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第四次学业诊断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第四次学业诊断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第四次诊断考试历史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恩格斯认为,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下列能够佐证我国进入“文明”时代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鲁隐公三年(公元前720年),周平王去世,周王室派人向鲁国“求赙”(即丧葬费用):周桓王三年(公元前717年),周天子向鲁国求粮;二十三年,周桓王又派大夫家父向鲁国求车。这些事件体现了( )
A.鲁国成为春秋霸主 B.王室的衰微 C.宗法秩序不复存在 D.分封制消亡
3.秦统一后,拆除了六国之间人为设置的川防障碍,修建从咸阳通往各地的驰道。为防御匈奴,秦修筑直道;征服南越后,开通新道;在西南边境修筑五尺道,与驰道相连。这些道路的修建有利于( )
①巩固中央集权 ②加强内地和边疆联系 ③保障政令传输 ④减轻百姓的赋税负担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经过文帝、景帝和武帝的政治用力,西汉的行政体系逐渐发生变化(如下图)。 这里的“敢治用力”主要针对的是( )
A.王国问题 B.相权问题 C.匈奴问题 D.郡县问题
5.据记载,北凉、西凉政权“徙江汉之人万余户于敦煌,中州人有田畴不辟者,亦徙七千余户”后,西汉时期就已经作为中原腹地较为常见的明器——陶仓——成为河西走廊地区墓室随葬器物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陶仓陪葬的习俗便流行起来。这可以用来说明,十六国时期( )
A.文化交流密切地域关系 B.人口迁徙助推习俗变迁
C.陶器出现改变仓储结构 D.墓葬规制体现经济水平
6.研究唐代“安史之乱”时,下列史料价值最高的是( )
A.《旧唐书·安禄山传》 B.颜真卿《祭侄文稿》(758年)
C.杜甫《石壕吏》诗作 D.洛阳出土安禄山“圣武”年号钱币
7.隋朝统一中国后,面临士族势力壮大导致皇帝权力削弱的问题。杨坚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借鉴了魏晋南北朝的中枢官僚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正式创立了( )
A.三公九卿制 B.科举制 C.三省六部制 D.督抚制
8.魏晋时期出现了许多介绍长江以南的草木禽兽的书籍,如《南方草木状》《南州异物志》等。这种现象反映出( )
A.民族矛盾催生迁都构想 B.人口迁移影响地理认知
C.政治风气推崇开疆拓土 D.社会安定促进物种交换
9.北宋建立后,统治者制定了一系列防止地方动乱的措施。下列选项中符合这一目的的是( )
A.扩大科举考试规模 B.地方知州与通判彼此制约
C.转运司掌地方军政 D.任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
10.辽朝后期,有的契丹人以耕种为乐,也有汉人热衷于骑马打猎。受此影响,外戚萧孝忠上奏说:“一国二枢密,风俗所以不同,若并为一,天下幸甚。”萧孝忠的这一建议( )
A.顺应了历史发展溯流 B.推动了辽政权因俗而治
C.不利于社会稳定发展 D.极大提高了汉人的地位
11.元人王祯的《农书》在描写宋元时期江南地区的情景时写道:“田尽而地,地尽而山,山乡细民,必求垦佃,犹胜不稼。”这反映了江南地区( )
A.人地矛盾逐渐突出 B.商业日益凋敝 C.均田制进一步推广 D.税收负担加剧
12.郑和下西洋后,中国瓷器流入东非增多,这些瓷器大多是生活用具,但也有些城邦的清真寺或伊斯兰柱墓(当地一种特殊的墓葬形式,有柱子和墓墙)会大量使用中国瓷器来装饰。这反映出( )
A.郑和下西洋强烈的商业目的 B.阿克苏姆王国的开放精神
C.阿兹特克人国家的宗教色彩 D.跨文化交流中的多重意义
13.自元朝以来,历代中央政府都对西藏实施了有效的治理。下表中“_____”处应填( )
朝代 治藏方略
元朝 设宣政院管理
明朝 设行都指挥使司
清朝 册封达赖和班禅,设置_____,专设理藩院
A.市舶司 B.宣慰司 C.驻藏大臣 D.伊犁将军
14.清代一竹枝词这样写道:“书肆门前客似云,新刊《西厢》贵贱分。巷头巷尾传新调,多少闲人买旧文。”引发这种社会现象的根源是( )
A.商品经济推动市场需求 B.科举制度激发创作热情
C.知识普及方便文化传播 D.世俗文化受到群众欢迎
15.清雍正时,政府下令禁止天主教,西方传教士不许传教。该禁令延续一百多年。迫使清朝修改这一禁令的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黄埔条约》 C.《瑷珲条约》 D.《马关条约》
16.2024年是甲午中日战争爆发130周年。甲午战争既是决定中日两国命运的重要战争, 也塑造了20世纪初的东亚格局,并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下列资料对于全面了解这场战争最有价值的是( )
A.《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 B.电影《甲午风云》
C.甲午战争古炮台战场遗址 D.著作《国际法视角下的甲午战争》
17.“康有为创议上书拒之。梁启超乃日夜奔走,号召连署上书论国事……士气之稍申,实自此始。”这段话描述的是( )
A.“二次革命” B.“公车上书” C.“百日维新” D.“东南互保”
18.孙中山曾提到: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公举……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这里他解读的是( )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共产主义
19.据统计,一战前我国注册的工业公司共计146个,资本总额约为4100万元;1914—1920年新注册的工业公司有272个,资本总额约为1.17亿元。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A.政府鼓励兴办实业 B.群众反帝爱国的斗争 C.西方列强忙于欧战 D.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
20.“红船精神”孕育于浙江嘉兴南湖的红船上。“红船”纪念的历史事件是( )
A.五四运动爆发 B.中国共产党诞生 C.八七会议召开 D.遵义会议召开
2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办了4500余种报刊。其中一个历史阶段,“红旗”“红色”“农民”“土地”等成为报刊命名的高频用词。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 )
A.制定了民主革命纲领 B.工作重心转移到城市
C.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 D.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22.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多次发表抗日宣言,并抽调大批党员干部进入东北地区组织抗日联军,率领东北军民与日寇血战于白山黑水之间。中国共产党此举( )
A.体现了东北地区是抗战的主战场 B.打击了日本在东北的殖民统治
C.粉碎了日本迅速灭亡中国的计划 D.揭开了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序幕
23.延安的《解放日报》在某期中有如下几篇报道:《民兵作战二千次》《冀鲁豫我军一年来光复国土二十万方里解放同胞五百余万》《重庆一万多工人学生店员捐助解放区战士》。据此推断,该期《解放日报》发行的时间可能是( )
A.1935年7月 B.1937年7月 C.1945年1月 D.1949年1月
24.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以围攻鄂豫边宣化店为中心的中原解放区为起点,相继在晋南、苏皖边、鲁西南、胶济路及其两侧、冀东、绥东、察南、热河、辽南等地,向解放区展开大规模的进攻。这标志着( )
A.重庆谈判破裂 B.全面内战爆发 C.战略反攻到来 D.国共决战开始
25.在某同学的历史学习笔记中,有以下内容:
时间:1949年10月1日 内容:开国大典 意义: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该同学学习的是(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 B.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6.某同学想要研究“铁人精神对新中国工业发展的推动作用”这一课题。下列史实能支持该课题研究的是,王进喜( )
A.带领工人在大庆油田艰苦创业 B.曾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C.在玉门油矿时多次被评为劳模 D.事迹被拍成电影《铁人》后上映
27.下图所示是一幅描绘20世纪70年代某农村集市场景(人们正在进行交易)的版画。这张图( )
A.显示农民生活已全面改善 B.暗示市场经济体制已然形成
C.体现农村交易的传统模式 D.反映计划经济体制已被打破
28.下图是我国1978年—2016年国民生产总值变化图。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三大改造的进行 B.“八字方针”的提出 C.改革开放的推进 D.“一五计划”的完成
29.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出现145次,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出现203次,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出现177次。这表明中国共产党坚持( )
A.统一战线 B.群众路线 C.实事求是 D.独立自主
30.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同时,中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并加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这表明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 )
A.处于主导地位 B.积极应对并推动发展
C.面临巨大挑战 D.改变了世界经济格局
31.古埃及兰德纸草书文献约成书于公元前1800年,是僧人阿梅斯所著。全书分为算术、几何和杂题三部分,共有85题,记载着劳动人民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如对劳动者酬金的分配,面积和体积的计算,不同谷物量的换算等。这可以印证,古埃及( )
A.僧侣地位崇高 B.农业文明发达 C.造纸技术独特 D.文字起源悠久
32.罗马私人商业繁荣且实行较为宽松的经济制度,这与汉朝重农抑商形成鲜明反差。从社会结构角度分析,罗马商业繁荣的重要因素是( )
A.贵族阶层对商业的积极参与 B.平民阶层垄断了商业
C.奴隶阶层直接参与商业经营 D.社会平等促进商业发展
33.意大利北部的大多数城市,都在15世纪中叶建立了人文主义的学校。这样的学校在米兰、费拉拉和曼托瓦等城市都可以见到。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城市经济快速发展 B.人文主义思想的兴起
C.欧洲文化重心北移 D.城市教育增强了文化实力
34.比鲁尼(973-1048)在《塞伊达集》中提道:凡世界各地的科学被译成了阿拉伯文,这些科学获得修饰而深入人心,其文字的优美在人们的血管里川流不息。他在此强调( )
A.阿拉伯垄断了科学解释权 B.阿拉伯人对科学传播的贡献
C.阿拉伯文字得到世界认同 D.阿拉伯帝国对其他文明的征服
35.马丘比丘遗址是在海拔3800米的山顶上挖掘出来的,这里原有大约400间石造的住房,还有不少壮观的宫殿与神庙,当时这里居住着2万名印加人,他们从山顶到山脚开垦了无数的梯田。这主要说明印加( )
A.崇尚祭祀祖先 B.文明成就卓著 C.地理环境恶劣 D.农业十分发达
36.图1、图2是新航路开辟示意图。这两幅图反映了( )
A.首次与非洲亚洲建立联系 B.世界殖民体系的最终形成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D.世界逐渐成为联系的整体
37.1808年以前,葡萄牙垄断了巴西进出口贸易,当地种植园与世界市场没有直接联系。1635年,法国控制马提尼克岛后广泛开辟种植园,到49世纪前期,该岛四分之三的森林都被毁灭了。这些现象体现出( )
A.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B.资本输出的逐渐增多
C.殖民国家的竞争激烈 D.殖民扩张的消极影响
38.莎士比亚的喜剧作品《威尼斯商人》刻画了夏洛克这一被金钱腐蚀的人物形象。他的密友马洛在另一部戏剧中也描述了一个高利贷资本家被金钱蒙蔽了心灵,导致良心泯灭最终受到报应的故事。上述作品( )
A.揭露了工业资本主义的弊病 B.抨击了宗教的狂热和王权的专制
C.宣告了个性解放时代的到来 D.体现了对人性和财富关系的反思
39.某纲领性文件颁布于1789年,“以法国启蒙思想为基础,借鉴美国《独立宣言》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理论精华,较完整地阐述了资产阶级革命和建设中的一些重大原则,如人权原则、主权在民、三权分立等,它们是反封建的锐利武器,同时也是维护资产阶级的有力武器。”这个文件是( )
A.《人权宣言》 B.《查士丁尼法典》 C.《权利法案》 D.《拿破仑法典》
40.18-19世纪的英国,随着工厂的兴起,大量农民涌入城市寻找工作,形成了工业无产阶级。这促使英国( )
A.农业生产方式形成变革 B.城市生态环境改善
C.社会阶级结构发生变动 D.工业技术迅速革新
41.马克思主义在近代中国的传播是在民族主义氛围中展开的,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与中国本土激发的民族主义结合互动,帮助了国人的救亡图存。这反映出( )
A.民族主义推动马克思主义普及 B.两者结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C.马克思主义契合中国救亡需求 D.救亡图存依赖两者有效融合
42.1884年《柏林会议总议定书》确立了与会各国在非洲海岸设立殖民地或保护国前都必须知会签约各国的规则。刚果河也被定为国际河流,各国均享有航行自由。这一规定( )
A.延迟了非洲的民族独立 B.加速了瓜分非洲的进程
C.引发了资本输出的盛行 D.承认了非洲国家的主权
43.如图为1930年委内瑞拉为纪念解放者先驱玻利瓦尔逝世100周年而铸造的肖像徽章。玻利瓦尔的主要功绩是( )
A.发起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B.领导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
C.领导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D.开拓了横跨太平洋的贸易
44.巴黎和会召开前夕,日本散播谣言,指责中国在宣战后宣而不战,没有资格参加会议。中国代表陆徵祥驳斥道:“欧战时在战线中之华工二十万人,掘战壕,搬炮弹,制枪子,无论后方前线,华工均奋勇当先。中国何负于协约?”由此可知,当时( )
A.日本意图加速推进全面侵华战争 B.列强否认中国的战胜国地位
C.中国为协约国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D.中国的正义要求被列强拒绝
45.1927~1933年,苏联的小学由10.87万所增加为13.62万所,学生由843万增加为1209万:中学由1775所减为1261所,但学生人数由85.8万增为124.3万。这一调整旨在( )
A.强化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B.缓解经济危机的影响
C.适应工业化战略的需要 D.均衡教育资源的分配
46.1918年,埃及扎格鲁尔与英国官员维哥特会晤时指出,埃及人是“一个古老能干的种族,拥有辉煌的历史,比阿拉伯人、叙利亚人和美索不达米亚人更能组建秩序井然的政府,这些人在最近都已经获得了自治的承诺”。扎格鲁尔意在( )
A.争取国家独立 B.弘扬传统文明 C.实现埃英平等 D.建立民主政府
47.以下是某历史兴趣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搜集到的材料。据此可知,导致二战爆发的重要内在动因之一是( )
希特勒:“建立在劣等民族的奴隶劳动基础之上的统治民族的帝国”
墨索里尼:“重振古罗马帝国的霸业,实现意大利人民的荣耀”
日本天皇:“大日本天皇万世一系,大日本帝国万国无比”
A.帝国体制 B.领袖崇拜 C.极端民族主义 D.历史文化积淀
48.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刚刚散去,另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即冷战却徐徐拉开帷幕。冷战开始的标志是( )
A.杜鲁门主义出台 B.“北约”成立 C.马歇尔计划实施 D.“华约”成立
二、材料题
4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美洲的原始居民印第安人在长期的辛勤劳作过程中,培育了很多为美洲大陆所独有的粮食、瓜果和蔬菜……仅玉米就有七百多个品种,这是印第安文明对人类的重大贡献。随着1492年哥伦布到达美洲,新旧大陆之间的物产得以交流。
——摘编自木丁《哥伦布引起的物种交流—美洲农作物在中国》
材料二从1980年杂交水稻首次走出国门以来,其稳定的增产潜力正受到越来越多的政府及有识之士的高度重视,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已将杂交水稻技术视为增产粮食、解决人类饥饿问题的首选技术。近年来,杂交水稻在国外年推广面积已达600万公顷,主要推广国家有印度、孟加拉国、越南、菲律宾、巴基斯坦、美国、印度尼西亚、缅甸、巴西及马达加斯加等。
——摘编自袁隆平《杂交水稻国际推广实务》序
材料三黑胡椒的历史和两家与罪恶的殖民主义有关的公司密不可分,即英国东印度公司及荷兰联合东印度公司。而荷兰人将鸦片当作印度马拉巴尔海岸生产胡椒的货款,也催生了祸害匪浅的鸦片贸易。所以伏尔泰说,自1500年后,在印度取得的胡椒没有“未被血染红的”。英、荷两家东印度公司的对立长达两百年,要无止境地开发国外的资源以满足本地市场的需求,形塑了现代全球贸易的推力。胡椒与现代全球贸易起源的关联,反映在确定胡椒价格及分配其获利所需要的组织上,这促成了欧洲北部资本主义的兴起。
——摘编自【美】玛乔丽·谢弗《胡椒的全球史:财富、冒险与殖民》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美洲与中国农作物对外传播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胡椒的全球史既是一部经济史又是一部血泪史”。
5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一部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思想解放史。从古希腊文化中得以孕有和张扬的理性精神,在思想解放的极大推动下,在资本主义世界中占据了主导地位。由于这种理性精神和思想解放的作用,人们从自然力的约束中解放出来。从哥白尼革命、近代自然科学思潮的张扬到科学的大发展都充分证明:没有思想解放,就没有生产力的提升、文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摘编自刘相、刘德军等《人类思想解放史论》
结合材料与所学的相关知识,围绕“思想解放”自行拟定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第四次诊断考试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B A A B D C B B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D C A B A B B C B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D B C B D A C C B B
题号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答案 B A A B B D D D A C
题号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答案 C B C C C A C A
49.(1)背景:美洲:古代印第安人辛勤劳作培育出多种农作物;新航路开辟与早期殖民扩张;国际贸易的发展,物种跨区域的传播与交流。(任答2点)
中国:改革开放后中国农业科技的发展;杂交水稻高产优势;联合国对全球饥饿问题的重视。(任答2点)
(2)欧洲出现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加速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加强了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推动了世界市场和全球贸易的发展;
胡椒贸易也伴随着殖民扩张掠夺,打断了被掠夺地区原有的社会发展进程,给当地人民带来巨大灾难。
50.示例
论题:思想解放是社会进步的推动器。
论述:西欧封建社会后期,资本主义兴起,14—18世纪,西欧相继发生了旨在反抗封建统治和罗马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使人们从自然力的约束中解放出来,促进了近代科学的兴起和发展。
启蒙运动为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提供了理论武器。如英国、法国、美国等通过革命或改革等形式确立了代议制,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综上所述,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促进了文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