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安徽省濉溪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历史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下表为秦汉时期的经典名句,这折射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是( )名句 来源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李斯《谏逐客书》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汉代乐府诗《长歌行》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班固《汉书·董仲舒传》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龟虽寿》A.自强不息 B.崇德尚贤 C.以人为本 D.和而不同2.端午节由来已久,古代各地的端午习俗有,“以五彩丝系臂”祈求“不病瘟”“采艾以为人(人形),悬门户上,以攘毒气”,这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是( )A.以人为本 B.道法自然 C.和而不同 D.厚德载物3.古埃及托勒密王朝在亚历山大港建造塞拉皮斯神庙,其主体建筑采用埃及传统的柱廊式结构形式,廊柱表面雕刻着荷鲁斯神与圣甲虫等埃及宗教符号,内部殿堂则运用希腊爱奥尼柱式,拱顶镶嵌着描绘宙斯化身塞拉皮斯的壁画,祭坛布局与祭祀仪式融合了埃及礼仪规范和希腊文化元素。这一建筑反映了( )A.宗教信仰的冲突对抗 B.多元文明的深度融合C.王权神化的政治意图 D.希腊文化的主导地位4.中世纪西欧多个贵族城堡收藏的《罗兰之歌》通过塑造罗兰忠诚殉道、对抗异教徒的形象,将封建效忠关系与基督教圣战观念相结合;而城市行会集会上口耳相传的《列那狐传奇》则借动物寓言揭露贵族剥削、教士腐败,并赞扬市民智慧。这二者的差异本质上源于( )A.《圣经》对不同地域文学的影响B.对基督教伦理原则的接受程度不同C.封建主与市民迥异的意识诉求D.抒情诗与寓言体裁的文学传统对立5.日本平安时代(794—1185年)的贵族阶层在唐文化的基础上发展出独特的国风文化。遣唐使制度废止后,他们以汉字偏旁创制假名文字,创作了《源氏物语》《枕草子》等文学经典。宫廷虽延续唐制设立大学寮,但逐渐淡化了儒家经典的教授,教学转向和歌、书法等贵族教育。这主要反映了( )A.日本继承了中华文明的传统 B.外来文化促进本土文化创新与发展C.教育革新推动日本文化独立 D.唐文化深刻影响了日本政治的发展6.公元前17至前14世纪,印欧语系的赫梯人从小亚细亚东部迁入安纳托利亚高原,逐步取代了当地哈梯人并建立王国。他们引入冶铁技术改良青铜武器,吸收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与宗教创建独特的“赫梯式”文化体系。据此可知,赫梯人的迁徙( )A.造成了两河流域原生文明的终结B.引发了环地中海贸易网络的兴起C.推动了技术革新与区域文化整合D.使西亚形成了“君权神授”的理念7.16世纪以来,大量欧洲移民涌入拉丁美洲。时至今日,拉美文化在语言、宗教、风俗等方面呈现相对同质性:罗马天主教对整个地区影响统一且持久,伊比利亚——大西洋不再作为一个政治单位而是社会文化空间得以继续存在。这一特性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早期殖民奠定基础 B.移民来源较为单一C.非洲奴隶数量较少 D.土著文化保存传承8.16—18世纪,葡萄牙等殖民者在非洲通过“三角贸易”掠走超过1200万青壮劳力,并强制推行单一经济作物的种植。原来以酋长制为核心的土地分配和手工业生产网络,因殖民者扶持买办阶层而逐步瓦解,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的传统社会生产体系加速解体。该现象产生的根源在于( )A.殖民侵略者对非洲生产结构的重构 B.近代非洲人口的跨地域转移C.非洲传统生产技术长期停滞与落伍 D.撒哈拉沙漠以南出现新族群9.有学者描述某商路:“北上之路可到大漠南北的广大地区,折面西行,穿越天山和阿尔泰山之间及阿尔泰山和萨彦岭的各个山口,通往中亚、西亚和欧洲大陆。”下列项中,对该商路的叙述正确的是( )A.是北方游牧民族西迁的主要通道 B.明州是该商路上的重要贸易枢纽C.马铃薯通过这一条商路传入中国 D.马可·波罗经过此商路返回欧洲10.17世纪中期,英国颁布《航海条例》垄断蔗糖贸易时,议会强调蔗糖是“基督徒战胜热带疾病的必需品”。18世纪废奴运动兴起后,英国反奴隶制团体认为美洲蔗糖是“沾满鲜血的商品”,将蔗糖消费与奴隶苦难直接关联,要求抵制蔗糖。这一变化反映出( )A.民众历史认知未突破民族国家局限 B.商品流通伴随着文化的传播C.价值观转变影响对商品的历史诠释 D.社会结构变动影响饮食文化11.当前,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各民族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有利于文化间的交流与合作。然而,当今西方一些学者极力鼓吹西方文化的全球化,以美国为代表的一些西方国家不遗余力地向发展中国家推广自己的文化,企图实现西方文化的全球化。据此可知,文化“全球化” ( )A.反映了文化趋同化趋势 B.造成落后地区的殖民地化C.利弊并存且充满复杂性 D.实质是西方文化的全球化12.阿伊·哈努姆城(今阿富汗东北部)始建于公元前4世纪末至公元前3世纪初,其运动场周围环绕着希腊式柱廊,城中体育馆的献辞铭文中表明它的保护神是希腊的赫尔摩斯和赫拉克勒斯。这些信息可以用于印证( )A.古希腊文明处于世界文明的中心位置B.罗马帝国推行文化包容的政策C.丝绸之路促进了希腊文化向亚洲传播D.希腊化时代文化的交流与融合13.13世纪以来,蒙古人的西征造成了大量西域人、中亚人、波斯人、阿拉伯人迁往中原地区;从岭北到云南,从新疆到江浙,色目人“几乎无处、无地不在”。波斯——阿拉伯语种的丝路纪行文献大量出现,波斯语一度成为当时蒙古官方通行的重要语言。这可以用来研究( )A.东西方价值观的碰撞与冲突 B.跨区域人口迁移与文化交流C.中华传统文化开始向外传播 D.蒙古西征与全球化进程开启14.1946年7月,阿尔贝·加缪等阿尔及利亚民族主义知识分子在“巴黎论坛”中说道:“苏美问题将会在不久之后自行消失,它不再是帝国之间的冲突,我们将要看到的是一场文明的冲突,看到曾经遭受殖民主义统治的文明会慢慢崛起,并起身反抗那些曾经对他们进行殖民蹂躏的文明。”其意在说明( )A.冷战格局因殖民地独立浪潮迅速瓦解B.区域军事同盟是后殖民时代主要威胁C.民族解放运动顺应了战后多极化趋势D.意识形态对抗将让位于文明身份斗争15.中世纪后期,神学在西欧学校教育中的统治地位发生动摇,一些新设学校特别注重对学生德智体美的教育,古典文学和自然科学课程的地位明显提高。这一现象( )A.根植于西欧的历史文化传统 B.表明西欧出现人文精神萌芽C.说明奴隶主和奴隶矛盾加剧 D.体现了资产阶级的价值追求16.2023年,中国和泰国共同推动的“中泰传统农耕文化交流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名录,彰显了两国在农业文明传承与交流方面的独特价值。中外联合申遗( )A.旨在提升参与国文化遗产的知名度B.消除了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C.推动了不同国家间文化的交流融合D.促进了参与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二、材料题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明清时期,无论是腊八节的“赤豆打鬼”,还是除夕的驱傩活动,都体现了古代人们对鬼神的敬畏。虽然很多活动依旧沿袭古代的形式,但是活动的内涵渐渐淡化,娱乐性相对加强。官员能够参加皇宫中朝贺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官职较低,俸禄较少的官员是没有资格进入的。皇帝除了和百姓一起看灯,还组织大臣举办诗会,和大臣一起写关于春节、元宵主题的诗或对联。腊八节最初是佛教的节日,但腊八粥里面放的赤豆,源于“赤豆打鬼”的传说。元宵节是一个融合了佛、道意义的节日,但是吃元宵也寄寓了希望全家团圆的传统意义。——摘编自李英儒《春节文化》等材料二 抗战时期,华北根据地的春节文化产生了积极变化。以往过年图的是“家庭团聚”“福气财气”。现在多了“民族团结”“阶级斗争”;以往祭祀的是天地各路神灵,现在多了共产党、八路军;以往的文娱就是休闲、图个乐呵,现在多了政治宣传的意味,变成打日本、批汉奸、庆翻身的狂欢;以往正月初一主要是祭祀神灵、祖先,邻里相互拜年,现在多是举办党政军民的团拜大会、拥军优抗等政治性活动;春联、门神和年画等节庆装扮元素亦增添了政治的内容,元宵节的娱神演出多成为时事宣传大会,一些落后的旧风俗逐渐被淘汰。——摘编自李军全《论中共革命与乡村民俗之关系》材料三 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符号。我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于2024年12月4日在巴拉圭亚松森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上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摘编自王杰《春节申遗成功有何重要意义?》(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春节文化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中国共产党华北抗日根据地的春节文化建设。(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春节申遗成功的重要意义。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中华文化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积极吸纳外来文化。古印度佛教中的护法神,北方毗沙门天王的第三子“那吒”,其形象传入中国后,民间传说加“口”字旁,逐渐固定为“哪吒”,成为中国传统神话标志性人物。下表是不同时期文艺作品中哪吒的形象。不同时期文艺作品中的哪吒形象唐朝 《开元传信记》载:“毗沙门天王第三子哪吒,护持佛法,拥护国土。手持金刚杵,足踏夜叉鬼。”宋元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记哪吒为道教神祇:“中坛元帅哪吒,玉帝驾前大罗仙……割肉刻骨还父,莲花化身现法相。”明朝 《封神演义》第12回描写哪吒自刎:“李靖!我骨肉已交还与你,我与你无相干碍,你为何往翠屏山鞭打我的金身,火烧我的行宫?今日拿你,报一鞭之恨!”清朝 京剧《哪吒闹海》戏文:“俺本是陈塘关总兵子,七岁敢把龙王欺。乾坤圈打碎水晶殿,混天绫困住老龙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哪吒形象变化与中华文化发展”为主题,自拟论题,结合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史实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三、综合题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西方学者赫伯提出了关于移民的“推——拉”理论,后经博格等人的发展,已形成系统的理论框架。按照这一理论,迁移行为的发生可用迁出地的推力和迁入地的拉力的相互作用来解释。后来,李(E·S·Lee)又将这种两极化的“推——拉”理论扩展为包括目的地、原住地、介入障碍和个人等四方面的全面理论框架。这一理论可以用来解释19世纪中期的华工赴澳。1840年,英国所属澳大利亚殖民地新南威尔士废除了罪犯流放制。1841年,新南威尔士殖民地政府接受了牧场主马克亚赛斯的建议,成立了一个专门的委员会,研究政府是否应帮助亚洲工人来澳工作的问题。由于1840——1851年的劳动力短缺严重影响了羊毛生产,以至于威胁了新南威尔士的普遍繁荣,澳大利亚的农牧场主不断向殖民当局提出输入亚洲劳工的要求,而由英国法律授权的东印度公司却阻止印度人签订合约赴澳大利亚做工。于是,澳大利亚的农牧场主开始将视线转向中国,要求输入中国劳工。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1848年,有记载的首批华工120人乘坐“宁波号”的帆船到达澳大利亚悉尼港,华工赴澳由此发端。1864年天京失陷后,广东新会平南王黄德滋宁死不屈,率部乘帆船数十,漂流海外,渡南中国海,最后抵达澳大利亚北部达尔文港。时值新金山开埠,黄德滋遂往该地,成为淘金工人。——摘编自张秋生《略论早期华工移居澳大利亚的社会历史条件》(1)根据材料,简析19世纪中期华工赴澳兴起与发展的原因。(2)联系“推一拉”理论,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一条推动19世纪中期华工赴澳的因素,并说明理由。安徽省濉溪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历史试题参考答案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A A B C B C A A A C题号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C D B D D C17.(1)特点:具有迷信色彩,寄托民众对生活的美好寓言;娱乐功能增强;等级森严与民众广泛参与并存;文化融合趋势增强。(2)简评: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革命性政治文化色彩突出,在根据地建设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促进了中国共产党政治理念和乡村文化的融合,适应了农村革命斗争的需要;构成了根据地政治生活的文化基础,影响了新中国政治文化的走向。(任答四点即可)(3)意义:有利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宣传与保护;进一步增强了全球华人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提升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有助于推动文化多样性和全球文化交流。(任答三点即可)18.示例:哪吒形象的演变,深刻反映了中华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包容性与创新性。唐代《开元传信记》记载哪吒为佛教护法神,手持金刚杵,足踏夜叉鬼,体现了唐朝开放的政治环境与繁荣的经济背景下,佛教文化的广泛传播。宋元时期,哪吒被道教吸收,成为“中坛元帅”,其“割肉刻骨还父”的故事融入了中国传统的孝道思想,展现了中华文化对外来文化的本土化改造。明清时期,《封神演义》与京剧《哪吒闹海》进一步塑造了哪吒的反抗精神与英雄形象,反映了中华文化在文学艺术领域的创新性发展。结论:哪吒形象的演变,不仅是佛教、道教与民间信仰交融的产物,更是中华文化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的生动体现。19.(1)原因:澳大利亚罪犯流放制的废除;东印度公司阻止印度人赴澳;澳大利亚劳动力紧缺日益严重;牧场主和殖民当局的推动;清政府镇压农民起义,起义者出洋避祸;澳大利亚矿业的发展(澳大利亚淘金热的兴起)。(2)示例一因素: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理由: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加紧对华经济侵略,中国逐步沦为西方列强的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掠夺地,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逐步瓦解,导致一些农民失去传统生计,选择出洋谋生。示例二因素:中国人地矛盾突出,农民生活困苦。理由:19世纪中期,中国人口增长迅速,而土地大多集中在地主官僚手中,农民拥有的土地极少,加上苛捐杂税繁多,自然灾害频发,农民生活难以为继。澳大利亚此时有大量的就业机会和相对较好的生活条件,对中国贫苦农民有较大的吸引力,促使更多华工选择赴澳,以寻求更好的生活和发展机会。示例三因素: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在中国招募华工出国。理由:19世纪中期,列强凭借不平等条约获得了在中国招募华工的特权,这使得华工出国在程序上变得“合法”,为列强大规模招募华工创造了条件,促使大量华工前往澳大利亚。(“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分的唯一依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