℃时的溶解度为34.0g,该说法没有说明溶解度的单位,故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30℃时,的溶解度为37.0g,故该温度下水中最多溶解氯化钾达到饱和状态,而现加入没有完全溶解,故所得溶液质量为,该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C、40℃时,的溶解度为40.0g,则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该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D、60℃时的氯化钾的溶解度为45.5g,50℃时氯化钾的溶解度为42.6g;温度降低时氯化钾的溶解度减小,故将溶液由60℃冷却到50℃,有氯化钾晶体析出,该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氯化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一定温度时的氯化钾的溶解度不同,某温度时的氯化钾的溶解度的含义来计算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判断该温度下的溶液是否是饱和溶液来解答。
二、工程、资源应用题(本大题共5个小题。化学方程式每空2分,其余每空1分,共16分)
11.(2025·山西) 【化学与工程】
三峡工程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枢纽和清洁能源基地。作为一项伟大工程,其意义和价值体现在防洪减灾、发电供电、生态补水、节能减排、改善通航条件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等诸多方面。
结合相关信息,完成下面小题问题:
(1)图1是三峡大坝。高坝根基为完整的花岗岩体,透水性极其微弱,这种地质结构的优点是   ,大坝浇筑时,混凝土用量达2689万吨、钢材25.5万吨、钢筋29万吨,这些材料中钢筋的作用是   。三峡工程建设,有效地防御了   的发生,保障了长江中下游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2)图2是三峡水力发电示意图。三峡电站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清洁能源基地,其能量转化方式是   。截至2024年12月,三峡工程累计完成发电量超过1.7万亿千瓦时,有效缓解了华中、华东及广东、四川等地区的供电紧张局面,促进了全国电网的互联互通。通过学习我们知道,能用于发电的可再生能源还有   。
(3)图3是三峡景区。三峡工程实施了“两岸青绿·千里林带”建设,“千里林带”对保护生态环境所起的作用是   。“心驰神往山水间,醉美三峡在眼前”,游客在三峡景区进行船游活动、尽赏美景的同时,从环保的角度应该做到   。
(4)三峡电站的建设,相当于替代了7座260万千瓦火电站,节约了大量的标准煤,大大减少了   和二氧化硫等污染物的排放。生成二氧化硫的化学方程式为   。
【答案】(1)防止水的渗漏,增强大坝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提高大坝的整体强度和抗变形能力;洪涝灾害
(2)水能转化为电能;太阳能、风能
(3)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空气质量;不乱扔垃圾
(4)CO、烟;
【知识点】空气的污染与防治;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能量变化;化石燃料的利用与保护;资源综合利用和新能源开发
【解析】【解答】(1)图1是三峡大坝由完整的花岗岩体造成,透水性极其微弱的含义是不漏水,稳定性好,故该结构的优点是防止水的渗漏,增强大坝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钢筋是铁的合金,合金的硬度大,耐腐蚀;根据题意钢筋的作用的是提高大坝的整体强度和抗变形能力; 故三峡工程建设,有效地防御了洪涝灾害 的发生,保障了长江中下游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2)图2是三峡水力发电示意图,该图表示是将水能转换成电能;新能源有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朝夕能等。
(3)千里林带就是大量的植树造林来减少水体流失、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提高空气质量并减缓温室响应;爱护环境的措施是节约能源,减少白色污染,垃圾分类回收再利用。
(4)三峡电站的建设,相当于替代了7座260万千瓦火电站,节约了大量的标准煤,大大减少了碳燃烧生成的有毒的一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硫和粉尘对空气的污染;煤炭中通常含有硫磺,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的方程式为: 。
【分析】(1)根据材料分析三峡大坝的建筑结构具有防止水的渗漏,增强大坝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同时防止洪涝灾害;合金的特性是硬度大,机械性能好,耐腐蚀来解答;
(2)根据水力发电是将水能转换成电能,开发新能源有太阳能、风能等来解答;
(3)根据爱护环境的措施有植树造林来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空气,垃圾分类回收再利用,减少白色污染,不乱扔垃圾来解答;
(4)根据煤中含有少量的硫磺,碳的不完全燃烧会产生有毒的一氧化碳气体,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气体;空气的污染物有粉尘、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一氧化碳来解答。
12.(2025·山西) 【化学与资源】
我国有超过一半的地区处于严重缺水状态,故改善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防治水环境污染和杜绝水资源浪费等问题显得尤为重要。请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1)改善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水资源量占全国80%以上,北方不足20%。我国统筹水资源的一种做法是   。
(2)防治水环境污染。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预防水体污染的措施有   。2006年,某船只运输浓硫酸时不慎泄漏,当地迅速采取措施,用常见的实验用品   检测河水的酸碱度,并用熟石灰中和水体中的硫酸,该过程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杜绝水资源浪费。家庭中,用水浪费现象有   。因此,要从我做起,树立节约用水的意识。
【答案】(1)南水北调
(2)污水处理达标后再排放;试纸;
(3)不随手关闭水龙头、洗菜水没有二次利用
【知识点】保护水资源;中和反应及其应用;溶液的酸碱度测定
【解析】【解答】(1) 根据我国水资源的分布不均,出现南方水资源丰富,北方水资源缺乏;故改善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我国采用南水北调的做法来统筹水资源的使用。
(2)爱护水资源的措施是防止水体污染的方法有: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后排放,农药上化肥农药的合理使用,工业三废处理达标后排放;实验室进行溶液酸碱度的测定是用pH试纸来测定溶液的pH值,氢氧化钙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钙和水的方程式为: 。
(3)家庭中节约用水的措施是一水多用,用洗头水冲洗厕所或浇花等,用水浪费的现象是不随手关闭水龙头、洗菜水没有二次利用。
【分析】(1)根据水的分布不均,我国通常采用南水北调来统筹水资源来解答;
(2)根据爱护水资源的措施是防止水体污染同时节约用水,溶液酸碱度的测定常用pH试纸来测定溶液的pH值,氢氧化钙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钙和水来解答;
(3)根据家庭中节约用水的措施是一水多用,用洗头水冲洗厕所或浇花等来解答。
三、科普阅读题(本大题共1个小题。化学方程式每空2分,其余每空1分,共7分)
13.(2025·山西) 幽门螺旋杆菌是一种主要寄生于人体胃部及十二指肠内的细菌。就餐时会通过饮食等途径传播,若家中有1个人感染幽门螺旋杆菌且不分餐,其他家人就很容易被传染。当人体通过各种日常不洁饮食等途径感染后,幽门螺旋杆菌就会在胃黏膜定植,引发一系列的健康隐患。
有些国家几乎90%的人都感染过这种细菌,感染后如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胃痛、胃胀、口臭、食欲不振等症状。
在用C-13呼吸检测幽门螺旋杆菌时,受检者要空腹口服C-13尿素胶囊,静坐约30分钟,之后将呼出的气体吹入气袋中,交给医生检测。如果胃中有幽门螺旋杆菌,其产生的尿素酶能迅速将尿素在水溶液中转变为气体和氨气通过血液运输进入肺排出体外,将排出的气体收集后即可在仪器上检测。
结合图文信息,分析思考,解决问题:
(1)幽门螺旋杆菌会通过   传播。感染后表现出的症状之一是   。
(2)如果家中有1个人感染幽门螺旋杆菌,吃饭时要注意的是   。
(3)由图可知,感染者服用尿素胶囊后,胃液中产生的阳离子是   。
(4)在尿素酶的催化作用下,尿素与水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5)青少年要加强体育锻炼,一旦患病,要及时就医和合理   。
【答案】(1)饮食;胃痛
(2)分餐
(3)铵根离子
(4)
(5)用药
【知识点】酸碱盐的应用;复分解反应及其应用;化学品、食品、药品安全
【解析】【解答】(1)通过科普阅读可知, 幽门螺旋杆菌会通过饮食传播。感染后表现出的症状是胃痛、胃胀、口臭、食欲不振等症状。
(2)通过材料可知,幽门螺旋杆菌会通过饮食传播;如果家中有1个人感染幽门螺旋杆菌,吃饭时要注意的是分餐,不能混合使用碗筷。
(3)由图可知,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者服用尿素胶囊后,胃液中产生的阳离子是铵根离子。
(4)尿素和水在尿素酶的作用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氨气,该反应的方程式为:。
(5)青少年要加强体育锻炼,一旦患病要及时就医和合理用药。
【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幽门螺旋杆菌通过饮食传播给他人,表现出的症状是胃痛、胃胀、口臭、食欲不振等症状;家人患病需注意进行分餐,不能进行交叉感染;尿素和水在尿素酶的作用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氨气,患者服用尿素胶囊后产生的阳离子是铵根离子;患者遵循医嘱和按时用药来解答。
四、物质性质及应用题(本大题共1个小题。化学方程式每空2分,其余每空1分,共6分)
14.(2025·山西) 从16世纪开始,盐酸制取就进入了重要的发现和发展阶段,为它在不同领域的广泛应用奠定了基础。关于盐酸的性质、用途等内容的梳理如下。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1)浓盐酸有挥发性,储存不当对环境的危害是   。
(2)使用盐酸时,不可接触皮肤和衣服,因为它具有较强的   性。
(3)实验室里,用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   。
(4)盐酸是酸洗钢材表面氧化铁的重要化学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答案】(1)污染空气
(2)腐蚀
(3)
(4)
【知识点】空气的污染与防治;酸的物理性质及用途;酸的化学性质;复分解反应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1)浓盐酸据有挥发性,储存不当对环境的危害是污染空气,使空气呈酸性形成酸雨。
(2) 盐酸具有强酸性和腐蚀性,故使用盐酸时不可接触皮肤和衣服。
(3)实验室常用稀盐酸和碳酸钙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来制取二氧化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4)盐酸是酸洗钢材表面氧化铁的重要化学品的原因是:盐酸和氧化铁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分析】根据浓盐酸具有挥发性和腐蚀性,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来制取二氧化碳,盐酸和氧化铁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来解答。
五、定量分析题(本大题共1个小题。(1)1分,(2)5分,共6分)
15.(2025·山西) 实验室用锌粒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在标准状况下,理论上可以制得多少升氢气?(已知标准状况下,氢气的密度约为0.09g/L)
(1)反应前后,氢元素的化合价   (填“改变”或“不变”)。
(2)根据题目要求,完成计算过程(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答案】(1)改变
(2)解:设生成氢气的质量为
答:生成氢气的体积为。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解答】(1)锌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硫酸中的氢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生成物中氢气的化合价为0价,故氢元素的化合价发生改变。
(2) 解:设生成氢气的质量为
故产生氢气的体积为:
答:生成氢气的体积为。
【分析】(1)根据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0价,化合物中正负价的代数和为0来解答;
(2)根据锌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的方程式中已知锌的质量和式量来计算生成氢气的质量来解答。
六、科学探究题(本大题共2个小题。化学方程式每空2分,其余每空1分,共15分)
16.(2025·山西) 探究“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关系”。
(1)实验方法:如图1所示,先称量。将胶头滴管中的硫酸铜溶液全部滴入锥形瓶中,反应结束后,再称量。
实验原理:图1锥形瓶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实验现象:图1锥形瓶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天平指针不偏转。
(3)实验结论:   。
(4)【问题与思考】
如图2所示进行实验,反应结束后再称量,烧杯中物质的质量变化是   。
(5)比较上述两个实验,利用图2化学反应设计实验时,应注意的问题是   。
【答案】(1)
(2)产生蓝色沉淀
(3)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相等(或不变)
(4)减小
(5)在密闭容器中进行/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化学反应在密闭容器中进行
【知识点】复分解反应及其应用;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解析】【解答】(1)图1中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天平上称取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故锥形瓶中反应的方程式为: ;(2)图1锥形瓶中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生成蓝色沉淀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故观察到的现象是溶液由无色变成蓝色沉淀;
(3)通过实验图1可知,观察到天平在实验前后称得的物质的质量相等,天平平衡;故得出的结论是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
(4)如图2所示进行实验是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由于此实验在敞开容器内进行,生成的二氧化碳扩散到空气中天平不能称取;故反应结束后再称量,称得质量减小,故烧杯中物质的质量变化是减小。
(5)质量守恒定律的验证实验时,有气体产生或生成的实验需在密闭的容器内进行,否则天平不能称取气体的质量,导致天平不平衡。
【分析】(1)根据锥形瓶中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来解答;
(2)根据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是蓝色沉淀来解答;
(3)根据图1分析可知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来解答;
(4)根据敞开容器内,碳酸钠和盐酸生成的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气体扩散到空气中来解答;
(5)根据化学变化中元素守恒,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时,有气体产生或生成的实验需在密闭的容器内进行来解答。
17.(2025·山西) “基于碳中和理念设计低碳行动方案”是跨学科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在老师的统一安排下,同学们围绕以下四项任务进行方案设计,并对有关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究。
任务一:理解碳中和内涵
【查阅资料】简言之,碳中和是指通过节能减排、植树造林等措施,抵消人类活动产生的,达到相对“零排放”。
【构建模型】固碳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之一,小组同学构建的固碳模型如下:
【小组讨论】
(1)生态固碳主要依靠植物的   实现。
(2)捕集工业排放的制成干冰,它可用于   。
(3)任务二:探究二氧化碳捕集
【提出问题】氢氧化钠溶液能吸收吗?
【进行实验】
小组同学设计如下方案并完成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向盛有气体的塑料瓶中,加入适量氢氧化钠溶液,立即旋紧瓶盖,振荡     氢氧化钠溶液能捕集
②取少量步骤①所得溶液于试管中,滴加几滴   ,振荡 产生白色沉淀
(4)【反思评价】
步骤①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5)步骤②实验目的是   。
(6)任务三:设计低碳行动方案
【调研访谈】同学们将收集到的低碳措施整理成表。
【创意设计】
在老师指导下,同学们优化方案如下:
低碳途径 个人行为 国家工程 国际合作
减少排放     加快能源转型 推动技术转移与共享
增加吸收 种花、种树等 积极实施碳汇 多国共同参与森林保护
(7)任务四:加强低碳环保认识
【观察分析】
综合上面两个图示信息,可总结出的规律是   。
成果分享:通过跨学科实践活动,同学们深刻认识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任重道远。在兼顾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等方面,要立足能源转型,促进二氧化碳吸收,为实现双碳目标而努力。
【答案】(1)光合作用
(2)人工降雨
(3)塑料瓶变瘪;溶液/溶液
(4)
(5)证明的存在
(6)骑自行车出行、随手关灯、双面使用纸张
(7)全球年均温度随着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大而升高
【知识点】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碳中和、碳达峰;基于碳中和理念设计低碳行动方案
【解析】【解答】(1)固碳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之一 ,生态固碳主要依靠植物的光合作用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2)二氧化碳由气态变成固体,固态的二氧化碳称为干冰,干冰升华吸热使周围空气温度降低来进行人工降雨。
(3)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的实验:
①向盛有气体的塑料瓶中,加入适量氢氧化钠溶液,立即旋紧瓶盖,振荡观察到塑料瓶变瘪,说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二氧化碳减少压强减小。
②取少量步骤①所得溶液于试管中,滴加几滴溶液,振荡观察到有大量白色沉淀产生,说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了碳酸钠,碳酸钠才会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白色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
(4)步骤①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5)步骤②实验目的是证明的存在从而证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发生反应生成了碳酸钠。
(6)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方法有绿色出行,少开车,多步行和骑自行车,减少一次性碗筷,使用双面纸张等。
(7)根据分析两个图示分析可知: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不断增大,温度不断升高,逐渐产生了温室效应,全球气候随变暖,全球温度随二氧化碳的浓度增大而升高。
【分析】(1)根据自然界中常用植物的光汉作用来吸收二氧化碳,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来解答;
(2)根据固态的二氧化碳称为干冰,干冰升华吸热来进行人工降雨来解答;
(3)根据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和氯化钠来解答;
(4)根据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来解答;
(5)根据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钙和氯化钠来解答;
(6)根据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措施有绿色出行,少开车,多步行和骑自行车,减少一次性碗筷,使用双面纸张等来解答;
(7)根据图示分析可知,全球气候变暖,温度随二氧化碳的浓度增大而升高来解答。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